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第1篇

摘要:由于教学对象是母语非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内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有着鲜明的特性。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该适当降低难度。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根据精选经典作品、强化文化底蕴、语言务求晓畅、篇幅适中为上的原则作出选择和调整。在教学方法上,结合语用教学和文学、文化教学,综合运用现代电教手段,营造体验式、沉浸式课堂。

关键词:留学生;古代文学;教学

作者:邓百意(海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讲授中国两千多年来文学发展的历史、历代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知识的课程,在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这三个学科性质近似的本科专业教学大纲中,被设定为专业类必修课程,在各自课程体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汉语言文学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内部,有关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讨所取得的共识度比较高,然而在专门给留学生开设的汉语言专业内,围绕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一直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这表明相对于其他两个专业而言,由于培养对象的独特性,古代文学课程有着明显的个性,需要我们更多的注意力。

一、古代文学课程在汉语言专业的开设现状

汉语言专业作为专门为来华留学生开设的本科专业,最早出现于1975年的北京语言学院(即现在的北京语言大学),当时的名称为现代汉语专业,1993年改为现名。2002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主持编写了《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下文简称《大纲》),为指导全国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文件。《大纲》将古代文学课程设计为大四开设,安排在学生基本学完初、中、高级汉语综合技能课程,各个层级的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等专项技能课程,现代汉语(语音/词汇)、古代汉语等语言知识类课程之后,这说明《大纲》编写组综合考虑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难度和留学生群体在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上的特殊性。考察古代文学课程在汉语言专业内的实际排课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各高校基本都将这门课程排在了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体现了比较高的一致性,这与中国学生的古代文学课程普遍从大二第一个学期开始开设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

就课程性质和学时总数而言,《大纲》将古代文学课程设计为文化类必修课程,每周2学时,开一个学年,总计60-80学时。这一点上,各高校不尽相同。从大方向来看,古代文学一般被列入到汉语言专业汉语言方向(或称对外语言文化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的必修课课程群,如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海南大学等。但也有列入专业选修课课程群的情况,如北京语言大学、中山大学等。大部分学校选择单独开设,部分学校选择并入《中国文学》大课目下,与现当代文学一起讲授。学时设计上,64-72学时的总课时比较常态化,也有缩小至32-36学时的情况,超过80学时以上的课程计划,极为少见。根据《大纲》的设计,该门课程“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情况,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样式、源流变化,以及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要求学生了解、熟悉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古代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有初步认识。”*如果参考总学时和学生语言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这个要求并不低。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高校即便将课程调整为选修,学时数调低到三十多个学时,课程的教学目标似乎还在《大纲》的基础上有所拔高。如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专业的汉语言方向,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列入选修课,课时设置为一周两节,课程的总体要求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整体发展脉络和各个朝代文学的主要特征,着重理解并能够基本掌握重点作家的代表作体现出的独特风格,同时注意结合古代文学史的特定历史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思想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考察作品,从而解读出作品的独特思想意蕴、时代价值和艺术魅力。”*这个教学目标既包括了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整体发展脉络和各朝代文学主要特征的宏观目标,也包括了能结合重点作家的生平经历、创作思想等解读代表作品的思想意蕴、时代价值、艺术魅力等微观目标。在对外汉语教学背景下,即便以上限80学时来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也是极难达成的任务。

由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都是外国留学生,他们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都与古代文学存在较大的隔膜。论者在任教班级作过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不少留学生,尤其是欧美、非洲地区的学生,在进入汉语言专业学习之前,仅有不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入学前以最浮泛的方式接触过一两首古代诗词,他们的中华文化背景极为淡薄,一些对中国学生来说根本不成问题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稍具文学色彩的术语,在留学生眼中是莫大的障碍,如果教师不讲解,学生只能陷入一片茫然。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开始最好把他们当小学生来教,这样一来,学生非但不生气,反而十分欢迎”*的经验,从侧面揭示出留学生的对这门课程的实际接受能力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除了教学目标难以达成以外,在开课过程中,不少一线教师还常常存在这样一些困惑:一边是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昂扬地讲,另一边是学生在底下懵懂艰涩地听,教师预设的文学史知识体系以及作品的审美理念似乎与学生之间总是隔着一层障壁,难以顺畅地传达过去;教材上的内容如此之多,学生的接受能力这般有限,教师使出了浑身解数也仍觉教学任务无法按期完成。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似乎找不到课程的学习意义所在,认为它对于提高个人的汉语水平并无太多益处,与语言技能性课程相比,缺少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习难度也明显大于其他课程,这种认知体现在课内课外,就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知难而退的情况普遍存在。上述问题的出现,就教师一方言之,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多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甚得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多半基于对文学的特性缺乏了解。

