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百家讲坛毕淑敏

百家讲坛毕淑敏

百家讲坛毕淑敏范文第1篇

毕淑敏(1952-)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年仅17岁的她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人迹罕至的阿里高原当兵111年,做助理军医。她是到阿里部队的第一批五个女兵之一。有一次在最寒冷的时候,她随部队去拉练,穿越无人区,翻过6000米的高山。女兵身上背的武器、弹药、红十字包,加起来足有70斤重,一天要行进60公里。回忆起这段经历,毕淑敏说:“从早上开始,我心里特别恐惧,到下午4点。才走了一半路程。我再也走不动了。我不能让所有的感官感受全部的痛苦,我觉得我的肺里吸不到一点氧气,当时暮色四合,高原的夜晚来得非常快,我不想活了,我要找一个悬崖,岩石一定非常狰狞,不摔则已,一摔就是摔死。”这时她遇到了收容队,并被告之,“你如果不快点走,今天必然会冻死在这个山上。”毕淑敏机械地抬动脚步,在朦朦的月光下,走完了最后几十里路,终于到达了宿营地。这是一个小姑娘,在生命的极限时刻,突然间对生与死有了自己独特的感知和理解。这种感知和理解,一直融汇在她后来的创作生涯里,为她的作品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1980年毕淑敏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11年的边疆高原女兵经历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宝藏,从此她开始写作,1987年在《昆仑》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小说《昆仑殇》,紧接着,《补天石》《阿里》《君子于役》等“昆仑系列”作品问世,一时震撼文坛。同时,回到都市后,毕淑敏开始关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写了《女人之约》《生生不已》《预约死亡》等作品,以表达母爱和生死主题见长。1995年,她出版散文集《素面朝天》,1997年,推出以缉毒、医毒为内容的长篇小说《红处方》,2001年又出版长篇小说《血玲珑》。

1998年,46岁的毕淑敏去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当时她的儿子已经上大学四年了。她刚开始学习很费力,常把学术论文写得像散文,“那一时让我特别自卑,而且对自己丧失信心,由作家一下子成了全班的差生了。”但她终于取得了硕士学位,成了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在毕淑敏近期创作的小说中,影响最大的是《血玲珑》,此小说曾被编剧谢丽虹改编为电视剧,由著名演员王姬、何政军主演,在全国各大电视台播映,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

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扑朔迷离,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小说采用“石破天惊”式的开头,某市地产开发巨商匡宗元在豪宅里被杀,刑警梁子在案情调查中发现,在匡宗元的手机里大量出现一个女人的名字,由此断定:同为房地产界女商人的卜绣文有重大嫌疑。

卜绣文是商界女强人,她丈夫夏践石是大学教授,两人因经济地位逐渐悬殊而感情日渐疏远,维系他们感情的只有冰雪聪明的女儿早早。

匡宗元爱慕气质高贵典雅的卜绣文,多次求爱遭到拒绝,于是设置圈套引诱卜绣文以绣文花园作抵押向银行贷款支付一个大项目的首付款,使她陷入危机,从而迫使卜绣文同意与他合作。

早早突然患了一种罕见的血液病,为了救她只能进行骨髓移植,医院发现她的髓型极为特殊。在女儿最危险的时刻,父亲夏践石生性懦弱。毫无主见,而卜绣文却十分镇定,显示了非凡的意志力,这使留学归来的青年医生魏晓日不禁怦然心动。为了抢救早早,魏医生拿出了“血玲珑”方案,即要卜绣文和夏践石再生一个孩子,用新生儿的脐血来救早早。然而在化验中,魏医生吃惊地发现胎儿与早早的血型不同,这说明早早不是夏践石的女儿,魏医生对卜绣文的品行产生了怀疑。而卜绣文在得到化验结果后如遭晴天霹坜,尘封在心底13年的一次可怕记忆重现眼前。当年,她在去乡下照顾夏母的途中曾被一个青年人过。为救早早,卜绣文下决心要找出当年那个犯。

夏践石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从家里搬到大学宿舍。早早偷偷跑出医院找爸爸,不幸受伤,卜绣文精神几乎崩溃。

魏晓日对夏践石发火,让他去尽一个丈夫的责任。听到早早受伤的消息,夏践石震惊,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挺身支撑这个家。为救早早。他毅然决定让卜绣掉腹中自己的骨肉。

魏晓日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犯,这个家伙就是卜绣文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匡宗元。魏晓日告诉卜绣文时,卜绣文刚好得知匡宗元一手操纵使自己破产的消息,旧恨新仇顿时一齐涌上心头。她强压愤怒,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救早早。匡宗元对此已有察觉。

夏践石不得已找到了匡宗元隐居在乡下的妻子黄姐,在黄姐的帮助下,卜绣文人工受精成功。

匡宗元终于了解到早早是自己的骨肉,竟对早早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感觉。匡宗元到医院看望早早,被卜绣文遇见将他轰出病房。

