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信用问题 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

截至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创造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金融危机以来,江浙及沿海一带一些中小企业因资金短缺而倒闭,融资困难重重。占全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上缴了全国近一半的税收。显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成长,更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融资模式为中小企业融资指明了出路。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程度的管理程度和对核心企业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其核心企业和业务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整个融资体系是一个由多个部分共同构成的整体,参与者包括银行、供应链节点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实质是把供应链上的企业作为一个风险整体,银行以核心企业为依托,通过对中小企业未来收益的控制,达到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

一、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

1.应收账款模式。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大量应收账款占用了企业有限的资金资源,导致中小企业供应链紧张,经营困难,生产销售难以继续。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为质押担保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该模式下,参与方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其中,核心企业在整个融资过程中起着反担保作用。一旦中小企业出现还款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弥补金融机构损失的责任。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一般运用于企业售出货物至货款收回的阶段,操作流程简单,能加快中小企业资金回笼,提升资金周转速度。具体流程如下图:

图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流程图

注:①上游企业与核心企业发生业务往来;②赊销发生,产生应收款项;③上游中小企业以②中应收款项为质押与银行签订融资协议;④银行考核供应链相关信息为中小企业融资;⑤核心企业承担因中小企业还款出现问题给银行造成的损失。

2.存货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存货模式,又叫融通仓融资模式,是指受信人以存货为质押,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该模式适合处于任何时期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中小企业在申请融通仓融资业务时,需将合法拥有的货物(如原料、存货、商品等可流动货物),交付银行认定的专业物流仓储公司保管,只转移货权不转移所有权,由银行、中小企业和专业仓储物流公司三方共同签订协议,银行为企业提供短期贷款。在企业发货后,银行根据物品的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为其融资。当提货人向银行支付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交给提货人。一是核心企业承诺回购模式:

图2 融通仓融资模式――回购模式

注:①银行与核心企业签订《回购协议》;②中小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公司三方签订《仓储监管协议》,中小企业向银行指定的物流公司交付抵质押物。③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授信;④中小企业追缴保证金;⑤银行向指定物流公司发出放货指令;⑥第三方物流公司向中小企业放货;⑦中小企业还款出现问题,核心企业履行回购。

二是核心企业提供担保模式。该模式大致流程与(1)类似,只是核心企业不再承担回购义务,而是改用提供担保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保证。具体流程如下:

图3 融通仓融资模式――担保模式

注:①核心企业与银行签订《担保协议》;②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签订《反担保协议》,并将部分存货作为反担保物;③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三方签订《仓储监管协议》,融资企业向第三方物流公司交付反担保物;④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授信;⑤中小企业追缴保证金;⑥银行向核心企业发出担保义务部分解除通知;⑦核心企业向第三方物流公司发出发货指令;⑧第三方物流公司向中小企业放货。

融通仓融资模式适合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同时对企业所处的时期也无苛刻要求,是供应链融资模式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同时,质押的存货具有动态质押特点,中小企业在允许范围内可以随意替换为等价的其他存货作为质押物。这样以来,存货融资模式就变得灵活了许多,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3.预付账款模式。预付账款模式融资方式又称为保兑仓融资,是指在作为产业链核心大企业的供应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该模式相对于融通仓融资业务最大的不同在于先票后货,适用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首先,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物流公司和银行四方签署合作协议,中小企业向银行交纳一定比例保证金,然后银行开出以核心企业为收票人的承兑汇票,核心企业收到汇票后向银行指定的仓库发货,货到仓库后转为融通仓融资模式,具体流程不再赘述。保兑仓融资模式具体操作流程见图3。这一业务模式,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和供应商的批量生产,为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有效解决了其全额购货的资金困境。

图4 预付款模式

注:①缴纳保证金;②开出承兑汇票;③发货。

4.三种供应链融资方式对比。结合上文介绍,对供应链融资三种模式进行对比,详见表1。不难看出,三种融资模式在质押品、适用期及适用企业的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融资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融资模式。