基于现实情况的考虑,不少研究者主张调整当前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加以授课内容的重新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适度改进,以降低学习难度。如孙兰提出将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专题教学最好,“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可以开成古文阅读课”*。甚至有比较极端的观点认为,所谓古代文学最核心的就是古代诗词,除了诗词以外,其他的古代文学体裁都不适用于教学。

论者认为,现阶段针对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所进行的古代文学课程设计,虽然并不要求达到中国学生同类课程的难度,但是也绝不应该简化为以教小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仅听闻三五个代表作家,识记几首文句浅显的诗词,而完全忽视中国文学史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具体来说,这门课程的对外教学可以围绕三个目标层次进行: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典范性代表作品为第一层次目标,以对这些作品的艺术特点有初步认识为第二层次目标,以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为第三层次目标。其中第一层次的目标是基础,要求所有学生无差别地掌握,但在作家作品的拣择标准和数量上,教师要进行适度调整;第二层次的目标是核心,也是外国学生从典范作品切入了解中国文学独特的民族风范并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应成为关注的重点;第三层次的目标体现的是文学史类课程的专业性质,在深广度上应降低,讲授时需注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国际汉语教育专业作出难易程度上的区分。

要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是处理好两大问题:第一是教什么,第二是如何教。

二、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

我们首先来看教什么的问题。如前所述,把古代文学教学简化为作品赏析课,完全无视文学史的体系性,这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将教学重点放在文学史的“面”上,而不重视代表作品的“点”的讲解,是更不合时宜的。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自于世界各国,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是不同于中国人的母语和文化背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任何形式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国三岁小儿就能成诵的《春晓》《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在他们眼中也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经典作品的储备而直接把学生引入文学史的分析,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将进入无所适从的状态。故而在对外的文学史教学中,作品的教学必须放在第一位。那么在作品的选择上,外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应不应该有差异?如果要有差异,什么样的作品是最适合留学生的?

论者认为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精讲作品的选择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标准进行:

第一、在经典作品中,选择篇幅适中,语言相对明白晓畅,典故运用较少,理解难度较低的作品。以诗歌为例,《诗经》中值得讲的名篇甚多,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讽喻诗、战争诗最能体现现实主义的风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两类就不如爱情、怀人、民俗之类题材的诗更为契合学生的需求。屈原的《离骚》无疑是骚体诗的典范代表,其间流注的爱国主义情怀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但若放在留学生课堂作精讲,光是逐句解释诗意,没有三五个课时根本下不来,更不要说在文化层面进行深层次解读了。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诗大家的作品,选择他们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就不如《早发白帝城》《春夜喜雨》《赋得古原草送别》更能快速地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第二、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同时便于开展跨文化比较的作品。文学类课程有着不同于语言类课程的鲜明特点,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有关中国的历史、民俗、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应当内化在教学目标中。教师选择精读文本时,可以特别留意那些与其他文化圈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中国风范特别浓郁的作品。比如在讲戏剧作品时,除了《西厢记》《牡丹亭》等第一梯队的代表作以外,关注度不是那么高的《赵氏孤儿》不妨列入课堂精讲范围。这部作品在18世纪即传入欧洲,较早为西方人所了解。作品通过设置环环紧扣的戏剧冲突,异常激烈地表现主人公如何在义与利之间毫不犹豫地做出舍生取义的选择,以强烈的情感力度戏剧化地诠释了儒家的“义利”文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赵氏孤儿》与伏尔泰的改编本《中国孤儿》、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作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思考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讲宋词时,苏轼是重点人物。如果以苏轼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应成为文本解读的重点,但若以中外文化比较作为切入点来选择作品,《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这首词以梦寄情,将作者对亡妻的悲悼抒写得真挚而沉痛,从文化角度言之,此词体现出的是中国人重现世的生死观,与英国作家弥尔顿悼亡诗《梦亡妻》的哀而不伤、情致温然的味道迥异,而后者体现出的是浸润在宗教文化背景下的超越现世的生死观。

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教师可以按文化主题来选择中西文化碰撞中容易产生共情效果的作品。比如按照爱情、亲情、思乡、景物、动物等主题,将同类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设立专章,讲述其源流、变化及作品中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特质等,这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新思路,但如何将这些题材特点的解析与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融合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还需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考量。

