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企合作论文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精选

校企合作论文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第1篇

1开设课程前的准备针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的问题

我们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在本科教育中深入嵌入企业资源,企业除了提供资金赞助、实习基地、实验设备等硬件资源,还直接派出具备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授课,使得毕业生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企业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之前,我们仔细地选择了企业和课程,最终与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合作,开设面向大三学生的“游戏策划与设计”课程。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1)腾讯公司作为目前亚洲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和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拥有很强的工程研发实力、技术平台和人才队伍。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成立10年多以来,腾讯公司一直秉承“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经营理念,始终处于稳健发展的状态。目前,腾讯公司把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作为战略目标,提供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和网络广告服务。面向未来、坚持自主创新、树立民族品牌是腾讯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目前,腾讯公司50%以上员工为研发人员,在即时通信、电子商务、在线支付、搜索引擎、信息安全以及游戏等方面都拥有相当数量的专利申请。

(2)华南理工大学与腾讯公司早有合作办学的先例。早在2010年,华南理工大学与腾讯公司创办全国首家“腾讯创新班”,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理念联合组建,旨在培养具有很强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研发型互联网行业优秀人才。按照“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每年4月在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和理学院选拔15~20名相关专业的三年级全日制本科学生进行组建。

(3)电子游戏是近年的行业热点,新的游戏层出不穷,成为行业中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点,许多有实力的科技企业也纷纷组建游戏部门,开发自己的游戏产品。互动娱乐业务是腾讯公司四大网络平台之一,是全球领先的游戏开发和运营机构,也是国内最大的网络游戏社区,从用户的最基本需求、最简单应用入手,注重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和长久生命力,打造绿色健康的精品游戏。电子游戏是跨多学科的产业链,在游戏的初始阶段需要进行创意文案编写,在游戏的细化阶段需要进行规则和数值细化,在游戏的交互设计阶段需要进行界面布局与操作流程编排,在游戏的开发和测试阶段需要进行引擎编写、游戏制作、场景布局等工作,在游戏的发行阶段需要精美的宣传,各个阶段对人员的技能和素养的要求都不相同。

(4)大三是学生已完成基础知识教育的时期,也是开始专业教育的最佳时期。经过大一大二的基础教育,学生已经掌握了游戏开发所需的底层技术知识,具备了基本的知识结构,能够较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大三是进行专业教育的最初阶段,学生开始针对就业目标选择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为进一步深入专业学习做准备。开设这样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各部门各工种之间的合作并结合自己的兴趣找到切入点,从而更好地选择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

2对原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修正

在本次开设“游戏策划与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全程由腾讯公司设计课程内容、编排课程教材、制定考核目标、派遣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进行授课,并有专人进行授课情况跟踪,学校教师只负责安排课程时间、授课地点、成绩录入等辅助工作。在新的方案中,我们尝试对原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1)由企业设计课程内容和编排课程教材,不但可以紧密结合当前业界热点、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运作,避免课程内容与实际运用中的脱节,还可以引入企业中的实际开发流程、工具和经验,展现企业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在课程中融入以往难以获得内容。(2)由企业制定考核目标,可以更好地根据企业需求筛选所需人才,考核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避免了学生依靠死记硬背或相互抄袭蒙混过关的可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潜力。(3)由企业派遣指导教师,可以更好地贴近教材,获得更好的授课效果。学生在课堂上也能接触到一线的工程师,建立直接的联系。

二新开设的“游戏策划与设计”实践案例

1课程简介“游戏策划与设计”课程

由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面向2011级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总课时为32学时,作为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最终选课学生为46人。腾讯公司共派遣11名授课工程师和1名助教,授课工程师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更换,负责课堂上的授课;助教则全程跟踪课程,负责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同时,课程还建立QQ群,所有授课工程师、学生、助教都加入到QQ群中,大家可以展开讨论课程中的活动和遇到的问题。

2课程目标通过比较

有针对性地根据游戏策划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讲述一些基础性知识、重要概念与设计方法,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游戏策划的职业与能力要求;(2)能掌握多种游戏策划基本技能;(3)初步学会运用一些具体的游戏策划思路和方法,如游戏评测、策划文案的撰写、系统功能、背景题材的选定等;(4)培养学生对中外游戏设计相关最新动态的关注,能够将理论应用在具体的游戏案例中,从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5)使学生掌握游戏策划的基本原理、规划思路与设计内容,可以进行初步的方案设计,完成合格的游戏策划案。

