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百家讲坛弟子规

百家讲坛弟子规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百家讲坛》、《经济大讲堂》、《学术报告厅》、《名家论坛》、《东方大讲堂》、《农业科技》、《探索与发现》等电视栏目都属于学术性电视节目的范畴,相对教学节目它面对的受众更广泛,传授的学术内容更通俗。正因为它具有两类节目的交叉性和兼容性特征,所以它才独立成为一个特殊的栏目,拥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它独有的受众群体。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一类节目的存在价值进行分析。

所谓学术性电视节目,是指电视传媒中以普及传播专业学术知识为服务宗旨,系统、较专门地介绍某种专业知识的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西部论坛》、《经济大讲堂》、《学术报告厅》、《名家论坛》、《东方大讲堂》、《探索与发现》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类节目介于社教节目与教学节目之间,它比社教节目具有更强的学术性,又比教学节目面对更广泛的受众,传授比专业教学知识更通俗易懂的内容。正因为它具有两类节目的交叉性质,所以它才独立成为一个特殊的栏目,拥有它独有的受众群体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功用。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学术性电视节目的存在价值进行分析。

实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对接

“精英”一词是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的杰出人物,精英文化就是这些关注社会发展和活跃在社会各领域的人所创造的精神产品,而“文化精英”是专指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有良好知识背景、从事严肃文化事业的群体。这些文化精英具有合法的学术地位和严谨的科学知识,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号召力,适合担当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而且传承着自古以来的文化精英们所肩负的向全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重任。

大众文化是指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能够满足公众获得感性愉悦需要的日常文化形态。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地介入到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由专业的科学技术所代表的精英文化和技术正突破以往狭小的象牙塔,力图走入更为广阔的大众文化领域里,因此,现代科技的发展方向使许多科技发明不仅用于国防工业、医疗卫生、电子技术,还正在通过产品和商品的形式进入到公众的生活里,成为提升公众生活品质的一种重要产品或精神象征,如宇宙学知识、遗传学知识、纳米技术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公众具有更高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要求公众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来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学术性节目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公众对于专业科学知识的渴求,因此,学术性节目也就有了巨大的市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学术性节目比起科学教科书来说,它不是以冰冷、坚硬的专业教学的面孔出现,而是将硬性的专业性极强的科学知识软化成了非专业公众可以接受的科普知识,并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的需要,将专业知识进一步细化、通俗化、形象化,再通过电视媒介这个载体,结合高科技的电子手段和动画技术,将其传导给希望获取现代化学术知识的公众。如中央电视台著名的科学节目《探索·发现》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探索·发现》是一个以地理发现、考古发现、科学发现为主要特色的学术性极强的栏目,其所探索的是学术界的焦点问题,它所传播的既是学术界的专业知识,也是关乎到人类发展的重要知识。比如在“人类的起源”这一组节目中,所讲述的其实是非常专业的人类学知识,如果仅仅通过教科书的形式去传播人类学知识的话,其涵盖的公众面积会小得多,公众的接受程度也会低得多,但通过电视为媒介所传播的人类学知识,以其真实的考古实物和考古场地的实境拍摄,将生硬的文字教科书变成了生动的画面和带有情节的解说词,使“人类的起源”的学术知识迅速、有效地传递到更大范围的公众群里,并带动了公众对此类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又如在“宇宙大爆炸”一组节目里,介绍的更是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所熟知的关于原子、奇点、恒星、黑洞、宇宙大爆炸等专业性极强的宇宙学知识,但在专家们生动的解说之下,再配上完美的三维立体制作画面,宇宙学知识得到迅速的普及,从而完美地实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接。