表1 三种融资模式对比

二、中小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融资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对供应链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供应链管理意识薄弱直接导致了企业间供应链松散,供应链边界模糊。作为供应链的成员企业――中小企业对核心企业归属感不强,“信誉链”难以建立,银行可选择开发的供应链有限,需要审慎评估供应链内部约束机制的有效性。中小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的脚步进一步放慢。

(二)供应链融资整体潜在风险较大

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信息透明程度低、缺乏抵押与担保等既限制了其从银行融资的可能性,又增加了其通过商业信用获得融资的需求。与此同时,核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基于单独成本和现金流优化等财务策略,往往会牺牲上下游企业财务利益而维护自身利益,导致整个供应链决策非理性。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风险大、承受风险能力弱,一旦管理不善难免会出现履约危机,为其提供担保的核心企业不得不为此而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核心企业考虑到供应链整体较大的潜在风险,在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提供资信担保时势必会谨小慎微。

(三)滞后的企业信息技术严重制约供应链融资的发展

国内企业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融资信息技术含量低,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在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缺乏信息的对接与共享,难以形成系统的“信息流”。同时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技术缺乏沟通,银行很难准确评估企业的信用度,难以监督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状况。而第三方物流公司由于信息技术含量低,对质押物难以实现高效的管理。总之,整个供应链融资过程中参与各方的信息技术水平低下,难以形成信息流共享,物流、资金流与商流的对接,表现为不同性质企业各自发展的技术孤岛。

三、我国开展供应链融资的对策

首先,构建制度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将供应链融资作为业务主线,建立专业化经营管理体制,是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战略的组织保障。目前虽然不少银行开展了供应链融资相关业务,但由于国内企业普遍存在供应链管理能力弱、运行效率低、管理非制度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制度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是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展的必要前提与运行基础。构建制度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一方面需要银行设计完善的供应链融资方案与技术,提供有利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付出努力实施供应链管理。其次,引入供应链融资激励机制,消除核心企业隐患。供应链融资在国内刚刚起步,它的推广有赖于对供应链融资的激励,尤其是对核心企业的激励。供应链融资模式中获利最大的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只有意识到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信担保能给自身带来长远利益时才会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因此,核心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是供应链融资成功与否的关键。强化对供应链融资中参与企业的激励,在供应链不同节点企业间进行合理利益分配,对供应链融资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供应链融资过程中,核心企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中小企业、银行与核心企业必须达成共识,消除核心企业后顾之忧。最后,构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核心企业、融资企业以及物流公司应该加强建立EPR系统平台,利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实现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与物流、信息流活动的无缝整合。同时,银行应与供应链建立信息平台,从而及时准确地把握供应链整体经营状况,科学评估企业信用等级,封闭管理放贷资金,降低收款风险。

参 考 文 献

[1]张任研.供应链融资的特点及模式简析[J].经济视角.2011(4)

[2]张璐.供应链融资在中小民营制造企业中的应用[J].经济视角.2011(3)

[3]赵亚娟.供应链融资三模式[J].中国外汇.2011(3)

[4]牛宏军.企业集团融资管理研究[J].企业导报.2009(8):102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息系统;构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40

[中图分类号] F830.33;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57- 03

1 前 言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和物流供应链节点企业拓展业务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供给主体――商业银行,为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在已有的“订单、预付款、货押、应收账款”等供应链金融标准业务模式的基础上推出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如针对贸易时点变化产生的订单转应收、预付款转货押、预付款转应收等。新的金融产品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供应链金融信息系统的支持。笔者就面向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信息系统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2 系统设计要求

2.1 满足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风险控制要求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供应链主体参与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契约责任而造成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对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契约设计不完善,或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过程中人为原因造成信息传递错误而引发的风险。

信息系统的设计重点在于对操作风险的控制。

当然,操作风险的防范可以通过增加操作成本来实现,但会影响业务的收益性,而有些控制操作风险的方法根本无法通过人工操作来实现。所以,设计具有控制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风险功能的信息系统成为必然的趋势。

