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审计学教学模式研究实践案例

依据课程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对象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审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一般为相关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开设,届时学生已学习过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为笔者开展基于《审计学》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提供保障。鉴于《审计学》教材涵盖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内容设置,结合《审计学》课程教学特点,笔者尝试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开展相关章节的教学实践,即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型教学模式、案例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审计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1、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1)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筛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构造特定情境, 向学生提出待研究范围,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探讨的问题;(2)设计研究过程,它是研究型教学中一项基本任务,借助目标分析掌握学生对给定研究主题能够做什么,以及达到何种程度;(3)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即在上述研究完成后,要求学生以课堂讨论或其他形式交流研究成果, 并对不同意见进行探讨,在该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观点冲突等, 并作深入细致地思考。

2、《审计学》课程研究型教学实践

《审计学》课程开篇几章,理论性较强,仅只依靠教师讲授一种方式,难免会使学生有《审计学》课内容枯燥之感,不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对《审计学》课程第三章审计规范体系这章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主题的设计思路如下:

2.1确定研究性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审计规范体系的构成;

2.2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具体安排各环节应完成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包括小组内分工、制定计划、搜集信息、形成结论、撰写报告、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研究成果――我国审计规范体系构成和美国审计规范体系构成对比;

2.3提供支持服务。介绍本章需要的学习材料, 包括硬软件技术、文字材料、网络资源及其他资源。

2.4确定评价的指导思想,设计和制定评价表。通过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规范、控制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 以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教师预期的教学设计目的。

此外,授课过程中,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布置写作小论文。论文需要学生花一定时间去阅读和查询资料, 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 再把自己的想法结合所查的资料写成论文。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锻炼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二、《审计学》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模式

1、实践型教学的界定

对于实践型教学,一方面指学科问题的生活化、情景化及社会化,另一方面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是人类认识的两次大飞跃,要发展学生思维,实践在其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审计学》课程设置应将本学科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按照学生的实践整合课程体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实践性人才。

2、《审计学》课程实践型教学实践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课堂实践平台,加深他们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2.1构建课堂实践环境。课堂实践环境应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应仿照实际的工作环境、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需要来设计,要配备足够的设备及实践材料。会计实验室应具备电算会计应具备的软硬件环境,以及与会计、审计工作相关的其他物资环境。

2.2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在演示和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 可以扫描大量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 比较真实地再现审计实务过程,这就既避免了单一讲授理论的枯燥无味, 同时又满足了学生急于实践的心理。在安排学生观看了演示资料之后,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练。比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时,教材中介绍了工作底稿的种类及所包括的各项内容,我在讲课中展示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告诉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填制,怎么填制,然后让他们动手填制,这样做学生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3重视审计程序,重视实践环节。模拟操作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模拟编写审计计划、审计报告,模拟会计报表审计等。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三、《审计学》课程的案例型教学模式

1、案例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案例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1)教师准备案例。审计案例选择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选择那些既符合审计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教师还可以选取与教材配套的审计案例录像带,使得案例教学更加栩栩如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2)学生准备案例。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案例,然后进行分析,还应进一步阅读和查找相关资料来支持自己的分析,并做分析笔记;(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先请一位同学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请其他同学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教师则努力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4)分析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见解进行评析,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以总结,加深理解。

2、《审计学》课程案例型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组合, 也可由教师指定小组对案例展开讨论, 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习题课等时间,专门进行审计案例的讲解,通过一些案例的讨论,侧重解决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如教学中引入“安达信对世界通信的审计失败”案例,“安然事件”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总结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中对审计独立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等重点、难点问题有较深的理解。

总之, 发展学生的审计实务技能、增加他们的审计实践经验, 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这是对传统审计教学进行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高校会计课程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1),117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能力培养 案例收集 案例设计

