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供需网 开放式

〔分类号〕C931.6 F273

Study o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f Enterprises from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to SDN Pattern by Opening Informatization

Ni M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inf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pattern of enterprises and points out its limitations. Then, based on above discuss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supply and demand network(SDN) of enterprises with multi-function and open-characteristic, and analyzes this theory features and demonstrates that this theory can cater the enterprises needs in overcoming the problem of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Lastly, from the informatization views of three sub-systems of human resources, logistics and finance of enterprises, the paper gives the transition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from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to SDN pattern.

〔Keywords〕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EI) supply and demand network with multi-function and open-characteristic (SDN) opening

传统观念将供应链(supply chain,SC)界定为围绕核心企业的,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产品所流经的各个节点企业所组成的链状结构。这种思想是对传统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封闭的管理体制的变革,它跨越了企业的界限,从建立合作制造或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思维出发,从更为系统的角度考虑产品的竞争力,是一种基于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它弥补了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诸多缺陷,有力地帮助企业走向成功,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暴露出其不足之处(具体见第1部分)。之后,从M. L. Fisher(1997)[1]提出的以产品为中心的供应链设计到T. Y. Choi(2001)[2]将Supply Networks看作是复杂适应系统,包括期间Ranjay Gulati(2000)[3]提出的Strategic Networks理念,都对传统供应链的模式作了非线性化的改造,而且在开放程度上也逐渐超出联盟范畴,朝着多行业的角度发展,但是他们的“网”仍然以物流功能作为其主要功能,而且开放的程度有限,难于适应动态变化的全球化环境。为了克服传统供应链理念的局限性,徐福缘教授与笔者在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及其支持系统研究”(项目编号:70072020)和笔者的博士论文《SDN企业实施MC的信息化模型设计及其应用研究》中,对供需网(supply and demand network, SDN)进行了研究[4]。这里首先简述传统供应链的局限性,再论述SDN的优越性,并且SDN的优越性正好可以克服传统供应链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给出开放式信息化理念,并指出如何用该理念推进我国企业由传统供应链模式向SDN模式变迁。

1传统供应链的局限性及供需网的特征

1.1传统供应链的局限性

在以核心企业为主而形成的传统供应链模式中,由于核心企业对链内其他成员具有相对领导地位,这种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在一定意义上也构成了传统供应链的局限性。

1.1.1合约性传统供应链企业通常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由核心企业发起传统供应链的物流、资金流等“流”介质的流动。核心企业在与其他节点企业交易时,必须在协定的合约下进行。就是说节点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一切交易事项,都按照事先签署的合约进行,这样节点企业在交易时,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1.1.2有限功能传统供应链节点企业在既定合约下完成预定的功能,一般只处理一些例行事务,如处理确定需求的客户订单、检验零部件或物料、核实零部件或物料的数量并付款等。这种结构对于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如突发性的客户需求就显得力不从心。

1.1.3链式结构传统供应链企业是以一种链式拓扑结构为依托。这种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各“流”介质能够顺畅流动,但存在供需瓶颈(constraint)和断链问题。整个传统供应链企业性能取决于其中性能最低的节点企业。如果某个节点企业出现问题,则可能会导致整个传统供应链瘫痪。

1.1.4静态稳定性传统供应链企业在既定合约下,具有静态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有利于节点企业之间进行交易。但是,节点企业在这种半封闭结构下容易满足于现状,从而不利于节点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1.1.5有限敏捷性传统供应链企业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所以其他节点企业几乎完全依赖于核心企业。这样,其他节点企业的敏捷性也完全由核心企业来控制。

1.1.6有限集成和共享传统供应链企业的各项交易是在既定合约下进行,节点企业之间缺乏一种信任,因此各自提供给对方的信息也是有限,从而导致信息有限集成与共享。

1.1.7半开放性主要指节点企业的开放度不够,这与传统供应链企业的链式拓扑结构有关。传统供应链节点企业因受到既定合约限制,不可以与传统供应链以外的成员合作;如果必须对外寻求合作伙伴,则应该得到传统供应链其他节点企业的一致同意,才可以对外合作。

1.1.8易产生“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20世纪90年代,P&G对其婴儿尿布的销售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显示该产品的销售在零售商一端波动不大时,在分销商一端却波动很厉害,而在生产商处的生产计划就会波动得更厉害,这好像牛仔用的长鞭,前端一点点的波动,即会引起末端的很多波动,人们称这种现象为“牛鞭效应”。最早对传统供应链企业的“牛鞭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的是Lee H. P, Padmanbhan V和Whang S.(1997),他们认为“牛鞭效应”是指在传统供应链中,供应商所接受的订单比终端顾客的需求具有更大的方差现象,并且还研究了HP公司的打印机销售现象与“牛鞭效应”的关系[5]。在传统供应链企业结构中,因信息的有限集成与共享而导致了“牛鞭效应”无法彻底解决。

1.2SDN的特点及其优越性

SDN是指为了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由供需网上所有经济活动主体组成的网络。通常它由若干个合作子网企业、供应链企业(将其看成一个企业,是一种过渡态)和传统的单个节点企业等组成(见图1)。SDN的特征正好可以克服传统供应链的局限性。