提升了电视节目中的高雅文化气息

2005年前后,中央电视台一个几乎处于被淘汰边缘的学术节目——《百家讲坛》骤然成为全中国公众关注的焦点,其所播出的节目引起了全国观众的极大关注,而其推出的若干期节目的主讲人也迅速地成了全国人民熟知的学术明星。《百家讲坛》是一个没有华丽的舞台背景和更多的媒体技术支持的栏目,它完全依靠知识本身的魅力,而在《百家讲坛》出现的也多是某一领域里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的出现决定了《百家讲坛》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感召力,其传播的学术内容也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易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关注焦点,也有利于听众与专家之间的直接沟通。以《百家讲坛》中播出的老子的《道德经》为例,《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更是以往学术界的专宠和少数专业人士涉足的精神瑰宝,其精神内涵之丰富、其语义文字之难懂也就可想而知。《百家讲坛》所开设的“道德经”、“易经”、“论语”、“黄帝内经”的讲座,无疑是一组品位极高的国学系列讲座,它使生活于国学边缘或外延的人群也有了享受高雅文化的机会,从而修改了人们把电视仅仅看成是休闲娱乐渠道的传统看法,此节目所引起的关注则更加说明公众对于高雅文化的学习热情。更有一个侧面的例子可以证明高雅文化在公众心中的地位,那就是发生在《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阎崇年身上的“掌掴事件”,虽然这一极端的做法应当受到指责,但却从反面说明公众对高雅文化一样的关心、一样的动情、一样的激愤。于是,受公众的热情所鼓励,各种学术性节目本着“学术一样让你听懂”的宗旨,带着一种求索、谨慎而又顽强的敬业精神,纷纷在电视媒体这个平台上展示着学术的魅力和思想的高度,同时也开始了学术性节目不平凡的行程。正如香港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在《为意外的成功作序》中所言:“由于预见到这样的节目可能会因为没有观众而失去广告商的青睐,最终导致节目自生自灭,于是我们创办这个栏目之初,多少带有几分悲壮。”但这种悲壮的探求最终换来了公众的认可,也换来了电视节目中高雅文化品位的进一步升华。四川大学研究生史挺在他的论文里称赞说:“它(《百家讲坛》)的兴起,带来了中华古老文明中早已被人遗忘的故事和精神,使几乎被金钱腐蚀和商业拥抱的中华大地上开始有了新鲜的火种和在远古记忆中温暖而动人的气息。”

提升了社会各领域对学术知识的利用

当今世界已全面进入电子化传媒时代,在中国,电视作为一种拥有数亿公众的强势媒体,在文化传播以及价值导向方面的作用堪称一呼百应,无与伦比,电视早已成了教化民众、提倡新生活新理念的最好平台,也是作为文化精英的现代知识分子表现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对生活的权威解读和价值取向的最佳平台。于丹、易中天、王立群通过《百家讲坛》这一平台成了公众耳熟能详的学术明星,正是由于这些文化精英系统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但使某一学科的知识引起了更多公众的兴趣,更使得这一专业知识的使用价值得以迅速扩大,使之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的机会大大增多。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于丹的“论语”讲座。《论语》本是产生于春秋时代的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观念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受到后世学者的强烈追捧,北宋宰相赵普创造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精辟之语,更把《论语》捧上了政治教化的高度。而《百家讲坛》里于丹对于《论语》的精彩演绎,更把孔子的智慧讲得悬念迭起,把一个原本古老而远离生活的思想体系演绎成了鲜活的、与现代生活密切对接的智慧之源和生活宝典。在于丹的旁征博引之中,公众重新认识了《论语》的价值,也认识到了国学的价值,从而掀起了各行各业读《论语》的热潮,这从于丹在中关村签名售书时,读者排队至十几里长的盛况就可以得知。同时,因为《百家讲坛》中关于《道德经》的讲座,掀起了全民对道家始祖老子的热情,许多城市的公交车里出现了老子和“道德经”的宣传画,许多中小学开设了国学课程,并要求学生齐诵“道德经”,也推动了“国学”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小学课堂的步伐。而《百家讲坛》关于《黄帝内经》的讲座,也把原本晦涩难懂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讲解得头头是道,乃至于《黄帝内经》这门古代医学专业文献迅速地推广至全社会各个人群中,带动了全社会对于中华医学文化的关注和钻研。而目前正在不断延伸的对于《弟子规》的研究热情,也与《百家讲坛》的《弟子规》讲座有关,据说目前有许多企业家正在把《弟子规》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根据《弟子规》制定本企业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本企业职工的言行。由《百家讲坛》所掀起的国学文化热,直接带动了出版业、旅游业及多项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关于《论语》类书籍的发行已突破150万册,根据《百家讲坛》的模式而设计的国学教育软件正在各大书店热销,这些学术性节目在创造了国学热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提升了学术知识的美感效果