最后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对于留学生,我们即便不以培养学生的相关学术研究能力为目的,教师也应有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化意识,故而在教学中除了重点讲授代表性作品外,还要安排一定的课时,设计合适的课堂教学环节,用尽可能明白晓畅的语言择要介绍文学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基本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除了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度调整以外,要真正做好留学生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怎么讲是尤为关键的一个问题。

论者在实践教学中总结了个人认为行之有效的三个教学策略。

第一、文学作品的精读鉴赏宜结合语用功能的把握同时进行。

各种调查表明,即便是通过两到三年语言技能课程的集中学习,汉语已经达到HSK5级甚至6级水平的学生,大三大四进入到文化类专业课程学习时,仍然面临语言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围绕专业性话题得体、深入地交流的问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受制于语言水平的限制,对留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讲解必须结合语言的语用功能进行,必须充分注重留学生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中所明显体现出的语用诉求,这也是符合对外汉语教学发展规律的。朱光潜先生曾说过:“在任何一国要真正好的语言,大半都要从最好的文学作品中去找。”*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典范性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提纯的优美的语言,它与口语,特别是现代汉语口语固然有距离,然而即便在当下,它们也并非死的语言,其中涵盖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从未与现代汉语完全撕裂,而是沿着一定的轨迹延伸到了当代人的生活。特别是当我们进入到有关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思想、哲学、历史等深层次话题交际时,古代文学作品中形式丰富多样、文化姿态各异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成为人们表达思想、辅助交际的最具有审美趣味性同时也是最经济的工具。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有着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以及意象,尤其是那些至今还活跃在人们口头和笔端的经典表达方式,在课时允许的前提下,甚至可以进行适度的操练,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体悟这门课程的现代意义。

当然,强调教学时将文学的鉴赏与汉语语用功能的把握相结合,并不意味着要把古代文学上成类似于古代汉语的课程,更不提倡陷文学的课堂于生词及古汉语语法学习的汪洋大海。教师要在文学的解读与语用的讲授之间把握好一个度,决不能让语用学来喧夺文学的主。一个比较有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是,文意的粗读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并提前准备好相应的预习辅助资料。辅助资料中的字词释义宜细不宜粗,勿取过于文学化、术语化的阐释方式,应以明白晓畅为宗,最大限度地贴合留学生的汉语水平,降低作品的理解难度。经过这样的预处理,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精读时,就不必过多地分散精力于逐字逐词的解释,能够将语用的重点放在被筛选出来的经典词句及意象上,从而将有限的课时更多地集中于作品审美特点和文化特质的解析上。

第二、改变传统课堂由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课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设计合适的课堂活动,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表达欲望。

文学的课堂应该是既富有审美情趣,同时能频繁产生思想碰撞的课堂,对外汉语教学背景下的文学课堂尤应如此。我们的学生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年人,具有个人特色的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养成,且每个学生的身后都涵养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背景。他们在语言的表层能力上也许比较“稚嫩”,有时候难免给人以“可以当小学生教”的错觉,但是在历史、文化、思维等各方面的深层思辨能力上,与中小学生是处在完全不一样的层次上的。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激活他们身后潜藏的异质文化因子,与中国最经典的文学、最具特色的文化碰撞出异样的思想火花。

具体地说,在诗词教学板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节奏、富激情地吟诵,训练学生自主配乐朗诵或者演唱,举行诗词配乐朗诵比赛,引导学生翻译、仿写同类题材作品;在戏剧教学板块,教师示范戏剧表演程式,鼓励学生体验、模仿,选择经典剧目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把西方话剧、歌剧等艺术形式拿过来进行横向比较和讨论;在小说教学板块,把其他国家同类题材的经典作品拿过来作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抽取作品中的特色人物、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等进行跨文化比较分析等等。这些方式皆以体验式、沉浸式学习为特色,有助于改变古代文学教学在学生心目中的艰深、古板、晦涩的印象,非常值得教师尝试。

第三、采取现代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第2篇

古代汉语既是汉语言本科的专业必修课,也是被国际学生公认为最难的课程。然而,此课却是深入学习中华文化的门径。如何令学生兴味盎然地学习文言,如何巧妙、恰当地渗透文化知识,皆与师资素质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当前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观念误区与国家设置古代汉语课程的意义进行较为深入地剖析,以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具有针对性地论述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从事文化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古代汉语教学现状与观念误区

