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民俗文化

传统民俗文化范文精选

传统民俗文化

传统民俗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茶文化;民族舞蹈;文化融合;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民族舞蹈和茶文化都是在我国具有数千年文化传承的古老民族文化,两种文化都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两者逐渐融合,衍生出了许多优秀的茶舞作品。茶文化和民族舞蹈的融合,可以丰富我国文化艺术形式,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

1民族舞蹈与传统茶文化

1.1传统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国拥有悠久历史。最早能够溯源到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后来唐代陆羽撰写《茶经》,茶得到广泛传播。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茶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思想,与建筑、医药、饮食、绘画、舞蹈等文化领域都有所融合创新,渐渐发展成了独居特色又富有包容性的茶文化,衍生出茶礼、茶艺、茶画、茶舞等诸多文艺形式,深受古人追捧。现今,随着国潮兴起,茶艺表演和茶文化再次成为社会热点。茶艺表演将茶事活动与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活动融合,展示茶文化,过程富有艺术性和古典美感,体现了我国茶文化与音乐、舞蹈等文化领域的融合。

1.2民族舞蹈文化

民族舞蹈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粹之一。很久以前,人们就会通过手舞足蹈的身体动作表达感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传承了各自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舞蹈,比如,蒙古族安代舞,傣族孔雀舞,壮族火猫舞等等。民族舞蹈中融合了民族音乐、民族精神,蕴含着当地风俗民情,体现着民族文化风貌。如今,民族舞蹈成为了高校舞蹈教学专业课程之一,民族舞蹈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各艺术院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舞者,传承着民族舞蹈文化。

2民族舞蹈元素与传统茶文化融合的作用

茶文化和民族舞蹈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两者都融合了当地不同时代下的民俗文化,体现了当地民俗风貌,茶文化和舞蹈艺术加以融合发展,在融合中进行文化创新,能够促进茶文化、民族舞蹈文化的良好发展,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继续传承下去,也有利于开发新的艺术表演形式,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2.1创新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茶文化和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合,也是茶文化精神和舞蹈文化理念的融合,可以充分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展现区域民俗风貌,有效地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地域而言,茶艺与舞蹈相互融合之后,可以传承本地区的优秀的茶文化和舞蹈文化。茶文化和舞蹈艺术结合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民间茶艺舞蹈,民间茶艺舞蹈的设计结合了当地的采茶、饮茶、鉴茶等茶事活动,通过舞蹈的艺术表演形式,集中展示了茶文化的区域特色。茶艺舞蹈的发展与形成,离不开民族舞蹈和茶文化的融合创新。由此看出,民族舞蹈和茶文化的融合,不仅能丰富茶文化的具体内容,为茶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促进茶文化的发展创新;也为舞蹈表演艺术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思路,创新了舞蹈表演形式,让舞蹈艺术能够深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二者的融合可以让茶文化和民族舞蹈都能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

2.2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精神享受需求,提高人们精神文化修养

饮茶和舞蹈,一静一动,但两者都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满足着人们休闲娱乐的精神文化需求,无形中熏陶着人们的文化素养,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修养水平。人们会去茶馆喝茶聊天、交友谈心、交流时事,也会相约赏舞,从舞蹈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民族舞蹈元素融入茶文化,可以创新茶艺表演形式,通过茶艺舞蹈传递茶道精神,人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能够领悟到茶道思想内涵,扩大茶文化和民族舞蹈的影响力,有助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提高人们精神文化修养水平和审美品味。

