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式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102-01

“探究式学习”是上世纪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等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探究式学习虽然是在科学领域里首先提出来,但实际上,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地理教育国际》强调“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是中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好比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运用新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引导他们不断提出问题;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调查、访问,多方面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自己所有的材料;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找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

二、设计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

中学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中唯一传播可持续发展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课程,也是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综合,阐明人与环境关系的课程。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首先要对社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负责。因此初中地理探究性活动,最好引导学生对一些亲历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提倡学生亲自到现实世界中观察(或调查)事物的变化过程、条件和结果,体验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地理知识传播只是地理教学的一个方面,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帮助学生设计方案,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建议他们对某些问题进行解释或讨论,或变更实践方法,把探究做得更深入,指导学生用文字或图表表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四、多元化教学方式推进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实施

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初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又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形象记忆、理解记忆是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设计教学过程,展示相关图片和影片等多元化教学方式走进教堂,这样的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探究式学习过程的评价

1. 定性评价。首先,看学生是否善于积极提出可能通过探究解决的问题;是否有效地利用已知信息提出合理、完整、新颖的问题;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是否恰当等。其次,看学生能否利用地图、图表、图像、书籍、报刊、电视、广播、Internet等信息源搜集一手或二手资料;能否通过实地观测与调查等方式去获得资料;能否保证信息资料的可靠性;能否整理、分析、把资料进行归类存档;能否对资料进行文图转换、图文转换和图图转换;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承担探究过程等。再次,对探究过程的评价,教师可列表(如附表)跟踪,使评价更具客观性。

2. 定量评价。一看学生能否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准确表示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二看学生能否审视解释过程、方法上的纰漏,并提出改进建议及措施;最后教师给出综合评定分数。

探究式学习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究式;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为了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目的,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国实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其中“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是一种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目标的教学方式。所谓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总之,探究学习是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

特征。

一、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特别是“探究”的过程,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被动的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充分体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活动充满了生气。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中,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认真设计物理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透镜”的知识时,学生提出了“如何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对字有放大的作用,那么凹透镜对字有缩小的作用吗?”“怎么知道近视镜是什么透镜?”等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必然产生要知道结果的欲望,使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二、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锻炼学生的创造精神和钻研精神。在实施“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教育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在整个活动中,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大胆设想,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知识时,学生提出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系;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滑动还是滚动有关系。

三、体验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知意识。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中它突出表现为实践活动。实践是“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灵魂,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围绕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认真实施。

例如学习《流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一节中,我就提供了大量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去大胆地进行试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中找到结论并能解释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同样在《测量小灯泡实际功率》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实验,从选择仪器到设计电路,到进行测量都让学生自己完成,在实验中学习记录数据,认真分析试验现象和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另外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目标明确、态度积极,在探究实践中体验到了乐趣和成就感。

四、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不同于别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因为各自的情感的不同对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在“探究式”学生方式的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特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认可学生的不同结论,求同存异。例如:在学习“比热容”的概念时,在分析比较沙子吸热升温或放热降温都比水快的原因时,就有学生提出了水比沙子反射光的能力强的观点。对于存在的错误的结论和判断,不能武断地否定,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去寻找正确的结论,启发学生认真分析,找出正确和错误的原因,最后达到成功。

探究式学习方式范文第3篇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围绕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而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订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这些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说。

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既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又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智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深层次的体验,同时建构了知识的体系,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是主体,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问题策略的寻找者,问题的解决者;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将自己置身于课堂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主体意识。

