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活日记

初中生活日记

初中生活日记

初中生活日记范文第1篇

一、观察生活,力求从写实入手。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二、积累素材,目的在于迁移运用。现在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三、提倡模仿,培养文风。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四、以说促写,下笔成文。在同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多加肯定,少点批评。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造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六、多写片段,多记日记。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同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评品,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初中生活日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伏日;择伏;伏闭门;变迁

“伏日”在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节令,可是传世文献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却着墨不多。目前学界除了根据有限的史料进行综合性的概述外,1很少有专题性的研究。“伏日”日期的选择尽管在传世文献中有很明确的记录,但新出土材料中也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这无疑为印证“择伏”的准确性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后世对此节令的成因虽然有不同的认识,2但都基于阴阳五行思想之上的理解,以致从明代开始就有人对其进行质疑。3此外,“初令伏闭尽日”在传世文献中首见于东汉和帝时期,而出土的西汉初年的材料中就有了“伏闭门”的记载,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又该如何作解?因此,笔者将以传世文献为基础,结合出土简牍中关于“伏日”的一些零星记载,对秦汉时期“伏日”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4

一、伏日时间考

从传世文献来看,关于“伏日”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如《秦本纪》云:“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集解》引孟康曰:“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正义》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1又《十二诸侯年表》云:“秦德公二年,初作伏。”2通过对上述引文的比照,会发现两个细微的差异:首先是《秦本纪》里只提到“初伏”,而《年表》记为“初作伏”,虽一字之差,却引起了对《秦本纪》中的“初伏”是指“节令”还是“初次作伏”的疑问;其次是孟康与张守节的理解,《集解》只提到“六月伏日”,而《正义》在字面上扩展到“六月三伏之节”,这便引起了作为节令的“伏日”专指“初伏”、还是也包括“中伏”和“后伏”的隐性分歧。下面将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关于第一个问题,孟康曰“周时无”,《正义》曰“起秦德公为之”,这就给人以“伏日”初始于秦德公时期的印象。但今之学者却不都这么认为,如唐嘉弘先生认为所谓“初伏”或作“伏祠”并非周人所无,实为秦人所无;3陈梦家先生以《史记·秦本纪》惠文君“十二年初腊”正义云“秦惠文王始效中国为之,故云初腊”为据,认为《史记》所言秦初伏、初腊,其“初”者是指在秦国初行,并不是中国初行此制。4笔者赞同唐先生和陈先生的意见,并认为“伏日”自有其渊源,秦德公“初伏”只是秦国第一次在伏日举行祭祀活动。

要充分理解第二个问题,就不得不对“三伏”的具体时间如何设置而展开讨论。关于伏日选择的明确记录,见于《阴阳书》所载:“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5但其准确性却无法自明。1993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的汉墓出土一批西汉成帝时期的简牍,其中被整理者题名为《元延元年历谱》和《元延二年日记》的材料中,涉及了有关伏日日期的内容。6

这批简牍虽然出土于黄河下游地区,但不应该仅仅反映西汉晚期东海郡、楚王国两地的节令,对同一纬度的黄河流域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所以据此材料为基础来探讨汉代的“伏日”问题具有可信性和可行性。根据《元延元年历谱》(公元前12年)的相关记载,现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如表1:

该年的四时八节均在相应的日期下方作了标注,也许由于闰月的原因,在日历上反映出来的“初伏”时间在五月下旬,相对于颜师古注引晋灼《汉仪注》曰“六月、七月三伏”有所提前,7

“中伏”的设置与《阴阳书》的记载也有出入。同墓出土的《元延二年日记》(公元前11年)的记

由表2可知,该年“中伏”与“后伏”的设置与《阴阳书》一致,但“初伏”所在的日期,则因断简而不能得知,“立秋”的日期也没有被标注出来。根据同墓出土的元延元年历谱和太初以后出土的历谱来看,一般都注明了四时八节,该简虽然出自元延二年的“日记”,但其是在事先编制成册的元延二年历谱上的记事。因此,可以根据相关信息进行推算。经考证,一般认为“元延二年”的“初伏”应在六月十日,1干支为“庚子”;“立秋”应为七月一日庚申。当然,仅根据以上材料作进一步分析还略显不足,为进一步讨论,下面将上述两年的节令、历谱信息补充完整,再结合西北地区出土的属于太初历的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以及太初历施行之前的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历谱进行对比研究。2需要说明的是,下表是以陈梦家《汉简年历表叙》3一文中的表格为基础,参照《汉代历谱》4、张培瑜《分至八节表》5的相关内容而制成,括号中的阿拉伯数字为该干支日所对应的阴历日期。