图1 SDN结构模型

图1所示的SDN结构模型表明,从供应源到需求源由一系列经济活动主体组成,这些经济活动主体都是依托在供需网上,形成了多层次的网状拓扑结构。SDN结构模型由两层视图构成,顶层视图反应了从供应源到需求源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主体及主体间的物流和资金、人力资源等供需流。由于顶层视图存在一定的概括性,所以对顶层视图进行局部分解,得到两个二级分解视图。在分解视图1中,合作子网企业可以是以虚拟企业、企业集群、战略联盟、网络组织等模式存在的企业。但这几种合作模式处于同一层面,同时又都属于动态联盟的范畴。这种合作模式在合作范围、合作程度、竞争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分解视图2中,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也是供需网中的一个节点,所以,传统供应链只能是供需网的一个节点[6]。总之,供需网企业是在合作子网企业和供应链企业等各种合作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合作理念,它综合集成了合作子网和传统供应链模式的优势,并克服了它们在运行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是一种基于全球化环境下的管理理念。

1.2.1透明度高SDN节点成员信息化程度很充分,借助于信息化平台,节点成员可以进行实时交流。在共享绝大部分公共信息资源基础上,节点成员凭借对彼此的信任,最大程度地交互私有信息,结果使得各节点成员拥有的信息透明度很高,最终削弱或消除了SDN节点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在这种环境下,节点成员惟有选择诚信之道,才可以被其他SDN节点成员接受。

1.2.2多功能性SDN的多功能性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它强调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供需流的功能体现了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功能;微观上,除了实现供应链企业中基本的物流功能以外,还强调了其他供需流功能(技术、资金、管理理念、信息、人力资源等)的存在,并且供需流之间还相互作用,真正实现了1+1>2的集成功能。其中,信息流作为供需流中最活跃的因素,体现出对整个供需流(包括信息流本身)最强大的渗透力,并成为各节点交互作用的平台。具体说来,在信息流方面,除了产品和服务的供求信息以外,SDN节点企业还会在全球范围内及时技术、人才、管理方法、企业文化等的最新供需信息,以便于各企业节点及时快捷地发现和自身匹配的资源,实现全球资源充分共享的整体目标。

1.2.3层次网络拓扑结构SDN节点成员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层次网络拓扑结构,这种结构不会像供应链拓扑结构那样由于某个节点的断裂而导致整条链的瘫痪。网络拓扑结构具有动态稳定性,层次拓扑结构具有可变粒度性。动态稳定性和可变粒度性增强了SDN节点企业的敏捷性和柔性,使得SDN节点企业可以在不同环境下,迅速地可靠地满足需求源的个性化需求。

1.2.4动态稳定性由于SDN的层次网络状拓扑结构克服了线性串联链状结构的不足,某个供需环节出现问题时,“多边关系”可使企业立刻转向其他目标,不致影响整个SDN的正常运行。SDN节点成员借助于信息化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无缝对接。因为SDN具有多功能的特性,即节点成员间的多种供需关系,一种供需关系消失,另几种供需关系仍然存在或可能会随之产生。只要有供需关系存在,网络就不会解体。即使SDN中的某个合作子网企业或供应链企业存在问题,SDN节点企业也可以借助于自身的完全开放性迅速找到最佳成员来替补。

1.2.5协同性协同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等技术,在一个相对统一的目标或规范下,将SDN节点成员之间无规律、无秩序的因子变为可控的有序因子。在每项交易过程中,节点企业、合作子网企业和供应链企业间相互信任程度很高,如果其中某一节点信任度出现问题,将被SDN淘汰,由此影响到该节点的下一次合作。因此,各节点保持高度的信任和充分的合作意识。在这种高度信任和合作意识前提下,各节点会主动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并且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可视化协作,迅速完成每次交易。

1.2.6高度敏捷性敏捷性是通过SDN节点成员对客户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和自适应调节能力、节点成员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制造柔性等来实现。SDN节点企业不但实现现有的客户需求,而且积极引导并创造潜在客户的需要,对全球市场具有很高的响应能力,即“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应;哪里没有需求,哪里就有引导与创造”。此外敏捷性还表现在以下方面:①SDN节点企业组织模式的动态可重组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即“一旦有需求,即有SDN组织形态出现”;②制造资源可重构性(reconfigurablity)、可重用性(reusability)和可扩充性(scalability),即RRS特性;③制造系统本身的柔性等。

1.2.7高集成度和共享度SDN高集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层面上,节点成员可以以合作子网、供应链等各种模式进行合作,以强-强自由联合为原则,具有“高内聚,低耦合”特点,“高内聚”使得节点成员能够保持自身核心能力,具有自组织能力,“低耦合”使得节点成员不以彼此依赖而存在,即其中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不影响SDN节点其他成员的合作;二是技术层面上,节点成员不但对自身拥有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集成,而且按照国际标准和通用规范,实现全球范围内技术的集成。而高共享度是通过高集成性来实现的,没有集成,很难实现共享。SDN节点成员不但在技术、财务、人力资源等供需流方面实现共享,而且在企业文化方面实现节点成员间的融合。如国内知名企业海尔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激活休克鱼”,即海尔将自身的“海尔文化”渗透到濒临破产企业,与之共享“海尔文化”,使之起死回生。

