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百家筝鸣

百家筝鸣

百家筝鸣范文第1篇

北京人不仅爱放风筝,而且也爱自己动手做风筝。记得60多年前我上小学时,每到清明节前的“手工课”,大多是老师教给做风筝。做风筝的材料,都是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旧竹帘子的竹条儿。把竹条儿捆扎成骨架,糊上纸,再用水彩涂画,一个风筝就基本上做好了。我们做过简单的“拍子”(俗称屁帘儿),也做过比较复杂的沙燕、蝴蝶等。课堂上,老师还常常把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在黑板上,讲给同学们听。下课以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高举着自己的手工成果,高高兴兴地到操场上“忙趁东风放纸鸢”去了。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据史料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俗呼风筝。”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登瓦官阁》一诗中,就曾写到风筝:“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因全国各地的风俗民情和地域文化不同,中国风筝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北京的京派风筝是中国风筝的主要流派之一。北京风筝已有数百年历史了。自元明清定都北京后,北京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北京风筝在吸纳了全国各地风筝的优长后,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京派文化特色的京派风筝。

京派风筝的代表之一是“曹氏风筝”。曹氏风筝的创始人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曹雪芹和他创作的《红楼梦》,可谓家喻户晓,而曹雪芹创立京派曹氏风筝,就鲜为人知了。曹雪芹平生痴爱风筝,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南方度过的,从幼年开始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对南方风格的风筝非常熟悉。雍正六年(1728年),曹雪芹15岁时回到北京,对北方风格的风筝又有所研究,“旁搜远招,以集前人之成”,自己动手制作风筝,从而创立了京派“曹氏风筝”。曹雪芹的挚友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一书中写道,曹雪芹“所扎风鸢,罗列一室,四隅皆满,致无隙地,五光十色,蔚为大观。”曹雪芹还把对风筝的研究和理解,写进《红楼梦》里,通过风筝的品格表现书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如,在第七十回里,曹雪芹生动的描写了宝玉、黛玉及一班丫头在大观园内放风筝的有趣情景。描述林黛玉放“美人儿”风筝时,姑娘丫头们剪断长线,放走风筝是“放晦气”,众人都道:“林姑娘的病根儿放去了。”剪断风筝线,放走风筝“放晦气”,这也是老北京的民俗。在第二十三回,曹雪芹还借书中人物探春写了一首意蕴深邃的《风筝》诗:“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京派风筝的代表作是“沙燕”,这是北京风筝独创的品种。沙燕又分为胖燕、瘦燕和雏燕等多种不同的品类。曹雪芹是制作沙燕的高手,他制作的沙燕品类十分丰富,巨可盈丈,微不足寸,千姿百态,堪称上品。曹雪芹还写过一首名为《半瘦燕》的风筝歌诀:“新燕至秋羽初丰,貌似少年弱冠容。黄口犹存童稚意,青衿已具成人形。神凝两目澄秋水,气贯双眉耸剑锋。世事未谙多棱角,胸怀坦荡喜争雄。清晨戏蝶翻花圃,黄昏逐蝠入云层。邀集新雨觅仙境,会同故友访武陵。奋翼千仞冲霄汉,展翅万里乘长风。宇内翱翔无所羁,明春北返忆归程。”这首歌诀不仅写得文辞精美、诗情画意、形象生动,而且还把制作的技艺、绘法、色彩,融入其中,实在令人赞叹。

大约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曹雪芹从京城迁居到西山一带,潜心创作《红楼梦》。这时,他的生活状况已经非常窘迫,经常是“举家食粥酒常赊”了。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扎糊一些风筝去卖。有一年临近年关,他在京城结识的老朋友于景廉来看望他。于景廉是个腿有残疾的人,没有什么养家糊口的一技之长,述说起度日之难,家中啼饥号寒的境况。曹雪芹虽对友人十分同情,可他也无力接济。于景廉言谈中说到京城有某公子购风筝,一掷数十金。曹雪芹想到家中还有些竹、纸,于是就扎了几只风筝送给他,让他卖了好度过年关。几天后,于景廉高高兴兴地来酬谢曹雪芹,“是岁除夕,老于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喜极而告曰,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共享之……”原来是于景廉把曹雪芹给他的风筝,卖了个好价钱,特意从城里赶来酬谢曹雪芹。

