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的交通变化

农村的交通变化

农村的交通变化

农村的交通变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 产权流转 交易制度

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主的农村生产要素产权流转交易,是我国农业在向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一方面,由于农业人口的转移,以承包耕地经营权为代表的农村生产要素有了流转和集中的可能;另

方面,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生产,这种社会化生产也进步要求农村生产要素能够实现流转交易。目前,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主要流转交易内容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在全国各地逐渐兴起。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农村承包集体耕地的农民家庭约2.3亿户,其中有近4440万户发生了流转出承包耕地的行为。以各种形式流转的承包耕地,已经相当于农户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1.23%。全国农村签订耕地流转的合同份数约31.07万份,占流出承包耕地经营权家庭数量的70%;签订流转合同的耕地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651.7%。创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制度,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一、拓展农村产权交易内容,建立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体系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需要从整体上架构,组织农村有形产权和无形产权的评估交易,建立统一的、综合性的产权流转交易体系,促进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扩展市场容量,降低交易成本,改变部门分割的现状。一是要拓展农村产权交易品种,除各地已普遍开展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交易品种外,可以考虑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四荒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农民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农村生产性设施使用权等交易品种,使交易品种更多、交易范围更广。二是要归并农村产权交易产品,将分属国土、房产、水务、农业、林业、知识产权等部门的产品进行整合,搭建统一的交易平台,既避免各自为战、重复投资建设,也方便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业主咨询和交易。三是要加强市场引导,吸引更多交易主体。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对获得财政、信贷重点支持的项目开展交易业务和配套服务,试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业务,引导农民和投资者进场交易,提高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农村产权交易的积极性。

二、构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机制,培育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

保障农村产权高效顺畅流转,为农村资源要素的发现和兑现搭建坚实的桥梁,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机制,培育全面开放的市场体系。是要提供完善的中介服务,开展农村产权资产评估、询价、经纪、纠纷仲裁等业务。二是要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开展金融创新,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农村产权融资服务。农村生产要素通过确权、评估后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使农民获得资金,这样方面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深刻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拉动内需,缓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融资瓶颈制约。这种融资形式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三是要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平台,广泛征集农村产权转让、受让信息,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信息库。四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服务,针对投资主体、产权受让主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积极组织推介、对接、培训、咨询活动。五是要开发特色产业项目,根据收集的特色信息,围绕现代农业规划和各地产业特点及农业设施、交通、运输变化趋势,发掘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项目。通过培育和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逐步改变观念,将农村的全部生产要素资源转变为资产,并在全面普查、全面分配、全面确权、全面登记、全面颁证的基础上,将这些资产逐步实现资本化,进而培育和发展壮大农村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从而在此基础上彻底改变农村资本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的状况。

农村的交通变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集市;集市研究;研究视角;文献综述

一、引言

中国的农村集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村集市作为一个复杂综合的社会活动,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代以来农村集市成为许多学者重要的研究主题,他们的研究多以农村集市为载体来探究农村的政治现象、经济变迁以及社会生活。本文希望通过近十年国内关于中国农村集市研究文献的梳理,从农村集市的社会(包括社会学、人类学)、经济(融合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政治等三个视角对近十年农村集市的研究进行总结。同时,指出研究的不足,希望为未来集市研究者提供一些启发,为农村集市的发展提供未来路径的思考。