建国以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经历了草创之艰辛与改革之新变,迄今方显星火燎原之势。而相较于传统文科,仍是年轻的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增进异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成为沟通思想的桥梁,而现阶段其研究重点仍在语言本体与教法研究。近年来,文化教材的研发虽有进展,但就整体文化教学研究的深度与课程推广的力度而言,皆无法与语言教学研究相提并论。

在国内高校中文系的专业教育中,古代汉语课程实际上起到专业分水岭的作用,学生对此课的兴趣浓度与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未来深造时专业方向的选择。而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对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文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却常显不足。究其要因,主要有三:其一,课程无用论,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疏离,学习古代汉语缺乏实际意义。其二,畏难情绪,认为很多中国人都学不懂古代汉语,何况是外国人。其三,轻视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低估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认为留学生只要能背诵两首诗词就算是学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了。

执此谬见从事教学,呆板、枯燥地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昏昏欲睡;不准确地讲解,导致学生理解知识似懂非懂,混沌迷茫;因教师知识储备的欠缺而造成语言要点、文化常识的漏讲,影响日后古代文学课程的授课进程;移植中文系传统试题模式,甚至初学文言就考课外古文语篇翻译??种种做法都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习自信心。由是观之,古代汉语素来成为国际学生考试亮红灯频率最高的课程,教师对此并非全然无责。

二、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深意解读

回顾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历程,从学习拼音到听、说、读、写课程,都属于语言学习范畴。即便是中国历史、文化概况等课程,也都是以现代汉语写成的简介性内容。而古代汉语则不同,是国际学生与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初次接触。因此,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意义的基础上,以科学、实用的教法开展教学。

第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根源,教师应站在促进学生加强现代汉语理解力与汉语应用得体性的基础上,来完成古代汉语的教学,帮助国际学生提高欣赏汉语的品位与词汇应用的层次。授课之初,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文言在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以往三千余年的岁月里,文言雅语是士子的必修课,文言文一直居于书面语的垄断地位,作为首要文化载体的地位从未动摇。自20世纪筆起新文化运动开始普及白话文,文言之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日渐衰退,但其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客观现实则无可取代。无论是应用时间的长度,还是精神内涵的深邃程度,白话文皆无法与文言文相比。文言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建立、文化性格的养成相伴相生。时至今日,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依然渗透于现代生活的诸多细节中,只是人们在习以为常中忽略了对文言的认知,比如成语、典故的应用等等,不胜枚举。上述道理,是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建立正确学习观念的有效阐发。

第二,各高校选用教材的难易程度与课时安排的进度均已力求适合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程度,师生双方皆不必存在畏难情绪。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部古代汉语教材,一是徐宗才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是李禄兴先生主编的《今用古代汉语》,在篇章选择、课文注释、语法讲解、课后习题等环节虽体现出编者不同的教学理念,但都对国际学生的接受能力做过充分考量,教材编写的难度与深度已远远低于国内中文系使用的专业教材,汉语言本科二、三年级的国际学生可以接受。

第三,以古代汉语课程激发国际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持久兴趣。庞大的汉语学习群体水平呈现金字塔结构,即初、中阶学习者人数众多,高阶学习者相对较少。虽说无论汉语水平高低,学习中文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体现,但各领域在促进国际信息互通中做出突出贡献,发挥强大助推作用的精英,往往是汉语高阶水平人士。尽可能多地激发初、中阶学习者潜能是教师职责所在。

相对于全部人生而言,国际学生驻华学习时间毕竟短暂。支撑他们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继续学习汉语、研究中华文化,浓厚的兴趣显然是保持学习动力与恒久毅力的最重要精神支柱。国家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阶段设置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课程,用意深远。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应提高对此课的重视程度,以持久发展的眼光,善用此课来调动学生探求中华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我国文化推广事业的深度与广度都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师资优选与教法调适

纵观学科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虽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初创时期,教学规模相对较小,师资队伍却精英荟萃。吕叔湘、朱德熙、邢公畹、童庆炳等名家巨擘都是为事业奠基的功臣元勋。回顾前辈学者的治学共性,无不以精研国学为根本,兼善西学,既躬耕于教学一线,又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这对当代师资选拔与素质培养亦应有所启发。汉语国际教育领域,若优选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史等相关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或可体现以下优势。

