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记叙文

初中记叙文

初中记叙文

初中记叙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记叙文;细节描写;语文教学

记叙文的本质特征是故事性,它是通过叙述故事来实现表情达意的文体形式。要写好记叙文,我们的学生都应深入了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努力讲好自己身边的故事,让自己当好学习和生活中的“故事大王”,让身边的平凡故事更好地展现学习和生活的激情与感动。讲好自己的故事,也就离写出好文章不太远了。

一、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的现状

1.应付考试。

在初中写作实践教学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讲到记叙文时,首先强调学生的文章必须能够清晰地体现出六要素。然后并逐一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指出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在这样默守陈规的教学中,学生的写作灵感被局限在“六要素之格子”中,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2.写作训练目标缺乏序列。

在实际的教学指导中,记叙文写作目标缺乏序列性的训练。而且作为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没有具体化,初中语文教科书以及写作参考资料也较少涉及相关内容。在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中,缺乏一定的目标意识,难以发掘学生记叙文写作的特殊性。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1.自编写作教材。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很多老师尝试着自编写作教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初中一年级的作文训练注重的是记叙文,那么作文教学就应该围绕记叙文六要素、记叙顺序、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专项的写作指导与训练,分成几个训练点,设计每个训练点的训练板块。这样设计教材具有可操作性,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

2.激l学生写作情感。

长期以来,记叙文教学总是忽视构成记叙文的"“形象”要素,只关注语言和思想,使学生从对语言的理解中得出一个干巴巴的结论。由于初中学生阅历有限,思想还不够成熟,情感易简单化,所以应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立意的训练。记叙文教学的关键就是引领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动、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去分析、推敲、感悟,使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与此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能运用恰当的修辞和写作手法,把材料贯穿起来。文章的写作,本身应该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任何僵化的东西都是文之大忌。课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是丰富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料,如初中《济南的冬天》《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等课文,对人物、景物的描写都非常生动细致,在写作课上教师应让同学们再一次细细体味,学会运用,使学生笔下所表达的内容也能形象生动、准确。学生写熟悉的东西并不困难,因此在平时应培养学生多关心周围的人、事、物,多看看,用心看,还要用心想。作文教学不能只见文,不见人。只见文,就会以文论高低,见到不顺眼的,就会埋怨、责备,甚至于不屑一顾,放置不管。见到人,就会有爱惜之心,就会有千方百计教好的智慧与责任。不断鼓励,不断加温,学生的心就热起来,对写作有了感情。对作文有了感情,作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3.制“故事情节”,精巧设计。

说生活故事,写好记叙文,同样也需要精于设计故事情节。优秀的记叙文中,精致巧妙的故事构思、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往往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极大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笔者在日常写作教学过程中,总是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许多名家名作都将巧妙的构思寓于故事的情节铺展过程中,如灵活利用象征手法、过渡言志、以物喻人、以景抒情等文学表现用法,精致安排文章体裁和各部分的详略布置,还运用点题、呼应、衔接、遣词造句等多样化的写作技巧,在故事情节的矛盾运动中配以精致的语言文字和有效的写作技巧,从而写出了生动真切、有滋有味的好文章。

4.提高写作评价质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进作文教学中“命题――指导――批改――评讲”的模式,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作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有限,再加上教师自身存在的一些原因,传统的作文评改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的,学生只有写的资格,没有改的资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董承理先生认为“作文批改也应承担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写作兴趣、成就意识、成功意识的任务。”他提出应该采取“互批自改,推优互评”的作文评价方式。“马正平教授在《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一书中也为我们介绍了三种“作文批改的激励机制”,“批改验收法”、“写批后感法”、“评文竞赛法”。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将多媒体技术与作文评改相结合的方法,即学生写好作文后,由教师浏览,并按照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典型问题的几篇文章,将其复印在胶片上投影在荧屏上,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

当前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语文教师的努力下,各种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从学生和教材角度出发,还要从自身出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以传统教材为主的前提下,将其与自编教材紧密结合。将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与专项记叙文写作训练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模式,真正将记叙文写作演变为真正的“快乐写作”。

参考文献:

初中记叙文范文第2篇

可是,纵观当下,教师的记叙文写作教学普遍缺乏计划,随意性很大。教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学,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命题。写作计划模糊,教学内容缺乏梯度。自然,学生的训练也不系统,初中3年学到的写作技巧屈指可数,泛于表面。因此,建立序列化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迫在眉睫。

如何建立序列化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呢?

