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企合作总结

校企合作总结范文精选

校企合作总结

校企合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找准定位,目标明确

校企合作办公室的工作目标定位是:"沟通服务企业,合作共赢".在工作中注重校政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工作的职责可以主要为四方面:沟通外界,培训企业,服务师生,建设专业.

二,主动走访,沟通合作

学院由领导带队走访了珠海及周边的300余家企事单位业,其中包括:政府机构22个,院校14间,高科技企业50家,港澳企业15家,民营企业200余家,外企6家.通过走访,使学院更加明确了社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的目的,也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平台.与此同时,学院与企业达成了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合作涉及数控技术,计算机,会计电算化,商务英语,物流,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旅游,酒店管理,游艇制造等十余个专业,共与36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既为学院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找到了新出路,又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用工资源;同时还明晰学院专业设置思路,扩大学院的知名度,节约了办学成本.

校企办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成功申报了"广东省(珠海)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珠海游艇产业技能型培养基地",珠海市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以下简称"三基地一机构").

4月2日,校企办向市经贸局申报了"珠海市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5月6日,由市经贸局组织的市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评审小组一行5人莅临我院,对我院申报市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的条件进行检查和评审.评审小组一致认为我院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意识强,并有相当的实力,具备申报市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所需的条件.5月12日,珠中小企[]33号文认定我院为"珠海市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

4月16日,校企办向省经贸委申报了"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8月15日,由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专家评审小组莅临我院,对我院申报的"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项目进行实地考察.11月6日,粤中小企[]59号文认定我院为"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

5月18日,校企办又向省经贸委申报了"广东省(珠海)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8月15日,省经贸委和省财政厅下达粤经贸环资[]598号文,我院作为广东省(珠海)节能降耗培训基地获得50万元的省节能专项资金支持.10月10日,粤财工[]401号文节能专项资金预算指标正式下达.同时,市政府将在节能专项资金中为此基地按照1:1的配套拨给学院50万元经费,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的项目专项经费为100万元,为办好基地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12月19日,经过我院领导,专业主任与平沙游艇工业区近半年沟通协商,我院与工业区正式签署共建"珠海游艇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协议.根据协议,我院将在游艇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学生就业,"双师型"教师培养,企业员工培训以及项目开发等领域与平沙游艇工业区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形成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政,校,企三方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体制和机制,努力使"基地"成为我市游艇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信息服务与技术援助的载体.

四,企业培训重点突出,全面开花

校企办成立以来,敏锐的察觉企业的培训需要,年8月至12月大力发掘学院的培训潜力,以"三基地一机构"为平台,先后为企业进行了13期培训.其中由省经贸委主办,省节能监察中心承办,我院协办的"广东省节能技术服务单位培训班"已顺利举办3期,培训了来自全省的学员457人次;我院张国强院长全程参加第一期培训,并通过了考核.学院共18名老师参加培训并参加考核.第二期培训中我院张国强院长作为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专家团成员,为培训班的学员作了《电能的经济性与合理用电》的专题培训,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

学院面向珠海市企业举办了10场培训,培训各类人员1100余人次.在8月30日到9月6日为我市10家企业的106名管理层员工提供了"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专题培训;在5月和10月针对市烟草专卖局员工进行2场240人次的"沟通与交流","市场营销"专题培训;在6,7月份针对市物流商会的81名学员进行了1期"物流管理相关内容"专题培训;另外由校企办

主持开展的培训还有:社会工作者考前培训1期,斗门区妇女干部培训班2期,斗门区新当选村干部培训班1期,斗门区新上任科级干部培训班2期等.学员们对我院开展的培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了宝贵的意见.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不但培养了学院的企业师资力量,也向全省的单位宣传了学院的优良办学资源.

