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礼仪文化

传统礼仪文化范文精选

传统礼仪文化

传统礼仪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苏绣传统技艺文化再生

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传统手工艺日渐衰落,生产日趋艰难。而作为民间工艺之一的苏绣却在经历考验之后生存了下来,特别是位于苏州西郊、太湖之滨的镇湖民间刺绣,更在这一时期焕发了生机,与手工艺整体衰落趋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传统手工艺如何在当代获得再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从原生态走向市场态的挑战

传统的民间艺术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这主要是指仍以原生态的形式存留于偏远、落后的乡村民间生活中的那一类民间艺术,例如市场化之前的镇湖民间刺绣。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滋养民间艺术的原生态逐渐遭到破坏,使这类民间艺术开始走向消亡,而且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愈快,其消亡的速度就愈快。另一种是市场态的民间艺术,如城乡旅游市场的各类艺术品,这是文化工业的产品,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艺术品,只是保留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形式,并在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蜕变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生产,使传统民间艺术以一种市场化形式存在。作为民间工艺的镇湖刺绣在农业社会是以原生态的形式存在于乡村民间生活中,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构成了其生产的经济基础。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原生态的苏绣被卷入了现代社会和市场化的大潮中,“市场化是20世纪社会和文化变革对传统民间艺术最深刻的改造。市场化使当代传统形式的民间艺术生产改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文化工业生产。”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的市场化也表明,文化活动不仅如从前理解的那样,只是一种精神活动或意识形态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市场行为,一种经济与产业活动。于是,苏绣由传统的手工艺品逐渐演变成了市场条件下的文化工业品,虽然保留了原来的形式,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苏绣由原生态走向市场态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传统的民间艺术以商品形式出现时,意味着它的功用和适销性要优先于品质和艺术性。现代市场经济尤其利用民间艺术的价值转型来实现其利益目标,它调动各种生产方式甚至是工业化批量复制投放市场,获取利润的动机主导着民间艺术的形式和性质,对功利的要求超过了质量本身,艺术性让位于市场交易所获取的利润多少,于是“不计时间的手工劳作被驱迫得匆忙和浮躁起来,‘熟人社会’中的商品交往形式也一律被某种更为抽象的交换方式取代了。”在这种情形下,苏绣也逐渐从民间艺术变成了大众消费的物品,导致其质量和品位的下降。传统手工艺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不计工时、具有创造性的手工劳动,拒绝复制和批量生产。但是,近年来镇湖刺绣的质量在逐渐下滑,普通绣店为了赚钱,大量生产劣质绣品,对一些经营者来说,苏绣变成了能够赚钱的工具,丝毫无艺术性可言,在镇湖人眼里苏绣已从原先的工艺品变成了现在的“工业品”,艺术的质量和内涵已经荡然无存。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似乎总是一对矛盾。布尔迪厄在《文化生产的场域》中指出:符号(文化)商品是一个双面的现实,它既是商品又是符号的载体,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依然是相对独立的,虽然经济的支持可能会强化其文化的资格获取。一方面文化消费公众和经济的手段会侵入文化的生产,另一方面文化的内在价值会拒斥文化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实际上,市场化没有完全抹去符号产品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区别。因此,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苏绣文化原有的品质,就显得异常迫切。对待传统的手工艺不仅要看到其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要挖掘和传承其固有的、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二、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传统的手工艺品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工艺品无论在物质功能上,还是审美情趣上都需要找到发挥自身功能和价值的新途径。从历史上看,苏绣最初是江南农妇支撑家庭的手工业,然后发展成为大户人家小姐消遣的闺阁绣,再到为统治阶级生产冕服和官服的宫廷绣,供养和满足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对绣品的需求。而今天,苏绣开始一方面着眼于国内市场,根据人们服饰的变化而生产不同的产品,如绣花袄、绣花裙;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国外的市场,生产刺绣被面、和服腰带、绣衣等产品,其中和服腰带几乎全部出口日本,这类绣品主要是由当时的苏州刺绣厂生产。苏绣以日用品的商品绣形式进入了现代生活,为社会提供了很多生活必需品,满足了社会需求,也推动了自身的发展。苏绣伴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而存在和发展,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并相互促进。