二、基于社会视角的农村集市研究

从社会视角来进行农村集市研究的大多是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他们认为农村集市作为农村社会交往与互动的活动场所,能够通过其细腻地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政府应该注重的农村集市社会功能。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农村集市是“以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为基础所形成的场合”,并且买卖双方因为“熟人”面子的问题大都不会在本村集市进行交易[1]。这也是社会学派普遍认为的农村集市中的交易行为并不是仅仅因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也对集市中的交易行为有巨大的作用。基于这一认识,陈文超强调农村集市中人的体验及主体地位,发展出一套有关农村交换活动的话语,从实践出发,通过对集市中个体经济性行动的研究,揭示被建构的“实践亲属”主导着场域中的一切活动,处于一种支配性地位[2]。张春则进一步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对集市中人与人的互动关系和人与物的消费关系做了总结性的评述[3]。“在传统农村社会里,对农民而言,集市是一个重要的公共生活圈”[4],另一方面,集市作为跨出村界的基层市场社区,有利于国家整合与市场社会自我整合的互构。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恢复集市日趋衰微的社会功能,以缓解农村社会关系所面临的危机[5]。综上所述,这一视角下对集市的研究非常细腻,切入点小并侧重对集市中人的研究,使集市研究富有生活性,充满感情。

三、基于经济视角的农村集市研究

与社会视角对农村集市的研究不同,经济视角下,研究者往往从经济和地理角度来进行研究,从商品买卖、地理区位来研究农村集市、城镇发展、农村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些研究主要可分为两个分析路径,一个是阐释农村集市和城镇形成发展关系的路径,另一个是说明农村经济演变与农村集市发展关系的路径。

(一)阐释农村集市和城镇的关系

这种研究一般认为农村集市是乡镇形成的基础,城镇化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出路之一,多是以华北、江南、西北、西南等地集市为例,探索集市与城镇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集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例如,王庆成认为集市圈即集市与赶集村庄的空间构成,所包含的村庄多至近百村,少则数村对于城镇的形成有一定作用[6]。宁雪婷,李京生对江南地区小城镇集市发展及其空间影响进行梳理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功能策划、空间组织和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对江南地区小城镇集市未来发展的构想[7],其对于基层政府如何提高管理与服务能力,促进农村集市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武少锋则通过对陇东地区商业性城镇和集市的发展进行深入考察,说明商品经济对于农村集市和城镇的影响,认为商品经济的丰富促进了农村集市向城镇的转化[8]。巨芳则从地理学角度提出清末河州地区集市和城镇在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布不均的特征格局,一方面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河州四乡自身区位差异所致的[9]。还有学者进一步通过对乡镇集市的起源与演变的阐述,进而得出农村通过集市进行就地城镇化[10]或者农村集市使集镇经济具有了新的功能的结论[11]。近年来,也有学者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农村城市化与农村集市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究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市的发展趋势及其发展对策[12]。另外,农村集市发展途径方面,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大力培育农村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农村市场法规建设、完善农村市场配套服务体系、发展专业化特色集市,才是农村集市发展和转型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其在促进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和城镇化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13]。这个类型的研究十分全面和系统,不仅探究农村集市的产生,发展和城镇的密切关系,更进一步提出农村集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也存在缺少人文主义精神,没有对农村集市中人的作用进行考察,存在冷冰冰的总结经济和历史规律的困境。

(二)说明农村经济与农村集市的关系

这是主要研究农村经济的变化与农村集市的相互影响,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加入产品买卖的队列,从而造就了农村集市。同时,农村集市根本虽然不具有现代商品经济的全部特征,但是,“农村集市都是农村地区最重要的交易市场,同时也是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4]。例如,宋健通过对唐代西南地区商品流通的研究,发现集市除传承了大多数农村商品流向城市的规律外,其本身也在逐渐改变着传统的格局,不管是区域内的商品流通,还是区域间、乃至与国外的商品流通都非常繁荣,交易兴盛,且已经形成了商品多层次流通格局,这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15]。陈向科则通过具体的历史数据分析近代洞庭湖区农村集市的数量、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类型与特点,进一步指出国民政府时期洞庭湖地区集市对农村经济的巨大影响[16]。集市是现代市场经济尤其是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诸位学者的研究从古代到近代、现代,多是利用实证方法分析农村集市与农村经济的天然关系,对于农村集市甚至市场经济在今天的发展都有启发意义。

