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范文第1篇

近日,看到某报一则转载《中国青年报》的新闻,标题为《婴儿报户口,不批第三姓--家长将派出所告上法院》说的是"一位新生儿进行户口登记时,要求派出所按父母之外的第三姓给孩子进行户籍注册而遭到拒绝的女士,把户口所在地的海淀分局大钟寺派出所告上了法庭"。"原告黄女士之所以要为其新生儿报和孩子父亲同音不同字的第三姓,是因为其丈夫的父辈曾姓'萧'。解放后,在一次全社会提倡简化字的运动中,'萧'姓被改为'肖'姓了……"云云。读后真让我啼笑皆非。"肖"与"萧"原本就是两个不同字义的同音字,可是以后怎么会让"肖"字在姓氏上取代"萧",或许是因为贪图方便慢慢地约定俗成的缘故吧。但是从严格规范姓氏文化的角度上说,这是不可以的。历史上许多萧姓的名人,诸如西汉的萧何,太平天国将领萧朝贵,革命烈士萧楚女,还有作家萧乾、萧红等等,绝不能写成"肖"字的。前不久,我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放萧劲光将军的革命事迹的片名,是由刘华清同志题写的,已经把"肖"字改成"萧"字了。说明现在已有人开始注意到应为"萧"姓正本清源了。看来,这位北京的黄女士要把自己的新生儿重新回到他祖辈的"萧"姓上来,这种尊重姓氏文化的举动,应该予以支持和赞扬。

我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也是中华民族宗姓血缘的延续,这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把同一姓氏视为"五百年前同一家"的道理。一个新生儿的名字可以随意地取,但他的姓却是随着父辈与生俱有的(当然也有少数随母姓的),许多海外华人不也正是凭着这个姓来祖国寻根觅祖的吗?

其实,当前对姓氏的混用除了"萧"、"肖"以外还有不少,例如把"傅"姓写成"付",把"蓝"姓写成"兰",把"于"姓与"於"姓混为一姓等,在报纸杂志和电视屏幕上仍然屡见不鲜,这不是对严肃的姓氏文化的误导吗?或许也正是我们有些记者、编辑没有读过《百家姓》的缘故吧!否则怎么会把"萧"姓说成是"肖"的"第三姓"呢?为此,我恳切地希望记者、编辑们能读一读《百家姓》,对加深我国姓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正是严肃我国民族文化巨大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百家姓范文第2篇

乙 是。

甲 你念过书吗?

乙 念过几天。

甲 你念过什么书?

乙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学》、《中庸》。

甲 都讲过吗?

乙 讲过半年多点儿。

甲 那还成吗?

乙 怎么啦?

甲 都讲过什么书?

乙 《三字经》也讲过。

甲 《百家姓》呢?

乙 《百家姓》没讲过。

甲 《百家姓》里头深极啦。

乙 哎,《百家姓》讲姓名啊!

甲 你知道《百家姓》打什么年有的?

乙 自打唐朝有的。

甲 唐朝是李姓头一姓,后来到武则天时节,改武姓为头一姓。

乙 对啦,到了宋朝才改为赵姓,赵匡胤嘛!专制。

甲 对啦,打那儿就没有改,头一句什么呢?

乙 “赵钱孙李。”

甲 这一个倒对,“赵钱孙李”底下呢?

乙 “周吴郑王。”

甲 哎,那就错啦。

乙 怎么?

甲 “赵钱孙李”离“周吴郑王”差一百多句。

乙 怎么差的?

甲 搂上楼下的字,都是字首接字尾,就仿佛小姑娘唱的那个《层层见喜》似的,“赵钱孙李”底下接着个李字……

乙 那么,你往下念。

甲 你听着。“赵钱孙李”底下是李鸿章、张天师、诗云、云里飞(著名天桥艺人,天桥怪之一)、飞艇掷炸弹、但行好事、事在人为、为善最乐、乐极生悲、背拉劲、劲头不小、小事一段、断不清、清官册、测量学、学生爱国、国生祥瑞、瑞雪丰年、年年吉庆、庆八十、十麻九俏、俏皮人、人能治火、火烧战船、传家之宝、宝全(京韵大鼓艺术家)大鼓……

乙 宝全大鼓这里就有哇?