五,首次亮相中小企业博览会,受到领导和相关企业高度关注

第五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韩中小企业博览会于9月22日-25日,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幕.在校企办的积极筹备下,我院作为全国第一家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广东(珠海)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首次亮相会,引发各方关注,并得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小龙的高度重视.刘市长专程到学院展位,认真听取了学院党委书记党益群有关学院发展及为中小企业开展培训的情况汇报,并充分赞赏我院抓住了机遇,希望我院在节能降耗的宣传培训方面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把我院真正打造成为面向全省的宣传培训基地,成为节能降耗企业交流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我院因在珠海分团参展工作中成绩显著,获博览参展优秀组织奖,校企办主任杨莲清被评为博览参展先进个人.

六,积极协助市级主管部门,开展形式各样的节能降耗宣传活动

今年我院与各级市政及宣传部门合作,先后派师生组织或参与了四场节能降耗宣传活动,分别是:

(一)9月20日与科协合办"全国科普日大型广场活动".该活动是市科协每年定期举行的宣传活动之一,此次主题为"节能".我院作为"广东省(珠海)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由校企办蔡志廉老师带领学院25名学生自愿者参与了此次活动.我院师生承担的"宣传绿色节能,环保袋中装"签名,科普知识有奖答题等项目吸引了许多市民,男女老少踊跃参与,现场秩序热烈而有序,工作得到了市科协的赞誉.

(二)12月10日到25日,校企办协助组织珠海市贯彻"新《节约能源法》知识竞赛".本次活动由市经贸局主办,我院承办,市节能监察中心协办,活动以普及宣传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增强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节能意识为目的.通过在市经贸局,市节能监察中心及我院网站和《珠海特区报》上刊登《节能法》和竞赛试题,面向全市民众接收答卷,并从中抽取获奖市民.抽奖当日在我院还举行了全院性的"《节能法》知识抢答赛".本次活动市民踊跃参与,共接收答卷1850份,有效答卷为1500份,并受到我市各大媒体高度关注,是我院作为"广东省(珠海)节能降耗培训基地"开展的一项重要宣传工作.

(三)12月14日,校企办协助市科协组织"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本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有全市101所学校的几千名学生直接参与,我院15名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了活动的组织工作,增强了学生的科技观念,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四)12月21日,校企办组织学生参加了珠海市电视台和广东电网珠海供电局组织的题为"节能大比拼,等你来挑战"的大型广场宣传活动.活动中来自珠海大,中,小学,外来工,单位职员,家庭主妇等各阶层的代表各显身手,通过现场及电视媒体,有效地向广大观众传达了节能降耗的信息.我院06电子专业的许福高同学代表学院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校企办及电子专业的教师,电子协会的同学共26人到现场观看.

七,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申报相关专业

近年来,我院各专业在外延发展,内涵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逐步提高.学院在未来数年内要达到在校生一万人的规模,因此,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申报新专业成为校企办的工作重点之一.在进一步了解各系,专业建设状况下,分析办学效益,明确专业发展思路与规划,进行专业调研:

(一)调研范围

1.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列出我院拟新增专业汇总表.

2.了解拟开设专业的就业前景及人才需求情况.

3.了解拟开设专业在广东省(全国)各专科院校分布情况.

4.了解拟开设专业在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特色教学和实训.

5.拟开设专业的建设现状,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办学设备条件,办学社会形势,办学优势,办学薄弱环节,专业发展规划.

(二)调研方法

1.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

2.设计调查问卷,有针对性地对珠海相关企业发放问卷.

3.走访重点企业,实地参观考察.

在充分征求各系,专业的意见基础上,结合学院发展需要,校企办对14个新专业进行了调研.最终根据省里的文件规定结合调研报告,08年学院申报了药物制剂,应用化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学院领导带领下,我办及学院多个专业的主任还结合珠海经济热点及紧抓国家政策重点,对游艇和节能行业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工作,并就设立相关专业进行了深入分析.

工程系

杨莲清,熊俊超,董威等

14.游艇相关专业

珠海市平沙镇政府,先歌游艇,太阳鸟游艇等单位

校企办,艺术系,工程系

熊俊超,苏子东,廖桂波等

八,沟通协调,服务系部

校企办自成立以来,得到了各系,部,专业的大力支持,在与各方面协调,合作中,校企办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各系出谋划策,共同发展.在经管系开放节,工程系科技节,人文系艺术节,学院首届就业招聘会,航展志愿者服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签约仪式暨专业技能展示会等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校企办沟通协调的服务本色.