首先,入选教材的语料佳篇嬉笑怒骂无所不包,但文言不同于白话,即便是非骈体对仗的散文,亦或是措辞强硬、语气激昂的辩论文,皆自有其文言雅韵。而此份深蕴于字里行间的雅致,确需长期沉潜于典籍方能领悟。古文本无标点,同一段文字,句读不同,或文意生变,或情韵有别。广为流传的雨天留客事典与对杜牧《清明》七绝诗的宋词版改写即为显例。前者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是饱含期待的问句,若标点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则是生硬的拒绝了。后者将晚唐杜牧的七绝诗28字只字未改,标点停顿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变为宋词风格后,更添一份怅然蕴藉之思。

汉语音、形、义紧密结合,若声调变化,则意随音转,声调教学始终是国际学生语音操练的重点与难点。古代汉语中存在着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情况,都给国际学生识读、记忆文言带来困难。因此,专业教师的标准范读,不仅可以读准文言字音,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之韵。

其次,需要申明,以现代汉语语法生搬硬套古代汉语语法讲解的做法绝不可取。文言语序、词法与现代汉语多有不同。若以现代汉语语法来讲解文言宾语前置句、使动与意动用法,莫说是国际学生,就是中国学生,也必定如坠云雾。专业教师在处理文言语法讲解时,相对富于经验。比如,词句释析更为清楚,补充例证更为得当,词法讲解更为灵活,尤其对古今异义词的源流辨析也更为准确。

最后,专业教师的知识积淀有助于应对学生提问,随机应变穿插文化扩展内容,促进课堂互动。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充满挑战,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正确理解并习惯接受学生的即兴提问。在非语言技能教学的文化课上,答疑与提升学生兴趣正向相关。如何巧妙答疑,恰当扩展文化知识,是教研过程中常需深思的课题。例如,在讲授《多多益善》课文时,学生提问:这是韩信与皇帝的私人谈话,别人怎么知道的?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学生刁难老师,按照国际学生的现解,若非秘密监听,君臣二人间的对话如何得以记录而流传千载?教师刚好可以借题发挥,向学生介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制度以及秉笔直书的史官精神,是中国历史记载不曾中断的重要保障。若课时允许,良史董狐、太史伯兄弟、司马迁故事都令学生兴趣倍增,并对中华文化肃然起敬。

专业教师具有以上三方面学养优势,但要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教学,还需用心研习学科特点,进行教法调适。谨举三例以资参考。其一,古代汉语授课尤需出言谨慎,用符合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汉语讲解,力求简明、易懂。其二,联系现实多做古语今用练习,强调实词的古今意义联系,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三,改变传统文言教学的严肃课风,秉持严谨而富有亲和力的教学态度,善借课文设计文化讨论环节,营造有用处、有趣味、有深度的课堂氛围。综上所述,专业教师将学识素养与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相结合,务求在短时期内形成适合国际学生的教风与教法,无疑将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四、师资培训与素养提升之建议

直接吸纳古代汉语相关专业教师加盟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队伍,固然是师资建设之捷径,但文化素养的提升非朝夕可就,确需日久年深潜心修行,以下三点建议或可参考。

第一,重视传统经典文献的学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实的专业基础有赖于每天点滴的积累。研习经典,非止于增长知识,其要义更在于通晓事理,养德修身,知书达理正谓于此。透过先贤行藏与灼见,感受其超拔的人格魅力,体悟传统文化的深邃哲思。学生的问题也许很简单,但若想做出精彩的回答,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可堪回味的见解。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160 ― 02

古代汉语课程是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阅读古籍能力,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然而,由于古代汉语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距离今天时间久远,内容比较枯燥,教师教学困难,学习不愿意学,教学课堂死板成为目前古代汉语教学的普遍状况。尤其是现在注重应用本科高校建设背景下,古代汉语教学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一、目前古代汉语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普遍使用的是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采用繁体字,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文选中所选文章都是有代表性的历史名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全书注音、释义准确,成为大多数高校首选的古代汉语教材,但是由于教材是1962年出版的,使用年代较长,教材修订相对比较滞后,文选部分与中学教材重复部分较多,如《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师》等篇,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过。文选中有些字词注释较模糊,通论部分有些难理解的概念如古今字、异体字的讲解也较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近年来教材对新的研究成果吸收不够,知识相对陈旧。

