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诚信管理

科研诚信管理

科研诚信管理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研;诚信;科技管理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引言

科研诚信主要指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弘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为核心的科学精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标准,遵循科学共同公认的行为规范。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Academic Integrity, CAI)将学术诚信定义为即使在逆境中仍坚持诚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这五项根本的价值观。

一般说来,科研诚信涉及四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一)防治科研不端行为(伪造、篡改和剽窃)(FFP),同时重视和治理科研中的不当行为(QRP);(二)制订和落实一般科研活动的行为规范准则以及与生命伦理学研究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指南;(三)规避和控制科研中由于商业化引起的利益冲突,同时注意来自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压力对科研的影响;(四)既强调与科研人员道德品质和伦理责任相关的个人自律,也关注科研机构的自律、制度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问题。在这种意义上,“科研诚信”与“科研伦理”两个概念几乎可以等价使用。

二、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举措

几年来,针对科技界反映的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现象,科技部从改革和完善科技管理入手,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从多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标本兼治,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治理学术浮躁等不正之风,优化创新环境。对学术诚信问题的真假判定,涉及到复杂艰深的学术问题,历来都是科学发展中的难题,必须通过健全的组织、规范的程序进行调查和处理。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和处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有利于尊重科研工作和科研工作者的权利,也有利于对科研工作实施科学有序的管理。为推动科研诚信建设,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障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本文建议提出如下举措:

(一)充分认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科技竞争的不断加剧,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科研诚信问题愈益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劳动、爱国奉献,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制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不够,以及个人自律不严等因素的影响,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防止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学风的滋长,避免滥用学术权力等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遏制伪造、篡改、抄袭、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的蔓延,已成为保障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紧迫任务。

(二)正确认识科研诚信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科学精神,维护科学道德,塑造创新文化,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推进科研诚信建设,要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并重的原则,惩防结合、标本兼治。政府部门加强统筹与管理,科技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承担教育、监督和惩戒的主要责任,科技社团发挥规范制定和行为约束方面的积极作用,科技人员严格自律、互励共勉。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有关部门、科技机构和高等学校、科技社团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科技人员自觉行动的科研诚信建设体系;完善科研诚信相关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有效遏制科研不端行为,显著提高科技人员的科学道德素质和科研诚信意识,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建立科研诚信教育制度

各级各类院校要将科研诚信纳入日常教育内容和活动。将科研诚信教育作为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必修内容和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青年学生和科技人员的科学道德素养,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意识,健全人格。加强科研诚信课程和教材建设,充实教育内容,完善教育手段。重视并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和研究人才的培养。

(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诚信教育活动

科研诚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等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养成教育。导师和科研项目负责人等,要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方面的言传身教作用。要采取宣传治学典范和明德楷模、进行案例警示教育等多种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引导科技人员严格自律并加强科学道德修养。

(五)建立健全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制度

政府部门、相关管理机构、科技机构和高等学校应根据各自的管理职责制定科研不端行为处理规定和程序,并设立专门渠道受理有关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

(六)完善防范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督机制

政府部门、相关管理机构、科技机构和高等学校应强化对科研活动和科研管理主要环节的监督。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完善监督手段。

(七)加强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惩戒

政府部门、相关管理机构、科技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要根据职责权限和有关规定,加强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力度。对经查证属实的科研不端行为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或纪律处分,并将处理情况在适当范围内予以公布。必要时,依法追究其民事或刑事责任。

(八)完善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协调机制

国务院科技行政部门通过与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对全国科研诚信建设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地方要大力协同,建立与完善适当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网络。

(九)推动科研诚信文化环境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强化诚信意识,恪守诚信规范;发扬学术民主,倡导公正透明;鼓励自由探索,激发创造活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

三、科研诚信建设工作需要着力做的方面

尽管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许多艰巨的任务。今后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法治

包括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研究制定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细化各责任主体的责任和权力,提高可操作性。推动科学共同体制定完善的科研行为规范,促进科技人员遵守科研诚信规范和科研伦理规范。

(二)要强化管理

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评审、成果验收、科技经费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项目承担单位建立调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举报的规定和程序,并将其作为申报条件之一;实行科研诚信承诺书制度,并为参加项目实施和管理咨询的科研人员建立科技信用档案;在项目申报和成果验收中使用抄袭剽窃检测软件等技术手段,主动排查科研不端行为。加强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部级公共服务平台的考核监督,对违反科研诚信规定的要给予红黄牌警告。在科技奖励评审过程中,实行三轮公示制度,让优秀在阳光下闪光,让不端在阳光下暴露。

(三)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制度,突出科技评价的创新导向

完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评价考核制度,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倾向。

(四)加强正面引导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结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公民基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科普宣传和专业教育等,将诚实守信的内容纳入教育的全过程。

总之,科研诚信建设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科技部门应与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加强协作、通力配合,为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诚信;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研究进展

一、诚信的概念

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通过诚信经营从而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企业诚信的概念

企业诚信是指企业在进行市场经济各项活动时,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诚实信用地对待每一位投资者、债权人、消费者、媒体、社会公众,同时给予他们信任。旅游企业诚信是指旅游业从业者在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中践行约定,信守承诺,以及其践行约定、信守承诺的行为和形象在社会组织、群众、媒体心目中的整体反映。

三、我国近年来学者对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诚信缺失的问题呈井喷之势,旅游企业缺乏诚信、坑害消费者的新闻更是屡见报端。但是理论界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对于构建旅游企业诚信机制的研究也刚刚起步。笔者对近五年来我国的旅游企业诚信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学者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旅游企业诚信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缺乏诚信现象进行研究分析

