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发展

教育发展

教育发展

教育发展范文第1篇

一、通过教育强县复查,进一步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3月,浙江省教育强县复查小组对*进行教育强县复查。评估组首先听取了县政府关于教育强县建设的自查自评报告,随后查阅了有关资料,对魏塘、大云、姚庄、西塘4个镇的17所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还与部分部门、镇领导、学校校长作了座谈交流。经全面分析评估,复查组认为*县在“创强”后,领导班子不散、工作力度不减、改革步子不停,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实现了全县教育强镇“满堂红”,教育强县建设成绩有目共睹,一致同意*县通过省教育强县复查验收。

20*年7月,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从20*年7月1日起,将农村小学的管理体制上划到县级,至此,全面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全部实施,建立起县、镇两级政府责任明确,经费投入以县财政为主,财政保障程度较高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经费投入新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巩固基础教育成果,进一步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巩固普及十五年教育成果。抓好农村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工作,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全县97.3%,比2006年增加1.7%,其中魏塘镇城区为100%,农村为96.6%,有效促进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狠抓流生工作,全县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9%。抓好省示范性学校的创建工作,20*年又有3所学校顺利通过省示范性学校的验收,累计已有20所中小学成为省示范性学校,省级示范性学校达标率达50%,义务教育的综合性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重视弱势群体的公平教育,进一步健全帮困助学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接纳更多的新*人子女到公办学校入学。不断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20*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6.12%以上。进一步办好省级重点中学,走内涵发展之路,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资源,普职招生比例达到1:1以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全县高考上线率97.43%,其中上本科线以上有1343人(不含艺术),高级中学有6人进入清华、北大。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总上线率万人比居嘉兴市第一。高职类单考单招上线率58.93%。

2、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县教育局开展了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调研工作,进一步调整了全县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推动了校企合作工作,2月,*中专与新嘉联举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4月,县教育局配合县府召开全县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县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20*年,我县积极实施《*县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有349名学生享受职业教育助学金71.4万元,1770名新生享受政府每人500元“教育券”政策,共享受“教育券”金额88.5万元,从下半年起,职校一、二年级学生还享受人均1500元的“生活补助金”。*中专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被省教育厅、财政厅评为省示范专业、示范实训基地。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我县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84.35%。

3、进一步发展成人教育。抓好成校基地建设,我县省一级以上的成校,已达到6所,占54.5%,省示范性成校达到45.5%。扎实推进“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20*年各镇成校培训农村劳动力12110人,超额完成县委下达的11350人的劳动力素质培训任务。各成校积极配合劳动部门、全县各企业广泛开展外省来善务工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超额完成省下达的2000名外省务工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并通过劳动部门技能等级的考证。在探索总结的基础上,全面推动我县各镇社区教育,全县11个镇全部建立了社区教育中心。高教自考报考5513人次,8823课次,自考毕业112人,年平均报考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25‰,报考比例名例全市县(区)首位。各类等级考试报考8758人。我县荣获嘉兴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特等奖,并推荐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

4、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更好发展。对全县21所民办学校、15所民办幼儿园、8家民办教育机构进行了年检,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到20*年,我县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已达47所(个)。加强了我县全日制制民办学校的招生管理,推动了我县民办学校的有序竞争。进一步加大新*人子女教育力度,出台了《关于我县义务教育段公办学校接纳新*人子女入学的实施意见》,新*人子女学生在公办学校就学人数达到了10557人。加强了对新*人子女学校的管理工作,举办新*人子女学校教导主任培训班和教师全员培训,出台《关于20*年度新*人子女学校管理工作考核实施意见》等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新*人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星级评估,全县17所新*人子女学校全部成为星级学校。全县新*人子女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已达到2.45万人。

三、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

1、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教育系统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县教育局机关和各校全面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县教育局党委召开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会议,组织局属党(总)支部书记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报告的主要内容,并展开了热烈讨论。教育局团委对学校团组织开展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进行了部署,组织开展“相聚团旗下,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

