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价值观

传统文化价值观

传统文化价值观

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第1篇

文化是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而同时,人也是文化的产物,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的思维观念、行为模式、社会关系等等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建构起来的。可以说,离开了文化,人就不成其为人,文化也使得人获得了高于自然界一般动物的属性。文化具有传承性,它传承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每一代人甚至是每一个个体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也使得文化得以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文化也具有教化性,每个个体在其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不管他意识到或者未意识到,自愿或者不自愿,都会受到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易经》中说:“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文化地教化使他成为“人”。因而,文化与个体的生存紧密相关,文化是塑造个体的“基因密码”,离开了对文化的深刻认知,也就无法更好地理解个体。中国是马克思称之为“活化石”的国家,中华民族在绵延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直到今天仍让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形成了大量优秀的文明成果,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直到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体现着中国道路的文化底蕴、中国精神的文化根基、中国价值的文化源泉,也承载着中国梦的文化内涵。”[2]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有助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中汲取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更好地应对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发展进程中所遭遇的各种挑战;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在全球化的民族交往中找到民族的“根”,明晰中华民族的民族印记,寻找中华民族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根基;此外,我们还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优秀的价值资源,进一步推陈出新,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的时代生命力。“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先进与否、功能魅力之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其所蕴含和弘扬的核心价值观是否科学、是否高尚、是否进步,也就是是否与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趋向相一致,是否体现了进步阶级应有的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风范。”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汇聚者和引领者,要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中很大的一部分内容就来自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这种价值自信则来自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的继承,当然也包括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命力,使其不断获致新的时代价值,新的时代生命力,从而使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风彩,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重获生机,获得与时代步伐相一致的强大生命力。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生长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继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价值本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反映中国人民价值诉求的最大共识,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价值牵引和精神支撑。而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失去了生长的基础,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因而,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无不是处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切入点,也只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走进大学生心扉,走入其内心深处,从而激发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鸣。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大学生的心中落地生根。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母体,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学习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认同。

二、传统的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切入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支撑中国发展的优秀价值的高度凝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中优秀价值资源的认识的深化,当然也包括对其他一些优秀价值的挖掘与吸收,体现了我们党引领中国发展的价值自觉,是中国崛起进程中又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它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对于实现“中国梦”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意义。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论往往反映了人们对某一领域中一些本质性关系的认知,也反映了对这些关系的规律性揭示,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抽象性。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与时俱进的重要理论发展,反映了中国发展社会主义以寻求民族复兴的一些普遍价值规律,但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所接受、所认同,还必须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结合大学生的认识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与大学生的心理实际、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使其更接地气,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4]在全社会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和使命,对于实现这一任务和使命,不仅需要理论层面的解析、论证,官方层面的宣传、引导,更要将它落实到实践中。理论再完美,论证逻辑再严谨,再天衣无缝,也必须要经得起实践的磨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如所指出的,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有学者指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不能只是停留于简单的宏大叙事层面,而是必须通过不断细化,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之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具备与时俱进、与世携行、关照大众、融入生活的能力。”[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要融入社会生活中,融入到大众的日常行为中。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社会大众处处时时受其影响,受其规制,最终就会达到所说的———“日用而不觉”的程度。而到了这样一个程度,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内在建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心底,从思想的最原初的发端处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深蒂固的信仰。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长的土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塑造他们精神与人格,陪伴他们成长的重要文化环境。因而,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是大学生生于斯长于斯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家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定义发展,使之真正成为青年人自己的内心呼唤,才能使他们真正从中获益。传统文化因为起到信仰的导向作用,真正帮助青年人在思想领域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易被现实的不良思想所左右。”[6]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与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着紧密的价值承继关系。因而,通过加强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逻辑发展,可以减少大学生对于严肃的政治理论教育的抵触心理和逃避心理,激发其内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他们之间的桥梁,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切入点。