2.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文选部分的讲解多是逐字逐句讲解,字词解释都是根据各种参考书的解释,古汉语通论部分纯理论的讲解更为枯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兴趣不大,觉得教学内容枯燥,古汉语的术语难以理解,对繁体字书写的课本产生畏难情绪,感到沉闷、乏味,久而久之就产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厌倦感,加上学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认为古代汉语实用性不强,远离现实生活,对今后就业关系不大,对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古代汉语存在的价值充满怀疑。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古代汉语目前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授课方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忽视课外学习的作用。虽然教学手段上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了多媒体授课,也不过是课堂内容是从板书到PPT的转变,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本质的区别,很多学生只是在把PPT拍下来,考试前再突击学习,课堂教学中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探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不高。

4.学校不够重视。在现在注重应用本科高校建设背景下,一些高校单纯重视学科的应用,将传统的语言类课程逐渐削减,甚至取消了《语言学史》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古代汉语的课时量也逐渐减少,这与古代汉语课程的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地位极不相称。

二、提升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的策略

针对古代汉语课程尴尬的处境和学生学习的现状,面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的需求,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重新调整,教学工作要改变当前的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应转移为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以及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提出以下改革的策略。

1.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计划,要突显古代汉语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的地位,同时教学计划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古文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针对教学大纲进行合理的拓展和补充,教学过程中可将文选、通论相结合,分章节教学,课程讲解中要注重与现代语言生活相贴近,教材所选文选篇目较多,教师可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篇目,中小学教材学过的篇目可不再讲解,教师未讲的篇目可作为课堂作业布置给学生。

在讲文选部分时,可以将古代文史知识融入文选部分的教学中,从字词的讲解扩展到对古代的思想文化的讲解上,将二者结合起来,既要讲好字词,又要将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结合起,利于学生理解,将生涩难懂的文言文放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中,引入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和文化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论语?公冶长》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就可以讲解古代的车马的称谓,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两匹马拉的车称为骈,三匹马拉的车称为骖,四匹马拉的车称为驷,古人乘车以左为尊。《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这不在于说他有四千匹马,而在于说他有一千乘车。

通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词汇、语法、诗词格律以及常用的字词典等内容,内容较广,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在语法教学如“判断句”、“否定句”、“疑问句”的讲解时可注重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规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古今贯通的能力,密切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古汉语的知识解决现代汉语中遇到的问题,现代汉语也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

2.在古汉语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利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议配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形象丰富,在教学方法上,要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在课堂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出某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布置一些小论文让学生在课堂外完成。如在讲解古今感彩的不同的几种情况时,教师可以先举例让学生说明一些字词各自古今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来归纳古今感彩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缓解古代汉语课的枯燥、乏味,增强古代汉语课程的趣味性,可以将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知识点通过PPT展示给学习,扩充教学内容,节约大量板书的时间,通过一些有趣的背景图片和视频,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如在讲解《战国策》的有关篇目时,就可向学生展示出自《战国策》的一些成语的图片,如“亡羊补牢”,“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如在讲汉字形体的演变时,举例讲解“行”字时,依次展示出“行”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等古文字形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出“行”字的演变,加深学生对古文字的印象,避免了教师讲解的含混不清及板书的不准确,节约了课堂时间,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如何利用网络查询资料,如可通过《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查询字词义,可通过“汉字字源”网查询6552个常用汉字的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各种形体,教师也可在课堂中进行在线演示。

3.加强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古代汉语课程理论性较强,现有的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出文化应用的内容,因此应充分考虑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思考古代汉语的课程结构,根据各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及时引进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有效地结合起来,突出课程的实践。

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关注古代汉语的现实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突出古代汉语的应用功能,将古代汉语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现实社会有效地结合起合,如对于毕业后有意考公务员和从事文秘工作的学生,可鼓励学生多读名家名篇,提高写作技巧;对于想考古代汉语专业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同学,可鼓励学生对古代汉语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并多阅读古汉语其它的教材和相关的参考书籍,如《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中国语言学史》等;对于有志于做中小学教师的学生,可鼓励学生多阅读并熟悉文献,掌握中小学古汉语中常用的文论知识,熟练使用《古汉语词典》《辞源》等工具书,并可选择一些中小学课本的古文文章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并备课,形成教案,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这个环节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作用很大。