2.3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民族文化走向国际

民族舞蹈和茶文化都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将民族舞蹈和茶文化加以融合,可以创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传统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茶文化与舞蹈文化之间的融合日益紧密,正是在这种融合发展下诞生了采茶舞蹈。采茶舞蹈融合了当地茶文化和民族舞蹈元素,将茶文化内涵通过舞蹈艺术形式加以展现,呈现出茶文化和采茶、饮茶的生活风貌。采茶舞蹈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在漫长历史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促进了茶文化整体发展。随着社会发展,采茶舞蹈在今天更加完善成熟,更有吸引力,推广采茶舞蹈成为世界化国际化的舞蹈艺术,可以促使人们在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艺术的同时更加了解我国传统茶文化,有利于传承我国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2.4文旅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倡导转型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民族舞蹈和茶文化都体现了当地的特色生活,天然就是民俗文化资源,茶山、茶园风景秀丽,很容易就能被包装成为旅游景点,文旅融合,民族舞蹈和茶文化融合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民族舞蹈和茶文化融合,有助于创新文艺表演形式,开发新型特色茶文化产品服务,提高茶文化产品所具备的附加值,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消费。服务性茶文化产品的开发不但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要,还能够增加茶业经济发展的收入。比如,三道茶便是白族待客时的特色节目,也是根据当地茶文化而开发出来的服务性的茶文化产品,能够让人们在旅游的时候更好地观看茶文化表演,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可以通过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在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的时候,应当注意维护当地茶文化的特征,凸显茶文化优势,建设茶文化旅游品牌,推动茶文化旅游项目更好地发展。

3茶文化与舞蹈文化的融合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名茶种类繁多。由于各区域的地理气候环境不同,因而不同地区培育出的名茶风味不同,各具特色。如云南普洱茶、庐山云雾、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等,均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不仅如此,茶文化还与当地社会历史紧密结合,各地名茶背后都有着富有地方特色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当地风俗民情。民族舞蹈和茶文化相似,结合了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特色,通过民族舞蹈表演,人们能够感受到当地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因为民族舞蹈和茶文化都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和民族特征,体现了民族文化内涵,因而二者之间存在共通之处,可以以此为契机将民族舞蹈元素和传统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艺形式。例如采茶舞蹈。采茶舞是一种传统民间歌舞,起源于唐代,展现了采茶、治茶的过程,舞蹈动作朴实真挚,根据地域不同,形成了杭州采茶舞、玉林采茶舞、开化采茶舞等多种采茶舞蹈,表现了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以云南地区的采茶舞蹈为例。云南地区最为著名的茶叶当是普洱,云南普洱茶具有茶汤橙黄浓厚的特色,独有高深持久的香味,品尝起来滋味浓醇,更有经久耐泡的特征,即使已经冲泡多次,仍然会保留茶叶的香味。清朝时期,云南普洱是专供清朝宫廷的贡品,清朝宫廷有“夏饮龙井,冬饮普洱”的传统,可见普洱茶滋味之好。2004年在广州拍卖过一批清廷普洱茶砖,据鉴定,这批茶砖历经百年依然茶香不散,经冲泡后会逐渐融化直至消失,茶汤呈琥珀色,口感润滑厚重,味道微甜,茶味较淡。除了普洱茶,民族舞蹈也是云南的一绝,杨丽萍的《孔雀舞》更是闻名世界。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各民族都有各自传承了千年的民族舞蹈,带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民族舞蹈本就起源于人们的生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当地各民族的民族舞蹈文化与民族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也与茶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舞。在云南,舞蹈与茶艺相互融合后,可以形成旅游资源,茶艺表演者身着当地传统的民族服饰,把云南的茶艺舞蹈和茶文化展现给五湖四海的游客,游客既可以领略民族的风情文化,又能够开怀品尝云南地道的普洱茶,体会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

4民族舞蹈元素与传统茶文化融合的策略途径

民族舞蹈元素与传统茶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是采茶舞。采茶舞是一种集歌、舞于一身的民间舞蹈,其中许多舞蹈动作直接来源于当地人们的茶事活动,由采茶动作演化成为舞蹈动作,富有乡土气息,表现了劳动人们的生活场景。通过采茶舞这一舞蹈表演,人们既能了解茶文化,也能观赏舞蹈,从中可以看到民族舞蹈元素与传统茶文化的融合,为传统茶文化与民族舞蹈元素之间的融合发展提供思路。

