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的变化作文

中国的变化作文

中国的变化作文

中国的变化作文范文第1篇

当我们还是羽翼未丰的小鸟时,祖国就以他宽大的胸怀包容了我们。从1949年的开国大典到2009年的今天,祖国在风雨中已度过60个春秋。当我们回头翻看中华的历史时 ,不禁惊叹:中国,真是个奇迹!

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它为我展现了一副浩瀚的历史画卷:从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秦王政统一中国,到郑成功,林则徐虎门销烟,到最后的争国权,这些历史人物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令我震撼。

我读完这本书,厌倦沉思,脑海里浮现出种种画面:一会儿为屈原冤死伤心落泪,一会儿为郑成功感到骄傲。。。。回望历史,如果没有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那些英雄人物,如今我们的生活会是这样幸福吗?如果没有为祖国不惜流血牺牲的英雄们,祖国怎会有今天的辉煌?如果没有为守卫祖国边疆外出打仗的勇士们,祖国怎么会被世人尊敬?这本书里的许多历史人物,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最终在历史的长河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我们今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很少有读书的欲望和兴趣,真是令人汗颜。古代有包拯、范仲淹这样清廉正直的官员,为人们主持正义,他们不畏权贵,为维护国家的正义牺牲自己的利益。而现在社会,却有很多官员,为个人利益驱使,贪赃枉法,这样的对比,足以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

《上下五千年》,它似浩瀚苍穹中的一轮明月,兀立在如烟似海的少儿从书之中,更象茫茫大海上的一盏航标灯,把我们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让我沉思:我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要如何谱写我的人生?

中国的变化作文范文第2篇

进几年来,中国飞速发展,我们什么都有,根本没有长辈童年那么苦,经济也很落后。

我们整天生活在高楼大夏上,热了就开空调,饿了就大鱼大肉。晚上,点灯不怕黑,有蚊子就用电蚊香,就连穿的都是名牌衣服,电视想看就看,都是彩屏的,学习累了玩会儿电脑,与同学聊聊天、打打游戏、听听音乐等等……。学习上有不会做的,请叫学习机、点读机。不愁吃、不愁穿,还有吃不完的零食,无悠无虑,根本无法体会什么是饥饿,什么寒冷。

听奶奶说她们的童年是很苦的,她们小时候,连水笔都没有,只能写钢笔,铅笔,有一支英雄牌的钢笔已经是很奢侈的事。

中国的变化作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处在一个不断变迁、相互融合的时期,人们原本固有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一背景下,广告若想实现有效传播,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作为广告文案撰稿人,首要的任务是分析文化变迁对创作的影响,进而对文案的写作策略提出新的构想。

关键词 文化变迁;广告文案;写作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生活、信息传播一体化的推进,中西方文化都在吐故纳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同社会、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交往欲望,渴望面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有着自己所不理解的行为方式的人们,并与之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互动,这样的行为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大传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告作为营销手段的同时,也成为一种全球的文化传播行为,并受到文化变迁的直接影响。

一、文化变迁的界定与呈现

文化变迁指的是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和迁移。从总的历史发展趋势来讲,文化变迁是一个渐行不息的过程,既有对传统的粹取与摈弃,又有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吸收。从一般意义而言,文化变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国家内部的文化变迁,在不同民族以及不同亚文化地区之间进行的文化迁移;二是国际文化变迁,主要是在不同国家之间,尤其是中西方国家之间发生的文化迁移。这两类当中,更具文化变迁特点的主要是中西文化变迁,也是探讨这类问题的重点。

就中国文化而言,文化变迁最直观的呈现是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更加多元化,文化的内涵更具多样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环境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国民新的文化意识、文化心理、文化品格逐渐树立。文化的主体性更为明确,个人的自我价值意识进一步发展。此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逐渐由非理性走向理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大量应用,使得传统文化中人们落后、愚昧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不再凭巫术、迷信或单凭伦理道德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而是凭科学技术的价值、商品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以科学、技术、商品生产为核心的现代文化体系使得整个国民的思维方式更趋于理性。合理的技术、生产、管理、分配和合理的消费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行为方式。这些新的变化的出现表明了中国文化在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在重塑着自身的文化品格。