从表3可以看到,同属《太初历》的永光五年、永始四年的“择伏”和元延元年、元延二年以及《阴阳书》却相互不合。此外,永始四年的“立秋”与“后伏”之间相差二十天,这在“立秋”与“后伏”为同一月的情况下,较为异常。6

而进一步根据天干地支推算,“庚戌”日的十日后即十九日为“庚申”,也就是立秋后的第一庚,但“后伏”却定在该年该月干支为“庚午”的二十九日,即立秋后的第二庚。永光五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立秋后的第一庚为庚子二十八日,而“后伏”却设置在立秋后第二庚即七月庚戌八日。历谱虽然经传抄而成,可是在当时却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出错的可能性比较小。那么,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呢?陈梦家先生怀疑《阴阳书》为西汉以后之制,1虽然这仅仅是一种怀疑,但对上述情况的抵牾之处,无疑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2此外,陈久金先生推定:“按七月朔为壬寅,庚戌为六日,非九日”,3

不知陈先生的具体推算方法和过程,但笔者按干支排序算出庚戌应为九日,陈梦家先生早年引用此材料时也没有表示异议,故从旧说。

尽管历谱的实际情况与传世文献的记载有所出入,但并不妨碍学者们根据出土材料对汉代的伏日设置情况进行推论。陈久金先生认为汉历初伏定在六月中上旬是一条原则,4张永山先生认为“初伏”必在六月五日至二十日之间,5

但如表3所示,《元延元年历谱》就是一个例外。因此,目前关于伏日的日期设置的观点,有必要进一步修正,下面将上述表格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就“伏日”设置的相关特点作如下概括:

初伏:若在没有闰月的情况下,初伏一般在六月份。由于受夏至的具体日期以及“庚日”与夏至日时间距离的影响,每年的具体时间不固定,在夏至后的第二庚、第三庚、第四庚日都有可能。

中伏:由于初伏的时间不确定,也导致中伏的时间不确定。但原则上是在初伏的十日之后。

后伏:由于立秋的具体日期以及“庚日”与立秋日时间距离的影响,具体时间不确定。且中伏与后伏之间的间隔也因此受到影响,或为二十日或为三十日。但大体上是在立秋后第一庚,不会超过第二庚。

对伏日设置问题有初步认识之后,又回到了问题的开始,即作为传统节令的伏日是“初伏”呢?还是三伏中的一天?从表面上看,孟康比张守节的生活时代更接近于汉,前者的可信度更高。但如果能抛开后人的注解,直接从当时的相关材料中去探寻“伏日”的设置情况,那无疑是更为可取的方式。在《元延二年日记》中,“中伏”那天的备注是“宿家”,但“后伏”却没有任何备注。很显然这三日不可能都作为节令,而且相关祭祀活动也不可能在这三个伏日分别举行。《后汉书·和帝纪》所载永元六年诏令“六月己酉,初令伏闭尽日”,其中“己酉”的第二日则为“庚戌”,根据张培瑜《分至八节表》

所载,该年夏至为五月二十四庚辰,六月丁亥朔,由此可以推算出“庚戌”为夏至后第三庚,即诏令中“己酉”的第二日“庚戌”为“初伏”。因此,作为具体的节令的“伏日”无疑应指“初伏”那一天,这从后代作为节令的伏日来反观也可得到印证。6