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实施策略

1.提供探究的土壤――创设情境,激发需求的产生

学习需求的产生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积极性”。学生从事学习活动需要较高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创设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但兴趣激起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有时随着兴趣水平的增加,学生作业、练习的效率先是有相应的提高,在超过一定限度后,效果却逐渐降低了。这种现象说明,简单的学习任务线索较少,一般只有一种反应是正确的,很容易被学生选中,如计算2+2=4一类的口算题时,较高的动机水平可以使学生加快反应速度,完成更多的任务。相反,复杂的学习任务一般包含较多线索,学生必须面对多种可能性,并作出复杂反应,如果这时的动机水平太高,就会分散注意,妨碍学生在多种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创设问题情境,恰当控制学生的兴趣激起的程度,尤其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努力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通过耐心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着较适宜的动机水平。比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训练中,我根据学生对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容易弄错的特点,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下面我们做一个帮助小数点找到家的练习,看谁能又准又快地帮助小数点找到它自己的家。这是一个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面对两个因数小数点后面的多种变化,学生往往只图快而不求准,只顾列式计算,却不审查核实,因此经常是错误百出,越做越厌烦。“帮助小数点找到它自己的家”创设了一种比较有情趣的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准又快”的要求,把学生的注意引导到对小数点位置的正确判断与评价上,既突出了训练的重点,又降低了一定的难度,这样的练习改变了过去学生盲目做题,被动地依靠教师纠正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找准”中首先来观察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再来确定积的小数点的准确位置,从而提高了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这一练习中,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归纳知识的解决规律,产生了自觉地探究新知识的意识与需求。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研究,思维产生碰撞,真正地体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意识。

2.提供探究的可能――注重操作,培养主体意识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等实现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的认识过程。直观教学是在教学媒体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认识活动,通过这种认识活动,主体对信号的表层意义进行加工,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与联系,对教材产生一种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数学学习的直观活动,都是经过学生的多种器官及大脑的复杂反应活动实现的。正是这种直观的操作,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现了参与思维、参与能力的提高与培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直观材料进行感受分析及归纳来实现。

在教学中,我注意从直观教学内容入手,注重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多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从多方面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找到进行探究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先为学生做好知识的铺垫――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采取利用实物的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做好操作方法上的渗透――拼摆、割补,然后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和已掌握的研究方法,自己边操作、边观察思考,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这种由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对实物的直接观察而进行的学习活动,改变了过去教师动手演示,学生在一旁被动听的观看式教学形式,不仅避免了学生因没看清楚或没注意看教师的演示而影响对知识的获取,也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在独立、合作、交流、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思维水平、主体意识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3.提供探究的手段――民主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本质上是民主的教育,因此现代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民主意识和积极参与决策、管理的现代人,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在民主的环境中,运用民主的方式,通过民主的实践,才可能逐步使学生树立民主意识,学会正确使用民利,并真正承担起民主的责任。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发展过程。

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往往把教学看做是教师的事,于是课堂上的一切都由教师说了算。近年来,为扭转课堂上学生被动的局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又开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满堂动”现象。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一方面有些活动形式上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实际上还是把学生置于从属地位,让学生在教师事先预设好的圈内做所谓的“活动”。例如,学生的发言与教师备课相吻合的就称赞,出乎教师预料的就给脸色。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挥。例如教师常常把“讨论”活动完全交给学生,而不作任何要求和引导,让学生盲目地进行着效率很低的讨论,导致讨论只是流于形式,接下来还是按既定教案走;有的教师甚至对于学生抓不住重点、不着边际的提问,放任自流,从不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我认为,在民主的课堂教学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教师应首先从自己做起,发挥“教”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促进教学相长。我的教学实践按“诱导尝试――引导探究――开导活用”三个步骤进行。

(1)诱导尝试。

诱导的目的是诱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将带领学生由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不多走向知之甚多,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比如在教学《步测》这一部分时,我用演示教学法首先让学生明确用步测测量一段距离必须用一步的长度乘所走的步数。这时,提出疑问“你怎么理解一步的长度呢?”同学们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有的认为一步的长度指脚尖到脚尖,有的认为是脚跟到脚跟。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要迈出一步,没有这一前提又何提一步的长度呢?我没有及时地给予正误的判断,而是抓住这一疑点,采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起立尝试,通过尝试与探究,使他们认识到:要说一步的长度,必须要迈出一步,然后才能考虑从哪儿到哪儿。结果出现了四种答案:一是前脚尖到后脚跟;二是前脚跟到后脚尖;三是前脚尖到后脚尖;四是前脚跟到后脚跟。显然前两种答案是错的,后两种答案是对的,然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师讲生听、先教后学的被动状态,教师也能从中对学生的试学情况有所了解,为下面有针对性的教学打下基础。