一、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有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之上,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必须顺应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序列化的建设也是如此。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求知欲强,同时理性思维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他们会广泛接触到各类知识,认识到更多的人,会更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学生的认知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从形式逻辑思维看,初中一年级已开始占优势。初中二三年级开始能理解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就辩证思维发展来讲,初一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该种思维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还不高。初三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的转折期,但是辩证逻辑思维尚未处于优势地位。从想象力来看,初一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初二到初三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在不断增加,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因此,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年级认知发展水平,设计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关注点的教学课例。

二、将写作教学目标逐步分解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作文写作目标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规定,提出了“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等8条目标。

但这只是一个整体的大目标,这些目标是针对学生“写”的目标还是针对教师“教”的目标,没有明确指出。同时,初中3年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没有明确划分出来,这些目标总体上混在一起,缺乏序列性。这使得教师不知道具体怎么进行教学,也不清楚每一学段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写作水平,教师以其昏昏如何能使学生昭昭。因此,笔者提出要将写作教学目标逐步分层,将新课标提出的8大点总目标中有关记叙文写作的要求分解到初中各个年级、各个学期、各个月,甚至各个星期之中,这样才能将记叙文写作训练得更为扎实有效。

下面,是笔者对初中3年每学年、每个学期教师做些什么,对学生训练哪些记叙文知识技能点做出的一个规划:初一上学期,了解记叙文基本特点与章法结构,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初一下学期,掌握记叙文的叙述顺序,能灵活运用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初二上学期,理解不同的抒情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并能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抒情方式;初二下学期,学会在记叙文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及主要的几种记叙技巧,并能在写作中加以灵活的运用。初三上学期,学会审题、立意和创新使用素材;初三下学期,学习记叙文的多种创新文体,并能加以灵活运用。

三、整合教材中的单元主题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这样的经典文章就是学生学习写作最好的范文。初中阶段在教材中有大量的记叙文出现,且里面的记叙文大多属于写人记事的,写景状物的,还有两者相结合的。同时人教版的初中语文课本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主题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围绕着同一个主题进行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所学的单元主题,来相应地安排记叙文写作教学。

如初一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描述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而其中所选择的文章《在山的那边》,描述童年的梦想和对梦想的追寻;《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由童年的脱险经历而悟出的人生道路的困难;《短文两篇》的《蝉》和《贝壳》则是由身边的小事物引起的对于生命意义和存在的思考;经典篇目《紫藤萝瀑布》则是自我的不如意与事物的生生不息的撞击;《童趣》则记叙了一些童年趣事。教师进行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些课文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与章法结构,然后布置有关人生、成长类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初中记叙文范文第3篇

记叙文写作起于小学,初中仍是习作训练重心,但记叙文写作能力如愿以偿者少,差强人意,更有相去甚远者。写作成了很多学生内心的紧箍咒——谈“写作”色变,一脸恐惧与无措。

一、初中生记叙文常见病症列举

国内写作教学流派甚多,研究成果斐然,但“写作”因其“复杂性”,诸多研究成果到了一般语文教师手头,好像水土不服,所能用处、所能学处,甚为有限。纵使能学上几招,却“吃了这顿没下顿”。笔者认为,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是相通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搞清楚学生“缺什么”,才能决定写作教学的“教什么”。笔者基于所执教班级学生真实写作现状,对其写作困惑(难点)进行归类整合,拟常见病症如下:

(一)开头“故弄玄虚”

故弄虚玄式的开头常有以下几种:

1.以排比等煽情方式起头,殊不知排比是深情蓄积体内不得不喷薄而发之势态,不是每篇文章起头一上来就整段排比的,这不符合写作原理。

2.开头既不点题,也难引出下文所记之人与所叙之事,可谓“不知所云”。

3.开头语意啰嗦,引出正文太慢,更有甚者通篇“头重脚轻”。

(二)正文叙述“干瘪乏味”

学生习作总难把“人”记立体,难把“事”叙真切。干瘪乏味的叙述症结到底是什么?