刘雷、吴郭泉在《论旅游企业诚信》中提到旅游企业诚信缺失表现为:旅游合同交易信用缺失、合同违约和欺诈、服务质量信用缺失三个方面。杜艳认为我国旅游企业信用缺失的现象主要是:资本信用缺失、合同交易信用缺失、服务质量信用缺失、旅游促销信用缺失、价格信用缺失、旅游企业管理信用缺失。

(二)对旅游企业诚信缺失的后果进行研究

石芳在《以诚信为核心的旅游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中提到旅游诚信缺失将造成以下后果:导致旅游企业经济效益下降;造成旅游者利益受损;危害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

(三)对当前我国旅游企业诚信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

蒋满员、唐玉斌在《我国旅游企业失信行为探讨》中认为造成旅游企业诚信问题的因素有:竞争机制、旅游行为机制及信息不对称、管理及法律、制度与旅游合同的不完全性。孟英伟、陈惊雷的《旅行社诚信问题研究》从旅行社、导游、旅游者、不可抗力因素和市场与政府五个方面来说明旅行社不诚信经营的原因。

黄晶在《旅行社诚信危机的对策分析》中将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分为三类:旅行社与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旅游供应商与旅行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旅行社与其人的信息不对称。

(四)对解决我国旅游企业诚信问题的方法进行研究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解决我国目前旅游企业诚信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企业自律水平

李海风认为,旅游企业诚信机制建设可以分为三步:一是通过诚信文化建设将诚信纳入企业文化;二是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诚信的制度保障;三是建立监督及激励机制。

2、建立诚信测评体系

邓健、任文举在《诚信旅游企业测评体系研究》中认为目前我国旅游行业仍然缺少一整套科学、严密、权威、可推广的诚信服务评估程序以及相应的评分模型。缺乏应有的完备测评使得旅游企业的诚信无法得到公平的评估。

3、健全行政监管制度和法律体系

刘雷、吴郭泉的《论旅游企业诚信》认为构建旅游企业诚信应担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监督;3、加强行业自律建设。王瑜、陈建平在《旅行社经营诚信体系重构研究》中提出对现有的制度进行重新设计与建构,从加强社会信用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导游佣工管理等五个层面重构诚信体系。

4、发挥媒体舆论监督

郑渊在《浅谈旅游业诚信机制的建设》中提出,应当建立完善系统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地发挥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对失信企业造成强大舆论压力。

四、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当前对于旅游企业诚信的研究存在下列问题:

(一)借鉴西方学界和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多,独创理论少。比如有的学者提出的建立旅游企业诚信文化体系、企业自律监督体系、构建诚信评价体系等理论,都属于借鉴一般企业管理的理论,没有形成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独有的特色理论。

(二)比较侧重理论研究,且在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例如多篇文章在对策方面都重复提到旅游业行业自律,但是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三)只注重当前特定环境下的信用研究,极少有从环境和机制来促进企业诚信养成的这个角度来解决企业诚信缺失这个问题

五、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旅游企业诚信信息化管理研究

旅游企业开展诚信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以客观标准定期衡量旅游企业的诚信行为,是旅游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旅游行业诚信信息化管理,不仅是建立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需要,更是促进旅游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工作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旅游企业诚信信息采录工作; 二是制定旅游企业诚信信息化管理项目与标准;三是实现诚信信息网上;四是实施网络诚信平台监管。开展旅游企业开展诚信信息化管理,可以激励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自觉提高自己的诚信度,培育和提高他们的诚信理念。但是目前国内还对旅游企业诚信信息管理研究的文章较少,今后可以从这方面着手研究。

(二)从客户体验管理的角度研究企业诚信管理

在旅游企业与投资者、职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信用关系体系中,对消费者(客户)的信用是最为重要因素。因此发掘并满足消费者(客户)价值是企业诚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客户体验管理是一种新兴的客户管理方法。伯尔尼 H. 施密特(Bernd H・Schmitt)认为客户体验管理(CEM,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是“战略性地管理客户对产品或公司全面体验的过程”,出发点是提高客户整体体验,注重与客户的每一次接触,协调整合售前、售中和售后等各个经营阶段的接触点或接触渠道,有目的地,无缝隙地为客户传递目标信息,创造匹配企业承诺的正面感觉,从而实现与客户的良性互动,创造差异化的客户体验,强化客户感知价值,实现客户忠诚,从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为了取得客户信任,应当明确客户价值所在,因此企业应当导入顾客体验管理,为顾客塑造感官体验与思维认同,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使顾客满意,与顾客之间建立诚信体系。遗憾的是目前国内也没有专门从这一角度论述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的文章,今后应当会有学者弥补这一空缺。(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奋生.传统诚信伦理与现代企业诚信文化建设[J].中外企业文化.2008(2):5-7.

[2]潘之波.论旅游企业诚信建设与导游管理[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4(2):98-100.