(2)引导探究。

引导的条件是“因势”,“因”即顺着的意思,“势”指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教师对学生在尝试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将其作为探究的目标,进而点拨、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比如上例的诱导尝试后,学生一时弄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而且叙述起来是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我引导他们通过看书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之后通过合作探究及师生合作共同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们发现教材中只介绍了第三种答案,而忽略了第四种答案。我没有立即表态,而是把疑问的绣球再一次抛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激烈的讨论,得出了共同的认识:由于第四种答案与第三种答案比较起来只是在一只脚的长度之间,根据除法商不变的性质推理得知,与第三种答案的结果是相同的。这样的教学既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也可以引发学生更深一层的思考,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3)开导活用。

这里的“开导”是要为学生广开学习数学的渠道,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可能,提供机会,“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活用”就是变封闭的数学教学为开放的数学教学,使数学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能为现实生活服务。

比如,在教学《长、正方形周长》一课时,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由给美术作品贴边框儿进行美化装饰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到求长方形周长的不同方法。而最后的练习的目的是要求学生理解长、正方形周长和正确地计算长、正方形周长,因此安排了小小花围栏的实战演习,即要在紧靠教室的一侧墙搭建一个花围栏,问所需的木棍有多长。这是一个小小的来自生活实际的问题,要灵活地应用长、正方形的周长就需要学生真正地去体验知识,这就提示学生要善于探究,善于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通过教学实践,不难发现上述的教学操作程序并不是静止不变的,根据实际情况,这三个步骤有时在一课时进行,有时分布在一个单元的几课时之中,有的在课上进行,有的在课下进行;三个步骤还可交替进行,“诱导尝试”中有“探”,“引导探究”中有“试”,“开导活用”又有“试”和“探”,在“尝试”和“探究”中,教师还要“开导活用”。由于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随时会出现教师在备课时未曾估计到的新情况,因此,教学过程也不可能完全拘泥于编写的教案而不做任何变动。教师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随机性,努力地调整教学设计,加强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动和教学场合、内容、对象的各种变化,使数学教学充满活力。这一过程中,不但是有学生学、教师导,还要有学生导、教师学,使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与探究中都能得到发展。

三、实施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效果与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和可能: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使课堂活跃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探究式学习方式在促进其终身学习与发展中起到实在的作用。

在实施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收到了如下的效果:(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进行着卓有成效的主动学习;(2)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全员参与,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3)教师为了给学生提供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真正地成了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4)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借鉴,学会了欣赏。

探究式学习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教师在课改过程中要全面理解、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深刻含义,并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灵活运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呢?

一、以加深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解为前提

1. 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我的事情,我能够学,我尽量自己学;不懂的,不会的,我在同学的帮助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思考。

2. 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真正的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

3. 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产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以开发利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资源为基础

材料是我们的第一资源,材料中的知识呈现过程是我们的第一手材料。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的学习行为是否能够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学的内容是否存在可以探究、合作、研讨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内涵的基础上,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充分领悟教材编写的主旨,挖掘和开发教材中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点和因素,并行之有效的提供给学生。除了教材,生活中的诸多现象、问题可以作为我们的第二资源。在教者积极挖掘和开发的同时,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而学生自己的质疑恰恰是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探究的基础。

三、以营造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氛围为途径

对学生来说,调动他们的欲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其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适合的氛围,因此,营造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是否能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关键。氛围的营造不仅仅是教师的几句话、几个动作或几个情境的创设,它是知识、情感、态度、心态、环境等诸多背景的综合产物。那么,如何最大可能地营造这种氛围呢?我觉得,以知识的背景营造,以新鲜的角度营造,以好奇心营造,以活动营造,以疑惑营造,以趣味营造,以直观的演变营造,以问题的争论营造等,是可以借鉴的成功方法。