4.加强高等学校教师古代汉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古汉语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古代汉语基础,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很多高等学校古代汉语专业的教师毕业后很少再进行古代汉语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很多教师自身就对古代汉语课程的相关知识理解得不透彻,在讲解时难以向学生阐述清楚,学生自然就感到晦涩、枯燥,难学。因此,应加强对高等院校古代汉语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注意平时的积累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对古代汉语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学习,以及古代汉语教学中最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够掌握古汉语的新动态、新现象,并能将现代化教学元素和传统相结合并运用到教学中,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科研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在考核中,传统的“古代汉语”课程的考察是单一的期末考试制度,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新的形势下,需要探索新的考核模式,考核命题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考试内容要反映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并要反映课程的主要内容,要体现学生对课程掌握和古汉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考试的类型可包括多种形式,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平时作业等多种方式,考试内容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可建立包括课堂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情况,平时作业、考勤制度和考试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把期末考试的一次考核变为多次考核,记分方式为百分制,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平时作业和课堂提问讨论情况占平时成绩的20%,考勤占平时成绩的10%,平时的各单元部分的考核成绩总共占总成绩的70%,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内容,也能促进学生对平时上课的重视,最终有效地促进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

〔参 考 文 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赵红.应用型专业古汉语课程的教学思考〔J〕.文教资料,2013,(24).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全球化;发展

1概述

虽然中国在文化全球化之中将我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传播了出去,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引起我们对汉语言文学接下来在全球化这个发展的大前提下该如何寻找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发展领域的思考。这也就需要更高要求和能力的人才,现在有很多外国的年轻人都对中国的历史和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化与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很多的外国年轻人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也掌握了中国的古典文化。作为中国的年轻人,这真值得我们去反思,该如何平衡好自己的时间,在学习好外语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我国传统文学的学习,努力成为新世纪的有用的人才。

2汉语在全球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古代汉语被人忽视

在如今各国经济都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各个国家都把经济的发展放在了首要的位置,由其是中国在加入了世界经济与贸易组织之后,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从经济全球化获益的经验中,文化全球化也逐渐流行起来,中国文化也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与喜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是没有办法被人所全部学习或是感悟下来的。而承载着古老而悠久的文化的正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虽然已经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抛弃古代汉语的理由。从古至今的发展,古代汉语有其存在发展的价值,不能因为不使用就被人忽视。汉语的发展就是由复杂到简单的一个过程,中国的很多文化典籍都是用古代汉语来书写的,在今天,年轻人中间,在快速阅读的时代下,已经很少有人会去读《四书五经》或者是一些浅显的古文书籍来读了。另外,古代汉语在大学里的学习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及其家长都热衷于报考经济、外语、医学等等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导致我国很多高校出现了分配不均衡的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冷门专业被认为没有前途甚至无人问津。我国自己的汉语文化竟然到了如此的局面,实在是让人心寒。

2.2现代汉语的现状

现代汉语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的变化方面上,还体现在汉语的受众上,现代汉语发展至今,是世界上使用语言人数最多的语言,不仅仅是中国人,很多的外国人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自发的学习着汉语。现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语语言,俗话说就是我们常说的普通话,普通话与我国各地的方言也有所不同,它是全国人民全世界都认可的中国的通用的语言。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仅是各个地方有各自特色的方言,就连不同的民族也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语言。汉语作为汉族的语言,而汉族又是各民族中人口数最多的民族,随着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来往与交流,汉语的使用范围自然就越来越广。在进行贸易、发生战争、因发生自然灾害进行人口迁移等,这些都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各民族的来往与融合。现在不只是汉族,各少数民族也都在教育中努力推广汉语,与社会的主流融为一体。另外,从古代开始,中国就与外国国家有联系,现如今,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更是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学习汉语的热潮也是一波接着一波。孔子学院的开设和针对外国人开展的汉语比赛更是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我们要积极的推广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的推广使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内推行现代汉语,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团结;在国外,现代汉语作为我国的文化之一可以更大范围的传播我国的文化。现代汉语不仅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一定会以更优秀的姿态一直走下去的。

3在未来如何解决汉语言在全球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1提高中国的经济水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别的方面才能有所成就。经济、政治、文化三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文化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经济全球化中,正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才会引人注目,也正是被人关注后,中国的古老的文化才能够被更多的人所关注,汉语言文学作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被传承下来,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来继续把它传承发展下去。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中国逐渐在世界中成长起来,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中,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所以说只有提高中国的经济水平,才能让世界关注到中国,才能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我们的传统的古文和汉字才能被全世界的人们去学习,主动学习才能快乐的学习。