[3]马秀娟.旅游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32-134.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研诚信;问题;对策

近年来,伪造、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而且连知名的专家学者也没有能够幸免,科研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早期的科学研究活动给予人们一种天生诚信,不谋私利探索真理的印象。但随着科学研究的职业化,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尤其是我国近几年来发生一系列学术造假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科学研究的正常秩序和公平竞争,这显然与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精神背道而驰。

因此加强科研诚信方面的监管研究,着手解决科研诚信不端行为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和相关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 科研诚信的内涵

科研诚信是指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篡改试验数据;不抄袭别人研究成果;参考别人文献时,能够正确标示;按照预算使用科研经费;项目完成后,按照科学有效的流程评审科研成果等。

由于学术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国内外对学术诚信的监管问题非常重视,如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委在项目申请书中,都明确申请者必须真实填写数据,若造假,将取消申请者的申请资格,并且连续三年不准申请,对于申请成功的项目,基金委定期举办科研诚信宣传活动,目前已经成为常态化工作。科技部专门还建立了科学诚信网(http://省略/jsp/),宣传科研诚信的重要意义等。

二、 科研诚信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综合前人的研究和有关媒体报道,我国科研不诚信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随意伪造篡改研究内容:为,早出成果,获得学术职称或项目经费,在实验数据上弄虚作假,编造数据,这种学术不端行为在工科领域比较多见。另外,还存在着试验数据与科研预期不符合,为了尽快完成项目,把数据篡改为预期的数据。其实,如果科研工作者能够按照分析这样的“异常行为”,很可能有新的发现,很可能做出重大的创新成果。非常遗憾的是,我国的科研工作者遇到这样的情况,往往不愿意进一步分析原因,而习惯性的篡改数据。

第二类,随意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在不经过实验、不经过研究观测的情况下,为了,以隐蔽的手段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居为已有,当然这里面存在着一些引用别人成果标注不规范的问题。

第三类,署名不当:为了利益或为了讨好上级领导,给那些没有做实质性工作的人署名,不按惯例对成果的署名进行排序;侵占他人的研究成果,利用他人研究的数据、资料,不给有贡献的人署名或做出说明,这方面主要存在着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讨好领导,主动给没有做工作的相关的领导署名的情形,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知名的科研人员为了引起杂志社方面的注意,擅自将一些知名专家的名字署上。

另外在我国的高校存在着大量工作是由研究生完成,但其导师却不给其署名,形成了做工作不给署名,不做工作却给署名的我国独有的怪现象,这绝不是个案,在工科中还有越演越烈之势。研究生处于弱势地位,为了毕业,这些研究生只能忍气吞声 。之前,报刊中报道的主要是在高校中,研究生将导师称为老板,帮老师干活不给报酬,或报酬很低,其实,研究生为导师发表文章或做科研项目,做大量工作不给署名的情况更普遍,对研究生的损害其实更大。

第四类,不按照预算支出科研经费:在申请到科研经费后,不按课题预算执行,随意支配经费,科研经费利用效率低下,更有甚者将科研经费挪做它用。有甚者,将各种家庭生活支出以列入到科研项目经费中,将到国外旅游费用也列支为科研经费,而且还美其名曰国外考察费。关于这方面的,我国已经加强了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审计力度,已经有所改善。若每到项目评审时,由专业的审计部门,按照科研预算严格审查,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若不符合将对研究者本人及相关项目承担单位给以经济处罚,并将影响其下一年度的项目评审。以笔者看来,目前的惩戒措施还是比较轻。

第五类,科研资源分配不规范:在科研管理活动中,如评审课题、选拔人才、评奖等,、暗箱操作,一些研究机构或个人通过请客送礼等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科研资源。据笔者了解,每年在科研项目申请的时候,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便各显其能,纷纷进京送礼,这样的现象不仅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存在,一些企业为了项目研究经费也往往采取类似的贿赂手段,而且比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度更大。因为每年国家为了高新技术,会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委托企业进行研究,由于监管不严,导致了这样的行为发生。由于媒体报道的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不端行为,其实,目前企业的科研也存在着这样的不端行为,而且其造成的影响比科研院所更大,这应该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第六类,钱学交易:为获取文凭学位或学术头衔,部分企业家甚至个体户老板可以通过“赞助”、“捐助”等形式轻而易举地从某些科研机构或高校获得文凭学位或学术头衔。这样的行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就比较少,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重点大学不会因为某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就随意聘请其为教授或授予其学位,因为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将影响学校的声誉。我国很多重点大学经常发生将一些的官员聘请为教授(当然是在案发前),这严重的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当然,以上分类不一定全面,但主要的不端行为一般可以总结为以上六类。

三、 科研不诚信的危害

科研诚信的缺失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如近些年,很多科研活动不再是以个人兴趣为导向,科研诚信与利益冲突日益彰显,当然这也和我国的科研工作者的生存环境有关,如果按照其兴趣进行研究,其很难生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责任不全在科研工作者本身。

1. 造成科学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任何国家的科研资源总是有限的,要使这些科学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主管部门就需要按一定科学的方式进行资源的分配。当非诚信的科研工作者获得科研资源就意味着别的科研人员就失去他们研究发展的可能性,这在无形中就放弃了获得真正有意义科学研究成果的可能,而且还会形成示范效应,哪些本来诚信的科研工作者发现不诚信科研轻易获得科研资源,也会纷纷效仿这样的学术不诚信行为。

2. 影响科学研究的公信力。学术研究最重要的生命线就是公信力,非诚信科研、学术造假就是对学术公信力最大的破坏。科研不诚信行为真正危害在于它腐蚀了人们对于科学的信任,如果社会和公众对学术界产生了信任危机,社会就会丧失理性公信力,而变得盲目和无所适从。如目前,公众对专家学者言论往往持怀疑态度,学术研究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科学研究公信力的丧失,将影响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如果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将影响我国未来生产力的效率。

3. 加剧社会腐败的蔓延。科研不诚信行为,其消极影响并不只限于学术范围之内,其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扩散性与放大效应,会通过学术界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迅速传播和蔓延,助长社会的不道德行为。而且科研领域由于科研不诚信而获得的科研经费的数额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原来一般的金额也就几万元,最多不过百万,但从媒体报道出来的学术不诚信所获得的科研经费上亿元的也不再是少数了。