九,积极争取企业支持,为师生捐资助学

通过校企合作,有效提高了我院在珠海企业中的知名度,让企业认识学院的人才优势,加强与企业的感情沟通与交流,并得到了企业的赞助.迄今为止,共有18家企业为学院捐赠办学经费,奖教奖学金,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折合现金87.5万元,其中年度捐赠额即达48.7万元,极大鼓舞了学院师生的积极性.

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融合;长效机制;营销与策划

在国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的指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思路在逐步贯彻落实。经过多年的持续探索,校企合作形成多种不同模式,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数据库营销方向)建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高职专业建设机制建设的新突破。

一、现代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创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概念和要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是指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活动中,主要由企业和学校,以及学生等各方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规范、长期有效、符合各方利益及人才培养规律的过程和方式。长效合作机制的建设,要求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并且在组织、机制上实现有力保障,同时要求双方在组织、激励、规范等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办法。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上走在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前列,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依然存在问题,使得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和持久。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难

目前校企合作面对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和学校没有开展校企合作的专门机构。

校企合作专门机构是指校方和企方落实本单位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的部门和机构。校企合作专门机构是合作规范性和长效性的基本保证,应负责双方的固定联络,合作办法的制定,指导和落实各项工作,同时也要保护合作各方的利益,注重合作效果。缺乏固定机构往往使得高层政策和精神难以高效落实。但是专门机构的建立需要投入资源,并以具体工作维持其有效运行,这在校企合作开展的初期是难以落实的,特别对中小型企业和学校来说更为困难。

2.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非仅依靠学校之力便能完成的,需要双方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是由于企业的利益难以在三年左右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直接体现,在不能快速看到明显效益,又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和精力的情况下,企业参与长期合作的积极性就不高。

3.师资培养成为焦点问题。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已成为高职教育核心环节之一。但是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往往缺乏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技能。而从企业一线引进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相对匮乏。校企合作培养职教师资潜力大,但是目前培养层次低、形式单一、有效互动少,难以形成长效的师资培养机制,使高职教育的师资培养成为焦点问题。

4.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环节缺。

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应更为主动,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是目前,很多合作仅限于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或短期的顶岗工作。在教育的前期仍以学校推动为主,企业参与度不高,难以全面体现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三、数据库营销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创新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数据库营销方向),简称数据库营销专业,在与邮政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尤其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面总结一下主要经验,供参考。

1.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保障校企合作的推进。

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平台———邮政商函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注册了公司进行实体化运作。与邮政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对口专业部门形成了业务合作关系。由学院数据库营销专业的老师组成兼职研究人员队伍,完成对邮政函件业务的支撑和服务。中心作为固定平台,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合作双方的优势互补,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找到了一个牢固的基点,奠定了持续发展的基石。

2.融入企业发展,实现利益共享。

中心为邮政企业提供业务支撑和项目研究,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自成立以来,中心承担了几十项邮政科研项目和企业支撑性工作,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和学习资源。在数据库营销专业建有资料室,将企业业务支撑中形成的成果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典型的如《邮政函件业务损益研究》、《企业内刊数据库商函项目营销策略研究》、《中国邮政账单业务发展研究》等。同时中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经验为企业开发了职工培训系列教材,如《函件专业BIU建设与运作实务》、《数据库商函(直邮)运作实务》、《邮政数据库营销》等。商函中心形成的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经营的模式为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教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3.形成双师队伍培养的长效机制。

根据邮政企业需求,中心为企业提供商函系列培训课程。几年内给贵州、甘肃、陕西、天津以及内蒙多个省份的函件局进行了直邮的诱因设计、直邮调查与测试、直邮效果评估、直邮在行业中的应用、直邮运作实务、直邮方案的设计等大量培训。中心通过借调、交流、调研和业务支撑等不同形式锻炼教师,使得他们能够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迅速成长为企业的业务专家。该专业专业课教师,90%是2006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同时,所有教师都在邮政集团公司专业处室借调交流过。短短几年时间,中心的教师们承担了几十个科研项目,撰写了几十篇相关论文。多篇论文被EI、ISTP检索。能够不仅能够承担日校课程,还承担大量企业培训课程,在短期内成为能教学、能培训、能科研的双师三能人才。