4.1深挖关联要素,找到适合的切入点

想要推动民族舞蹈文化和传统茶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必须寻找到适合融合的文化元素,找到融合的切入点。采茶舞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既具有民族舞蹈文化特点,又与我国传统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作为民族舞蹈和茶文化融合的切入点。在寻找切入点的同时,还应该深入了解民族舞蹈和茶文化的价值内涵,充分分析采茶舞蹈的表演方式,挖掘更多共通的文化元素,实现茶文化与民族舞蹈的有效融合。此外,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文化创新的过程,在推进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民族舞蹈的艺术美感深层次融合的时候,也应当创新编排全新的舞蹈动作,融入新的情感内涵。依然以采茶舞为例,原来舞蹈中并没有采茶舞这一艺术表演形式,只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茶叶种植普及,人们在采摘茶叶的时候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将舞蹈元素与茶文化融合,通过舞蹈形式表达茶事生产活动的喜悦,这才逐渐形成了采茶舞。随着时代变迁,采茶舞也一直在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变化增加新的舞蹈内涵。到了现代,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不断发展,全球文化也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着交流碰撞,融合了民族舞蹈元素、传统茶文化、当地民俗特色的采茶舞也要与时俱进,在保留传统文化精粹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融合,不断创新。

4.2转变教学观念,培养优秀舞者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茶艺课程一般都是作为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熏陶情操,而民族舞蹈则在高校内设有专门的专业和课程,因此,想要茶文化和舞蹈文化实现进一步融合创新,高校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出顺应时展的优秀舞者,更好地传承民族舞蹈,并将舞蹈元素与传统茶文化融合,创新出新的文艺表演形式。高校应当将传统茶文化思想和茶道精神融入舞蹈教学之中,提供一个良好、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了解茶文化和民族舞蹈的历史渊源,感受茶文化里面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情感体验表达能力。老师也应该主动向学生讲授茶文化相关知识,在授课时积极尝试将茶文化与舞蹈教学相结合,创新舞蹈编排动作,鼓励学生将茶文化与舞蹈融合,更好地通过舞蹈传达茶文化内涵。

4.3引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推动文化创新

传统茶文化和民族舞蹈都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是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文化,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在推动民族舞蹈元素和传统茶文化的融合创新过程中,也要考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编排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茶艺舞蹈表演。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只有从人民群众角度出发,不断进行文化融合创新,编排出受到大众欢迎的文艺表演,文化融合创新才会有市场,才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无论是舞蹈艺术还是茶艺表演,都讲究美感,因此,在民族舞蹈元素和传统茶文化的融合发展中,要引进市场体制,以大众审美为评判依据,优胜劣汰,淘汰不符合大众审美的、不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文艺作品,留下受到大众广泛欢迎的文艺作品,鼓励文艺爱好者和相关从业者不断创新,编排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推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形成良性竞争,保证采茶舞蹈作品质量。同时,文艺创作者还要与时俱进,结合现展理念,在作品中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推动民族舞蹈和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5结语

传统民俗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义务教育阶段;舞蹈课程;传统艺术;文化传承

与现代舞蹈教学相比,素质教育舞蹈教学必须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世界文化的不断融合,民族文化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目前,素质教育舞蹈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美学,提高体质,培养协作能力等方面。很少有人研究过素质教育舞蹈与民族文化遗产的关系。本文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素质教育舞蹈的现存状况予以描述,以《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记录了素质教育舞蹈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实际情况,在通过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同时,发现素质教育舞蹈在传承民族文化当中的问题。在素质教育舞蹈如何传承民族文化的问题上作出探索。