电视学术性节目讲解的多是与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纯学术内容,要想更生动、浅显地了解这些学术知识,就要调动多种电子手段,适当地加入一些动画制作和电脑技术,而这正是电视传媒的优势所在。动画制作手段使学术性节目中抽象的物质变成了眼睛可以看到的图像,从而满足了公众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如《探索·发现》中讲到的许多宇宙中确实存在,而人的眼睛却看不到的物质,如粒子、光速、黑洞等;如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古代的战争场面和灾难场面等,涉及这一方面内容时,电脑制作的画面能够重现和还原历史画面,或者将原本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受众对传播内容可闻、可视、可感,并通过生动的画面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记忆。如在“宇宙大爆炸”节目中,大量关于宇宙运动的场景都是通过动画手段来完成的。这些高超的动画手段不仅展示了科技的魅力,也赋予了被摄主体丰富的色彩、曼妙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同时根据需要实现声、光、电、影的补充表达,营造了神秘的变幻莫测的宇宙世界。在生动地传播学术知识的过程中,节目的美感效果也大大提升。

梅罗维茨曾提出“新媒介,新情境”的理论,他认为“新情境,新行为”重新形构和组织了信息情境,也必然会重新形塑和规范文化的各种因素,并影响到人们采取新的传播方式。

综上所述,学术性节目就是电视媒体与学术知识这两个远距离的学科之中的平衡点,在日益商业化的社会中,媒体永远是人们未来生活的导向,它能够将看似难以相融的两极结合在一起,学术性电视节目就是极好的例证。随着公众对知识需求数量的提高、对知识需求品位的提高,学术性电视节目将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前景,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学术性节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创造,使其成为永恒的经典,就是未来学术性电视栏目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沃斯诺尔[美]等著,李卫民、闻则思译:《文化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张玲编:《传媒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第2篇

“我的小孩一向对父母很不耐烦,在家里什么活也不干,但这学期开始学会照顾父母了,开始知道感恩了,对人也有礼貌了。”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家长在校门口接送孩子时,常对老师说类似这样的话。孩子转变何来?答案是“国学经典”澄清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这个回答一定出乎你的预料吧?那么区区“国学经典”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吗?它是怎样渗透到学生内心的呢?一个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班的实践案例或许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案例】

五年级一班(此班为国学经典实验班)的一节晨会课上,当我把国学教辅书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7点半至8点之间诵读这些书目时,学生有的皱眉,有的抗议,他们认为这不是语文书上的内容,看不明白,也读不懂,是浪费时间。我一大早就吃了个闭门羹。

怎样让学生喜欢读书呢?兴趣源于生活,我从网上找到了《我被13所学校开除》让学生观看。片中打骂父母,欺负老师,好吃懒做,沉迷游戏的少年,学习《弟子规》后,居然痛改前非,做不拿工资的义工。我发现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又带领学生观看《90后的坏女孩》,片中的少女,娇生惯养,痛恨父母,打架斗殴,恨世吸毒,学了《弟子规》后,居然洗心革面,也开始做起义工来。通过看片,学生不再拒绝读经典了,相反同学们对《弟子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上搜索和翻阅相关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弟子规》。