二、伏日流变考

关于秦代“伏日”的来源,历代有不同的看法。除了“金畏火则伏”的主流观点外,明人谢肇淛认为是“西戎之俗所名,三代无之也”,7关于“以狗禳邪”的习俗虽然不能排除受西戎影响的可能,但“择伏”却需要以成熟的天文历法知识为支撑,这恐怕是西戎所并不擅长的。岑仲勉先生在《三伏日纪始》中提出,祆教经文中有apaos^a一词,表示“干燥”之妖,为水神Tis^trya的敌人,可能为“三伏”之“伏”的来源,即伏日及其习俗来源于伊斯兰。8其是否与伊斯兰有关,目前还缺少直接的证据。关于域外信仰的传来,最早见于传世文献的为印度火神教,却已晚至秦始皇时期。9唐嘉弘先生认为秦之所以祭“伏日”,是出于以周王室的祭祀制度为样板而完善国家制度的需要。10若作为周王室的祭祀制度,那么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应该有所体现,可是我们并没有发现与此相关的记载,显然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因此,若深入到对该日的活动要素进行分析的话,或许更利于进一步探讨,下面以习俗为侧面而展开。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秦德公二年,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1《集解》徐广曰:“年表云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也”,《正义》曰:“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按:磔,禳也。狗,阳畜也。以狗张磔于郭四门,禳却热毒气也。2可以看到上述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程序就是“用犬”,而这种习俗在先秦时期也广泛存在。如《周礼·犬人》云:“掌牲犬。凡祭祀,共牲犬,用牷物,伏瘗亦如之。”3又《礼记·月令》载:“九门磔禳,以毕春气。”4由此可见,早期的“磔狗”只是用于祭祀和禳气,与“伏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又据凌纯声先生考证,全太平洋文化区的原始部民多有用犬为牺牲以祭祀祓禳的习俗,其渊源可能与海洋文化有关。5尽管《清华简》已确认了秦人来自东方的观点,6但关于秦人以犬祭祀的习俗源于西北还是东部沿海地区,目前还无法说清楚。由环太平洋地区迁移到西垂之地、最后定居于周故地的秦人,其习俗很有可能融合了东西方的传统。因此,可以认为“初伏”的习俗自有其渊源,秦德公第一次举行伏日祭祀时,以“犬”作为牺牲,由此形成了“伏日磔狗”的习俗。从此,“伏日”便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而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节令。

关于秦“伏日”的祭祀活动,通过上文可以看到:在“初伏”那一天由秦德公亲自主持,在郊外的社祠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参加者除了王公以外,各级官员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史料的缺乏,还无从得知只是官方在都城举行,还是民间也一样举行。如果这种伏日的习俗渗透到了民间的话,根据都城的仪式,对民间的伏日活动也可以有一个大概的推断:伏日的那一天,要以社为单位,举行隆重的祭祀社神的活动,并在里邑门举行杀狗的仪式,以避暑气、禳热毒、禳灾异。以上是秦“伏日”的概况,却没有提到闭门的习俗。

进入汉初,如《二年律令·户律》规定:

自五大夫以下,比地为伍,以辨券为信,居处相察,出入相司。有为盗贼及亡者,辄谒吏、典。田典更挟里门龠(钥),以时开;伏闭门,止行及作田者,其献酒及乘置乘传,以节使,救水火,追盗贼,皆得行,不从律,罚金二两。7

从简文可知:在伏日这一天,行人与农民是不能出入里邑门的,当然一些如“献酒及乘置乘传,以节使,救水火,追盗贼”的紧急情况除外。由此观之,尽管“伏日”节令的名称来源于秦,但其内容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就是出现了“伏闭门”的习俗,至于是否在里邑之内举行祭祀活动,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而在稍后的记载却与此不同,如《史记·留侯世家》提到:“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8留侯张良的卒年历史上有不同说法,或曰惠帝六年,或曰高后二年。是张良的特殊身份允许其家属在伏日可以墓祭,还是“伏日”已不再“闭门”,目前还不得而知,只能暂时存疑。但无论如何汉中期以后,“伏日”不再“禁闭”的情况是可以得到进一步确认的,比如,《汉书·东方朔传》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不来,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蚤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曰:“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曰:“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壹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9

由上可见,“伏日”这一天大臣也要入朝,不过要比平日提前回家而已。而且皇帝还要举行赐肉活动,所赐之“肉”有可能是祭品,至于回家之后是否举行宴饮活动,不得而知。但从杨恽的书信中可略窥一二,《报孙会宗书》云:“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又“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呜呜”,“是日也,拂

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1其中的“伏”,即伏日祭祀。杨恽为汉宣帝时期的人,比东方朔稍晚,因此其祭祀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从其描述中可知,伏日同腊日一样隆重,百姓均要杀羊饮酒聚会,当然也免不了要举行祭祀活动。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有这样一条记载:“除弦(元)、伏不治,它狱四百四九日,定制十八日”,2由此可知,“伏日”同“元日”一样不用治狱,因此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一天为法定假日。3总之,伏日行事在汉中期变为集休息、宴饮与祭祀活动于一体,从中已看不到“闭门”的影子了。