1.2.8完全开放性SDN的开放性体现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从广度上讲,SDN企业突破了传统供应链企业、合作子网企业等界限,更进一步模糊了企业边界,使其真正具有全球性的特点,使资源的获取、制造过程和营销途径都向全球的范围扩展,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优势,迅速低成本、高质量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深度上讲,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合作理念看,SDN节点企业合作领域不局限在解决用户需求源问题,更重要地是在解决需求源问题时,节点成员共同开发用户需求源,充分利用各节点地区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种因素的交互,实现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看,SDN节点企业不仅仅在物理层、数据层和功能层完全标准化,而且在节点企业的决策层也完全例行化和透明化,这样,不但有利于节点企业间的合作,而且能够增加节点企业间的互信度。

1.2.9削弱“牛鞭效应”Forrester(1958年)研究了当零售额突然增长10%时,供应链上各企业订货量和库存水平的影响,发现在制造商一级产生高达45%的库存水平,由此使得整个供应链绩效恶化[7]。这种现象即为“牛鞭效应”。Lee, Padman-abhan和Whang S(1997年)提出了应用避免多层需求预测(multiple demand forecast)的方法解决“牛鞭效应”[8],即各级节点企业应该以最终用户的需求而不是以其相邻的节点企业需求为订货、生产和库存的依据,从而避免逐级放大需求。SDN节点企业通过信息化平台,直接与最终用户进行沟通,如POS数据的直接获取,从而使节点企业可以准确、及时获得生产、订货和库存数据。即使出现供应不足,由于SDN具有动态稳定性,节点企业也可以通过直销模式满足最终用户需求。

1.2.10解决瓶颈问题SDN解决供应链瓶颈问题的基本思想就是挖掘瓶颈产生的真正动因,利用事前防范而不是事后补救的原则,从根本上消除瓶颈产生的各种根源。文献[9]从SDN解决供应链瓶颈问题的两大原理角度进行研究,即瓶颈舒张原理和侧路消减原理。两大原理均是在既定瓶颈问题已经产生的情况下提出的反应策略,是从供应链理念到SDN思想过渡阶段解决传统供应链瓶颈问题的有效手段,对SDN的构建思路有着较大的指导意义。

2开放式信息化理念及其推进变迁机制

开放式信息化(opening informatization, OI)是在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理论研究背景下提出的,它是指:企业按照供需网要求,面向全球,不断吸收和采纳全球范围内公认的信息化标准、先进的信息化理论、完整的信息化规范和前沿成熟的信息化技术,为与全球范围内的企业交易提供通用的信息化平台。开放式信息化能够从组成企业的人、财、物三个子系统角度,以全球化视野来实施和应用信息化成果。因此,可以从这三个子系统的信息化来了解其推进企业由传统供应链向供需网变迁的机制。

2.1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化的推进变迁过程

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化是指:为了实现客户关于个性化产品的成本、时间、质量和环保等方面要求,企业借助于信息技术变革现有人力资源系统,使得人力资源系统流程更加合理、高效以及节点企业的业务流程衔接更加顺畅的过程。这种变革不是对原有的业务流程的修修补补,而是在新的框架下,采用先进技术来变革节点企业的所有流程。开放式的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化具有充分性,无论在信息化领域,还是在信息化程度上,都是传统企业无法比拟的。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化领域主要表现在招聘、培训、评价和档案管理4个方面。而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化程度表现在:①不仅仅注重单个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化,更注重合作伙伴的节点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化;②采用成熟规范的国际标准,因此其信息化是面向全球的。由此,经过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化的企业,在多功能、开放度、灵敏度等方面已经完全达到了SDN的要求,有利于推进这一变迁过程。

2.2企业物流系统信息化的推进变迁过程

企业物流系统信息化是指:为了实现客户关于个性化产品的成本、时间、质量和环保等方面要求,企业借助于信息技术变革现有物流系统,使其物流系统流程更加合理、高效以及节点企业的物流流程衔接更加顺畅的过程。物流系统信息化程度表现在:①不仅注重单个企业物流系统信息化,更注重合作伙伴的节点企业物流系统信息化;②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和规范的国际标准,因此其信息化是面向全球的。企业物流系统信息化领域主要表现在采购、制造、分销和逆向物流4个方面。这4个领域的信息化是实现物流系统信息化的基础,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信息化不充分,都将会导致整个物流系统信息化的失败。由此,经过物流系统信息化的企业,在多功能、开放度、灵敏度、动态稳定性、网络性、集成度等方面已经完全达到了SDN的要求,有利于推进这一变迁过程的实现。

2.3企业财务系统信息化的推进变迁过程

企业财务系统信息化是指:为了实现客户关于个性化产品的成本、时间、质量和环保等方面要求,企业借助于信息技术变革现有财务系统,使财务系统流程更加合理、高效以及节点企业的财务流程衔接更加顺畅的过程。主要包括:①应用ABC来确定企业的业务流程是否存在冗余和不增值,从而达到理顺精简流程的目标;②对各企业的各流程应用REA进行会计信息处理与存储,从而使得会计信息中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得以表现;③应用数据仓库技术和映射技术构建财务信息化系统模型,从而使得基于REA的财务信息在各节点企业间得到不同程度共享。这里构建的财务信息化系统模型,不是仅仅应用数据仓库技术和映射技术等信息技术支持会计核算的自动化,还要使得会计信息能够支持不同类型用户的决策。由此,经过财务系统信息化的企业,在多功能、开放度、灵敏度、动态稳定性、网络性、信息共享度等方面已经完全达到了SDN的要求,从而有利于推进这一变迁过程。