1.难以还原情境并进行二度创作。很多学生虽是叙述自己真实发生的事,却给读者以胡诌之嫌。可见,有“生活”不一定能进入“写作”。学生必须还原当时情境,对“生活”进行再度“回忆演示”与二度“感知体验”,才有可能进入“写作”。

2.叙述“不起波澜”,语言节奏疲软无力。前后反差甚大的事件,抑或惊心动魄的事件,诸多学生叙述起来却死气沉沉,流于表面,缺乏生气。

3.词汇贫乏导致叙述力不从心。也有学生能“还原情境”,也能“观察、体验生活”,但仍不能叙述具体,因其能调动的词汇量实在可怜。

(三)结尾“故作高深”

初中记叙文多一事一议,尤其应试作文欲得高分,结尾最好能由小见大、由浅入深、由事入情入理,立意深刻。这是诸多教师授予学生的精囊妙计,学生便硬着头皮去写,却不知学生抽象思维力尚未成熟,并非每人都能“悟”出所谓的“深刻道理”。因此,结尾议论有深度者凤毛麟角,大多是不痛不痒的空洞言论。议论“资历平平”,结尾却要“故作高深”。

二、蒙太奇在初中生记叙文中的应用

电影蒙太奇艺术可嫁接至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升格学生原生态写作的对策如下:

(一)动作序列对治开头“故弄玄虚”

电影是由动作的叙事序列组构而成。而“组成叙事文体生命整体的是动能”[1],可见,记叙文和电影同属叙事艺术,动作是其共同支柱。而写作素养低弱者要写出吸人眼球的开头,绝非易事。因此,应引导学生梳理所叙故事中的精彩对话或细节或情节,任选其一,以动作序列从首段劈头而入。

【学生习作典型片断】

时钟指向下午两点。我匆匆整理行装,往楼下跑去。

——学生习作《心底的阳光》开头

评点:首段在一句静镜头“时钟指向下午两点”后,紧接着就是“我匆匆整理行装,往楼下跑去”一连串动作镜头,以动作而叙事,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较之或排比或煽情的冗杂式开头,文章更显精致。

(二)蒙太奇对治叙事乏味难以成篇

中考作文字数要求不少于600字,对写作素养薄弱者来说,常写着写着就“旁出枝杈”。但语文素养又非一蹴而就,如何让学生在考场作文上扬长避短,少暴露弱点,使难以凑字成篇者也可得心应手连段成篇?

蒙太奇是分镜头的,取材自由广泛,不受时空、人物限制。若以蒙太奇构思行文,则结构简约紧凑,思路清晰,中心明确。以分镜头构思成文则可将600多字分为2~4个部分,除去首尾,每部分也不过150字左右。这样,学生可省去相当一部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可把构思与表达的时间与精力集中于若干相对独立的片断上,如此驾驭起来便顺当多了,且能避免诸多学生专叙一事、凑足字数后却详略不当等问题。

1.并列蒙太奇

并列蒙太奇是把与文章中心相关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共同表现文章主题。如学生习作《咱们这一班人》叙述了班集体“运动会拼搏勇夺奖牌”、“备战艺术晚会节目”、“勤思比拼科技小发明”三分镜头,各镜头围绕同一主题,即表现“咱们这一班人”开拓进取、力争上游、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与班级风貌。

2.对比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是指把两种截然不同或根本对立的事、人连接在一起,互相衬托,造成强烈对比以突出主题。如学生习作《宽容》,前文叙述因同学笔墨不小心滴沾我衣而争吵,后不顾同学情谊大闹矛盾;后文叙述母亲搓洗被我蹂躏得污秽不堪的脏衣物,却并未曾责备我,一如宽容地疼惜着我。此后,坦诚向同学道歉,双方终各自宽慰和好如初。

3.递进蒙太奇

递进式蒙太奇指镜头之间构成层进关系。如学生习作《中国终于笑了》,以三个分镜头递进叙述了自家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汽车”的变化历程,三个镜头层层推进叙述,文章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表现国家近十多年来的飞跃发展,家庭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4.反复蒙太奇

反复蒙太奇是将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成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等目的,也能增强叙述的层次性。如学生习作片断:

雨,打湿着木屋每个角落;风,无孔不入,疯狂肆虐着;雷,震耳欲聋地发飙着……

雨,下累了;风,跑不动了;雷,吼哑了嗓子……一切又恢复平静。

雨,没了;风,停了;雷,歇了……夜幕降临了。

风,又开始疯狂肆虐着;雷,正酝酿着发飙;雨,蓄势待发……

雨,敲打着木屋每个角落;风,无孔不入,疯狂肆虐着;雷,震耳欲聋地发飙着……

雨,下累了;风,跑不动了;雷,吼哑了嗓子;年轻人,道谢离别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学生习作《一个傻孩子的故事》

评点:本文叙述大山里一留守儿童内心孤寂抑郁,后因一批谈笑风生的年轻旅人到来,与其侃谈间,孩子慢慢走出心理阴影,变得乐观自信。文中运用反复蒙太奇,既渲染了自然环境,又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境变化,且使文章内容饱满层次井然。