卜绣文身孕日显,深怕早早知道自己的身世。

就在这天夜里,匡宗元在自己的豪宅里被杀。

卜绣文在刑警面前对自己杀人供认不讳。次日清晨,高龄产妇易发的脑痫发作,卜绣文和胎儿的生命危在旦夕。早早知道了“血玲珑”计划,为了阻止妈妈为自己冒生命危险,她决定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经过魏医生的努力,早早得救。卜绣文终于生下一个女婴晚晚。魏医生用晚晚的脐血给早早成功地做了移植手术。

法院开庭。卜绣文杀人供词。刑警梁子当庭举证,原来杀死匡宗元的是他的女秘书肖蔷的男友,匡的司机阿彪。卜绣文被判无罪,当庭释放。

百家讲坛毕淑敏范文第2篇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王咏琴女士,2007年的某一天,邀请我上百家讲坛,谈谈大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我没有兴趣,此事便放下了。

2009年见面,王咏琴开门见山问,您一再拒绝我,我想知道理由。

我说,理由很简单啊,我从没当过老师,从没上过讲坛。讲课是我不擅长的事儿。

王咏琴说,百家讲坛的宗旨是百家争鸣,并不是只有当过老师的人才能登上百家。

我说,那也要看这个人愿不愿意啊。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到聚光灯下,众目睽睽被聚焦。

王咏琴问,我很想知道您为什么写作?

我说,我当医生出身,见过太多的死亡,深感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我知道人非常孤独,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当代人的痛苦更多的是由精神层面而来。我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和更多的人分享快乐和思考,这就是我写作最原始的动力。

王咏琴说,百家讲坛的宗旨也正是如此。而且,买您的书读,就算是便宜,也要十几二十元钱一本。可是,你若到百家讲坛谈谈您的所思所想,观众除了掏一点点电费以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花费了。当然,他当年买电视还是花了一点钱的,不过不看您这档节目,他也要看别的节目,所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说来,上百家讲坛和你写作的初衷是一样的,都是分享啊。

我从来没听过这样的算账方法,一时间,有点发愣。说实话,她的话击中了我。我在阿里,面壁雪山,度过了11年。我经历过那种渗入骨髓的忧伤,知道与生俱来的渺小和孤独感,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为了对抗这种孤独,人们聚集成群,发明了语言和文字,分享感受与心得。在茫茫虚空中与另外的心灵对接,以精神之水,相濡以沫。在天的尽头,人容易忧郁。在语言的尽头,人又希望重生。

最终,这种算术法和与人分享的强大理由,说服了我,我开始了百家讲坛的录制。

百家讲坛给我高度信任,让我自由选择题目。为什么单单选了关于幸福的话题?在我内心深处,有一个关于幸福的结。

我原来是一个对幸福很迷茫的女人,让我发生彻底转变的,是我父母去世。父亲病危的时候,由于部队医院的某项化验设备坏了,必得把父亲的血样,送到地方医院里去查验。我捧着装有父亲血液的玻璃管,奔波赶往城市的另一端。那家医院的化验科主任说,化验单上标明是急件,我们马上就开始做,你在外面等着结果吧。我在检验科的外面,魂飞胆破焦灼万分地等待着……不知过了多久,主任出来了,把填写好的化验单交给我,然后疑惑地问,这个病人还活着吗?我说,活着。他说,可是这张化验单上所显示出来的这些化验数据看,病况极为严重。以我们的临床经验看,这个病人应该早就去世了。

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没有跟他说这是我父亲啊,拿着化验单,飞也似的往部队医院赶,生怕在我送血样的这一段时间,父亲已经远行。匆匆忙忙赶回父亲所住的医院,先到病床前看望父亲。我觉得非常有经验的主任都那样说了,我会不会已看不到父亲了?!没想到父亲非常清醒,在病床上他微笑着对我说:“这一生非常的幸福,因为有了我的事业,因为有了你的母亲,因为有了你们……”

第二天,父亲走了。这是我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一份遗嘱。我的母亲,在临去世前也说过同样的话――我很知足,我很幸福……一个人的生命,即使在遭受无比痛苦的折磨,即使是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依然可以感知人间的温暖与幸福。人的精神是任何化验单都无法理解的,幸福无处不在,只要精神屹立,死亡也为之匍匐。

很多东西,都会因为岁月渐渐地褪去它们生动的颜色,唯有我们对幸福的追求,让我们体验到人生的意义,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庄严感。当我们一己的生命,和一个辽阔的宇宙相联系的时候,我们渺小的存在,就变得深厚和绚烂。我愿从此以微弱跳动之心,做真诚美善之文字,以应答沧桑无序的人间。

百家讲坛毕淑敏范文第3篇

被称为中国电影战争片之父的著名导演汤晓丹,今年已101岁高龄。在他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他自己画的《壮志凌云》。画中,一位年轻勇士正沿着陡峭的山坡向上攀登。汤晓丹笑着说:“此画中的青年勇士就是我,我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进步,向天再借500年!”朗朗的笑声充满乐观和自信,让人丝毫感觉不到他的实际年龄。