3理论课程安排好的游戏设计是这样一个过程

创建能激起玩家通关热情的目标,以及玩家在追求这些目标时做出的有意义的决定需遵循的规则,同时可以表示游戏实际设计中的具体实现和描述设计细节的文档。游戏策划与设计涉及到好几个范畴:游戏规则及玩法、视觉艺术、编程、产品化、声效、编剧、角色、道具、场景、界面,以上的元素都是一个游戏设计专案所需要的。游戏设计者常常专攻于某一种特定的游戏类型,例如桌面游戏、卡片游戏或者视频游戏等,尽管这些游戏类型看上去很不一样,可是它们却共同拥有很多潜在的概念上或者逻辑上的相似性。因为游戏的开发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在完整的工作流中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在有限的课程时间里无法进行一一详述,所以每次课都只针对其中的一个方面,展开讲座式的讲解,由该领域的一线工程师负责具体的授课。课程的具体安排见表1。在每次的授课中,授课工程师会根据课程内容随机提问,积极回答的学生不但可以获得加0.5分的奖励,还可以得到腾讯公司的吉祥物———企鹅公仔,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回答热情。

4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的开始阶段

授课教师就向学生介绍了2款可用于制作游戏的工具包:UDK和2DFM,并用做好的Demo进行了讲解,激起了学生制作自己的游戏的热情。(1)UDK(unrealdevelopmentkit,虚幻引擎开发工具包)是Epic公司在2009年对外的虚幻第3代引擎(UnrealEngine3,虚幻引擎3)的免费版本。UDK不包含源代码,但包含了开发基于虚幻3引擎独立游戏的所有工具,还附带了几个原本极其昂贵的中间件,所以UDK与虚幻3画面表现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游戏制作爱好者可以用UDK来创建非商业目的的独立游戏,也是商业引擎市场的一种营销手段,在出售游戏时只需要交纳99美元的授权费用。(2)2DFM是2DFTGGameMaker的简称,也叫作KGT2nd、2D格斗游戏制作工具、2D格斗游戏制作大师等。2DFM这个系列的工具软件共有2款,一款叫做FM95(有根据人物之间距离来自动缩放场景画面的效果),另一款是2代软件2DFM2nd(没有缩放画面的效果,但有场景的滚轴效果,支持变量的使用,可以制作许多超级复杂的功能,实际上我们也能用变量制作出缩放画面的效果),我们通常所说的2DFM指的是后者。这个系列的软件功能强大,可以完全不需要编程基础就制作出专业级游戏来[17]。通过在课堂上展示用以上工具制作的2个Demo,向学生介绍了两大类游戏(第一人称射击类和格斗类)的特点,展示了场景的搭建过程、人物角色的构建、关卡的设计,并鼓励学生利用工具自己开发一款小游戏。在制作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玩游戏与做游戏的区别,并尝试站在策划的角度理解游戏,让玩家能够按自己的思路进行游戏。

5创意激发从事游戏策划与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具有无限的创意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并能够挑选出既具有游戏策划潜力,又符合企业要求,最好还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是课程的另一个目标。因此,课程摒弃了考试、论文、课程设计等以往的期末考核手段,而采用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最终的考核。在这方面,由腾讯公司牵头举办“QQ游戏全国大学生创意开发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交一款在朋友聚会场景下使用手机进行的互动游戏。奖项设置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5名、最佳创意奖10名[18]。作品可采用以下方式提交:(1)开发类。个人或团队形式报名(团队不超过4人),提交PPT、上传应用程序包。PPT内容包括参赛个人/团队介绍、创意展示和如何实现;应用程序包将创意方案通过编程实现出来,并能够在Android平台上流畅运行。(2)创意类。个人报名,以PPT展示创意构思的方案,只限参与最佳创意奖评选。作品的评审工作由腾讯公司组织在第一线工作的产品经理进行,在创新、用户体验、用户价值、运行体验4个维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分值为1∶1∶1∶1(创意类为2∶1∶1∶1)。

