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学习的特征

探究学习的特征

探究学习的特征

探究学习的特征范文第1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得到发展。下面,我以“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教学为例,具体谈谈自己在课堂中如何基于探究学习来开展教学的。

“3的倍数的特征”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因数与倍数”中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创设团体操表演情境,以解决“参加叠罗汉表演的有多少人”这一现实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划3的倍数和用计数器的算珠拨3的倍数,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总结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可预设以下两个问题情境:第一个情境用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复习旧知;第二个情境则用于整节课的教学。

首先,创设互动游戏情境,让学生听拨珠猜数:数珠响2下,猜一个数;数珠响3下,猜一个三位数。

其次,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先让学生解决“学校团体操表演中,参加叠罗汉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叠罗汉每组需要3人,参加叠罗汉的可能有多少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列举的这些数,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等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就给予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基于此,第一个情境的创设,紧紧抓住3的倍数的特征的前置知识“2、5倍数的特征”与本节课蕴含“3的倍数的特征是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的知识点,巧妙设计“听拨珠猜数”的游戏:数珠响2下,猜一个数,可能是2、20、11;数珠响3下,猜一个三位数,可能是300、210、201、120、102、11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的排列组合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被唤醒,并进行有序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说出所有可能组成的数。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数珠的颗数就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这一新知学习蕴含的知识连接点。通过让学生思考“如果这个数是偶数,它可能是几”“如果这个数是奇数,它可能是几”“如果这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它是多少”等问题,将奇数、偶数和2、5倍数的特征等知识进行了复习回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数学思维也得以培养和发展。

第二个情境通过团体操表演,提出“参加叠罗汉表演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学生根据“叠罗汉每组需要3人”这一信息,列举出参加叠罗汉表演的人数可能有15人、18人、21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参加叠罗汉表演的人数一定是3的倍数”,从而引出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这里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素材创设生活情境,既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以亲近的,拉近了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问题展开积极的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从而打开思维之闸门,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二、适时启发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1.知识迁移,初步猜想

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2、5倍数的特征后):大胆猜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师: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源于人们的大胆猜想,由于猜想,人们产生了创新动力。

(学生由2、5倍数的特征出发作类比,得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的初步猜想)

……

2.适时启发,验证猜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

探究自问题开始,问题既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又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本源。本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猜想,教师可提出问题:“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吗?”由此,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之中。科学不能只是猜想,必须进行探究和验证。在举例验证中,学生发现原来的猜想是错误的,是否是3的倍数不能只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能确定。当前面的猜想被推翻后,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欲望。

三、提供研究资料,加强探究体验

1.借助百数表,合作探究

首先,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百数表,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然后让学生观察百数表中这些3的倍数,看能发现什么,再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的影响,通过小组交流,大多只会发现一些表面的现象,如“百数表中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百数表中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0~9这10个数字都有可能,没有规律”“百数表中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也没有规律,都是呈斜行排列”……因此,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每一斜行排列的3的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进一步的探究中,发现百数表中每一斜行的3的倍数,有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调换了位置后仍是3的倍数。而将百数表中每一斜行的3的倍数联系起来看,十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这是不是巧合呢?教师再次追问:“想一想,百数表中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虽然个位上的数依次少1,十位上的数依次多1,但是这些数的什么没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发现,每一斜行上的数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和是不变的,都是3的倍数,由此产生新的猜想:“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上述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足自由探究、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先引导学生个体独立进行探究,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看看能发现什么。然后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立足于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又要恰当、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这里的引导,不是指教师简单地给出方法和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

在全班交流汇报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发现,提出贴近学生思维实际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如“百数表中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虽然个位上的数依次少1,十位上的数依次多1,但是这些数的什么没变”等问题,从而让学生一直处于问题思考状态之中,积极地进行探究,最终发现数学规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即让学生“跳几下”就“够得着”,这样的问题既给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又给了学生思维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借助计数器,操作验证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百数表中3的倍数的特征,提出新的猜想:“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是百数表中3的倍数的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的规律呢?带着这一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借助计数器拨珠,举例验证。最后,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动手操作、观察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重要方式。皮亚杰也强调:“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地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和探究的本领。