(三)写意蒙太奇对治结尾“故作高深”

基于诸多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结尾议论升华难以深刻,流于肤浅客套的空洞语,我们认为学生可以写意式的结尾代之。一来避免故作高深实则粗鄙的议论,二来文章留有余味引人遐想,三来写意式的结尾较之于议论升华收尾更符合大部分初中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力。

正如法国导演特吕弗所言:“要传达暴力的感觉不一定非要拍摄某些暴力场面,真正应该拍摄的是那些能够表现暴力的东西。”[2]这种写意式的蒙太奇镜头组合极具艺术审美性。

如丰子恺《竹影》结尾:“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若改成,“经过父亲循循善诱,我终于认识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且领悟了艺术来源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只要留心,生活处处皆有艺术的影子。”较之原作,岂不大煞风景?

【学生习作结尾示一】

“傻孩子!来!”奶奶拿着黑乎乎的毛巾拭去他额头沁出的汗珠……

“奶奶,明天一定是个大晴天!明要起个大早看日出!”

“好!奶奶陪你看!傻孩子!” ——学生习作《一个傻孩子的故事》

评点:大山里的留守儿童慢慢走出心理阴影,变得乐观自信。文中结尾并未直抒胸臆道明文旨,而是将作品主题寄托在孩子与奶奶的一席对话中,很诗意,很唯美,给读者很大想象空间。

【学生习作结尾示二】 每次途经这条小路,我既无奈又欣慰,因为我永远记得故里那条青鹅卵石铺就的石板路。

——学生习作《故乡的味道》

评点:本文回忆童年老家那条青鹅卵石铺就的石板路,有嬉戏打闹的孩子,有悠闲下棋的老人,有唠叨家常的妇人,好不热闹!如今空荡荡,只有一只小黄狗在路口徘徊。全文洋溢物是人非、怀旧追忆的情怀。这条石板路显然已不是一般物象,具备造型意义。文章如此收尾,语简洁但意无穷。

【学生习作结尾示三】

不是说“阳光普照”吗?为什么阳光总照不到他们? ——学生作品《应聘》

评点:本文叙述一农民工应聘职位被周遭打扮时兴的城里人所不屑,对于农民工一身的土里土气与满身的臭汗味,旁人中甚有鄙弃对其指指点点,更有“仁人志士”挺身对其责备谩骂。文章以此结尾,发人深省,给读者以极大的思考空间,耐人寻味。

注释: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初中记叙文范文第4篇

初中生阅读材料来自课外,材料内容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体现了时代特色和精神。阅读材料更多的选择主要反映亲情、友情的内容,因此能够给予我们人生启迪。试题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要素;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等;能从文体的角度理解文章的选材、布局谋篇的艺术特点;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并谈出自己的感受;能区别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能够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和文章主旨。

初中记叙文考查角度灵活,题型多样。设计的试题紧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重点,试题设置难易适中,并进一步强化了联系生活,整体感知,注重理解,关注语言品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对话的意识。同时突出了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强调了情感体验,鼓励创新能力,注重自主、探究等理念的渗透。

由于记叙文阅读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因此难度大,大多数学生此项内容丢分较多。可见记叙文阅读练习在复习备考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中考考生,必须掌握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以及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和基本格式。

一、记叙文的分类与知识点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对于记叙文要素的交代,既可具体也可概括,既可直接也可间接。因此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二、记叙文的顺序与线索。

常见的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对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照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记叙文的线索常以时间、地点、事物、人物情感或话语等为线索。线索贯穿全文,增强表达效果。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找线索的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记叙:要注意叙述的人称和内容的详略。人称,可以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便于抒情。用第二人称的好处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交流。用第三人称的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详写与略写,取决于文章中心的需要;描写: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环境描写。其作用有ɑ、烘托气氛b、烘托任务心理c、推动情节发展;议论:包括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三种基本方式;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划分记叙文的段落的方法。按时间的顺序划分;按地点的变换划分;按事件情节的发展划分;按任务活动的场面划分;按材料的性质划分;按总──分──总的形式划分;⑺按作者的思路或感情变化划分。

三、写好记叙文的结尾

记叙文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或标题)⑷含蓄委婉,发人深思。

初中记叙文范文第5篇

语文是初中教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它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导性位置,而记叙文和议论文一直以来均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也是难点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围绕现代记叙文以及议论文,粗略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现代记叙文 议论文 教学方法

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清晰指出,阅读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着重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因记叙文和议论文存在多种文体,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记叙文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