四、 科研不诚信行为原因分析

科研不诚信行为的发生,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科研工作者本人方面的原因。

具体分析如下:

1. 体制方面的原因。

(1)科研绩效评价机制不尽合理。在追求数量的管理模式下,大多数科研机构都制定了非常详细的量化指标,除明文规定科研人员在规定时间段内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外,还对论文的级别作了规定。这种规定往往使科研人员处于“硬性指标”的巨大压力之中,容易滋生大量无意义、低质量的学术次品。

另外,评价周期制定不科学。主要体现就是评价周期过短。学术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劳动,然而,目前在一些学术评价体系中往往是对科研项目一年一个考核,甚至更短,这使得有些学者不得不为考核费尽心机,拼凑文章、弄虚作假,无形中滋长了浮躁的学风和急功近利的不正之分。

以笔者了解的情况看,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时,既要强调发表文章的数量和档次,而且还有科研经费数量和档次的考核(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这还不算,还包括教学工作量的考核,把教师作为一个全才来考核,这本身是不合理的。因为老师的能力和水平是有差异的,有人擅长科研,有人擅长教学,应该按照“因材施用”的方式进行考核,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只能导致一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采取极端的弄虚作假的行为,当然这绝不是开脱某些科研不诚信教师的责任,但一些主管部门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

(2)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受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官本位”思想在我国已经成为学术腐败的重要根源之一。“官本位”的价值观,使得许多原本在学术上可以做出成绩的科研技术人员,纷纷走行政领导路线,造成了我国科技人才的流失,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如果某人在学术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就会给予其一定的行政职位,而这样学术人才往往不擅长行政事务,导致学术成绩一落千丈,行政事情也没有做好。另外,由于“官本位”和学术自由的矛盾,使官员对学术界过多的行政干预,限制了科学民主管理、学术自由和学者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目前在院士的评选中,存在着很多的官员参与评选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在媒体的压力下,一些官员未能够“得逞”。

(3)科研资源分配体系不合理。权力仍然是影响科研资源分配的关键因素。行政部门领导利用自己的职权,轻而易举获得科研信息资源,从而造成科技资源分配过程事实的不平等与不公平。另外, 某些学术权威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和省市各级部门科研资源分配权, 谋取个人与所属机构的利益。若每年在科研项目的申请中,有大致三分之一的项目是分配给一些行政领导,其实这些行政领导是没有精力完成这些项目的,即使完成,其效果也是不理想,这也说明我国的科研资源不仅分配不公,项目完成后,项目结题评审不严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项目结题评审很严格,这样的行政领导是不会申请这些项目的。

(4)监督机制薄弱。科学研究并非一个有效的、民主的、并能自我纠错的系统,为了保证其公正和纯洁,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监督机制,对科研不端行为及时予以揭露,对不端行为人给予严肃处理。然而,实际中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即使有,也存在着“有法不依”的情形。

2. 科研工作者本身的原因。

(1)科研诚信意识淡漠。对于科研领域的学术不端行为,“内因”应该是最主要的。社会风气、立项评审、奖励等机制确实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主要还是受不正当的利益驱动,唯利是图。

不端行为者中多数是具有高级职称、高学历人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对科学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科技工作者所受的教育不全面,重科学知识教育,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研伦理等方面的思想教育,这方面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的借鉴,如在每个专业证书的考试中,都考核职业道德和学术诚信的内容,如果这方面不合格,是不能给予执业资质的,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考核。

(2)科研诚信方面观念文化的落后。总体来看,科学文化在我国欠发达,一些高尚的科学文化还未形成。在科技界,科技人员缺乏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机制和传统;社会对科学的认识程度还比较肤浅,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在我国没有得到普及,这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宣传和引导。

(3)诚信文化的缺乏。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现代科学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当前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大量的不诚信行为,这也对学术不诚信行为提供了温床,而且我国对不诚信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大,无形中助长了这样的学术不端行为。

五、 解决我国科研不诚信行为的对策

为了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科研不诚信行为,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 建立科学有效的学术评价机制,推行科技诚信管理。不断完善从科研立项到科研成果评审等方面的制度,广泛研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尽力排除行政权力手段对学术成果评价的干涉,做到正在的学术评价机制民主和自由。如建立具有学术成果评价资格的成果评价的独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同时,在评价学术成果时,还要注重学术成果的本身价值和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一些项目即使当前没有价值,不代表未来没有价值。

2.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科技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要认真分析我国现行的科研评价制度,借鉴发达国家评价的成功经验,建设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科学繁荣与净化的软环境。在科技评价工作中,基础研究要注重论文、论著的发表、引用情况,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发表后的国内外影响及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等;技术领域要注重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技术推广的效果等,关键是学术成果的转化,如果不能转化,再多的技术知识也不能形成正在的生产力。

3. 建立学术管理透明机制,提升科研公信力。为提升科研公信力,可根据论文著作评审,职称评审、项目评审和成果鉴定等情况,设立相应学科的专业专家库,临时从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组成专门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在评审过程中,可以实行双盲评审,杜绝各种形式的暗箱操作。目前上海市科委采取了这样的评审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我国其他的相关主管部门的借鉴。

4. 加强科研诚信教育。我们要吸收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突出科研诚信教育这一环节。要将科学道德及其科研伦理教育列入大学和研究生必修课程,使青年学生从学生时代就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而且科研工作者要定期进行科研诚信的考核,如果不合格,不能参与科研活动,将其成为一门“必修课”。

5. 加大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从世界范围看,加强科研诚信正从单纯依靠道德约束,向道德约束和监管惩处并重转变。近年来,我国制定了针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学术规范;许多单位和部门成立了专门机构,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有些规章和要求还停留在文件上,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另外,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必须是及时和公开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诚信行为的获益和不良影响的扩大,一些主管部门一定要有自揭家丑的勇气,虽然从短期看,可能影响本单位的声誉,但从长期看,将易于科研成果创新,利于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夏卧武.加强诚信道德培养是防范学术腐败的根本途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3).