四、拓展探究资源,深化知识理解

1.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在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后,教师出示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判断哪些数是3的倍数;第二层次,在每个数的里填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成为3的倍数;第三层次,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巩固了3的倍数的特征,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引发思考,拓展深化

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但通过观察发现的3的倍数的特征只是一些表层的特征,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2和5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就可以了,而3的倍数却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将数、数的组成和小棒三者结合起来,通过数形结合的直观呈现,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由表入里、层层深入,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梳理研究思路,总结探究方法

现在的一些探究学习,探究的目的直指结果,而探究学习应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他们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因此,在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时,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思路,即“观察发现——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研究数的特征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去研究9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在回顾、梳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掌握了所学知识,习得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的策略。

探究学习的特征范文第2篇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思维开放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等等。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等问题,我们都不是先公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教育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中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压”中的类比法;“研究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特征

探究学习的特征范文第3篇

摘要:课的分类是多角度的,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特别引人注目。接受与探究式学习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依接受与探究式学习,将课分成三种类型。文章对三种课的含义、教与学主要特征、一般使用范围与教学基本过程及价值等作出探讨,旨为认识及科学合理地运用,为课程目标达成服务。

关键词: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育与健康课;分类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4.016

一、体育与健康课常见分类及价值

所谓课的分类,简而言之,就是按课的性质、特点来将其划分类别。

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的常见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按“教学内容的特性”将课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此种分类,体现了课程教学不仅要以运动技术技能为主,还需要一定的基本知识,否则就有失偏颇,也会造成系统残缺;按“教学内容的项目类型”将课分为篮球课、体操课等。此种分类,能使课时教学内容的类别一目了然;按“课的作用”将课分为引导课、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和考核课。此种分类,能够清晰地知晓课时教学的主要目的性,充分体现了一类课型的独特作用及其在一体化中的需要等。

从上来看,课的分类是多角度的,其在课程与教学中的意义、价值也有别。在课程改革后,尤其是很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应进一步加强对课分类的研究。

二、依接受与探究式学习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分类

在本次(即第八次)课程改革前,我国中小学生在课中以接受式为主的学习特征是明显的,而且这样的状况延续了若干年,最终造成了所培养的人才存在一定缺失如能力低下等。在人类社会迅猛发展之时,我国课程教学中仍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显然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更不符合现代人才观培养的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当前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由过去近乎单一化逐渐向多元化科学、合理地发展,其中探究式学习倍受广大师生关注。

所谓探究式学习,简而言之,就是指教学的结果不是直接先“定论”的形式来呈现,而是通过一步一步探索研究的方式来发现或获取。它是人类了解未知、解决问题、不断创新以取得重大发展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也是最能体现优秀学习品质与能力的方式之一。

探究式学习不是现在才有的,己被人们认识了多年。过去在我国的课程教学中未得以重视,这是当时的不足。

探究与接受式学习是对立的,也是矛盾统一的。依接受与探究式学习可将体育与健康课分为三种类型即“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课”、“接受与探究式学习并重的课”、“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

三、课的含义、教与学主要特征、一般使用范围与教学基本过程及价值

(一)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课

所谓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课,就是说课时教学内容的教学主要是以“定论”形式来呈现的一种类型的课。

对于此类实践课,此时课中的“教”主要体现为:“示范、讲解、组织指导学生练习、纠正错误(或展示与评价)及组织学生再练习等”;与之相应的“学”则主要体现为:“观察示范、听讲解、按要求练习、接受纠错(或展示与评价)与再练习等”。对于此类理论课,此时课中的“教”主要体现为:“讲解及设问、提问、讨论、小结等”;与之相应的“学”则主要体现为:“听讲解及答问、讨论、回顾等”。

一般地,基本技术技能、基础理论等概念类教学内容采用这样的课进行教学,如“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科学锻炼的基本原理”等。