以和服为例,日本的刺绣和服集中体现了日用品和艺术品的统一,日本人将他们对艺术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和服上。作为民族服装的和服,是在中国隋唐服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极富日本传统文化特色,千百年来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直到现在,逢年过节或在婚礼、葬礼、毕业典礼及庆祝会等隆重场合上,和服仍是日本人的首选。另外,日本艺妓,高级宾馆的服务人员也以和服为职业装,花道、茶道等文化活动以及民间舞蹈和传统艺术表演中也离不开和服。和服本身非常讲究织染和刺绣工艺,加之穿着时的繁冗规矩,使它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为了使和服完全融入日本的现代社会,设计师不断在花色和质地上推陈出新,将各种大胆的设计运用在花色上,使现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正如费孝通教授指出的:“这些传下来的东西之所以传下来就因为它们能满足当前人们的生活需要。既然能满足当前人的生活需要,它们也就是当前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就还是活着。这也等于说一个器物一种行为方式之所以成为今日文化中的传统是在它还发生‘功能’,即能满足当前的人们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一方面苏绣提供了如服饰等具有生活实际功用的消费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引起精神生活的变化,相应地就需要有类似苏绣的工艺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苏绣在古代主要以实用品为主,明代露香园“顾绣”的兴起开创了以绣仿画的工艺,使实用品发展到了艺术欣赏品,对苏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工业生活中,人们厌倦了机械化和标准化,反而追求纯朴简练、宁静致远、回归自然、个性化与原创精神,这种审美观念和心理需求正好与苏绣等手工艺品所表征的文化相契合。因此,苏绣成为了慰藉人们精神的文化产品之一,精神服务的功能得到加强,适应了时展的需要。由于种种原因,苏绣的日用品市场在减少,但一些欣赏品却逐渐占领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另外,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的绣品,如古代的冕服和名片袋等,作为符号,已成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成为人们认识历史的凭借。总之,“任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或风格独特的传统手工艺,都必须形成为新时代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新产品,去适应和满足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同样,苏绣的发展必须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文化和生活情境本身。

三、与现代科技和外来文化的结合

从苏绣的生产方式来看,从早期的手工刺绣到现在借助缝纫机进行机绣,再到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绣花,苏绣的发展在不断地利用现代科技。虽然机绣和电子绣花不能够完全代替手工刺绣,但可以提高刺绣的生产效率,节省劳动时间,适应了现展的需要。在镇湖,值得称道的是采用电脑对刺绣画稿进行辅助设计,它是在镇湖手工刺绣的基础上,对部分环节(上稿)进行的工艺创新,大大提高了画师上稿的效率,从而适应了镇湖刺绣市场的发展。尽管潜在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但这是一个新鲜事物,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它说明正确处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关系的重要性。从苏绣材料的发展来看,现代科技在开发新材料方面也大有作为。苏州刺绣研究所通过科学实验最近开发出新材料—三叶异形丝,这是对传统材料的一次突破和创新,表明了利用有关技术的新资源以及对现存的、更为地方化的物质材料加以重塑的必要性。吉登斯指出,现代性在其历史发展的大部分时期里,一方面在消解传统,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重建传统。传统手工艺只有经过与现代要素的重新组合,才能融入现代社会。例如,利用电脑在现代服饰上绣出传统的图案,从整体上说,它带给我们的仍然是传统文化的温馨和慰藉。应该看到,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割裂、相互对立的关系,任何社会中既不存在纯粹的传统性,也不存在纯粹的现代性。我们不能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忽视传统技艺的本质特性,相反我们应该运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来不断提高我们的传统技艺水平,处理好继承发扬传统技艺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苏绣的发展还体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早在清末,沈寿从西方的油画、摄影等艺术中得到启发,发现了“面光者明,背光者阴,阳者明,阴者暗”的光色表现问题,吸收了西洋画中讲究光线明暗的优点,首创了把油画作为刺绣画稿的“仿真绣”,使作品达到立体感和真实感,提高了苏绣艺术的品位和档次。仿真绣的成功“打破了苏绣千年来以中国画为粉本的旧框架,使西洋素描、油画、摄影照片等皆可作为‘粉本’上绷绣制,使苏绣作品的面貌焕然一新。”这表明,仿真绣是传统苏绣文化吸收了西方绘画艺术而进行创新的结果。因此,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不断解构和重构新的民族文化。文化重构的结果有两种:“其一,某种外来文化取代原有文化;其二,外来文化与原有文化共存、融合,或者是丰富了原有的文化现象,或者是形成了新的文化现象。”从苏绣的实际变迁来看,走的是后一条道路。特别是苏州刺绣研究所近年来和美国摄影家罗伯合作开发新产品,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可见,苏绣要发展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和外来文化不断创新。