6教学质量保障

由企业进行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材编排、考核目标制定、授课工程师派遣的一揽子方案实施,容易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的问题。一方面授课工程师普遍缺乏理论教育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授课工程师随课程内容人员更换较频繁。为了较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学院派出了一位专业教师进行全程跟踪,每次课结束之后,都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教材、教学问题进行总结与反馈,以提高下次课程的教学质量。

7成绩评定课程的最终成绩

由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签到及回答问题),期中作业,期末答辩。期末答辩是针对提交的竞赛作品,由学生进行15min的论述,授课工程师再进行评审的过程。采用答辩的形式,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创意、设计、实现作品的过程,同时也能更好地考察学生的交流能力。

三结束语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第2篇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绩效评估的概念

校企合作政策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增进和分配教育利益时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和显示的价值导向,实现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公共政策。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采用特定的方法,对出台的校企合作相关政策的质量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就是校企合作的政策评估。评估应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本质是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促使企业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对接、院校的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对接等。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价值

评估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在求职、就业、转业、再提高方面的需要,作为培养价值主体的院校在生存和发展方面的需要,作为价值客体的企业在获得必需的人力资源并逐步提升的需要,最终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对相关政策进行必要的评估,不仅能切实缓解就业压力并提高就业质量,大力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促进企业的自主发展,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此,政府和各类职业院校制定和采取了多种措施,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服务于大局。在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国内校企合作政策的绩效评估,有益于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良性循环。绩效评估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校企合作效益。通过评估,我们既可以找出学校在自身办学条件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特长和特点,还可以发现专业建设的数量、质量和所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和个人需求之间吻合与差异的程度。评估还可以吸引社会各界的参与,加深社会对学校的了解,拓展投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等。

二、行动方案的政策预期与制定分析

好的政策产出离不开好的制度约束。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后发追赶型现代化中国而言,高等教育的制度体系正处于迅速演变中。十多年来,按照国家的政策目标,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宏观引导下,校企双方的合作正在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政策意见与建议实现了部分的预期效果,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以及教育部门的配套

举措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明确要求“推进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社会与企业要求”,从根本上提出了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即必须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向校企合作模式转型。经过两年筹谋,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强调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并指出国家将建立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从制度上完善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评估工作。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继续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该决定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并使之逐步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2006年,教育部推出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同年,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特别指出要特色优先,实质就是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引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标志。200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建设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重,强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出了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等措施,指明了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工作的重心,推广、巩固了2006年以来积累的改革经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其第六章第十四至十七条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四大发展方向,明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等。同年,教育部、财政部又联合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引导高职院校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发展建设百余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以期引导学校主动为企业发展思谋求变,促成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相互发展、互相约束的互动机制。为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的整体战略部署,2000年至今,教育部官方网站公示的与高职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数量已超过50个,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力度是空前的。

(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估必须导入标准、规则和程序等元素,标准与规则决定了程序的选择及对其结果的分析评估。唯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既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企业和社会需求,遵照组织程序及方法,才能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和调控。

1.评估主体。作为主要的评估主体有校内主体和校外主体。校内主体是学生、教师、学校(领导);校外主体是用人单位、家长与社会。另外,专家组也是评估主体之一。学生主体分为入学前的初高中生和入学后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两类;教师主体分为新进教师和老教师两类。对于学校领导,主要考察其领导能力和对学校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等。

2.评估内容。通过对校内外评估主体的分析,采用次要主体让位主要主体的方式,共有四个主要内容:一是社会评价,即口碑;二是过程与管理,即学校的管理情况和人才培养过程;三是学习与创新,即通过三年学习,毕业生的发展能力水平以及师资队伍发展状况等;四是资源,包括硬件软件条件、校园文化等。

3.逻辑体系。按照“果→因→效”的逻辑体系进行评价,对应“重点考察内容→关键要素→主要评估指标”。通过结果来发现原因,再根据原因来为学校实际问题“开方抓药”。

4.评估方法与现场考察程序。以深度访谈为主,随机抽查专业教师,请专业教师谈如何授课、改革、实现培养目标,以及如何改进办学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等。通过随机抽查的形式与对专业教师的访谈,对具体问题进行互动讨论等。评估建立在信息采集平台的基础上,面对状态数据力求客观。