四、基于政治视角的农村集市研究

政治视角不同于与社会、经济视角,该视角的研究普遍认为农村集市摆脱不了政治权力的影响,政治权力的控制对农村集市有重要的影响。他们把政治权力纳入农村集市研究之中,从国家控制与社会反控制的角度把农村集市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进行研究,以农村集市的变化来反映政治力量对农村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吴晓燕以建国后农村集市的兴衰为主线,研究国家以政府之名对农村集市的控制,提出“自然形成的集市在当代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是由国家政府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共同构造的;其规则和秩序既是政府建构的,也是社会自我生成的”[17]。慕良泽则通过对景乡集市的实地调查,以“交换”和“权力”为基本视角,从政治活动圈、物品交换圈和社会活动圈三个方面构筑市场网络,说明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对农村集市的影响。并认为,“市场是整合农村社会的基础性手段,培育市场是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内源性动力”,而政府在培育农村市场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8]。对于政府在集市中的作用方面,王海燕进一步指出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因地制宜发挥集市的功能和作用,政府应该发挥必要作用[19]。我们不能忽略,任何社会活动都离不开政治力量的控制这一基本事实。所以,集市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与政治力量的互动,这些研究对于集市的发展是十分有价值,有指示性的。

五、农村集市研究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重视,集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学者开始引用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对中国农村集市进行研究,集市研究开始体现出集市自身系统内与系统外因素交叉作用的综合特点。很多学者不仅从农村集市系统内部的因素和传统外部因素来研究集市,而且更加关注农村集市系统外新出现的影响因素,综合内外部因素并应用新理论方法进行研究,比如把集市和互联网购物,农民的消费心理,集市的文化功能与传承,市场化中的性别秩序等联系起来。在农村集市面临着电子商务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寇晓丹试图从消费主义的角度切入,分析互联网时代下我国传统集市贸易的新形势,为我国农村集市走出发展困境提供了一些新思路[20]。还有人文学者认为农村集市具有“民俗文化空间性”,其作为农村经济民俗生活的展演空间,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承载着展示农村民俗、映射地区文化传统的文化功能[21]。王鹤、孔德静、惠长虹等进一步从农村集市和集市文化内涵入手,提出农村集市空间的现实问题和规划思路,并从完善集市配套服务设施、塑造地域特色集市、营建农村集市公共空间、思考民俗文化传承路径等角度对农村集市文化的传承途径展开深入研究[22]。随着市场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集市赶集女性出现了代际更替的现象。管田欣通过分析山东Q市某乡三代农村集市赶集女性的不同经历,探究了农村经济转型与社会性别体制之间的关系,认为“农村社会全面市场化的转型利用并再生产了农村家庭的性别分工及权力结构”[23]。随着不断在时代大潮中涌现的外在因素对农村集市的影响和农村集市内部的不断转变,一定会有更多学者综合多学科或者运用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来研究农村集市,这是未来农村集市研究的发展方向。

国内学者对农村集市的研究大部分可以分为社会、经济和政治等三个视角,社会视角关注农村集市的社会功能,农村集市中人与人的互动关系,阐明政府应该注重保护农村集市的社会功能;经济视角则注重农村向乡镇再向城市变迁中农村集市的作用,以及农村集市变化引起的农村经济社会的变动,分析农村集市的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政治视角则把农村集市的研究置于政治力量与社会活动的互动中,深入探究政府在农村集市应发挥中的作用;农村集市研究的新趋势则推陈出新,另辟蹊径,运用新理论和方法研究不断变动发展、被时代赋予新色彩的集市。这些研究都为我们分析农村集市提供了丰富历史和现代资料,是前人的有益探索。

六、小结与评论

通过对国内农村集市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国内研究者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运用有关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地方县志和已有资料数据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有关理论进行阐释。研究者分别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农村集市进行探究,以农村集市为窗口,从农村集市变迁中探索城镇的发展方向,分析农村经济的变化,捕捉政治力量的踪影,研究社会结构及人与人的互动。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农村集市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理论基础。