2、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根据县委县府有关“作风建设年”暨“三创一争”主题实践活动的部署,县教育局自3月起全系统在局机关和局属学校两个层面全面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广泛宣传形成浓厚氛围,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开展主题大讨论活动,全面推行目标承诺。4月份,教育局开展“集中下校调研月”活动,局领导和机关干部下校调研144天,走访学校32所,下班听课150余节,召开师生座谈会64次,参加650余人,与党员谈话162人次,与贫困生、学困生结对30多人。组织开展“万名家长评学校”活动,全县4万余名学生家长参加评议,教育局汇总评议结果并反馈给学校,学校拟定整改方案,开展整改工作。教育局全力办好实事,推进重点工作,确保“作风建设年”活动取得了实效。20*年县教育局被评为“群众满意机关”。

3、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一是完善评估机制,发挥教代会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职能,做好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学校领导干部工作,进一步提高校长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二是完善监督机制,落实学校领导事先沟通制度,严格执行大宗物品采购制度,基建、维修项目招投标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机关和学校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认真办理群众来信来访,防止和堵塞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是完善学习机制,认真实施干训工作“十一五”计划,做好机关干部和校长的上岗培训和提高培养,举办暑期学校领导干部读书会,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上海、江苏、杭州挂职,有5名校长进入嘉兴市第二批名校长培养人选。四是公开招聘幼儿园园长。在对幼儿园园长进行考察回访,结合新一轮幼儿园园长聘任工作,20*年,教育局向社会公开招聘部分幼儿园正副园长,通过报名、笔试、教学能力测试、领导能力面试、体格检查、组织考察、公示等程序,经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的7名同志走上幼儿园领导岗位,分别担任5个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或主持全面工作的副园长,享受相应的幼儿园正副园长待遇,非在编公办教师转为在编公办教师。

4、启动实施第二轮强师工程。20*年4月,我县启动实施第二届强师工程。为了实施好第二届强师工程,我县专门成立强师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强师工程的指导、协调与日常管理工作,各校也成立相应的领导管理机构。强师工程设立专项经费,初定每年不少于40万人民币(硕士研究生培养费另列)。强师工程分学校、县教育局两级实施。县教育局统一制定规划,由县、校两级分别制定达标计划和实施细则,列入学校和有关科室工作考核。做好教师高标学历的调研、进修工作。与东北师大合作开办教育硕士班,有78名教师报名参加,47人成为正式学员。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邀请特级教师以及各学科省市教研员30多位专家来善讲学,共有近千名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教师在各级评比中取得很大的成绩,获论文全国一等奖5篇,全国二等奖4篇,全国三等奖8篇,省一等奖6篇,省二等奖3篇,省三等奖8篇,部级杂志8篇;课堂教学评比获省二等奖2名,市级28名,县级365名;市级以上公开课67人次,县级420人次。去年各校有6项教研课题在省级立项,7项规划课题在省级立项,35项课题市级立项,160项课题县级立项,强师工程专项课题立项50多项。并做好了20*年省、市、县三个层次课题的结题检查工作,共结题150多项。我县有5个课题获省级成果奖,17个课题获得市教科研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14个课题获县级优秀成果奖,并结集汇编成册出版,65个课题获县级成果奖。县教育局荣获浙江省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四、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1、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继续开展以“知荣辱促成长”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有8所中小学成为新一轮市级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学校。认真开展“德育环境建设年”活动、开展县第二届“十佳孝星”评比活动、生态德育系列读书活动、旧物义卖献爱心、关爱盲童、“古代少年道德故事”青少年邮票设计比赛等活动。启动“法律进学校”活动,召开全县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会议,组织青少年法制教育讲师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不断引向深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加强国防教育。组织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生态德育课题研究和工作推进结成果。我县《区域性中小学生态德育的研究和实践》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11月中旬,“全国区域德育创新研讨会”在我县召开,我县中小学生态德育的成功经验在会议上作重点推介,并荣获全国区域德育创新征文特等奖。20*年2月教育局团委被评为“浙江省五四红旗团委”,这是教育局团委至成立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县实验小学团支部荣获20*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这是近年来嘉兴市唯一获此荣誉的团组织。