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全球化是由大量的地方性和区域性过程的结合形成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每个地区既传入外来文化,也保留原有文化,社会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民众的选择也就更多。“人们认识到不仅需要吸收他种文化以丰富自己,而且需要在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以求发展,这就需要扩大视野,了解与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定势全然不同的他种文化。”克兰在研究媒体与都市文化以后认为,鉴于少数第一世界(由工业市场经济组成)的支配地位,以及全球性文化再现与美国和西欧有关的一种特殊文化和社会价值混合物的程度,有必要发展融会了许多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的一种真正的全球性文化。对于一个地区或国家来说,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对比,常常会引起文化自觉⑽和民族认同的意识,促使其政府和民众有意地保留甚至加强原有的、传统的文化。费孝通教授指出,要是能够从别人和自己不同的东西中发现出美的地方,才能够真正美人之美,形成一个发自内心的,感情深入的认知和欣赏。只有这样,才能够相互容纳,产生凝聚力,做到民族间、国家间的“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应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真谛。为了认识到地方性知识⑾,做到文化自觉,首先是要自觉到自身文化的优势和弱点,懂得发扬优势、克服弱点;其次要对在过去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诠释,使其得到更新;再次,需要了解世界文化语境,使自己的文化为世界所用,成为世界文化新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只有在从原生态到市场态的过程中保持其文化内涵,只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只有使现代科技和外来文化结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苏绣才能获得再生。

注释:

⑴李砚祖:“作为文化工业的当代民间美术”,《有形与无形: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论集》,湖北美术出版社,武汉,2003,第69—72页。

⑵陶东风:“市场化、世俗化及传统与自由的关系—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452—475页。

⑶陈岸瑛:“‘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保护什么?如何保护?”,《有形与无形: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论集》,湖北美术出版社,武汉,2003,第31—38页。

⑷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第1—36页。

⑸濮安国:“论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发展”,《姑苏工艺美术》,1993,第8—11页。

⑹(美)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文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1,第359页。

⑺胡金楠:“苏绣艺术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吴文化论坛》,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第343—352页。

⑻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1999,第73—74页。

⑼(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何力译,学林出版社,上海,2001,第6页。

传统礼仪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稳定的形态的精神依托和信仰。不同的自然资源、属地文化都会影响生活在此的人民形成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行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支柱和精神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是中华民族傲然屹立的根本、根基和根脉,是延续发展的根部动力,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帮助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筑牢站稳脚跟的强力根基[1]。中华民族历代先哲把他们的人生感悟和处世智慧沉淀下来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哲理和价值引领,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改善不良心理状况。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礼仪制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要坚持心理学的“特色化”和“本土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医学生处在成长成才的过渡期,易受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影响而频发心理问题,现已成为抑郁的高发群体[2]。因为学业压力及就业压力大,很多医学生在遇到挫折和难题时容易出现心理偏差,久而久之容易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对自身价值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产生负面心态,最后演变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不仅影响到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也关系到他们是否可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医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目标和期盼,是建设“健康中国”的保障。因此,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学习、立志、择业、交友、健康等方面着手,培养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品学兼优的高水准医学人才。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人从小就受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儒家思想偏向于主张个体的道德修养。它的入世思想是古代仁人志士的人生奋斗目标,它强调勇于担当的精神信仰,强调个体对于社会进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要求个体积极报效祖国,实现自我价值,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它认为人有入世作为的使命和责任,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每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去为国家的兴盛、民族的强盛做贡献。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精神追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政治美德,“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壮志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爱心胸,“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坚韧不拔,这些传承下来的思想都蕴含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以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以天下为己任的浩然正气激励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慎独自律,修己安人所谓慎独,就是来自“超我”的自律。高度的自律,无论是在别人面前还是独处,都能慎重行事而不胡作非为,时刻警醒不放纵。“慎独”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和高度的自觉性。南宋陆九渊说过:“慎独即不自欺。”人可以骗得过所有人,但是不可能骗过自己。“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对外是坦然无愧,对内更是心安理得的一种心态。尤其是当独自一人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谨言慎行,自重自爱,切不可认为事情能够瞒过别人就偷偷去做。当外在的“行”与内在的“德”相符合、相统一,言行举止表达的情感欲望可以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至德”,做到知行合一,克己慎独,明善诚身,也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君子慎独,也告诫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和警惕独处的状态,严格约束自己。

1.3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能够披荆斩棘,历经风霜,跨过层层坎坷,在艰难困苦中创造盛世伟业,是因为我们一直自强不息、奋勇向前,从不畏惧挑战和磨难,并在艰难困苦中沉淀精华,汲取智慧和力量。《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天然的玉石不细细打磨不能成为器物,也不能玉润。人也一样,君子更需要像雕琢玉石、打磨骨甲那样饱经磨炼才能大器晚成。北宋哲学家张载著作《西铭》也曾解释这一道理:“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意思就是说借助贫困卑贱、内忧外患的困苦条件可以磨炼意志,助力成长,铸就成才,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坚守此理,率先垂范。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汉代史官司马迁忍受宫刑,忍辱负重,矢志不渝,发奋著书,终成《史记》。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我们必须铭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一定能行稳致远。