2.2 满足供应链节点企业多样化、定制化服务要求

目前,商业银行为了满足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多样化、定制化服务要求,越来越多地关注于供应链金融产品未来的组合和延伸,但是这些金融产品的组合方式和延伸程度是商业银行无法预计的;除此之外,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对于商业银行服务的响应速度与贴切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供应链金融信息系统必须能够有效支持各类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业务流程的再造。

2.3 满足不同产业链风险控制点差异化要求

目前,商业银行为了拓展业务空间,其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服务对象已不拘于某一条产业链,导致银行可能会面对业务操作流程相同但风险控制点不尽相同的现象;此外,核心企业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处于强势地位,银行不得不为满足其个性化要求而为其提供专门的特色服务,这些都对供应链金融信息系统配置及参数设置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 满足参与方众多、业务流转复杂的要求

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参与方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电子商务平台、保险公司等。对外,商业银行不仅是资金供应方,而且需要通过电子银行渠道与多方进行对接;对内,银行内部如业务、风控、会计、法律等多个部门需要协同工作完成包括贷款、汇票、信用证、保函在内的多种类型的融资任务。这就要求供应链金融信息系统一方面能实现与各类渠道系统(网上银行、银企直联、B2B平台等)进行无缝衔接的功能;另一方面能顺利完成与行业信贷系统、核心账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国际业务系统、票据业务系统、数据仓库等系统成功对接的任务。

3 系统整体应用架构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以提高银行业务操作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平台化为理念,并采用模块化结构,一方面满足现有业务的需要,同时提供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以有效适应业务的持续创新发展。

整体应用架构如图1所示。

平台实现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台账处理、业务操作、额度控管、账务处理、统计分析电子化和自动化,以融合供应链贸易特征的专业化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控制业务风险。

4 系统管理功能概述

4.1 机构管理

用于对使用系统的所有机构进行设置、维护。系统结构设置包括总行、管理行、经办行三大类,各类机构为逻辑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受理、处理单位,并通过该机构业务的处理并完成相关后台业务联动。

4.2 用户管理

根据业务需要,系统设置不同类型的用户,以便于对各类用户进行业务授权、增加、修改和删除处理,保证业务交易的安全、稳定运行。系统的用户按机构的设置分为系统管理员、总行业务综合管理员、分行业务管理员、经办行业务操作人员、业务复核人员、经办行业务管理人员几类。

4.3 权限管理

系统的权限管理分为机构权限和用户权限两大类。机构权限大于用户权限,即某机构需要先设置机构权限,再根据本级机构的权限范围设置用户权限。权限的分类以供应链一期业务各项产品及相关功能支持为准。通过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对每个用户处理业务种类、限额及岗位角色进行定义,形成与操作授权级别相对应的业务系统角色,体现岗位分工,控制操作风险。

4.4 基本参数管理

参数管理包括国家/地区、币种、节假日、业务产品代码及业务管理所需的其他一些参数维护。相关参数资料与核心系统保持一致。

4.5 多语言管理

多语言管理负责为系统提供中文简体、中文繁体、英文等多国语言的管理和转换。

4.6 批处理管理

批处理管理负责建立一个集中的批处理框架来统一处理系统日终与换日过程中的工作内容、顺序和数据交换方式。

4.7 日志管理

日志管理负责集中记录系统运行和操作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操作记录、修改记录和失败信息。

5 系统业务管理功能概述

5.1 客户管理

客户管理负责对客户的相关业务信息和客户账户进行管理。系统的客户包括卖方客户和买方客户两个部分。其中卖方客户信息一般在总行信贷系统(或ECIF系统)中已经存在,买方客户通常有一些不是银行的客户。为此,系统的客户信息需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处理:①卖方和(或)买方企业是银行客户,可直接从银行信贷管理系统(或ECIF)导入。②卖方和(或)买方企业不是银行客户,直接由供应链系统录入并同步到ECIF系统当中(具体处理方式视银行的客户信息管理规则而定)。

5.2 合作机构管理

合作机构管理负责对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关合作伙伴(例如保险公司、物流公司、第三方担保公司、合作保理商等)的基本信息、账户、额度等进行管理。