4.专业建设定位准确,形成真正反映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核心,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作为唯一开设数据库营销专业的院校,专业建设从开始就没有其他院校的经验可供参考,完全是按照邮政商函业务岗位素质能力模型的要求而开发。围绕商函市场营销、数据服务、方案策划及后续支撑进行设置,形成以数据库营销实务、邮政商函市场开发与策划、现代直邮概论、邮政名址库管理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实务为代表的五门特色课程。到目前已经有两门课程建为省级重点建设课程。由于浓厚的企业背景,社会教材无法直接使用。该专业80%的专业课教材是专业教师结合邮政企业需求开发的自编讲义。截止目前,出版《邮政商函市场开发与策划》、《邮政名址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营销实务》三本教材。并编写了邮政培训教材《邮政数据库营销》,正式出版发行。这些教材紧贴邮政企业实践,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将邮政企业最新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上手快,深受邮政企业欢迎。

5.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学院创新建设“订单生”制度,通过与企方共同面试招收“订单生”,在招生环节就将邮政企业纳入进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设课程紧贴企业岗位工作,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企业岗位学习机会。一方面学院全力建设与企业环境完全一致的实训环境,保证在校所学即为岗位所用,另一方面学院设计有完整而连续的实习制度,保证学生提前熟悉岗位工作。大一暑假,学生在邮政企业进行两周的认识实习。大二暑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实习,学生直接在邮政企业的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工作。大三下学期,则在企业进行半年顶岗实习。完整的链条构建起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6.产教融合模式,解决了企业急迫的人才问题。

该专业学生岗位素质和能力在学校中即得到了强化培养,毕业后能快速上岗,使得企业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大大压缩。同时学生在校期间也形成了邮政企业文化的认同感,离职率远低于社会招聘的员工。因此该专业学生深受邮政企业欢迎,成为邮政函件专业人才支撑的重要后备力量。学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为邮政企业解决了人才难题。以上几点经验的价值在于通过建立邮政商函研究中心这个平台,形成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构建了符合高职教育思想与理念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束语

目前,电子商务、移动商务为代表的新媒体、新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在迅速颠覆企业的传统业态,转型发展已是各行各业企业的紧迫任务。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环节,人才培养只有依托学校,开展深入合作才能最为高效地开展工作。基于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共建,产教融合”指导思想的数据库营销专业建设,以邮政商函研究中心为平台,整合校企两方的资源,形成了良性互动的长效合作机制,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可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丽琴.浅谈从校企结合逐步走向校企融合[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4):13-15.

[2]耿麦香.校企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78-80.

[3]孙红艳.基于大型企业的校企一体化模式探索———友嘉模式的成功与启示[J].职业论坛,2009,(2):21-24.

[4]詹文英,方洁.职业教育的校企一体化理论研究[J].企业导报,2012,(24):204-205.

校企合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电气专业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前进道路上,扎根中国大地,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显得尤为重要。了解企业用人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推进一流学校、一流学科的发展。建立与社会用人单位合作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其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双向交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大力推动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推动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探索以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1]。在国家的指导下,我校注重与企业的全方位、全过程合作,构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本文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深入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1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完善

现有的校企合作基础大多建立在教师联系、校友支持等个人关系上,没有形成组织保障机制,对于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的作用,也没有归纳总结并构建成熟的模式;学校和企业之间缺少沟通协调,未形成合适的联动机制,并没有根本性地融合在一起,对校企合作育人产生了阻碍[2-4]。

1.2校企合作形式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形式单一,未形成体系化模式。学校采用企业家讲座,以招聘为主的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合作,主要作用是企业进行宣传,企业并没有深入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高校讲授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学生参加工作后用不到学校讲授的知识,而工作中的实践问题,在学校时又没有条件动手参与。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形式大于内容,没有构成深入有效的培养模式;高校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忽略实践能力培养,校企深入合作将打破壁垒,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双方共赢局面[5-6]。

