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课程学习材料

学校课程学习材料

学校课程学习材料

学校课程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建筑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26-2

0 引言

我国教育部早在2006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便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工作和教、学、做的一体化建设工作纳入到了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领域,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而后,国务院和教育联合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将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纳入到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中,由此,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教学全面拉开序幕。在此背景下,加强对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一体教学改革,无疑对于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科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校企合作及其在教学一体化改革中的应用的必要性

1.1 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即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的一N合模式,此种合作模式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实践基地的构建、也包括专项资金的投入和应用等,但该模式的核心是以人才培养和输送为主的,即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均是基于人才培养与输送这一目的来开展的。

1.2 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应用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应用的必要性如下:首先,对于企业而言,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亟须引进专业人才来建立自身在某一领域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某一领域中脱颖而出,以该领域为核心扩展其他经济业务,最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高职院校是人才天然的聚集地,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完善人才输送机制,能够为其相关领域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强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与普通综合类院校相比,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学水平或生源方面,并不具备显著的竞争优势,但通过与企业建立人才合作关系,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师资力量,而且还能够提高自身在某一专业领域的知名度,从而提高自身影响力,帮助其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并最终实现稳定发展。

最后,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其能够将自身在学校所学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够拓宽其自身学习思维,使其能够独立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实现人生价值。

2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对校企合作缺乏正确认识

缺乏对校企合作的正确认识是当前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现阶段而言,多数高职院校跟那在开展《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并未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性,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担心一旦开展校企合作,势必会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而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其有可能从事与本专业实践活动无关的其他事宜,在浪费时间的同时,也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久而久之,对自身在高职院校群落中的影响力则大幅下滑。此外,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师认为,以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展《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会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过于放松,而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实践中,从而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对此类高职院校和教师进行分析可知,其并未意识到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从而导致了对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理解的偏差,降低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2.2 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积极性缺失

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问题。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能够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促进本专业发展和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但收到教学进度与课程安排的限制,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占据主导地位。据相关部门统计,当前,已开展校企合作《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高职院校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约为4:1,而实践课程的课时不足也成了抑制这一模式下专业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在枯燥的理论课中失去了对《建筑材料》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失去了学习热情,又进一步导致其参与为数不多实践课动力的缺失,由此,形成了课程学习的恶性循环,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严重影响。

2.3 教、学、做各环节独立,难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

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另一问题体现在,教、学、做各环节彼此独立且缺乏内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多数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大都根据教学大纲和进度的设置完成相关任务,而缺乏对专业学生的针对性教学,在难以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的同时,也并未对学生关于相关问题的理解程度的考察,进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在学生方面,由于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认知不足以及教师对其具体学习情况的忽略,导致专业学生的学习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要求相脱节,难以满足课程学习和企业的双方面要求。此外,由于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偏差,企业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并未对这一问题予以全面考量,从而导致学生难以利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降低了企业的作业效率,难以满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

2.4 资源局限,难以为学生提供一体化教学服务

资源局限限是目前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由于是校企合作,就避免不了企业对这一合作模式进行投资,例如,人力投资、物力投资和财力方面的投资。然而,就现阶段而言,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大都为中小企业,其在资金和规模方面较为有限,并不能够为建筑材料专业的学生提供满足其各方面实践需求的资源保障,由于缺少必要的硬件资源,《建筑材料》课程要想为学生提供“理论教学实践应用与指导评价与反馈价值创造”这一一体化教学服务是极为困难的。

3 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策略

3.1 加强对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视

加强对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视是基于校企合作《建设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天体。首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应在进一步突出自身《建设材料》学科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与地方企业,特别是对口企业展开积极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向其说明自身在专业领域及其人才培养的可取之处,积极争取同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对口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此外,学校还应开展对专业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即确保对相关专业教师在对校企合作予以正确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予以信任。其次,对于企业而言,应深刻认识到人才是决定其自身竞争力提升和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并对基于校企合作的《建设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予以正确认识,通过对各高职院校建设材料专业建设情况予以全面分析,选择更为合适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并以科学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确保相关人才在接受专业教育和培训后进入到企业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2 加课程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加强课程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首要方法。一方面,在当前建筑材料领域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建筑材料》实践课程的课时,并通过与对口企业进行协商,形成科学的课程计划,从而提高实践课程在《建筑材料》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并通过实践发现自身在专业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而将相关问题反馈给专业教师,并通过教师的理论指导为其后续的相关实践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将企业、学生、高职院校(教师)间关于建筑材料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激发其参与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3.3 加强教学各环节的联系

