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艺术培训

传统艺术培训范文精选

传统艺术培训

传统艺术培训范文第1篇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内容

提及中华传统文化,常会让人想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传统思想,以及“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格精神,还有“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直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与历史作用,它反映着中华文化健康的发展方向,起着激发人们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重要作用,具有历史继承性与稳定性,还有助于促进民族认同[1]。中华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在古诗词、传统节日、书法和绘画等外在形式上,本质却是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思想体系与审美取向。以绘画为例,中国画并不将逼真作为评判标准,而是重视绘画意境和境界,比如水墨画就常常只用水墨笔韵点染出人物的大致轮廓,并不注重将人物描绘得十分真切。唯有先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与审美取向,才能实现有效的艺术教育。

2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教育

在中国古代,有一套不同于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的教育方式。中国的艺术教育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文传统,这与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古代艺术教育十分注重“以德立艺”,也就是将个人品德修养视为艺术教育的根基,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一种“礼乐”文化,也是古代的传统,包括孔子在内的诸多思想家都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具体可以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看出来。“乐教”从表面上看是审美的功能教育,其本质却是潜移默化的人性教化,孔子就将鉴赏音乐融入人性教化当中,强调艺术对人格的塑造作用,重视艺术对个人修养、政治理想的作用。中国古典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集琴、棋、书、画于一体,认为诗、书、画、印同源。与文明发展相一致的传统艺术教育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优秀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传统,以及丰富的教育经验,其对今天的艺术教育而言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与积极的启发意义[2]。对传统艺术教育进行批判性继承,能够为当代艺术教育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宝贵的借鉴。

二、以艺术教育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崛起、发展与兴旺的力量根源就是文化。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在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唯有教育,才能真正传播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各国交流越来越密切的今天,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各式各样的外来文化加速涌入我国,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兴盛提供更多具有文化共识的人才支撑,因此,将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3]。利用艺术教育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强化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还能通过艺术教育资源大大丰富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能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在汲取优秀文化资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将道德与实践视为整体,重视在实践中提升道德水准,再用道德对实践行为进行指导,比如“修身养性”“见贤思齐”“知行合一”等传统格言都强调了道德与实践的统一,对其的深入了解和践行能够更好地提高受教育者知善、行善的能力[4]。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主要体现在它的言行举止当中,而一个国家的整体道德素质又体现在每一个国民的道德品质上。从当下开始,让每一位学生在艺术教育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推进艺术教育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艺术教育传播与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中具备的德育功能与艺术教育实现有机融合,也是在滋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同时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对此,可以将某一类艺术作品视为载体,在文化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借助艺术的专业特征彰显文化价值,用正确的教育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3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

我国传统文化反映着历史文化,其中富有的极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让传统文化元素充满了艺术魅力。中国画就通过对山水、花鸟和鱼虫等对象的描绘来反映中华民族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认知,注重对意境的塑造。汉字、书法也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凭借起独特的魅力诠释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剪纸、春联、篆刻等形式凭借线条搭配与构图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情景[5]。这些包含在传统文化中的各色各样的精华,对于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而言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源。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表现形式与深层寓意的统一。艺术教育应当激励学生创作出拥有自己思想的艺术作品,在这其中,灵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能为教育者提供教育资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促进学生的艺术作品实现创新。

三、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艺术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教师是艺术教育的执行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者,教师队伍对艺术教育质量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6]。随着时展与社会进步,学生的审美发生了转变,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师资力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艺术教师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敏度,筛选出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之间的结合点。许多教师虽然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苦于教学传统文化不知从何处入手,难以将艺术素养、艺术技能培训与传统文化实现有机融合。由于艺术学科本身具有特殊性,艺术教育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充分调动热情,然而,许多教师缺乏专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缺乏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仅仅将艺术教学视作工厂流水线的任务并进行机械化的教学,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对艺术教育的安排欠缺系统性

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要将艺术教育的整体大纲安排得合适妥当,要将对学生的理论能力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统一。许多教师欠缺行之有效的艺术教学模式,认识不到制定艺术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选择教学方式时,也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然而,单一的讲解很难调动学生的感官,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教师也不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都不多。在实际的艺术教育实践中,如果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就很难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进而导致教育质量偏低,整个艺术教育课堂都缺乏活力。