一、素质教育舞蹈的课程标准与理念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舞蹈

素质是后天形成的生活习惯。素质水平不是由人类划分的。相比之下,人的质量素质水平是一个人出生的生理要素和思维要素的数量,以及获得的生理性的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是指旨在提高受过教育的人素质的教育模式。有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有三条基本规律:一是“素质”是一个整体结构。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它是人类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的有机统一。其次,“素质”是一种不平衡发展的结构。“素质”具有个体发展的特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素质”结构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最后,“素质”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①唐赟,吴建兰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人才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自发形成具有创新人才特色的完善人才教育。这是一种思想教育,务实的人,关心人的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全面发展。这是健全人格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道德、知识和能力的个人素质的形成,并最终以其独特的个性表现出来。②吴立保等认为:价值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在智力、职业、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伦理、创造力、精神等方面个体的和谐发展,强调教育者与他人的自然关联,寻求个人与意义背景的联系,强调多样性的统一”。③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民族思想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普通教育是专业基础上的一般知识。它不同于常识。文科教育旨在培养纯粹的投机气质,是培养“上流社会”的道德责任。素质教育的目的则是“做人”。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素质教育舞蹈,打破传统舞蹈教育模式,创建真正“为所有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舞蹈新课程体系。其中,学生的观察与模仿,即兴表演,交流合作,创造与新奇,综合融合在这些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上,融合不同元素和学科知识,结果将是一个新的学习结构,这是一个发现、发明创造、创新的过程。学生在舞蹈动作的排练和构图中提高创造性思维,体验创意的乐趣,积累创造性的经验。通过这种创造性的整合过程,不同的知识被全面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

(二)素质教育舞蹈的课程标准

素质教育舞蹈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学习。在课堂上,不仅要教舞蹈,还要与其他学科一起学习,而且更全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积极。课程的目的是释放自然并激发兴趣。其内容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课程特点,主要指人文,娱乐,融合和创造力;二级是三大课程理念,主要指教育对象(全体学生),教育内容(以培训质量为基础),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第三个层面是舞蹈课程如何达到上述特征和概念。本课程结合了反专业知识和平面教学的传统。它着重于集成内部沟通和整合的三维教学。通过三维高度整合的学习,课程获得了主观和主动意识状态下所有人所需的品质。这里的舞蹈不再是孤立纯粹的专业技能,而是一种有效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审美教育。该课程的创始人吕艺生先生曾经提出:“时代的发展迫使舞蹈教育不再适用。现在是时候跳舞并教育大众了。”

(三)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设计理念

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上,教师可以在最少540节课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并通过观察和模仿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身体即兴表达。课程基于不同年龄段的对象而设计。理解教学主体的学习习惯,身体和心理特点等。课堂内容设计新颖,结合不同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通过语言指导,示范演示,道具使用和游戏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舞蹈课质量教育的教学重点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1.激发学生对学习跳舞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第一次接触舞蹈时,任何班级的教学内容都不应该让学生感到困难。学生应该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要放弃任何来学习的孩子,这样学生和老师就会开心。素质教育舞蹈课应从学生的生活中吸取教训。简单的舞蹈动作与强劲的节奏音乐相结合,容易被初学者所喜爱和接受。

2.充分发挥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舞蹈潜能。奥尔夫认为,语言,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行为。三者与一个来源密切相关。在素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的舞蹈动作,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跳舞时逐渐了解音乐世界。因此,我们必须寻找机会给他们基本的音乐知识:比如节拍,乐速、乐段等,但又有别与音乐课堂教学。④

二、小学高班素质教育舞蹈《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课程设计

(一)以传承民族文化为目标的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本课程主要讲解甘肃地方特色文化“跑船干”,让学生明白自己身边的一切都具有创造性和可开发性,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步骤,通过结合音乐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地学习和运用他们的各种能力。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热爱舞蹈运动,让学生们解放自己的身体,自由创造和学习。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根据生活中划船的自然形式,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舞蹈重心的控制,并简单理解舞蹈表演的形式。

2.设计过程:本阶段的学生学过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所以会有学生听到课例名称后进行简单的哼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们在音乐的情景中活动、放松身体,达到课前热身的目的。老师引入“陆地上有什么船”,让学生展开想象,开发学生思维,由老师引导学生观看有关肃州民间传统的社火舞蹈“跑旱船”的视频,然后开始讲授本节课的授课内容“跑旱船”,让大家了解基本内容“跑旱船”这一独特的民间文化活动。