5.反馈意见。评估方以评估结论为依据,突破形式主义,树立评估导向,总结提炼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巩固和推广示范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具体来说,就是评估专家重点围绕问题与学校互动探讨,共同查找问题原因,并提出对策。应该说,此评估模式在评估主体需求的立场上,根据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提出并落实了若干措施,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评估标准。然而,目的是非量化的,少有可操作性的定义来表达,因此,分析人员必须关注政策目的与手段的未来变化,将评估的灵活性与规范性结合起来。

(三)政策预测的准确性与效果的相对性

从我国近年来教育政策的指导意见与方案来看,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为主、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重要的改革目标。这个政策目标是学习与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指导性意见,标志着一个完整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相融相生的政策体系框架正在形成。政策表达的是宏观意义上的愿景,目标则应体现具体的行动意图,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政策绩效评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目前主要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以及学校本身的教学质量评估。作为教学质量的载体,学生与来自企业方的评估部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处于被忽略、弱化的境地,最终影响我国高职教育的水平。要真正深化、提升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层次,学生与企业必须参与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估活动。

三、校企双方的执行效度分析

(一)积极作用及高效度因素

美国学者艾利森曾说,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用只占10%,其余的90%取决于政策的有效执行。绩效评估就是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为中心,引导高职院校去反思自身的发展生存及关注企业的发展需求,并促进校企双方加紧培育自身特色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政策指导与市场引领下,我国的校企双方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存在一些不足。

1.积极作用表现。第一,各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职业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学习,开始认真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方法,这对于打破校方强调己方收益、以自我为中心的沉痼有较大突破。第二,增加了职业教育的入学机会,提升了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关心程度,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促使各地职业院校纷纷升级转型,相继建立新的职业院校。同时,构建了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发展壮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师资培养的目标与方向。第三,各地高职院校从观念上改变了过去高职院校脱离生产一线的问题,加强了服务地方的意识。同时,也带动企业放开眼界,注重长期效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第四,广大企业积极与地方政府、高职院校合作,融入社会环境改革的大潮,对促进教学目标从传统型到创业型的过渡、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高效度因素分析。第一,职业教育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合理定位以及职业教育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是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第二,政府专项计划资金的引导作用、品牌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工程,都以点带面,提升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第三,各级地方政府扩大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决策权与统筹权,有效优化了发展环境,推动各地高等职业院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有效的改革。第四,各地方高职院校纷纷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广泛参与企业的进修培训、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并落实了一些具体措施。

(二)低效度因素及其主要表现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文本虽较多,但实践执行效度未完全达到预期,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形成地方政府的政策评估理论,缺乏评估的法制约束;中、高职教育政策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政策不完善;一些地方政府受利益驱动,政策实施方案和信息不足,最终影响校企双方参与评估的动力和积极性。

1.校企合作政策缺乏内部激励机制。一方面,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虽然部分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机会,但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低、专业技能不足,无法短期为企业创造价值,甚至会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另一方面,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目标假设相矛盾,导致企业在职业院校的专业设计、教学内容方面缺乏具体的意见和指导。再者,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面向全社会、全行业甚至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对手,不少企业未让学生进入企业的关键部门和核心领域。

2.政府的法律政策未配套,尚无理想的合作环境。校企合作要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在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法》中,政府未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责任有明确的规定,从而使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流于形式。

3.校企合作多停留在浅层面和相对单一的领域,操作随意,未深入铺开。我国校企合作未向深层次发展,企业和高职院校基本都在各自领域说事,未能共享利益和均摊风险。校企合作的第一主体仍然是高职院校,企业在合作中鲜有主动行为,并未真正形成“教学—科研—开发”的三位一体。高职院校向地方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难以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信息。

四、总结性评估与调整建议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改革思路的确定和改革措施的施行,始终是在国家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宏观引导下开展,标志着校企合作进入强化政策导向、提高政策合力的新阶段。这虽然显示了政策的权威性与约束力,但在提高政策的严谨性与先进性方面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要加强相关政策的时效性,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政策,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双方的公平、公正,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扶持与保障力度,制定更清晰的产学研合作政策,积极扶持各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等。评估不仅要注重结果,还要重视过程,因此,应完善启动前的诊断性评估、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估以及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估。评估主体要更多元,强调评估双方的平等交流与换位思考等。各地区高职院校还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方向,根据本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本院毕业生就业行业的特点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为此,笔者有以下调整建议可供参考:

(一)校内外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系统建设

1.建立相对独立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与企业创业实践体系。注重校企双方的就业系统知识教育,从企业角度对教育学科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与革新,以最终提高学生服务目标企业的业务能力和凸显高职院校的优势为目标。

2.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并试行考核与评价标准。校企双方可以尝试共同制定行业或职业领域的能力评判与考核系统,并以此推出高职院校课程质量检查与评估体系。对学生进行“准职员”管理与培训,将企业文化、企业纪律、工作方法、工作质量等纳入能力考核范围,并以此作为进入企业的重要参照。

(二)校内外合作项目的组织实施保障系统

1.组建学校关于校企合作方面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通过组建由学校、企业、学生家庭代表组成的管委会,对相关项目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实现由学院方管理、企业方管理、学生自主管理及家长配合管理四方合作的日常管理体制。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第3篇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和技术服务类企业之间以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定向培养为目的建立起的长期协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本质上是以院校和企业共同主导的双轨评估,辅以政府指导和社会监督。以理论、实践双中心;学生、教师双本位;院校、企业双主体三个维度,三管齐下。

(一)紧跟发展步伐,顺应教育民主化发展趋势

从1985年5月27日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再到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均鼓励用人单位、教育界、知识界在党政机关领导下共同参与高职院校的质量评估工作。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育活动从其浪漫主义层面来看,是培养人的精神解放与灵魂自由,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自己,从而彰显个体的存在及独特价值。从其现实层面来看,教育活动却又无时不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的控制,从而使得其自身也演变成社会控制系统的工具。如何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既实现学术争鸣又满足社会需求?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不仅符合中央对于完善高职院校质量评估工作的总体要求,而且其多方共商的机制倡导决策民主化、社会化,为高职院校教育民主化引航。

(二)创建校企共赢,架设教育及时化沟通桥梁

高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培养模式刻板守旧;人才结构乖张畸形……面对社会公众日益膨胀的质疑,企业的参与将使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更具公信力,有效化解社会舆论施加的重压。企业,作为行业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代表,直接成为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进行细致监管及公正反馈。校企合作下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既是院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也是调整高职院校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策略。对企业而言,参与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企业获得优秀的人才与先进的技术的新途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指出,加快推进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以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政策引导下,企业可从自身长远发展考虑,向高职院校提出切实的人才培养方案、科技实验项目。使高职院校的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形成良好衔接,实现合作共赢。

(三)实现资源优化,打造教育高效化运作模式

校企合作下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能推动校企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双向流动的资源市场。在人力资源方面,促进人才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第一,技术理念入校门,保证学生和教师在校接受与时俱进的先进理论知识,避免时间上的滞后性。第二,为学生和教师充分提供提升实践操作技能的实战演练机会,剔除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第三,技术人员入校门,为院校师生传授操作技能的同时,增强企业技术人员的理论开拓力,为企业进一步创新发展储备理论力量。物质资源是二者实现资源交互的另一点。2005年,在全国职教会议上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要达到这一目标,就不能忽视高职院校对于硬件设施和科研技术的要求。校企双方以合约为保障,进行场地车间、硬件设备、科研项目或知识产权的交互,具体有租赁与免除租赁两种形式,介入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实行监督监管。既为校企双方的合作提供保障,也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实行预估评判。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权力

(一)政府权力———宏观管理与过度管理的对立性

政府的宏观管理既为参与校企合作的院校、企业提供可以信赖的保证;也提高了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可信度和公信力。但同时,也要强调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独立性。只有保证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充分享有政府支持且独立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才能保证其监督有效、公正。高等教育是学术自由的领域,政府的过度管控只会抑制高职教育的开展。纵观国外先进经验,不难发现其各自建立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共同点是:国际通过立法、拨款自助建立或扶持一个独立、自治的评估机构,对学校、专业、课程进行外部评估。随着教育的商品属性日益得到彰显,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独立第三方质量保证机构从外监督监管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与活动有利于高职院校面向世界教育潮流。为未来我国高职院校可能开展的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国际比较研究与国际教育竞争奠定质量基础。