2当代医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剖析

2.1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人生没有理想犹如一潭死水,暮气沉沉;人生没有理想将没有奋斗的目标,浑浑噩噩;人生没有理想将不知何去何从,随遇而安;人生没有信念将不会坚持到底,半途而废;人生没有信念终将一生碌碌无为,平庸无趣;人生没有信念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一事无成。当今的社会结构、利益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的逐利属性诱发了部分医学生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品行的滋生,致使他们面对人生选择时变得迷茫和无所适从,缺失理想信念,缺失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仁者爱人的医德仁心,缺失支撑自己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缺失爱岗敬业的社会情怀,缺失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缺失真诚交流沟通的人文素养,这些主要表现为急功近利、热衷索取、不思奉献、见异思迁、唯利是图等行为[3]。如果医学生缺失救死扶伤、为国为民、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责任担当,就会威胁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2.2思想消极懈怠,自律意识不足近几年,我国医疗领域中的医患关系颇为紧张,医务人员在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医德使命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有所下降。医生和患者的沟通不畅,情感淡化,信任感逐渐丧失,并且少数医务人员存在不规范的医疗行为,比如乱开检查单、多开昂贵药品、收费方式不合理等,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如果不严于律己就容易玩物丧志,沉迷网络游戏,在学业上不能精进,不能如期完成学习任务,消解雄心壮志和青春昂扬的斗志。医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应该大力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自律意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用传统文化涵养精神追求。这对于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2.3心思敏感脆弱、自怨自艾,抗挫力不强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里一直被照顾、被溺爱,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逆商有待加强。父母给他们营造了较好的家庭环境,学校提供了宽容舒适的校园环境,但一些家庭和学校只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高。加之他们正处于心理机能逐步完善的年龄阶段,心理和智力的发展得不到有效提高和深化[4]。当他们走出“温室”,独自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时候,缺少社会经验的他们需要面对很多挑战,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没有信心和足够强大的心理去承受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相比其他学生,医学生的学业压力、考试压力也很大,容易出现片面、固执、钻牛角尖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更极端的恶劣情绪,造成严重后果。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当代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积极作用

3.1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帮助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这是对当代青年寄予的厚望。理想信念是当代青年的人生指南,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到践行的方向和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剑锋从磨砺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积极进取、以德载医的思想,能够为医学生的思想品行树立典范,起到重要的、积极的示范作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为医学生起到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见贤思齐的道德教化作用,以及重要的社会主义价值引领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更要立大志,有理想,有责任担当,勤勉笃学,不断创新,勇于创优,更应热爱医学,心系患者,尊重生命,为“健康中国”的目标和理想奋斗终身,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全部的力量。

3.2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历史发展和积淀,在发展传承中大浪淘沙,取精华去糟粕。在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历经磨难不断奋斗,给后代留下了不屈不挠的“红色基因”和革命文化;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具有“实践基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冠肺炎暴发以来,无数白衣战士挺身而出,最美逆行者用血肉之躯筑起伟大的抗疫长城,隔绝病毒的肆虐,传递了守望相助、大爱无疆的精神。这些被提炼出来、激励后世的具有深远价值的精神标识,给医学生做了最好的精神启迪和引领。医学生要坚守传统美德,富有革命精神,守正创新,实事求是,慎独自律,修己安人,要踏踏实实学好专业知识,做好本职工作,做值得相托性命的、救死扶伤的好医生[5]。当祖国遇到困难的时候,敢于冲锋,敢于挑战,敢于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敢于自我反省,处处审视自我,坚守道德准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3.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成行动,提升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指导人民心理健康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同时也包含具体的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术。传统文化能激励人在逆境中奋勇前进,在挫折中锤炼成长、永远不抛弃理想、不放弃追求,并在不良环境中积极进取。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加强医学生在逆境中的抗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经受挫折能力放在核心地位。医学生在求学阶段应该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如可以学习“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功法,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可以克服敏感脆弱的心理问题,铸就健全的人格和心智。还可以倡导医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练习书法,通过一撇一捺来感受汉字的形、神、意、气,使他们空闲时间不再被手机、网游、短视频、电视剧等占据,而是在一笔一画中找到人生的快乐,在一横一竖中感悟生活的充实感,在浮躁的社会中通过练字修身养性。《论语》中讲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也在告诫医学生在面对挫折与压力时候,不要做懦夫,要敢于迎难而上,学会放松身心,顺势而为,做强者、做仁者、做勇者。

4结语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医学院校要结合当今时代特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建设校园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潜移默化地入脑、入耳、入心。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引导医学生形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正确价值观;以“慎独自律,修己安人”的思想帮助医学生修身养性,调节身心健康,保持心理平衡;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思想教导医学生自强不息,抵抗挫折,越挫越勇。此外,更要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传统文化来加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知、情、意、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理性平和的健康心理品质,真正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医学新人。

参考文献:

[1]李梦华,张瓅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融合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8):60-62.