3.课程的实施: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跑旱船”,首先需要搭建出船的造型。要求:第一需要有身体空间的变化,比如说高、中、低;第二需要给自己的小船起一个响亮的名字;第三需要有船的标志,也就是船徽。在学生做好之后,让每组学生进行展示,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指出每组造型的特点和不足,老师根据学生讲的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点评,融入学生,并对学生的完成进行肯定。引导学生将已经建好了的船动起来,通过介绍“跑旱船”里的表演形式,学习中国古典舞蹈中的基本舞步:圆场步和绕八字,让学生对中国古典舞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让学生将所学到的舞蹈步伐融入到自己小组的造型中,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和组织协作能力。老师给学生们一些情景、要求,如想象自己在海面上行走,小船在不停的左右摇摆、上下起伏,也可以加上自己知道或是喜欢的秧歌步伐,然后选出自己小组的女主角和男主角当乘船人和引船人,让大家分小组进行编创,以我们的“跑旱船”的动作为例,比如驾船,碎步,晃船步,圆场步等等。整个编创围绕“快,稳,漂,转”的风格,表现出“跑旱船”这一表演的独特的地域特色。突出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

(二)在素质教育舞蹈中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效果

通过课例中肃州民间传统的社火舞蹈“跑旱船”的主题引入社火的概念,学生在其中深入的领会了民间社火“跑旱船”的主要动作要领,在寓教于乐中对传统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了学习,在素质教育舞蹈中,巧妙的将民族文化与舞蹈编创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对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课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南北方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形式的差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授课时老师应找到歌词中的核心关键词,设计情境比如:春游、秋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划船时的手臂动作延伸舞蹈中的手臂动作,比如: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傣族等民族民间舞蹈。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成就了许多极具艺术价值的民族瑰宝,例如傣族的三道弯,藏族民间舞蹈当中的颤膝,蒙族舞蹈中的柔臂以及萨乌尔登,维族舞蹈当中的赛乃姆,其独特的民族特点和自然的舞蹈动作在无数代的传承中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通过舞蹈的表演,在素质教育舞蹈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舞蹈形式和舞蹈内容的多样化发展,艺术素质的实现有了更好的条件。素质教育舞蹈应该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积极的吸收和渗透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深入发掘民族文化的艺术价值,从而转化为教学实践成果,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实践。素质教育舞蹈应该以极具影响力和艺术品格的学科教学的内容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鼓励学生形成民族品格和民族责任,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舞蹈中的价值已经越来越不可忽视,这不仅给音乐与舞蹈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需要在教育中投入更多的精力。素质教育舞蹈不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也通过一定的技术指导让学生提升了自身对于美的享受以及对价值观念的更新,是真正的将教与学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舞蹈对于学生美育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应大力推广舞蹈素质教育走进校园。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作为一名青年舞蹈教师,笔者将努力这些经验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当中,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断吸收精湛优秀的表演技巧,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27,234.

[2]李韵藏.原生态文化导向下的区域性民族舞蹈研究[J].四川戏剧,2015,(11):130-132.

[3]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04):40-42.

[4]王军.开展舞蹈美育推进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4):5-7.

[5]何群.我国素质教育舞蹈的现状调查及理论构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4):37-43.

传统民俗文化范文第3篇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教养;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十分成熟的、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风、骚、赋、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文死谏,武死战”,“不淫、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

但是,从对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来看,我们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常识。眼下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有位著名特级教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

如今因特网的出现、网吧的开设,极大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当然网络里健康的可学的东西甚多,这毋庸置疑。但是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进行网上聊天,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寻求视觉刺激。更多时间是在虚拟世界里生活,以至表现为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甚至表现为对父母不尊重,轻者出言不逊,重者离家出走。还表现为追星热,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鲁迅;只知道张柏芝,不知道毛润之等等。更谈不上知道孔子、孟子、韩非子是何许人也。