在五(1)班的带动下,我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学习国学经典的倡议。国旗下讲话“淋浴书香,从弟子规开始”,实验班教师以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授《弟子规》课程并指导观看百家讲坛《弟子规》。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我们进行了班级服务员(班干部)民主竞选。出手抄报、黑板报,召开了“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美德”主题班会,听取礼仪和环保知识讲座并学习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动作。成立“弯弯腰小队”——开展你丢我捡(校园垃圾)活动。电影版弟子规在课堂上表演——利用学生们善于模仿的特点表演在生活中应该做到的细节。如:如何打电话、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做客、聚餐的礼节等。策划了黑林小学国学《弟子规》讲坛,举办了《弟子规》故事演讲比赛、《弟子规》文艺会演等。礼仪和环保组一起走进村庄,进行了环保知识宣传活动。我们每个学生都加入班级QQ群,把《弟子规》学习心得写进自己的网络空间。学生慢慢喜欢上了国学经典,每天早上的课堂都会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反思】

学生学习兴趣的转变缘于教师创设了触及学生心灵的情境。学生行为的转变则缘于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理解、领悟了经典的含义,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慢慢汲取了经典的精华,得到了正能量。

在黑林小学,墙壁上、画廊上、黑板报上到处张贴着国学经典故事,每天的早操时间,也可以看到全体学生吟唱《弟子规》的壮观场面。在经典的浸润熏陶下,学生们厚德载物读乾坤经典,自强不息做真理文章,养成了文雅、知礼、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走进我们的校园,看到的是一片整洁清新的环境;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受到了学生充满爱心的呵护;学生们见了师长、来宾,会自觉行鞠躬礼致意;我们的升旗仪式,学生严肃认真,动作整齐划一。这一切得到了许多来校参观的教育界同仁的一致称道。

从《弟子规》《孝经》中,学生们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学习,我们的学生知道了我们古代中国的了不起,古代的中国人了不起,他们感受到要做一个爱祖国、守孝道、讲诚信、懂礼貌、平等待人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五年级的同学,从小娇生惯养,平常在家里什么活都不干,学校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之后,他居然主动在家里扫地,妈妈觉得不可思议,而他用了一句古文回答: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我们实施国学教育的初衷,也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

我们曾在全校800多名学生家长中进行了一次关于国学教育的调查。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统计显示,约有87%的家长认为国学修养对自身的日常生活有帮助;约有76%的家长认为国学在今天出现了文化断层;约有71%的家长认为加强国学传统教育尤其有必要;约有89%的家长认为让孩子接受国学传统教育很有必要。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第3篇

笔者自担任职业院校负责人以来,在学校德育建设工作方面致力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践行,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2011年12月,笔者担任平顶山外国语学校(原汝州师范学校)校长,在学校师生中开展了以“厚德明理,感恩行孝”为主题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

主要方式为:全校学生每天早上7:30到教室集体诵读《弟子规》,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上安排学生进行“感恩行孝”演讲。以此来落实和践行《弟子规》,激发师生的正能量。

同时,每周三晚上组织学生观看道德模范人物的视频资料,每周双休日学生回家或参加社会实践都要践行《弟子规》。周日晚上学生返校后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班会,让学生汇报践行《弟子规》的具体行动,并由学生干部评选出每周班级“感恩之星”。学校每学期评选出十大“感恩之星”,并进行一次“感恩行孝”成果展演。

学校每天早上对经典诵读的情况进行检查通报,要求学生诵读时端身正意,恭敬肃立,边背诵边反思,做到“心口一致,知行合一”,让《弟子规》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准则,升华为学生的人格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深厚的道德基础。

通过一系列措施,学生的职业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就业实习时,均受到用人单位称赞。平顶山外国语学校有两大就业品牌:一是双语幼师班,二是海尔订单班。双语幼师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被用人单位称赞为“最有素质的幼教人才”。平顶山外国语学校陆续送到青岛海尔集团的毕业生达到500人,是海尔集团数百家人才培养基地中稳定率最高的中职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02年,经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批准,由郑州轻工业学院与河南省民族中专合作办学,成立了民族职业学院。2014年9月,笔者调任河南省民族中专校长。刚到这所全省唯一的民族职业院校,笔者便在省会城市高职院校中率先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和传统美德践行活动。从2014年10月起,每周一早上7:30组织学生进行国旗下的感恩演讲。每周三、周五早上7:30至8:00为经典诵读的时间,由辅导员组织各班集体诵读《弟子规》和《孝经》。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两个班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义务劳动。