二、文化变迁对于广告文案创作的影响

文化影响着广告的创意、制作和传播效果。从广告的传播来看,传播者要传递的广告信息通过媒介到达受众,进而产生效果。但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都不是静止不动的存在,而是处在流动不息的文化背景中。文化的积淀、文化的流变,都会对广告受传双方产生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

(一)文化变迁影响了广告文案创作的表现策略

随着文化变迁的推进,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交融日益显著,许多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时都非常重视“文化融合”,主动了解中国文化特征,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采取“国际主题,本土创作”的表现策略。譬如,美国化妆品Revlon在中国被译为“露华浓”,这三个字出自唐诗《清平调》的首句: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引经据典,音义并重,充满女性色彩,高雅而艳丽;巴伐利亚汽车公司的品牌BMW进入了中国就变成了“宝马”;德国Mercedes Benz汽车在中国则叫“奔驰”;洋酒Remy Martin译为了“人头马”且有广告口号“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它们都是借助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利用,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从中找到自己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契合点,认同西方广告的话语方式,形成对中国消费者的亲和力。

不仅国际品牌擅长借用中国元素和中国观念,中国品牌对西方文化也有着新的理解和融汇。譬如“崇尚自由、勇于竞争”本是典型的西方文化,现已逐渐被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所接纳并在广告文案中有直接体现。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曾举办动感赛季“职场新偶像”活动,其间推出一组系列平面广告。画面里三个年轻人完成了三个常人无法完成的高难度动作,广告文案分别是“身怀绝技?来‘动感职场新偶像’过过招”“天生奇才?来‘动感职场新偶像’秀一把”“绝顶高手?来‘动感职场新偶像’露两手”。广告话语展现出非凡自信、敢于展现自我等为当下年轻人所认同的人生态度,这显然和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中庸、避出风头的价值观大有不同。这样的文字让新一代消费者感觉到新的价值,体现出新观念、新思想和新选择。

(二)文化变迁制约着广告受众的理解程度和接受模式

文化背景、受众的理解和接受模式往往是广告撰稿人的出发点,而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又是深受文化模式影响的。

继立邦漆事件及丰田霸道风波之后,中国广告主体愈发重视文化差异对广告受传双方的影响,认识到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所带来的理解差异。然而,对于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言,不仅要看到它的稳固性,还应看到它的变化和流动。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愈来愈多贴着欧美文化商标的进口大片、乡村音乐、摇滚乐、变形金刚、苹果等一系列反映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象征符号冲击着中国文化,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潜长滋生。人们原本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悄然发生变化,他们的理解程度和接受模式也被重新塑造。2013年,美国雅培在中国市场投放了一组平面广告,文案如下:

美国是什么?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关于它的答案有很多种——

美国是被上帝啃过一口的苹果;

美国是一个爱跑步的大叔:

美国是一条被高高吹起的裙子;

美国是一个内裤外穿的型男;

美国是一本很难打开的书;

美国是一个永远轰鸣的英雄梦;

美国是永远抓不住JERRY的TOM;

美国是一张影响全世界的封面;

美国是一只敢在高空打飞机的猩猩;

美国是……

美国是一罐凝聚着对生命爱和尊重的奶粉

这一组平面广告,每组画面用简简单单几十个字配合着图像将美国文化形象地表现出来。从乔布斯的苹果到电影里的风格,从著名的动画片角色到一本众所周知的杂志,从一个梦想到一个信仰,所有这些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可以说都伴随着中国年轻一代的成长,它们唤起了中国年轻人对于过往岁月的记忆。这组广告推出之后,很快在中国市场获得年轻消费者的高度认可。雅培广告的成功恰恰呈现了文化变迁中受众的理解程度和接受模式所发生的极大改变。

三、文化变迁背景下广告文案的写作策略

文化变迁促使广告的生产、传播不再像以前是在一个单一文化内部进行。不管创作者或受众是否愿意,是否自觉,广告生产消费链条都已被纳入全球化的背景中,广告创作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情况,因此,作为广告人,必须在广告实践中不断摸索,采取合理的创作策略。