通过这件事,曹雪芹想到把自己掌握的有关风筝的资料和制作经验整理成书,“将扎风筝的手艺传开,使鳏寡孤独、老幼病残,皆可自食其力”。于是,他历数年心血,写出了一部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书中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详细阐述了风筝起放的原理、种类、以及扎糊、绘画的方法。为了让没什么文化的穷人易学易懂,他还在书中绘制了彩色的图谱,并配有歌诀。按曹雪芹设计图样扎出来的风筝,大者可达数丈,小者不到一寸,都能御风而起飞,不致倾覆。当时执掌皇家画苑的名士董邦达,读了书稿后,极为称赞,欣然为《南鸥北鸢考工志》写了序。曹雪芹打破了中国文人对“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陈腐观念,还写了关于金石、编织工艺、脱胎手艺、织补、印染、雕刻竹器和扇骨等技艺的书稿。这些书稿连同《南鹞北鸢考工志》集成一书,题为《废艺斋集稿》。

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原稿,据说后来流落到了日本。但“曹氏风筝”的一些制作技艺,仍在北京、天津以及北方各地民间流传,“曹氏风筝”也成为京津各地的风筝主要流派。1943年,制作风筝的高手孔祥泽,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抄录到学校从日本借来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原本中的一些章节,描摹了其中的部分图谱、配图歌诀和注释。后经过多年的研究临摹复制后,创造出一套具有鲜明风格的风筝技艺。孔祥泽制作的风筝被称为“曹氏风筝”。如今,《南鹞北鸢考工志》里的43种技法,完整保留下来的有20种,已被列为首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家筝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南通

城抱水

夜游 博物馆

“长江入海口有两座城市,一是上海,另一座便是咱们南通。当地人形容南通是龙的左眼,上海是右眼。”

我们随船荡去,岸右边的环城北路不知从哪开始变成了环城西路,灯火辉煌的街道,人头攒动,唯独清静点的就是沿岸诸多博物馆所在地,那是文化场所,就连夜晚灯光的布置也显得温文尔雅,主体有些轮廓光,映在濠河水面只是些扭扭曲曲的线条,不像通体透明的商场,耀眼的光斑在水面上变幻不定,摇摇晃晃地映在水边恋人身上,远看以为他们在跳舞。也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博物馆,濠河两岸的街道显现出不同于其他城市商业街的特色来。

环城西路1号,南通风筝博物馆就坐落于此。我不知道选址者最初的动意,但“1号”在这条博物馆街上颇具意义。“南鹞北鸢” 通指我国风筝的两大流派,“鹞”即南通的板鹞风筝,是南派风筝的代表。自古以来,南通人即以放飞能奏乐的风筝而自豪,我对南通的最初记忆也是板鹞风筝,事实上,这种风筝早已成了南通的名片,直到如今,南通风筝依然是江南一绝。绝在哪儿?走进博物馆便通晓了其中的奥秘。

在博物馆品种繁多的南通风筝中,主角自然是哨口风筝,无论是六星、七星、九星……板鹞,制作上均融雕、扎、书、画、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排列在身上的哨口,小的仅有黄豆粒大,而大的却像一个坛子。别小看了这些腹中空空的哨口,其加工的复杂性和精湛程度应当珍其为艺术品。起初我不敢相信挂着180个哨口的风筝如何飞上天去,听了讲解知道,即使是特大哨口,由特种葫芦加工而成后,最多才有几十克重。如果用它来装水,至少可以装60kg。”在一个风筝的身上有两段很有意思的小楷行书,道出了南通板鹞风筝的精髓:“风筝本是借风之力自鸣之古筝也,远无声者形再美也似哑女升空,怎比百音齐鸣,似仙乐震耳,妙趣万千”;另一段是:“自雕、自扎,自绘、自书;非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感天地造化之南派风筝也。”

从风筝博物馆出来过文化宫桥便见到一所老式房屋,门牌:“沈寿艺术馆”。信步走入,一幅幅精美的刺绣立刻吸引住我,真是不知道我踏进了苏绣大师的纪念馆。馆址就是沈寿当年在此传习苏绣的中国第一座刺绣学校“南通县立女红传习所”。从一组组照片和生平介绍中可以清晰地了解这位出自吴县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家里的闺秀不同凡响的刺绣生涯。这位原名沈雪芝的苏女,凭着常年刻苦的专研,在慈禧太后70寿辰之时,用精巧的双手刺绣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寿屏进献,慈禧见到,称为绝世神品,大加赞赏,并亲笔书写了“寿”,“福”,两字,分赠于她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雪芝更名为“沈寿”。