3结语

通过比较传统供应链与SDN的区别,我们认为,应当按照SDN的特征,用开放式信息化推进企业由传统供应链模式向供需网模式变迁。在这一变迁过程中,主要应依托开放式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物流和财务三个子系统来推进变迁过程的实现,从而使得当今企业摆脱传统供应链局部合作的思维,应用SDN全球范围内企业进行动态合作的全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Fisher M L. What is the right supply chain for your produc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75(2):105-106.

[2] Choi T Y, Dooley K J, Rungtusanatham M. Supply networks and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ontrol versus emergence.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19(3):351-366.

[3] Gulati R, Nohria N, Zaheer A. Strategic network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3),203-215.

[4] 倪明:SDN企业实施MC的信息化模型设计及其应用研究[学位论文].上海:上海理工大学,2006.

[5] Lee H P, Padmanbhan V, Whang S.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a supply chain: The bullwhip effect. Management Science, 1997,43(4):546-558.

[6] 徐琪,徐福缘.供需网的一个节点:供应链协同管理与决策.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8):31-35.

[7] Forrester J W. Industrial dynamics: A major breakthrough for decision maker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58,36(7/8):1022-1045.

[8] Lee H L, Padmanabhan V, Whang S. 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7,38(1):93-102.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信息管理;关系;影响;融合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可以说“信息”这个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和成败。企业管理的内涵即是对信息进行控制和传递。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企业信息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企业的会计部门,是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部门,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起带头作用。因此,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关系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会计都是其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会计信息更是企业信息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会计信息的处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信息管理的成败。而现代电子计算机及会计软件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使得会计电算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会计电算化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整个企业的运行与发展。会计电算化就是运用电子计算机及相关会计软件对公司账务进行电子化操作、分析、利用的现代记账方式,它以电子计算机、会计软件为主要载体,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化。

企业信息管理以企业资源管理为重点,以控制财务成本为目标,通过计划、流程,对企业资源进行平衡利用和优化管理。现代企业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对企业的信息活动和信息的传递进行控制、管理,以建立一个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使得企业信息资源的配置、利用更加合理化、高效率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从企业获得信息到输入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最后生产、交换信息,是一个衔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产生有用的知识,用于企业信息管理。

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电算化不同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其最终目的是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实时、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投资及决策的需求。通过实时的数据处理及管理控制,随时对各种财务成本的运营情况进行监察,以及时进行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从而避免事后反映这种传统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弊端,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进一步融合,加快了企业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改变了企业信息的单一生成方式、传递结构,进一步密切了财务工作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联系,有利于企业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加快了信息处理的速度。 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下,会计账务的处理速度很慢,而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于信息的需求有一个时间上的要求,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大大加速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同样,也加快了企业信息处理的速度,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更快、更新的信息,使企业决策者能够迅速了解企业经济的运营情况,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信息资源及时调整策略。

2.会计电算化使得企业信息管理更加高度集成化。会计电算化系统相对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来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时,它需要与其他信息系统保持畅通的数据交流与共享,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应该立足于整个企业的信息管理需求,而不应局限于提供专门的财务信息,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把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其他内部信息系统融合为一体,使企业信息管理高度集成化,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化、规模化和集成化。

3.会计电算化使企业信息管理网络化。随着当代社会信息的网络化,许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自己的网络公司,以扩大贸易渠道,增加贸易商机。而会计电算化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会计核算工作外,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从各种渠道搜集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资料,并根据企业信息需求整合、处理这些资料以形成会计信息,向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信息系统进行传递,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改进企业经营模式、决策方法,并实时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信息管理网络化大大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力。

4.会计电算化有利于培养信息管理人才。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相融合,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懂会计、又要懂管理,还要熟悉网络知识,既懂会计业务操作,又能解决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会计电算化帮助会计人员从烦琐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信息管理上来,增强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增加信息流通的畅通性,从而培养更多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信息管理人才的增多,会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

三、企业信息管理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革新也带来了会计工作方式的革新,会计工作人员突破传统的会计工作,不仅注重高质量的会计核算工作,同时为企业的整体管理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企业信息化在促进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同时,也革新了信息的单一化生成方式和传递结构,进而密切了财务职能和企业各个环节的联系。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主要有:

1.数据处理对象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时基于会计要素进行,产生的会计信息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使用,而且这种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模式,提供的价值信息对所有信息使用者都是同一的、综合的、单一的。而企业信息化,要求数据库中存放的信息为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所共享,其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各个经济活动部门和业务流程。它存放、处理的数据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基本数据,并不是按传统的会计要素对数据进行分类、归并、整合。现代的会计电算化的优势资源支撑有:数据库技术、电子网络技术、电子计算机等,这些优势资源使会计电算化体制在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加强,从以日常核算工作为主,发展为向企业的所有管理者提供信息。除此之外,会计电算化系统利用互联网扩展了数据处理的时间、空间范围,方便了实时监控。