(一)恰当运用中国文化,在文化变迁中实现本土化坚守

近些年中国广告界部分人士狭隘地将本土文化简化为“中国元素”,对中国元素的理解仅囿于京剧、熊猫、茶道、书法、民乐等典型的中国符号,过于追求形式上的传统文化,流于表面难免显得单薄,缺乏内涵,不能在产品诉求上和消费者产生深层次的交流。实际上,中国文化还有很多比较抽象、难于表达的内容,比如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文精神,传统习俗等。把握这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恰当地融入广告文案中,将能够更好地实现广告目标。如中国台北宏日建设云庄广告:在聚散离合的尘世/你珍惜心灵永恒的依偎/一如爱你的云庄。这则广告文案挖掘了中国传统观念中人对于土地、家的心理依恋,从房产的心理价值、情感价值为出发点,语句中表达了一份对人的深情关怀,给人以归属感。同时文案在用词上典雅舒缓,使得广告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

对本土文化的恰当运用,还应当注重与受众的心灵沟通。中国广告利用本土文化进行表达并不困难,但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传播并非易事。在文化变迁背景下,既要对中国消费者、新中国文化有精准的理解、深刻的洞见,又要选择最巧妙的创意,最适度的表达形式。香港维他奶广告“背影篇”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广告讲述一位少年暑假回乡看望从未谋面的外祖父的一段生活经历。画面通过一些细小的镜头展现祖父与外孙之间那份深厚真挚的亲情,让画面外的消费者重新回忆一次孩提时代的难忘经历。它借用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情景设置,以淳厚真挚的“父慈子孝”的亲情唤起观众的感情认同与心理共鸣,成功地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怀旧心理达到与消费者融洽沟通的目的。

(二)适应文化变迁,巧用西方文化符号作为创意元素

文化变迁、文化交融进程的加快使得地球越来越像一个大的村落,风气互通。中国广告中也越来越多地包含西方文化的元素,尤其是利用西方节日作为创意元素,如情人节和圣诞节,还有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等。西方节日的服饰,食品,道具频频成为中国广告中的道具,但大多数广告属于模仿性的套用,已经让受众产生审美厌倦。在当下,中国广告借鉴西方的关键在于对西方元素的合理利用和正面表达,同时从借用中探索本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譬如台湾义美法式喜饼广告。

(广告画面是一支撒了白糖的大麻花)

广告标题:这是他送我的第一支“花”

广告正文:三年前,我用羡慕的眼光

看别的女孩捧着情人送的大把鲜花

埋怨他从来不送我花

隔天。他带来一支麻花

真不知道该哭还是笑?

他竟然说:

麻花也是花啊!

上面还撒糖,好看又好吃!

三年后

他建议用好看好吃的

义美法式喜饼

向亲友传达我们的喜事

想起三年来的点点滴滴……

他的实在,其实是很浪漫的。

这则广告借用了西方节日作为故事背景,男友送麻花代替情人节的典型礼物鲜花,似乎“不解风情”,不懂浪漫,其实正是广告的诉求点所在:以中式麻花对抗西式玫瑰,更是中国式的浪漫。同时文案正文中又点出该产品的特点——“好看好吃的”,这种实在的浪漫恰恰吻合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文化性格,从而获得中国消费者的好感。

(三)培养兼容并蓄的文化心态,创造健康宽容的文化空间

健康良好的文化空间是广告良性发展所必需的,而拥有这样的文化空间离不开广告主体和广告受众的共同努力。

对广告主体而言,应当充分认识到文化变迁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成熟的模式和极富创意的表达,另一方面也应充分重视自己安身立命之本和扎根的这片土地。“中国广告应充分认识和挖掘中国消费者的特性,保护其中民族化的特点,在广告中有意识地加以体现,使消费者在接受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文化的广告中,得到培养和涵化。”

对广告受众而言,应当客观看待、客观评价西方广告带来的文化冲突。近年来经常出现一些颇有争议的国际广告,从“立邦漆滑倒中国龙”到中国石狮叩拜丰田霸道越野车,从耐克“恐惧斗室”中勒布朗·詹姆斯分别打败中国老者、中国龙和中国飞天仙女到迪塞尔广告中长城被黄沙掩埋,争议的存在都源于“文化误读”。这些广告,或是由于网民的争议,或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出面而停止了在中国市场的投放。其中的确有一些侮辱民族尊严、伤害民族感情的场景,对于这些应当据理力争、毫不退让,但也有些只是纯粹的广告创意,引起冲突源于部分中国人民族自尊心过于敏感和脆弱。正如黄升民所说: “原本只是广告创意人很纯粹、单纯的艺术表现手法,却被受众更多地用政治意识形态的视觉解读了,从符号的错用最后导致民族间文化的冲突。”因此,作为中国消费者应该意识到在文化变迁中,西方文化的进入既会给本民族文化增添新的血液和色彩,也会带来尖锐的文化冲突,无论面对中国广告还是西方广告,应持以不盲从盲信、信之有“度”的态度。