百家筝鸣范文第3篇

一、风格的多样性是筝艺繁荣的重要标志

“风格”是一个时代、一个民http://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而古筝风格的多样性则表现得尤为充分,其中,反映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更为明显。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及如今流派概念的广延性和不同时代的个人创作与演奏风格的多样等特征促进了古筝艺术的繁荣。由此可见,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是由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社会生活的多样和主题的多样、新的思潮和风格的多样以及表现方式的多种多样等,都是筝乐艺术风格千差万别的原因。

1.丰富的内容

第一,地域风格。古筝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众多的音乐风格,特别是地域性色彩成为古筝艺术发展的强大生命力。这是由于古筝长期流传于民间并根据各地区的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审美观点等特征而形成浓郁的地域风格。其中,筝乐著名的五大流派就是以不同地区而命名的。它们风格各样,如山东派《四段锦》、河南派《和番》、浙江派《高山流水》、客家派《出水莲》、潮州派《寒鸦戏水》等各具特色的佳作,脍炙人口。众多的区域,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传统筝乐多重的音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筝乐艺术。可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地理条件成为塑造传统文化的较稳定的繁荣因素。我国地理的多地形、多水系、多气候等风貌,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性风格流派的形成标志着当时古筝艺术的繁荣及风格的多样性,它为今后古筝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时代风格。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这是由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及其相应的审美观点、艺术情趣所决定的。时代不同、艺术风格就不同,例如,建国初的筝乐《战台风》、《庆丰年》、《闹元宵》……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筝乐《伊梨河畔》、《木卡姆散序与舞曲》等乐曲就是两种不同的时代风格。丹纳曾说:“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1] 由此说明了时代风格是一定的社会精神的反映。时代风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向前发展,任何脱离时代要求的艺术都是无法生存的。

第三,演奏风格。马克思曾说过“风格即人”[2] 。这就是说,演奏者通过作品体现出区别于他人的个性。作为演奏者,演奏风格是由各自的生活经历、性格爱好,观察事物的角度以及演奏手法分寸的掌握和技巧擅长的不同而逐渐形成的。例如,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林玲的演奏风格稳健大方,中收外放,音色多变而饱满;周望的演奏细腻委婉,如诉如泣,音色秀丽而清淡;李萌的演奏刚劲有力,现代气息浓重,无拘无束而不失章法。她们的演奏各具特色,展现了当代古筝演奏“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改变了以往的“千人一面”的局面。在此,我们希望有一定基础的演奏者,要在虚心学习各种不同风格演奏的同时,根据自己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出更为群众所喜爱的演奏风格。

地域风格、时代风格及演奏风格在古筝艺术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2.完美的形式

任何艺术形式都要与内容完美统一,都要以相应的、贴切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各自不同的真、善、美的内容,浑成一体,相得益彰。如果没有较完美的艺术形式,再好的艺术作品也缺乏感染力。回顾古筝音乐的发展尤其是筝乐风格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法是器乐演奏的基本保证,也是风格多样性形成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技术是表现完美内容的重要手段,因此,探讨古筝音乐风格,从演奏技法角度出发,始终是一条重要途径。研究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揭示筝乐风格变化的原因,而且还可据此思考音乐的未来。我们首先追溯到传统技术的特点是“以韵补声”的表现手段,按、滑、揉、颤的左手技术与花、刮、撮、摇的右手技术,常被称道“右手弹技,左手弹情”。技术的丰富多彩,表现出不同流派的音乐情绪。通过技术的发展与探索呈现出来的繁荣局面是演奏家和作曲家共同的结晶,他们都着力于对传统技巧的深入挖掘,或致力于创新技巧的合理化发展。技术的由简到繁的变化过程,从一个侧面浓缩了社会文化的精神面貌。

第二,定弦调式音阶的拓展。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欣赏品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传统的五声性定弦方法,采用五度相生律,通常是“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的重复排列。它在筝曲创作中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不能丰富地表达音乐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由此而论,改变古筝传统的定弦方法是筝曲创新、风格多样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重新设计和精心排列各种新的定弦后,传统定弦所带来的局限和束缚便迎刃而解,表现手段上也得到了种种突破。改变定弦后的筝曲多以少数民族音调为主,定弦方式特点主要有八度重复型、交替八度重复型、非八度重复型以及自由混合式等等,定弦方法都是作曲者根据创作意图而确立的创新调式。他们一改传统的习惯听觉,使音响色彩更加丰富,给创作语言的拓展和变化带来了无穷的空间。