[2]郭彦萍,王永治,王欣,等.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干预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5):157-159.

[3]马桂兰.自媒体视域下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4):38-40.

[4]郭秋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105-106.

传统礼仪文化范文第3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简明地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管理观非常注重“人和”。汪凤炎认为,中国先哲很早就认识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的道理,因此要尊重人的个体差异性,注重人的重要性[3]。西方管理观是建立在人性假设之上的一种管理心理观,如理性———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的假设,复杂人假设、都是根据一定时期的背景提出来的。而中国则是以孔子儒家的“道德人”假设、韩非子法家的经济人假设、老子道家的自然人假设为前提的,而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管理观主要还是融合了三家的思想,形成了特有的“复杂人假设”,在这种传统的关系社会本位的影响下,一切的目标都是获得和谐人际关系,这也是先前说的中国人“尚和”心理在这方面的彰显。[4]总的来说,中国人在管理观上的心得就是要得“民心”,这是中国人的管理观的一个特色。那中国人得民心的方法有哪些呢?作为一个领导者,第一要修身、要正其身,做到遵礼、处恭、守信、爱人、俭用、修心;第二是要满足人民的需求,养民爱民;第三是“量能而受,人尽其才”;第四是恩威并重;第五是“奖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换一个角度说,今天的各种理论体系实则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翻版而已,今天只不过是把它系统化而已。中国文化下的这种管理观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这种意识既受中国人的自我观的影响,又受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的影响[5]。但从宏观上来讲,中国人在各种伦理道德观的影响下已经成为特定时代的“顺民”“良民”心态。因此,这种与西方“独立我”相对应的中国人的“互依我”,在中国文化框架下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这种管理观念明显区别于西方之处就在于中国人注重人情关系,这种基于人情关系基础的管理观从古到今都持续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观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健康保健养生之法,熟知中国历史的人都可以列举那么几种方法。关于中国人心理卫生健康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形全者神全”形神兼顾的共养观。所谓形神共养就是要兼顾生理和心理,由于中国古代就主张要身心兼顾,那么中国文化中关于保健的心理观多具有养神和养形的双重需要,这种形神合一的观点主张从身心的关系角度来探讨保健与长寿的关系问题。第二是“抱神以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静结合的养生观,主张以动养形,以静养神,二者辩证统一,注重人的心理保持恬静平和的状态。这种以静制燥,精神内守的观点应该是与老子道家的人生观有相同之处的。第三是“人法自然”的顺应自然的养生观,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养形调神,已达到身心健康及长寿的目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效法自然是贯穿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法则,并且主张人效法自然的目的是要克制情欲,做到“无为”的境界才能身心健康。第四是“鞭后而寿”的内外兼顾的养生观,主张内外协调,缺什么补什么。第五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以情治情的养生观。中国古代就认识到各种情感的存在,是相生相克的,要善于利用一种情绪去调节另一种情绪,所以说“情”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6]以上五层意思是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中就已经有所体现的,有些观点至今仍然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理论体系。现代社会的健康保健以及心理卫生的很多理论与方法的来源大多也都是从中国古展而来。总的来说,早期中国人对于养生虽然是形神兼顾,但还是有一定的偏向的,即多主张修“神”,认为心理保健应该遵循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的这种过程,人的健康只有通过整合生理、心理、自然、社会这几个方面的协调统一才可以达到。这是一种整体观,是与西方医学中的哪病医哪是完全不同的,他看到了人是一个整体,健康要通过身心统一才可以达到。因此,中国文化传统不仅提供了身心健康的理论与哲学基础,还提供了一种修身养性的功夫来进行身心的保健,如内在对道的体认与外在对道的践行相结合,发展出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心性心理观。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健康观不仅注重作为主体的身体的保健,还注重作为客体的心理的保健。它提供的是一种修身体征的功夫,是一种方法,它将身心统合为一体,儒家的身心发展是通过修身达到心理的内圣外王;道家的身心发展是通过修身的体征达到清情寡欲,达到无为与自然;佛家的身心发展是通过修身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达到身心的超我境界[7]。可见,中国文化品性的心理卫生观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身心一体的内在修为与外在修为一体的综合体,这是一种心性论的心道一体的阐释,其中修身养性的修身与体征的方法更是中国传统自我修行的独特方法,对这一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世界范围的心理健康研究。

