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范文第1篇

    论文摘 要: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一代新人。而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其自身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会对数学学科新课程教学效益产生正相关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数学教师应认识数学本质,树立科学的数学观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什么是数学,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等问题缺乏清楚的认识。从宏观讲,认识数学首先得认识数学的本质,也就是数学是什么的问题。因为数学的本质问题是学习和研究数学所不能回避、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问题。虽然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无论是数学学术专着,还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把数学的本质问题放在开篇的位置。当代对数学本质的较为普遍的描述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模式和秩序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是掌握自然的一把钥匙。

    二、数学教师应认清数学的形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开放的数学教材观

    像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形态一样,数学有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三种基本形式。原始形态是指数学家发现数学真理、证明数学命题时所进行的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它具有后人仿效的价值。数学的学术形态(科学数学)是一个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理性思辨系统,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运用符号和系统对抽象模式和结构进行严密的演绎和推理,各部分知识紧密联系,形成严格的科学体系。数学的学术形态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统一性、系统性、形式化和模型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等原因,不能用数学的学术形态和学生直接交流。数学的教育形态(学科数学)是教育专家或教师依据教育学、学原理,依据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生活背景等,把数学的学术形态适当返璞归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回到数学家当初创新发明的状态,把数学的学术形态知识的线性排列“打乱”,融合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师的理解,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裁剪、充实、活化教学内容,赋予数学知识新的意义、价值。这样就把数学的学术形态激活,使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数学的教育形态。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要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并且用生活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要把数学融入到本土社会、自然、历史、和生活中去,从而使数学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形成具有色彩、乡土气息浓厚的数学。

    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让数学回归数学的教育形态,关注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水源的问题。数学的本源从逻辑上说是数学的逻辑起点,即数学产生、发展的源泉。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的教育形态。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汇点、网络点、关节点、联结点。从而探寻数学的本源,理解数学的本质。数学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社会。人是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中的,认识、理解和体验数学就是要探寻数学的生活、自然和社会本源。

    新课程理念和科学的数学观,对教师实施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至今天仍处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境地之中。但是,我相信:我们只要具有新课程理念与科学的数学观,拥有较强的数学教学创新实践能力,就一定会有信心,有能力在追求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与素质提升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理念;数学思想;渗透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一个学习环境都隐含着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也是很多数学思想的体现过程,所以说数学思想隐藏着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数学的学习不可以忽略数学思想的渗透。对此,教师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很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具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主动渗透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把渗透数学思维记在心里,围绕这个目的开展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每一册、每一章、每一单元及每一课时都包含着许多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分布的范围广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数学思想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使课堂充满活力。

二、数学思想渗透策略

1.在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渗透

上文中已经提过数学思想方法分布于数学教材的每一部分,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多多少少包含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阐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应该善于发现数学思想,尽量凸显数学思想方法,教会学生用数学思想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做到在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方法。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渗透

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要学会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运用教学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得很明显,存在于数学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数学思想方法指导着问题的解决过程。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有利于加快和优化问题的解决过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打好基础,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不仅要在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达到会一题明一路的境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反复运用过程中渗透

学习数学不同于其他文科类课程的学习,死记硬背的方法在学习数学的领域走不通。学习数学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做题,在做题过程中反复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最后善于总结出结论的过程。在反复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处理类似的问题,所以说这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最有效途径。

4.在归纳小结过程中渗透

教师讲完每节课,必须归纳当天所讲的课程内容,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知识内容,最后评比学生归纳出来的结果。教师有必要重视渗透当天讲解的内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基本的数学思想,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意的、逐步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对数学教学活动意义非常重大,必将会带动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满足未来数学教研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数学教学范文第3篇

1. 深入研究教材,正确理解教材含义

笔者一直强调对教材要进行深入的研读。教材虽然承载着教学内容,但也只能显示显性的知识,隐性的要求则无法体现到字里行间,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去理解、领悟。只有对数学知识、内容以及其承载的思想方法有了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正确把握教材、使用教材的可能性,才能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在数学教材中,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除了是后面章节内容的基础以外,自身也是数学知识,符合数学的逻辑。例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其内容的展开,就是一个完全归纳的过程,符合完全归纳的逻辑要求,包含着分析、推理、归纳等思想。又如四年级内容“植树问题”,则是一个不完全归纳的过程。理解了这一点,其他的教学活动,自然地在完全归纳、不完全归纳的指导下开展。

通过研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的全部含义,理解数学的知识结构,理解知识的逻辑关系,理解知识中包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这些对我们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能基本奠定教学的步骤。

所以,研读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走得好,对于我们的数学教学起着明灯指路作用。

2. 重视形象思维活动,让学生重新建构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然而,现实中,教师们更喜欢从知识到知识,这是一种从抽象走向抽象的做法。毕竟,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是“复杂的”、“抽象的”,如何理解这些复杂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应该是我们教学中考虑的第一要素。

如何帮助我们的学生呢?我们要重视形象思维活动,遵循从现实到抽象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得以重新建构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例如《植树的问题》: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教师通过以下的几个步骤解决:

结合教学插图,你能说说路边绿化树的栽植情景吗?