2、在全市率先启动“体育、艺术2+1项目”。*县作为省“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示范区,在全市率先启动“体育、艺术2+1项目”,采用全面启动,分步实施;充分挖掘,利用资源;稳步推进,不断总结;充分保障,确保实施的办法,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自开展“体育艺术2+1活动”以来,县教育局对开展体育艺术“2+1”活动真抓实干,重在落实,开展了体育艺术2+1活动专项调研;各校因地制宜地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学校领导亲自抓,各校师生积极参与。经过两个学期的丰富活动,学校在体育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学生的体育艺术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活动得到了省教育厅的肯定,全省“体育、艺术2+1项目”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为全省推广“体育艺术2+1”项目积累了经验。

3、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启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落实省高中新课程实验精神,总结我县高中新课程实验,推进实验工作。根据*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终评价及高中招生改革的实施方案(试行)》,制定并实施初中学生音乐基本技能、美术作品鉴赏能力、基本文学素养鉴赏、硬笔书写能力的考查方案,将考查成绩计入初中九年级升考总分。我县获得嘉兴市义务教育段学业后20%学生考核第二。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大面积丰收,获全国奖64人次,省级奖97人次,市级713级,县级奖653人次。

五、继续巩固平安校园创建成果,构建和谐校园

1、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3月,县教育局召开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会议。县教育局局长和全县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新*人子女学校负责人签订了20*年度《学校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各校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教育,从食品卫生、消防、交通、学生接送车等重点着手,全面分析排查影响学校安全的薄弱环节和隐患,全面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创新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学校安全工作做实做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全面构建和谐校园。

2、出台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实施意见。为预防我县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溺水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生命安全,20*年3月,县教育局结合本县实际以文件形式出台了《关于预防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溺水事故实施意见》,采取措施杜绝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市教育局向全市中小学全文转发了这一文件。

3、开展安全教育和检查。全县中小学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以“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系列学生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各校组织学生观看消防安全教育宣传片、各班举行以安全为主题的班队会、举办手抄报、黑板报评展、“漫画比赛”及“交通信号、标志绘画评展”等安全教育活动。各校在放假前普遍对学生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做好节日期间学校安全工作。对校舍、食堂卫生、交通安全、消防、用水、用电进行安全检查;与公安局交警部门多次联合举办交通安全培训班,组织开展中小学消防演习,认真做好学校接送车专项整治和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工作,发现隐患,及时解决。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我县各校一年来实现“五无”工作目标,营造了一个稳定、安全、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

六、以标准化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1、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年度财政预算教育经费2.87亿元。根据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为了确保改革需要,调整本年度教育事业支出预算,增加安排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专项经费2249.11万元,农村小学暑期维修经费300万元。调整20*年度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征收计划,20*年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征收总额为6263.8万元。

2、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机制。7月县府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从20*年1月起,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将公用经费、校舍维修、设备购置、教师收入待遇等方面,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20*年7月起,调整全县农村小学管理体制,将其上划至县;对专项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和校舍维修等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县、镇分成比例调整为95%∶5%;对于农村小学在建项目,7月1日以后发生的基本建设支出由县级财政承担。20*年度农村小学的各项教育支出仍按原体制县、镇分担,从20*年1月起,农村小学支出基数上划至县级财政。具体保障情况①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初中480元/生.年(比原增加120元),小学370元/生.年(比原增加90元)并比嘉兴市定标准分别高出50元和40元,对班额少于标准的班级按标准班额数计算学生数(小学45人/班、初中50人/班)。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和设备购置专项经费,每年根据教育教学需求列入财政年度预算。③从20*年1月起,适当提高中小学教师岗位津贴(同城补贴)发放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职教师福利补贴全年为8000元/人均(比原增加人均4000元),农村在职中小学教师上浮10%(新增加的项目);退休教师福利补贴全年为4800元/人(比原增加每人2400元)。