初中是增强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当前初中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并不理想,阅读涉及面狭窄。语文教师纷纷将精力转移到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并加大了在此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力度。其中,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主要采用下述方法:

1.目标递进法

首先,实现搜集信息、归纳整理、形成初步认识。明确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掌控记叙线索,确定记叙顺序。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依托英子的毕业典礼,借助插叙追忆过往,讨论眼前的事,主要讲述六件事,相互交织;其次,达到方法应用、大胆想象、协作探究。通过精读、略读等不同种方法来阅读文章内容,仔细揣摩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依托反复朗读,然后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开展精读训练,共同探讨父亲的严厉教育;最后,感悟情感,达到共鸣。从课文中确立作者的态度,找到观点,明确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提升品德素质。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可透过父亲的严厉教育,感受沉甸甸的父爱。

2.彰显人性法

人类拥有复杂的感情,所写文章中也蕴藏着浓厚的感情。记叙文通常围绕人和事物进行描述,其所蕴藏的情感更加丰富。语文教师可从人文性特点着手,以此来增强情感意识[1]。例如,《我的母亲》一文赞扬伟大、无私的母爱,《斑羚飞渡》一文呼吁善待生命,《紫藤萝瀑布》彰显顽强不屈、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

(二)写作教学

1.实践法

为增加情感体验,刺激创作激情,塑造更多经典、真实、具体的形象,则一定离不开实践经验。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走进课外,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实践机会,冲破书本的枷锁,融入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仔细观察。

2.仿写改编法

在记叙文教学中,可通过模仿开展练习活动。旨在通过仿写学会更多的表达方式,进而灵活应用在记叙文中。例如,完成《春》的教学任务后,可让学生参照《春》来叙述其余的季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二、议论文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

1.注重衔接法

初中生主要处于13岁左右,其逻辑思维尚不成熟,处在过渡时期,其作品中仍然保留了儿童特点,外加初中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通常不喜欢议论文,认为议论文晦涩难懂,且与议论文的接触较少。针对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应从初一便着手议论文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有效衔接,进而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2.直白教学法

议论文教学一定要直白、简单,在阅读教学中应过滤掉无法直接、简明论证中心论点,刨除润色和修饰的文字,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组成结构,通常由论点、论据与结论这三部分组成。

(二)写作教学

1.创设氛围法

首先,强化日常观察,重视积累。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周边生活,认识到大多数议论都源自日常对话,做一个有心人;其次,聆听和阅读优秀文章。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写作氛围,引导学生虚心聆听优美、精炼语言,认真阅读优秀作品,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标准的语言习惯。

2.逐步推进法

议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待具备一定基础后,提取论点,丰富素材,清晰表达,进而增强写作能力。

三、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整合策略

(一)阅读的整合

1.深化记叙基础

对于初中生而言,记叙文不仅是接触最多,也是接触时间最早的一种文体,教师可借助当前积累的记叙文基础,通过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议论平台,进而从记叙文顺利过渡到议论文。

2.比较教学

教师不应在学生接触议论文后,便反复强调冗杂和反复的名词术语,则应借助比较法,让学生慢慢习惯和掌握议论文。因记叙文中存在议论,同样在议论文中也包含记叙,教师可借助比较让学生正确辨别这两种认识,加深理性认识,巩固深化[2]。

(二)写作的整合

1.叙述事物,正确判断

初中生比较擅长和喜欢写记叙文,则语文教师应借助记叙文让学生喜欢和适应议论文创作。在讲授记叙文写作时,应突显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多思考、正确判断。所选命题应贴近现实生活,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创作热情。同时,针对这两种文体开展写作训练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具象慢慢过渡到抽象。

2.科学区分,增加认识

因初中生自身倾向于记叙文,所以,记叙文会制约议论文的创作,无法充分发挥,使得问题中包含着大量的记叙成分,比例不合理,混淆这两种文体。因此,讲授记叙文时,语文教师可依托记叙文材料,设计论述性问题,以此来锻炼概括总结能力与论述能力;也可参照记叙性材料,自主设定题目进行写作。而讲授议论文时,应穿插过度训练,引导学生清晰认识议论文,合理辨别这两种文体。

【结 语】

综上可知,记叙文教学包含多种方法,例如,巩固基本知识法、突显课外实践法等。同时,在阅读记叙文时,还应有效结合人文精神,切实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不断提升写作水平。而议论文则注重基础的巩固和逻辑思维的增强。当前,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究记叙文和议论文,有机整合,灵活应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而增强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