3.2加强对古典文化的教育

古典文化是我们不能摒弃的文化,它代表着我国从古至今的发展轨迹,如果没有这些古典文化作为基础,又何谈现代的文学呢?面对很多人的质疑,认为古典文化是老土的,没有学习的必要,这是大错特错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的教育水平比我们高出很多,就以西方为例,虽然他们的历史较我国短了很多,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松对古典文化的教育,学生们从小学习的知识,都是西方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经典。而因为我国的历史国情,在经历了20世纪的和之后,我国的传统的古典文学都基本被抛弃了。古典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没有古典文化的支撑,我们的文化就会出现断层。现在恐怕已经没有人会读四书五经,甚至那些从小接受西方文化,学习西方语言的孩子们来说都不知道四书五经是什么。对很多人来说,对古典文学的理解是非常有难度的,那些复杂的语言和深奥晦涩的语法形式不是读一遍或是有老师解读一遍就能够理解的。记得在中学的语文教育课程中,选取的古代文言文都是经典的古典作品,老师们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领悟与讲解都不尽相同,所以学生们的理解和认同也都不尽相同。总而言之,必须要加强对古典文学的认知程度,不能够摒弃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

3.3要正确对待外来语言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我国使用最普遍的语言———汉语。虽然我国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生机勃勃的景象,但也不可避免地碰到对待民族语言和外来语言的这个难题。对待外来语言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该如何看待外来语言。这与我们常说的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外来语言在我国的代表就是英语,英语对我国青少年来说是必修的一门课程,已经成为了衡量新世纪新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我们仍要以继承本民族语言为主,吸收外来语言为辅。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之间,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之下,各国之间的贸易经济往来络绎不绝,这就推进了各个国家之间文化的传播,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就成了我国在与各国交往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外来语在每个国家的每种语言中都是存在的,对待时,就应当注意使外来语与我国汉语之间的张力保持平衡,使语言在确保本身特征和稳定性的同时,接受外来语言的滋养。目前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发达,人们对新理念、新词汇、新语言的接纳能力也愈发增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有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中华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如今,面对西方词汇的大量涌入,尤其是英语词汇的铺天盖地而来,我们一方面要善于学习,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坚持自己的特色,我们要确立这样一个观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文化,热爱祖国的语言。

4结论

该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成为了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难题。这需要我们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能够实践的能力。对待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再加上多媒体教学的功能。融入现代化手段的益处有很多,可以扩大知识面,实现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的资源共享。在全球化的今天,在经济高速发展,时代改革变迁发展快速的时代,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快速消费,像是快速阅读等。汉语言文学在现如今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如果连自己的传统都忘了的话,那么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就会被人欺负,所谓弱国无外交,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比比皆是。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并不说要求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学都掌握学会,而是要有所涉猎,广泛学习,不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占用了学习汉语言的时间就放弃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成为一个不忘本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董雪.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思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3).

[2]谭小辉.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及其改革发展[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9).

[3]娄小燕.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8):196.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第5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用来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门工具,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正因为这样,据调查显示,自各个高校建校以来,几乎有80%的高校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并且每年都以稳定的比例吸纳新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进入高校以后的学习方向,而目前被社会所公认的事实是,90%以上的人认为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具有发展潜力。据北安高考网的调查显示,在XX年,教师职业已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一是工作的稳定性和自主性,二是这些年教师的待遇节节拔高,出现喜人改观。XX年,师范类学生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统计显示,在师范类各专业中,需求较大的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特殊教育、教育技术、数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需求相对差一些的专业主要有生物学、地理学、幼儿教育、经济管理、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学等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占据首位。主要课程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中国语言学史、计算语言学、汉语史、汉语方言调查、逻辑学、欧美语言学、实验语音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就业前景主要是到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的实际工作。XX年刚毕业的师范类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对1500元月薪的一份工作应该基本满意,但经过三四年,他们会是很强的“潜力股”。据调查在城区,工作三四年的中学教师平均工资XX元~3000元,在一些企业办的学校,骨干教师的平均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

另外,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范围之广,是其他专业不能同日而语的,除了在教育领域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之外,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也是本专业极好的出路。

主要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也可在参考资料可知:

考生类别:文史类。

未来热门走向预测:

就业前景:主要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

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

广东、上海、北京、湖北、江苏

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

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27.63%

录取研究生:21.12%

其它事业单位:9.63%

国有企业:9.56%

机关:7.7%

部队:2.86%

民营及私营企业:2.83%

高等学校:2.59%

出国:2.23%

三资企业:1.57%

金融单位:1.44%

科研设计单位:0.46%

医疗卫生单位:0.05%

其它:0.02%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