加强专业教学中各环节的联系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专业教学中教、学、做各环环节彼此独立的问题,应分别从高职院校、学生和企业自身出发,将各教、学、做等各环节进行有机结合,提高专业教学效果。首先,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确保教与学的高效性。其次,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无论是在理论学习还是在实践活动中,均应针对相关问题向教师和企业指导人员请教,在明确相关原理以及问题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进而解决相关问题。最后,对于企业而言,其相关负责人应针对建筑材料相关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的理解和操作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指导,并将相关情况及时反馈给专业教师,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辅导,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实现各方共赢。

3.4 争取企业投资,强化一体化教学效果

争取企业投资是强化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高职院校在与对口企业进行谈判的过程中,应将自身建筑材料专业的优势进行明确且详尽的阐述和说明,使对口企业能够产生相应的投资与合作的愿景,并通过基于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例如,人才直接输送机制的建立、学校实验室的使用权等,从而针对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对于建筑材料领域的企业而言,也应不断强化自身实力并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健全的资金引入机制,扩大企业规模,进而为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确保教育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为其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的概念及其在教学一体化改革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说明,进而以《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为例,通过对现阶段该门课程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进而分别从较强对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视、加强课程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加强教学各环节的联系和争取企业投资,强化一体化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基于校企合作《建筑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策略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为培养该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和促进专业学科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 考 文 献

学校课程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性质的独特性,决定了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文件材料的独特性,决定了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的独特性。其独特性主要体现为按教学环节及时归档。按教学环节及时归档应注意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要按教学文件材料内在的有机联系进行归档,其二是要按照学年度将教学文件材料进行归档。

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档案,是指各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学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教学文件材料,既是教与学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综合智能的初次反映,有的还是科研成果的雏形。由于高等师范院校有其独特性,师范院校教学档案的归档自然也有其独特性。

一、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文件归档的独特性

档案材料的归档可以说各有千秋:科技档案材料的归档,是根据科技档案的专业性、科技性、成套性、现实性、复用性、多样性特点进行的;文书档案材料的收集,是以年度为归档期限(一般是将当年一至十二月份的文件材料收集,在次年的六月底以前归档);建设工程档案材料的归档与科技档案材料的归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是,工程档案的归档在该工程竣工后的三个月必须归档;会计档案是隔年归档;照片、声像档案事后应及时归档;计算机盘(含磁带、磁盘、光盘等)一年后归档。而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档案的归档,是由其本身特点决定的。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不是行政管理,也不是企业管理,更不是生产建设,而是教学,所以高等师范院校档案材料归档自然不同于其他档案材料的归档,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按教学环节及时归档。教学环节可分为常规教学环节和课堂外教学环节。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档案材料的归档,应根据这两个教学环节及时进行。

(一)常归教学环节的归档

常规教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课堂内教学。这一环节的归档,是按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正常的工作秩序,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方面的材料进行归档,以时间顺序为主,其内容包括开学前期形成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安排表、课程设置计划;学期中期的教学进度情况,学期结束前所形成的教学文件材料,以及考试结束后档案材料的归档等等。

第一阶段:开学前期

开学前期形成的文件材料如学期开课计划书、教学任务书、学期教师授课计划、学期教学运行安排(排课、调课、任课教师的变更安排)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开学前期也是教学档案材料形成与收集的关键阶段。

第二阶段:学期中期

学期中期需归档的文件材料主要有教师的听课记录、学期中期各教研室的中期小结、教师教学工作小结、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班主任工作情况小结、教学督导组教学检查统计表等。学期中期档案材料的归档,是教学档案收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中期档案材料归档可以看出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可以促进教学工作。

第三阶段:学期结束前

学期结束前所形成的档案材料主要是考核、考务、考试、考察等方面的材料,像与考试有关的规章制度、考试科目安排表、平时考核成绩登记表、学生单课成绩考核表、考场记录表、试卷的制定方案、保密措施、评分标准、以及考察科目、考察计划书、考察情况总结分析等。

第四阶段:期终考试后

这一阶段应归档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育教学方面;另一方面是学生考试、评优方面的相关材料。教育教学方面的文件材料,包括教师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教师课程教学总结,教师互评情况表,教学质量情况调查,教研室教学工作总结,教研室教研工作总结,教学系部的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听课、评课记录,教学督导有关方面的材料以及上级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文件材料。学生考试、评优方面的材料,主要包括学生试卷分析表,学生考试成绩册,考试试卷,学生综合测评、评优、评先及表彰材料,关于学生处分材料以及校级以上各类竞赛的通知、计划、组织实施方案、获奖的证明材料等。