3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性较差

许多教师本身就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特征的深入了解,更意识不到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民族兴盛和国家强大的重要意义,所以就不能有效地以艺术教育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支配下,一些教师只是简单地讲授一些艺术知识点,根本不在艺术教育中涉及传统文化,更别提对传统文化深层次内涵的挖掘;还有一些教师会讲解传统文化的常识,设置与国学经典有关的主题班会,或者开设传统艺术课程,这类做法虽然能在小范围内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但是艺术教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性还是很差。

四、以艺术教育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1加强对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作为艺术课堂的主导者,在继承与传播传统文化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对此,应当提高艺术教师招聘门槛,招聘专业能力强、具备深厚工作经验的艺术教师,以提高艺术教育师资力量水平。加强对艺术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艺术教师进行深造,通过参加研讨会、学习交流与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让艺术教师掌握不同艺术流派的不同风格,熟悉各个地域的传统文化,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鼓励教师成为艺术家,从而使其真正走上传播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道路。鼓励艺术教师开展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与应用活动,从具体的历史背景、民风民俗、艺术文化等角度对有利于艺术教育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收集与整合,同时,教师自身也要积极提升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学习和实践的能力,为艺术教育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基础。促进教师进行教研,通过定期的自我反思来寻找在艺术教育中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当之处。

2创新艺术教育手段,革新艺术教育观念

要想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的深刻内涵挖掘出来,并通过艺术教育传递给学生,那么革新艺术教育观念、创新艺术教育手段就势在必行。由于艺术学科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艺术教师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单一的艺术理论知识,就会严重影响艺术教学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艺术教育内容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养成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可以在电子图书室或借助多媒体系统向学生介绍有关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通过播放视频、推荐相关资料让学生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再比如,教师还可以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共同开展艺术教育,在校园内进行艺术创作,在课堂上和学生一同对民风民俗、建筑样式、艺术作品等展开热烈的讨论,从而有效提高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质量。

3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更是国人珍贵的精神家园,正是受到这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伟大的中华民族才延续了几千年一直未曾断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就是要对这些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实现再创造。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进程中,要在传统文化中提取能够与艺术教育呼应的元素,将传统文化作为德育载体开展教育。用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来丰富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能够有效提高艺术教育的效果。教师应当找到艺术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结合点,在课程中有机贯穿对国画、古诗词、书法艺术、戏曲等传统艺术的介绍,同时一定要注意综合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深度结合。另外,鉴于在开展艺术教育时很难顾及所有种类的文化资源,对此,可以开设艺术鉴赏、民族舞蹈等文化课程,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古迹、遗址和博物馆等地,通过生动的教学实践实现教学目的。在艺术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品鉴古典艺术作品,在发现与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美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4重视艺术教育中的实践机会

传统艺术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价值与路径

文化自信是关乎中国文化安全、中华民族精神独立的要点,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和重要构成部分,是五千多年来中国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高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艺术教育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为更好地发展中华文化、打造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提升文化总体实力提供重要的支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爱国情怀。文化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最能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展现出中国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轨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体现出的强大生命力越来越得到全世界的关注与认可,这也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也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和锤炼,期间从未中断过,这体现出中国人民的责任担当和坚强的意志力。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全国各族人民从思想意识形态上、理想信念上、价值理念上、道德观念上来说都需要具备与时俱进、勇于改革的精神。文化是彰显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尤其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充分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担当。教育是连接起全世界人民的纽带,也是传递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中,可以使文化理念得到广泛传播、认同并深入人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帮助其树立起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只有树立起文化自信后,才能为真正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精神支撑。

(二)有助于立德树人的深入实施。高校是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走进课堂,必须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同时,充分考虑和结合大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与教学体系,并将其融入艺术课堂、思政课堂、专业课堂,并实现与第一课堂的深度结合和融合,与第二课堂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文化活动等,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内涵与活力。此外,在教学、科研和实践教学建设中也要注重创新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未来的学科带头人和建设者。除此之外,还要具备国际视野,为世界了解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树立好德育与思政的双理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艺术创新教育的文化动力。近年来,艺术教育的扩招导致了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对于艺术教育的学生来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滋养,否则很难创作出高质量、有内涵的艺术作品。文化是标杆和内核,标杆指引着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内核和内涵建设关系到整体学科的发展水平与层次。文化首先要引领艺术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独立和高水准的审美。继承和弘扬是艺术创新教育的发展理念,艺术教育的创新在于是否能以创新的视角、创新的思维方式看待传统文化,逐步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思维定式。艺术创新教育的“新”要求我们把握好创新的度,对艺术的展现采取灵活化的表现手段,要在当代艺术教育的基础之上进行提升,同时也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去粗取精,艺术教育同时也担负着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重要使命。传统文化是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文化桥梁,艺术创新教育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完全否定,而是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之上不断推陈出新,为其注入新鲜血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路径