一、案例收集与设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正确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一方面,传统的会计教学单独讲授理论知识,难免有些枯燥乏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因学习热情地下降而达不到理论学习的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就业形势的严峻和企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学生尤其是本科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能够参与到案例收集与设计的活动中来。案例收集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资料筛选、整理能力,案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并且,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深入地分析案例,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目的。

二、会计案例的收集

(一)原则

基础性原则。笔者认为本着会计案例适应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基本经验的原则,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案例进行收集。一方面避免案例过于简单,使学生无法认清复杂的经济事实,造成思维创新的停滞;另一方面避免会计案例难度系数过高,使学生感到上市公司的会计实务遥不可及,从而对以后就业环境产生迷茫,造成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心理。

范例性原则。范例性即典型性,能够代表一个行业的特点,或者能够涵盖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及基本的会计原理。在实际中,一个案例往往会涉及很多知识层面,内容繁杂,没有代表性。收集与某个知识点紧密结合的典型性案例,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方便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实际经验相适应,同时通过典型案例的相互对比,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时代性原则。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进而要求所收集的会计案例也要符合时展的要求,否则就会产生滞后性,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会计案例教学的目标。目前书本上的有些案例不是虚假的就是过时的,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枯燥,甚至会让学生感觉到现实公司的状况与课本的案例相矛盾,导致学生的迷茫与兴趣的丧失。这些充分说明了基于时代性原则对案例进行收集的重要性。

针对性原则。所收集的案例主要围绕会计课本的内容而选择,具有针对性,使学生在分析上市公司典型案例时,能够将所掌握的课本理论知识与案例的思考过程与分析过程相结合,充分体会基础理论与现实状况相联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探索的兴趣以及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用性原则。实用性是指收集的会计案例符合实际,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对收集的案例进行必要的加工与整理,使案例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设计,又贴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而使收集的案例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有一定的深度,但不能太抽象枯燥,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做到难易相当,繁简得当。

引导性原则。收集的案例应具有使学生发挥自身能力的作用,即具有一定的引导性。通过对真实上市公司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探索,激发学生深入探讨的兴趣。在学习一个会计知识点或某一章节会计知识点时,引导性案例就像一场活动的开场舞,起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视野,以新颖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加强学习。

(二)途径

途径一,搜集案例。搜集案例是获得案例的主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工具、书籍和期刊搜集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比如鞍钢折旧“创造”利润,华源制药会计造假,雷曼兄弟破产内幕等等。搜集这些案例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追求真实和典型,侧重案例的实用价值。

途径二,原创案例。原创案例是一种获得案例的新形式,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原创的案例可以来源于其参加的学术型竞赛活动,比如笔者所在的高校组织过的“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也可以来源于其实习、兼职的经历或者是对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调研等,这些案例来源于学生的切实经历,学生对案例的内容十分熟悉,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提高学习热情。

三、会计案例的设计

会计案例的设计建立在会计案例收集的基础之上,是对收集到的案例的升华。为使案例符合教学的要求、实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的,笔者认为一个会计案例的设计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一个完整会计案例必须“五脏俱全”

尽管在每个案例设计上不拘泥于格式,但是为了整体框架的一致性,一个案例至少要包括五方面内容:案例标题、案例介绍、研讨问题、相关知识点、准则依据。

案例标题。案例标题是案例内容的窗口,一个好的案例标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聚焦学生的眼球。套用流行语使得案例充满趣味性,例如“麦当劳快跑”则是化用“小鸡快跑”的游戏,使得案例内容生动活泼。使用设问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是‘内控失调’还是‘隐藏利润’?――中石油的隐形子公司”,激发读者拨开云雾探真相。

案例介绍。案例的内容是案例的心脏,介绍案例时应当遵循真实的原则,不应当过大的虚夸事件的事实,在保证案例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还原案例发生时的真实的经济环境。

