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基础,是推导数学定理、公

式、法则的重要出发点和依据。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能够正确理解概念,掌握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前提。但很多老师对概念的教学不是很重视,总是由教师直接口述或板

书,并直接要求学生背诵,然而,学生背诵后又有什么效果呢?大多数学生不会运用,给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带来了困难,特别表现在初三和高中数学学习跟不上,因而数学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建议。

一、要注重概念引入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熟知的事物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很多概念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引入,并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圆的概念”引出,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车轮、太阳、转盘、五环旗等实物的形状,进而引出圆的概念,紧接着提出问题:

老师:怎么画圆呢?

学生:可以用圆规。

老师:还有其他方法吗?想一想,在操场上老师是怎么跑道的?

学生:可以用一根绳子系在铅笔上,另一端固定,铅笔旋转一周就可以画出圆了。

老师:非常正确。

由此得出圆的定义。

再比如,“菱形的概念”引出,可以拿一个菱形折叠衣架,让学生观察打开时的形状,并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图形?衣架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边、角、对角线)?它是平行四边形吗?通过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变换可以得到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出了菱形的概念。

2.通过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引入

这恰恰是增添数学教学活力的切入点。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通过事件或人物引出数学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把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做客并通过地板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和斜边关系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从而引出勾股定理,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定理及其内容。

3.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

有很多概念是相类似的,可以通过复习已掌握的概念,就此引出新的概念,这样的学习既体现了知识的系统化,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时,就可以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类比、延伸,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这种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很容易接受并掌握。

二、注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概念中对象的本质属性,它是概念的质的方面,说明概念反映的事物是什么样的。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它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它揭示了概念的适用范围,说明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

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重概念的外延,而很少明确概念,注重概念的内涵。学生只有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能准确了解和认知,才能真正掌握概念。

比如,“对顶角的概念”教学,判断下列哪些角是对顶角。

(1)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

(2)相对的两个角。

(3)相等的两个角。

(4)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

这道题实质是对学生对“对顶角的概念”的理解程度的考查,学生可以通过举出反例来判断,真正掌握对顶角的概念。

三、加强对概念的应用

数学教学离不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分析、解决问题,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在应用中求得对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形成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训练学生,难度适当地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有时学生会反复出现错误,那就反复纠正,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

如,在学习“函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做题,判断以下哪些是

函数:

(1)以表格的形式给出。

(2)以解析式的形式给出。

(3)以图形的形式给出。

(4)用文字描述性的形式给出。

在正确理解函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理解题中有几个变量,它们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通过训练提高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总之,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数学概念的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有些核心的概念贯穿着一章或整个初中的数学教学,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都需要基本概念作为理论依据,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概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面向全体学生,耐心地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语言”,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这样定能增强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教育;函数;数学教学;建议

一、函数对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函数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难点、重点,贯穿于初中数学学习的始终,学好函数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初一阶段,学生接触函数主要是了解函数概念、学习认识和建立平面坐标系,感受函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初二阶段,学生开始学习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不等式组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加深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初三阶段,函数知识逐步涉及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到这一阶段,学生基本上已经全面了解了函数知识,且可以体验函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初中生函数学习中的主要障碍

(一)难以抓住题干关键字。通常函数习题的题目文字表述繁琐、冗长,很多学生在读题时,经常出现遗漏或抓不到问题重点。如例题1:“市场价格20元/公斤收购蘑菇5000公斤,放于冷库储存,市场价格每天、每公斤上涨2元,冷冻每天需要支付储存费用总额为510元,而蘑菇在冷库中最多保存四个月,每天有3公斤的蘑菇损坏不能出售。”很多学生在解读题干时,容易将“每天有3公斤的蘑菇损坏不能出售”这一信息漏掉,故而在解题时,一直将“蘑菇的总量”固定为5000公斤来计算,导致答案错误。换言之,认真读题并精准提取每一条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保证解题的正确性。

(二)不理解专业术语内涵。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对函数实际问题中出现的概念、定义、术语,如常量、变量及变量变化等问题并不理解,从而造成学生数学理解困难。如题干:“有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RtABC和RtEFG”,其中“形状完全相同”就是指两个相似三角形,如学生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不熟悉,也就容易忽略了这一关键信息,进而对之后解题带来困难。