3、进一步促进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和现代化。

20*年全县投入822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竣工校舍面积180100平方米。20*年暑期对全县所有公办的九年制义务阶段学校都进行了不同规模的校舍修缮,取得了相当好的社会效益和实用效益。认真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累计已有35所中小学达到省标准化学校Ⅲ类以上标准,达标率已达76.1%。全县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共撤并村小8所,办学效益逐渐提高,全县小学校均学生数达7*人,平均班额为44.89人,初中校均994人,平均班额为49.42人。认真贯彻《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装备“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强化基础管理,注重装备应用,加快技术创新,全面提升教育装备条件。全年投入2498.6万元改善中小学教育装备条件。乡镇中心以上学校教学仪器达到1类标准,村小、完小达到2类,城镇学校达到1类标准,城乡达标率均达到省标准为100%。城乡中小学图书配备均为省标准2类,达标率一致。乡镇中心学校以上校校通宽带,校园网覆盖率98%;多媒体教室675套,至20*年底中心小学以上实现班班多媒体;计算机(生/台)提高到高中4.47,初中8.8,小学9.02。

4、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搞好政府采购工作。根据省政府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文件精神,从20*年春季学期开始,一律停止收取课本作业本费以外的一切费用,全县义务教育段学校停止收取代办服务费用和双休、晚托班收费,相应减少学生家长经济负担约1400万元。认真做好学校收费公示工作,统一制作公示牌和在*报上刊登教育收费专版,使教育收费做到家喻户晓。进一步治理教育乱收费,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按时上报治理教育乱收费统计报表及总结材料。全年政府采购预算金额1954万元,实际采购1486万元,节约资金468万元。

七、落实工作重点,推进“四项工程”

1、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工作。全年全县义务教育段学校共免除学杂费学生89519人次(非本县户口14063人次),其中初中33465人次、小学56054人次。共计免除学杂费金额为946.37万元。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扩面工作,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资助比例和人数,义务教育段学校共计资助学生6660人次,其中初中2673人次,占学生数(34444人次)7.8%、小学3987人次,占学生数(56570人次)7.1%,资助金额125.21万元,高中段资助学生350人次,资助金额45.85万元。全县有6660人次享受营养午餐,享受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7.3%,资助金额达66.6万元。

2、完成食宿工程。根据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的要求,制订出《*县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实施意见》。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工作。至20*年9月我县食宿工程已全部圆满完成。

3、完成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我县已于去年全面完成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1759人名农村教师经培训结业。

教育发展范文第2篇

一、心理学思想与教育的早期结合

在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之前,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就曾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对教育问题进行过论述。这便是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中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教育与灵魂(心理)的联系。他把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三类。

从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提出“人只有凭借教育才能成其为人”的著名论断。

19世纪瑞士的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主张“教育心理学化”。

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受到裴斯塔洛齐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方法应以心理学为基础。

二、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诞生需要满足三方面的条件即科学的心理学体系、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人才。这些条件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期已基本具备了。

(一)冯特的重要贡献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形成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并培养一批心理学人才。其中冯特的学生莫依曼、霍尔、卡特尔等都曾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另一位美国学生卡特尔对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验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二)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是致力于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领域的研究的先驱。在研究方法上,他摆脱单纯内省和思辩,采用严格的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科学的教育心理学从此开端。桑代克也因此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三、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三)成熟与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

四、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868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由此,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1917年十月革命后,尝试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发展教育心理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理论探索为主,贡献较大的是维果斯基、布隆斯基和鲁宾斯坦。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苏联教育心理学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研究,广泛采用自然实验法,综合性研究的科学性提高。

五、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建国前,翻译了一些教育学主捉著作。

建国初期受苏联心理学影响较大,全面学习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经验,批判桑代克的理论及心理测验技术。

教育发展范文第3篇

一、教育现状与发展形势

“十五”期间,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教育改革实现了重大突破,教育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发展现状

1、学前教育不断壮大。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73%,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5%,比**年分别提高了3.2%和5.8%。县实验幼儿园创建成为市级示范幼儿园,建成了县级示范幼儿园4所,一级幼儿园1所,二级幼儿园6所,三级幼儿园25所。

2、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小学在校学生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均达到99.9%,初中学生入学率、年巩固率分别达到99.8%和98.5%,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1.8%,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7.2%。建成了县级示范小学10所、示范初中8所。

3、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达到65.9%,比**年增加35.9百分点。高中在校学生达到17400人,比**年增加了4.5倍。每万人口在读高中学生188人,比**年增加136人。职教中心创建成为市重点职业中学,**中学创建市级示范高中和**一中、**二中创建市级重点中学进展顺利。