1.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改进

在学校现有的师资队伍中,虽然高水平教师比例比较高,但大多数教师仍然以完成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为主,没有真正地将科研强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学生通过完成科研项目可以很好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往往由于指导教师接触面较窄,学生只能在某一领域中研究具有深度的问题,涉及问题的广度不够。而高校教师长时间在校园工作,不愿意与新的企业合作完成跨领域科研项目。为了弥补校内教师的教学局限性,很多高校采取聘请企业人员为兼职教师的方式,但也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深入教学。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无有效沟通交流,往往各司其职,企业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校内教师不了解市场产品需求。在“校企双导师”制度下的学生,承担起双方沟通桥梁工作,无形中增加了不必要的压力,同时也造成资源浪费[7]。

2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2.1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面向经济发展需要,面向企业用人需求,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8]。(1)通过建设校企合作教学资源,科学设置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将企业管理科学融入学生培养中,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将学生能力成长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9-10]。(2)通过建设校内联合实验中心,重塑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梳理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践教学贯穿到学生培养全过程,多途径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11]。(3)通过建设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企业实践资源,学生深入接触企业实际项目,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时间,提高企业用人满意度,最终实现企业科研强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推动行业进步[12]。结合多企业资源,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归纳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模式。

2.2建设校企合作教学资源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改变。为了适应人才需求变化,高校也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我校为例,学校每4年重新修订培养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听取来自用人单位、毕业生的反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2016版培养方案修订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邀请了来自伊顿公司、三一集团、美的集团等多家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主要从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方面下功夫,并且与企业合作开发了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根据企业专家的意见,开发了注重学生领导能力的课程,包括“领导力理论与实务”“领导力与沟通”“组织行为与团队建设”“项目管理”4门课程,使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在参与培养方案修订的基础上,校企合作形式进一步深入,扩展到参与学生教学活动中。自2014年开始,每年伊顿公司的资深工程师都来我校授课,“交流技巧与职业规划”这门课程讲授如何提升情商、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驱动职业人生。该课程的内容经过校企双方多次研讨,授课后广受学生好评,学生受益匪浅,期待有更多同类型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企业愿意接受怎样的人才。在此基础上,2019年伊顿公司新增一门“产品设计与研发—伊顿公司技术研发流程”课程,介绍伊顿公司在多个国家项目中的技术研发及创新故事。如C9飞机、微电网、电动汽车等,让学生在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创新故事中了解企业的研发过程,深刻体会企业的创新实际运作。

2.3共建校内联合实验中心

在与企业共同完善学生培养方案,并且共同开发理论课程的同时,更新实践课程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中心,建立项目型实验课程,不但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行业最先进的设备,改善了实践条件。近年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多家公司建设了联合实验中心,其中以伊顿公司最为典型。伊顿公司投资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伊顿电气国际联合实验室,利用伊顿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发本科生创新实验、本科生综合课程设计、博硕创新实验。通过校企合作,实验室帮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电能质量、输配电及其控制技术,为本科生开设了“自动控制理论”创新实验项目,以及“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在联合建立实验中心的基础上,伊顿公司还参与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举办的暑期学校。基于暑期学校开展的合作,可以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微型化、简易化,调整为适用于相关课程教学目标、学生也乐于学习的实践题目,充实现有课程内容,使实践教学不脱离于社会需求。暑期学校采用专题讲座、学员交流、培训学习、应用展示、动手实践、参观见习等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交流,专题讲座聘请国内外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领导担任主讲教师,介绍本学科领域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培训学习、应用展示及动手实践环节中,邀请了多家合作企业的工程师为指导,为学生带来真正面向应用的培训、指导及交流。在技术培训和项目创新环节上,通过为学生提供电力电子系统培训、指导创新项目开发,使学生真正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学生十分认可。将暑期学校中的相关活动推广为常态化,可以帮助企业优先选拔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工作、推广企业产品、加强各院校合作等,校企双方共同获益。