(二)社会权力———积极问责与过激问责的把控度

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代表了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切。评估过程中,企业代表、教育家等第三方人士公正地对高职教育提出合理的质疑与问责,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也为其指明努力的方向。但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并不等同问责制。问责制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回应外界、参与者和支持者的要求。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职责是针对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实践操作活动进行合理监督,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高校在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下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若保证体系内的第三方社会人员偏离客观的质量保证轨道,那么沦陷为社会问责工具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将失效于质量保证,同时可能引起高职院校内部的混乱无序。

(三)管理权———标准管理与多样管理的统一性

校企合作下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势必形成一套标准的、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对高职教育进行指导和梳理。这既保障自身指导水平,也确保体系内成员的日常工作有序。由此,体系内成员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其公布的结果具有横向对比的可行性,形成高职院校间的良性竞争。另外,企业充分参与下的外部质量保证更应该注重不同地域间经济环境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对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的教育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顺应其区域经济形势,适度调整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在标准管理的共性中发挥个性。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的几点思考

(一)以理论、实践双中心为教育理念

避免政府过度管理政府之所以对高校进行行政管控,一来,是行政权力上的划分;二来,是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把控。2013年11月1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公布,其中包括了高校去行政化。这符合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定向培养目标下,以理论、实践双中心为教育理念,既是顺应社会需求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指引;同时符合学生、家长、社会多方面的内在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必须明确其高等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既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但也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全盘理论令其背离培育直接面向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定位,而将实践操作视为唯一重点也令其高等教育的地位弱势化,与中专技校的功能同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程度将是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考察重点。

(二)以学生、教师双本位为教学原则

避免社会过激问责社会力量作为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一员,在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合理评价的同时,也可能对其造成不实的负面评价。学生、教师是完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两大主体,这两类人对教育整体或是细节具有绝对发言权。以此二者为教学“指导员”,不仅有利于提升教育民主中的个体参与度;而且有利于促进双方主体认识观的形成和培养;更重要的是,面对社会过激问责时,学生和教师的切身体会才是明确教育质量好坏的最佳依据。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工作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而这必然以学生本位,同时兼顾教师。只有这样,开展的质量保证工作才能真正负担起保证和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目的。一则,针对学生本位,为其全方位的理论实践学习提供支持和保障,为营造优质育人环境积极落实人才培养“第一责任人”制度。二则,针对教师本位(包括院校编制内的正式教师和担任临时讲师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提高其师资水平营造良好的在职培训环境,并凭借优良的师资队伍带动良好的教学风气。

(三)以院校、企业双主体为管理主力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第4篇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必然趋势。由于会计专业应用性较强,它要求学生更深入的实践,以便在将来的工作当中从容应对,而非无所适从。通过基于校企合作构建会计专业实习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在不同的岗位上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监督与控制方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校企合作构建会计实习基地的建设现状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被分为校内仿真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两个部分,而其中的校外顶岗实习在多数高校的会计相关专业开展的都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有:

(一)企业安全性的考虑由于会计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往往会涉及企业的内部核心资料,企业往往处于安全性的考虑不愿意接受短期实习的会计专业学生,使学校向企业输送实习生的机会很少。

(二)实习岗位的局限性由于实习是短期的性质,企业不愿意提供相应的职业能力培训,所以刚刚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学生,企业只愿意给他们提供简单的出纳、甚至收银岗位供其实习,所以学生们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中很难实践到学习的理论知识,达不到校外实习的效果。(三)企业自身利益同学生实习利益的冲突企业希望员工在固定的岗位熟练工作,进而提高企业效益;而实习的学生希望获得轮岗的机会,能全面接触企业的各项财务工作。两者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四)实习企业的行业性质局限性虽然现代的高等教育中会计教学的理论体系涉猎的行业较少,但是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接触的工作内容更加单一,所以学生不能全面实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三、校企合作构建会计实习基地的具体措施