二、演奏技术的规范化是现代古筝教学的必然趋势

筝乐风格的多样性造就了演奏技法的不尽统一,它们各具特色,并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今天古筝事业的繁荣昌盛。这应归功于各流派和各时代风格及演奏风格的齐放争鸣,这是可喜可贺的。然而,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既要正确对待技术本身存在的特殊性,又要掌握一种科学、规范的演奏方法——基本演奏方法和基本音色的统一。换言之,既能演奏传统乐曲又能演奏当今风格多样的新作品,这才

转贴于 http://

是演奏者应必备的综合素质。但是,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都是对立与统一的共存。

第一,各流派较独立的演奏方法。由于南北方文化的差异,习俗的不同,各流派均已形成了自己较完整的演奏技法。如山东筝的大指小关节密摇、河南筝大指游摇、浙江筝快四点、潮州筝的双按(活五)、客家筝的八度轮等,这些各具特http://色的流派演奏技法突出了它们的地域性风格色彩,为古筝艺术的繁衍奠定了强有力的根基,同时,也是形成风格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它们的独特性又限制了自身的再度发展,特点往往又意味着局限性。笔者认为,演奏技术是为音乐作品服务的,每一种演奏技法又都不能独立,它们必须互相依附、互相借鉴,这样才能打破技术的局限性,使技术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变大。

第二,统一、规范的演奏方法。演奏技术的规范化是当今筝乐发展的总趋势,同时也是古筝艺术普及、提高、发展、创新的基础,更是古筝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规范化的形成是古筝演奏技术进步的标志。音乐风格的多元化是韵味的不同及弦序、旋律走向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多变性不意味着演奏方法也要多样化,而应力求用一种科学规范的演奏方法来演奏风格多样的乐曲,这才是当代古筝演奏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说,古筝演奏技术的规范化要以科学为基础,形成符合人的生理机能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社会认同性的科学弹奏方法。如果还用一种方法弹奏一个流派风格的作品,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及人们的审美需求了。用科学的方法来弹奏各种风格的作品,才是古筝演奏技术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坚持古筝风格多样性与演奏技术规范化的统一

百家筝鸣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该文通过对古筝源流及古筝文化的阐述,分析探讨古筝的定位与前景,提出古筝在定位于“国琴”的基础上,应该受到更高度的重视,使之得到普及和发展。

1.古筝源流

古筝也叫“秦筝”,据传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今陕西地区)。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它有着不同凡响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感染力强,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这里,我们先对古筝的源流予以梳理和回顾。

1.1筝名的由来

关于筝的源流,史料记载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说法:

其一,分瑟为筝说。据唐代赵磷的《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宋代丁度的《集韵》中,也载有类似的说法:“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

其二,筝筑同源说。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其三,蒙恬造筝说。据《隋书·音乐志》载:“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造。”但刘朐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筝,秦声也,相传蒙恬所造,非也!”清朝著名的训诂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为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产生的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1.2筝的主要流派

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最为著名的有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江浙筝五个派系,其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2.古筝文化

东方美学的一个鲜明特性就是重含蕴而不重直露,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情韵而不重理性。无论在绘画、书法、文学、音乐、园林等方面,概莫能外。但与绘画、雕塑、摄影等诉诸视觉形象的刻画不同,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可感受得到的。古筝艺术在表演上不是炫耀技法,而是以情韵来表现内涵,表达方式委婉含蓄、韵味悠长。筝曲是古朴典雅的华夏民族文化的掠影,通过其如歌般流动的音乐织体,塑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

2.1筝乐的社会功能

筝乐在古代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其功能主要体现在:1.民间娱乐。2.用于雅乐,就是在朝廷里的郊庙祀典中使用。3.用于大型的乐舞演奏。4.用于宫廷和贵族宴享娱乐。5.文人的自娱自乐。6.小范围的室内娱乐。7.秦楼馆舍。筝乐更多的是职业艺妓表演,在大众娱乐场所酒楼歌馆进行,听众广泛,也更具娱乐性。8.国际友好交流。筝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国外,包括日本、朝鲜和东南亚。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古筝就是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传统乐器。筝曲音韵典雅含蓄,旋律流畅优美,能表达许多层面的东西,如人的悲喜、忧伤、欢快等各种情绪,自然界种种情景,社会生活场景等。古筝弹奏所流露出的古典韵味更能体现刚柔相济、阴阳结合的审美观。