老有所乐才能老有所为

退休之后,汤晓丹把“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作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追求。他特别喜欢旅游,80岁时还偕夫人到欧洲、澳大利亚游玩了一圈。汤晓丹笑日:“旅游有三大好处,一是开阔眼界,二是锻炼身体,三是陶冶性情。”

汤晓丹还喜欢画画,山水、花鸟、人物,什么都画,有时一画就是两三个小时,乐此不疲。他认为:“绘画是一种很好的修身养性的形式。绘画时,须排除杂念、凝神静气、物我两忘,运用指力、臂力、腕力,身体有机结合,将墨点和气韵在纸面上展现出来。绘画创作是一种融机体和精神于一体的创作活动,可激活人的潜力,可收到一种修炼的效果。许多书画家如齐白石、黄宾虹等都很长寿,原因就在于此。”

此外,汤晓丹平时喜欢记日记,哪怕寥廖数语也记上一笔。他将写日记称为“思想的体操”,觉得老年人就是要多用脑,这样才能延缓脑细胞的衰老,不得老年痴呆。

90多岁时,汤老还坚持学英语,把英语词典放在枕头下,随时拿出来翻翻。他说:“人生需要乐趣,经常做一些自己乐于做的事情,陶醉其问就会忘记年龄、忘记寂寞、忘记病痛,充满朝气。”

有好性格才能铸就长寿

凡熟悉汤晓丹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心胸开阔、宽容、富有文化修养的长者。他什么事都能容得下,遇到什么挫折都能想得开,这与他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是分不开的。从艺路上风风雨雨,他总能跨过人生的一道道坎。

“”中,汤老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连鼻梁都被打歪了,家中所有物品被砸,但汤晓丹却将苦难当成对身体与心理的一种锻炼。回忆这段往事时,汤晓丹说:“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有顺境也有逆境,这是一种考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我就是以这样的精神状态来对待人生的大起大落的。所以不管怎么样,我都能顺利地走过来。”

夫妻恩爱让晚年乐融融

汤晓丹认为,夫妻恩爱家庭和谐是老年人健康长寿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他老伴蓝为洁女士是位著名的电影剪接师。自1946年结婚以来,他俩相互扶持,风雨同舟60个春秋,至今仍恩爱如初。

两个儿子虽身居海外,对父母却很孝敬。汤老舒心地说:“亲情、爱情,使我长期沉浸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我觉得自己很幸福。这也促进了我的健康和长寿。”

(据11.1.23《健康周刊》文/陈思露)

著名作家邓友梅用钓鱼养性

20世纪80年代初,以京味小说而名噪文坛的著名作家邓友梅,其《那五》《烟壶》等作品被视为京味小说的经典之作。而今,邓友梅先生年过七旬仍笔耕不辍,被誉为“笔耕园中的常青树”。他旺盛的创作精力,得益于他健康的体魄。

邓友梅热衷钓鱼活动,认为垂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自我精神疗法。“钓翁之意不在鱼”,凡垂钓者,不管钓多钓少,总是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每提一次竿都能获得快乐的享受。

垂钓者从嘈杂的城市来到环境幽静的郊区,与青山绿水、花草虫蝶为伴,就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之感。而在垂钓时,全神贯注直视鱼漂,又能使人迅速进入“放松入静、恬淡虚无、安闲清静”的状态,可松弛身心、陶冶性情、延缓衰老。

从垂钓姿势上说,时而站立,时而坐蹲,时而走动,时而振臂投竿,正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可以存养元气、蓄积精力;动可以舒筋活血、按摩内脏。

邓友梅推崇“淡泊明志、豁达高远”的生活信条,认为“养生不如养性”。他常说:人的一生必定经受很多挫折,不能总把自己放在真理的位置而指责别人的不是,那样永远也跳不出怨恨伤感的怪圈。多宽容,少计较,你首先微笑,生活也就向你微笑了。

(据《保健与生活》)

爱散步的总理默克尔

2010年,德国女总理默克尔在任期内第4次访华,并在访华期间度过了56岁生日。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元首的健康关乎政局稳定。《凤凰周刊》曾撰文细数了各国政要的健身秘笈,透露德国总理默克尔和丈夫在柏林以北有一所周末别墅,她踏遍了那里的小道。

默克尔锻炼偏爱散步。2006年首次访华时,总理就曾陪同她到北京菖蒲河公园散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德国时,默克尔也是用散步“招待”了他。

原来,散步本就是德国人的传统爱好,每周日的午餐后是他们的散步时间。德国还成立了步行基金会,倡导“举步得益”,德国已故总理阿登纳就是会员之一,许多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医生等纷纷入会。

秀美的风景、悠久的历史景观是德国人散步的动力。海德堡大学对面有一条蜿蜒的“哲学家小径”,据说当年舒曼、歌德、黑格尔等经常到此散步,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散步场所”。

散步是无汗运动,而且动作轻缓,尤其适合老年人。很多人习惯饭后散步,认为这是“遛食”。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赵纪生认为,餐后血液多供应给胃部,此时散步影响消化,所以最好在两餐之间散步,能快走别慢走,能走土路别走柏油路,越接近花草树木流水越好。

(据《长寿养生报》)