研讨问题。在学生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根据案例内容的主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置研讨问题。避免大部分同学讨论案例时没有框架,容易偏离主题。在此,笔者认为案例的研讨问题应当围绕教学目的设置,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以达到一步步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知识点。相关知识点的设立,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案例中了解所学知识在具体经济环境中的应用。在总结过程中,学生可进一步拓宽思路,对案例没有直接涉及的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以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作用。

准则依据。在案例的结尾附有相关的会计准则,说明在整个案例分析过程中所依据的准则。如此可避免学生学习枯燥的准则法规。将准则与案例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合理运用准则。

(二)案例所属章节

为使所收集与设计的案例更好地适应教学大纲,笔者按照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模块。按照《中级财务会计》或《注册会计书》的章节,将其分为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等模块。如此分类,有利于案例集作为教学资料的补充材料,有效地应用于课堂中进行团队的讨论及体验式案例教学的实施环节。

(三)每章节下的案例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引导型案例。众所周知,会计知识的学习是枯燥、单一的重复过程,但在会计案例教学中引导型会计案例可以成为“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法棒。会计案例教学使用一个个趣味盎然的会计案例作为理论知识的载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个个稍显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学生们也更乐于接受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如“麦当劳快跑”案例中,以麦当劳靠着服务商标和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渗透世界各地。其案例名称设计有一定的趣味,“快跑”突出麦当劳世界快餐之王的地位,并且案例内容较为简单,情节生动,引导学生对无形资产知识的学习。

探究型案例。学习知识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引导型案例的基础之上,探究型案例则具有一定的难度,与现实的结合更加紧密,案例情景趋于复杂化,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自主研发能力。如项目成果中“‘几条棉虫’毁掉一个企业”,激发学生对什么样的棉虫具有如此的破坏性进行探究,从而了解有关企业内部控制与资金控制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有关会计制度设计的问题与关注点。

综合型案例。综合型案例杂糅了多个知识点,或对财务会计中的综合性问题进行设计。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使得案例难度进一步加深,并且案例发生的经济环境不再是单一的背景。此类案例中知识点的整合化与经济环境的复杂化,更符合现实中企业需要处理的会计事件。综合型案例,有助于提升学生职业判断能力,为后面更加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提供了锻炼机会。如“中海发展变更会计政策,被指调节利润”中,学生可以学习企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允许做出会计政策变更,有利于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并且案例会引导学生对利润表的相关思考,有利于学生整体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

四、结束语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与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结合点和相互联系。从这个角度而言,会计案例教学足以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案例作为教学方式的载体,相关案例的收集与设计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吸收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积极投入到案例教学的环节中,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综合性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立华.财务管理课程学生原创案例教学法探究.商业会计,2015.

[2] 殷枫,张晓岚.《基础会计学》案例编写的几点思考.中国农业会计,2009.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网络课程 教学模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通过提供经典案例,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分析并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近年来,案例教学已广泛运用于教学和各类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案例教学一般在课堂教学环境当中进行,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组织好案例教学,实现案例的在线学习,还有待探索和实践。本文试图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入手,分析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网络课程网站,归纳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形式,从而构建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最后实现案例教学平台的设计。

一、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

课堂面授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难以保证其高效实施,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案例教学一般采用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全班讨论,老师总结阶段和课后反思的基本模式,但授课班级的人数、教学时间、师生交流的时间长短等条件不同,直接影响学习者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共享的网络资源,实时的在线交互,使得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下的案例学习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有以下优势。

(一)在线案例学习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学习灵活性强。

课堂环境的案例教学,由于受课时和教室空间的限制,学生很难同时进入讨论状态,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全面和细致的分析。而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以冲破时空的束缚,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并能实时记录讨论的全过程,供学习者共享。

(二)学习资源丰富,利用率高度,且具有增殖性。

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知识重组的功能,可以整合各类型的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学习资源。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大大扩大了参与讨论的学生的规模,课堂面授的案例教学学生数量控制在三十至四十之间最佳,人数超过四十,教学效果就很难得到保证。但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突破时空的限制,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和协作,学生的规模数量可扩大至约一百人,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学习资源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学资源得到不断增殖。