2.4共建校外工程实践基地

学生已经通过理论知识学习环节、实验实践动手环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但是在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中,到企业实际参与项目,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学生潜力,开发人才创新能力;与企业共建校外工程实践基地,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多家公司设立了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其中以伊顿公司最为典型。学生在大四学年时,赴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全过程,由学校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三方共同讨论毕业设计主题,毕业设计涉及内容均为企业实际生产中的科研问题,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和结题均由双方指导教师共同参加,在企业实际所在城市或者采取视频同步方式完成,最大限度地保证校内和企业的指导教师参与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的培养过程,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在企业期间,要求学生参加企业“技术精英领导力发展计划”项目,接受完整的技术、研发、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参与最前沿研发,亲历产品化过程。上述实践为学生未来加入企业并成为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完善的发展平台。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并逐步建立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生4年工程实践训练不断线,达到了从理论知识学习,到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再到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西门子、罗克韦尔、伊顿、安捷伦等国际知名企业创办了22个校内的校企实验中心。一大批国际一流先进设备进入实验室,使学生能够在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上进行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和研究型实验,全面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创新型实验、研究型实验、自主型实验等,更新实验项目50项,占总实验项目的63%;借助科研优势,采用学科前沿技术,研制多种实验综合系统。企业设立各类奖学金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这些实验室平时都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完成各类项目实践和科技创新。与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包括哈工大–三一重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哈工大–伊顿校外实践基地、哈工大–西门子校外实践基地,共有近百名优秀学生完成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本科生毕业设计结合工程项目,体现了真题真做的实战效果。近3年学院本科毕业设计和论文结合工程项目的比例为100%。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作用,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并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学院学生是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车竞赛的主力,5年来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00项,其中获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4项、省一等奖7项、省二等奖7项、省三等奖29项,获智能车竞赛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11项、国家二等奖10项、东北赛区一等奖17项、东北赛区二等奖4项,获虚拟仪器大赛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4结语

校企合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导致校企合作无法继续开展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及矛盾归根到底是校企之间存在着不少利益冲突。我国较多的高职院校属于部属性质,其大多是由企业主动兴办的院校。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不再主动承担人才培养义务,高职院校的费用由政府财政承担。企业发展最重视的是利润的增加,其是否承担社会责任完全依赖于企业自身的选择。而当前的高职院校也多存在脱离实际、应用性不强的问题,其无法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容易导致校企之间合作的僵化。

(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是新兴的专业,其专业设置尚缺乏必要的师资、设备、技术等资源的支持。高职院校选用的教师多是由其他专业转任过来的,教师本身的实务性差,难以承担实践教学的任务。另外,高职院校本身的专业设置也存在问题,高职院校的课程多为理论性课程,物流实务操作课程较少,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可度不高。

(三)企业无法为高校提供规模性的实习基地

我国的物流企业多是中小型企业,其本身的发展尚显不足。地方性的物流企业较多,且其经营范围多是单一性的运输服务和储藏服务,企业本身的规模性较差。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具体对策分析

(一)构建内在动力机制,寻求校企合作利益结合点

要从根本上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就需要寻求到校企合作的利益结合点,构建内在动力机制,通过双方利益的契合实现校企合作的发展。高职院校需要明确企业的真正需求,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备物流基础知识及物流操作技能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需求,并从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出发,提高高校的科研实力,推动稳定持久校企关系的发展,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二)增强院校科研服务职能,实现校企之间双向共赢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都会选择具有经济实力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然而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并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需求。国内的重点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状况不满,高职院校又不愿意选择规模小、实力较差的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物流专业人才的限制。在这样的局面下,如果高职院校能够转变观念,从自身所占据的资源出发,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科研服务、技术咨询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而中小型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实习基地,这样通过校企之间对彼此需求的满足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合作质量的提升。

(三)从企业引进先进人才,构建校企合作通道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发展必然需要引进更多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如果企业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具有从业经历或物流专业背景的专业化人才,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指导和技能训练,就能够真正推动高校教学实用性的提升,也就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符合要求的专业化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双赢,共同发展。