这样环环相扣,将开学前、学期中期、学期结束前以及期终考试后这四个阶段所形成教学方面文件材料归档,才能保障高等师范院校常规教学档案的齐全完整。

(二)按课堂外教学环节对教学文件材料进行归档

课堂外教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实践教学”,通常把它叫做教育实习。教学离不开课堂外教学这一环节,课堂外教学主要体现的是教与学。这一环节是检验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学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测试。这一阶段的教学档案材料主要是学生在实习过程所形成的,诸如实习计划、实习课程设置材料、教案、实习鉴定表、实结、论文以及社会调查等方面的材料进行归档,主要体现在三个时间段:

1 实习前准备阶段

实习前准备阶段的教学档案材料包括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等,具体说来包括实习课程设置安排表;实习基地相关文件材料,诸如实习基地协议书、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的协议书;优秀实习基地的申报、审批、检查、验证、评估材料;课程设置(学年论文),如论文指导书、任务书;毕业论文方面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及选题、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指导教师名单、学生分组名单、毕业论文检查安排表;班主任实习工作计划表。这些文件材料,都是教育实习前期阶段所形成的有关教育实习方面的材料。对实习前期准备阶段方面的文件材料进行归档,对整个实习工作的圆满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2 实习开展阶段

做好实习过程中文件材料的归档,关键是要有针对性,对要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及时收集,在这个阶段中形成的文件材料主要有:实习教案、实习日记、听课本、实习简报、社会调查表、实习生课堂评估记分表、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申请表等。实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文件材料,体现的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智慧与才能的结合,是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对实习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如不及时进行归档,势必造成文件材料的丢失,以致影响到课堂外教学文件归档的完整性。

3 实结阶段

及时地将实结阶段的文件进行收集归档,有着重要的意义。实结阶段要归档的文件材料有:实习队实结,实习学生的教育实习表,优秀实习生名册,优秀毕业生论文答辩原始记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等。实结阶段的文件材料,是对整个实习过程实习工作和实习生各个方面的全面总结,同时也是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行为和教育能力的综合评定。既充分反映所取得的成绩,又反映实习过程中的不足;既包括学生的自我鉴定,也有实习学校对实习生在校实习阶段中的评价;既有班主任老师综合评定,又有实习小组的综合评价;既讲全优点,又讲透不足,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提高改进的办法。这也正是课堂外教学文件材料归档的意义所在。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文件材料

归档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文件的归档,除了把握按教学环节归档的独特性外,还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要按照教学文件材料内在的有机联系进行归档

教学档案材料的形成有它的内在紧密联系。学期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培训计划与培训总结、培训安排与培训考试成绩册、实习指导安排表与实结等等,都必须是一组具有一定联系的整体。针对这一类材料,在归档时我们不能人为地把材料分散,当然也不能按年届机械组成案卷。因此,在材料归档时一定遵守文件材料内在的有机联系将其归档,切忌主观性、随意性,破坏文件材料的内在联系。

(二)要按照学年度将教学档案文件材料进行归档

按学年度归档文件材料有别于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按年度归档。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文件一般是以当年的一月至十二月为一个时间段进行归档。归档其单位在行政管理或生产建设活动中或日常管理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而高等师范院校文件档案,必须按照教育教学管理的规律性来进行归档,一般是从当年度的九月至次年的七月份为归档时间段,也就是按学年度教学文件材料进行归档。

参考文献:

学校课程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能力培养;《建筑材料》;教学研究

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随着时代对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以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方向,尤其是类似建筑工程这样的实践学科,学生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所讲的能力不仅仅指学习能力,还包括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这就要求建筑材料课程及时加快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建筑材料的特点,采用先进教学工具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师生反馈,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现状

《建筑材料》课程是高校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的上学期或下学期学习,建筑材料的学习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整门课程内容广泛,试验较多,常见的试验就有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钢筋的拉伸试验、砌体的强度试验,防水材料的试验,土的颗粒级配曲线、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等。《建筑材料》作为大一专业课,通过大量的试验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动手的好习惯,但就目前高校开设的《建筑材料》课程来看,似乎很多高校并不重视试验,直接删除试验环节,也不重视视频教学,导致很多学生根本不重视建筑材料的学习,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加上材料课程内容简单,更是抹杀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二、《建筑材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容丰富,课时较少