四、小结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处在大碰撞、大分裂、大融合的时期。对于传播者来说,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紧随文化变迁的脚步;广告文案的创作应该针对不同的文化语境做出相应的策略性调整,应将标准化与本土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遵循全球化理念的同时尊重和考虑本土受众的心理需求、风俗习惯等诸要素,使广告与品牌真正地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告传播获得成功。

中国的变化作文范文第4篇

世界音乐不单纯指的是世界各地的民族性音乐,同时也反映出了世界各地不同背景下的音乐文化。音乐属于自己国家的才是世界的,但是各国的音乐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上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撞都会为音乐带来巨大的变化,

一、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所谓的强势文化也就是指以基督教为背景,以理性为基础,以法律为主要治理手段的西方文化,这种文化在文艺复兴之后的五百年时间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变革中逐渐发育成长并得以完善。这种文化的强大不仅表现在它的物质方面,也表现在它的精神方面、学术方面和艺术方面等。强势文化从其现实意义上讲,并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文化,也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文化,而且还可能是相对落后的文化和具有劣根性的文化,它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对它的拥有者而言在政治上、经济上对受众者在吸引力上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复制性兼容性、和可持续性。强势文化之所以为强势,一定包含着或者说体现了普遍的人类旨趣与价值。同时,它又不是可以独占的财富。弱势文化则与之相反。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别在于强势文化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作为人的自己。而弱势文化尊重统治者的规矩,尊重自己给自己上的锁链。

二、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碰撞——音乐文化的流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及音乐文化的表达方式,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谈到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相遇,碰撞后的音乐,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现象就是音乐文化的流变,这两个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音乐文化的流变是每一个民族音乐必然要遇到的现象,没有流变就不会有丰富多彩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民间音乐。所以,流变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音乐文化的流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从它流变的种类来看有以下四种情况:音乐结构的流变、音乐表演的流变、表演场合的流变和音乐功能的流变。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相遇碰撞后给中国音乐文化带来的流变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来看。

1、传统音乐的延续

中国的传统音乐如戏曲和说唱音乐,经历了自宋朝以来近千年的变迁,形成了相对定型的声腔体系和表演程式。即使受到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仍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其声腔、伴奏乐器、打击乐的运用,以及唱、做、念、打的综合表演形式,也保持了各自的基本面貌。传统音乐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原种”延续,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影响和人文价值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构成,始终是第一位的。

2、中西合璧的流变

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文化全方位渗透和大面积覆盖的结果,一方面是中国音乐家们对西方音乐形式和表现技法加以利用、借鉴和改造,使之与中国传统音乐内容有利的结合,用以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思想情感。而另一方面,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从歌剧、舞剧到电影、电视音乐,从音乐厅和音乐艺术院校课堂的典雅音乐,到体育馆、露天舞台、商店、歌厅流传的流行音乐,这些主要由西方人创造的音乐形式,虽然可以由中国音乐家进行再诠释,或供中国老百姓进行艺术欣赏,但这些源于西方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毕竟不是中国音乐。

中国的变化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中国近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近代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这一切必然会引起一场价值观念的变革,甚至要以此价值观念的变革为先导,于是产生了中国近代文化精神,这种新的近代文化精神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性质,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人性自由发展的需要,它势必对作为文化现象之一的文学发生深刻影响,推动并引导中国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发生变革,由古代文学向近代文学转型。

一、中国近代文化精神的新变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想内容的新变

由于中国近代文学与中国近代文化精神的新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许多近代文学作家都在近代文化精神的指引下反映生活,把近代文化精神当作自己作品的本质内容,宣传这种新的文化精神,使自己的作品获得了不同于古代文学的新的思想内容,从而促使中国近代文学转型。

