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体育专业知识

小学体育专业知识

小学体育专业知识

小学体育专业知识范文第1篇

教师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老师。小学教育的独特性对小学教师提出了独特的素质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具有较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所教学科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全面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教育发展需要,能够从事小学多门课程开发与教学、教育管理和校本教研的高素质小学教师。由此可见,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未来要从事小学教育的小学教师,他们应该具备以下相应的核心竞争力。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一)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

1.师德为先: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而小学教师面对身心快速发展阶段的学生,其影响力会更大,所以要特别注重师德修养。首先要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并能够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其次在对待学生方面,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要富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信心,给予学生爱和温暖,确保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最后还有注重个人修养,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学生为本:小学生具有发展性、主动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等特征,他们主动好奇、天真活波、向师性强,在教育教学中处于主体和中心位置。因此,要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平等权益,尊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3.能力为重:能力为重的实质是强调教师把学科知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发展工作,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4.终身学习:在当代社会中,终身学习是其中一个重要特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终身学习也就成了必然趋势,教师终身学习主要体现在主动发展的意识和不断反思,以此制定发展规划的能力。教师应该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体现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师专业知识指的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门性知识,和其他专门知识特征有所区别,这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的必备条件,同样也是教师专业信念和专业能力的基本内容。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

1.教育知识: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以及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教育知识才能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分辨和了解,能够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以此了解学生身心方面的特点并应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管理学生。

2.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执教学科的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等知识,是教师在正常的教学中,保证基本教学质量的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学科知识不仅包括某一学科基本的知识体系,也包括原理等显性客观是事实,同时还包括某一学科的基本思想、形态和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怎样把自己知道的学科知识传递、转化给学生,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通识性知识:通识性知识是形成教师底色的知识。教师知识的储备,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具备宽厚的知识基础,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三)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促进自我发展的根本保证。

1.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和课程等因素的基础上,理性确定教学的预期结果,从而促进教学顺利展开的能力。教师如果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知道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最终有助于课程的顺利实施和目标达成。

2.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指教师将教学设计方案付诸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体现课程特色,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要通过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还要运用自己所习得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班级进行管理,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吸收和理解新知识。

3.班级管理能力: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集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班集体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思想、学习的动态,班级中不同的关系和矛盾,优良的班风和学风的形成,这都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细节和关键方面。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

小学体育专业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教师 显性知识 策略

无论是从专业认定的角度,还是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教师个人知识一直就是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基石,抛开教师个人知识去谈教师专业化是毫无意义的。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小学教师个人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教师个人获得的较为系统的有关一般文化科学的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它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主要内容,也是教学的基本目的和目标,因此,小学教师个人知识中的显性知识对教师及其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完善小学教师显性知识提出以下策略:

一、加大小学在职教师学历教育,提升其专业知识素养

小学教师学历的高低与其知识结构总体上成正比。高学历的小学教师,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实践反思能力比学历低的教师水平普遍要高,尤其表现在对新课程的知识储备与理解上,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因此,应严格制定小学教师的学历门槛,以适应新形势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在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中,明确提出“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的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这为我国学历教育乃至师资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新的目标。全国第五次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以后,我国的小学教师培养体系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逐渐由三级师范(中师、师专、师范大学)向两级师范(师专、师范本科)过渡。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师院校在全国率先成立初等教育学院,专门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随后许多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都加大了小学教师的培养力度。近年来,我国城市的许多地方都提高了小学新进年轻教师的学历标准,大部分规定为专科以上,一些重点小学还规定最低学历为本科,甚至引进了一些研究生。目前工作的难点是在职老教师的学历达标问题。虽然各地也出台了达标要求,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却并不理想,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大学学历教育费用不断提高,给参加培训的小学教师带来经济负担,严重阻碍了小学教师高学历化在各地区的推广;小学教师学历培养的方法单一,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普遍存在,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根本无从考虑能力的培养及其它素质的提高,这既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又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小学教师学历培养的激励考核机制有待完善。在我国,由学历带来的教育资格、晋级、加薪等直接利益无疑是激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的动力,这种由功利诱发的内部需要,事实上给学历教育蒙上一层阴影。由于缺乏内部激励机制,许多小学教师把参加学历培训看作是不得已的义务,这样学历教育的质量便很难得到保证。此外,由于缺乏相应严格的考核手段和程序,对进修教师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太宽松,致使很多教师甚至不参加培训,只求考试过关,拿到学历。这些问题要解决,就必须建立严格完善的考核机制来支持学历教育的进行,并以此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自身的知识素养。