三、以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

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间存在价值相承的紧密联系,而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切入点。因而,在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注重以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大学课堂教学是传递社会主流价值、传递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其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而言,认同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但是没有对它的深刻认知,就谈不上形成对它的认同。因为认知是认同的前提,只有认识了,才能理解它,才能内化于心。正如前文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激发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在大学课堂教育过程中,应当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在人类文化与文明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是文化守护的高地,也是文化传承的高地。大学应当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因而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应当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因为这是新时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切入点,大学生有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价值的体认,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营造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文化环境,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校园文化是一种植根于校园土壤,以学生为主体对象,以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目标和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内容,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现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了一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表现了一个学校的校容校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7]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因而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向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为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引中国发展的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对其优秀机制的高度凝练;同时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精神,应当在校园文化中予以积极倡导;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也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应当积极融入和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行住坐卧于弥漫着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无形中能促进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接受,进而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重视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养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积极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都能够促进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地内化于其心外化于其行,就必须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德育在于行动,行动体现德育。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体细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实实在在的行动。”[9]而前文的分析已经指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及其实践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伦理型的文化,具有丰富的道德养成与道德培育的资源,在推动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的过程中,更应当注重引导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养成,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会,促进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通过实践体会和实践教育,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要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就要沿着文化的理路,从文化中熏染价值、感受价值,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拉近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从而促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发认同。

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第2篇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广为流传。当中展现的核心价值观更是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人民的永久精神土壤。进入现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理念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所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当中挖掘文化精髓,找出符合现代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于实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审美;价值体现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出了璀璨的历史和辉煌的事迹,在世界文明的范围内影响深远。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我国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对民族繁衍和生存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脉,因此重视发掘其中的核心理念,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入手,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研究分析其意义,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概述

中文文字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实践当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工具。中文不但包含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还包含形而上的理念,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所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以载道”是不变的主题。我国许多经典著作都是靠文字来展现核心理念。如著名的《二十四史》,记录了勤劳的人民如何在社会中生存的现状;如《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至上真理;《杨家将》《包公案》等小说,也包含着朴素的道德标准和人伦常情。中文的审美特点讲究言之不尽,在《周易•系辞》中说的最明白,意思是说文字不能彻底将意思表达清楚,庄子在《天道》中也强调,意不可言传。这样一来,含蓄、包容,就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为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调。从此绵绵不绝的中文传承都在这个基础上延续。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客观规律,是中文审美的主要切入点。从中文审美的方面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从这个客观规律入手。

二、核心价值观在文化思想中的审美体现

中文当中核心价值观体现为关注出世和入世传统、重视三纲五常、重视中庸处世哲学、重视坚强不息的文化品格。核心价值观是各种中文思想的汇总糅合之后,沉淀下来的精华所在。总的来说,具有以下几种体现。第一,爱国主义精神。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要地位。如岳飞的“精忠报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第二,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态度,比如“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些典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生活不屈不挠的态度。第三,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这种诚信的精神体现为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自知之名;“童里无欺”、“货真价实”,这都是关于诚信精神的体现。第四,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一方面指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相处之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另一方面指老子“中庸”思想,讲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第五,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许多完善高尚道德情操的思想。儒家认为,提高自身修养是一切之基础,道德力量中的感化功能,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强调“以德服人、见贤思齐、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思想,这种精神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后人的道德风尚和理想的建立产生重要指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已经进入了大国行列,同时中华民族正在开始迈向全面复兴的道路,和平崛起对于中国来说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在这个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凛实而知礼节”,我们要从中文当中意识到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性,意识到重塑核心理念的必要性,通过中文思想的传承,因时变化、与时俱进,发扬管子的“礼义廉耻”、孔子的“仁本礼用”、孟子的“仁、义、礼、智根于心”,封建君主的“三纲五常”、孙中山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核心理念,既传承又创新。这样才能继往开来,按照时展的需要,重塑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适应当前世界和平的需要,让我们中华民族变得更加自信,具有文化活力,真正实现中国梦的宏伟愿景。

作者:刘莹 单位:中共哈尔滨市南岗区委员会党校

参考文献:

[1]朱美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D].东北林业大学,2006.