2.数据处理程序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数据处理,是由财务部门输入数据,其数据处理往往滞后于业务活动的发生。而在企业信息化的背景下,数据信息处理的起点由财务部门的凭证输入点向前延伸到企业的各项业务源头,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产生是与业务的发生同时进行的。另外,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是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的,只要保证输入信息的正确性和计算机的安全维护,一般数据处理是不会有差错的。

3.数据输入方式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是根据纸质的原始凭证进行数据录入和记账凭证编制的。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不同的是,当前的会计电算化基于电子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仅来自会计部门,还来自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其他的业务部门。由此,会计电算化将会自动产生记账凭证。这一系列会计输入方式的变化,将会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数据处理流程、会计信息资料的产生、管理带来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4.会计信息生成方式的变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使得会计信息的生成与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集成的信息处理单元是企业最基本的业务交易事项,所以记账凭证的数量也将大大增多,因此,打印记账凭证也将会付出高成本、高代价。而纸质的原始凭证缺乏或分散在业务源头,再强调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相匹配,会人为地增加工作量。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使会计信息的查询、利用越来越网络化,因此,信息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会计信息和数据是基于电子数据,而不是传统的书面资料。

5.会计信息处理组织的变化。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组织,从内部会根据工作的内容不同而进行划分,并安排专门的会计工作者进行数据处理。现代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把许多由会计工作者分工完成的内容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的组织形式和会计数据处理的人员安排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时,会计电算化系统将融入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企业内部的传统部门界限、数据处理的职能分工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一体化。

四、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融合中的障碍

首先,目前而言,运用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单位,只解决了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上的相关问题,并没有就全面的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所以,并不能使会计核算与信息管理资源达到网络共享的程度。一些企业一方面采用会计电算化系统,另一方面也开发网络信息平台,遗憾的是,从运行的开始,二者就是相分离的,没有联系的,企业并没有将二者结合、统一起来,从而缺乏长远的规划目标,这样既不利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不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其次,现代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版本和种类的多样化,使得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应用平台与系统开发之间的互不兼容,使得整个系统结构更加复杂化。目前,大多数单位采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单机版软件,这与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的进展是相脱节的。当然,还有一部分企业采用了会计核算工作的网络化管理,但是没有同整个信息管理平台衔接起来,使得信息一体化的发展更加困难。

再次,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融合面临的另一问题是安全性问题。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使资源共享更为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问题:垃圾信息、垃圾文件充斥着整个网络,当然让人更为害怕的是网络黑客非法访问和企业数据被窃取。安全性问题成为会计网络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会计信息占整个企业信息的70%,由此可知,会计信息反映的是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它关系着整个企业发展的成败,不能随意泄露。同时,网络信息资源虽然充足,但是许多虚假信息也同样迷惑着企业,如果不能确保所获取资源的真实性,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有效性。

然后,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对相关会计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不仅熟知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懂管理;不仅懂会计电算化,还要熟悉会计网络技术;一方面有很强的业务操作能力,一方面还要有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目前来说,相当一部分会计工作者不能适应这方面的要求,使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进程不能很好地进行,因此,培养专门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各个信息交流环节存在着障碍。很多会计电算化产生的信息在信息管理、传递中没有很好地实现与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交流、沟通,产生了一些“信息孤岛”。这样的工作状态,使得信息只能在一个部门内部流通,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不能为企业所用。

五、如何更好地实现二者的融合

首先,采用适合本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克服应用平台与系统开发之间的不兼容性,使整个系统的工作简单化、统一化。同时,还应该从软件、硬件设施上完善自己,克服单机版软件带来的与企业信息管理相脱节的问题。

把会计核算工作的网络化同整个信息管理平台结合起来,也可以解决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其次,努力构建全面的企业信息管理的架构和方案。企业运用会计电算化,不仅要解决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把会计电算化系统同开发网络信息平台结合起来,使会计电算化产生的信息与网络资源信息整合,共同服务于企业的发展,真正达到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

再次,建立很好的沟通机制。不管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达到了怎样高的水平,如果其产生的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传递、沟通,就是没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企业在完备软硬件的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在整个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很好的传递,以发挥它的价值,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然后,时时注意安全性问题。会计电算化系统应该采用特殊的软件,一方面既可以自动检索,防止输入错误的数据,还要有自动恢复的功能,在出现特殊操作问题时,可以通过系统恢复数据信息。另外,不间断地对计算机进行特殊的安全保护、维护工作,在防止计算机自身出现问题的同时,还要防护外在的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的危害,以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最后,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从事信息管理。既能达到处理业务能力的要求,又能在信息管理工作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结论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更是引发了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会计电算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进入到了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体系中,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效益,从而系统地、持续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管理思想来实现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不仅是会计学自身发展与改革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永斌.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4(1ib):72-73.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企业财务会计 影响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优化与更新,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也在不断的更新,想要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就需要保障信息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变化结合,以此来推动企业的综合效益提高。