二、建立合理的小学教师职前培训体系,完善小学教师的显性知识

1.拓宽小学教师培养渠道,逐步形成开放化的教师配置体系

从办学体制上讲,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最佳办学模式应是开放式而不是封闭式。专业化不是专营化,教师专业化并不是封闭式地建设教师队伍,由师范院校“独家经营”,而应是以师资市场为媒介,建立开放化的教师管理系统。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世界上最庞大的中小学教育,需要大量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而教师职业,尤其是小学教师职业在社会上还缺乏应有的吸引力。现阶段,如果没有专门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体系的支撑,没有一个相应规模、多层次、多类型、有保障、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培养来源,要想办好规模如此庞大的基础教育,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一国情、教情决定了我国师范院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具备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的条件,当前还需要坚持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而且,现实中,90%的小学和初中教师来自师范院校,现有的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中仍然居于主体地位。但我国现行的封闭式教师教育体系也造成了社会上教师来源渠道的单一性和教师过强的职业安全感,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教师来源多元化以及形成竞争不相适应。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师资,原有的封闭型师范教育体系必须逐步被打破,必须增强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在保证教育专业水准的前提下,逐步试点及推行教师教育由定向型向开放型的转化。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培养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加快改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成为人们期待与热切关注的焦点。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师范教育专业设置狭窄、培养模式单一等弊端也更加显露出来,教师教育多元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成为时代对教师教育与时俱进的呼唤。

在师资培养渠道上,从单一的师范院校向多样化模式发展。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有的国家是4+l或+2制,即四年大学文理学院学习,再加l~2年教育培训;有的国家是两段制,即大学学习和在中小学教育实习两个阶段;有的国家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同时并进等等。目前美国有3400多所高等学校,其中有1200多所附设教育学院或教育系,负责培养中小学教师。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几乎全部由师范院校毕业生构成,导致中小学教师队伍过于单一、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是一种变相的“近亲繁殖”。改革的第一条渠道是,现有的师范院校要打破师资培养多年不变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化、具有创新活力的师资培养新机制。如北京师范大学制定了4+0(师范专业学士)、4+2(教育硕士)、4+3(硕士研究生)三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验,在培养规格、层次与课程上形成了多元化的合理分流。改革的第二条渠道是,鼓励综合性大学设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教育学系、教育研究所或教育课程班,承担培养、培训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只要师资、课程、设备、资源合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条件,综合性高等学校都可以依据自身的特色,参与师资培育工作,形成多元化、市场化的师资培养和教师任用机制。综合性大学规模较大,学科齐全,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和实验设备,从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教师,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但是,对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有最起码的要求――对它们进行办学资格的认可:是否设立了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系);是否有一支合乎专业化要求的教师教育队伍;是否能够为师范生开设有利于培养他们具有教师专业化能力的课程。

2.在教师教育中,设置适合小学教育发展实际的课程

虽然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师已由三级培养(中师、大专、本科)发展为两级培养(大专、本科),出现了质的变化,但是,课程设置却未有多大变化,与一般的大学本科、专科课程设置差别不大,满足不了现阶段小学教学实际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受传统的师范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观的影响,课程体系结构配置不合理,学科课程比重过高,学科教育的内容占90%以上,教育理论与实践内容不足10%;而美国的职前教师学科内容占63%,教育理论与实践内容则占37%;在英国,这两部分的内容各占50%。

在培养专业小学教师方面,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走在了前列。该学院按照“2111”模式,培养8个专业方向的小学教师,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绩和效果。所谓“2111”模式,就是培养能担任两门小学主要学科,承担一门活动课教学,兼教一门其它课程,专长为一门小学主要学科的专业教师。以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方向)的培养规格为例,就是培养可担任小学科学和数学课程,承担活动课教学,兼教一门其它课程,专长为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小学教师。这种培养模式符合我国小学的现实情况,培养的“复合型”教师很受小学的欢迎。之所以首都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课程设置符合小学教师复合性的特点。就学科课程标准而言,小学教育专业没有非师范的同专业可参照,也不能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类各专业的学科课程相比较。因为我们的小学教育专业不是定向培养单科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课程实际上是“高等”通识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一般文化素养,而非专门学科教育课程。基于此,对于大部分学科课程而言,只求宽广,不求精深,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最基础的知识、最基本的技能,了解学科发展趋势与动态。对于学科方向上的课程,例如文科方向的汉语言文学、理科方向上的数学,则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将来任教科目可能为语文或数学的学生来讲,他们需要在汉语言文学或数学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因而需要系统深入地掌握汉语言文学或数学方面的学科知识。学科课程要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及任教学科的实际要求来确定教学要求。不切实际地提高要求,强调学术水准,对于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是不利的。