(一)做好协同育人,重视艺术教育创新。首先,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积极搭建展现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风采的平台,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为学生拓展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人才共育,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人才提供平台。最后,组织学生深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例如博物馆、文化纪念馆、名人故居等文化场所,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对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众进行慰问,使大学生能够感受到作为一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自豪感,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奠定基础。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将网课和视频课程运作起来,全面提升协同育人。艺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需要不断地将文化素养教育和艺术专业能力教育进行融合和提升,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从课程设置到实习实践,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目标,以艺术创新教育为载体来培养更多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化自信。

(二)多元性与开放性的艺术教育路径选择。在艺术教育的教学环节中,需要准确把握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精心筹备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理地使用教学教具,在教学的过程和环节中突出重难点,科学地构建适应新时展要求、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发展的多元化路径。在课程的建设上,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类公共课程、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紧密结合,找到彼此之间的平衡点。例如在一些戏曲类、国画类、书法类相关的课程内容中,要注重寓教于乐,将沉浸式教学运用起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案例分析、示范分析、师友组合的方式,创设适合推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以艺术教育带动德智体美劳多重教育的目的。在深化艺术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方面,高校可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为现有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构建评价指标。第一是组织管理指标,即从艺术教育的顶层设计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各个方面;第二是软硬件教学条件指标,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提供完备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第三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指标,可以通过学生对校内传统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来进行考量。

(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全面提升美育。可以结合和运用传统文化作为美育的途径。例如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可以尝试以书画、雕塑、陶瓷、青铜器、建筑、园林等作为案例进行审美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美术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例如园林艺术在保留中华民族艺术经典的同时,更多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山水的启发,视野得到了开拓,在中国山水文化中增强了审美意识,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四)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传播者是教师,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教育的质量。一方面,高校应建立教师的联合培养与培训机制,搭建起交流的平台,广泛开展学习研讨,深度促进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例如,学校可以引导教师在艺术创作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和背景,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传统文化相关的从业者,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者、民间艺人、艺术家等到高校开展讲座和培训活动,拓展教师队伍的文化视野,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五)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媒介。“互联网+”的时代赋予艺术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即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合理运用新媒介。例如将木偶、皮影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创造性地运用到动漫、动画作品的制作中,还可将唐装、旗袍等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时尚服饰的设计中,将绘画艺术运用到陶瓷生产中,将古典诗词运用到音乐创作中……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将慕课、网课等形式应用到传统文化传播和艺术教育活动中,从而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丰富艺术教育的形式。

(六)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研习基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该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日后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富的给养,也使得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未曾中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去粗取精,选取传统文化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并结合时代需要进行再创造。时代呼唤创新,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德育载体,在实践基础上开展创新教育,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研习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例如,可以结合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传统文化研习班、培训班,邀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授课,开展传承活动。还可以以古代礼仪、书法、传统音乐等传统文化知识为主题,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在艺术学习中的批评精神。

三、结语

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和产品来服务社会,服务教育。高校在贯彻和执行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的同时,要注重拓宽艺术教育的渠道,不断创造和打造出艺术精品来服务社会,这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高校的责任。

参考文献:

传统艺术培训范文第3篇

民间艺术资源应用于幼儿艺术教育的策略

虽然我国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还存在诸如从事民间艺术资源运用的教师自身民间艺术素养缺乏,缺乏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学选取的内容较为狭窄贫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不能与其他领域的活动有机融合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措施,以促进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更有效的应用。

(一)加强师资培训幼儿教师不单是挖掘民间艺术资源的践行者,还需要从浩瀚的艺术海洋中选择恰当的内容来进行幼儿艺术教育,并最终实施这一活动,所以,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民间艺术素养,这也是幼儿艺术教育中应用民间艺术能否达致高效的关键所在。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是提高幼儿教师民间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其专业培训包括两个方面:园外培训与园本培训。园外培训,应组织教师立足本土,深入调研,参加民间艺术专家讲座和教育交流活动,使其能对本土民间艺术有充分的了解,以提高其认知水平,拓展其视野。园本培训,可聘请专家来园指导,然后组织本园的幼儿教师参加民间艺术创作观摩,也可以组织科研活动等,以提高全体幼儿教师的艺术素质。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培训,幼儿教师的民间艺术修养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也就可以提高他们运用民间艺术资源的能力。