传统文化与人格思维方式

“人格”这个词本非国货,它源自拉丁文,由于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导致当代中国人研究人格完全西化,而忽略中国特有文化下的特有特质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社会,人格虽然没被正式提出来,但是这种思想已经在中华民族孕育了几千年。中国古代的这种思想里面有几个特点。一是“人格平等”的理想观念,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是不平等的,但是这种思想是好的。二是崇尚“内圣外王”的完美人格,孔子看来“内圣外王”是智、仁、勇的统一;道家认为”内圣外王“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三宝的完美统一。[8]同时我们看到对于中国人的人格,先哲都希望是一个完美的统一,但是现实情景却不是这样的,因为在中国文化下面子的影响下,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戴着面具的,正像美国心理学家荣格多说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一样,人都在隐藏自己,所以一个人的人格也不是完全暴露的。[9]在中国这种文化影响下,我们的行为似乎大多是外儒内道,外儒内法,外道内儒,外佛内道等等,这也看出中国人的人格体系的构建是相当复杂和凌乱的,似乎中国文化中还缺少一种“唯一信仰”。因此,导致中国人格趋于一种“统一中的多元化”,即在儒家为主导下的多元。在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人过分关注德行而往往忽视知识的学习,失去了实现现实人格的基础,还由于过分关注社会关系,忽略了独立我,导致对自我价值的贬低,最终导致人格的歪曲。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同样也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汪凤炎认为:“中国文化是人的文化,西方文化是物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内省文化,西方文化是外求文化;中国文化是重情文化,西方文化是重智文化;中国文化是伦常本位文化,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文化;中国文化重人文精神,西方文化重科学精神;中国文化重统一性,西方文化重差别性[2]。”因此,从整体上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明显的,一种文化的差异性根源应该是民族思维的差异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由于中国文化所缔造的,而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又进一步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这是中国人独有的“循环思维”;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又促使我们形成全局与整体性思维方式;“唯上是从”塑造了中国人迷信权威,尊经、崇古的思维方式,“经世致用”塑造了中国人求真务实的思维方式,导致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核心在“人伦”上,尤其是重社会而轻个人,形成群体社会思维;“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五行八卦理论塑造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和循环思维。因此,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塑造出中国人的特有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是一种偏重伦理而缺少认知的思维,是缺少逻辑性、分析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这种思维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且中国的这种思维方式还泛化到整个东方世界,形成一种独特的东方人的思维方式。这种中国思维方式的文化品性是中国文化心理的产物,是社会、历史、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样是根植于中国主位文化下的文化品性,对中国思维方式的本土化研究将进一步扩展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打破西方世界关于思维方式的话语霸权。

传统文化与尚忍和谐心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忍”字的构形来看,“忍”字“从心刃声”,在六书中当系会意兼形声字。其意符“心”表明此字之意与“心”有关,而其音符“刃”既有表音的作用,又有表意的作用。《玉篇•心部》又说:“忍,强也”。意喻内心强壮。可见,“忍”的字形所表示的意思并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像在心上插了一把刀一样痛苦”,而是心像刀刃一样坚利”。据此分析,“忍”的本义应为“坚中”,即内心坚韧。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植于儒道释文化思想的,中国的社会机制一直是一种关系本位、家族本位、道德本位、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国人自我的发展是以道德自我的发展过程为核心的,中国人的道德关系中个体是被忽视的,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终将与群体、家族等融合为一体,所谓“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就是一种融合的结果。所以说,“忍”未必是一种自我抑制的、被动的、伴随痛苦的心理,它可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修身过程,其中伴随着一种自我意志的超越,儒家叫做“成仁”,道家叫做“成道”,佛家叫做“涅槃”,这些都是自我通过忍达到的“超我”境界,却不一定是被动的和痛苦的[10]。

传统礼仪文化范文第4篇

《苏宁电器问路篇》也在创意上运用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广告影像是这样的:在上海的石库门弄堂内,一位老人因为找不到“四川北路”而焦急徘徊。正在路边安装空调的苏宁工作人员见状,走上前去热情地和老人打招呼:“大爷,您好!”并告之:“四川北路啊,笔直走,右转就到了。”老人闻听后豁然开朗,频频致谢,满意而去。这篇广告只字不提苏宁电器的品质,而是在创意上通过对中国人“急公好义、热心助人”的传统美德的表现,让整篇广告片始终洋溢着“尊重老人,和谐互助”的人世温馨。让“温馨的情义”成为巧妙宣扬“苏宁,值得您信任”的载体,不露痕迹地实现了品牌的诉求。“重情”还表现在对家庭和故乡的眷恋上。孔府家酒的那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当年不知牵动了多少在外拼搏的游子心。今天,虽然酒已风光不再,但“煽情”的广告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讲义”更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上。如中华牙膏的广告语:“四十年风雨历程,中华永在我心中。”朴实的一句话,真切地揭示出“中华”老字号的牙膏长期被国人选用的事实,其中谐音、双关的“中华”二字,又巧妙地激起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的深情。还有中国联通的“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娃哈哈集团的“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海尔集团的“海尔,中国造”[1]。透过这些富有感染力的广告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广告在创意上都利用了中华儿女的“民族大义”,唤起了广大消费者爱民族品牌、选用国货、关心民族工业的发展,把个人的消费行为与祖国的经济崛起紧密相连的责任意识。因而,广告创意深深地打动了消费者“重情讲义”的内心情感,引起消费者对广告的注意、重视,成功地让消费者接受了广告的传播,实现了有效的信息沟通。