5.3 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主要负责对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合同以及客户相应贸易合同进行管理。其中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合同主要管理的信息内容包括额度、期限、业务品种、收息方式、收费方式、交易对手等等。客户相应贸易合同主要涉及的信息项目包括贸易标的物、交易金额、付款方式、交易期限等。

5.4 利率与汇率信息管理

系统的利率和汇率信息在银行的核心系统中已经存在,系统直接从核心系统获得利率和汇率信息。

5.5 费用管理

系统的计费方式需要以参数化的方式依照应收账款金额的一定比例自动计算管理费;系统也可依每笔转让业务的发生,收取处理费;系统还可在融资时按一定比例自动计算融资手续费。

5.6 风险监控与预警

风险监控与预警功能是指系统可以根据业务管理需要定制和配置相应的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可以在操作或管理人员的首页中集中分类展现,以便及时提醒相关人员及时处理。业务预警经处理后自动解除,也可以人工解除,人工解除应具有单笔和多笔解除的功能。

5.7 额度管理

系统的额度类型分为授信额度和交易控制额度(属于操作风险控制方面的限额管理)两类。一般授信额度包括对卖方客户的保理融资额度、对买方客户的信用风险担保额度、对保险公司的授信额度;交易控制额度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独有,在银行其他系统没有相应信息,这部分由系统的额度模块单独管理。对于授信额度,纳入银行客户一般授信额度管理体系,系统可通过信贷管理系统获得该额度。交易控制额度包括对买卖方的关联额度(按照不同业务品种细分为:关联融资额度、关联信用风险担保额度、关联风险控制额度)、对买方企业的风险控制额度(有追索权情况下,控制风险集中度)。

5.8 业务台账管理

系统需要具备完整的台账管理,记录所有交易构成和交易信息,并通过台账管理为会计账务处理提供数据,为统计查询提供数据,为业务流程管理提供数据。系统的台账需要联动发票管理,以发票为单位根据交易构成进行业务台账记录。

5.9 会计账务管理

系统的会计账务处理包括:保存和设置会计科目;建立和保存账务处理模式实时出账;联动核心账务系统进行连机实时上传账务,实现连机放款、还款等操作;联动额度管理支持额度扣减和还原;联动会计凭证适时打印会计凭证;根据设置进行月、季、日提列,包括计提、摊提等。账款管理需要支持当日冲正等处理。

5.10 争议管理

争议管理需要包括争议设定和争议解除两个部分。当发生争议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争议设定设置争议,并选择冻结处于争议中的客户的相关授信额度或限制客户相应的交易,或根据业务管理提示进行追偿要求。当双方协商并处理完争议后,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争议解除来解除争议设定并释放相应被冻结的额度或对客户的交易限制。

5.11 押品管理

押品管理负责对客户项下的相应抵质押品(如动产、应收账款等)进行信息记录、价值估算、所处状态等管理。

5.12 价格管理

价格管理负责记录押品相应的市场价格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更新。

5.13 业务流程管理

系统的业务流程管理是基于商业票据(发票、订单、仓单、提单等),并对该票据项下发生的历史交易进行状态标识和汇总。同时,系统有权限的人员可以查询到对应商业票据下的所有交易记录,包括交易时间、交易金额等。

5.14 逾期管理

逾期管理主要是对融资款的逾期管理,逾期管理可以按照管理规则的约定实现设置逾期处理方式,也可以由人工手工操作进行逾期状况变更。逾期管理,一方面需要支持会计账务处理,形成逾期后的账务和会计科目;另一方面,逾期后的账务处理模式也要发生变更。例如逾期前还款原则为先息后本,逾期后为先本后息等。

5.15 日终管理

日终处理为每日结束后的系统批量处理,日终管理要求日终的处理时间可以参数化配置。换日管理是在日终处理后下一日的凌晨进行的系统批处理操作,换日处理要求换日的处理时间可以参数化配置。