毕淑敏:环游世界寻找梦想的实现

2011年1月,作家毕淑敏出版了新书《蓝色天堂》,记录她的环球航海之旅。她乘坐的“和平号”游船,自日本横滨进入太平洋,一路向西,3个月后才返回出发港。

天堂的颜色是蓝色

在船上,毕淑敏每天准时起床,绕甲板坚持走5圈;吃完早饭后,看看船上小报上每天各种各样活动的介绍;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讲座;闲时写作。

同船者多是日本人。毕淑敏听说船上最老的游客是一位99岁的老人,便专门去找这位老人,竟然认错了好几次。原来,游客中七八十岁的老人就有好几个。毕淑敏顿生感慨:“我们中国人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像这位99岁的老人,我估计应该是做好会死的准备,毕竟岁数太大了。但他依然兴致盎然地出海了。”

毕淑敏将一路所见所思集成《蓝色天堂》一书,这个别致的书名也是有感而发。她说:“如果让我说天堂的颜色,第一个浮现出来的就是蓝色。我们要努力去保护这个地球,把我们的生活环境建设得像一个天堂。我们好像常常觉得天堂里是没有磨难的,到处都是鲜花美酒,也不用工作似的。但我想,没有这样的地方。人依然要工作,并且还有一些不如意,可是我们的心里还是安宁的。大家一起努力,让地球变得像个天堂。”

用医生的眼光看世界

记者就一些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问题采访了毕淑敏。

记者:你是当医生出身,这本书很多章节都是从医

学的视角讲旅行中的感悟。这是不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毕淑敏:我觉得是很本能的。因为做临床医务工作22年,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用医生的眼光去看待一些东西。有一次,一个学者给我解释,我在阿里那些年,常对着雪山发呆其实就是修行。如果我们能对人生有一个比较坚定的把握,知道有一些东西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有的时候不必那么愤怒,而真的达到这样的状态,人就变得比较平和了。

当我们特别紧张的时候,好像觉得如果不尽快地去做什么事情,就会失去什么。这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如果你能够说不,能够知道放弃,能知道什么是重要的,生活节奏就可以慢下来。

记者:旅游对心理的治疗有作用吗?

毕淑敏:不一定万能,但它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我的感觉是,旅行的时候,你会看到大自然是多么的辽阔,广阔的大海,终年积雪的高山,荒无人烟的旷野,这些对我们深层把握世界是会有所震撼的。原来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比如说受到委屈,或者说磨难,甚至不公正待遇,你可能会觉得这真是天大的事情。可真正出去,看到世界如此之大,那种改变会潜移默化,你自然会觉得,原来那些不必特别在意,还是应看得更远一点。

人是多面性的

记者:你曾当过医生,又是作家,也从事心理医生的工作。这种经历对你现在有什么影响?

毕淑敏:我觉得人挺复杂的,挺多面性的。研究、探讨人生,其实也会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现在,我特别想达到一种状态,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没到七十,还差一点,但我努力,争取提前达到这种状态。因为我觉得这世界上会有很多的不如意,需要很多的妥协。

世界其实挺复杂的,我当了几年的心理医生,越发明白人的丰富,真的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家要找到一个基本的和谐之点。(据《时代周报》等李怀宇/文)

“八旬儿童”陈述的养生三字诀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以新的演出阵容重现在舞台上,电影表演艺术家陈述扮演了“老K”。这出戏最初上演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为一部警世的经典名剧。

陈述是个多才多艺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吹、拉、弹、唱、相声无所不精。在50余年的演艺生涯中,他塑造了近百个艺术形象,虽已82岁高龄,精神却依然不老,随时谈笑风生。陈述何以老当益壮,豪气不减当年?他自有养生“三字诀”:

一日动,动则不衰。不论风霜雨雪、酷暑严寒,他每天都出门运动,或骑车,或爬楼,或游泳,或玩球。

二日乐,乐则祛病延年。陈述幽默风趣,总是乐呵呵的。他爱好广泛,1982年曾画了200幅人像,以艺交友,并请人为他刻了一方配有自画像的图章,自号“古稀儿童”。

三日仁,仁者康寿。陈述快人快语,为人诚信直爽。他本着“行仁义事,致远通方”之家训,凡是该取的就“当仁不让”,否则坚决不为。

陈述爱好广泛,喜欢体育、绘画和摄影,其摄影作品曾参加电影家协会举办的书法摄影展,还获了奖。他说:“摄影与旅游是相互关联的,要跋山涉水,要吃苦耐劳,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体力,在完成摄影的过程中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使身体得到了有益的锻炼。”

陈述从不觉得自己老了,每天爬楼梯,身体状况一直不错。他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带点漫画色彩的自画像说:“这是我自己写的一首打油诗――‘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八十不稀奇,乐天知命何所求,画中看来还神气’,落款――‘八旬儿童题自画像,陈述戏作’。以前我叫自己‘古稀儿童’,现在叫‘八旬儿童’。我双杠练得很好,现在还可以在双杠上倒立。对于吃,我不求口味,但讲究营养均衡。当然,要健康长寿,最主要的是心态好。”