那么作为一名当代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理应让学生明确认识传统文化,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我们教师身上得到传承,得到发扬光大。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承担育人的任务,它要培养人的修养,它要为社会造就有用之才;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现有的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不少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如高一年级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阿房宫赋》等;高二年级的《逍遥游》、《五人墓碑记》、《陈情表》等;高三年级的《报任安书》、《屈原列传》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爱戴和崇敬,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

二、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读经典。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必须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活动时间来读经典。例如《诗经》、《论语》、《庄子》、《孟子》、《离骚》、《左传》、《史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熏陶现在的青年一代。

传统民俗文化范文第4篇

民间美术作品是各大民族美术传统的关键性因素,是美术形式的创作源泉,民间美术往往都是来自于生活,是对日常生活的丰富美化以及装饰,表达了人类对信仰以及道德的崇尚,经过时代的不断发展沿袭,最终成为土色土香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民俗文化指的是在民间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风俗生活文化,是某一个地区人民共享传承的风俗习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民俗文化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说,民间美术作品与民俗文化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民间美术作品往往是在民俗文化活动的基础之上创作的。一般而言,民间美术作品其实也是一种类型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原型。民间美术作品很多造型受到了民俗观念的影响,并根据一些民俗传说、民俗活动等进行相应的内容形式安排。除此之外,民俗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美术作品的审美,民间美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对某一种精神的崇拜,人们借助民间美术作品来表达内心的希望,而民间美术作品的表现内容与形式都是受到了民俗文化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是民间美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民俗文化往往都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们世代相传的生活规范、礼仪以及思想观念等,民俗文化为民间美术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从本质上来说,民间美术作品也是一种民俗文化,民间美术作品是对民俗文化的充分展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民间美术作品的参与,许多民俗活动也将失去其优美的生命力,可以说民间美术作品对民俗文化的发展、丰富与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民间美术作品实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与记载,民俗文化能够发展至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间美术作品的记载与传扬,民间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活化石”,保留着诸多古老的风俗习惯,这些古老的风俗习惯通过民间美术作品得到长时间和广泛的流传,比如,远古时代对虎神的崇拜,在当前一些民间美术作品中也能看到大量以老虎为主题的作品,比如泥虎、布老虎等。在苗族服饰图案中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宗教信仰以及民俗风情等,这些民俗文化风情都以民间美术作品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对东丰农民画的民间美术作品与满族民俗文化分析

农民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民间美术作品,是我国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东丰农民画是典型的民间美术作品的代表之一,其他的创作也深受满族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满族民俗文化包含了深厚的民族艺术,对东丰农民画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总的来说,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与满族民俗文化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满族民俗文化是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渊源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庞大起来,一些著名的画家李俊杰、李俊敏等引领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走向了艺术水平的高峰,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立足于民间艺术的起点,从创作手法上吸收了满族民间刺绣等艺术风格,在题材上引用了满族民间传奇、满族民俗文化等,创作出了饱含乡土气息的民间美术作品。比如,李俊敏所创作的《关东三怪》是对满族民俗故事的典型表现,对“三大怪”民俗故事进行描述的绘画很多,比如可以通过剪纸、年画以及泥塑等方式来表现“三大怪”民俗故事。但是,通过民间美术作品的方式来展现,可以实现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凸显了优秀的民俗文化风情以及传统文化特色。比如,李俊敏在表现《关东三怪》的“第一怪”,即“窗户纸糊在外”的整个画面时,画面底色是深褐色的,这充分展现了北方黑土地的意义,其中人物是北方满族装束的妇女在窗户外糊纸,人物服饰图案吸收了满族民俗的典型元素,并吸收了民俗皮影戏手法,整个画面充满了对满族民俗文化风情的展示。李俊敏的民间美术作品创作源泉来自于民俗文化,同时也是对民俗文化的充分展示。对于民间美术作品而言,民俗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文化传承性。