一、财务会计职能存在的不足

现今社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对内部的管理系统进行优化与更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会计管理要求与技术,这也是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想要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明确传统会计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完善与改进。

(一)传统会计存在的不足

在传统企业财务会计的运用过程中,核算与监督环节是进行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对于财务会计的内部没有起到调节的作用,这种传统的模式不利于企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也难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综合能力。同时,这种传统的方式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动态变化不同步,相关数据信息的需求也难以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不利于企业在发展中制定科学的战略,传统的会计环节与企业的日常发展严重脱节,这种传统的会计模式往往是通过对业务的记录来实现的,这一环节中的会计工作人员在企业相关的经济活动中缺乏参与,不利于对成本的管理,缺乏灵活性,在企业协调方面有着很大的弊端,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传统会计模式中,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水平也有限,相关的管理理念具有滞后性特点,很多工作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方式不会运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财务会计的影响

现代企业发展中的核算与监督的意识也逐渐淡化,在企业发展中比较侧重于对信息的分析、决策。在信息时代,会计职能逐渐扩大,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企业对现代化工具的运用效率逐渐提高,加强分析、控制以及监督功能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分析来获取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信息,在企业的成本、定额分析、资金流动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信息数据的分析来及时掌握市场的变化,并在这一基础上为企业经济活动与相关决策提供依据,这对会计职能所产生的影响较大。财务工作人员正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参与可以完善自身职能的作用于效果,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来提高企业会计的作用。同时,传统的业务流程与核算会计流程呈现出对立的现象,信息技术的背景下,业务流程与会计核算工作具有统一的发展方向,应该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企业的发展中起到推动的作用。财务系统在企业发展中属于数据的集中处理系统,很多数据的传递与储存都通过财务工作人员来进行分析。传统的会计企业发展中,财务工作人员的职能具有兼容性特点,简单的说就是财务工作隶属于其他部门,并不是作为独立的模块来进行,在企业财务工作中,很多职能之间需要进行融合,例如成本核算、库存管理等等,所以财务工作人员需要正确认识自身工作在企业中所起到的效果。为了达到企业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财务工作人员更应该改变自身的问题,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与业务流程的了解与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决策提供依据。

现代化信息系统的运用可以推动企业会计电算化模式的更新与优化,利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相关数据的集中与统一,加强企业资源的共享效果。企业财务信息具有高集成与统一的特点,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来为企业财务数据的共享起到帮助,但现阶段很多企业的数据整理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相关的数据信息缺乏有效的整合,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信息数据的分享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库存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逐渐流于形式,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可以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效率,加强对相关部门工作的控制,加强数据集成效果。同时,会计人员积极参与到管理环节中,为了企业创造良好的价值是财务工作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现代信息系统的发展可以推动会计信息化模式的不断优化与更新,对企业的健康运营有着直接的影响。信息化技术可以打破传统会计运算方式的局限性,加强对企业信息的分析与控制,是适应信息时展的重要要求。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加强企业自身数据库的构建,满足企业日常经济的进步。同时对企业定额成本进行全面的控制,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软件得到运用,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应该重视信息化技术所产生的影响,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企业财务会计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效率。

二、企业财务会计运用中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一)改变财务会计理念

改变传统的会计理念与意识,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要求企业顺应新形势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的动态变化,这就要求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意识,不断通过培训来改变财务会计水平。同时,还应该不断拓展财务工作人员的知识范畴,以此来配合经济形势的发展,如现代企业的管理、流程的管理等方面知识,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水平才能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工作。

(二)正式信息技术的影响

信息时代是现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也势在必行,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会计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需要相关的领导与工作人员对其正确的认识,传统的会计理念与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面临相应的挑战,所以信息技术应该从根本上对传统的会计工作创新,不断的结合信息的更新来优化网络环境,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加强企业的财务工作。同时还应该完善企业会计核算程序,保障会计与业务的集成效果,让其在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于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健全了企业的会计系统,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有着属于自己的地位。同时,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也提高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而推动企业的完善。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标准;分析

一、我国当前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企业管理部门的会计核算不准,会计报表掩盖了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财务信息失真问题突出。财务信息是企业与社会经济的核心和基础。财务信息失真的危害决不仅仅是对投资者、企业和消费者造成损害,更会破坏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1、企业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均有信息孤立缺少的问题。在企业内部,由于企业内部缺乏统一规划,多数企业是以部门为单位建立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企业的整体系统是由不同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拼加而成,其管理功能仍然较为有限,只能支持企业部门级的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脱节,财务与业务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传递。这种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结构降低了企业管理效率。在企业外部,政府部门与社会和企业不能共享财务信息资源,首先,有关管理部门占有社会信息总量的70%以上;另外,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无法与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换,这样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个新的信息孤岛。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不能传递与共享财务信息,迫使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2、财务信息网络的处理及维护有较大难度。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各种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被拦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单机或者内部网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交易手段,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必须一体化,电子单据、分布式操作使得可能受到非法攻击的点增多。而目前的财务管理缺少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如何征税、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证、数字签名的确认、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因此,财务管理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3、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这就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使整个交易即时、高效。电子商务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信息时代,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对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

4、与跨国、跨区大型企业的管理方式难以一致。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集团采购、库存、半成品及成品组装、市场营销、金融计划、物流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二、企业财务信息资源规划的内容