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流程为关键

传统的课程流程强调教者的教学流程的基本点是教者如何教。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流程,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流程,其基本点是学生如何学。两者的转变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教者的教学流程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流程来设计,由于学生的学习流程波动性大,不可预见性强,教者的教学流程就要具有弹性。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在灵活把握教学流程的基础上,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流程,并为之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常常会遇到障碍和矛盾,容易导致自主学习行为的搁浅。此时,教者就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从而使学生能够继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五、以开展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活动为过程

学习是一种活动,其关键在于教者是否能够结合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合理组织和开展学习活动。对于那些非常简单,学生在学习前就已了解或熟知的内容,可以通过观察、汇报来完成;有必要的可以进行知识的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推理;对于那些比较复杂,学生虽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却又模棱两可的内容,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讨论等活动来完成;而对那些非常复杂,学生毫无知识储备的内容,可以通过猜测、验证、演示等活动来完成。

六、以注重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评价为目的

探究式学习方式范文第5篇

一、目标“小”,指向明确

在一节课的内容中,哪些知识值得探究?有几个探究点?哪个点应作为探究的重点?教师要在用心思考、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探究目标。例如,“平衡与旋转”一课的教学目标:

1.充分让学生感知“平衡与旋转”的图形运动特征,并能正确分辨两种运动方式。

2.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数出图形平衡的距离。

这样,教学目标虽“小”,但指向明确,有利于学生集中有效时间探究平衡与旋转的本质问题,一节课探究的目标不宜太多,较为合适的是1~3个目标即可,而且在几个探究目标中要有一个探究的重点,须在设计上予以突出,从而使探究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二、情境“小”,紧扣主题

在探究学习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情境必须紧扣探究主题,防止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喧宾夺主,干扰探究活动的进程。例如,“认识周长”的教学,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周长”的概念,要求学生从图片中剪下熊猫、机器猫……

师:你们是怎么剪下来的呢?

生1:我是沿着熊猫边慢慢剪下来的。

生2:我是沿着机器猫的边慢慢剪下来的。

……

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体验,建构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任务,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认识周长”的教学,教师选择了学生喜欢的熊猫、机器猫等边线简约卡通图,通过动手剪一剪,认识了边线,进而探究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小情境,有的放矢地突出了主题,既联系了生活又节省了时间。

三、问题“小”,集中攻关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次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所具有的现实实际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叫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问题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要设计有效的“小”问题,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价值。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片段:

师: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哪几类三角形?

生: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请在纸上画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

生:(试画之后)无法画出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

师:这说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大有学问,你们猜猜看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有几度?

生:这说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必须比180度小……

师:这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秘密呢?请同学们运用手中的纸与尺子、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进行探究。

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围绕“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究竟是多少度”展开了“折角拼角”、“撕角拼角”、“量角求和”等探究活动。

由于问题“小”,学生能够集中时间攻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探究任务。

四、材料“小”,适合操作

能否提供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小材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分数认识”的教学:

1.初步探究。

教师给每位学生准备了同样的长方形纸。

师:动手折一折,并涂出它的。

生1:我横着对折,涂出其中的是这样的。(图略)

生2:我竖着对折,涂出其中的是这样的。(图略)

生3:我斜着对折,涂出其中的是这样的。(图略)

师:这些阴影部分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这张纸的呢?

生1:我把这张纸横着折,并且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涂出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

生2:我虽然竖着折,但同样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涂出其中的一份,当然就是这张纸的。

生3:我斜着折,虽然与前两位同学折的不同,但同样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涂出其中的一份,肯定就是这张纸的。

师:不管把纸怎么折,也不管折成的每一份是什么形状的,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

2.深入探究。

教师给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菱形等形状不同的纸,让学生自选。

师:动手折一折,并涂出它的。

汇报时呈现了涂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菱形的情况。

师: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阴影部分的形状和大小也都不同,为什么都是原来这个图形的呢?

生1:我把圆形两次对折,就是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这个圆形的。

生2:我把长方形两次对折,就是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这个长方形的。

生3:我把菱形两次对折,就是把这个菱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这个菱形的。

师:不管你手中的纸是什么形状的,也不管阴影是什么形状的,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