[2]朱汉民.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高占祥.开创文化力的新时代[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4-06.

[4]陶相根,郑继红.契合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0(2).

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2012》 美国梦 个人主义 英雄主义 基督教文化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27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电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影不仅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也同时成为传播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或政治观点的工具,从而对社会的精神结构产生影响。随着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美国的文化及价值观念也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灾难片《2012》的高投资、高票房、恢弘的场面以及娱乐性无不吸引着世人的关注。但电影也处处反映了美国主流价值观及文化,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要客观地看待电影所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一、典型的“美国梦”

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成功,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尽管有些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所扮演的角色,但许多美国人认为,这种获致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的。因为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公民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却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迈向成功。在这里,所有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在此基础上,人是否成功就看你自己是否抓住了机会,或有没有能力去抓住机会。

影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身上都体现出了典型的美国梦:一个是小说家杰克森,一个是印度科学家阿德里安。从某种意义上说,杰克森是个失败的小人物:一个仅有四百多本销售量小说的作家;家庭危机严重,与带着两个孩子的妻子分居,并且妻子身边还有位展开强烈追求的男性朋友。这种遭遇使杰克森的生活陷入一团糟。尽管妻子不支持,但杰克森并未放弃自己的写作,对他来说这是他的理想。杰克森的书得到了科学家阿德里安的赏识,杰克森与阿德里安结识,为后来二人共同努力拯救美国人民打下基础。杰克森在带着孩子郊游的时候偶然得知地球将毁灭的消息,于是展开了营救自己妻子和孩子的努力。电影给我们直接的视觉展示是毁灭性的、灾难性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在为杰克森拯救自己的家庭所做的困难背景铺垫。也正是通过一次次的生命考验,杰克森成功地拯救了妻子和孩子的生命,同时,也挽救了自己垂死的婚姻以及与孩子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英雄。这也反映出一个小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完成了自我实现。

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阿德里安是一位印度科学家,是他最早发现了太阳及地壳的反常运动,他是发现危机的第一人。正是这个发现使其由一名普通的科学家成为与总统直接对话,并最终成为整个拯救地球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在一次次的艰难抉择中,阿德里安最终说服船长打开舱门,让更多的人登上了船,拯救了更多的人。最终,当灾难过去,当人类再次沐浴在初升的朝阳中,这个起初普通的科学家已成为人类的英雄。在实施营救的过程中,阿德里安的坚强意志与善良的性格也赢得了总统之女劳拉的青睐。在故事的结尾,成为人们心中英雄并且抱得美人归的阿德里安无疑最好地诠释了美国梦。

二、个人主义及英雄主义

美国传统的或主流的价值观,指的是“民主政体、自由原则、个人主义。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关于人的政治、文化权利和种种价值观……等等”[1]。最早一批的移民来到北美大陆是为了建立一个脱离欧洲殖民者统治的区域,他们试图摆脱国王、政府、牧师、教会、贵族和特权阶级对他们生活的种种控制。那些首批移民所做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对美国人的性格造成深远的影响。通过限制政府和教会的权力及消除传统的贵族统治,这些早期移民营造了一股强调个人价值的自由之风。这种“个人自由”(很多学者和国外的评论家常称这种价值观为“个人主义”),是美国人价值体系中最基本的一点。

英雄主义其实是源于我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人文理念的忧虑和畏惧,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于未知世界和生存危机的感应,所以期待那些拥有好的品质、过人能力的英雄的出现,以期能在最危险的关头给予最有利的支持与保护。个人英雄主义所反映的是美国自由主义价值观,体现的是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

影片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这种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在电影的尾声部分,小说家杰克森俨然置生死于度外,独自潜入水中寻找阻碍舱门关闭的障碍物。在潜入水里之前,杰克森似乎已不在乎自己能否安全回来,考虑到身上肩负的希望与责任,他表现出大义凌然,视死如归的气势。幸运的是,我们成功地看到杰克森找出了问题所在,成功地排除了问题,拯救了飞船和人类。完成了其英雄形象的塑造。在杰克森潜入水下排除险情时,影片将杰克森的小儿子也安排在这次活动中,这似乎也在暗示着观众,美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新一代的美国人心中的传承与发扬。