财务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要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之间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必须对财务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全面的规划。企业的财务信息资源只有规范、统一,才能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和集成,才能实现对财务的信息化管理,达到支持管理决策的目的。财务信息资源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编码规程的统一。主要包括科目编码规范、人员编码规范、部门编码规范、项目编码规范、物资编码规范、固定资产编码规范等的统一。企业总部应在详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标准的编码规范,规定各类代码的编制原则,各内部单位在标准的规范下编制自己需要的代码体系,这样既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又能保证各内部单位个性化的需求。

2、财务数据的统一。包括财务数据收集的规范化和基础数据、历史数据的规范化。为了满足不同管理层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要对财务数据的收集制定明确的制度。对原始数据收集渠道、收集内容等做出规定,同时制作出符合需要的各种单、证格式,以保证收集数据的系统、真实和完整。

3、企业财务信息报告体系的统一。企业总部应根据管理需要向各内部单位提出明确的信息需求规范,并制定出规范化的信息报告体系。如内部单位必须报告的信息及应提供这些必要信息的部门;最终出具者上报各类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及承担的责任;上报信息的质量要求、上报信息的使用对象、接受上报信息的部门,以及重大信息的处理意见的管制者及与更高层的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的关系等。

4、确立企业财务信息化协同与统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应建立在完善的、符合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前提下,在标准的数据和规范的业务流程基础上,建立基于网络技术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才能充分发挥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提高企业财务决策的效率。

三、当前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标准设定

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设计思路

通过对我国当前财务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及企业财务信息资源规划的内容的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设计思路应该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中,在企业原有会计核算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财务管理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和“财务管理信息传递与共享系统”两个系统模块。在企业内部,各管理信息系统之间协同工作,构成一个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为核心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在企业外部,企业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相连,传递与共享企业相关财务管理信息,构成企业间财务管理信息的协同体系。

2、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统一模型的基本特征

(1)共同拥有性。企业将财务管理信息以及企业内外部财务信息资源,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加以整合。财务管理系统就在一个整合的、开放的环境下,与企业内部及外部系统实现了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提高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2)即时性。在任何一个时点,通过“财务管理信息传递与共享系统”,将已发生的企业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财务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自己的“财务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随时从网上获得公司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动态报告,并对从不同利益相关者处获取的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比对,从而迅速做出判断和决策。这种实时化的财务信息连续性报告,打破了传统财务报告传递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的限制。

(3)模式化。使用标准的管理语言作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标准语言,与国际标准一致,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标准化、模式化以便共同享有。

(4)权威性。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中,企业能综合各类企业财务相关信息,并突破传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时间跨度上的局限,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三个环节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无缝连接的良性循环整体,为企业管理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为决策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和支持。

(5)互通互享性。企业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财务信息共享,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与企业外部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财务信息共享。通过互联网络,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财务管理信息协同与统一方式

财务管理信息协同与统一方式就是企业进行信息有效处置,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披露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以及其他非财务信息。这种主动式财务管理信息协同方式不存在商业秘密信息被第三方泄露的问题。主动式财务管理信息协同方式中,由企业的“财务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负责收集财务信息,对特定格式文件的财务信息直接存储到特定数据库,对非特定格式文件的财务信息交特定转换程序进行转换,然后存储到特定数据库中,最终由“财务信息传递与共享系统”将特定数据库中财务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参考文献:

[1]王志华《科技信息》2008年31期《企业信息化与财务管理相同问题研究》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第5篇

 

一、企业信息化对财务监控的影响 

 

(一)信息化的涵义和意义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广泛采用的过程,在技术层次上体现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知识层次上体现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产业层次上体现为信息产业的增长。 

1.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化不等于自动化,信息化系统也不同于自动化系统。传统的自动化设备由物质能源驱动,通电(或加油)即可运行,而信息化的制造系统,如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则是以制造信息的充分沟通、交流与共享为基础来控制制造系统各个部分协调运作,从而达到最大的整体效益。因此,cims仅靠电能是无法正常工作的,它必须靠另外一种无形能源——信息。信息既是信息化系统的能量,也是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处理对象。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网络只是信息化体系的组成部分,铺设“信息高速公路”只是信息网络建设的任务之一。 

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发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作出迅速的反应,从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2)有利于理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手段,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条不紊;(3)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生产用材料,降低生产成本;(4)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关联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和有效的利用;(5)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关联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二)信息化下财务监控要素的变化 

1.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目标 

财务监控总是针对特定的财务目标而言,现在流行的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仅考虑传统模式的经济实体所需要的财务目标,而在信息化的经济条件下,虚拟企业和虚拟营运的业务比较普及。虚拟企业是信息化环境下的特殊临时联盟体,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组织机构和办公地点,它可以由各个相互独立的公司之间有联系的业务组成,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或者业务的发展不断调整其成员公司,因此它的财务目标是多个联盟企业目标的协调整合。所以,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监控不再单纯关注本企业的财务活动,而要全面关注价值链中的各个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只有它们之间相互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有效的价值链管理,实现财务监控的目标。 