中国近代文学由于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精神的新变而获得了新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忧患精神。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忧患精神,但中国近代文学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忧患精神远比古代的强烈。由于中国近代作家获得了世界意识,能把中国放在近代世界大局中来思虑中国落后必然挨打的命运,深感中国人亡国惨祸近在眉睫和救亡责任的重大,“寸寸山河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公同年》)。又由于近代作家处在封建社会末期,有纵观中国历史的眼光,能比古代作家更深切感到中国人几千年所受封建压迫痛苦之重和觉醒之难:“落落何人报大仇,沉沉往事泪长流。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蒋智由《有感》)。更由于近代作家已摆脱了“君国一体”、“忠君即爱国”的封建观念束缚,把爱国建立在“民为国主”的国家观念上,忧患的已不再是君王的安危和王朝的兴衰,而是“四万万同胞”的命运及其觉醒,故使这种忧患有了新的民主主义性质。

2.变革精神。中国人因袭守旧的思想一直很浓厚,信奉“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教条。但近代社会的现状不能不使人对现状生厌弃之心而思变革,认识到只有变革才能救中国。为此中国人提出了一套又一套社会――政治改革方案,有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洋务派,有农民阶级革命派,有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虽然它们的阶级性质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改革。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龚自珍早就对封建顽固统治者提出警告:“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乙丙之际箸议》)。此后呼吁改革的作家更是多而又多,如康有为说“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礼运注叙》),邹容说“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军》)。需要指出的是,他们所希冀的变革已非古代那种以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的传统内的变革,而是有先进社会理想作指导的使社会转型的变革。在这种变革精神鼓舞下,中国近代变革已有群众运动的规模,使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加速。

3.开放精神。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形成了一个十分周密的封闭排他型体系,中国人“华夷之辨”、“华夏中心主义”之类观念根深蒂固。但近代以来形势迫使愈来愈多的中国人通过阅读译书、出国考察和留学等途径,“向西方寻找真理”,在与守旧顽强派进行长期艰难的斗争之后,开放精神终于逐渐成为社会风气。近代作家王韬等人出访西方所写游记,帮助人们对西方风物习俗、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有了最初的了解,使人耳目一新。接着,严复等人所译《天演论》等西方社会科学书籍,则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以致掀起了以“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论”为核心的启蒙思潮。甲午战争之后,林纾所译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一大批小说,马君武所译拜伦《哀希腊》等诗歌,将西方世界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西方人的社会人生观念活泼地展现在中国人面前,彻底改变了此前中国人对西方的片面看法,知道西方不只有血腥野蛮的一面,也有文明光辉的一面,这对长期封闭的中国人来说,其震撼力是可想而知的。此后,中国近代史上凡是对民族事业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认真向西方文化学习,又结合本国文化遗产作出创造的人,所以梁启超说:“孕育今世纪,论功谁萧何?华(华盛顿)拿(拿破仑)总余子,卢(卢梭)孟(孟德斯鸠)实先河”(《壮别》)。

4.斗争精神。中国人过去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人际关系上总是强调“中庸”、“贵和”、“尚柔守雌”,竞争和斗争观念一直未进入主导地位的价值系统。近代以来的中国人觉悟到自己置身于充满竞争和斗争的世界,不竞争不斗争就不能生存,反帝反封建更需要“斗争哲学”。近代以来“反传统成为传统”指的也是斗争精神成为传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炸弹光中觅天国,头颅飞舞血流红”(高旭《盼捷二首》),无数近代文学作品都显示了这种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近代文学表现这种斗争精神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是古代文学所不能比拟的,它们犹如群乐合奏,构成一组组崇高悲壮的交响乐曲。

5.民主精神。古代中国人在家族制度和君主专制压迫下,一直缺少民主传统,虽有“民主”一词,也不过是“为民作主”之意罢了。近代以来,人们接受了西方“在民”思想,要求削弱或铲除君权,公民决定国家大政,并把公民原则和法治原则结合起来。民主精神之深入人心,只要看袁世凯、张勋们的行径瞬间失败即可见一斑。龚自珍的作品痛切“诋排专制”,严复的作品热心宣传“社会契约说”、“群己权界论”,康有为的作品极力鼓吹“君主立宪”,章炳麟的作品大声疾呼“民主共和”,都昭示了中国近代文学体现的民主精神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