2.2筝乐的审美功能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特别是文人以诗歌的形式对筝乐进行歌咏。如曹丕、曹植、李白、岑参、张九龄、白居易、韩愈、卢纶、李商隐、欧阳修、晏殊、坡等。

古代文人中筝弹得好的很多,其中有曹丕。他是不管到哪里,都要把筝带上,随时随地都弹。还有晋代的谢尚、何承天;南朝梁时的陆太喜、北魏的北齐间的李元忠、孙世元;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后也弹得一手好筝,深得她的婆婆太后的欢心。

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自古至今,弹筝者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这说明,古筝是雅俗共赏乐器,是生命力顽强的华夏文化的见证。

3.几点思考

古筝,这件历史悠久、古朴的民族乐器,在历史上它曾辉煌过,被誉为“民族乐器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却逐渐衰败下来,到建国前夕,全国弹筝的人,或者说造诣较高的筝家,已经很少,几乎到了失传的境地。建国后,音乐学院把民间古筝艺术家请到了大学讲台,培养了新一代的筝家,为古筝艺术注入了活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古筝的普及和对传统音乐的重视,使古筝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1定位分析

我们将古筝定位为“国琴”,因为民乐即是“国乐”,代表着“国魂”,纵观民族乐器,惟有古筝具备条件,因为古筝能够独立演奏大型的、复杂的乐曲,其音色和艺术感染力,都可以和西洋乐器中的钢琴相媲美。许多筝家正在通过举办高层论坛,专家论证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敦请有关部门对“古筝——国琴”进行命名和认定。同时也将通过网络投票等形式,让全世界都领略中国“国琴”的魅力,让筝声响遍全球。

据行内的有关资料显示,在艺术培训行业中,学古筝的人数仅次于学钢琴的人数,这就是因为古筝不但易学,而且音色好听,如行云流水,古典优雅;陶冶性情之余,又可借弹筝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青少年学古筝有100多万人。古筝是一件入门非常容易的乐器,初学者就能够弹奏好听的乐曲,十分容易产生学习兴趣,而且学成也比较快。我们有理由相信古筝的普及完全可以像外国人从小普及钢琴和小提琴一样,而且古筝要易学得多。

民乐演奏家孙以诚说,“相对于西洋乐器而言,民乐乐器的门槛低,购置费用和学费相对便宜,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气质。”的确,古筝的价格从几百至3000元左右,比钢琴等乐器都要低廉,是一般中国家庭收水平完全可以承受的。摆在家庭或休闲场所的厅堂中,其古朴、雅致平添了许多文化气息,彰显主人的艺术品味。

3.2前景预测

百万学筝大军带来的是师资的严重不足,由于师资短缺,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的古筝人群的增长,否则,学筝的人数还会比现在多几倍。未来古筝教育市场,发展速度还会更加迅猛。除正规艺术学校、民办艺术学校外,诸如各种少年宫、老年活动站、群众艺术馆、社区文化站等等。在不久的将来,学筝的人数将达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所以需要更多古筝教育的师资来从事这项事业。

我国的古筝艺术,远在古代已传至海外,并在一些国家落地、生根、开花,有的已发展成为自己国家的主要民族乐器。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除各国华裔外,一些欧、美、澳、日等非华裔的学者、学生也来我国研究和学习古筝艺术。

综上所述,我们考虑古筝艺术的发展也应该具有世界的宏观观念。今天的古筝艺术,应该以一个新的风貌迎接挑战,在保持已有的传统演奏技巧基础上大量吸收借鉴西洋键盘乐器钢琴的弹奏特点,尤其是扫摇技法及双手和弦音程的演奏更加丰富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使古筝在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树立更好的形象。我们的出访演奏和讲学,既要介绍华夏文化,也可用古筝来表现异国风情,要逐渐地使古筝成为一件世界性的乐器,才会有更广阔的前途和更大的发展。相信经过几代筝人的不断努力,一定能让古筝这朵古老的艺术奇葩开得更鲜艳、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蒋萍.古筝演奏法[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19~67.

[2]罗九香传谱,史元编.汉乐筝曲四十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88~105.