东汉初期,百姓还继续在伏日举行祭祀宴饮活动。如《后汉书·孝明帝纪》载:“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4尽管是批判民风奢靡,但从中也可以看到人们对“伏日”祭祀的重视。此外,《明帝记》注引《汉官仪》云:“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5也可以印证在明帝时期伏日还可以自由的举行祭祀活动。这种情况可能一直延续到东汉和帝永元六年六月己酉,诏曰:“初令伏闭尽日。”李贤注引《汉官旧仪》曰:“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它事”,6说明和帝时又开始实行伏日门禁政策;从“不干他事”来看,除里邑门之外,可能每家之户门也需要关闭,因此也不能举行祭祀活动。在此之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如前引《四民月令》六月条所云:“六月初伏,荐麦瓜于祖祢”,即“初伏”那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由上可见,秦汉时期的伏日经历了一个“定型—发展—伏闭门—解禁—尽闭门—自由发展”的过程;其内容也发生了由“驱邪—避鬼—祭祖”的变化;以“犬”为牲的习俗已不见于汉,而代之以“牲牢”。

三、伏日闭门考

关于“伏日闭门”习俗,如前所述,在传世文献中首见于东汉和帝永元六年。而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中也有“伏闭门,止行及作田者”的记载,整理小组在对这则简文作注时,也引用了《后汉书·和帝纪》中的内容。整理小组将“伏闭门”中的“伏”释为“伏日”,这无疑是正确的。《二年律令》文本的性质是抄录不同时期行用律令的汇编,随葬时间是吕后二年,故题署为“二年律令”。7因此不能确定该条律文具体制定于何时,若将其视为汉初的行用律令也并不为过。但问题也由此产生,按《后汉书·和帝纪》“初令伏闭尽日”的记载,似乎“伏日”闭门的制度始于东汉和帝永元六年,可《二年律令》中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规定,为什么在东汉时期又称之为“初”呢?在《史记·秦本纪》、《汉书·东方朔传》等文献中就有“伏日”的记载,若说东汉时期的人不知道“伏日”的活动内容和禁忌情况,是完全说不过去的。那么面对如此矛盾的问题,整理小组为什么还以此作注呢?应该怎么来解释这个问题呢?

这就涉及到对“初”这个关键字的理解,无独有偶,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汉书》与《后汉书》中也屡屡出现。如汉武帝元光元年诏曰:“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8对“举孝廉”一事,范晔在《后汉书·郭陈列传》中同样记为:“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9而《孝顺帝纪》中却有这样的记载:“辛卯,初令郡国举孝廉。”10“举孝廉”之制初创于汉武帝元光元年,称“初”是当时惯用的作法。对此,范晔是表示认可的,可为什么在记录顺帝下诏举孝廉时还称“初”呢?我们认为,这显然不是作者的笔误或者一时疏忽,可能涉及到汉代诏令与文书记录用语的习惯,即每一位皇帝在颁布新诏令时,只要是其自己没有重复之前的内容,

都可以称为“初”。当然这只是根据有限史料的推测,也只有这样,这个问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从上文的叙述可以看到,“伏日”作为一个节令,应该举行一些祭祀活动,而在汉初和东汉时期却先后出现了“闭门”的习俗,虽然同为“伏闭门”,但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呢?二者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

关于上引施行于西汉初年的“伏日尽闭”律文,隶属于《二年律令·户律》,其主要涉及“名田宅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1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到这与当时的人口控制政策有关。从宏观的大背景来看,可能与汉初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联,当时新的统治秩序刚建立不久,人民未附、政局不稳,为了加紧对人口的管理与控制,所以实行“门禁”政策。这里也许会引起疑惑,为什么偏偏在“伏日”闭门,其它时候就不用控制了吗?从简文中可见“自五大夫以下,比地为伍,以辨券为信,居处相察,出入相司”,这说明在平时是严厉控制的。但在“伏日”,按习俗应该休息和举行祭祀活动,官吏也因此而休假,如果无序外出的话,便无法实行严格有效的管理,所以很有必要实行强制闭门的政策。到了武帝时期,从东方朔和杨恽的事例来看,俨然已变成自由地举行祭祀活动的节令。由“高压”到之后的“自由”,只能说该律令的制定是当时政治形势的反映。