(据《健身科学》)

陈燮阳:一切都要讲“适度”

曾担任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的陈燮阳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指挥家之一。他指挥过国际一流的乐团,享誉世界,也是位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倡导者。他虽已72岁,但身体没有什么大毛病。谈到健康与养生,陈燮阳说:“要使身体好,一切都要讲适度,过了头就不行。”

陈燮阳很重视睡眠,除了每晚睡足6~7小时外,中午还坚持30分钟至1小时的午睡。他说:“外国医学家将睡眠视为人生最佳的保健医学,认为睡眠比吃饭还重要,睡眠能及时消除疲劳,抵御细菌与病毒的侵犯。只有睡眠好才能工作好,一个人千万莫欠床头债。”

在饮食上,陈燮阳讲究食量适中,坚持荤素搭配、粗细结合,平时多吃蔬菜与水果,减少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摄入。有时还喝一些酒,“酒有舒筋活血之功效,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绝不酗酒。其饮食还有一个特点是坚持早餐吃得好,因为他认为:早餐的营养摄入对支撑一个人一天的工作至关重要,有些青年人不吃早餐的习惯是有害健康的,一定要予以纠正。

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交响音乐会的排演一场接着一场,有时还要到国外去演出,但陈燮阳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他说:“一个人的心态好至关重要。只要心情愉快,工作负荷再重也能顶下来。”

生活中的陈燮阳就喜欢种植花草。他在郊外买了一幢别墅,屋后有个花圃,种了10来种花卉。每逢节假日,他常带着爱妻、著名京剧演员王健英到这里度假。养花弄草是他休闲的重要项目,工作学习紧张之余、忧郁苦闷之时,如果到芳草如茵、垂柳婆娑的地方走走,就会心境宽阔、精神振奋、心情舒适。他把绿色植物当做一位“保健医生”,因为绿色植物可以释放出大量的“长寿因子”――负氧离子。

陈燮阳把奉献和助人为乐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前年他给一家企业的黄酒产品做了广告,所得的100万元全部捐献给了上海交响乐团,用于发展音乐事业。每次慈善活动,他总是走在前头,带头捐款捐物。他说:“每当看到困难者走向新生活、失学儿童跨进学校的大门时,我的兴奋心情难以言表。”

(据11.2.1《长寿养生报》文/祝天泽)

罗素告诉你“如何进入老年”

人世间,七旬老翁步履已蹒跚仍渴望“寿比南山”,八十老妇风韵不再仍梦想挽留岁月。在支付了大量时光后,人们会更珍惜所剩无几的岁月,而高龄者防老的愿望尤为强烈。

为此,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兼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罗素(1872~1970),在90多岁时写下了《如何进入老年》一文。本文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而且在今天对鬓发染霜的读者仍然充满了魅力。

罗素在文章一开头就声明“这篇文章的真正主题是怎样不变老”,接着,他向我们提出了关于防老的第一个忠告“慎重地选择你的祖先”。我们当然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祖宗,罗素的忠告看起来十分荒谬,而实际上,他是在幽默、诙谐地告诫人们遗传基因对人是否长寿可起到一定作用。罗素的四位祖(外祖)父母中有三位活到80岁以上,他的一位曾祖母活到92岁,可见罗素的长寿首先得福于祖先。

长寿家庭的人之所以长寿,除了遗传因素外,还得

益于家庭良好的起居饮食传统习惯、养生保健生活方式,得益于豪放、欢乐、热情的情绪氛围和精神世界。罗素特别赞叹生性乐天的外祖母。她生过9个存活的孩子,还曾经历过多次流产,然而当她守寡时,并没有沉浸于哀痛之中,而是献身于妇女高等教育事业:在剑桥大学参与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院――格顿学院。

这位外祖母能勇敢地面对“死别”,当然更能微笑着面对“生离”。她常常谈起曾在意大利碰见的一件不解之事。一位年过半百的绅士神情十分凄楚,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其两个孙儿刚刚离他远行。她闻之不禁喊了起来:“天哪!我有72个孙儿,如果我和其中每一位分别时都伤感,那我将生活在痛苦之中。”虽然绅士听了斥之为“没有人性”,但作为她的72个孙儿之一的罗素则“宁愿她这样做”。年过80以后常常失眠,但失眠并未给她造成威胁,反使她成了一只神气的“猫头鹰”,每天从半夜至凌晨三时阅读科普读物,快乐地消磨夜半时光。她总是忙忙碌碌,因此,罗素深信她之所以总是不老是因为她没有时间发现自己在变老,这无疑是保持年轻的好办法。罗素认定:“如果你具有广泛和热烈的兴趣,并且参加那些你力所能及的活动,你便没有理由去想你已经活了多少岁,那只不过是一个统计数字罢了,更不用去理会你的来日可能会不长了。”

说到古稀之人如何保持健康,罗素主张饮食起居应“顺应自然”。他说:“我喜欢吃喝什么就吃喝什么,困了就睡,从来不专门为了有益于健康而做任何事,不过事实上,我喜欢做的事大多是促进健康的。”关键在于,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才应让其成为“顺应自然”。