(二)科学选取民间艺术素材努力挖掘民间艺术资源,是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有效应用民间艺术的基础,可是并非所有的民间艺术都适合幼儿艺术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对民间艺术有所择取,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需要等进行必要的加工,使之符合幼儿的审美观和兴趣爱好。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尽可能地贴近幼儿的生活,健康积极向上,应既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价值,还能够陶冶幼儿的情操。

(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对幼儿多角度地感受民间艺术是十分不利的,这样他们就很难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民间艺术,所以,丰富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之一。丰富幼儿本土民间艺术教育主题性活动。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指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围绕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而组织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活动可以突破学科的界限,以固定的主题,把所有的学习内容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并展开活动。这一活动首先考虑的就是幼儿的爱好需求,活动要紧密地与生活中各种新鲜的内容结合起来,目的是让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主动地进行探索与学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体验。在组织主题式活动时,选择的内容和方法都必须以预定的主题为中心,活动的每一个部分都要为主题服务,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把民间艺术应用于幼儿艺术教育中时,民间艺术就是基础,因此,可以把有关联的同一个类型或者内容的民间艺术划分为若干主题来组织活动。每一个类型就是一个主题,在教学中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活动。主题活动还可以划分为周主题和月主题,教师可以按照具体情况来建立活动网络。随着活动的进行,这个主题网络就像一棵成长中的树一样,会越来越茂盛。当然,随着主题活动的越来越丰富,这个主题也要不断地进行修正,这样活动才会越来越深入,学生从中得到的关于民间艺术的体验也才会越来越丰富。陶冶渗透式活动。陶冶渗透式活动指的是,在除了幼儿园专门设置的教学活动之余的其他活动中渗透民间艺术。也就是说,除了正常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外,还要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民间艺术,比如幼儿生活学习的环境、平常的游戏乃至吃饭、睡觉等等。具体而言,陶冶渗透式活动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在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环境中渗透民间艺术。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室内活动场所,室外活动场所,活动需要的设备以及材料,室内外布置等,这些物质文化环境能够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通过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渗透民间艺术,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在幼儿园的公共场所渗透民间艺术,如室外活动场所、墙面、走廊、宣传窗等;在幼儿园的班级物质文化环境中渗透民间艺术,如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墙报,有艺术特色的班级活动角等。另外,教师还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民间艺术主题,发动幼儿共同营造班级文化,这样不但可以引起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还可以促使幼儿积极地去了解民间艺术。第二,在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渗透民间艺术。可以在幼儿每天的生活中渗透民间艺术,比如说在幼儿入园的时间段内播放民间童谣,让幼儿欣赏民间音乐,如《吉祥三宝》、《茉莉花》等;在做早操的时间段内播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欢快活泼的舞蹈音乐,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节奏感;在就餐之前播放一些民间故事或者儿歌,不但可以增加幼儿对民间文学的了解,还能逐渐改善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第三,在幼儿游戏中渗透民间艺术。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现代幼儿教育中,游戏是幼儿最有兴致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教育常用的教学方式。通过游戏,不但能够使幼儿愉悦心情,同时还能丰富幼儿的情感,并对幼儿进行教育,所以,幼儿教师一定要重视游戏的功能,并在幼儿游戏中渗透民间艺术的因素。在幼儿游戏中渗透民间艺术,不但能够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中获得民间艺术知识,体验民间艺术的丰富内容,还可以借助民间艺术增加幼儿游戏的内容,比如,可以组织小朋友参与当地的特色游戏活动,诸如摔跤、当地舞蹈、戏曲等,从而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

幼儿教育机构运用民间艺术的建议

(一)构建适合当地需求的教学体系幼儿教育机构应根据国家《纲要》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整合当地的艺术资源,构建有特色的,适合幼儿发展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整合当地民间艺术资源。要对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调研,努力争取当地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支持,组建一支民间艺术展演的队伍,并充分利用当地文化站等文化物质资源,建立可供幼儿展演的艺术基地。与此同时,还应尽量争取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支持,使其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艺术教育采取支持态度,比如可以在表演期间邀请家长前来观看,这既能使幼儿的艺术成长得到家长的支持,同时也间接弘扬了民间艺术在当地的影响力。构建适合幼儿发展的民间艺术教育课程。第一,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3]教育目标不仅要包括艺术趣味、审美、创造等技能目标,还要包涵道德、知识个性等发展目标。第二,构建适应的内容体系。在结合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和幼儿身心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应设定一定的课程内容,以涵盖民间文学、美术、音乐、游戏以及民俗节假日等,使幼儿的民间艺术教育课程既切合当地和本教育机构的实际,又能贴近幼儿的生活,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蒙古族的幼儿教育机构,可以组织小朋友参加每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的民间节日的气氛,并在参加之后,结合课程内容,加深幼儿对此的理解。第三,构建民间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体系。不同的幼儿教育结构应该结合自身机构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活动内容,包括活动可行性的评估、内容、目标(系列、单个目标)、资源信息的收集、活动的具体设计、具体的组织步骤等。