甲 古城会,烩三鲜、仙人过桥、瞧瞧朋友、有钱就好、好歹贤愚、鱼龙变化、华世奎(天津著名书法家)、魁星提斗、斗柄口寅、银钱为重、重大问题、提倡国货、货真价实、实情实意、义和团、团体反对、对敌交战、战败、败子回头、头等小班、搬动有力、力大无穷、穷人心多、多福多寿、寿比南山、山高路远、远路丰程、成者王侯败者贼、贼偷东西、西瓜皮、皮恩荣(三十年代的双簧艺人)、荣剑尘(单弦艺术家)、陈圆圆、元亨利贞、真正挨骂、骂的是你、你不是人……

乙 我不是人?

甲 人之初。

乙 《三字经》也上来了。

百家姓范文第3篇

1.出自上古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2.源于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裔;3.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代;4.出自复姓侯氏和荀姓;5.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6.出自田氏;7.出自子姓;8.出自他族改姓。

迁徙分布

唐高宗时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时,河南的孙氏族人随同到了那里安家落户。唐僖宗时又有河南孙氏族人随同王潮、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

据史书记载,唐朝末年,孙氏族人从河南光州(今天河南潢川)迁入福建泉州。台湾的孙氏都是从福建泉州迁徙而来的。

孙氏在国内分布很广泛,海外不少国家也都有孙姓华人。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明末清初,孙姓进入台湾。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848万,为全国第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54%。以长江为分水岭,孙姓显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的孙姓分布带。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孙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同时,出现了黄河下游的孙姓人群向东北地区的大量移民。

历史名人

孙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山东广饶人,是孙书的嫡孙。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辅佐庄王称霸,功绩显著。主持修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对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作用。

孙思邈: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陕西耀县人。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星衍: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金石学家、棱勘学家,被袁枚称为“天下奇才”。

孙中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广东香山人。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在中共的帮助下改组,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1925年在北京病逝,遗著编为《中山全书》。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园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袒为孙明的十一世孙福。

陈留郡:秦置,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

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圣孙武之族所在。

此外,还有富春郡、汲郡、东莞郡、吴郡等。

2.堂号

平治堂:因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赐号。

乐安堂:因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兵圣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其为将。他带兵西征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赐富春堂号,与乐安堂同宗。

百家姓范文第4篇

三大姓总人口均不超1亿

这项调查和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历时两年。调查涉及全国1110个县和市,得到了2.96亿人口的数据,共获得姓氏4100个。通过县、地区、省三级人口比例的统计,从而得到了当今中国新百家姓的排序。

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的4100个姓氏中,位列前三位的李、王、张,分别占我国总人口的7.4%、7.2%和6.8%,三大姓氏总人口均不超过1亿人;占我国总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8个,占人口0.1%以上的姓氏共129个,而这129个姓氏的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87%。

三姓人口比例较20年前下降

袁义达等人在1987年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

“李姓作为第一大姓,之所以比例从7.9%降到目前的7.4%,是因为原来样本数只有57万,而现在达到了将近3个亿。”袁义达说,与20年前的调查相比,这次调查的样本更大,涉及中国近40%的县,而且几乎都是使用汉字姓的地区。调查结果也更接近中国人姓氏的分布现状。尤其是中国人前300个常见姓氏的数据和分布地区,对于研究中国人Y染色体多样性、疾病的分布、汉民族源和流以及其他学科领域,都有可能提供新的线索和参考,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实际使用的价值。

至今已收集2.3万个姓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姓就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20年前,中科院的研究人员首次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人的姓氏分布,公布了当时100家大姓的排序,引起海内外炎黄子孙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科学家还将陆续发表中国前300个姓氏的数据和分布地图,重新出版《中国姓氏大辞典》,包括至今已收集到的23000多个姓氏,以推进姓氏文化产业的发展。