你能用学具操作表现一下植树问题的情景吗?

你能用线段图画一下植树的情景吗?

你能用数学记录一下植树的情景吗?

以上的几个步骤,就是从现实到学具,再到线段图,最后通过数字的形式模拟出问题的过程。整个过程就是“现实―学具―线段图―数学化”,一步一步走来,正是从现实到抽象的过程。

通过多次回顾,或多人重复以上的情况,我们就很容易得到了一组数据:

间隔数 栽树的棵数

4段 5棵

3段 4棵

6段 7棵

……

自然地,学生就能推理出:栽树的棵数总是比间隔数多1。至此,问题解决,教学也告一段落。

以上的教学过程,就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魅力所在:初看问题,似乎漫无目标,重复第一遍,未见有什么,但再重复一遍,再重复一遍,……,整个问题解决,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现实出发,重新构建了需要栽种树苗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学生也体验到:数学是这样解决实际问题的。

3. 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就要分析数学知识本身的结构。例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因为是一个完全归纳的过程,我们就要按照完成归纳的逻辑要求开展教学:从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出发,再到“角的分类”,将三角形分为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或者分为大三角形、中等三角形,小三角形。接着,我们引导学生对所有的这些三角形开展研究。最后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整个过程,不仅符合着数学知识的逻辑要求,也正好符合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

与一些教师更重视学生所使用手段不同的是,这个教学过程更重视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自然地感受到了分析、推理、归纳等能力的训练,自然数学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本来就是数学学习的目的之一。

4. 重视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走向数学的核心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受到思想、方法的训练与熏陶,然而这不能单靠教师的讲授来实现,必须要通过学生自身对数学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达到目的。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而要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数学问题的设计。

例如:课程标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的两个不同设计:

教学一:

师:请同学们任意报一个数,我都能很快地猜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学生报数,教师分类并板书(一边能被3整除,一边不能被3整除)

师:对于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以及不能被3整除数,分别把些数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

师:有什么发现呢?请交流、讲论、汇报。

学生:能被3整除的数其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能整除3。

教学二:

师:是否能被2、5整除,我们主要看这个数的个位,能被3整除的数是否也只看数的“个位”呢?

生:是的,例如33,39,66能被3整除。

生:不对,16,19不能被3整除,而15,21,27,42却能被3整除。

师:能否被3整除,不能只看“个位“,还要看什么呢?请大家按照能否被3整除,把下面的数分一分。

学生计算。

师:请大家研究一下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例如,把各数位上的数字调换一下,看有什么发现。

……

通观以上两个教学过程,教学一更重视知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而教学二则更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数学的方法,感受数学思考的熏陶。

数学教学范文第4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互为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2.掌握: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会利用数轴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解释相反数的几何意义,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对应、统一规律.

(四)美育渗透点

1.通过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知道任何一个数都有它的相反数,学生会进一步领略到数的完整美.

2.通过简化一个数的符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利用引导发现法,教师注意过渡导语的设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学法: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练习反馈总结.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求已知数的相反数.

2.难点: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符号.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学生演示,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得出相反数的概念,教师出示投影,学生以多种形式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探索新知,导入新课

1.互为相反数的概念的引出

演示活动:要一个学生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

提出问题“如果向前为正,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各记作什么?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口答,即向前走5步记作+5;向后走5步记作-5步.

[板书]

+5,-5

师:这位同学两次行走的距离都是5步,但两次的方向相反,这就决定这两个数的符号不同,像这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板书]2.3相反数

【教法说明】由于有了正负数的学习,进行以上演示,学生们非常容易地得出+5,-5两数,并能根据演示过程体会出这两个数的联系与区别,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获得了知识,认识了互为相反数.

师:画一数轴,在数轴上任意标出两点,使这两点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练)

师:这样的两个数即互为相反数,你能试述具备什么特点的两数是互为相反数?(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

[板书]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其中一个叫另一个的相反数.

【教法说明】在演示活动后,已出现了+5,-5这两个数,教师及时阐明它们就是互为相反数的两数,这时不急于总结互为相反数的概念,而是又提供了一个学生体会概念的机—利用数轴任找一组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先观察在数轴上表示这两个数的点的位置关系,再观察两个数本身的特点.更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相反数的概念.

2.理解概念

(出示投影1)

判断:(1)-5是5的相反数()

(2)5是-5的相反数()

(3)与互为相反数()

(4)-5是相反数()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

【教法说明】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单纯地强调,根据学生判断的结果加深对相反数“互为”的理解,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0的相反数是0.

(出示投影2)

1.在前面画的数轴上任意标出4个数,并标出它们的相反数.

2.分别说出9,-7,0,-0.2的相反数.

3.指出-2.4,,-1.7,1各是什么数的相反数?

4.的相反数是什么?

学生活动:1题同桌互相订正,2、3题抢答.