同时,由于小学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如何教”往往比“教什么”更为重要,这就决定了小学教师需要更高的教育理论素养,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技巧。正因为如此,小学教育专业比培养中学师资的各专业在教育类课程上有较高的要求。在这个方面,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该专业通过设置多种教育类、心理类必修和选修课程,如:小学教育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论、教育社会学、教育史、教育哲学、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学生通过各种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了心理学和教育学基本理论,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学会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能够自觉地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确立正确的儿童教育理念。通过教育科研方法、小学数学、语文教学研究等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教育科研方法,初步具备结合教育实际开展应用研究的能力。

鉴于此,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分为四部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教师教育课程。

①通识课程的设置。通识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让小学教师具备基本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为其专业发展奠定广博的文化知识基础。其中必修课程在各个专业方向的设置都是一致的,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系列、自然科学系列、艺术系列和体育系列。

②专业课程的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跨学科选修课。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小学各专业方向的特点,体现其独特性。

③实践课程的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实践(教研、社会调查)、教育科学研究与实践、教师职业实践。教育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帮助师范生了解现阶段小学教育发展实际,是培养学生从教能力、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的主要途径。

④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教育理论是教师必备的知识,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教育学科类课程是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必修或必选课程。包括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师职业技能、教师教育艺术、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理论等。

小学体育专业知识范文第3篇

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首先是基于对教师专业地位和特性的确认。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是一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虽然也是基础教育,但与学前教育、中学教育有不同的特点;小学教师虽然也是教师,但与其他类型教师有不同的专业特性。小学生成长的特殊地位、特殊规律和特殊需求,需要小学教师形成不同于其他教师的专业态度与行为、专业知识与能力。因此,“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是培养小学教师的基本前提。

分析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必须以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为取向,主要包括专业道德(或称之为专业精神、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此,《专业标准》从三个维度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进行了细致、专业的梳理和规范,进一步凸显了小学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

小学教师专业理念的先进性与师德的崇高性。小学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专业理念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即师德)。在教育实践中,师德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着师生关系展开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的情感问题,也就是要关心、热爱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小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等特点,小学教师专业理念的先进性与师德的崇高性主要表现在特别有童心和爱心,最重要的是对儿童的感情和热忱以及个人的道德品质,还有正确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以及对教育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因此,《专业标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4个层面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大到献身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小到个人修养、言谈举止,蕴含着对小学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和教育理想与信念的培育。特别是在对待小学生的态度方面,本着“爱是小学教师的灵魂”这一理念,着重要求小学教师“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并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将师德作为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

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小学教育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各类人才奠定基础。根据小学教育基础性和全面性等特点,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不同于其他教师,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综合性。小学教师不一定要求掌握某一门学科的高深知识,不要求成为某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但要努力成为通晓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以及在音体美等方面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的人才,成为儿童教育的专家,如斯霞、霍懋征、李吉林老师等。

因此,《专业标准》从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4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小学教师在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发展的知识和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基于小学教育综合性的特点,《专业标准》还特别要求小学教师关注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关注通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

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性。小学生的认知、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形象性特征,容易受外部具体事物的影响。他们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兴趣,便可以直接转化成推动其介入活动的内在动力,主动、积极地发展自己。小学生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远远大于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因而,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现代教育技术以及音体美技能的要求,比中学、大学教师更为全面。

《专业标准》从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5个层面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如根据时展的需要,要求教师“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等。关注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过程中的独特性,如增加了体现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特殊性的一项新能力要求,即“合理设计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班级和少先队活动”;针对小学教育的特点,小学教师要“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这是《专业标准》中对小学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