同时,学校引进河南省国学文化促进会,把学校作为促进会的常设教学基地,经常性地举办省内外大型道德论坛、国学讲坛,并进行以“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先后在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宿舍楼、餐厅、运动场和校园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安装布置了120多块介绍传统美德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国学经典名篇、圣贤名言的展板,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半年多来,学校邀请了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总导演吕明晰,全国道德模范田秀英,中国经典经济学创始人、东北财经大学钟永圣博士等近十位传播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名人士,来学校主持中原国学讲坛,给学校师生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感动。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第4篇

郑天熊宗师,是香港太极拳学会的创办人。

郑公的太极武功学自其叔郑荣光先生(吴鉴泉入室弟子)及齐敏轩大师。郑公武功精纯,是将太极拳用于实战的伟大实践者与成功者。

1957年11月,台湾举办台、港、澳国术比赛,郑公以太极武功击败台湾冠军余文通,而获散手重量级冠军。

1971年郑公率徒弟赴台参加东南亚国术擂台赛,其弟子陈沃夫获重量级甲级冠军,何超余获中量甲级冠军,朱远图获轻量乙级冠军,并获团体总冠军。

1973年,郑公的徒弟郑坛强在马来西亚举办的东南亚武术擂台赛上,获轻甲级冠军。

1980年在马来西亚举办的“国际华人武术擂台赛”上,郑公门人唐戚达获超重量级冠军,唐志坚获中量乙级冠军。

在80年代后,郑公受到欧洲太极门派人士的邀请,前往讲学三次,去澳洲讲学两次。讲学内容涉及太极与《易经》理论的关系、与道家学术的关系以及太极拳的技术;讲学受到与会人士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全世界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的人士都曾来香港随郑公学习、讨论过太极武功,他们中很多回去后也教授太极拳,将太极运动传播给更多的人门。

1991年6月,郑公率同弟子在香港举办国际太极推手比赛。共有美国、澳洲、加拿大、中国广州、法国、德国、英国、日本、马来西亚、苏格兰、瑞典、香港等十二个国家和地区十四个代表队参加,比赛盛况空前,得到极大的成功和好评。

1994年5月25日,香港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两个城市进行“国际康体挑战日”比赛。比试当日,看哪一个城市的居民较为活跃,有更多人参加不少于十五分钟的自选体育活动。香港市政局康乐体育事务处邀请香港太极总会同仁协助,组织太极运动爱好者参加这次比赛日的运动。香港有一万多市民参加了“万人太极大汇演”,为搞好这次超大规模的太极表演,郑公指导众人表演,创下了香港一次性参加体育运动人数最高记录,为香港在“挑战日”的比赛中胜布达佩斯立下了功劳。

郑公在香港传授太极拳五十多年,有二万多人跟他学过太极,训练突出的太极人才有百多位。目前,郑公已退休,回到故乡中山市三乡太极山庄。

笔者也曾受教于郑公,尤其是太极内功“阴阳二十四法”。郑公是当今此太极功的唯一传人。当初吴鉴泉宗师在国内也传给了少数弟子,可惜这些人太保守而致失传。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第5篇

学校在“和爱”文化的浸染中不断开拓创新德育管理模式,以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逐渐走上了一条“和爱”理念关照下的特色德育之路。追溯“和爱”文化根源,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开发出独具校园文化特色的校本德育活动课程:“朝仪”“和风讲坛”“家长志愿课堂”……

“朝仪”:拔节成长的摇篮

“朝仪”是学校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学校“和爱”德育特色活动课程的重要形式之一。

每天早晨,在悠扬的《朝仪歌》音乐响起后,为时十分钟的一周一主题、一日一活动、队员自主朝仪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教育开始了。学生们放下书包,边唱边跳:“老师早啊,同学们早啊,我们相互问声好……”婉转的曲调,简单又韵味无穷的语言穿越百年,浸润在文化的芬芳中,一代代一附学子开启一天的学习之旅。无论是周一国旗下讲话,周二交流身边的故事,周三主题教育引导,周四学生自主朝仪,还是周五回顾总结评价,都做到有发动、有实践、有总结。十分钟时间虽短,但形式多样的“朝仪”帮助儿童用自己的眼光审视日常行为,将德育内化成自身需求,真正走进了儿童的心灵。