对于此类实践课,教学的基本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教师示范(如单手肩上投篮)、讲解学生练习(分解或完整等练习依情况而定;有的教学内容还含保护与帮助)正误动作对比(或展示与评价)再练习等”。在本次课程未改革前,当时因大多教学内容都是概念性的,所以教学也就大多为此类课。对于此类理论课,此时教学的基本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教师设问与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或学生回顾与小结等”。

此类课的价值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基本技术技能和基础理论,但一课程如果绝大多数是此类课,长期以往,学生的能力发展尤其是探究、创新能力等必会受影响。

(二)接受与探究式学习并重的课

所谓接受与探究式学习并重的课,就是说课时教学内容的教学以“定论”与“非定论”形式来呈现的一类课。

对于此类实践课,此时的“教”在课中不仅体现出了“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课”的“教”的特征,还应体现出“设问、观察、引导、组织展示与讨论、小结等”的特征;与之相应的“学”在课中既要体现出“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课”的“学”的特征,还要体现出“探索、讨论、练习、展示研究成果、评价等”的特征。对于此类理论课,此时的“教”在课中不仅应体现出“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课”的“教”的特征,还应体现出“提出问题、组织引导讨论、小结等”的特征;与之相应的“学”则在课中既要体现出“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课”的“学”的特征,还要体现出“探索、讨论、评价等”的特征。在课中学生所获得的“结论”明显地呈两种学习方式状态。

一般地,基本技术技能、基础理论等概念类教学及其运用等采用这样的课进行教学,如“健美操:脚步基本动作及组合创编”;“体能:概念及良好体能的意义”等。

对于此类实践课,此时教学的基本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教师示范(如健美操:脚步基本动作)、讲解学生练习(分解或完整等练习依情况而定;有的教学内容还含保护与帮助)正误动作对比(或展示与评价)再练习教师设问(如健美操脚步基本动作如何组合成套呢?)学生讨论探究练习展示探究结果与解释(或说明)评价再练习等”。在本次课程未改革前,这样的课也是有的,但非常少。以上这一教学过程是学生先采用接受式学习后再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的设计还有可能是在接受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情形下一环套一环中交替进行,但课时教学内容的学习总体特征为接受式与探究式并重。对于此类理论课,此时教学的基本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如什么叫体能)教师提问(如良好体能的意义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可能还存在教师的引导)学生发言与补充教师补充与小结等”。

此类课的价值,是学生在获取一定基本技术技能和基础理论之上注重学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完整性与拓展性。但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两者兼顾、学生认知能力经验不足等,往往会导致得出的“结论”不正确、不够全面与不深入。

(三)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

所谓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就是说课时教学内容的教学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探索研究获取与发现“结论”或创新的一类课。

对于此类实践课,此时的“教”主要体现为“设问、观察、引导、组织展示与讨论、评价、补充、小结等”的特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学”则主要体现为“探索、讨论、练习、展示成果、评价、小结等”的特征。对于此类理论课,此时的“教”主要体现为“提出问题、引导组织讨论、得出结果、评价、补充、小结等”的特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学”则主要体现为“探索、讨论、发言、评价、小结等”的特征。

一般地,基本技术技能、基础理论等教学内容综合或组合运用的教学采用这样的课来进行,如“足球:二打一战术”;“重大体育赛事的评论”等。

对于此类实践课,此时教学的基本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练习教师观察与引导学生展示探究结果评价与补充、小结再练习等”。本次课程改革后,此类课己较常见。对于此类理论课,此时教学的基本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发言评价补充、小结等”。

此类课的价值,使学生的能力等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也体现出学生学习的方式要全面性的思想,但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技术技能和理论的时间却明显增加。

四、两类课之间的关系

本次课程未改革前,因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教学内容的属性、过度追求知识的量等,造成“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课”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本次课程改革后,特别是课程改革初期,不少人又对“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产生了过度崇拜。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各有优缺点,过度走向一极都会带来问题或麻烦。从接受与探究式学习来讲,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属性等科学、合理地采用课型,积极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而不是将一类课的缺点无限放大并将之棒杀,或将一类课的优点无限放大并将之视为唯一。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这三种类型的课无论在何水平段都是存在的,即各具价值且统于一体之中。知其优缺点,客观对待。只有树立这样的思想,课程教学才有可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五、结束语