二、中庸从众

“中庸从众”的传统文化因素也在广告创意中被广泛地运用。“中庸”是儒家的一种处世主张,一般是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国人言行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为人处世力求稳妥,强调适度,不走极端。在这样的人文大环境中,广告的创意就应该不求哗众取宠、惊险刺激,但求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对商品性能优点的表述,不能夸大失实,美化失度。合理适度、把握好分寸至关重要。如雀巢咖啡就经常运用日常生活情景来传播广告信息,一句平常而中庸的“味道好极了”,犹如夏天里的一缕凉风,吹拂了被套话广告包围已久的厌倦心灵:新鲜、凉快、神清、气爽———真是味道好极了!然而,有些广告创意却是一味地求新出奇,过分前卫,甚至呈现出荒诞怪异的情节,用这些手法传播商品信息,由于不符合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的欣赏认知习惯,反而招致消费者的反感,损害商品形象,甚至会导致消费者认为是商家在招摇撞骗。消费者合群意识强烈,从众心理普遍存在。所谓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知觉、判断、认识上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放弃自己的个人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没主见”、“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想;大家都这么干,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这些都是十分典型的从众现象。许多企业都在广告创意上加强对品牌形象的宣传,竭力将自己塑造成深受大众喜爱的名牌。目的就是要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选大家都买的品牌、用大家在用的商品。前几年,娃哈哈集团推出了一种饮料———啤儿茶爽。它是不含酒精而带有绿茶味道的啤酒型饮料,以年轻时尚人群作为目标消费者。它的广告就是通过一群年轻人用流行语言,向画面外的人们调侃道:“还不知道啤儿茶爽?你已经out啦。”造成好像所有的年轻人都在喝啤儿茶爽的假象,形成一种群体意见,造成消费者的从众行为。随着广告的播出,这种饮料迅速摆进了超市、商场和街边零售店,甚至拿在了小学生的手中。由此可见,广告创意对消费者个体从众心理的利用,是行之有效。再如,在任天堂DSSEGA游戏机广告《顽皮的孩子们篇》中,一位美女带着一群孩子在玩游戏机,大人、小孩其乐融融的气氛贯穿广告的始终。其创意也是在利用从众心理,运用快乐的、火爆的流行场景来俘虏孩子们的心。可以预见,这部广告片的反复播出将会对更不理智、易于盲从的孩子们产生多大的诱惑啊!

三、求真务实

中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反映到日常行为中体现为一种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求真”要求不虚无,“求善”要求不欺诈,“求美”追求合理适度,其核心在于“真”与“实”。中国人视“诚信”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之一。因此,广告应该负责任地向消费者传播商品信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说服劝导消费者认可接受的目的明显。这就要求广告创意力求真实,不能用虚构的事件、场景、资料来做传播商品、观点、服务的信息载体,否则说服力会很微弱。唯有真实才能打动人心,使人深刻记忆、诚心接受。近来,有一则广告很感动人:女儿给我买了个手机\我每年只回家一次,但电话都会天天打……就想知道妈妈在干嘛\哎,有一次我没带手机啊,她急坏了。画面:一位白领女孩,在火车上着急的打着电话。电话的另一头,是一个普通的江南乡镇小院,小院静谧而又纯朴,桌上的手机在嘟嘟的响着。妈妈进屋,连忙接听。喂,妈你干嘛不接电话。(女儿娇嗔地说)我去买了点菜啊,哎呀,离开手机就不能活了?(母亲宽慰女儿说)不是离不开手机,是我离不开您……(女儿深情地说)这是一段源于真实生活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画面。简单、纯朴、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和平实、耳熟的对话准确清晰地传达出广告诉求:给父母买个手机带在身上,随时问候父母。这种对真、善、美的传统文化因素的传扬、真实朴素的常人俗事的运用、真情实感的传递,更容易让人感到真切,更能让人长时间地记忆和默默回味,广告信息也就悄然潜入了消费者的记忆中,中国移动的这部广告片因此大获成功。由于受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影响,很多人认为商人往往多是欺诈和不诚实的。有句俗话:“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就反映了消费者对企业的广告真实性持有怀疑态度。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在广告创意与表现上就应该“以观众的接受认可标准为本”,坚守“诚实”二字。广告创意上要迎合消费者“求真务实”的心理,开诚布公;表现上应该运用源于生活的真实素材来承载广告信息,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感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切忌胡吹乱捧,无中生有地乱说,让消费者感到不实在,担心被欺骗愚弄。有些广告中宣称的“百分之多少多少的选用”、“百分之多少多少的治愈率”、“多少多少的含量”等,这些消费者不易知晓的不对称信息,也常让人感到不实在,进而产生反感。广告信息的传达可能会应用比喻、夸张等表现方式,这时应该做到《文心雕龙》中所提倡的“夸而有节,饰而不诬”。至于有些广告过于虚浮甚至杜撰情节、资料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结果使本来就心存戒心的消费者更加坚信广告是虚假的。因此,在广告中信息表述要真实,语言表述应适度,创意要努力迎合消费者在认知心理上对“求真务实”的传统文化因素的喜好。