美国人心中的英雄是通过不懈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凡人。美国式的英雄透露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英雄始终是真实的、多面的、鲜活的,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充斥着为自由为幸福而战斗的救世主理想,也包含着对人类、民主、社会的思考,是美国文化价值的体现。

观众还会对影片中的另一个人物印象深刻,这个人便是在黄石公园里疯疯癫癫的电台播音员查理。这个相貌平平,发型凌乱,衣着古怪,看上去很邋遢的播音员怎么看都是对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的颠覆,然而其身上却闪现出无畏的英雄主义。他是另类英雄的代表,作为普通民众,再不知情的情况下,查理是第一个知晓地球要毁灭的人,他也曾多次告诉杰克森和他的听众这个消息,然而却被一次次地否定和拒绝,直到灾难真的降临时,杰克森极力劝说查理逃生,但查理并未逃走,在最后一刻还背着电台设备,站在山岗上,用最后一分钟来完成他的直播。在岩浆和巨大的石头将他掩埋之前,他大声地喊道:“记着,这个消息是查理第一个告诉你们的!”以此完成了其作为真正英雄的蜕变。

无论是主人公还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都体现着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在个人自由价值观的指引下,他们更加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在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同时也实现了自己作为英雄的化身,这也是从电影人物身上所折射的美国主流的价值观念。

三、基督教文化

宗教一开始就给予美国信徒以力量和安慰,同时它也成为塑造国家历史的要素之一。数世纪前,移民为了追寻自由,远涉重洋来到这块英属殖民地,他们要求拥有自己的教堂,并能有以自己的方式来信仰上帝的权利。美国最高法院里有一句很有趣的描写,即宗教就是绝对的美国文化。在美国所有信仰宗教的人士中,基督徒大约占80%,基督教文化对美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电影的名称就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玛雅历法中,2012年12月31日是这一阶段人类文明的终结。在新的轮回中,人类的智慧将有重要的发展,并进入新的文明。这个是玛雅人的重要日子,被《2012》引进,改编成了世界末日。

电影中人物、事物的名称也与基督教文化有紧密的联系。电影中无论人物名还是飞船名,都有特殊含义。主人公杰克森的儿子叫Noah(诺亚),拯救人类的飞船为Ask(方舟),科学家阿德里安的父亲乘坐的飞船为Genesis(“创世纪号”)。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圣经》里的相关记载。在《圣经》中的《创世纪》里记载着这样的故事:上帝耶和华看到地面上各种恶的行为,于是计划用洪水消灭地上的恶人,但是他发现人类中有个叫诺亚的好人,耶和华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携带妻儿及牲畜鸟类登上方舟,方舟建成时,大洪水也开始,最后洪水淹没了最高的山,陆地生物全部死亡,唯有“诺亚方舟”中的生命得以幸存。电影巧妙地用基督教《圣经》中的事物来命名,采取与《圣经》所记载故事相似的叙事结构,揭示了电影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

电影的情节与基督教文化也有密切的联系。影片的情节类似《圣经》中末世的情节。当世界崩塌时,信徒们呼喊:“Repent. There is still time.(忏悔吧,还有时间。)”当总统决定留下来公布真相,并决定和民众们一起面对灾难时,影片提到他妻子临终前握着他的手叮嘱他建个修道院,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去那里忏悔。基督教强调“原罪意识”。人类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开始就背负了罪,因而人生来就是罪人,所以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减轻自己的罪行。“忏悔”是美国人在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词。在基督教中,只有通过不断忏悔,相信上帝,才能获得救赎。所以在《2012》中末日降临的时候,人们认为这是人类酿成的大错,不停地忏悔祈求得到上帝的宽恕的镜头频频可见。