2. 金陵.科学家与诚信.羊城晚报,2004-10-16.

3. 谢更新,柴文学.高校诚信教育初探.中国电力教育,2007,(2).

4. 徐冠华.学术腐败危害不容低估.功能材料信息,2006,(5).

5. 苏娜,陈士俊.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诚信问题成因及对策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08,(11).

6. Nicholas H.Steneck,Fostering Integrity in Research: Definitions, Current Knowledge,andFuture Directions,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Michigan,USA,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6(12).

基金项目:上海海事大学校级基金项目(项目号:20120122),上海海事大学重点学科项目(项目号:XR0101)。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诚信;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张人崧(1980-),女,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广西玉林53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12MS222)的阶段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07-02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之一,“教学”不再是现代大学的唯一职能,而是趋向“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整合。世界上很多科学家的重大科研成果往往与大学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在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服务区域经济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高等教育已成为经济腾飞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为此,世界各国纷纷进行高等教育改革,通过强化科研职能,积极寻求有效模式促进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发展。但是,高校科研职能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高校学术界中出现了抄袭、剽窃、篡改、一稿多投等现象,高校教师的行为、高校课题申请的腐败现象等,无一不损害着国家科学界的声誉,阻碍了国家科技的发展。科学研究应提倡诚实守信,科研诚信应该是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活动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科研诚信的实现关系到科学事业存在与发展的根基,也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探讨高校科研工作有违诚信的表现形式,分析其主要动因,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构建科研诚信保障机制的有效措施。

一、关于科研诚信

对于科研诚信(research integrity)的定义和内涵,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美国学界提出的科研诚信概念是相对科研不端行为而言的。他们将科研诚信定义为:在申报、开展或评审科研项目过程中应用诚实、可验证的方法,提交的科研成果报告应遵守相关的规章、条例、准则和公认的职业规范或标准。美国学者认为,科研诚信讨论的重点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诚实性和客观性问题,它能够衡量科研人员的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科研诚信是科研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中最核心的东西。[1]中国吉林大学的刘辉博士在其《科研诚信问题研究》中提出,科研诚信是指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包括组织者)在科研活动中实事求是、诚实守信,遵守科学价值准则、道德准则以及科研活动的制度规范。刘辉博士认为,科研诚信的内涵应具有多层次性:科研诚信的主体;科研诚信的范围;科研诚信的内容结构。其中,科研诚信的主体确定了,科研诚信的范围也就相应明确了。

二、高校科研有违诚信的表现形式及其发生动因

1.表现形式

科学研究是一种高度理性的活动,它要求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必须以一种诚实的、负责任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来开展科学的研究工作。但在现实工作生活中,仍有不少教师有违这一要求。

(1)在科研工作进展过程中,一些严重违背科研诚信原则的不端行为,如剽窃、篡改、捏造等屡屡发生。

(2)现阶段,高校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学术泡沫严重。科研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创新的理性活动。但部分教师为了眼前的利益或因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往往从以往他人的研究当中选取一些陈旧话题,重复研究。这些所谓的研究,非但没有方法上的创新,更无知识上的新发现,有的仅仅是科研经费的等公共资源的浪费。

(3)现象严重。在高校当中,已经悄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据报道,我国2009年的销售额近10亿元。[2]

(4)项目申报存在学术腐败现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学事业的日益重视,国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投入逐年提高,部分高校和教师也把国家在科研工作上的投入作为本单位和个人创收的重要途径。在这种不良思想的驱动下,部分高校以单位或个人的名义开始了项目申报的“攻关之旅”,由此而滋生了诸如权钱交易、吃科研经费回扣等学术腐败行为。这些与科研诚信相背离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高校作为社会道德的“灯塔”的作用,也损害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2.发生动因

(1)个人科研道德失范。科研道德失范是指科研工作人员在开展科研工作过程中有意违背了科研工作所应遵循的求真、求实、求新的原则,从而采取欺骗、剽窃、篡改、捏造等非正当手段来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这些不当行为的产生是与高校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水平的下滑以及科学研究精神的缺失分不开的。在我国高校,教师通常都具有双重身份:一是作为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人民教师,二是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因此,作为一名从事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要比仅仅承担教学任务的普通教师有更多的职业道德责任。这些责任是:对真理有锲而不舍地追求;对科研过程的所有发现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隐瞒、不夸大、不擅自篡改数据;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给予充分地尊重,不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发现据为己有或不恰当使用;能够恰当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成果的价值,不能因为一些眼前或潜在的个人私利而对他人或自己的成果价值进行不恰当地评价;应在法律和伦理的范围内,对研究对象(包括人和动物)进行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并充分保障被试的各项权利和福利。但从目前高校屡屡发生的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事件来看,高校教师并不是都能遵守这些科研道德规范的。