《建筑材料》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到的学科很多,而且实践性、综合性很强,尤其是新材料技术的发展,更是增加了材料课程的内容,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材料就有水泥、钢材、木材、混凝土、石材、石灰、沥青、塑料等,这些都是看似简单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根本看不出来系统性和连续性,加上高校材料课程课时严重不足,直接导致很多内容难以深入,仅仅停留在表面。

2.实践不足,流于形式

建筑材料课程有着大量的实践内容,但鉴于材料课程的内容较少,很多实践环节得不到落实,甚至有的学校干脆砍掉实践环节,只是在课程上进行理论讲解,加上受到课时的限制,有的学校规定只能做5个课时左右的试验,为了不超课时,往往由教师完成试验的取样,备料,演示工作,而学生自己根据老师演示填写试验数据,很明显这样的试验只是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完成试验的能力,这就直接导致学生技能培养的失败。3.缺乏互动,缺少实物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互动较少,老师尽情的讲述理论,但是却很少和学生沟通,忽略学生的学习心情,而且诸多的建筑材料很少有真实的图片和实物展示,学生们更是厌烦这种课程,只能以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应付老师,对建筑材料基础课程的地位缺乏深入的认识,尤其是面对大量的建筑材料,更是心生厌烦,这些都是当前材料课程存在的问题。

三、提高建筑材料的教学策略

1.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是建筑材料的特色环节,在建筑材料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践环节,不仅增加实践课时数,还要改革实践课程的开设方法,不能让老师去完成试验,而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完成试验的机会,尽量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人才的培养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进行转化,最终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筑材料》中的试验课程有很多,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同时,要加强学生认真,严谨求学态度的培养,培养学生用试验数据说话的求实能力,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比如在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亲手计算,还要让学生真正的见证工地混凝土配合比的把握,让学生自己配置混凝土,测定其强度,通过强度的变化来激发学生对试验的重视。

2.加强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课堂兴趣

《建筑材料》课程牵涉到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很多人们在生活中都见过,这就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觉得课程过于简单,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课程的互动,这些互动可以是提问问题,也可以是让学生自发组织课程教学,让学生自发查阅材料属性。比如在讲述沥青路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想见到的路面都有哪些,这就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用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在讲述防水材料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百度防水材料都有哪些,在讲述木材的时候,则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见过的木材有哪些,讲述不同的木材都会有什么作用,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对材料课程的兴趣。

3.注重认识实习,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认识实习是每一个土建类学生必须进行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在认识实习中,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建筑材料课程中学习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在建筑材料课程中带领学生们认识实习,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建筑材料的重要性。比如在认识实习中,学生们看到商品混凝土进场试验时,可以联想到建筑材料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在看到模板时,可以联想到不同的木材的使用环境,在看到钢筋加工时,可以联想到钢筋的拉伸强度试验,在工地可以充分领会到水泥的保存,运输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好办法。

4.充分利用网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资源的是当前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网络资源的利用,可以利用网络上不同材料的图片来向同学们展示材料,比如六大水泥的常用特性,比如不同的防水材料,比如不同的木材,不同的石材等,当然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自己搜集后向同学们展示建筑材料的内容,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建筑材料》课程是土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丰富,实践多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上其是大一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教师在教授《建筑材料》的课程中,要尽量立足于课堂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刻苦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高建筑材料的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朱媛丽 单位: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参考文献:

[1]陈爱玖.建筑材料课程教材建设与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4):68-69

[2]何娟.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丛,2014(3):150-152

学校课程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一、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落脚点

“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误区,如:将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学校自编教材,或把校本课程等同于教师本位课程等等。针对以上情况,须开展校本课程理论学习,确立其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二、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素材的来源

1 充分发挥教师个人能动性,积累教学法上的校本课程素材

通过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学习体会等形式,不断地进行自我剖析。寻求教师与学生和谐交流的最佳结合点,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学习,同时积极探究如何切实地完成语文教师角色不断转换的途径和方法,并及时地总结成文字资料,把这些“土专家”的自编教材提升为教学法上的校本课程的素材,并用这些成果去培训其他语文教师,以帮助其他教师的提升。

2 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和适度补充,积累教辅资料类校本课程素材

学生使用的教科书或教师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学校中大多数课程决策是由教师个人做出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对中央编制的课程进行修改,形成教师本位课程,将之加以利导,使其成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师生互动,进行校本课程教学资源开发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教师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较易被人理解与接受的,而师生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则很少听说。所以笔者特意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这里以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为例:

1 在借鉴抄读法、剪报法基础上。通过“师生评说”开发校本图书资源

首先让学生把读物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内容抄写、剪裁下来。作为学习语文的资料。学生在“抄剪”之后,对其所收集的材料进行评说,或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教师结合原材料。分析学生评说中的得失,反馈给学生以后,学生针对教师的评语再对原材料加以评说。

这样,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每个学生都收集到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并拥有了相当数量的、有关语文学习的心得体会资料,把它们组织起来,作为班内小图书室的资料,再次在学生中传阅,让他们精选、评说,去粗存精,从而形成学校校本图书资源。

2 通过学生成长日记和作文情况考评,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开发校本作文教学资源

学生以写成长日记等方式,随时记录下自己写作素养变化的情况,教师凭借这些日记和在评改学生作文过程中发现的情况,给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记录清楚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的所有情况,然后与学生一起定期地对不同个案进行分析归纳,寻找出有价值的规律,最后形成文献资料。方法一:教师直接改写学生失败的习作。方法二:以学生失败的习作为起点,调动全班同学将之改为成功的习作。

四、学校、家庭、社会联动,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学校课程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转型发展 民办高校 汽车运行材料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中国汽车产量超过2450量,创下历史新高。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带动了汽车保养、汽车维修等领域的快速成长,汽车后市场从业人员需求缺口超百万,培养出能够适应汽车服务、熟知汽车材料的高级工程人才势在必行。现代本科院校对于《汽车运行材料》的教学多数以理论教学为主,由于本门课程与化学相关性较大,概念偏多,课堂相对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阻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本文结合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特点,对《汽车运行材料》进行了初步的课程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改革思路

在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形势下,民办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快速掌握职业技术,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实行校企合作。本课程与江西江铃海外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环球4S店合作,以汽车售前服务、售后技术服务流程为依托,构建知识教育体系,具体对接汽车服务工程师、前台主管、销售经理等职业岗位。

2教学目标

由于民办本科院校生源问题,大多数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知识掌握不牢固,所以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以实用为主,对于汽车运行材料的性能讲解要进行弱化,而对运行材料的牌号和用法才是重点。所以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基本了解汽车运行材料的性能;二是重点掌握汽车各部位运行材料的标准和牌号;三是能够为客户推荐性合适的运行材料,并且更换相应的运行材料。

3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实用性很强,课堂教学方式需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案例讨论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点。

3.1项目教学法

本门课程按类别分为几个技能单元,每个技能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如表1所示,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项目教学。

3.2任务驱动法

在项目教学法中穿插有任务驱动式教学,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每4课时设置1个小任务,学生通过调研、汇报等形式完成,W生时刻有任务在驱动,在思想上形成竞争感和压力感,从而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3案例讨论法

由于本课程与4S店实行校企合作,所以具有较多真实的案例作为素材。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内容设计

表1是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本门课程总计48课时,其中理论课时36,实践课时12。从表中可以看出,本门课程选择丰田卡罗拉作为项目载体,每一个项目都以汽车具体构造为基础,以项目一为例,在丰田卡罗拉发动机运行材料的学习过程中,基本知识点包括燃油、机油、冷却液,学生在本项目学习过程中,一是认知发动机基本构造;二是掌握以上三种运行材料的特点、牌号和正确选用原则;最后掌握更换机油、冷却液的基本方法。通过以上三点,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就有了非常深入和系统的掌握。

表1:教学内容设计

5考核方式

5.1分组考核

在每个班级设置六个兴趣学习小组,小组选择表1中六个项目中的任何一个,采取调研的形式向其他小组汇报,汇报包括阶段性学习小节和课外知识拓展,例如在项目一的学习中,发动机燃油的讲解只会涉及汽油、柴油,那么新能源的学习就作为拓展内容,由某个小组完成,以此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5.2能力考核

在传统的考试中,试卷题型以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等为主,这样的考试已经很难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在本门课程中,主要以能力考核为目标,最后的考试采用案例分析为主,由企业合作人员给出20道实际案例分析题,每位同学任选其中6道完成,既保证了考核的公正性,又能体现“因材施考”。

6总结

本门课程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思路,以新颖的教学方法为主线,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经过一个学年的摸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所学技术技能与对接岗位的需求基本一致,值得在其他同类型课程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海芳,刘德军.汽车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改革创新,2016(0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