(三)未把握题目变量关系。函数是表现变量之间重要关系的数学模型。若学生不能准确分析题目中变量的变化规律,则很难学好函数。正如前文例题的题干信息“蘑菇的价格是每天都在变化的,蘑菇的总数量也是每天都在变化”同理。如未能对此变量有所把握,后续解题必然出错。

三、解决初中生函数解题困难的教学建议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对函数的学习兴趣。计算机早已成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工具,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各种元素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函数知识枯燥、难懂,且具有图像化特点,因此,非常适合通过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如在讲授二次函数“y=a+bx”时,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出“y=、y=+1”和“y=-1”的函数图像,并观察这几个函数的差异和特征;然后再画“y=-”、“y=-”、“y=-”的函数图像;最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才能由一个图像平移后得到另一个图像”,期间结合多媒体技术演示,以此提升函数的学习趣味,帮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提升判断和推理能力。

(二)扎实概念内涵,结合函数特征开展教学。在函数学习过程中,首次接触的就是一次函数,基于函数理解难、应用难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感到教学难度较高,为此,教师要紧扣基本知识点,结合一次函数本身特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数学知识体系,实现对一次函数知识基本内容和性质的准确领会,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解一次函数概念时,可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次函数的本质。可引出一次函数公式“y=kx+b(k≠0)”中,k与b为常数,并且k需要满足条件(k≠0),x是一个自变量;当b=0时,可以表示为一个正比例函数公式,使学生明白正比例函数也是一个特殊的一次函数;同时注意强调k、b值对函数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抓住一次函数概念的本质,深刻印象。

(三)将函数与图像有效结合。函数可以用解析式来表达,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这两种方式都能够揭示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性。解析式与图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一,解析式可以决定图像的走势,而图像则可直观反映解析式中函数和自变量的变化规律;其二,解析式弥补了图像的不完整性和不精准性,图像则弥补了解析式的抽象、不直观性等不足。如在一次函数公式“y=kx+b(k≠0)”中,k与b的值,直接决定着不同的函数解析式,并呈现出不同的函数图像:a.若k>0,那么函数图像一定会经过一、三象限,且直线自左向右上升,y值会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而若k0,函数图像与y轴的交叉点位于正半轴;若b

参考文献:

[1]蔡元元.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化繁为简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开放新问题 教学 实施建议 策略

0 前言

本文针对于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建议与策略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首先,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主要通过营造开放性的环境,拓宽教学内容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研究了通过采用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完成本文要呈现给读者的全部内容,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 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分析

1.1创设开放性的良好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早就已经淘汰了传统的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有效地调动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以达到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数学为目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树立开展。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有着跟学生平等的思想位置,教师才会跟学生更容易相处,更能多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身心情况,再对学生进行提出指点和帮助。进而才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另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数学开放性教学实施的重要的前提。

1.2 拓宽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施开放性教学,教师应该进一步拓宽现有的教学内容。拓宽教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掌握更为全面的数学知识,并且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渐地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宽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一些学生较为感兴趣,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开放性教学的效果。二是,由于初中数学教材不是一年一更新的,进而在实际的教师中,很多较为先进的数学知识学生是学习不到的,因此,教师应该有选择性的挑选这些这样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能够全面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1.3 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重视开放度

在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开放的度。所谓的开放度主要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数学问题进行怎样的开放教学?问题开放到什么样的程度,教师只有充分地把握开放教学的度,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自由地去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较为轻松和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4 有效运用合作教学法

在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法,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合作教学法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学生需要通过与其他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解决,能够进一步促进开放性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采用合作教学法的主要依据就是,在完成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不是依靠一个学生的力量能够完成的,在有限的课堂学习的时间内,学生需要与其他的同学一起合作去完成,这样才能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对于这棵树也有要求,需要树的底部能够达到,但是顶部不宜达到,并且教师布置3个任务,一是,要求学生说明测量需要哪些工具。二是,在请在图1中画出测量的示意图。三是,设树的高度为x,请用所测数据求出x。教师通过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合作去完成,能够实现开放性问题教学的效果。

图1

1.5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完成的,并且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因此,在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应对问题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所想的解决方案就不会跟随着老师的解决思路走,会另辟新路,最终找到解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中发生的事物作为素材,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寻找疑点,并且,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合理地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更好地挖掘他们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的长远进步。

2 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

2.1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是比较难于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会对学习数学产生非常大的厌烦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开放性问题教学的策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了解数学,使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运用有效的思维方法去学习,去思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2.2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众所周知,所谓的开放性问题就是那些不确定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学生需要运用多种资源和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进行解决。在这个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全面分析,能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将新旧知识有一个更好的联系,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巩固数学知识,还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于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建议与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开放性教学的策略,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许建羽. 浅析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J]. 消费导刊,2009(04).