另外,影片也反映了基督教文化里的“重生”的观念。基督教徒始终相信上帝是人类的救主,生活中遇到了难题,只要相信上帝在自己的身边,难题也将迎刃而解。当他们虔诚地向上帝和耶稣基督敞开心扉时,他们的生命就完全地改变了,就像获得了重生一样。而当灾难临头时,相信上帝就在身边并向上帝敞开心扉时,便能获得救赎,得到重生。在影片中,面对着世界末日,总统选择留言与民众一起忏悔,意大利总理选择待在教堂忏悔,与教堂一起消失,都反映了重生的观念。电影里带有基督教色彩的语句和行为的出现,表明了基督教文化已深入美国人心,同时,也成为美国人民一种坚定的信仰。

结语

电影是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从其拍摄、情节安排,到细节构思都包含并传承着特定的文化意义。作为一部好莱坞商业大片的《2012》也不可避免地包含了美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主流文化。“美国梦“、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及基督教文化都深深地体现在影片的故事内容中。我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要体会到影片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同时,也要更客观地看待国外的价值关念与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世达. 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第152页.

[2]王加丰、周旭东. 美国历史与文化[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

[3]戴特斯曼等著,陈国华译. 美国文化背景第三版[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1

[4]罗选民. 英美社会与文化[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9

[5]郑树森. 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电影馆丛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6]胡立新、方拥军. 好莱坞大片的极端文化价值观批判[J]. 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作者简介

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因此,理清中国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的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长此以往,这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核心价值观能否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主要取决于核心价值观是否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思想基础,是否根植于传统文化。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一旦抛弃其文化传统就会失去生命力。中国现时的新文化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就必须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必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只有这样,核心价值观才会有生命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1.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富强即富足而强盛,它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推广到政治就是实行“仁政”民主的价值观在传承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文明与和谐的思想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2.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由、平等的思想。儒家文化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意在提醒统治者,国家是公共的,要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公正的价值观在传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完善。在传统文化中虽然更多强调的是德治,但也有法治的思想。孟子提出了“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观点,强调国家治理离不开道德也离不开法律。荀子较之孟子更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其思想核心是“隆礼重法”,就是通过法治来补充礼治的不足。法治的价值观是在吸收借鉴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并进行了发展,主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3.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爱国主义在我国是一以贯之的,道教提出了“助国”“保国”的主张。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体现了一种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精神。爱国思想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为人们所崇尚。爱国的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诚信自古就是传统文化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字。诚信、友善、敬业融合到一起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爱国情怀。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既有优秀的思想,同时也包含落后不符合时展的思想。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只有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培育民族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与创新时代文化的结合,有利于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人们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他们盲目崇外,而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抛之脑后。因此,加强人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所以,要采取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培育和践行,需要采取更多为人民群众所熟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利用文学、艺术、甚至是传统戏曲以及其它的文化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把学到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去,让人们们通过实际行动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在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古今中外优秀的价值理念融合在一起,决定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体系,必须要融合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中文化精华,才能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十报告还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立足于当代的,同时又继承并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体现了把传统文化古为今用,西方优秀文化洋为中用并融合在一起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体系。[3]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作用,并汲取传统文化的资源,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一、传统文化在培育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哲理智慧、理性价值和人文精神,经过几千年积淀和人民群众自发的选择和扬弃,仍然有很多内容具有普世价值,至今闪烁着耀眼的生命力之光,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习惯。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提升,形成了核心价值观,所以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同时,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要借助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传统文化的形式具有喜闻乐见的优势,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重要形式。

二、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文化资源

1.“和谐”理想社会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理想社会的思想。中国从来不缺乏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儒家道家等都有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在中国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人民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中描述了和谐、理想的社会,“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充满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这样的社会,是富裕的,是充满友爱和谐的社会。中国漫长历史中有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这样的理想社会的实现是通过个体的理想人格的追求,通过内在的道德修养,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由一人的道德修养为中心,“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尤其是非常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概而言之,即“内圣外王”的思想,通过加强自我修养,行“王道”达到世界大同天下大治的伟大理想。