关于和帝时期的“伏日”闭门,如《汉官旧仪》所讲:“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它事”,2为什么出现这种认识呢?这也许与当时阴阳五行的思想和鬼神观念的盛行有关。在和帝颁布此诏书的三个月前,曾经下了这样的诏令:“朕以眇末,承奉鸿烈。阴阳不和,水旱违度,济、河之域,凶馑流亡……”3虽然颁布此诏令的目的是为了求忠良之士,但也反映了当时所面临的社会状况不佳的现实。于是便产生了把这种气候异常所导致的自然现象与灾异说相联系的土壤,认为鬼神横行在“伏日”尤为厉害,所以要闭门避鬼、以驱不祥。当然,这种气候异常不仅仅出现在和帝时期。据研究,在东汉中后期多次出现异常低温的状况,导致“阴阳失序”、“阴阳错谬”等气候和物候的不正常。4这种观念的出现应该是对这种长期以来的异常现象的一种心理折射,用流行于当时的鬼神观来解释,客观上有利于疏导社会压力。

综上所述,“伏日”在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节令,但其习俗源远流长。秦德公“初伏”只是指秦国第一次举行祭祀活动,但对后世成为节令的“伏日”具有奠基作用。作为具体节令的“伏日”,专指“初伏”那一天,三伏的具体时间由于受到夏至、立秋的日期,以及伏日所在的“庚日”与夏至、立秋之时间间隔的影响,每年均不固定。秦汉时期,伏日经历了一个“定型—发展—伏闭门—解禁—尽闭门—自由发展”的过程;其内容也发生了由“驱邪—避鬼—祭祖”的变化;以“犬”为牲的习俗已不见于汉,而代之以“牲牢”。《后汉书》所记“初令尽闭门”与《二年律令》所载“闭门”并不矛盾,前者只是汉和帝在执政期间初次施行。虽然在汉初和东汉都有“伏日闭门”的习俗,但前者是当时政治环境与人口控制政策的产物,而后者则主要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

初中生活日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日记;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64

日记,是一种简单的写作形式,学生根据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实际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日记简化了作文创造的流程,取材更加生活化,感情更加真实化,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抒发真情实感,这样的优势非常符合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于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科学地运用日记,可以显著提升写作教学效率。那么,笔者将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浅谈如何有效地运用日记提高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展示的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尽管学生日记总体上前后不连贯,标点符号缺漏,错别字连篇,学生也有强烈的表现欲、竞争欲,也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因此,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日记中的“亮点”,进步中的“闪光点”,善于运用成功机制,给学生创造享受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战胜畏惧心理。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可以是在班上宣读好的词句、段篇,在学习园地张贴优秀日记,将日记收录到班级自办的日记集中,可以推举成功之作向报刊投稿。满足学生的“发表欲”,学生写的热情便会高涨,使写日记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成为一件喜欢做的事情。

二、提升学生表达的能力

很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差,大多是因为缺乏词汇量造成的语言枯竭。在现实中,教师教会了学生很多的词语、句子,对如何运用它们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写日记就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中学生写日记可以把当天学习的单词、语句运用到日记中,加强巩固学习内容,更好地掌握知识。丰富的词汇量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有显著的帮助。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把自己每天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选择性地记录下来,进一步巩固学习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和素材,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加深学生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感悟,使学生的写作内容充实丰盈。通过写日记,学生可以学到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吸取优秀日记写作的营养,借鉴和阅读优秀日记作文,可以使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式学习更多的词语,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写日记改变了以往机械的记忆词语的单一方法,将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现学现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生活中的点滴。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升学压力剧增。在他们的笔下可能会出现厌倦学习等灰色暗淡的主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描绘生活中的真、善、美,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看待生活中的阴暗面,让学生真实地生活,但不能使其绝望。教师可以结合历代名人志士或课文中的名人名言告诉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和希望的下一代,志当高远。不要只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也要关注父母、教师、同学甚至是身边的陌生人,更要关注民族、国家、世界的变化,甚至是人类的将来。

四、引导学生学习的意识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学生最好的学习状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一直得到提升。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学生会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古诗的教学时,笔者会引导学生在写日记时运用这些古诗句子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进一步巩固这些古诗,使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完成。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意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古诗储备,使自己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日记。比如,在思念家乡时,可以使用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在潜移默化下学生会主动运用这些古诗。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意识。