[2]闫保英,李俊永. 浅谈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3]孙青.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我见[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06).

[4]林国福. 浅析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师生互动[J]. 科技创新导报,2011(07).

[5]符美权. 基于新课程的中学数学开放性教学模式探索[J]. 改革与开放,2009(06).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范文第4篇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得不将跟着时代的变化走,教育的体制的改革也是一个及其重要的现代化问题。初中的数学教程的改革就提上了议案,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实用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从根本上讲,进行新课改的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已经发生改变了,现在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时代,知识在爆炸,在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死在沙滩上,就要让自己必须不断学习,且要终身学习。这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具备强烈的学习愿望、浓厚的兴趣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比死记硬背的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进行全面、自主、有针对性地发展。显然,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能和现在的孩子的思维方式接轨,那么怎么样才能在新课改下建设高校课堂的呢?

第一,我们要将学生引入自主的意识,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我是一名教初二的数学老师,接手的一个新班,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总是很没有目的去接受我所教得内容。基本在课堂上,学生都是新手,从来没有想过说在我教授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在课前抽一点时间来预习一下这个知识板块。他们虽然在课堂上听得都很认真,但是如果态度再端正一点,在课前就做到这个预习的好习惯,有这个强烈的学习愿望,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也针对这个问题,让老师以这个针入点开始着手对学生的意识的引导。初中是一个孩子意识形成最佳时机,数学又被广大学生认为是最难的科目,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的教授数学科目的重要性,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引用生活中的自行车,为什么自行车的轮胎是圆的?让学生自己认为数学的确是重要的科目,形成自己要去学习的意识。

第二,我们需要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个就是一个关键点。兴趣就是一位老师,它是引导者,就像黑暗中的光明一样,即使碰到的困难,一想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会马上醒悟,开始自己的探索学习道路。在初中的数学教授过程中,孩子的智力在慢慢的成长,对一件事物有自己的初步见解,我们作为教师,在新课改下,也应该加强孩子们对数学的认知,将数学这以理论较为枯燥的课程转化成在现实生活就能碰到的东西。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在我们初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学习到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这些规格,在课改以前,我们会告诉学生这定律。直角,又称正角,是角度为90度的角。它相对于四分之一个圆周(即四分之一个圆形),而两个直角便等于一个半角(180°)。角度比直角小的称为锐角,比直角大而比平角小的称为钝角。学生也会根据这个定义来死记硬背,其实我们生活中,我们可以拿些实际而又常见的东西进行比较,可以叫学生们拿出自己的手掌,以手指之间的角度来教会这个定义,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动手亲自去接收这个知识点,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范文第5篇

但与初中数学其它教学内容相比较,与数据分析观念相关的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学方法、手段方面.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很少体现出概率统计内容教学的特色.第二,过分重视对解题方法的训练,忽视对数据分析观念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不熟练,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数据分析问题仍无从下手,对数据没有亲近感,数据分析观念亟需提高.

通过与一线数学教师的交流和他们的课堂教学表现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数学教师对初中学生的已有的数据分析观念水平掌握程度不够到位,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确,数据分析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和其他内容的教学方法基本相同,没有根据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特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让学生去做一做,想一想,结合合理有效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去亲身经历、体验数据统计的过程.理由是课时压得太紧,没有时间安排;中考试卷中关于“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的内容,以计算很简单的题目为主.

因此,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中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所处的具体水平,探讨在平时教学中提升初中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1合理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据分析的积极性

数据来源于生活,数据分析应用于生活,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与学生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经过适当改动,开发为可利用的教学情境资源.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发现与数据分析有关的事例.如:天气预报报道今天下雨的可能性是80%,明天一定会下雨吗?买的中奖率为1%,买100张一定能中奖吗?商品房的销售价格增长分析,商家的打折促销活动、保险公司保险费的收取、国家延迟退休年龄至65岁的原因与理由等等.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数据分析的全过程,逐步地提升数据分析观念.例如,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中,通过“环保小卫士”选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每个同学都参与到选举中,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必要性,结合具体情境引入频数和频率,易于学生理解并体会其意义.