(四)建设院校合作组织,推动校企合作继续深化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都缺乏实际内容,仅是一种形式性的口号。因此,要真正的推进校企合作的发展,增加校企合作的深度,就必须从根本上重视校企合作的推进,为校企合作提供组织上的保障。高职院校必须从内部建立起一个能抓实干的领导组织,明确校企合作的目标,为校企合作制定具体性的实施策略,保证校企合作的真正实行。高校建设校企合作组织不仅仅需要配备合适的领导人员,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校企合作组织提供资金上和制度上的保证。高职院校要意识到推动校企合作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及行业协会的协调,其更需要发挥院校合作组织的力量,主动寻求校企合作的渠道,关注校企合作的利益结合点,制定具体的策略以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化。

三、总结

校企合作总结范文第5篇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需要开展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的重任。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及时了解最新的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设计的要求也逐渐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国内外大型企业对设计概念的重视和资金投入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对设计专业水准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出于成本控制和竞争压力,极力压缩设计周期和投入,使得设计水准失控,专业设计公司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此外,设计门类的细化以及以数码设计为代表的新型设计都进一步加剧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严峻性。职业院校是以就业教育为导向的,只有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才能增强办学活力。但近年来,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设计市场“僧多粥少”和“专业应用型人才匮乏”的现象并存。目前高职艺术设计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但缺乏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理论研究和深入实践。因此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在对湖南省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政校行企深度融合模式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试图为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从而促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构建政校行企深度融合模式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近年来,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取得了成绩,但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教学改革层面居多。在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方面,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个层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相对应的产学研合作,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突出行业的指导作用,企业全程参与、学院稳步推进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目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的必然要求。

1.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政策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这两个不同实体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与互惠共享行为。要真正解决校企合作之间的问题,不仅需要依靠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调,还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成功实践表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只有政府主导,校企合作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才能实现校企持久合作。在校企合作中,政府应当在政策、管理和协调三个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举措进行引导和利用财政资金进行扶持。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调动行业参与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落实相关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的具体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全过程,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化。二是,政府出台规范校企合作的文件,制定规范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文件。政府指导校企双方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签署合作协议,规范合作行为,保证校企合作方的合法权益,并在校企合作中加强监管作用。三是,强化统筹协调校企合作的功能。政府制定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规划,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搭建学校与企业合作对接的平台,牵头成立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协调推动的工作机制。

2.建立校企共赢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政府为市场制度提供恰当的制度基础,企业作为市场的经济实体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企业怎样配置自身资源,是否参与校企合作,主要基于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发展需要。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只起到提供相关政策,协调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作用。因此,校企合作能否获得成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激发企业内在的原动力,促进企业自主参与校企合作。从在校企合作中所获得的利益诉求看,企业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通过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者“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获得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企业可挖掘学校潜在的资源,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对企业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或继续深造,并且充分利用学校的技术及人力资源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为自身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难题。再次,校企合作不仅能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性优惠,还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提升和企业形象的塑造。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从企业获得市场需求及人才需求的最新相关信息,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及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校还可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或管理者担任学校的实践实习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并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找到研究项目,学校在企业设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的实习实训及教师的定岗实践。

3.建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优势共享机制

在校企合作推行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两种不同的实体,两者之间的互惠共赢是关键问题。没有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基础,校企合作就无法深入持续开展。由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的社会属性、功能、利益取向的不同,要使这一多方参与的合作系统长效运转,就需要政校行企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制度管理,在宏观层面进行主导和协调,落实相关优惠扶持政策,积极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和调控评价机制等,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行业加强指导和支持,聚集行业专家、技术人才定期举办研讨、讲座等方式,为校企合作提供指导意见,为规范校企合作提供决策;企业和学校在具体的合作事项上积极参与配合,企业要积极参与和指导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促进校企合作全面、稳定、长期开展,高职院校要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就是要整合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各方的共赢问题,促使各方资源、技术、管理的共享和互动,实现互惠共赢的目的。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