(2)高校内部科研诚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科研诚信的遵守不仅取决于科研工作者个人的道德操守水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和社会对科研诚信监督的能力和水平。高校和社会对高校科研诚信的监督和保障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机构建设;二是制度约束;三是技术监控。在国家层面上,我国已经在上述三个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在机构建设方面,教育部于2009年成立了学风建设协调小组,主要承担制订高校学风建设相关政策;组织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研究及宣传教育;受理直属高校学风问题举报并组织对重大学风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建议;宏观指导、督促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等。[3]在制度建设方面,也有相当建树。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并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科技部则于2006年颁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2009年,科技部、中科院、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等制度文件。在技术监控方面,有中国知网(CNKI)研制并被我国高校学报系统广泛使用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上述措施的实施,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技术条件。一些高校根据这些便利条件,开始着手建立自身的科研诚信监督体系。但从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来看,高校内部的科研诚信监督体系并不完善,一是高校内部设立起来的学风建设办公室或领导小组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众多学风建设机构的职能主要定位于学术不端或学术腐败事件的处理工作上,工作方式较为被动。二是并非所有高校都相应地制定了科研诚信建设的相关制度,一旦发生学术不端或学术腐败事件,高校并不能从制度上寻找合法的惩罚依据,最终也将会不了了之。三是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使用面不广,在项目申报、成果鉴定等领域并未完全引入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3)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存在缺陷。高校的科研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科研取向。好的科研评价机制会激励科研工作人员在科学的求真、求实、求新精神指引下大胆开展开拓性的科研活动。而“不好”的科研评价机制只会使科研人员只顾眼前利益,挖空心思迎合制度制定者的短期目标。近年来,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获奖级别日益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各高校为了能在高校综合实力排名中占据有利位置,纷纷采取各种科研激励措施。为了配合科研激励措施的实施,各高校往往会制定出相应的科研评价体系。从目前各高校所公布的科研评价标准来看,大部分高校都以教职工所获课题级别的高低、所获经费的多少、发表学术论文的多少、刊物的级别以及成果获奖的级别等做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和标准。并且众多高校都明文规定了教职工每年所应完成的科研工作量,否则就不能享受相关的津贴待遇。有些高校还进一步将科研工作量量化为分数,这种做法被戏称为“争工分”。在此种科研评价机制的指引下,很多高校的科研工作者都放弃了那些耗时较长并且有可能不能取得直接效果的科研项目,还有些科研工作者则可能为了立竿见影的经济利益或学术荣誉,而采取种种有违科研诚信的行为,如通过“走后门”拿项目和剽窃他人成果等等。

三、构建科研诚信保障机制的有效途径

1.加强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

西方国家是现代科学的发祥地。在西方,它们的大学大都非常重视对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把科研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作为必修课。西方各国的学术道德教育已有长期的历史而且普遍存在,不仅在大学中营造良好的学术道德氛围,还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对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进行教育和熏陶。[4]中国可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结合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在高校科研管理内部建立相应的学术诚信条例,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如每学期对高校教师进行“道德诚信”、“学术规范”系列讲座,每月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惩治”等短片教育,以及对高校教师进行“科研诚信月”等学术诚信培训活动,此外还可利用校园网、图书馆进行实际的学术道德教育宣传等等。除了对高校教师进行严格的学术道德培训和诚信教育外,还引导在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行科研诚信经常性的教育,甚至也对硕导、博导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可要求他们在一些文件上签字,如若指导的学生出现科研不诚信行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2.加强高校科研诚信保障制度和机构建设

在西方国家,学术道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得到了高校各个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甚至是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进行有效地科研监督管理,各高校还建立了权威性较强的管理机构,甚至还临时成立调查小组紧急调查和处理科研不诚信行为。在中国,各高校都制定有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也有详细的学术规范条例。但是出于行政管理为主的科研机构,其科研监督和惩治机制未能很好地体现,有些高校甚至只有科研奖励制度,而没有相应的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置、惩治制度和措施。因此,我国高校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学风建设方面的制度,使得高校内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能够依法得到处理;另一方面则要求成立相关的学风建设领导办公室,专门负责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及处理工作。

3.构建更科学、更合理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

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对教师的科研行为起着引导、协调和控制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高校当中发生的许多有违科研诚信的行为都与高校的科研评价的导向性有关。因此,作为高校来说,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1)转变思想观念,摒弃那种只注重眼前利益,追求“短平快”的工作思路,多了解科学研究工作所具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从而将科研工作的成效放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去考察和衡量,如针对一些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应给予科研工作者以充分的时间,而不必要求他们必须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同时,高校也不应因科研工作人员未能发表研究论文而减少相关的待遇。

(2)改变那种以数量和级别作为科研工作成效的单一评价方式,而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同行评议的方式进行科研成果的价值。采取同行评议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发现那些尽管没有被发表在重要刊物上却对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的价值,并进行恰当地评价。

改革并构建新的科研评价体系,有助于构建一个宽松的大学科研工作环境,有助于教师养成为了追求真理,而甘愿坐十年冷板凳的科学精神;同时避免教师为了年复一年的科研“工分”而通过剪刀、浆糊的方式快速制造出学术研究“复制品”。

参考文献:

[1]刘军仪,王晓辉.促进科研诚信:美国科研道德建设的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10,(5).