(三)学习交互性强,学生参与度高。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案例教学,可以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给予学习者实时的帮助,并能对讨论结果及时反馈,不断引导讨论的方向,使学习得以继续进行,学生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大大提高。

二、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分析

通过对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研究,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六种。

(一)案例引入。

在正式学习内容之前,引入一个与知识内容相关的案例创设情境,通过案例与主题内容的迁移类比,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常采用的方法有:案例可以是历史事件、生活当中常见的故事、经典实验或与主题相关的视频等。

(二)课中引例。

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对于重难点内容,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理解。常采用的方法有:①举例说明,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加深对主题观点的理解。②引用例子说明重点问题。③用举例的方法对知识点加以说明,给学习者提供实践方法。

(三)案例观摩。

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观摩案例,然后让学习者对案例进行讨论思考,最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的解读,对讨论和思考的结果进行点评。特点:在观摩并点评案例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发现问题。案例观摩的过程:案例呈现、教师解读、专家解读、反思与启示。

(四)案例讨论。

给予一个案例,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引起思考,学员可以运用课程知识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常采用的方法:①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时讨论或面对面交流。②给出一个案例供学习者讨论思考,并对案例中涉及的讨论要点给予提示。

(五)课例评析。

课例是对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与描述。课例评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教案设计、讲课思路、说课等环节的分析,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改进。课例评析一般包含教案阅读、课堂实录、教学说明和课例点评等环节。

(六)案例研习。

教学内容融合于综合案例中,学习者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和实践,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深层理解。所以“案例研习”可以看做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案例学习(case-based learning)广义上既包括活动类型,又包括“案例研习”的课程类型。常采有的方法:①通过介绍成功案例,指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②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介绍。③课堂实录案例学习。

三、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型

通过上面对现有典型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应用分析,其网络课程只能称得上是课堂教学中的案例、课例素材而已,大多数是案例的电子化,其网络优势发挥不明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该内容旨在构建一种以网络为依托,虚拟现实的在线案例学习的模式。

图 1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协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传统课堂面授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共享、交互性强、突破时空的限制和学习灵活性等优点,以案例讨论为核心,利用网络监控机制,老师对学习者提供实时的引导和困难的帮助,使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朝有益于解决问题的有利方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协作共事的能力。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案例和相关资料,根据学生注册的班级对学生过行分组;各成员阅读、分析和思考案例,形成小组案例分析列表。案例分析列表在小组讨论区再进行广泛、细致深入的讨论,形成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各小组的分析报告组成案例分析报告列表,然后全部各小组对报告列表进行讨论,得出关于该案例学习的案例分析报告。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利用网络监控机制,对讨论进行引导,并提供实时的帮助,解决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不断树立学习信心,把持讨论的方向,保证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最后,老师对整个案例学习的各个阶段、讨论结果,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优缺点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整个在线案例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在线案例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

(一)教学案例及相关学习资料。

老师除了要呈现蕴涵知识点的案例外,还需提供事先设计好的案例分析题,有利于学习者的思维的导航;相关学习资料可以是学习材料、背景资料、类似的案例、友情链接、案例的增殖资源、相关的文章及多媒体资料等。

(二)案例分析列表。

学习者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自主探究,根据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完成案例分析题。小组各成员可对个人分析题作业互相评议、补充、修改、反思,促进对案例的进一步理解,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三)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是学习者通过诠释案例的各要素,将案例中的表象与知识点相联系,实现的意义建构。

(四)总结与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整个在线案例教学活进行总结和对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议。

(五)监控机制。

监控机制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认识帮助工具和协作工具,如,QQ、微博、博客、电子学档、检索器、电子邮件、站内邮箱、案例报告生成器、留言板、论坛及通信电话等。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的网络课程设计

在了解了网络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分析了现有典型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应用形式之后,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在线案例教学模型。为了使网络课程实现该模型,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可以从下方面考虑。