5.16 信息查询

信息查询负责建立相应的信息检索功能。

5.17 报表管理

报表管理负责按照管理和业务流程的需要建立相应的报表信息,包括客户回单、通知书、统计分析报告等。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供应链金融是服务方案提供商提供的综合金融方案,包括融资方案以及理财、结算等方案。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产品与供应链金融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对产业链上各成员企I的信贷评级不再依赖过去的对单个授信企业财物状况评估及抵押评级而在于对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准入评级。再者就是供应链金融关注的是金融融资企业还款的自偿性模式,即引导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贷款。

二、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

互联网正以飞速发展的姿态改变着传统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也不例外。这是一股不可逆的时代洪流。互联网的发展给供应链金融带来了交易成本下降,产业链分析成本下降、客户获取的便捷性等变化趋势。

1.风险管理措施的变化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是基于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现金流的控制,对特定账户实行封闭式账户管理。利用直接对现金流账户的控制实现贷款的回收。而互联网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在上述风控措施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收集,储存海量的客户数据成为可能。

2.与物流企业合作模式的变化

互联网的发展能够促进物流企业的繁荣,在互联网技术与物流的结合下产生的物联网正是这一共生关系的具体表现。利用互联网的灵活性与灵敏性深入物流的各个环节,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者资源整合,获得数据后不只是储存,还充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建立自动化的预警平台,及时与物流企业进行互动、信息反馈,及时将风险问题扼杀。

3.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的变化

商业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的营销模式主要是用过梳理产业链,寻找产业链中的核心大型企业,向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供应商与分销商进行营销。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互联网思维不断撞击传统行业的前提条件下,供应链融资营销模式出现新的趋势。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1.对融合互联网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

发展供应链金融对于一家商业银行来说,除了资产业务能够得到增长,创收利润以外,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通过供应链金融全套服务方案的提供,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其他业务的增长,从存款业务到中间业务都能够由供应链金融业务所驱动。而结合互联网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更是另一个未来的战略高地。

2.部分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的结合程度有待提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要逐渐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在这一适应过程中,有的商业银行能够快速地接受市场变化,无论是从机制灵活性上还是营销思维上都能够与互联网接轨。在营销上、在渠道整合上、在互联网的利用上没有深层次的用互联网思维的方式进行彻底改革。商业银行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即使处于行业领导者地位的商业银行也要居安思危。对自己进行革命,这才是最佳的市场生存之道。

3.风控措施手段单一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商业银行采取的最主要的风险控制手段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性的授信制度安排。虽然这种风险管理措施能够有效解决供应 链融资中的相关风险问题,但这种措施的实施成本以及实施效率相比目前基于互联网采用的大数据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评级的方式显得更为复杂。不利于开发目前的高频低金额客户。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1.将融合互联网发展供应链金融提升到战略层面

商业银行应当加深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认识,将其提升到战略业务的层面。并在企业当中将这种战略目标与各级员工进行沟通,从而实现企业全局的认识统一,利于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2.与物流企业的合作进入2.0时代

物流企业的优势在于货物的仓储运输,以及物流企业基于仓储运输累积的大数据和对供应链的理解。商业银行在于资金优势以及风控技术。目前物流企业主要是采用收取监管服务费的模式,商业银行可以供应链金融产品为基础开发出相应的理财产品。通过吸纳物流企业资金,一方面让物流企业通过服务赚取相关费用,另一方面盘活物流企业流动资金,通过这种方式将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捆绑的更为紧密。

3.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风控措施

建议商业银行采用基于互联网的风险控制手段并与国王风控手段相结合,发挥二者最大的功效。在融合过程中,双方的风控技术、风控思维如何融合,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数据分析,对消费者行为记录的数据质量要求很高,在纷繁复杂的数据记录中,如何选取到真正有效、高质量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或者编写自动化审核程序时,程序的缺陷如何防控,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一条符合自己的风控之路,不能只依赖既有的风控方式,也不能完全迷信基于互联网的风控手段。

五、结语

商业银行的转型势在必行,互联网的发展势不可挡,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是未来的趋势。商业银行应不断吸收互联网思维,而不是简单的将现有业务互联网化,用人文营销的方式,确定自己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策略。只有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两者的不断融合,才会给消费者带来福音,才能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良方。