6.科学精神。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是“重义理,轻艺事”,视科技为“奇技淫巧”,科学意识一直是民族精神的薄弱环节。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最早感到自己不如西方的地方就是科技,因而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科学报国”。向西方学习科技的热潮,从到西方和日本留学的学生以学科技者居多即可看出。黄遵宪、康有为的许多海外诗,王韬、薛福成的许多海外游记,皆以西方近代科技成就抒情感怀,把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等自然科学知识写得独具韵味,真所谓“地心海底,涌奇境于灵台,磁电声光,寄遐想于哲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小说对鸦片顽癖、缠足毒刑、神鬼迷信这些愚昧生活方式的批判,也是科学精神的表现。中国过去没有科幻小说,近代作家为宣传科学,除翻译过来不少西方科幻小说外,也开始了自己的科幻小说创作,如包天笑的《空中战争未来记》等。

7.个性解放精神。过去封建礼教一直宣扬“圣贤人格”、“金要足赤,人要完人”,要人“无情”、“无欲”、“无我”,个性自由便无由说起。近代以来的人格理想已是“平民人格”,要“有情”、“有欲”、“有我”,张扬个性,尊重个人独立人格的价值。严复主张“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深知个人自由乃民主政治之基础。近代作家也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表现个性解放精神,龚自珍的诗《能令公少年行》歌颂少年蓬勃朝气,高旭的诗《侠士行》歌颂侠骨豪情,秋瑾的文《告姊妹们》呼喊男女平权和妇女自求解放,苏曼殊的小说《断鸿零雁记》表现觉悟青年恋爱自由与封建礼教的冲突。

二、中国近代文化精神的新变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艺术形式的新变

一种性质的文学向另一种性质的文学转型,也要靠表现形式的变革。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想内容的转型,也支持并鼓舞了中国近代文学作家去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学的表现形式,创造资产阶级新文学的表现形式,使中国近代文学在文体观念、艺术表现方法、审美趣味、语言运用等方面发生变革,从而促使中国近代文学转型。

中国近代文学由于中国近代文化精神的推动而在表现形式方面发生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近代变革精神促使中国近代文学文体观念的新变。中国古代文学一直以诗文为正宗,而把小说、戏剧这两种文体视为“小道”,没有与诗文并立的资格。在西方,叙事性文学发展很早、地位很高,由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四大体裁构成的文学格局早就形成。中国近代作家出于对民众进行通俗启蒙宣传的目的,很快便注意到了东西方文学这种文体格局的不同,在变革精神的鼓舞下,他们向西方学习,破除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谬见,而为小说、戏剧争取正宗地位。梁启超、夏尊佑等人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认为小说“入人之深,行事之远,几几出乎经史之上”、“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汪笑侬、李叔同等人则倡导戏剧革新并输入话剧,认为戏剧是“众人的大学堂”,演员是“众人的大教师”(陈独秀《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这种抬高小说、戏剧地位的观念变革,对文学现代化有重大意义。至于占据文学正宗地位的古代诗文,发展到近代已衰落僵化,它们以尊唐宗宋、设立清规戒律的拟古形式主义为艺术特征。针对这种情况,中国近代作家诗人,在变革精神鼓舞下,普遍赞同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出的“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口号,欢迎并仿效“新派诗”和“报章体”散文创作,开始了古典诗文向现代白话新诗和白话散文的文体转变。

2.开放精神促使中国近代文学表现方法的新变。过去人们只认为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方面先进,但对西方文学则因无知而认为并无可观。但晚清以后,在开放精神鼓舞下,大量西方作品被翻译介绍过来,中国古代文学的自我优越感被打破,有识之士开始自觉以欧美和日本文学为榜样进行表现方法的变革。譬如说,自宋元以来的古代白话小说是附丽在说书人的“说话”上发展起来的,以讲故事为主,一直采用平铺直叙而又比较呆板的固定形式,自林纾等人把《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西方小说翻译过来之后,作家们努力借鉴,不以说故事为主而以塑造性格丰富的人物形象为主,且细致地融入作家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评价,运用倒叙法、插入法、补叙法、第一人称叙述法,注重人物外貌、人物心理、自然环境的描写,这些都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如吴趼人《九命奇冤》的倒叙法,刘鹗《老残游记》的景物静态描写,曾朴《孽海花》的心理描写。