(一)系统设计的流程。

网络课程系统采用B/S结构架构,在功能上,要实现角色权限的设定、案例的和阅读、案例分析列表、讨论交流、分析报告的生成、教学笔记等功能。在线案例教学的过程包括:案例的、教学准备、教学进行和总结与反思四个阶段。案例的阶段,教师除了利用网络课程提供的案例编辑器编写案例或直接导入外,还要提供分析案例分析有关的相关资料,便于创设学习情境,并提出案例分析题;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对案例进行管理、建立班级和对注册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进行阶段,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在小组在各自的讨论区进行自主、协作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本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提交至本班的案例分析报告模块,各小组成员可对分析报告,再进行评议、修改、反思,最终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教学进行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查看案例学习的全部信息和参与案例讨论的过程,并可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总结评价和反思阶段,教师对案例学习的全过程、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记录在线案例教学时的思考。

(二)角色权限的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流程,网络课程内容的浏览包括四种角色的权限,即: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和访学者。

系统管理:具有管理网络课程的最高权限,涵盖了其他角色的全部功能,具有角色定义、查看登日志、管理用户、管理案例、管理素材、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权限。

教师:和管理案例及相关资源、可以进入班级和各小组空间、可以上传和下载文件、查找用户等权限。

学生:进入案例空间、进入班级空间、进入小组空间、查找用户、上传文件等权限。

访学者:指没有注册的用户。其权限为浏览案例、检索资源等。

(三)监控机制的设计。

监控机制是在线案例教学得以胜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监控设计上,应做到制度监控、实时监控和事后监控三个方面。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设计上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如,对参与讨论、发帖的数量,是否按时完成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系统对学生成绩分数作相应的加分扣分或是零分处理;网络课程除了讨论区、留言板、邮箱等常见监控功能外,还应在教学进行阶段整合实时监控工具,如,在线QQ、博案、微博等。

五、结语

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支撑平台设计及影响教学效果因素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本文在分析现有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在线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下的网络课程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国民,张剑平,邱红霞.基于教学交互视角的网络课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7).

[2]白杨.网络环境下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案例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刘名卓.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应用[R].华东师范大学,2010.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教育 数学建模 工科研究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156-02

《笛Ы模与系统仿真》课程主要是基于数学建模的一门研究生数学基础课程,笔者学校于2013年在研究生开设这门课程。目前已有石油2012级、2013级、2014级和2015级研究生开设,以及安全2013级、2014级和2015级研究生开设。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在科学、技术、工程、生产、医学、经济和人文等领域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数学问题可以应用数学建模、计算机计算求解,它已成为各类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专门课程,它是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理论和实际工作的必备基础。然而,在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因其有着特殊的需求,《数学建模与系统仿真》课程的开设,应和综合性学校或重点理工类学校的培养模式有所不同。

1 目前现状

数学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在笔者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 由于笔者学校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对于研究生《数学建模与系统仿真》数学课程的设置,学校主要借鉴了其他兄弟工科院校和笔者学校本科教学的经验,并没有很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在应用技术大学对应用型人才强烈的需求和笔者学校石油、安全工科特色背景的现实下,研究生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显然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目前笔者学校工科研究生数学教育存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问题。

(1)在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目前没有将研究生数学教学及实验环节真正付诸于实践,很多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学生的数学工程化、实用化、创新性较差。

(2)数学课程的教学和实验环节没有针对该校工科研究生的特色探索和实践,没有与该校石油、安全特色专业有效地结合起来。

故文章试图在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以该校工科2012级、2013级、2014级研究生为对象,基于《数学建模与系统仿真》教学和实践平台,通过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数学教育,对《数学建模与系统仿真》课程进行探索和实践。