罗素特别提出:老年人不想衰老,就应在心理上抵御两种致老的危险――

一是怀旧,白发老人应避免过度沉浸于过去之中。往事不堪回首,因为其中有我们如花的青春、逝去的亲友,已“知天命”的我们不应生活在对美好往日一去不复返的惋惜中,或生活在怀念已故亲友的哀伤中。实际上,一个人的过去是个日益沉重的包袱,必须把它放下,轻装上阵面对未来,去迎接我们还未经历的新奇,去做值得做、也有能力做的事情。

二是依附,古稀老人应避免抓住年轻人不放手,不要总想从年轻人的生命中吸取力量。孩子长大成人后,就渴望开拓自己的生活。我们要让他们自由,像放飞已能驾驭风雨的小鸟。我们不该自私地把他们作为支撑自己生活的擎天柱,或把他们当作支撑自己生命的拐杖。依附会加重衰弱,而勇气和活力滋生于自尊和自立,只有勤思、勤动,才能挽留岁月、延长生命。

罗素认为,养生防老需有广泛高尚的兴趣,即你的兴趣不应仅仅放在你的孩子、朋友和亲属身上,而应将兴趣外延至其他人、社会公益事业和全人类的幸福上。这些博大的、无私的、利他的兴趣以及相应的适当活动,会使你的生活变得多彩多姿而富有意义,亦会使你的生命充满希望和活力。

此外罗素指出:老年人想保持活力、延长生命,就要排除“死亡”对心灵的骚扰,而克服怕死的最好办法是“忘我”,多想想“你”、“他”、“她”,直到“我”在自己心中无立锥之地,从而让自己的生命愈来愈融进宇宙的大生命、人类的大生命中。如果一个人进入老年能这样看待生命,就不会因惧怕死亡而感到痛苦,也不会觉得老之将至,因为你知道别人将会完成你再也无法进行的工作,同时想到你已做了你能做的事,也就死而无憾了。这样一来,你的老年生活就会充满希望,并对世界光明的未来充满信心。

百家讲坛毕淑敏范文第4篇

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

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一样

把人带向远方

每迎接一批新同学,在新学期的第一次班会上,我都会带领孩子们深情朗诵狄金森的这首著名的诗。我总以这首诗为源头,开始书写一个班级阅读经典的历史。经典阅读制度一直是我的班级的核心制度,而我班也有着很多关于班级图书馆的动人故事。

建设班级图书馆,是我把“优质生活”供在教育的“神坛”上的重要举措,是我在建班初期必须完成的第一个“大工程”。

现在,每一位朋友走进我班的教室,都会对整整齐齐排列在三个巨大书架上的800多本精品图书啧啧称赞。这800多本图书来之不易,从最初的简陋的图书角到现在的洋洋大观种类齐全,班级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筚路蓝缕的过程。每接一个新班,我都这样和家长们谈心:有强盛的国才有富裕的家,有优秀的班级才可能会出现更多优秀的孩子。智慧的教育不会只盯着受教育者本身,而要想方设法地改善孩子成长的环境。通过建设班级图书馆来建设“书香班级”,乃是教育环境建设的关键一步。于是,经过几届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班级图书馆终于初具规模。

班级图书馆的建设推动着班级经典阅读制度的深化。作为语文教师,结合学科优势,我们不断地创新着班级生活的内容,力求让每一个“班级日子”都青春洋溢。

我所任教的重庆外国语学校初2009级12班“班级高山流水”文化社的冉雪立同学在“班级百家论坛”讲授《论语》后写下的《讲有心得》日记中有这样的一段:

先是整理资料,要删减,要旁征博引,于是开始调动满脑子的积累,总算在《庄子》与坡那儿得到一点儿启示。资料里对字词的注解不够详细,便翻起了《通译》、《详解》,不同解释进行比较与筛选后才满心忐忑地下笔写讲稿。这次讲子路,就抓住他莽撞的性格进行了延伸。曹雪芹著书有个笔法叫“草蛇灰线”,在我看来,讲稿亦如此。要有线索,又不能太明显。朦胧中前呼后应才是最高境界……告诉自己,成败无所谓,这个准备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提升。正所谓“六经注我”,《论语》从圣坛渐渐化为身体中流动的血液,成为自己日日吸取的营养。

冉雪立同学只是一个典型。我班“班级百家讲坛”先后有20多位同学成为主讲小老师,这仅仅只是我班和语文学科结合起来创新班级生活的一个小举措。 “让班级的每一个日子都青春洋溢”的追求就这样融化在班级经典阅读制度中。

班级图书馆是班级生活的一座丰碑,它昭示着班级生活的高度和纯度。在我班,与经典阅读制度相配套的还有很多制度。比如:每天坚持15分钟“优美的汉语”的积累;每两个月开展一次小组经典阅读知识抢答赛或辩论赛;每半学期开展一次经典阅读课本剧表演;中午坚持收视“百家讲坛”,进行经典音乐欣赏;每月一部经典电影;“高山流水文化社”等各种班级社团定期开展活动……