(一)选择合作企业校方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具有基本的教学和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适应未来就业。第二,应优先选择与学生所学会计专业方向匹配的、在同行业中具有代表性、规模较大、业务类型齐全、运行情况良好、管理先进、企业文化氛围醇厚、会计工作规范并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第三,具有综合素质良好且在同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领导人。第四,双方具有长期合作的可能性。

(二)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会计实习项目

1.校内实习分基础实习和综合实习两个层次进行实习首先进行基础,再进行综合实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础实习是在学习了相关基础理论课程之后,在学校的一体化教室内进行。实习项目包括:点钞、珠算、会计数码字书写、票据的填写等基本技能,同时还有基于简单业务的手工会计实务和电算化会计实务。综合实习,基于专业理论知识设计,针对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审计专业的实习项目,做到以会计专业为基础,同时又凸显专业特色的实习项目。例如审计专业的学生增加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财务管理专业的学增加财务分析等内容,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具备专业工作能力。这样通过综合实习能够为学生下一步的顶岗实习打下基础,同时又保证了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质量,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实习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学校与企业能展开三方面的合作:第一,共建一个会计实习中心,作为学生进行会计实习的场所。第二,共同编写实习教材。实习教材可以由教师和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共同编写,这样的实习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性强。第三,实习指导老师团队由双方共建。企业会计人员具备的优势就是实际的工作经验,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遇到任何理论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可以请教他们。通过与校企的这三方面的合作,相信对于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会计实习项目大有裨益。

(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双方要以规范的协议形式签订共同创建实习基地的事宜。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中,教学阶段校企双方要承担各自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分配等。同时,双方可在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成立专门委员会。

(四)共同设计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设计分步式培养模式,并由学校和企业分别实施。首先要依据学校与企业的资源配置和融合程度进行这两个阶段的合理划分。在进行理论与实践划分的同时,还必须考虑两者合理的衔接,考虑企业与学校的密切联接。

四、结论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服务外包工学交替

培养目标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内容。大学的类别与层次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技术为核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为根本任务…。自从我国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针确定以来,“扛校企合作大旗,走工学结合之路”就成了广大职业院校的一种必然选择。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步深化,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双方合作的主动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所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和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1“企业配合”模式

最初的校企合作模式都属于这种模式,该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处于辅助地位。学校通过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学校提出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1.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切等服务,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与企业建立横向联合体,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1。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对高职学院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企业通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教学__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达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刚刚开始的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甚远。

目前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高职院校自发的状态,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的多。政府没有强制要求,企业参不参与关系不大,在当前人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缺乏主动性。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没有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实施细则,使得国家很好的政策得不到落实,税务、人事、教育等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没有进行很好地沟通,部门之间的政策和法规不衔接,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性质类别不同,资产隶属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加之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企业人才与院校人才不能双向流动。在更深层的认知方面,不少院校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看成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只是简单地把所合作的企业作为自己的暂时补充,偶尔聘请企业人员上上课,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而大多数企业把高职院校视作人才制造工厂和人才招聘场所,偶尔来校开个人才招聘会或选聘几名员工。

3校企合作实践:建立“服务外包”机制,实施“工学交替”

服务外包(ServiceOutsourcing)-般来说指企业为增强核心竞争优势、降低经营成本,将企业内部某些服务性工作及某些周期性的活动或职能以签订服务合同的形式外包给相关服务供应商去完成。服务外包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低成本、高效益是服务外包对企业最大的贡献。超级秘书网

对于企业而言,与高职院校建立服务外包机制,将相关项目过程尤其是培训业务、知识流程交付相应院系完成,既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又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技术业务力量。另外,企业吸纳高职院校教师、优秀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调研,组成校企科研团队,就可以借助学校的科研技术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共同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题,有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在“服务外包,工学交替”的模式下,高职院校参与双方各项科研技术研发工作,如玩具专业,学校教师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新型玩具的设计工作,不仅教师的技能能保持与一线企业的需求一致,同时优秀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工作通过学校、企业“工学交替”活动,学生将获得机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实践,能更切实有效地展开技能训练,达成职业教育的目标。

今后高职院校应多设立针对企业需求的“硬课题”式的科研项目,帮助中小企业寻找产品创新开发的切入点,直至让对口院校成为企业的“第二研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