【教法说明】1题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相反数的概念,让学生深知:在数轴上,原点两旁,离开原点相等距离的两个点,所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2、3、4题是对相反数的概念的直接运用,由特殊的数到一般的字母,紧扣“只有符号不同的两数即互为相反数”这一概念,又得出一个非常代数性的结论“的相反数是.”

[板书]a的相反数是-a.

师:的相反数是,可表示任意数—正数、负数、0,求任意一个数的相反数就可以在这个数前加一个“-”号.

提出问题:若把分别换成+5,-7,0时,这些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

提出问题:前面加“-”号表示的相反数,-(+1.1)表示什么?-(-7)呢,-(-9.8)呢?它们的结果应是多少?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回答.

【教法说明】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化简符号是这节课的难点.这一环节,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提问:“既然的相反数是,那么+5,7,0的相反数怎样表示呢?”学生的思维由一般再引到特殊能答出-(+5),-(-7),-0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尝试得出结果,突破难点.

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1.是______________的相反数,.

2.是_____________的相反数,.

3.是_____________的相反数,.

4.是_____________的相反数,.

学生活动:思考后口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在一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求这个数的相反数,如果在这些数前面加上“+”号呢?

[板书]

如:

学生回答: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仍表示这个数,“+”号可省略.并答出以上式子的结果.

【教法说明】根据以上题目学生对一数前面加“-”号表示这数的相反数和一数前面加“+”号表示这数本身都已非常熟悉,这时可根据做题情况要学生及时分析观察规律的存在,这样可以从学生思维的不同角度,指引学生解决问题,并同时也暗示学生在做题时不是单纯地演练,一定要注意规律的总结.

巩固练习:

1.例题2简化-(+3)-(-4)的符号.

2.简化下列各数的符号

3.自己编题

学生活动:1、2题抢答,3题分组训练.1、2题一定要让学生说明每个式子表示的含义,有助于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3题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三)归纳小结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相反数,归纳如下:

1.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2.表示求的_____________,表示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空中内容由学生填出.

【教法说明】通过问题形式归纳出本节的重点.

(四)回顾反馈

1.-1.6是__________的相反数,

____________的相反数是0.3.

2.下列几对数中互为相反数的一对为().

A.和B.与C.与

3.5的相反数是________________;的相反数是___________;的相反数是________________.

4.若,则;若,则.

5.若是负数,则是___________数;若是负数,则是___________数.

学生活动:分组互相回答,互相讨论,3、4、5题每组出一个同学口答.

【教法说明】1,2题是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复习.3、4、5题是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情况,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是一个提高.

八、随堂练习

1.填表

原数

相反数

3

-7

倒数

-1

2.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数的相反数一定是负数

B.两个符号不同的数一定是相反数

C.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只有零

D.的相反数是-2

(2)下列各组九中,是互为相反数的组数有()

①和②-(-1)和+(-1)

③-(-2)和+(+2)④和

A.4组B.3组C.2组D.1组

(3)下列语句中叙述正确的是()

A.是正数

B.如果,那么

C.如果,那么

D.如果是负数,那么是正数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61页A组2、3.

(二)选做题:课本第62页B组1、2.

十、板书设计

2.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2.0的相反数是0

3.的相反数是.例,……

随堂练习答案

1.略2.CBD

作业答案

(一)必做题:

1.(1)1.6,0.2,(2),3

2.16,-20,50,8.07,

(二)选作题:

1.(1)6,(2)9

2.(1);(2).

数学教学范文第5篇

一、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

为了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数学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提高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数学技能比赛、数学创意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数学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从中领会数学文化的内涵。比如,教师可以结合“七巧板“”找次品”等活动开展数学游戏。以开展“七巧板”游戏为例,教师可以先讲解七巧板的由来,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七巧板拼图竞技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七巧板的奥妙,发展学生的思维,并在动手活动中将学生引入有趣的数学世界。在玩七巧板游戏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玩五子棋、魔方等游戏,将这些有策略性的数学游戏活动与数学文化融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再如,在学习分数演变史、加减符号演变史、除号演变史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符号的演变史”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制作一份小报纸。在制作小报纸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与符号演变史相关的材料,从而对数学符号的由来和历史都有明确的认知,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有效地渗透数学文化。

二、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渗透数学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方法进行有效运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获得正确解题的方法和技能,意识到其中蕴含着的数学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以解答题目“12+14+……+1128”为例,假如用通分的办法计算,过程会非常复杂,计算结果也未必正确。此时,教师可以用图形来表示,这样就能够快速地解决问题了。将一个正方形看作单位“1”,连续对这个正方形进行平分,计算结果用阴影表示。学生在画图时就会发现,用加法运算的话,后面的加数分别是前面加数的一半,计算结果就是在第一个加数的基础上乘以2,然后再减去后一个加数。运用数形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计算,复杂的问题立刻变得简单,而学生也能够掌握计算规律,更好地把握数学的本质。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图形代替计算,无形中将数学解题技巧及数学思想渗透到解题过程中,使学生轻易找出了解题的办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挖掘了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作者:李伟群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菊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