传统艺术培训范文第4篇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不断增强推进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的自觉性

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是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和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没有特色就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特色就没有旺盛的生命力。加强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为争创办学特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有关部门和学校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加以落实,努力办出特色。

二、明确今后五年全县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的目标

要把学校体育和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全县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加强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合作。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迎战第十二届市运会、第八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和每年一度的“英东杯”文体竞赛以及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全面提高学校体育质量、全面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争金夺银的体育健儿,办成一批体育特色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要切实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把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少年儿童体育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特色学校办好、办强、办出效益,使我县学校体育综合实力稳居全市四强以内。

要把学校艺术教育和课余艺术活动作为全县群众艺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强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的合作。*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开课率,城镇学校要达100%、农村学校要达95%,高中阶段学校要按规定开设艺术课程。到2009年,要使学校艺术教育基本指标达到部颁要求。在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争金夺银的新苗,办成一批艺术特色学校,使我县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居全市中上水平。要加大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投入,确保有限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按照内涵发展优先的原则确保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经费逐年增长,3年内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基本设施达到部颁要求,到2009年全面达标,县一级以上学校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三、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

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搞好教育、体育、文化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县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教育、体育、文化、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领导参加的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负责指导全县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解决突出问题。各镇(场)要参照县的做法,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共同推进。要建立必要的联席会议制度或部门领导定期会商制度,通过协商,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特殊人才共管共培保障和招生合作制度,在推进教育改革、普及与提高、发掘培育优秀人才、合理利用人财物以及场馆设施设备,实现有限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在宏观上统一制定规划,统一部署工作,统一检查评估标准,统一安排评估督导督办,统一实施表彰奖励。做到义务共尽,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成果共有,优势互补,确保可持续发展,共同推进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

四、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在普及的基础上争创特色

要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全面落实。学校要按部颁要求和省、市教育部门的部署,全面完成体育和艺术教学任务,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中争创办学特色。

学校体育近期要以加强建设,增强素质,培育人才为重点,开好运动会,办好体育竞赛,整合好课余训练资金、场馆、设施、人力等资源,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建立人才培育档案,加强系统训练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培养和选拔好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要落实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机制、初中升高中体育考试机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制,全面推进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在全面提高学校体育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参加全市各项体育竞赛,努力使田径、篮球、乒乓球进入全市前三名,其它项目进入全市前六名。通过整改和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强化训练,使学校体育和竞技实力进一步提高,在全市单项体育竞赛中总积分进入前四名以内,实现第八届市中小学生团体总分和奖牌数双双进入前三名并尽量靠前。

学校艺术教育要在中等以下学校实验、推广和实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大力倡导探索性学习,培养艺术兴趣,发展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高中阶段艺术课程尽可能体现多样性、选择性,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开设艺术课程,在普遍达到艺术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对艺术课程各个学习领域的自主选择。中等职业学校要按部颁要求开足艺术类课程。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全面完成艺术教育任务,全面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大力倡导和推进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因地制宜,充分发掘潜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发展学生艺术活动传统特色项目,努力创建艺术教育示范区、艺术教育示范校和艺术教育传统项目学校或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做到多形式、成规模,做到有计划、有师资、有措施、有制度、有保障、出成果、见效益。

学生艺术传统特色项目选择要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广泛性与学生兴趣特色相结合。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特长,提倡选择合唱、舞蹈、民乐、管(弦)乐、书法、绘画、手工制作艺术等具有民族特色、投入少、易操作、见效快、育人功能好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项目。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和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项目的设置应当逐步对应市运会,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和我县优势发展项目以及青少年喜爱的易上手项目,如田径、软式排球、毽球、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并逐步增设体操、柔道、举重等项目,努力实现在市运会和市中小学运动会上的新突破。