参考文献:

[1]陈秀梅.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

[2]向飞.关于互联网供应链的金融法律问题[J].中国律师,2014(9).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 供应链金融 融资

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小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对资金的需求。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尚不完善,存在着供给和需求的严重不平衡,因此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研究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金融支持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宏观形势来说,供给总体而言是不足的。首先,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不到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无法充分发挥支农功能,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其次,农村商业金融非农化发展,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撤并县及县以下分支机构,收缩农村业务,致使农村商业金融机构数目锐减。再次,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难度大,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化、非农化倾向严重,据银监会统计,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本充足率只有2.35%,远低于8%的正常标准。另外,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受限制,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不规范,贷款资产回报率低,服务规模小。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融资方面,金融机构应该为其“量身定做”各项金融创新业务。

二 、供应链金融下的融资模式研究

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对一个产业链中的单个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有以下三种:

1.采购阶段的保兑仓融资模式

处于供应链下游的农业小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账款,才能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进行融资,这种融资模式是在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农业中小企业以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质押贷款,由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该业务除了需要处于上游供应商、下游制造商和银行参与外,还需要第三方物流的参与,其作用主要是负责对质押物品的评估和监管。

2.运营阶段的融通仓模式

农业小企业的特点决定其固定资产比例较小,存货等动产比例较大,无法获得大规模的不动产抵押贷款,因此可以采用存货融资模式(融通仓模式),即商业银行委托物流企业对农业小企业提供的动产进行价值评估,动产状况符合质押条件的,银行核定贷款额度,与其签订动产质押合同,与核心企业签订回购协议,与物流企业签订仓储监管协议。

3.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农业小企业往往存在不能及时收到购货方货款的情况,售货方可用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业务,债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商业银行同时要对该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了解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

三、开展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面临的风险

1.自然风险

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力的依赖比较明显,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村生产经营将受到影响,可能将风险转嫁到农村的金融体系。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农业保险、农业风险转移、补偿等机制,因此农产品面临着较大的自然风险。

2.物流风险

农产品属于易腐易逝产品,在物流过程中需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其腐烂变质,这就增加了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另外农产品供应链的大部分处于农村地区,虽然现今农村运输设施已大幅度改良,但仍无法满足农产品供应链的需要。

3.市场风险

以农产品作为抵押,银行面临着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受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这样就会使银行信贷风险加大。同时,农产品市场信息极为分散,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

4.信用风险

包括农产品企业融资信用不足、偿还能力有限和财务信用缺失等方面。农产品企业通常在银行的信用等级不高,偿还能力也有限,银行在对其办理贷款融资的时候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有些农产品企业为获得贷款融资,可能会提供一些虚假的财务信息,进一步加大了信用风险。

四、保障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措施

1.发展农业保险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都发展了农业保险或农业信贷保险,我国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农业保险体系。如围绕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基本框架,合理设定补贴机制,促进保险和再保险相结合。短期内,在农业保险严重缺失、商业性保险难以进入的情况下,可考虑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的模式,立足市场原则,辅之以国家政策扶持,建立起多元化农业保险经营体系。

2.加强物流监管

物流企业在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中主要提运输、仓储及监管等服务。为此,应加快对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方面的建设,减少中间环节,缩短供应链长度;运用先进的货物保管技术,减少货物毁损;加快信息技术建设,实现实时监控,提高对风险的反应和处理效率。

3.进行期货套期保值

为防范市场风险,银行、融资企业和期货公司可以签订三方协议,企业按银行要求对其货押类业务项下的质押商品进行套期保值,并同意银行通过期货公司对其套期保值保证金账户进行监控。银行要求期货公司定期提供客户交易情况,不仅控制了所质押的商品现货,而且为该商品建立了套期保值头寸,并有效控制了企业的保证金账户资金,将可能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韩明辉, 供应链金融下的农业小企业融资信用风险研究[J].会计之友,2010(4).

[2]王影,杨明娜,朱盈盈,供应链金融在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应用研究[J].特区经济,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