2.以“仁”为核心“内圣”理想人格,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对于和谐、爱国、诚信、敬业和友善的价值观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后,长期在中国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它也是中国社会向往的理想人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中国文化重要理念,以“仁”为基础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理想人格。

“仁”的核心思想就是“爱人”,推己及人,并最终能够“老吾老”、“幼吾幼”,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论语·颜渊第十二》)“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第六》)

“仁”要“爱人”,“爱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表现就是要践行“五德”,即恭、宽、信、敏、惠五德。“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第十七》)恭敬、宽容、诚信、勤敏、惠人。对人态度敬重,以礼待之。宽容友善,像大地一样包容一切。信是为诚信,言必信行必果,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对待工作和事业更要勤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敬业爱人。这些道德原则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人格修养的要求。

“仁”还要行忠恕之道。“一以贯之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忠恕之道,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亲亲”为基础,推己及人,达到“泛爱众而亲仁”的理想境界,进而实现理想的大同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构架和谐社会,理想社会。

总之,通过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尽心知性”,“内圣”人格的修养最终达到社会大治,治国平天下。

3.自强不息是中国构建理想社会的基础,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彖辞》)“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系辞》)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宇宙是生生不息、流迁不止的运动过程,君子要像天一样生生不息,自强进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是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幻想以周礼匡扶乱世,“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结果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投以极度的蔑视。以为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儒家学派的后继者们,对“有为”和“自强”的学说进一步发挥,孟子从人格修养,扩充人性中善的成份这一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自强不息支撑起我们这个民族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鼓励每一个中国人自强、自立、好学、上进,是我们民族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又一再崛起的一种精神支撑,更是中国构建理想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途径。

4.“内圣”道德修养必须要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知行统一

道德修养形成理想人格,根本目的就在于践行道德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学”,不专指知识的研究,还包括道德修养和践履,只有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是统一的,才是“学”最终的目的。从先秦一直到民国时期,中国的道德教育都非常注重知性合一,理想人格形成还要在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说明中国的传统理想人格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教条。“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里仁》)“弟子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行,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得之学矣。”(《论语·学而》)两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程颐也对知行关系进行了描述,在道德实践中“知而不能行,只是未真知”(《二程遗书》卷十五)。王阳明直接主张:“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确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全集答顾东桥书》),“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知是行之成。”(《传习录》上)知行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的一对范畴,也体现了中国对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行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塑造,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构建理想社会需要积极进取的精神,道德教育的“知行统一”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相融合、相统一的。

三、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关键点

1.要注意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和创新融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封建专制社会,是为了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不适应现代民主社会的封建糟粕,我们在运用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时,必须有分析、有批判,把批判与继承、创新结合起来,才能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2.必须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新的创造力

我们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条件,更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主义、戒贪戒奢主张节俭等修身之道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重义轻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崇尚的价值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但在早期的传统文化中,“义”和“利”并非绝对对立,也不是要“舍利取义”,而是要“以义制利”、“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荀子“无以利害义”(《荀子·法行》)、“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重义轻利的思想乍看起来好像和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不适应,但是传统的也可以成为现代的,日本工商业之父涩泽荣一把儒家传统思想和工商业发展结合起来,写了《论语和算盘》一书,运用儒家的思想尤其是义利思想,发展工商业被成为儒家资本主义的代表。新加坡和中国也有很多儒商,他们用儒家的观念指导工商业活动。我们需要更好地处理“义利关系”,反对“因利忘义”,但是也不提倡遏制个人利益,贬抑个人权利的极端义利观。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融合起来,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焕发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3.采取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培育和践行,需要采取更多为人民群众所熟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利用文学、艺术、甚至是传统戏曲以及其它的文化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三个维度与大众化[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31-38.

Asorbti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Building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NAN Jin-hua, LIU Jian-jun, HE Peng-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