不足的是,这些研究多是注重的是从宏观方面分析农村集市与农村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或者农村集市中表现出来商品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以及国家对农村活动的影响。而对于农村集市多视角的综合探索较少,以及缺乏对农村集市在当下各种新事物冲击下仍生生不息原因的文化和人的需求等方面的解释,农村集市会消失吗?在可预见的未来恐怕还不会。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政府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农村集市则是农村经济中的重要经济活动。因此,我们应站在今天的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不同地区农村集市实地研究为切入点,实证分析农村集市具有的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究农村集市为何仍充满生命力,进一步提出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村集市的建议,为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助力。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60-267

[2]陈文超.实践亲属:农村集市场域中的交换关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 校学报,2010(4):70-76

[3]张春.城市生活中定期集市的民俗学观察――山东周村集的调查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0.

[4]吴晓燕.集市变迁与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J].求是,2009(3):91-94

[5]徐京波.集市:传统农村社会的公共空间――以胶东 P 市为例[J].郑州轻工业学院报( 社会科学版),2015,16(2):42-47

[6]王庆成.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J].近代史研究,2004(4):2-69

[7]宁雪婷,李京生.浅议江南地区小城镇的集市发展[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C].2014.

[8]武少锋.清代陇东地区市镇发展和集市演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9]巨芳.清末河州地区商业集市的发展及地域结构探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36(1):75-79

[10]米静.乡镇集市的演变与城镇化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4(8):438-139

[11]赵胜男,王晓艳.集市对集镇发展的功能性探讨――以云南省大姚县石羊集镇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29(9):97-101

[12]张其春.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市贸易的演变及政策取向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60-64

[13]刘馨,康永征,马骊.农村集市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以山西省 L 镇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8(1):36-39

[14]霍婷婷.基于分工演进视角下山西省农村集市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15]宋健.唐代西南地区农村市场与商品流通[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6]陈向科.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洞庭湖区农村经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17]吴晓燕.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川东圆通场的个案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8]慕良泽.农村集市场域中的交换与权力[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9]王海燕.现代社会中的农民与集市:历史变迁、经济发展及政府作为――基于对皖北褚兰镇与晋东南韩店镇的比较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4-78

[20]寇晓丹.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J].新闻传播,2016(4):18-19

[21]董丽娟.农村集市的“民俗文化空间性”[J].文化学刊,2014(6):132-135

[22]王鹤,孔德静,惠长虹等.村落集市空间规划与文化传承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5):347-350

[23]管田欣.集市变迁与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农村社会全面市场化中的性别秩序――基于对山东 Q 市某乡农村集市的个案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5(5):9-28

农村的交通变化范文第3篇

【摘要】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出台了刺激农村消费需求来拉动内需的政策,这些政策能否有效不仅取决于农户收入的增长,还取决于农户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本文使用线性AIDS模型测算了农户的需求收入弹性,结果显示,农村医疗服务、农村文化教育和交通通讯的收入弹性均大于1,且前两项的收入弹性大于后者。本文建议要刺激农村消费应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优先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才对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

【关键词】需求收入弹性拉动内需AIDS模型

一、引言

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政府在2008年11月出台了十项经济措施,以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十条经济措施中有三条都涉及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包括“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各种惠农补贴标准,增加农民收入”。随后在2008年12月,国家又扩大了“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试点范围,来促进农户对家电的消费。由此可见,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国家将拉动内需的重点放在了刺激农村消费需求上。这些政策能否有效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不仅取决于农户收入的增长,还取决于农户的需求收入弹性,即农户收入的增长所能引起的消费支出增长的状况。农户对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可能会存在差异,有效的政策干预应尽量针对那些农户需求收入弹性大的商品和服务,这样有助于确定政策的优先顺序,确保政府公共支出的效率。因此,对农户需求收入弹性的测算就显得很有意义。本文拟利用线性AIDS模型,根据农村固定观察点2006年的农户调查数据来测算农户对各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进而针对政府农户收入支持政策的优顺先序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及数据处理