4、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投资1.54亿元,征地430.78亩,改造危房8.3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3.5万平方米。教学用房配套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设备设施进一步完善,校园环境进一步改善。

5、教育现代化顺利推进。融资1200万元实施“校校通”工程,建起了教育城域网和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通过宽带联通了127所中小学。投资886.8万元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了240个光盘播放点、77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和32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加快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6、教育改革有效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公办中小学全部上收县管,教师工资统一发放,教师“医保”统筹解决。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教师公开考聘和调动、教职工全员聘任和竞争上岗的三个机制进一步健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初步完成,教育资源得到整合优化,学校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7、多元办学逐步形成。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城南中学、海棠中学通过股份制办学,综合实力极大增强,优质初中教育不断拓展。

8、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大力推进了素质教育,认真实施了课程改革,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狠抓了教育质量管理,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达到渝西地区平均水平。2005年高考升学实现了重大突破,重点上线和本科上线人数比**年分别增长3.9倍和3.5倍;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二)发展差距

“十五”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已基本实现,但全县教育与周边先进区县和全市教育的发展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差距。

1、教育发展投入不足。“十五”期间教育投入有了较大增长,但仍不能适应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高中教育发展的规模迅速扩大与学校设备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职业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业务费偏低,发展专项经费严重缺乏,债务沉重且无力偿还。

2、优质教育资源不多。我县市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所数极少,享受优质教育的学生人数只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的23.6%。中小学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根本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3、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农村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办学条件简陋。优质学校生源膨胀,薄弱学校招生萎缩;农村中小学生流向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比较普遍。

4、教育总体水平不高。我县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低于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学科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义务教育任务虽然基本完成,但离“双高”普九的标准有较大差距;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形势

1、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这要求教育必须应对新的挑战。我们应努力增强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参与竞争的能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2、**建设的新阶段给教育赋予了新使命。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构建起和谐发展的**经济社会,必须依靠科技和人才。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促进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历史使命。这需要我们认真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教育的发展水平。

3、人民群众的新愿望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趋向高层次、高质量和多样化。特别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旺盛需求与学校供给不足的矛盾非常明显。这要求我们必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拓展优质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4、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给**教育带来了新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农村中小学办学资源,推进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这给我县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全面加快教育发展,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的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县教育要在“十五”期间打下的比较坚实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理清发展的基本思路,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制定明确的发展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富民兴县做出贡献。

(二)基本思路

1、抓好战略重点——以巩固“普九”成果为重点,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实现重大突破——实现教育质量提高的重大突破,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的重大突破,大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突破,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推进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推进学校管理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整体水平。

4、创新教育发展——创新教育投入机制,促进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创新教育服务机制,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创新教育内部管理机制,促进教育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新体系;形成学校布局合理、办学体制灵活、硬件设施完善、师资队伍精良、教育特色鲜明、人文氛围浓郁的**教育新局面;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整体提升**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把**建设成为渝西教育强县,使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7年以上,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分类目标

——学前教育。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0%以上,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7%以上,0—6岁儿童的家长及看护人员80%基本受到科学育儿教育。

——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均达到99%以上,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以上,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质量满足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需求。

——高中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升学率达到85%以上;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学生数达到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60%左右;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结构合理,比例大体相当,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

——继续教育。进一步健全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基本形成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远期目标

到2020年,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创办高等教育,满足社会继续教育的需求,人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面建设体系完善、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把**建设成为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强县;全面构建和谐发展的**教育,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开放的学习型社会。

(四)主要任务

1、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争创“双高”普九县。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落实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彻底消除校舍危房,全面改造薄弱学校,均衡教育资源,均衡学校发展,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进一步加强高中教育,推进普高职高协调发展

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计划调控、布局调整、经费投入、项目安排、政策支撑等方面,坚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并重推进,协调发展。努力盘活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存量,推进公办高中的规模办学,壮大发展民办高中。高中阶段学校年招生人数达到9000人左右;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300人以上。

3、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推进各类教育持续发展

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实现学前教育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保持稳定,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结构比例大体相当。农村成人教育抓好县、乡、村三级培训,适应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继续教育充分发挥普通学校、成人学校、广播电视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和老年大学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