3.斗争精神促使中国近代文学审美趣味的新变。中国古代文化充满和谐意识,强调宇宙之“和”、社会生活之“和”、每个人心理活动之“和”,影响所及,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审美特征是优美美感,给人恬静、温柔、愉悦的审美感受,这非常适合农业宗法社会人们的生活理想。但这与近代以来国家民族的现状不协调。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昂扬斗争精神影响到中国文学,使这种文学在充满危机意识、痛苦意识的同时,又充满反抗意识、牺牲意识,于是悲剧审美逐渐取代优美审美的主流地位。人们在环境十分恶劣、任务十分艰巨、道路十分曲折的条件下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还再斗争”成了规律,这规律鲜明地反映在近代文学中。我们在梁启超的《六君子传》、章太炎的《徐锡麟传》、吴梅的《轩亭秋》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在、辛亥革命中许多蒙难的志士,他们本不该遭到苦难、毁灭的命运,然而事实上却遭到了苦难、毁灭的命运,而且还表现了他们在面对苦难、毁灭时的主观态度,对苦难、毁灭命运的抗争,甚至是明知胜利无望的抗争,在这种抗争中显示自己的胆识、勇气、人生价值和生命之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文学特别倾心于英雄悲剧美感,围绕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有一批具有英雄悲剧美感的作品产生,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是古代文学所不能比拟的。

4.民主精神促使中国近代文学语言运用的新变。在古代中国,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一直处于分离状态,文学创作也是这样。口头语言向前发展了,文学语言却老是袭用先秦以来的文言。这是封建统治者实行文化垄断、施行愚民政策的结果。近代文学在民主精神鼓舞下,要把文学当作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提高民众素质的工具,于是有了文学语言言文一致的强烈愿望,以便使文学通俗化大众化。黄遵宪说“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其势然也”(《日本国志》),裘廷梁的著名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历数文言文的各种弊害,又以成周、泰西、日本为例阐述使用白话文的“八益”,旗帜鲜明地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由于其他作家的理论宣传和创作实践,终于形成了近代白话文运动。

三、中国近代文化精神新变和中国近代文学新变都有过渡性的局限

中华近代文化精神和以反映它为本质内容的中国近代文学,都有过渡性特点,都是由于向西方学习而从古代向现代转型期的产物。它们都只能算是走向现代化的发端,发生质变前的量变准备,真正完成转型应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它们的过渡性特点,造成了它们以下局限:

1.涵盖面窄,精英意识浓厚。近代中国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群体身上,而在其它社会群体身上体现得很薄弱。这些知识分子诞生于洋务运动之后,他们通过出国考察、留学,或在国内新式学堂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最先接受西方文化熏陶获得现代观念的人,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近代中国历次社会变革运动都是由他们推动和领导的,因而爱国、变革、开放、民主、科学、个性解释等近代中国文化精神在他们身上的体现远比其它社会群体的人要多。中国近代文学也就总是通过表现这些逐渐现代化的知识分子群体来表现近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变。中国近代文学正面表现近代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体裁,不是小说,而是诗歌和散文。因为诗歌和散文的主要艺术功能是抒情,读者从中看到的主要是抒情主人公即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故我们从龚自珍、谭嗣同、秋瑾等近代作家的诗文作品中,可以非常鲜明地看到他们作为知识分子身上体现出来的近代中国文化精神是何等丰富。然而,知识分子以外的社会群体,如人数最多的农民群体,尽管他们有反帝爱国精神和某些民主要求,但由于在当时仍被弥漫于整个社会的封建观念所束缚,缺乏现代观念的启蒙,变革、开放、科学、民主、个性解释等近代中国文化精神仍很难涵盖到他们。农民群体在、辛亥革命中无所作为的表现就说明了这一点。近代文学除黄小配的小说《洪秀全演义》表现了一些农民的民主要求外,几乎再无其它作品表现农民的近代性民族文化精神,其原因也在于此。中国近代已出现最早的资产阶级,但他们是由地主、官僚群体中刚转化出来的,封建观念仍很多,近代中国文化精神在他们身上,虽有体现但不充足,故我们在近代文学中几乎看不到塑造得成功的从事工商实业的资产阶级人物形象。当然,近代作家忽视知识分以外的群体特别是农民群体身上存在的近代民族文化精神,也表现了近代作家们的局限性:他们是刚由封建士大夫转化来的,封建士大夫那种“士为四民之首”的传统精英意识,使他们轻视、脱离其它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