[2]万建辉.全国去年销售额近十亿元[J].共产党员,2010,(4).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 学术诚信 调查分析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础。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人员的重要品质,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生命线。研究生作为未来的专门人才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学术研究方面更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有学术诚信,也有学术不诚信行为。近几年,诸如伪造篡改数据、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违反研究生学术诚信的行为时有曝光。东北师范大学2005届和2006届两名同一位导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高度相似;吉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2008届硕士毕业生李锐的论文与吉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07届硕士毕业生周松的论文涉嫌抄袭,这些造成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严重影响了学校和个人的声誉。

一、学术诚信的内涵界定

诚信,最早出现在中国春秋的道德伦理纲常,主要指诚实不欺,讲究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是儒家学说三纲五常中规范做人的一个重要标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诚,信也;信,诚也”,成为对诚信的经典解读。自古便有“人无信而不立,业无信而不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一直贯穿古今,是我国伦理思想史学的重要范畴。所谓“学”:一是指学问,知识。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二是指取得学问的过程,可在《论语》中找到相应解释,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是指获得知识的场所。所谓“术”,一是指方法,手段,二是指思想主张。综合来看,学术诚信可以理解成研究学问应该持有的一种态度。

现阶段对学术诚信的定义则更为具体。汤曾在《浅谈学术诚信》中从两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在对待科学态度和学术研究上,要讲究求“真”,求“新”,做到真实和创新;在对待其他科学研究者上,要讲究“信”,做到信誉,不欺骗。国外学术诚信研究机构把学术诚信官方表述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即便在逆境中也要对诚实、信任、公平、责任、尊重这五种基本价值标准做出承诺。”

综合前人研究,我们认为:学术诚信是指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遵守共同的学术道德规范,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本文借鉴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针对研究生目前存在的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作出了以下划分:(1)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2)买卖或学术论文;(3)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4)论文署名“搭便车”;(5)标注虚假引文及参考文献;(6)一稿多投;(7)交钱发低水平论文。

二、研究生学术诚信问卷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以山东省内高校为主要样本,发放对象针对在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且匿名作答。

(一)问卷构成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共46道题,其中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年级、就读学校;第二部分为目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基本现状;第三部分为研究生学术诚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

(二)问卷对象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25份,覆盖19所高校①,其中山东省高校11家,占总调查问卷比重98.29%。

性别分布上来看:男生202人,占比38.48%;女生323人,占比61.52%。

专业分布上来看:工学32.76%;理学14.29%;教育学13.71%;经济学12%;文学8.57%;法学6.29%;管理学4.57%;哲学0.95%;医学0.95%;农学0.57%;历史学0.19%,其他类5.14%。

年级分布上来看:研一196人,占比37.33%;研二245人,占比46.67%;研三84人,占比16%。

(三)研究生学术诚信现状分析

在所选取的525个样本中,91.43%的学生认为学术诚信很重要,7.81%的学生认为学术诚信重要,0.57%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0.19%的学生认为不重要。针对目前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养问题,46.86%的学生认为素养一般,36.76%的学生认为学术道德素养比较高,11.62%的学生认为学术道德素养非常高,4.76%的学生认为当前的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比较低。由此可见,研究生对学术诚信问题较为看重,但在实际生活中,学术诚信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

为了更好地研究学术诚信,我们对上文分的7类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内容如下:

为了方便描述,我们给予不同程度的答案设置权重,回答无为1,很少为2,一般为3,普遍为4,严重为5,统计如下:

从表2看出,论文署名“搭便车”现象最为严重,其次为交钱发表低水平论文,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位居第三。通过调查发现,前两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被认为普遍存在,主要因为这些行为更难被别人发现和核实,处于相对安全的地带。

本文还调查了学生对不同学术诚信问题的态度,从表3可以看出,研究生对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态度还是比较强烈的,各项行为中,坚决反对的态度均占有较高的比重。其中反对最强烈韵为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学术成果,占92.57%;其次为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占85.14%;第三位为买卖或论文,占85.14%,而容忍度最高的为一稿多投行为,坚决反对人数占比65.9%。其余数据可详见表3。

(四)违反研究生学术诚信的行为分析

在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上,有22.48%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而匿名调查的研究生样本中有12%的学生承认自己有过抄袭、剽窃行为。而对于抄袭现象,学生认为主要的原因有:平时课程压力过大,论文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不得不抄袭;无意识的引用别人的数据和成果而未作出批注;水平较低,还没有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

对于买卖或论文行为,有1.9%的学生找过论文,6.48%的学生为他人过论文。对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来看,24.38%的学生发现身边有其他同学有或代修改论文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论文这种现象的看法中,有15.62%的学生认为或是需求供给层面的市场规律,是自然而然的;8%的学生认为这是靠能力赚的钱,可以接受这种行为;仅有63.43%的学生表示要大力禁止。可见,“论文市场化”的问题目前来看还是比较严峻,且为部分学生所接受。

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问题上,30.47%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在高校中较为普遍,5.9%的学生承认有过篡改实验数据的经历。在学位论文实现过程中,若修改实验数据会按时毕业,不修改数据会延迟毕业的情况下,有59.81%的学生坚决选择不修改数据。在不修改数据会带来延时毕业的损失时,59.24%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良心的谴责。

论文署名“搭便车”是指没有为论文或科研付出劳动或者没有合作韵情况下,在科研成果中挂名的现象。对于这一行为,47.62%的学生认为过程中相互挂名的现象较为普遍,24%的学生明确有过想要别人在其论文署名或者在别人论文中署名的经历或想法。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顺水推舟送人情,个人求多,发表文章的版面费用过高同时署名可以相互分担,高校硬性要求才能毕业,以及署名导师可以使文章顺利发表等。

标注引文和参考文献行为中,79.05%的学生明确会及时标明引文出处。对于参考文献弄虚作假上,8.38%的学生坦白有过其行为,23.05%的学生发现其它同学在论文写作中存在该行为。有30.67%的同学在写作过程中阅读了其标注的全部参考文献,53.9%阅读了大部分文献,13.14%只阅读了一小部分,2.29%根本没有阅读过。究其原因,不标注文献出处主要由于怕麻烦,而虚构文献主要是因为论文对文献数量的硬性规定或者凑字数。