AIDS模型由Deaton和Muellbauer提出,它不仅满足选择偏好公理,考虑了消费品之间的替代关系,并且能够由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偏好等,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消费行为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中。

这里的P由下式给出:

由于我国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因此本文分别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选取3个样本省,各地区样本省的选择兼顾了南北地域平均分布,在样本省内按照各县经济水平高低选择不同经济水平的样本县的样本农户,最终使用的样本总数为3133户。

由于缺少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数据,农户生活消费支出项目的价格分别以各年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替代。根据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户消费支出项目的内容,本文将农户生活消费支出项目归并为食品、衣着、居住(含住房和燃料)、耐用品及用品、农村医疗服务、农村文化教育、交通通讯、其他共8项。各项支出的价格分别以食品类、衣着类、居住类、家庭设备及用品类、医疗保健类、娱乐教育文化类、交通和通讯类价格指数以及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代替,并都转换为以2003年为基期的价格指数。

农户对某项商品或服务的支出比重除受到自身价格和其他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影响外,还受到农户家庭特征等需求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模型中加入了需求控制变量。另外对于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村文化教育等农村公共服务类消费项目来说,农户的支出也会受到这些服务的供给水平的限制,因此本文在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村文化教育支出方程中分别加入了这些服务的供给水平控制变量。

受可获得数据所限,本文选取的需求控制变量包括“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水平”和“家庭人口数”;在农村医疗服务支出方程中应加入“家庭3岁以下儿童数”和“家庭60岁以上老人数”两个需求控制变量;在农村文化教育支出方程中加入“家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6岁以上15岁以下)的子女数”控制变量。在农村医疗服务支出方程中加入的供给控制变量包括“村预防保健费投入”、“村支持农村合作医疗投入”、“村全年举办健康教育的次数”、“县级财政支出”。有研究表明,一些私人性质的诊所没有被统计在村级医疗机构总数中,为避免结果出现较大偏差,本文没有加入“村医务室和诊所数”变量。在农村文化教育方程中加入的供给控制变量包括“村办小学的投资”、“县级财政支出”。另外,全部方程中都加入“村庄距离公路干线距离”以及地区虚变量,而以上控制变量中涉及到支出金额的控制变量均取对数。

三、农户需求收入弹性估计结果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各消费支出项目的需求收入弹性有较大差异(见表1)。一是食品和衣着这类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均小于1,说明农户对这类消费品的支出受收入变化的影响较小。二是居住、耐用品及用品、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村文化教育的需求收入弹性均大于1,说明农户对这四种消费项目的支出受收入变化的影响较大。其中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村文化教育两项农村公共服务消费项目的需求收入弹性分别居于第一位和第三位。三是交通通讯的需求收入弹性稍大于1,高于食品和衣着的收入弹性,但是明显低于居住、耐用品及用品、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村文化教育的收入弹性。

四、结论及建议

农村的交通变化范文第4篇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整体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城乡距离的缩短,城市与农村的交通步伐也日益加快,导致农村车辆数量的急剧增长,由此,就给本身并不发达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新的问题,也因此在管理时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还有农民的法制观念的薄弱与他们对交通安全意识的认识不到位,另外,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的宣传工作还未深入人心。由于上述各种原因的叠加,导致发生在农村道路的交通事故频频发生,给人民和财产造成了许多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加强农村道路交通的管理应当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视,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对策的分析与实施。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道路交通所存在的问题,从加强管理、加大警力、加深宣传三个方面分析了管理对策。

关键词: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近些年来对三农问题也是十分关注,倾注了不少的心血,虽然我国农村地区幅员广阔,但大部分的农村道路也已建成通车,大量的农村公路早已投入使用,然而,随着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用,与之相关联的各种配套交通安全设施却没有及时投放,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现状。由此看来,加上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和驾驶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人、车、路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给农村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所以,今后,加强农村道路交通的管理工作会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希望通过研究农村道路交通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对其能够采取的对策,能够为我国加强农村道路交通的管理做出贡献。