2 主要策略

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背景下,面向笔者学校石油、安全特色专业,针对目前学校工科硕士研究生数学教学实验工程化、应用化的强烈需求,以该校石油、安全工科研究生2012级、2013级、2014级为对象,对“应用化、工程化授课的教学及实验”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工程化、应用化、案例化教学,同时提高研究生科研的积极性、创新性,并获得适合笔者学校研究生的教学案例库和实验工程库,并提高该校研究生数学建模成绩。以期找到一个非重点工科研究生教育的突破口,一条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一个可以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的新模式。

(1)编写适合研究生教学的《数学建模与系统仿真》讲义及教材。

该校第一届研究生课程使用的是经典的姜启源的《数学模型》,但教材缺乏数学软件教学内容(Matlab,lingo等)以及缺乏适合该校研究生石油、安全方向的针对性案例,故学校组织老师积极编写《数学建模与系统仿真》讲义,将教师们多年经验积累融入其中,并在研究生2014级试用。书中包括研究生常用的数学软件、优化、统计、微分、差分、插值拟合、图论等,涉及案例包括石油、冶金、安全、机械、信息、化工、经管等方向,案例有五六十个。相比于原有教材,教材增加了数学软件部分以及专业所需的计算机仿真部分,并融合了石油、冶金、安全等近20余个小案例和2个综合性案例,适合该校的应用型及工程型研究生教育。讲义在石油2014、2015级,以及安全2015级中试用,并积极准备出版。数学实验课,通过数值计算、数据处理、绘图演示、动画模拟、观察验证、机器证明等方式,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解决或证明某些数学问题,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发现,体验数学的创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教学效果。

(2)探索适合《数学建模与系统仿真》研究生课程的新方法和新手段。

《数学建模与系统仿真》采用程序展示性和案例化教学,注重方法应用,同时注意方法的实践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讲解matlab和lingo程序时,教师采用边讲解、边运行、边解析的模式,不仅讲解程序,还要展示程序的运行和结果,更重要的是分析程序可能的问题,使学生更快掌握程序,做到“短-平-快”。同时数学建模授课中,采用案例化教学,案例贴近生活,包括学校特色方向石油、安全等,也包括其他如经管、信息、机械等方面的案例,使同学们掌握其工程方面对数学的需求,同时掌握相关资料。

(3)探索《数学建模与系统仿真》多元式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简单的理论教学与上机实习模式。而笔者学校完成了由课堂教学、上机实习、第二课堂、课外培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组成了完备的教学体系。教学实践证明该结构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显著提高。教学中,将研究生数学建模培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程作为培训的基础,培训作为课程的进一步升华和有益补充,使好学生有所提高和发展,甚至可以获得启发进行科研探索,同时一般学生学有所获,辅助教学提高。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为提高学生积极性,学校也开设了讨论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建模实验中,采用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接近实际问题,通过实际情况促进学生对案例的了解、对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有机会不出校园就能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和案例中,通过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通过案例式的课堂教学,还原出石油、安全行业等的实际问题,带动学生在实际控制问题中掌握各知识点的应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及课后设计、仿真实现及创新的能力。

(4)建立适合不同层次的、与学校特色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库和实验工程库。

为了更好地适合教学、实验需求,应建立相应的案例库,即适合不同层次的教学案例库和实验工程库。内容偏向实用性、应用型,并且和学校主打方向相统一,如石油、冶金、安全等,并专门设立石油、安全数学建模案例库;建立了实验案例库和实验讲解案例库,案例库包括了目前开设的课程数值分析、数理方程、概率统计等内容,每套至少10套各种层次的相关案例,以便适应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层次讲解的需求,同时保证选取网上不易收到答案的题目,避免学生相互抄袭,影响实验授课效果;然后通过课程开设和学生反馈调整案例库内容和手段:在教学规范下,对现有班级进行案例式教学的应用,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兴趣,收集学生对案例式教学存在问题的建议,修改和完善案例的难度和厚度。