五、扩展学生积累的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学生的日记其实就是学生对生活的一种反映。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都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地学会观察生活,并且在点滴细节中撷取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并且让其幻化成文字游动在学生自己的日记本上。作为学生的Z文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培养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发现到别人发现不到的,讲出别人没有讲出的。只有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学生才可以用其敏锐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并且从更多层面去分析该问题,而这些对写作文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仍有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感觉无话可说。可是其实如果学生细细地发现,就会看到身边每天都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学生觉得写作文时无从写起还是因为学生平时积累的素材太少了,因而用记日记的方法积累素材无疑是最好的途径。

总而言之,写作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教学意义,对实现学生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有重要的帮助。那么,借助日记的形式,可以使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更加具有生命力,并且简单易操作的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切实提升学生写作的技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日记对于教学的实际意义,通过各种途径挖掘可用的教学资源,运用科学的策略引导学生完成日记,在科学系统的练习中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初中生活日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班主任;初中寄宿制学生;心理疏导

初中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机会最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能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及时察觉学生的心理变化,也容易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这些都是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的有利因素,而要真正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班主任还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方法等方面下工夫,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班主任要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而随着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也容易出现逆反情绪。

初中学生心理疏导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积极与同学、家长、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班主任掌握了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可以围绕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一)学习指导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经验的途径。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面对新的学习有很多困惑。因为初中的课程增多了,难度加深了,竞争更激烈了。很多的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了老师和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到了初中,一个老师要教几个班,不可能有时间对学生一一辅导,家长对寄宿孩子的学习细节也无法监督。如果学生对新的学习不适应,就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所以班主任就要对刚进入初一的新生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消除学习障碍,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只要学生乐于学习,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学生就很容易朝着其他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生活指导

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价值观的剧烈冲突,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初中寄宿制学生一般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学校住校,开始新的独立生活。班主任除了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还应从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入手,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学会生活,快乐生活。当生活出现各方面变故的时候也能以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具有抗挫能力。

(三)人际关系指导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初中生刚好是处于逆反期的时期,最容易在人际关系方面出问题。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态度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青春期指导

初中生刚好是步入青春期的时期,但青春期的学生会有很多困惑。班主任可以分男女生召开会议,对学生进行如何度过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知识指导。

二、班主任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方法并与学生个体相结合

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一定要注意方法,好方法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锁的钥匙。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实际,用灵活的方法解决不同的学生问题。就好像同个牌子的锁表面看起来都相似,但每一把锁只有自己的钥匙才能打开。根据我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以下几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一)班级团体心理疏导

班主任管理的是一个班级,班里的几十名同学都是同龄人,都面临着许多共性的问题。班主任可利用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疏导。比如主题班会的形式就是我常用的方式。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班级会召开“我爱我师”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理解老师的辛苦,感谢老师的辛勤教育。在母亲节召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主题班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除了感恩教育,班级还可以对学生学习方法、人际交往、如何度过青春期等方面进行主题班会的团体疏导。

除了主题班会,我还采用了班级日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团体疏导。比如在初三的时候,学生面临着种种压力,为了让学生互相激励,缓解压力,我在班级日记写了有指引方向的引言:班级日记是班级成员共写的日记,与私人日记不同。它以公开共享的形式,使学生能以一种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方式,坦白自己、互相交流、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让师生之间公开坦诚交流,并实现默契的沟通,成为构建师生平等关系的一个平台。设立班级日记的目的是使师生不断完善、改进自己学习和工作方法,达到不断学习、超越自我的目的。请同学们以一个班级主人翁的身份,正确使用言论自由,在这里倾诉你们的鼓励和关爱,诉说你们的喜悦和苦恼,记载你们奋斗的足迹和远大的志向,共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拼搏进取的班集体。班级日记放在教室公开的地方,在班级日记里,同学们踊跃参与,每隔一两天我就会翻看班级日记跟学生交流,鼓励和表扬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和在各方面表现积极的同学。一本班级日记就这样成了我们师生交流的平台,真正让我们变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很多问题都在班级日记里得以交流和解决。通过团体疏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帮互学互助,能使班级形成团结、活跃、上进的良好班风,利于学生整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初中生活日记范文第5篇