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是通过专业教育、终身学习、自主研究和专业发展获得的。因此,开展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依据,“重视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小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小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提高小学教师培养质量。

1 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贯彻实施《专业标准》,小学教师的培养要始终坚持“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学生为本”就是以“儿童的发展为本”,这是小学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小学教师要“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师德为先”既是《专业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普遍要求,更是实现“学生为本”的必要条件。要“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小学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终身学习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要求,也应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小学教师应当“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 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完整的培养模式应包括纵向学习时限模式和横向培养过程模式两个方面。从纵向时限模式看,目前我国培养本专科小学教师的模式有: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以及“5+2”、“2+4”模式,高中毕业起点的三年制专科、四年制本科等。在这些培养模式中,“5+2”模式虽然是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有效模式,但这毕竟是一种过渡模式,随着小学教师本科化的推进将会逐渐被其他培养模式所替代,而“2+4”(或“3+4”)模式是值得推广的培养模式。实践证明,以初中毕业生为起点的小学教师培养卓有成效。因其年龄小,可塑性大,可以培养掌握艺术技能的适合小学教育的教师。在最近举行的江苏省首届师范生基本功大赛中,一些高中起点培养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师资的本科院校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明显不如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师范生。

当下,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也将会得到有效改善。在此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和重视优化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在学科方向上主要有综合型、大文大理型、先综合后分方向、分方向(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现代教育技术)等4种。根据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综合性的特点,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及小班化教学的趋势,需要积极探索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全科综合培养模式,即由高等师范院校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或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小学教师。如我国台湾地区文化课实行包班教学,称为级任教师,音体美等技能学科的教师称为科任教师,担任一个年级的学科教学任务。我国小学的师生比与国外差不多,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难度就在于缺乏全科型师资。2012年年底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小学教师全科培养模式”的要求,并将进行改革试点。这几年,我国的湖南、山东、浙江等省已开始探索培养全科小学教师,值得借鉴。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大学文化基础教育与教师专业养成教育相融合的综合培养模式,既要注重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的发展,更要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和文化熏陶。

3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是师范院校建设的根本,学校的水平和地位取决于其学科水平。师范院校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专业结构调整为指引,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目标,依托学科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不同于培养中学教师的各个学科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不是单一的任教学科或教育学科,而是由多种相关学科共同支撑的。

小学教育专业应将初等教育学以及小学各科课程与教学论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依托师范院校的学科优势,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初等教育学是彰显小学教师专业特性、支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理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应当从研究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特点人手,立足于儿童心理学、儿童哲学以及小学教育特有的养成教育理论,探寻初等教育自身的内在逻辑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以此增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意识,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队伍。要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促进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强化育人是根本、质量是生命、教学是中心的意识,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课程方案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修改完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把教师教育融入当地的基础教育,实现小学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零距离对接。改革传统的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取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教育课程在广义上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或称“教育专业课程”),而目前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是专指教育类课程,因此要根据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培养模式,抓紧研究制订小学教育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便于学要求与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教师职业是实践性职业。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更要重视职业技能训练,为小学教育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职业技能过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优秀小学教师。要坚持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高度重视教育实习实践环节,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和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实行“双导师制”。要落实师范生到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以“临床教学”作为教育实习的基本模式,使师范生真正融入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其职业情感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5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根据《专业标准》要求,通过加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兼顾,教学与科研并重,加强高端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要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小学体育专业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1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1.1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各校各具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凝练第一,以外显知识形态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高校教育的一个专业,是知识分化的结果,就应该体现高等教育应有的理论水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即强调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学院派,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第二,以内隐知识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是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社会职业发展的产物,即职业意义的专业,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就应该以实践性知识为主,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与小学教育专业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即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中师办学的传统经验,但又没有得到学院派的认同。由于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左右了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便产生了不同的培养模式。

1.2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依据内隐知识理论和培养目标,产生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三种培养模式,即分科培养、综合+方向培养和综合培养。第一,分科培养模式。这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二级或一级师范培养中学教师相一致,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教育专业知识及相应能力差,不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仅有少数学校运用这一模式。第二,综合+方向培养模式。这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综合培养,明确方向,其优势淡化了学科专业界限,强调文理相通,学有专长,但这一模式与分科培养模式并无质的区别,强调学科知识的精与深,忽视了知识的广与博,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就分为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七个方向。他们凝练出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和“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及“多种性、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是该专业突出的特色。第三,综合培养模式。要求毕业生能胜任小学各科教学,因此,不分学科方向,强调文理渗透,注重知识的广与博,突出了教育专业的特点,但课程门类众多,内容庞杂,知识体系性差。要充分考虑到各科素养的全面培养、各学科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掌握。突出“实践性”:全科教师培养理念的基本取向,即全科教师培养植根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综合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全科教师培养指向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时代内涵;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校地双赢”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2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2.1准确定位,学以致用