一.农村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

(一)农用运输机动车辆的激增

由于农村大部分道路的投入使用,一些载货汽车和拖拉机等农用运输机动车辆迅速增长起来,给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带来了较大隐患。由于近些年来,油价的持续节节攀升,而农用车辆的载重量大于其它车辆,而且其价格也较为低廉,导致了农用运输机动车辆的快速增加。然而,农用车辆的管理却十分薄弱,一些地方甚至还形成管理的真空地带,成了无人看管的道路,因此,由农用车辆造成的交通安全事故只增不减。农村道路的交通安全问题直接威胁到广大农民朋友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应予以重视。

(二)农村道路安全设施的滞后

由于我国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村村通公路已经遍布神州大地,但是,一些农村的道路在进行了不科学的改建或扩建之后,道路的部分地段明显变窄变险,尤其是一些桥体部分,有的地段只有道路的二分之一宽,加上一些路面的凹凸不平以及倾斜,给农村道路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农村的交通环境较之城市道路交通本就十分繁复而杂乱,有的地段路况险峻,但是连一些最为基本的交通路标和交通标线等配套交通安全设施也没有,成为了影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又一大隐患。

(三)农村人民交通安全意识的薄弱

村村通了道路,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有所好转起来,家家户户都去购置了农用机动车辆,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富裕的喜悦,但是,与此相反,他们没有看到的是交通安全的隐患,当前,农村人民对交通安全的意识还相当薄弱,没有人指引他们去关注交通安全,加之对交通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他们都还没有对道路交通安全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发生重大农村道路交通事故,他们是后悔不已,对其身心及财产都是巨大的打击。因此,加强农村人民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意识,有助于他们更加小心地发家致富。

二.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道路交通的管理考核制度

考核的制度在现代管理的众多方法中,是十分有效的。科学的考核制度能够督促提升各级管理的业务及水平。在各级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农村道路交通的管理考核制度,公安部门、交通部门、乡镇部门、城乡管理及乡村组织等部门的积极加入,互进互助,共同管理,对农村道路的交通管理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例如,可以规定交通部门负责农村道路的等级确认以及审批各大货运或客运的路线;可以要求乡镇部门及城乡管理部门对农用运输车辆的管理,禁止农用运输机动车辆在农村道路拉载客人;可以要求乡村组织及当地学校等具体负责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普及,杜绝学生坐农用车辆上下学等。如此一来,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几管齐下的同时加大加强其对农村道路交通的管理,在每一项管理考核制度的监督管理之下,共同保障农村道路交通的安全,达到有效管理农村道路交通的目标。

(二)加大农村道路交通的警力投入使用

在对农村道路交通的管理当中,加大警力的投入使用是一大有效对策。加大警力的投入使用,一方面可以恰当地扩大公路执勤的警力人员,一方面可以加强各个警种之间的沟通协作,更加明了地在农村道路管理中各司其职,各行其用,共同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的管理。这将成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运用于各大农村道路交通之中。为何要加大警力的投入与使用呢?首先,是为了更加科学此划分出管理的路段,将各个警种的权利和义务落实到实处。管理农村道路,不仅是交警的责任,也是当地派出所及乡村公安人员的责任。充分发挥当地派出所和乡村公安人员的优势,负责各自所管理的交通片区的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制止各种安全隐患。其次,可以依托当地派出所管理片区的优势,有目标地对道路管理进行管理,协助当地交警的管理。对各个警种执法人员权利的拓宽,对于加强农村道路交通的管理是十分有必要且可行的。

(三)加深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的宣传与普及

农村的交通变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村公路 交通安全 网络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U4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09-02