对于一稿多投行为上,仅有61.33%的学生意识到一稿多投是违背学生道德的行为,17.71%的学生有过或者发现过其他同学有一稿多投的现象。这种现象存在韵原因主要是急于出版免去退稿再发的时间成本,同时出版可以增加个人收益等。

在途径上,43.62%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站查找出版社,19.24%的学生会选择高质量且无需版面费的期刊,17.9%通过熟人推荐选择出版社,16.19%通过电子邮件发表免费期刊,3.05%选择通过校园张贴的小广告来发表文章,而对于出钱交版面费就可发表文章的行为,46.67%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很普遍。

三、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原因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目前研究生的现状,我们对于引发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一)研究生个人因素

从图1看出,研究生个人因素所占百分比分别是:学术研究能力不足占64.76%,学术态度不严谨占63.43%,存在侥幸心理占52.19%,功利主义学术价值观占49.52%。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术研究能力不足

自2003年起国家开始研究生扩招,随之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研究生整体水平的下降,研究生从导师那获取的个人学术指导相对减少。再者,社会就业压力增大使研究生把关注焦点放在提高就业竞争力上,也忽视了自身学术能力的提升。

2.学术态度不严谨

当前,社会上普遍追求高学历,绝大部分就业岗位都需要学历这块敲门砖。因此,不少研究生认为,只要获得最终学历就行,至于平时的学习、科研应付过去就好,这也容易滋生不良学术行为的产生。

3.存在侥幸心理

52.19%的研究生认为,存在侥幸心理是影响学术诚信的重要因素。即使自己有某些学术不端行为,例如论文署名“搭便车”,也不易被别人发现和察觉,因此有其存在的可能性。

4.功利主义学术价值观

49.52%的研究生认为功利主义学术价值观是重要因素。当前社会,职称评审、职务认定等都同研究成果有关,这就导致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更看重结果。研究生为了满足自身研究需要,会伪造或篡改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研究生不良学术行为的产生。

(二)学校因素

1.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力度不够.从图2可以看出,42.29%的研究生认为学校没有明确的研究生学术规范,17.9%的研究生认为学校缺乏有效的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课程。目前,虽然部分高校也重视研究生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建设,但在制度和规范方面做得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研究生学术评价的体系不合理.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会激发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会降低研究生的学术热情。从图2看出,37.52%的研究生认为学校对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价单一,看中发表刊物的数量和级别。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采取这种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忽视了质量,使部分研究生认为只要完成规定数量的论文就可以通^考评,有的甚至采用伪造数据等方式来实现目的。

3.研究生学术监管的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监管的机制不健全。从图2可以看出,13.33%的研究生认为高校缺乏独立的学术监管部门。学术监管的重点主要放在教师身上,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研究生的学术监管,而且对研究生的学术监管主要集中在学位论文的检测方面,平时的课程论文和小论文很少涉及。

4.研究生不良学术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从图2可以看出,44.57%的研究生认为学校对不良学术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关于此方面的惩罚是取消研究生的学位,这是在教育部《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的。但是部分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办法》进行相应惩罚,而是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去解决,这也使研究生存在着侥幸心理。

5.研究生导师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有些高校对研究生导师的监督管理工作存在严重不足。有些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采取“放羊”管理,对学生不管不顾,只关注于自己的工作,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生的学术教育与指导上。还有的导师对学生的不良学术行为采取纵容甚至鼓励态度,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

(三)社会因素

不良的社会风气会对学术诚信造成不良影响。72.95%的研究生认为社会学术风气的不良影响是导致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主要因素。52.76%的研究生认为学术刊物市场的不规范是主要原因。有些出版商唯“财”是图,只要出版面费,几乎是来者不拒,这就给研究生发表存在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文章提供了可能。

(四)国家因素

目前,我国已施行《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这些法律在防范研究生不良学术行为上并没有发挥实际有效作用,这也使人们在开展研究生学术不良行为防范工作中缺乏必要法律依据。

四、提高研究生学术诚信的途径和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提高研究生学术能力

研究生作为未来的专门人才和高级知识分子,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善于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学、严谨、创新的学术精神,要勇于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法制观,要尊重知识产权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创新的知识与技术,树立严谨的学术价值观,保持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

(二)强调学校的管理地位,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作用

作为研究生学习深造的平台,学校要加强管理能力,这对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要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既要杜绝“学术独大”现象,又要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既要注重平时课程论文的写作,要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考核和管理,考核标准要全面、客观、可操作。

2.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既要建立专门机构,成立学术诚信委员会,指派专人进行管理,又要制订学术规范制度和条例,制定具体的奖惩办法和实施细则,真正做到公正、公开、公平。

3.要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对于违反学术诚信相关规定的,要一视同仁,严加惩罚;对于认真遵守诚信相关规定的,要树立典型,着重表扬。要真正把研究生学术诚信情况和研究生评奖评优、出国深造、发展党员等联系起来,使其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4.充分l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

导师不仅要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更要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负责。导师的教育方式和榜样作用都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有着深远影响。导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严守学术诚信,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踏踏实实做学问。

(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气,对提高研究生学术诚信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论文质量,避免“论文版面费”等潜规则的影响,应该加强对期刊行业的管理,规范发行业的秩序,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社会风气。再者要重视媒体的舆论导向地位,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加快反应机制,及时公开信息,随时跟进报道,使学术不端行为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