学校通过自下而上,人人参与制定的模式,编写了“朝仪”校本教材《通师一附做“有教养的小公民”二十问》,并入编学校《和爱书丛》,成为学校“和爱”德育课程实用的校本教材之一。“作为一名学生,我的衣着、发型得体、大方吗?”等等二十问,让学生每天在叩问中学会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观照,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改变。

“和风讲坛”:德性生长的沃野

“和风讲坛”是学校“和爱”德育特色活动课程的另一重要形式。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时间开展“和风讲坛”宣讲活动:或邀请优秀教师以学生行为养成引导为主,就某一专题进行全校宣讲;或积极开展“和爱苗苗道德小讲堂”等活动,引领学生“学规范,知礼仪”。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教材,为了能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宣讲老师将《弟子规》与当今社会要求相结合,解读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再与学生联袂宣讲。同时各班班主任结合本班实际,将《弟子规》穿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使德育不再是枯燥、说教的文本,而是成为有情有趣的体验与感悟,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爱”校训是学校文化的命脉与根基,是师生发展的目标与追求。学校梳理了“四爱”校训的内涵,用贴近儿童的语言进行全面而细致的阐释,邀请老师逐一进行解读,让所有学生都能按照校训的要求确定目标、规范言行、提高素质,做优秀的通师一附小学生。

“家长志愿课堂”:共生共长的生态区

学校德育活动的外延需要不断拓展,才能更有效地整合家长、校外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搭建多种平台,促使家校携手形成合力。

亲近课堂,尽己所能。2009年,学校借家委会换届之机举行了“家长志愿课堂”揭牌启动仪式,开始初步探索。2010年初,学校举行“家校携手,和爱同行”主题活动,“家长志愿课堂”在全校展开。同年9月,在南通市中外友好交流学校命名仪式上,多位家长开设的“志愿课堂”成为活动一大亮点。2011年3月,学校组织了首届“家长志愿课堂”观摩研讨活动,从此“家长志愿课堂”成为学校常态化的特色课程。

“家长志愿课堂”,让家长志愿者来到孩子中间,和孩子商量、设计安全有益的新游戏,探讨个人卫生习惯养成问题。他们展示自己多年兴趣爱好所积累下的丰硕成果:集邮展、古钱币……“家长志愿课堂”让孩子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陶冶了情操,也弥补了学校原有课程的不足,为孩子的成长拓宽了通道。

尽己所长,浸润无声。家长志愿者通过家长委员会相互商讨、切磋,与老师、学校及时沟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探寻更多亲近教育的途径。于是,丰富的实践活动应运而生:包饺子、搓汤团、学京剧,带孩子们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入学仪式”“入队活动”“十岁成长礼”等,带孩子们感受亲情与成长的快乐……

探寻之路远不止于此,家长志愿者带孩子们走进社会,来到武警支队、人民法院等实地学习、研讨;走进福利院、贫困家庭,把爱心传递给孤寡老人和需要帮助的人;在广场开展“低碳生活大型公益活动”,爱护环境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萌芽……孩子们体味着别样的课堂生趣,乐享着丰厚的活动体验,收获着多样的知识和技能,习得着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今,“家长志愿课堂”又有了新突破:进行班级间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注重课后的延伸,放大教学成果。家长志愿者言传身教,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播种到孩子心田。每天上放学高峰期,家长志愿者身披绶带,在学校周边协助交警和学校导护老师疏导交通,为孩子开辟了一条平安爱心通道,为孩子的安全保驾护航。忙碌的身影、和善的言语、关爱的动作,无不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家长们志愿奉献的行为发挥了榜样的力量,学校的孩子也先后成立“苗苗志愿服务岗”等学生社团,在家长、老师身体力行的引导下,志愿奉献之风吹在校园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