通过活动学生明确了调查选举的一般流程,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必要性,同时学生很容易明白每个候选人的频数是指他们的得票数,每个候选人的频率就是他们的得票率,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统计对民主决策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相关应用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对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因素的引导,改变数学学习的态度和信念,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2注重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分析的全过程

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亲身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等过程,只有自己掌握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形的制作方法才能更好地读取数据信息,更好地利用相关统计图表表示、描述相关数据信息.在概率等内容学习中,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实验去探索、发现相关事件发生的频率,亲身观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学生理解掌握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可能性是有很大帮助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他们在活动中亲身去用统计的眼光分析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判断[2],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思维发展的实践机会.例如,在《可能性》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身摸球实验,感受到摸到白球和红球的随机性,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学生能够根据摸到红球和白球的频数去估计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片断:组织小组活动,不透明的袋子里面有质地相同的3个红球、3个白球.每次摸出1个,在摸球之前你能猜出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每次你都能猜对吗?

活动结束时,老师询问:有没有每次都猜对的同学?(只有2人举手)

师:为什么我们那么多的同学没有猜对呢?

(让两个猜对的同学介绍方法.)

生:红球和白球摸在手里的感觉不一样,

师:是吗?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

生:(摸出一球,先猜测是)红色;拿出后是白色,

师:什么原因?

生:这次没有感觉对.

生:如果第一次摸出来的是红球,第二次就猜是白球.

师:你刚才就是这样猜的,结果都对了吗?

生:连连点头.

师:你很神奇,我们一起试一试,

(生2摸出1个红球,放回.)

生:第二次一定是白球.

(第二次生2果真摸出一个白球,同学们有一部分认为他是对的.)

师:要不要再试一次?

生:下次该是白球了

(第三次生2摸出个红球.)

师:这个规律还成立吗?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袋子里既有红球又有白球,摸出一个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白球,具体哪种是不一定的.

通过案例活动,学生会发现摸到球有可能是白球也有可能是红球,既对于同样事情每次收集的到的数据可能是不同的,学生亲身经历事件发生的过程,对于他们感受、理解数据随机性的涵义是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的.

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辅助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1]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情境,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充分利用.计算器可以处理复杂的数据.例如在学生计算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通过计算器可以很快求出平均数和方差,有的计算器可以直接求出方差;利用计算器辅助教学,将学生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将学习重点放在理解统计思想和进行统计活动上来,避免将数据分析过程变成单纯的数字计算,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计算机可以记录、整理数据,利用Excel表格可以将学生统计到的数据进行记录、整理、进行排序比较等,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图的制作、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问题,使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统计与概率意义的理解上.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教学提高有力的支持,使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经历数据分析的相关操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等多媒体设备,为教学服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4加强统计与概率知识之间以及与其它知识的联系

弗赖登塔尔针对概率教学指出:“学生刚刚学过分数以后,就可以把概率渗透到所有的数学中去.这样做不仅可为以后的概率教学带来方便,而且能使学生学的数学更加接近现实.”[5]从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设置以及徐州市中考数学试卷的考查试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在初中阶段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教学和考查是分开设置的,其中七年级《数据的离散程度》、九年级上册第八章《统计的简单应用》、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概率的简单应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中统计与概率内容设置时间跨度较长,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遗忘.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提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统计与概率之间以及它们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例如,在学习了正方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相似的性质之后,我们可以设置这样关于几何概型的试题.如图1所示,小华同学随机地在对角线为3cm和4cm的菱形区域内投针,则针扎到其内切圆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如图2,已知等边ABC的面积为4,D、E分别为AB、AC的中点,若向图中随机抛掷一枚飞镖,飞镖落在阴影区域的概率是多少?(不考虑落在线上的情形)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统计与概率内容在教材中设置的中断所带来的知识遗忘,还可以更好地推进学生对不同数学思想的应用,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建立稳定而正确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升数据分析观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2]史宁中.数学思想概论第1辑[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士崎,吴颖康主编.数学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史宁中,张丹,赵迪.“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及教学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8(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