在班级图书馆的熏陶下,在经典阅读制度的保证下,孩子们的阅读品味有了很大提高。例如,在孩子们《规划我的2009》的日记中,我读到了很多令人鼓舞的文字。比如:

我对于小说的品味在提升,不再对那些言情、侦探的小说感兴趣,而对文化文学倾注了更多的爱。我有了更多喜欢的作家,比如毕淑敏,艾青,还有鲁迅。

――学生王悦

2009年读完小说20本,有价值而不仅是满足猎奇的至少15本。

――学生梁明媚

2009年看书要多看古典文化和西方哲学,阅读量尽量达到7本以上。每本书要写读书笔记3篇。

――学生余秋帆

为了培养孩子们坚持读书的习惯和激发孩子们坚持读书的热情,我曾经写过教育手记《这个期末班级图书馆不闭馆》一文,号召全班同学让经典阅读正常化,不要受考试的牵制和影响,动员孩子们“绝不妥协”地和其他学科“抢”时间来阅读。

又到期末。硝烟弥漫,同学们都磨刀霍霍。

我早早地就宣布了:这个期末,班级图书馆不闭馆。

以前一到重要考试,班级图书馆是要闭馆的。这个期末,昭君老师的想法改变了。

孩子们,这种改变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好书的力量,相信哪怕是在残酷的应试竞争面前,阅读好书的效果依旧经受得起检验。

孩子们,昭君老师从来不敢淡化考试,作为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学老师,我必须在很多方面非常现实非常功利地和你们的家长站在一起。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我要为你们的前程负责,要尽可能地为你们争取更多的硬件面对未来的挑战。但是,不知道你们感觉到没有,我又尽可能地在努力淡化一些什么――我希望你们比其他班的孩子要幸福要健康要活泼,希望你们正视考试但是不会变成考试的奴隶。希望你们若干年后回忆起这段初中岁月的时候,记忆中会有更多的五彩斑斓的东西,而不是只有考试和排名。

因为这样的一种期待,所以我做了很多在其他老师的眼中看来很另类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孩子们,为此,我也承担了很大的责任甚至是风险。但是,我愿意承担这些。教育的艺术乃是创造幸福生活的艺术。这是我坚信的教育原则,也是我固守的教育良心。在若干次的选择面前,我只以这样的一个标准去衡量自己的言行。

孩儿们,希望你体会老师的苦。珍惜老师给你的这份信任并把这份信任用到极致。

百家讲坛毕淑敏范文第5篇

今年正是“香港小姐”第三十届竞选活动,为庆典这一历史时刻,TVB除制作了一连串的节目庆祝外,更破天荒将进入最后十二强的佳丽(关伊彤、杨康宁、保采芬、余诗韵、叶凯茵、林敏俐、钟子淇、蔡洁文、胡家惠、李佩瑜、左慧琪、嘉碧仪)全部获得聘用,成为旗下职艺员。而今届“港姐”得主的奖金和奖品也是历届之冠,令人垂涎了。今届三甲得主分别是:冠军林敏俐、亚军左慧琪及季军胡家惠。

“香港小姐”三十年完美盛事之典范篇:

1.赵雅芝――第一届“港姐”第四名获得者,投身电视圈后以《上海滩》《楚留香》《倚天屠龙记》而红遍东南亚,崇拜者无数,今虽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但风采依旧,风华依然,真是得天独后,而她与黄锦桑的完美婚姻更是令后辈们羡慕不已,事业、婚姻、家庭三者都完美拥有的她可算是最幸福的“港姐”。

2.张曼玉――1983年“港姐”亚军得主,几届港台电影“金马奖”及“金像奖”影后获得者,还以主演《阮玲玉》一片而荣获柏林“银熊”国际影展影后桂冠,成为第一位在国际四大影展上封后的华人女性。

3.杨宝玲――1987年“港姐”冠军得主,高贵典雅的她同年在国际性选美活动“环球小姐”竞选中进入最后五强,以及又在“世界小姐”竞选中被评为“亚洲皇后”奖,为香港争得不少名誉,这是历届“港姐”在世界选美台上夺得的最佳成绩,也是由她打破了“港姐”在世界选美活动中不能入围的神话,至今都无人能超越。如今她更是几家店铺的老板娘,名利双收,真不愧是“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女性,羡焦傍人也!更是后辈“港姐”们学习的楷模。

4.李嘉欣――1988年“港姐”及“华裔小姐”双料冠军,中葡混血儿的她其美貌令人心醉,并有“港姐中的港姐”及“最美丽港姐”之美称,投身星河后戏约不断外,还接拍了近百个广告,亦又有“广告天后”之美称,如今的她仍活跃在娱乐圈,艳光仍旧四射。

5.杨思琦――2001年七奖集于一身者,亦“最上镜小姐”、“最受欢迎小姐”、“纤体美态小姐”、“甜美笑容小姐”、“修长小姐”、“网上夺目小姐”及冠军获得者,真是三千宠爱集一身,一时被传为佳话,相信这亦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话了!尔后的她还没有卸下“港姐”皇冠就被拉进了演艺圈,相信不久的将来则又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香港小姐”三十年完美盛事之最篇:

1.孙泳恩――第一位诞生的“港姐”冠军,她的芳名内地人虽然不是太熟悉,但毕竟是“港姐”之老大,不能不讲,她亦是“港姐”出嫁率最多的冠军,出嫁过三次。

2.高丽虹――第一位拥有混血儿面孔的“港姐”,她是1984年的冠军,当时有一句笑语――中西合璧,散发香港魅力。她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功夫女星,拍过不少的功夫片,亦因此与洪金宝结下不解之缘,当时虽有传她是第三者介入,拍拖时压力甚大,但结婚后十多年来他们感情颇深。

3.谢宁――1985年冠军,第一位由内地赴港而获冠的“港姐”,她内外兼备东方古典女性之韵味,曾一度是TVB当家花旦,九十年代初与影坛奇才岑建勋结为夫妇,婚后并诞下一子一女,现已移民加拿大生活,算是嫁得幸福的“港姐”了。

4.陈法蓉――第一位拥有大学学历的“港姐”冠军,她当选的那一年是1989年,她的当选令“港姐”的层次提高了一个水准,之前一直效力TVB电视台的她虽未有大红大紫,但她却乐在拍戏之中。

5.郭蔼明――第一位拥有硕士学位的“港姐”冠军,亦是1991年,她的容貌虽然没有多少人赞美,但却莫明成为TVB的当家青衣花旦,拍剧无数,而且她觅得如意郎君刘青云,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和收获了!

6.莫可欣――1993年“港姐”冠军,但她被视为最不被大家认可的“港姐”,其美貌至今都是令人难以认同的,从艺数载的她连主角的机会都未有过,而演出的角色也多是些不讨好的坏女人,演艺事业不如意的她却并不是个没有智慧的女人,近年她改行从事形象顾问,现已做出了些名气。

7.翁嘉穗、李明慧――被誉为形象最不讨好的“港姐”,她俩是香港回归亦1997年的冠、亚军得主,选美台上她俩为了名次展开激烈的竞争,选美台下又为了同一个男人而展开斗争,一时被传为笑料,卸任“港姐”后,她俩双双退出。

8.林敏俐――新鲜出炉的现任“港姐”,她虽未能打破上任“港姐”杨思琦七奖集一身的神话,但同时也获得“国际亲善大使”、“新世代美态小姐”等奖项,成绩算是不差,毕竟是新鲜“港姐”要红三天呢!尔后将由她担负起未来一年“港姐”的责任和义务,而投身娱乐圈也将是她未来的计划和目标。

“香港小姐”三十年完美盛事之落败篇:

1.钟楚红――1979年“港姐”竞选中落败的佳丽,但被刘松仁独具慧眼而发掘进入入娱乐圈的,横驰影坛十数载的她,还被封为“性感女神”之美称,拥趸者无数,她虽然婚后退出娱乐圈并移民加拿大生活,但观众仍想她能有重返娱乐圈的那一天。

2.翁美玲――1982年由英国返港参选的佳丽,虽顺利进入半决赛,却因身材娇小而未能进入总决赛,但因表现不俗而被TVB罗致旗下,初出茅卢的她便被挑中担任大制作《射雕英雄传》的女主角黄蓉,一炮而红,自此成为TVB的当家花旦,更成为影迷们追崇的新偶像。虽然至今她已离开我们有十七年之久,但她塑造的俏黄蓉却是永远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目中,永远永远无法割舍,相信也无人能替代。

3.麦洁文――著名歌星兼且是知红男艺人江华的妻子的麦洁文,大家有可能会忽略她的出身,其实她亦是1977年落败的“港姐”,如今的她专心相夫教子外,肩负起了培养新歌手的重任,很多新人都喜欢拜她为师学习歌技,江华亦不例外呢!

4.周海媚――1984年,十八岁的周海媚也被家人怂恿下站在了选美台上,但未得到任何名次,不过幸运之神降临让她仍得到TVB赏识获聘用,从而展开绚丽多彩的演艺人生。

5.邱淑贞、关秀媚――1987年落败的佳丽,前者因为整容风波而退出选美台;后者因对手太劲而败下阵来,不过她俩在王晶的提携下,凭借着魔鬼般的身材在影坛杀出一片天下来,并被誉为新一代的“性感女神”。

6.陈妙瑛、麦家琪、张慧仪――1993年在“港姐”选美台上,这三佳丽都败给了三甲得主获得者莫可欣、林丽薇、佘少宝,但未隔几年,这三位落败佳丽都纷纷在TVB出人头地,成为当家花旦,而三甲得主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尽让人想到当届评委们眼光有失水准呢!

7.黄矢潼、陈泳娴、陈霁平――1999年三甲得主都令人心服口服,而这三位佳丽的质素相当不俗,因此纷纷被TVB罗致旗下,如今她们各有发展,剧集、电影、广告忙个不停,其势头似乎并不逊色于三甲得主们。

“香港小姐”三十年完美盛事之慧妍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