依接受与探究式学习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分类,能清晰地看出学生在课中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提高对这两种以及多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关系认识;对课型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使课的分类认识得到了一定发展;便于在课程教学中,促进广大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课,有效甚至高效地践行课,为顺利、圆满地达成课程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吴永军著.新课程学习方式[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探究学习的特征范文第4篇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没有实效”的现象,使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问题,增强合作交流的实效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社会、家庭等种种原因致使很多学生个人主义比较严重,私心很强,缺乏合作、交流意识,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有的干脆做漠不关心的旁观者。这些问题不解决,合作交流就会成为空话。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很多活动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明白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是学习伙伴,都是合作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形成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相互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才能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明确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为什么要进行合作交流。三年级(上)“我的大树”的观察、“各种各样的叶”的搜集等的教学活动就能够让学生得到体会。因为一个人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到的叶的种类是有限的,只有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了合作交流的意义和进行合作交流的原因后,教师就要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学习环境,弯下身来和学生站到一条线上,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这样就能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通过和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情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就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制订一定的规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遵守纪律的合作、交流习惯。 

通过以上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心理品质,为合作、交流学习方法产生实效奠定基础。

       二、紧扣教学实际,不滥用合作、交流的方式

        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条件合理的使用这种学习方法,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亲历探究。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和学习内容,能让学生独立探究和学习的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淀粉消失了》、《被压缩的空气》、《造一艘小船》、《测量物体的温度》、《导体和绝缘体》等内容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合作进行探究;而《各种各样的花》、《各种各样的岩石》、《研究材料的特征》、《生物和环境》等复杂、综合的探究内容就必须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讨论、制订方案、探究和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相互补充、更正和辩论,获取更科学、更全面的知识,从而更真实的完成教学目标。如果滥用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剥夺更多学生亲历探究的机会,也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

        要让合作交流发挥更大的实效,教师除了和学生站在同一线,做好参与者和合作者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参与学生合作交流的同时,要认真的“听”、认真的“看”,了解学生探究的对象和进程,分析他们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和知识面,既要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够正常实现,又要注意知识的互补,便于交流,获取更全面的知识。

探究学习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探究;特征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63-1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这是每位教学工作者应该探索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1.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界定。“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课程标准》指出这种思维程序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要素组成。在探究的内容上,“活动建议”不是规定的教学内容。探究内容的设置和确定,教师可从内容标准的“活动建议”中选用,也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水平、学校的设备等,自行设计与确定,探究的方式以及探究要素的确定也是灵活的。不一定每个探究活动都要有七个基本要素,这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灵活性。

2.从人类学习的本能思考“科学探究”。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探究的本能,探究的过程是由一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或要理解观察到的内容以及解决一个问题的热情所驱动的。“科学探究”就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二、弄清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特征

1.物理问题情境的特征。问题与疑问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特征。初中物理的“科学探究”,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思维开放特征。“科学探究”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科学探究”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探究“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时,我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体积、物体的体积、液体密度、物体密度等因素有关,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设计实施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体现了“科学探究”思维的开放性。

3.学生主体特征。“科学探究”,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成为这种研究方法的主体和受益者。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验检验,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学生做了“比较湿毛巾折叠晾与展开晾”、“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三、形成“科学探究式”学习方法

中学物理教育普遍存在的重讲解轻实验,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启发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改革,教学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物理学中的实验成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物理的实质性问题。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尽量多做实验,并适当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力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科学”。如在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提出可能的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物体运动速度)与实验方案,但故意不讲要采取控制变量法,让学生自行判断、分析、实验。探究的问题提出后,在进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分析与论证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好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要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教师角色就是要重视引导,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研究、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了“授之以渔”的作用。

四、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