4、进一步完善队伍管理,推进干部教师专业发展

不断完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聘任制、选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戒免制、交流制等制度,健全中小学校长考核、培训、奖励、监督等相关体系;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实行教师服务期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促进干部教师专业化发展。到2010年,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100%和90%以上,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60%左右,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到3%以上。

5、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推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着力构建人本化、生活化、科学化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机制,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建设,持续开展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效性,增强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进一步落实办学管理,推进公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完善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发展的办学机制,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办学为补充的办学体制。认真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鼓励和支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优化民办学校发展环境,督促民办学校依法依规办学,促进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档次。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局面。

三、实施项目和保障机制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九大”工程(重点项目),不断提高全县教育的总体水平;通过健全“五大”机制,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实施“”工程

1、高中教育发展工程

按照“高中向县城集聚”的办学思路,全面完成**一中的扩建和**二中、职教中心的迁建工程,不断改善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扩大高中学校的办学规模。到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学校的比例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在校学生达到2.7万人左右。

2、“双高普九”达标工程

突出教育资源均衡化,彻底改造薄弱学校,有效解决合并后的初中学校需要增加的办学条件,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征地559亩,新建校舍21.7万平方米以上,使全县中学生均校舍达到9.72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达到5.98平方米以上;中小学全部按一类标准配齐理化生实验室、自然教室、体音美设备和器材,图书资料数量达到规范化标准;完善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确保住宿生的生活质量。到2010年,学校标准化建设小学、初中达到90%以上。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确保小学和初中毕业生的合格率均达到100%。

3、优质教育拓展工程

认真实施名校发展战略,大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在“十一五”期间,将**中学建成市级示范高中并力争创建成为部级示范高中,将职教中心建成部级重点职中,将**一中、**二中建成市级重点中学。将龙岗一小、县特殊教育学校建成市级优质教育学校;并创建市级优质初中1所,县级优质初中5所、优质小学8所、优质幼儿园8所。充分发挥优质示范重点学校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名师支撑名校、名校滋生名生、名生促进名校的良好发展格局。

4、职业教育提高工程

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合理设置面向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及培训项目,实行学历与就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教育,大量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紧缺人才。集中优势资源办好职教中心,建设5个重点专业和3个重点实训基地,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生产、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的紧密结合。千方百计扩大职教招生,拓宽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坚持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和农村初中后、高中后短期职业培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指导,开展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直接服务县域经济建设,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5、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县中小学建设260个网络教室,实现3000个教室的远程教育资源“班班通”,使全县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规划保留的村小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利用**教育信息平台,继续完善**教育主干网和城域网建设工程,实现“天网”、“地网”和“人网”的联通,创建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建立起覆盖全县教育系统的资源共享体系。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6、贫困学生资助工程

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制困难学生的生活费,对困难女童免收作业本费,切实有效解决学生失学、辍学问题。组织好“送教下乡”、“结对帮扶”、“对口支援”活动,大力推进贫困农村学校发展。建立好扶贫助学长效机制,整合好社会捐资助学资源,坚持开展向残疾少年儿童“献爱心”活动,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7、师资素质提升工程

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逐步把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到业务提高上来,创新教师培训方法,增强教师培训实效。建立和完善全县干部教师五年一轮训和县级以上骨干教师三年一轮训的制度,推行农村教师免费培训,努力提高学校干部队伍依法治教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队伍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大力实施名师建设“511计划”,培养造就500名县级骨干教师,100名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0名在县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校长。

8、学前教育发展工程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严格规范幼儿教育的办园行为和保教行为,严禁幼儿教育学科化、小学化和商业化,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大力加强示范园和中心园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以公办幼儿园办园为骨干和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办学格局。

(二)健全“五大”机制

1、坚持教育优先的发展机制

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工程,纳入全县发展战略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把教育发展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健全领导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和党政领导联系学校的制度。落实相关部门的教育工作职责,增加对街镇乡(办事处)党政管理教育工作的年度考核分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教育。为教育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真正做到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优先规划,学校用地优先保证,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改革优先实施,教育问题优先解决,为教育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优先表彰。