[3]黄好吟.六十八板筝曲研究[m].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1997.168~381.

百家筝鸣范文第5篇

1、到了吴山广场,抬头一望,天空好象就是一片风筝的海洋,有齐天大圣风筝、大红金鱼风筝、还有漂亮的蜻蜓风筝……其中,有一只金光闪闪的蝴蝶风筝,翅膀上的花纹,非常漂亮!我就把我的“蝙蝠大王”拿出来。从刚才放的过程中,我知道放风筝基本的知识:第1是风筝向天空飞的时候要放线,要掉下来的时候要抖线,这样,风筝就飞得高了!

2、来到广场上,天空中大家的风筝一个个都飞上天空蓝天上飞着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风筝,低飞的燕子;高飞的老鹰;漂亮的蝴蝶在空中飞舞;金鱼摆飞舞;金鱼摆动着尾巴不停的跳。

3、一到广场,我就看见天空中飞满了各种各样的风筝,有可爱的燕子风筝,有“百鸟之王”凤凰风筝,还有“国宝”熊猫风筝呢!这么多五颜六色、千奇百怪的风筝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形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

4、正在我无望时,老天爷很快送来了一阵风,我的“金鱼”摇摇晃晃地飞上了天,可旁边的一只“蝴蝶”风筝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我躲也躲不过它,“金鱼”还是被那只“蝴蝶”纠缠住了,“金鱼”无法挣脱,我手忙脚乱收线,可是来不及了,“金鱼”已痛苦地直线下坠。

5、只见风筝摇摇晃晃,就像喝醉了就一样,往高处飞。风筝越飞越高,像一只只自由自在的小鸟,我心里一阵得意。

6、我们五年五班的山鹰正在“拍打着”雄健的翅膀准备翱翔天庭呢!只见它先是徐徐上升,又是在空中自由的摆动身子,最后他转了一个弯,又一次的展翅飞翔起 来。多么勇敢的山鹰!

7、看,那老鹰飞得多高啊!它扇着自己的大翅膀,多威风啊!小金鱼也不甘示弱,想盖过老鹰,可是老鹰一点儿也不给小金鱼机会,只要小金鱼往上飞一点儿,老 鹰就盖到它上面。这时,小金鱼的眼珠子“滴溜溜”一转,想出一个馊主意,把老鹰给顶下来了,小金鱼就得意洋洋地在蔚蓝的天空中飞来飞去。

8、我透过车窗向空中望去,只见空中那花花绿绿的风筝,真像一朵朵绽开的花朵,看,那个威武的长龙风筝,像不像鲜艳的串红?那只展开的翅膀飞向天空的蝴蝶多像花玫瑰呀!那里有条鱼呢,它正奔向海水妈妈的怀抱呢……

9、放眼环顾四周,同学们也很快都把风筝放上了天空,各种风筝在天上尽显英姿:“蝴蝶”和“金鱼”跳着优美的舞蹈;“飞机”一会儿俯冲,一会儿又舒缓平稳地滑翔;而我们的“奥特曼”正和一只“大眼怪兽”在对视着,好像马上就要进行决斗……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操场。()

10、线儿越放越长,风筝越飞越高,“大蜻蜓”、“长蜈蚣”、“火凤凰”、“包公脸”……各式各样的风筝把蔚蓝的天空装点得像美丽的万花筒。

11、我的风筝映衬这湖灯,显得格外美丽。游客们也在啧啧称赞。我真开心!当我再抬头看时,天上的风筝已经多得数也数不清了,美丽的风筝啊,你带着美好,带着希望,飞向更灿烂的明天吧!

12、满天的风筝五颜六色,形状各异。有凶猛的鲨鱼,在天上游来游去,好像在捕猎物似的;有可爱的金鱼,在空中甩动着它那美丽的尾巴;有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舞,展示着它那好看的花纹;有花花绿绿的蜻蜓,抖动着美丽的翅膀;还有威风的老鹰,迎着风在展翅翱翔……这些风筝在蓝蓝的天空中飞来飞去,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真是漂亮极了。

13、我的风筝很小,上面只凌乱地涂着三条单调的颜色,远不及她们手中的猫头鹰风筝来得好看。

14、我抬头望了望天,一只小小的风筝便映入了我的眼帘。它的“身”上像彩虹似的被划分成一条一条的,色彩缤纷。在尾巴上还挂着一块手帕似的白布,这是殷丽为了防止它打转,所以缝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