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经济状况有了质的变化,物质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机动车每年以30%的递增率进入了农民家庭。车辆增多无疑给农业生产和运输以及农民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也给农民自身的交通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威胁。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类交通事故中,农村车辆约占整个肇事车辆的50%,在死亡及受伤人员类型中,农民约占70%。农民既是交通事故的受害者,同时又是肇事主体。近几年,我国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道路交通事故频发,尤其是农村车辆违法载人,诱发了不少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教训非常沉重,农村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加强农村交通管理,对于构建和谐新农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村交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提升了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水平,农村交通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农民数量多且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的整体交通管理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交通管理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三小三多、五少五乱”,即:路面窄小、路牌矮小、路栏细小;无牌车辆多、无证照司机多、交通安全事故多;路灯少、红绿灯少、标识牌少、宣传牌少、交警协管员少;马路上农作物乱堆乱放、马路两旁违章建筑乱搭乱建、无牌无照的机动车乱停乱跑、农村道路布局乱规划乱设计、交通安全事故乱处理等问题直接影响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农村和谐稳定,给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已经成为农村一大顽疾。

二、对农村交通管理工作的思考

为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有效遏制农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以满足建设和谐农村、平安农村的需要,笔者认为,通过编织“四网”,四管齐下,强化农村交通“网络化管理”乃农民平安出行、农村平安发展的必经之路。

1.畅通“路网”

农村公路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命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这些年,国家及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道路建设。据统计,“十一五”这5年,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资金达1978亿元,年均递增30%,中央投资还极大地带动了地方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5年间全社会共计完成投资9500亿元。“十一五”时期,我国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其中新增农村公路52.7万公里,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到350万公里。除了某些山区,基本上村村通了水泥(柏油)路,农村“行路难”问题基本解决,但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是很明显,如路面窄小,只能单行,如果两辆车相向则无法通行,在一些山区,护栏设施更是细小,一遇到事故就难以抵挡,造成人车坠崖事件频频发生。另外农村路基建设不够夯实,承包者为求进度和省钱往往偷工减料,致使路面一遇到雨雪天气就压成“麻花路”,或坑洼或塌陷或剥落等给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在农村,路障尤为突出,占路堆放谷物、马路市场占路经营、大小车辆乱停乱放、在公路两旁乱搭乱建现象非常普遍,致使有些车辆拥堵或无法通行,有时因避让而发生交通事故。因此,要遏制这些状况,加强县乡村三级路网建设尤为重要:一是制定长远规划。交通运输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已经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要继续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路的抗灾能力和安全水平,改善农村公路网络状况,提高农村公路的网络化水平和整体服务能力。到2015年,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90万公里”。[按照规划要求,要妥善处理好高速路、铁路、国道、省道、县乡村道之间的关系与矛盾,立足未来,满足农村不断演变与发展的需求;二是确保资金到位。要修路,资金是关键。“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补助标准也会提高。但各地也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搭建好融资平台,鼓励自筹、集资、义捐,并保证专款专用,严防挪作他用;三是加强工程管理。严防偷工减料,确保工程质量和道路标准,杜绝急功近利和马虎了事等不良思想及腐败行为的发生;四是加大清障力度。有效遏制道路违规违章违法等行为,确保农村道路畅通,以形成国道、省道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主动脉”、以村级马路为“毛细血管”的“路路通”的农村公路网络。

2.调控“人网”