2、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

认真落实国家、市、县关于教育投入的有关政策,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要求,依法落实政府在教育投入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义务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非义务教育实行国家、社会、个人多元化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优先偿还学校发展性债务,同时通过处置闲置资产等多种形式筹措偿债资金,逐步化解教育债务。义务教育学校的杂费要全部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非义务教育学校的学费收入要用于办学支出。不得将学校收费资金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也不得以任何形式集中学校收费资金。认真健全教育经费公告制度、统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严禁挤占、截留、平调、统筹和挪用教育经费,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3、规范学校办学的管理机制

建立与现代学校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体制,努力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大力加强“校本管理”,学校要用共同的事业凝聚人,用昂扬的精神激励人,用特长的发挥使用人,用感情的注入感动人,用科学的制度规范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管理的效能。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落实校委会决策制度、党支部会保障监督制度、教代会审议制度和行政例会落实制度,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扎实抓好学校消防、学生宿舍和食堂管理、交通安全、食品卫生、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坚持实施《**县中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考评方案》和《**县中小学教学质量考核表彰奖励办法》,实现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4、优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机制

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领导管理力度,实现教育的事业权、财政权和人事权的有机统一,确保全县教育的高效运转。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培育新课改的亲和力,提高新课改的执行力,激发新课改的创造力。全面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大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卫生教育、艺术教育和愉快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全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增强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教育发展范文第4篇

师范教育结构日渐高层次化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之间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严重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和差异又必然导致我国师范教育在发展规模、层次和质量上的差异。因此,由中师、师专、师院(师大)三个层次所组成的师范教育层次结构还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存在,但从未来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世界师范教育的发趋势来看,我国师范教育结构将逐渐向高层次发展,逐步取消中师层次,加大专科层次特别是本科层次比例,这是未来我国师范教育层次结构变革的总体走势。

师范教育模式日益开放化

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师范教育模式必然从一元封闭走向多元开放。从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观之,我国的师范教育模式先是“仿日”,继而“仪美”,其后“学苏”,始终是模仿甚于独创,而模仿的对象在当时都是以一元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为主体。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一元封闭的师范教育模式所显露出的弊端日益突出,走多元开放的道路势在必行。这必将对现有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同时也预示我国的师范教育模式今后将向多元开放的方向演化。

教师职业日趋专业化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它具有专门的理论和技能,具有独有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在本行业内的专业自主权。目前,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师法》已对教师就业的学历标准作了明确规定,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现有标准还不高,而且尚有一定数量的教师未达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培养、培训机构认定制度等的建立、实施与完善尚待时日。特别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行政官员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来对待。当然,上述状况的改变并非遥遥无期。“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尤其是教育部推出的“跨世纪园丁工程”,都将有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使教师职业日趋专业化。

师范教育体系日渐一体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生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近年来,受这种教育潮流的影响,我国在师范教育一体化方面作了理论与实践上探索。教育部在《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提出今后应“职前职后教育贯通”,由此来看,未来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将朝一体化方向演进,并逐步实现由职前培养到职后培训的重心转移,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师范教育体系终将形成。

师范教育课程日益综合化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整体趋势。这一趋势反映在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上,是世界各发达国家都注重将众多反映科学、技术、文化等最新成果的内容设置到基础课程中,加强普通基础课的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课程相比,我国目前师范院校的基础教育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太小(约15%左右);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过大(约70%左右),且设置单一,内容太专,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需要;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选择余地小,且内容陈旧,教育实习和实践时数也不够,与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极不适应。因此,未来我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优化基础课程,深化专业课程,强化教育课程,使师范教育的课程朝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以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发展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也是目前我国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目标。这个新问题不仅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更是一种现实的运动。通过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片面发展产生根源的分析,可以看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应当是分工和教育的良性互动。为此,必须从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上进行改革,破除自发分工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

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在他闻名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框架内提出来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这样写到摘要:“人的依靠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靠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马克思始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那么,在我国这样一个处在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个新问题,是消极等待还是积极面对?假如选择后者,应该选取什么切入点来引导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乃至共产主义社会的早日实现?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必须通过分工和教育的良性互动才能早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现阶段的含义