四、自强进取

传统礼仪文化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认识我们当前现代广告设计的形势,如何能准确的抓住广告设计元素,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创意设计风格。具备“中国”的创意设计元素,才能获得民族认同感,才能被国人广泛接受。

[关键词]传统文化广告创意

透过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而更新拓展,它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

一、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的元素

传统文化元素是广告创意的一大重要来源,包括图形、文字、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诗词歌赋等。中国传统图形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他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求对称均齐的骨式。比如浙江电视台体育健康频道的一个形象宣传广告,就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舞龙这一活动,并把场景安排在龙翔桥(杭州的一个著名景点),从而传达体育健康频道这样一个目标追求:为百姓的体育事业助力,让老百姓的“竞技场,无处不在”!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广告中,“民间舞龙”这一元素的运用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实在是一个别具匠心的创意。传统文化元素是实现产品全球本土化战略的途径,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代代延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设计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的理念、目的以及风格深受其所处的国家文化的影响,并直接反映出了这个国家的文化积淀以及该国家主要民族的心理共性。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未曾间断的,基础性的主流的文化思想极大的影响了设计的价值内涵。民族文化存在的前提就是其独特的个性,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中国设计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因为秉承和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创新的前提,而找出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现,将传统的艺术精神注入到设计师的头脑里并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理念的创新。

1.传统图形的运用魅力

我国传统图形艺术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象征吉祥的动物,如龙、凤、马、鸟等的描绘以及人物的塑造较多。图形艺术不仅起源早,而且不断得到发展,虽然时快时慢,但从未中断,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以及后来出现的金文形态等,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既有一脉相承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不仅深刻的反映了图形艺术形态所表现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也拓展和延伸了艺术创新思维的主体内涵,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体系。中国古代传统图形的造型方法,与现代设计有很多不同,它主要注重的是形的完整性和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也讲究虚实,传统图形元素衍生后,再运用到现代的广告设计中,制作的图形完善与否,并不单纯表现在画图的技巧和对生产工艺熟悉的程度上,最主要的是要面向生活,使图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图形的实用性和艺术的审美性融合在一起。

2.传统书法的运用魅力

书法是实用性极强的艺术。它是一门点、线结合的艺术,点和线是书法形象构成的最基本的元素;而广告设计同样是由点、线乃至扩展到面相结合而构成的一门艺术,点和线同样也是广告设计构成中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书法艺术以对比、均衡、节奏、韵律作为它的主要形式美法则,而一幅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也要做到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和谐统一。传统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个性与风格,中国书法旋律、形体、意境的美已越来越被现代设计家所采用,并赋予了现代设计的独特的民族风格。书法以形写意,舍形求神,无论在结构、章法、力量,还是在情绪上都与现代广告设计息息相关。书法,作为抽象的造型艺术,它之所以给人们美的享受,就是因为客观存在着的多种美的构成规律被创造者成功的运用,从而创造了实用目的同时具有的形式感的完美,给人以引发思想情意、生活兴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依据。特别是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竞争激烈,广告设计已由宣传商品发展到加强商品竞争力,要求商品有视觉冲击力,传达信息直接、明了、迅速。因此,设计日趋突出醒目,而文字变化突出在设计上,则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字书写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设计作品的整体效果,由于书法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艺术价值,在设计中应用中国书法作元素,则更能显示中国的民族风格和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另外,设计作品中若借助于书法艺术中特殊的黑白效果,更能体现其抽象、高雅的效果,因此,对书法这种抽象艺术的研究和应用也是民族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