根据中共XX职业学院委员会2019 年工作要点,机关二支部党的建设以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全省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主线,以全省教育系统“支部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党支部“五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机关二支部党建工作,切实增强机关二支部支部的组织力、感召力、引领力和自信力,为实现学校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组织保障。

一、抓支部建设,增强机关二支部凝聚力。

机关二支部支委加强学习,强化本领。支委成员要以上率下、靠前指挥,并认真上好一堂党课。机关二支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如质如量地完成好年内规定的各项党的工作任务,不断提高机关二支部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实效化水平。

突出抓好机关二支部党支部“五化”建设,推进“支部建设年”活动扎实有序开展。以项目化方式推动“支部建设年”责任落到实处。机关二支部坚持问题导向,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党建工作的落实,稳打稳扎,全面提升机关二支部党建工作水平。在综合楼三楼开展阵地建设,固定场所,制度上墙,

二、抓活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 ” 和两会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 。着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见成效。开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活动,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努力开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认真开展“ 不忘初心 、 牢记使命 ” 主题教育 。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扫清思想上和前进道路上的羁绊和障碍,把“初心”和“使命”融入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贯穿到各个环节。认真参加学校的党课,9月26日,校党委委员王志凡同志上主题为“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的党课和10月17日,校党委书记罗新湘同志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主题为不忘初心使命,加强党性修养。

机关二支部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应知应会20条(其中入党誓词和主题教育总要求必会),并参加了全校的主题教育应知应会测试。

组织开展学习新思想系列主题活动和建国70 周年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机关二支部部分教师参与了9月27日,校园拍摄庆祝祖国70周年的快闪,主题:我和我的祖国;军训期间,校园拍摄庆祝祖国70周年的快闪,主题:“2019•中国•70”;参与的各院部庆祝祖国70周年活动等。

主题党日围绕学校思想政治、党风廉政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开展红色教育净化心灵,拓宽党员教育的渠道,切实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3月13日“改作风,树新风”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作风廉政教育)

4月3日“缅怀先烈,不忘初心”主题党日活动(詹乐平烈士陵园)

6月5日“歌唱祖国”主题党日活动(唱响红歌)

6月19日“批评与自我批评”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生活会)

7月25日“辉煌70载,筑梦新时代”主题党日活动(假期自学)

8月29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合格党员”主题党日活动(自学)

9月24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三重’活动”主题党日活动(誓词、经历、初心)

10月15日“庆祝祖国70周年——观看红色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党日活动

11月22日“传承红色基因 永葆初心本色”赴林伯渠故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日活动

11月27日学习四中全会公报、开展“三学三讲”活动(学党史国史、讲革命故事,学党章党规、讲我的初心,学习关于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讲我的使命)

三、加快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与时俱进抓好高校思政工作。

实施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落实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思政课“创优行动”,认真组织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和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认真学习第24次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主要精神,引导学校教职员工切实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立正身、守纪律、讲规矩。通过学习职教实施方案,严守教育规矩、教学规矩、课堂规矩,把握教书育人的正确方向。

加强组织领导、教师管理和师德教育,湘教工委发〔2019〕3号 关于印发《关于实施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的通知,严格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坚持把教师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教育氛围。

教师中思政教研室的老师都在机关二支部,学习思政进课程,推广宣传,全课程思政,一体化育人,推动思政课直面现实,解决问题;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统筹谋划,一以贯之,紧抓不放;要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四、抓服务和在线学习,提高党员教师素质

加强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按照学校发展党员工作指导计划,认真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加大在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力度,启动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认真分析和总结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针对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规范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规范档案管理等工作。

重视党员在线学习和认真做好党费收缴工作。

机关二支部配合学校智慧党建工作。引导机关二支部党员关注常德智慧党建、全国党员信息系统,不断提高学校对党员数据管理、内容管理和党务管理的工作水平。常德智慧党建APP的自助党费收缴工作的统计。

做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推广使用工作,通过学习关于组织开展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通知,确保机关二支部每位党员下载,安装,使用,并每月对学习情况和积分情况进行统计。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支部党建活动。进一步传承和创新“老带新”“师徒结对”“传帮带”等工作,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导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抓好传达学习,压紧压实责任,不断提高青年党团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着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重点培养经验丰富、特色明显的党员教师,结合科研教学实际,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加强网络思政工作,落实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各项要求,切实担负起新时代高校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