1.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还是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这在我国理论界是一个有所争议的新问题。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指的就是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也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指的就是个人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或群体的发展新问题,而是通过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总体人类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全部个体的全面发展,就没有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而总体人类的全面发展是个体的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

2.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丰富的发展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有哪些基本内容和涵义,这是一个基本和重要的理论新问题。从理想状态下看,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丰富的内容,是人的需要、能力、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关系和能力是主要内容。“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现实观念的全面性。”

3.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含义是历史的、动态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如此,任何时代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都只具有相对意义,都需要当时代的人根据时代特征对其内涵进行具体的填充。

从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初期,就开始进入扬弃人的片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任何发展都应该同这个总体进程保持一致,成为总体进程中的必经阶段和组成部分,经过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逐步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

4.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应该说,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孜孜以求的很多理念比如真、善、美都是理想状态中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至真、至善、至美是不存在的,但这些理想目标的设立为人们规范和完善自身提供了标准,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如此。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同特定的社会条件是密不可分的,这个社会条件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也都处于过程当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二、人的片面发展的产生根源——自发分工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而提出的,并且马克思认为这种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的产生根源在于“自发分工”。“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骗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分工从它产生起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仍然存在“猎人、渔夫或牧人”。马克思批判的不是所有的分工,而是自发分工。自发分工和自觉分工虽然都是分工,但却存在重大差别。前者是一种被迫的、强制性、相对固定的分工;而后者是一种主动的、自愿的、自由流动的分工。

马克思在对自发的劳动分工的局限和危害进行分析时指出,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越来越集中于狭小的范围,使生产者丧失其它方面的技能和关系,成为一个片面的人,失去人之为人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同时,他也深刻分析了其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任何人类劳动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形式,其一般形式是协作,当协作由于人的关系、能力和需要的差异而形成固定专业和行业的划分时,分工就出现了。“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一方面,人类不得不通过分工来实现人类关系和能力的专门化发展以驾驭外部世界,“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和我们愿望背道而驰的并抹煞我们的打算的物质力量,这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分工使人的交往、人的活动范围、能力和需求的层次和空间不断扩大和深化,甚至促使世界历史的形成。没有分工,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延续。自发分工尽管其存在合理之处,但由于它同人的全面发展的背离,同人的本质和价值的背离,最终将在历史的舞台中消失。

三、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现阶段的实现——分工和教育的良性互动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自发分工的产生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实现途径——自发分工的消除和自觉分工的实现。人的片面发展形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同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消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无法实现的。马克思多次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消灭了社会分工即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为人的片面发展的消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了重要的实现条件,使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具有了可能性和现实性。但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光有制度性前提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其它相应的匹配条件,比如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完善和教育的正确导向。发展经济和完善体制的主体——人,都是教育的产物,因此,教育的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私有制的消灭和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其最终和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状况,真正实现人作为发展的目的的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分工和教育是互为因果的。要实现人的关系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关键是要打破分工的局限;而要真正打破分工的局限,关键的又是通过教育正确引导人的关系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民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自发分工往往把一个人限制在一种行业、一种专业甚至一个工种中,而自觉分工使人能根据个人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游刃于不同的工种和行业。“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当前,我国在分工和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性因素(尤其是当前教育理念和体系对自发分工存在强化功能),为了打破这些因素,要求我们摘要:

第一,社会主义的教育应该提高受教育者的比率。以高等教育为例,根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二00四年事业的进展》白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超过两千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9%。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相对较低。这个目前状况告诉我们,国家必须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社会主义的教育对象要不断扩大,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和全民教育发展,教育普及的程度要逐步提高,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比率逐步增加。

第二,社会主义教育应该打破传统的专业设置。马克思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很快地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并根据个人的意愿和社会需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向另一个生产部门。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将人严格地限制在某一专业范围内,这主要表现在初等教育中的文理分科以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严格的专业设置和相应的专业课程学习上。虽然也存在选修课和素质课的参和,但远远不能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限制。这种专业设置所造成的对自发分工的强化,和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相去甚远。

社会主义教育应自觉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坐标设立相应的教育体系,逐步打破传统的专业设置。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可以逐步取消过细专业的设置,使相关的专业逐渐融合,同时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就业后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灵活选择更多的工种和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