小学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其职业技能服务和面向的对象是小学校园内外的方方面面,即从课堂、校园、学生、教师到家庭,因此必须区分主次、循序渐进。就职前教育而言,这些技能主要表现在通识理论掌握、学科基础奠定、专业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学校工作与反思等,并将作为基本的目标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小学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区分于其他专业学生培养的显著标志。就职后成长而言,课堂掌控、校园文化、学生心理、家校沟通等将是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成熟的重要表现。因此,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应方向明确,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优势,避免照搬他人经验。

2.2学练结合,特长发展

小学教师基本职业技能的系统性培养,首先是在职前教育阶段完成的,而技能的掌握更多地依靠实践环节。目前教育部正在进行的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内容之一就是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进行全科型、全覆盖、过程性探索试验,同时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模块化实践技能训练,并将训练情况延伸到职后教育阶段进行检验。尽管全科发展是小学教师的理想状态,但无论是何种技能,也不管是在哪个阶段,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小学教师都必须经过学习和实践,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并有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方向。

2.3建立体系,多样评价

教师的职业技能中的操作技能主要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技能即人们常说的基本功,如三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及基本的艺体技能等,而智力技能主要体现在学科教学、课程研发、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和心理健康辅导等。由于各类技能之间的差异较大,在目前尚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对小学教师(包括职前职后)进行技能体系的构建和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均应形成规范。在具体操作中则要将训练总目标细化为小目标进行分级分类训练,同时注意各个训练项目的联系和融合,在考核中可以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考察,即可进行书面设计,也可以采取以演代评、以展代评等,进行切合实际的综合衡量。

2.4注重思想引领,关注教师发展

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校非常重视对教师群体的思想引领工作,力求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促使教师积极向上地发展。学校每双周召开一次全体教职工工作例会,在会上对学校工作进行小结,并对教师作风效能建设中表现出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使每一位教师明确责任,提高觉悟,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加强自身修养。学校还定期从《人民教育》中选择优秀的文章推荐给教师自学,用这种灵活的方式对教师的师德修养进行培训。近年来,随着学校生源的不断扩大,新教师数量激增,并日渐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在做好全体教师学习培训的同时,还格外关注青年教師的成长与进步。学校党支部成员与青年教师帮带结对,定期和他们开展不拘形式的座谈活动,了解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拨开迷雾,解除困惑。

小学体育专业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教师 专业化 培养方法

一、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小学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小学教师只有了解并遵循这些规律才能给予儿童适合的教育。

小学儿童是主动发展的、享有基本权益的个体。小学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平等权益。小学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天真活泼、规则意识强等鲜明特点,小学教师要尊重和遵循小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小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学校学习生活促进小学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师德为先

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强、理性认识萌芽并快速发展、对成人又相对依赖的儿童,小学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切不可体罚和侮辱任何学生。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进入超越家庭范围的社会化起始阶段,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既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与帮助又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

(三)能力为重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工作,小学各学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都需要科学设计与合理组织。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体会不同的生活,强化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开发能力,在不同的情境和条件下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和行为表现,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才能提供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教育策略。

(四)终身学习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及时地给自己充电。小学教师既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又是与小学儿童、与教育改革和社会共同成长的学习者。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发展

人民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职业有所了解,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同时更应该提高个人修养和行为。

(一)对职业理解与认识

教师必须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人民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要不断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小学生的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的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在信任小学生的同时要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小学教师的个人修养和行为极为重要,教师应该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要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在教学中让学生时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勤于学习,不断进取,实现终身学习。为人师表,衣着必须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三、专业知识的掌握

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不断习得教育教学知识,掌握小学生的发展知识和通识性知识,只有这样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才能不断提高,不断丰富知识,拓宽知识面,拓宽视野。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教育的基石,是教师茁壮成长的铺垫。

四、专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