五、健全体育、艺术活动竞赛制度,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推进创特色上水平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团组织、少先队、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自主作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校内文体竞赛,组织学生开展鼓号操、团体操、集体舞等文体活动,扩大参与面,激发兴趣爱好,保护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表现平台。要结合教学工作,大力培育和扶持课余兴趣小组、学校运动队和学生艺术团体开展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一到两项体育、艺术活动,并逐渐成为终身爱好。要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和社团的桥梁中介作用,按照双赢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依法举办各种兴趣班,作为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补充。要广泛开展校际文体竞赛,推动社区进校园、校园文化进社区,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要建立健全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活动竞赛制度,并持之以恒加以落实。有条件的学校每年要定期举办校运会和校园艺术节。县参加市每年举办“英东杯”文体竞赛和若干单项体育、艺术比赛;每两年联合举办一次少儿艺术花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合唱节;每三年举办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此外,每两年举办一次艺术教师基本功比赛和体育、音乐、美术优质课例、优秀论文评选。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牵头,谁为主”的原则,落实好组织、管理、经费筹措等责任,密切配合,共同确保竞赛制度的落实。要用好竞赛这个杠杆,培育扶持特色项目和特色学校,提高全县整体的体育竞技实力和艺术创造表现力。

各级传统项目学校、特色学校由教育、体育、文化行政部门共同管理,共同评估验收、命名。

六、加强体育、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要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引进、在职进修、强化培训、带课深造、自学提高等办法,努力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乐于奉献的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到*年乡镇以上中小学配齐专职体育、艺术教师,县、市一级学校设立体育和艺术教研组,市一级以上学校分别设立体育、艺术教研组,县科教局各配备一名专(兼)职体育、艺术教研员。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体育、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力度,定期对艺术教师进行美术、钢琴、声乐、舞蹈等方面的基本功培训。要从训练计划的制定、运动员选材、训练和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加强教练员、体育教师的培训。在*教师进修学校设立全县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师培训基地,分期分批落实培训工作,并利用寒暑假聘请省内外专家进行辅导,将体育、艺术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加以落实。要在职务评聘、评优评先、提干嘉奖、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形成激励机制。保障在同等条件下,体育艺术教师待遇不低于其它学科教师,在同等条件下受聘的体育艺术教师待遇与本校体育艺术教师一视同仁。要努力为体育艺术教师排忧解难,搞好服务,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体育、艺术教育师资水平。要建立健全教练员,体育、文艺教师队伍的奖罚制度,提高他们进行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七、努力改善体育和艺术教育的办学条件,大力普及现代化体育、艺术教育技术手段

要按照部颁要求加快体育和艺术教育的场馆、设施和器材配套建设,尽快实现乡镇以上中小学每校两间(音乐、美术各一间)以上艺术功能室,配齐钢琴、电子琴、打击乐器、音响(录音机)等设施设备。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实现资源共享的新办法新路子,使学校和社区现有的场馆设施设备都发挥出最大效益。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体育和艺术教育质量,提高体育和艺术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到*年,要初步建立起全县体育和艺术教育资源库和体育艺术教育网页,并逐步完善。充分运用网络教育资源,介绍国内外优秀教育理论和课件,交流优秀教育论文、课例、教案等,为体育和艺术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备课提供丰富素材,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全面提高。

八、多渠道落实体育和艺术教育经费

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器材经费补贴,由县体育发展中心、县科技教育局分别筹措50%;县运会比赛经费由县体育发展中心负责筹措;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及其它单项比赛,由县科技教育局、县体育发展中心和参赛学校分担筹措;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市级比赛由县体育发展中心、县科技教育局分别筹措50%。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要加大对县级中小学生艺术类单项比赛、县市艺术传统项目的县级比赛和艺术教育示范校建设的扶持力度;县少儿艺术花会经费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筹措。经费补助的具体数额根据当年财政状况收入预算予以保障。县、镇(场)都要在本级财政中列出专项经费,用于全县学校重大赛事、重点项目的专项补贴和经联席会议确定聘请的体育艺术教师专项差额补贴,奖励在争创体育和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以及参加市以上竞赛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各镇(场)及其相关部门要参照县的做法,制定具体方案,落实相关经费。各镇(场)及其相关部门和学校都要将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经费列入预算予以保障。大力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赞助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事业以及学生的体育和艺术实践活动。