■ 背 景:

专家根据1986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列出《百家姓》

1987年5月2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研究统计结果为: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这三大姓氏的总人口数是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而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已高达22000个。

据袁义达介绍,对姓氏的研究是一门科学。而中国人的姓氏是姓氏学最好的研究对象。中国人的姓氏反映了中国社会几千年进化的痕迹与传递的过程。

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历史悠久,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种一脉相传的文明,是最为符合遗传学规律的。此外,由于中国人历来宗族观念比较强,所以同一个姓、有着同样血缘关系的人往往会聚居在一起。“这就是在中国的地图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张家庄、李家庄的原因。”袁义达说。

1983年,我国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

1986年,此次普查的相关抽样数据被统计出来。袁义达根据相关的资料数据,开始对我国的姓氏做统计研究。1987年,袁义达统计出中国的姓氏有12000个到13000个。同年,中国科学院正在进行有关姓氏研究的消息被一些媒体广泛传播。1987年5月2日,袁义达将此次姓氏统计中排名前一百位的姓氏公之于众,被称为“新百家姓”。

“新百家姓”中,“李、王、张”位居前三。

2002年,一本50余万字并附有200张姓氏分布图表的《中国人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出版,宣布了这一长达十几年的科研工作暂告一段落。在书中,袁义达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所获得的全国性姓氏数据表明,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

袁义达说,我国的这些大姓传承至今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说元朝的时候,为了维护元朝的统治,就曾经有人向元顺帝建议,把排在前面的五大姓氏的人全部杀光。好在元顺帝犹豫再三,没有付诸行动,这使当时这些姓氏的人们逃过一大劫难,从而也使这些姓氏得以传承至今。

(1月11日《新京报》)

延伸阅读

中科院专家解读新版百家姓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研究的新“百家姓”新鲜出炉。记者采访了主持这项研究课题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他向记者介绍了中华姓氏的玄机。

玄机一姓氏暗藏遗传密码

袁义达解释说,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

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帮助。”袁义达告诉记者。

玄机二同姓不一定同家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

玄机三中国姓氏最有内涵

袁义达说,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且有内涵。

袁义达解释,比如,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没有源头及意义,多数是以位置名来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学者很难把日本的姓氏与人类遗传联系起来。

■ 最新发现:

河南有个“难”姓村

在这次调查中,很多生僻的怪姓也被发现,这些姓氏从来没有被记载过,“过去看到时,还以为这些怪姓是因为笔误产生的,但经过我们这次调查后发现,这些怪姓有其深远的根源。”

袁义达给记者举例说,在河南,研究组发现四个姓“难”的小村,里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难”,当时研究组曾认为这个姓是笔误造成,不具有统计意义,但韩国文化署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异常惊喜,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

原来,“难”姓在韩国人看来,就是自己的根源,“他们告诉我,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个鲜卑族官员的事迹,他的名字就叫‘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随后,这些姓‘难’的鲜卑族才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因此,河南这些姓‘难’的村民就被韩国人认为与自己有很大渊源。”

■ 最新数据:

中国共有4100个姓

袁义达告诉记者,实际上,对中国姓氏的调查早在20年前就曾经进行过,但当时调查的抽样率很低,只统计了57万人,找到了3000多个姓氏。“当时的抽样率太低,因此结果并不可信。”

相关链接

姓的来源

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

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

《百家姓》来源

《百家姓》是我国流传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

百家姓范文第5篇

夏侯氏出自姒姓,为大禹的后代,得姓始祖为夏候佗。周代,夏禹裔孙东楼公受封为杞候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春秋时建立杞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代子孙因以夏侯为氏,称夏侯氏。夏侯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从《姓谱》和《唐书·宰相世系表》两书中的记载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夏侯氏的历史渊源。夏侯氏和单姓的夏氏本是一家,只是夏氏为兄,夏侯氏为弟罢了。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