2.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对象 

传统上一般将现金流作为财务监控的基本对象,而在网络化的环境下,人们的需求选择越来越多,企业的供应链是以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和选择为中心的。当购买者做出选择时,企业应敏捷地对这些选择做出反应。这种交易的主流是信息的交流,也就是说谁先掌握客户的新信息,动作最快,谁就会建立起市场竞争的优势。所以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信息流的价值管理比交易的现金流管理更为重要。 

(三)信息化对财务监控实务的影响 

1.对财务信息提供和财务报告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信息提供是滞后的,所提供的信息是按财务的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而形成的传统财务信息。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价值管理已经延伸到其他有关联的企业,要求财务提供网络财务信息,需要联盟企业适时提供部分共享数据,公司理财需要信息系统及时反映市场变化的情况并及时调整财务和经营策略。传统财务监控注重于企业内部的事后财务监控。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监控从事后监控转向适时连续监控(即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控),实现对企业的重大业务实时连续财务监控与网络预算集成,以取得及时的控制反馈信息,从而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反应。 

2.对财务预算及其监控的影响 

财务预算是财务监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财务预算工作利用的数据和计算工具都比较简单,财务预算大部分凭借主观经验进行局部的测算。由于预算工具落后,数据收集不够全面,导致编制的预算难以用于实际监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给财务预算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不仅是财务预算的数据处理,其加工速度比传统手工编制速度大大提高,而且所收集的基础数据方便又快捷,并能与财务部门、相关各业务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的预算数据达到共享、协调和及时利用。 

3.对日常财务监控的影响 

企业日常财务监控的重点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监控。在信息化条件下,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都可减至最适量,比传统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要减少好多倍,而且可以达到某种意义的零库存管理。因此网络财务管理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营运资金,同时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的标准必定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4.对财务风险管理和监控的影响 

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所考虑的投资风险,不仅是传统的市场风险和企业个性风险(投资者在作投资评价时一般要考虑两个难点,即风险和收益),而且要考虑企业所在价值链的风险和有关共享信息的风险。

(四)信息化对财务人员的影响

1.信息化给财务人员带来的挑战

(1)无纸化数据和无纸化交易的财务监控。无纸化交易和无纸化数据避免了对数据的重复输入和重复处理,不仅从根本上减轻了财务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负担,加速了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如无纸交易的财务确认和内部控制等等。

(2)内部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信息化网络使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更加方便,使企业各管理阶层、管理人员和机构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高层的决策指令可被准确、快速、详细地传达给下一级的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避免了人为信息传递滞后造成的损失,减轻了人工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负担。

2.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观念

在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人员不应单纯地接受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来解决信息化的财务监控问题,而应该充分考虑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根据财务监控环境变化的需要,树立新观念。

(1)信息价值观。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利用信息,既可直接创造财富,也可以间接创造财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利用是财务的一种主要职能。在信息化的企业中,数据非常丰富多彩和复杂,人们必须要对众多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决策有用的数据库,从而满足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和决策的需要,充分体现信息在财务监控中的价值。

(2)流程再造观。传统的组织机构是建立在职能和等级基础上的。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1990年系统地阐述了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思想,强调企业在组织引入it之前,首先应当保证流程正确无误。在目前实施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系统成功的企业实例中得到这样一个经验:建立erp网络管理系统,不是一个软件开发和应用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重新改造公司业务流程的重要的变革决策问题。

二、创建信息化环境下的适时财务监控机制

适时财务监控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充分利用网络系统提供的适时财务信息,对企业资金流实施及时、适当地跟踪监督和控制,以消除无效益的资金占用,并适时地为业务活动提供所需的资金,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指财务管理者充分应用网络系统提供的实时财务信息资源,对资金流实施及时、适当的跟踪监督和控制的运作体系。这种运作体系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高效率监督和调控企业资金流的综合网络系统,需要具备以下特性。

(一)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快速反应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一个网络信息系统和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相融合的监控系统,它必须对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过去,许多企业凭经验、感觉所建立的传统财务监控机制往往给企业决策造成许多失误。在企业信息网络化和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只有建立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才能对企业环境,尤其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敏捷的信息反馈,及时采取纠错措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及时性和适当性

在网络化的条件下,不同管理层级所需的信息必须及时地提供,同时应用网络技术自动向财务监控者提供实时的监控预警报告,可以帮助财务监控者顺利实施财务监控。在网络化系统中不是对所有活动都采用适时监控,通常都是根据业务和需要控制的重点程度,恰当地分配和设置控制点,以达到既节约成本又提高监控的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三)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集成性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不是独立的运作系统,必须是一个与企业的其他系统(销售业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采购系统)融合为一体的集成性系统。

三、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

价值流是计算机网络化下企业财务监控新的业务流程,是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监控的基本对象。建立一套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实施价值流管理,必须抓好两项关键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集成化的价值流数据库

要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必须将企业的业务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信息集成于一个价值流数据库。实施的关键在于传统职能部门的分割。原来的数据库基础是按职能部门来组织建立的,现在为了管理创新采用价值流数据库集成技术,需要对原有的数据库进行必要的转换,并要求各部门、各岗位形成的新数据全部按价值流管理的需要进行收集,促使财务系统具备价值流业务信息和监控信息,这样就实现了价值流数据库的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