传统艺术培训范文第5篇

一、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普及的基本条件

(一)摄影工具普及性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指通过群众行为而自发形成的社会性文化,与群众真实生活紧密相关,是组成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1]利用摄影技术帮助群众记录生活,可以充分反映当下最丰富、最有趣的文化生活内容,促使群众深受艺术熏陶,培养审美意识。为此,在“全民摄影”风潮推动下,在信息技术不断融入摄影文化的背景下,在群众文化中普及摄影艺术,首先需要遵循的条件是对摄影工具的大力普及。[2]毕竟,摄影工具是群众进行摄影的必需品。无论是价格昂贵的高配置单反相机,还是主打全面性能的智能手机,在数码成像技术逐渐取代传统成像技术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先进摄影工具都为人们提供了摄影记录的便捷性与即时性。而简单的业余摄影展示不再满足群众需求,越来越多的群众想要通过有影响力的平台高效提升自身摄影水平,与同行交流。所以,文化馆在此时应肩负起组织与培训职能,为摄影艺术爱好者打造交流、展示的平台,以此为摄影工具普及奠定基础,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摄影需求。让群众在使用摄影工具时,真正拍摄出优秀作品,发挥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不断提升群众审美水平。

(二)反映日常生活直观性

摄影艺术严格来说就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直观化、形象化记录与再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反映与记录。因此,摄影艺术在这一层面经常被认为是反映并丰富群众生活的主要方式,[3]不仅可以记录并呈现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能够为群众提供日后回看的真实证明。换言之,在摄影艺术创作并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大多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意图进行拍摄行为,选择拍摄主体。所以,随着摄影文化的不断传播,摄影技术的不断推广,群众对于将自己随手拍摄的作品进行多渠道分享,开始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4]从群众文化需求视角而言,文化馆在摄影艺术推广过程中的实际支持力度则有待提升。如此,与群众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摄影艺术普及第二大条件就是基于反映群众日常生活的直观性,使文化馆契合“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内涵,一边引导群众“自娱自乐”,一边从群众实际需求角度赋予摄影艺术推广新效用,使摄影艺术与群众生活愈发贴近,营造良性社会文化氛围。

(三)图像认知简单性

现代化摄影技术的呈现主要是图片以及视频,相较于传统成像技术,具有便捷性与生动性、丰富性。因此,群众摄影不但不会再受到胶片数量困扰,还会有数码成像技术的各种细节功能辅助,便于群众拥有更加快速的图像感知,真实、生动地感悟生活,记录生活。[5]同时,群众所拍摄的每一张照片与每一段视频背后,都有其具体故事与情感,这也使图片、视频艺术形式更加直观。所以,得到一定数码成像技术辅助,自然而然,这便为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提供了第三个基本条件——群众的图像认知简单性。[6]群众不但可以通过文化馆指导接受培训,还可以明确“全民摄影”时代群众文化发展内涵。一方面,在回看自己拍摄的作品时,快速回想其蕴藏的情感,将自己的思维拉回当时的拍摄情境;另一方面,在欣赏他人拍摄的作品时,产生深层感悟,对其蕴含的情感、故事“感同身受”,为摄影艺术不断发展、普及提供保障,满足群众情感层面自我建构的不同需要。

二、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普及的价值体现

(一)记录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摄影艺术与群众文化紧密相关,密不可分。过去,群众主要通过文字形式记录生活。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群众记录生活的方式逐渐演变,出现许多新的记录方式。而这些记录方式变化在本质上,让后人有了更加形象、更加直观的了解历史、走进历史的途径,即摄影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最为写实的记录方式,在替代“写意性”记录方式时,对历史的记录更加精确、客观,直接解决了利用文字、绘画对事物难以进行精确描述的问题,且通常技术要求不高。[7]这样,在群众本就倾向摄影艺术感知的基础之上,文化馆结合群众对摄影艺术喜爱的现状,从推动群众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角度入手,为群众摄影艺术发展提供支持,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存历史,让摄影成为见证历史的最佳载体,另一方面提高群众摄影的实际水平,扩大摄影艺术的影响力。

(二)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审美水准

在现今社会,大部分群众遇到美好的事物或者景象,都会拿起手机或者相机第一时间进行拍摄记录,意图将这份美好恒久保存,永久珍藏。所以,摄影艺术不但可以如上文所述一样记录历史,传承文化,还可以直接定格生活瞬间,让摄影记录具有随意性与简单性。只是,照片所代表的艺术审美在不同时代的要求不同。并且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明显,对美的理解与追求也不尽相同,呈现的照片在效果上各不相同,对照片的评价也各不相同。[8]基于此,当群众依据自身审美水平拍摄作品,实际作品在个人视角与他人视角,就不会是固化、单一的评价标准。将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普及,使群众对真实生活进行多元观察,并相应地培养其发散思维,反映在后续摄影作品上就是有创意、有情感的审美体现。群众审美不断提升,摄影艺术持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三)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动文化艺术深入发展。但是,外来文化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地域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造成消极影响,部分年轻人过于追捧外来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兴趣不大。将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普及,则可以对此问题有效解决。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着重组织年轻一代感兴趣的摄影活动,通过摄影的方式捕捉、记录民间文化,鼓励年轻一代进行个性化分享。这样,其随手上传网络等平台的动作其实就已然完成一定的传统文化传承。[8]此外,通过摄影方式所进行的采访、报道经由新媒体传播,也可以使文化传播更加真实,使群众了解传统文化与主动传播多了一种途径。如此,我国久经历史洗礼的传统文化素材,便可通过摄影艺术可持续传播,全面加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层认知。