3 实验效果

通过上述《数学建模与系统仿真》教学改革,不但提高了笔者学校研究生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比于第十届和第十一届数学建模竞赛,在第十二届“中关村青联杯”竞赛中,笔者学校39名研究生组成的13支队伍全部入围总决赛,并最终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取得了自2013年参加此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获奖比例与获奖等级均创历史新高。其中,一等奖获奖团队的成绩还位列华为赛题全国第三名,被评为“华为专项奖”。

同时,参加该课程的学生在石油设计大赛、研究生创新项目等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4 结语

文章在结合《数学建模与系统仿真》课程,结合学校应用技术大学对研究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数学建模与系统仿真课程的课内实验环节及相关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探索及研究。对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的研究生教学课堂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手段、探索适合教学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的不同层次的实用实验教学方法及手段、建立适合不同层次的与学校特色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库和实验工程库方式等措施进行改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教学及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 姚寿广.德国两类技术型大学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3):92-95.

[2] 刘乐平,元如林,徐定华,等.工科研究生数学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与实践[J].工科数学,2001(6):62-65.

[3] 冯建超,李文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与中国行业特色院校之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2):53-56.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兴趣;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33-02

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2005年,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2010年教育部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在此背景下,必须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主要探讨将研究性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引入到针对独立课程《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初步尝试。

一、研究性教学和案例教学结合的可行性

所谓研究性教学是指以解决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而案例教学是要求教师根据工程实际,加以分析汇总,改编加工成教学案例,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对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再现,并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将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就是将工程实际转化为课程的课题、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生产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对提出的问题通过提出解决方案、质疑方案、修改方案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将相关的知识点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二、教学的实施过程

本文主要探讨将研究性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引入到《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初步尝试。《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的基础课。课程的教学过程初步探索由确定项目任务、制定方案、课堂讨论、教学评价四个环节组成。项目在结合生产实际的基础上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下面以“单周期控制电机启动”项目为例。

1.确定项目任务。确定项目任务:设计单周期控制电机启动控制电路。项目中涉及到的课程知识包括:电力电子器件(IGBT)、调压电路及IGBT驱动电路。因此在学习本课程相关知识时,结合项目相关知识点提出问题:如在介绍电力电子器件IGBT时,可以提出如何IGBT判断的极性及好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进行项目之前,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在进行项目过程中,温习前续课程的知识,如电工电子知识(识别常用元器件并能借助仪器仪表对这些元器件进行好坏判别、性能参数检测等),电机启动中串电阻启动知识。这样可以在学习电力电子技术的同时,将自动化的一些相关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

2.制定方案。由学生自由组合组成5~6人的学习小组。这些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资料,结合所学课本知识提出各自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包括电路图绘制、器件型号及参数的选择等。

学生设计方案及单周期控制部分电路图分别如如图1、图2所示。

?摇?摇3.课堂讨论。各学习小组提出设计方案后,组织课堂讨论,主要采用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法。可以讨论设计的具体问题,如讨论时对于开关器件选择的问题,有的同学采用晶闸管,有的同学选择IGBT,在指导的时候,应该让学生知道两种器件都可以实现单周期控制,但是晶闸管由于是半控型器件,在其关断过程中要给它增加辅助关断电路,因此控制电路较全控型器件IGBT来说更为复杂。也可对各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改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评价。没有评价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评价分为学生设计方案陈述、教师总结、给出设计分数等三个环节。首先,学生自己讲解设计方案;其次,由教师指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最后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及陈述给出适当的分数,以此来激励学生。在进行上述评价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总结设计中的经验和教训,找到理论学习的不足,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教师也可在学生的设计方案中查找教学中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改进。

三、总结

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初步探索,发现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项目设计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建立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总体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探索更多的项目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项目的难易程度。防止难度过大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指导要适时、有效,但要防止越俎代庖,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宏丽,孙茂松.《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2]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J].教学参考资料,2000,(19).

[3]夏志华,彭咏龙.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09,(10).

[4]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