2.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与满族民俗文化的完美融合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固有的创作套路,开始在民俗文化基础之上表现自我个性,形成了具有大众审美价值的文化艺术形式,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民间美术创作的保守性,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再受制于框架的束缚,表现出更多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与此同时,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在民俗文化的影响之下,开始通过生活感受的方式表现思想情感,使得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饱含更多的艺术情感创作,从而多了更多的生机与率真。这样使得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更加生动逼真。而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作者,虽然有着高深的绘画基本功以及色彩基本功,但是失去了用心共鸣的创作感,他们所创作的民间美术作品必然会少了几分生气与率真。在真正的民间美术作品领域中,最美好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那种绘画专业上的精湛,更为重要的是体现画作与现实生活意向的完美融合。而民间美术作品却可以将民俗文化意向,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真正实现美术作品与民俗文化意向的完美融合。

3.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对满族民俗文化的形象化展现东丰农民画作为一种民间美术作品,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社会精神价值。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是一种意识形态,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使得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表现出对民俗文化的形象化展现。我们可以从哲学的视角来看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所包含的民俗文化特征,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其表象进行研究分析,以往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往往只是停留在对资料进行收集、事迹报道等比较浅显的层面,没有将民间美术作品与其背后包含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其本体进行研究,更需要的是结合社会学、美学以及人类学等,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综合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将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背后的民俗文化价值体现出来。

三、结语

传统民俗文化范文第5篇

一、民俗旅游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二、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优势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海外华人来说,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三、两者关系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四、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地反映文化与真实地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

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固然要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划定为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也很难保证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治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是民俗旅游发展的关键.现就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五、开发和保护民俗旅游文化内涵的策略

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它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传统民族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加强民族凝聚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对于民俗旅游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旅游业在开掘民俗文化资源时,要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保护民俗文化传统的意识;要多方位体现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民俗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个亮点.发展民族旅游业应做到:自觉地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原则;旅游开发商应注意保护民俗文化:注重民俗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1、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景观、新产品

民俗旅游资源散存在各地各处。开发,就是要使这些散落在民间或各地的民俗资源具有招徕游客前来观光的能力。既包括对新开辟的旅游区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对原有的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建设。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依靠当地所拥有的固有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等等,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同时又要让现代生活中新的民俗脱颖而出。要办原汁原味的民俗旅游,并不是要把一些文化落后、思想愚昧的阴暗面暴露给来人,而是要在开发过程中扬长避短,把纯洁、文明的、表现民族气节的正确方面提供给游客,那些落后、愚昧的东西通过开办民俗旅游,接受先进、健康的文化、科技和思想,可以逐渐消除。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可移性。民俗旅游活动除了在本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还可以移到自然风景区和旅游城市进行表演、交流,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尤其很多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活动更为丰富。虽然民俗旅游投资少,不需要大兴土木和投入巨额资金去培植旅游景观,但要在民俗源地逐一开办民俗旅游活动,从可进入性和区域集中性来考虑,都十分困难。要使民俗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有机结合,可通过开辟民俗旅游一条线或筹建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等形式,带动民族饮食、民间蜡染、刺绣、挑花、编织等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将有突出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的自然风景旅游点,以及国内外旅游城市,作为固定的或流动性项目,参与到观光和文物古迹旅游,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采取相对封闭措施,防止被同化

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由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社会影响远大于他们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而,对于旅游地文化尤其民俗文化来说,易遭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导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被削弱。如广西侗族地区,把清代时建的鼓楼、风雨桥拆下卖掉,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砖房和拱桥。要避免这种消极作用的产生,就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和相应的防范对策。相对封闭措施、坚持民俗旅游民众办,这是一种抑制同化的有效方法。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区域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

4、高品位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防止“庸俗化”

民俗旅游开发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就必须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的现象。扼制低格调,标新立异、生搬硬套而造成的民俗庸俗化。因此,高品位开发利用民俗资源是举棋之关键。高品位开发指旅游地在民俗资源开发上,要正确瞄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旅游环境,把独特的风情民俗展示出来,开发建设民俗旅游资源,就应当对当地民俗资源充分地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开发方向,确定文化定位,尽最大可能挖掘出当地民俗资源的潜力。

5、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对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

6、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极大力度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的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年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的意识,加强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辨证的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