三、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摄影艺术的策略

(一)转变群众对摄影的传统认知

摄影艺术同其他艺术创作形式一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提高群众摄影技术,为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打好基础,自然还需要从观念上扭转群众对摄影艺术的传统认知。要让群众走出传统思维的束缚,不再认为摄影艺术与自己的真实生活相距甚远。这样一来,逐步打破群众认为“摄影艺术高高在上”的观念,群众对摄影艺术的了解也会更进一层,对摄影艺术燃起学习兴趣,热情高涨。而为了达到摄影艺术深入群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有效普及这一效果,就需要文化馆工作人员在摄影素材选择上尽可能贴近群众真实生活,不断拉近摄影艺术与群众生活的距离。而后以群众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摄影作品示范,引导群众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从尝试性心理出发使用自己的拍摄方式拍摄作品,用于后续分享、交流。如此开展摄影艺术普及,便可以综合群众的真实摄影体验,使摄影艺术生动化、生活化,艺术表现丰富多层。

(二)提升群众摄影专业水平

将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普及并推广是新时代背景下满足群众精神生活追求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摄影艺术与群众文化发展的必然。为确保群众有效感知摄影艺术发展规律,在不断摸索、体验中真正提升审美意识与摄影水平,对专门从事群众摄影辅导工作的人员素质提升与水平提升也须引起高度重视。若是向群众普及摄影艺术的人员自身水平不高,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普及的价值就难以体现。鉴于此,对摄影艺术普及进行定期、相应的专门课程设置就十分必要。具体而言,可根据群众摄影辅导需求,适当开设一些与摄影技术提升有关的专门课程,使基层文化馆相关工作人员学习、提升,成为群众摄影艺术培训的合格“服务者”与“引导者”。

(三)普及摄影知识

依据群众现实生活来普及摄影艺术,在此背景下的摄影艺术门槛较低。但是,严谨地说,由群众拍摄的图片或者视频并不是全部都可以称之为摄影艺术。故要想将摄影艺术真正在群众文化中普及,文化馆就必须对群众进行最基本的专业摄影知识普及以及摄影技术培训,以此提升群众摄影时的构图思维、情感表现,确保群众所拍摄的作品有基本的表现主题,情感色彩浓郁。具体而言,文化馆相关工作人员要对群众进行摄影知识的教授,如构图、亮度、色彩、光圈等,引导群众理解并掌握基本摄影技巧。待过渡至实践体验过程,再注重对摄影氛围的专门营造,使群众身处其中受到熏陶,用心拍摄好的作品。这样,不仅摄影知识在群众文化中得以传播,实际的宣传与传播力度也切实有效。群众在今后拍摄时,可以更好地将自身情感投射在所拍摄作品上,一边提高摄影技术,一边提升审美素质,真正使摄影艺术群众化、普及化。

(四)做好摄影辅导的宣传

文化馆在提升群众文化品位,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要想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使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真正普及,相关工作人员就必须对摄影艺术宣传工作进行关注,积极参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对摄影艺术的宣传深度与广度,多渠道提升摄影艺术宣传效果,为摄影艺术与群众文化有机结合提供保障。例如,文化馆体现自身组织功能,带头建立微信、微博以及抖音等平台的同好群,定期组织相应摄影活动或者集体摄影活动,带动对摄影有兴趣的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摄影交流,真正学习到摄影技巧。同时,相关人员可为摄影艺术爱好者建设专门的交流、分享平台,借助群众常用平台建立专门的摄影艺术普及账户,定期推送一些摄影艺术相关内容,摄影作品解读视频,从“入门”指导切入,激起群众摄影兴趣,不断提升群众对摄影艺术的认可程度,使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真正“落地生根”。以此让群众有机会参与摄影艺术主题活动、实践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摄影风格,系统学习摄影技巧相关知识,不断积累摄影经验,体现摄影艺术价值。[9]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