实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关键在于建立起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县-乡镇-村一体化防控网络体系。尤其是通过农村“交通安全协管员”的力量,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源头管理,要充分利用农村交通协管员队伍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区位优势,让他们及时向交警、派出所等交通管理部门反应本村的交通情况,各交通管理部门也要加强与交通协管员的联系,形成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真正将各项动态管控措施落到实处。一是重点人群要重要提示。加强对重点驾驶人的沟通联系、宣传教育和提示提醒等日常监管工作。尤其是未成年人和上了年纪的人开摩托车、农村残疾人开“摩的”拉客载客,以及无证无照开车的这些人必须时常提示和劝诫;二是重点时期要着重维持。要及时掌握农村赶集日、学生收放假、丧喜事、民俗民风习俗节日等群众集体外出活动情况,科学安排警力加强管理,维持交通秩序;三是重点路段要注重把守。乡里要安排协管员、村里要安排监督员等在一些危险路段、事故多发地段或人车密集的十字路口等行使监督管理权,必要时应从县(市)一级定期派遣交警执勤来行使执法权;四是重点工作要常抓不懈。农村经济工作是中心,但农村交通安全工作则是保证,经济越发达,滋生的交通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多甚至越来越复杂,所以,倡导农民安全出行理念,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把交通违法与事故控制在源头,从根本上清除农村经济发展道上的“绊脚石”必须做到标本兼治,群防群治。

三、密集“信息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信息化管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农村,交通信息化管理模式似乎“来的晚一些”,覆盖率还不及城市的十分之一,所以农村交通管理仍然存在很多漏点、盲点甚至错点,为全面掌控农村交通安全状况、解决农村安全问题留下了“后遗症”,但随着信息化管理步伐的加快,农村交通安全信息化管理迟早是“冬天里的一把火”。一是建立乡村级机动车驾驶员(包括无驾照人员、电动车驾驶员)档案,及时掌握辖区机动车入户和驾驶员底数,实行村组级(包括居委会)管理 ,履行申报、登记程序;二是完善乡村机动车、电动车登记程序,重点对那些无牌照的车辆进行登记注册;有计划地组织各行政村对无牌无证车辆和人员办牌办证,同时配合车辆及驾驶员参加年度检审;三是乡镇交管部门对每起车祸实行登记备案,做到重点案件重点分析并及时报告县(市)交管部门;四是逐步在重点乡(镇)村重点路口安装红绿灯,并与县市级交通信息平网;五是创造性建立乡村交通安全信息平台,如扩大交通安全广播的覆盖频率,增设一些重点道路的安全显示屏,及时公布城乡安全信息和事故事例,在乡村公路醒目位置安置宣传广告牌,张贴宣传标语,形成一种良好的城乡互动的交通安全环境氛围。

四、严布“法网”

在农村,无证照开车、开无证牌车、酒后开车、超载超速、开黑车拉客、非法载客、买卖赃车、使用过期有病车辆、不戴头盔不系安全带等违法现象已非常普遍,甚至愈演愈烈,严重威胁着农村社会的安全,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威胁人们身心安全的一大“硬伤”,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农民交通安全的法律意识极其淡薄,而且源于农村交通警力的严重不足,当然跟当地顾此失彼的工作态度也有很大关系,老百姓往往谈“车”色变。一是法律宣传要落到实处。要解决农民接受法律知识普及的问题,不能死灌硬输,应采取播放影片、展示车祸实物、开办法律讲堂、组织现身说法演讲等途径以提高其认识的兴趣;可通过农村广播节目宣讲公路法规知识;通过农村集镇早晚市集集中咨询,分发宣传资料,有奖问答;利用公共设施(候车亭、报刊亭、公交车等)宣传重要法规和知识等方式扩大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二是现场办证要搬到身边。农民最大特点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麻烦,同时怕多花钱,因此县市车管部门要强化便民服务,联合税务、保险等部门组成“流动车管所”,定期组织有关人员下到农村,以村为单位,轮流为无照牌车辆的户主办证,并敦促没有驾照的人主动考照,全方位为其提供方便;三是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农村交警中队、执勤点民警及交通协管员要充分发挥农村交通管理主力军的作用,对无牌无证、农用车、拖拉机违法载人、报废车、拼装车上道路行驶、酒后驾车、不戴头盔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严查严纠严处,要做到发现一起,依法查处一起,必要时借助媒体曝光以起震慑作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事故。同时,对涉及交通安全事故中暴露出的相关人员违纪违法行为应及时上告相关部门予以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