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培训

农业培训

农业培训

农业培训范文第1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着眼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抓住冬春有利时机,结合送教下乡、“农民读书月”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优势快捷高效传播农业技术,积极组织农技专家、培训教师、农技人员“进村头、上屋头、到田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工作原则

(一)立足实际。从我县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需求和农民培训需求出发,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农村管理与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开展冬春农业生产技术培训,采用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入户指导与集中办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

(二)广泛动员。广泛发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推进专家、培训教师、农技人员与广大农户的对接与互动,形成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大联合、大协作、大培训工作格局。

(三)完善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广泛培训”的工作机制;建立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培训需求反馈机制,做到“农民点菜、专家下厨”,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便捷地传递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

三、目标任务

围绕全县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的目标任务,着力办好“空中课堂”、“村头课堂”、“田间课堂”三大课堂,着力提升农民素质。今年实施“1231”冬春农技培训工程,即: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100人,提高他们生产技术指导水平;开展农业信息技能培训200人,提高农民信息致富能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300人,提高农民职业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本领。

四、培训内容和形式

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要根据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重点围绕强农惠农政策、防灾减灾知识、种养业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管理、农耕文化等内容,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对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开展培训。

(一)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开展远程科技培训

结合农事季节,通过县农业信息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通过每月播放一次科技碟片,让农民不出村接受专家老师的科技培训。

(二)整合项目培训资源,开展职业农民培训

以省农民培训工程为龙头,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3月份,重点面向农业企业人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等,采取集中办班,专家讲课的形式,举办一期层次较高,规模较大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动态、种业科技、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畜禽健康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技术、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等。

(三)结合农事季节,开展实用技术下乡活动

利用春季培训黄金季节,组织开展科技大集、科技大蓬车等活动,把实用技术培训各种班次办到园区、办到村头、办到农民身边,方便农民群众就地就近接受培训。“村头课堂”紧密结合农民的培训需求和学习意愿,紧密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生产特点,精心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周密安排培训计划并抓好落实,重点加强冬春防灾减灾及疫病防控、春播春管等技术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组织培训教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培训、面对面指导、心贴心服务;组织农民到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种养殖场、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生产基地,开展示范教学、现场培训和实操训练。

同时,结合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的实施,及时开展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农民培训讲师的科技涵养和知识技能。

(四)抢抓培训时机,开展农业信息培训。利用县农干校手提电脑培训设备,通过在乡镇建立“移动课堂”的形式,举办农业信息培训,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农委成立农业科技大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方案制订、组织协调和总结宣传等工作。各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上下一致,整体联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大培训工作,形成强大合力。

农业培训范文第2篇

*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幅员面积6624平方公里,辖5镇6乡,179个行政村,880个自然屯。全市总人口4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67万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7℃,平均降水748.1毫米,无霜期为125—130天,总的气候条件基本适合各种早中熟和部分晚熟农作物生长,常年粮食总产量在90万吨以上。

近年来,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始终遵循“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坚持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的发展思路,现已逐步形成了“甜粘玉米、黄牛育肥、中药材种植、食用菌栽培、林蛙养殖”为重点的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5户,产业园区(基地)116个,创建省级龙头企业4个,吉林市龙头企业11个,省和吉林市级名牌农产品19个。200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121.24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29.78亿元,二产增加值58.96亿元,三产增加值33.50亿元,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8.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1元。

全市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单位主要有市农广校、市农机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和市职业教育中心等。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以培育创业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提升农民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为重点,以提高农民创业能力为核心,按照“政府推动、部门监管、学校培训、地方扶持、农民创业”的思路,开展集中授课、生产实践和跟踪指导等农民创业培训,培育高素质专业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基本原则

(一)农民自愿原则。农民自愿报名参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和创业项目。在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和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农民意愿科学设计培训计划,安排培训内容,提供扶持和服务。

(二)分类办班原则。以我市优势主导产业为培训内容,采取按产业分类办班的形式开展培训。同时,以产业类型设置教学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民创业培训模式。

(三)公平公正原则。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资源,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培训机构。

(四)立足便民原则。充分利用市本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就地就近对农民开展创业培训。

(五)突出实效原则。创业培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培训对象、培训机构、培训教材、培训形式和设计创业项目方面,突出实在、实际、实用,切实提高创业培训效果。

四、目标任务

全市培训创业农民200名。通过创业培训,使一般学员能够掌握最新前沿科技知识,提高生产经营水平;使有创业意向的学员能够掌握创业技巧,选准创业项目,提高创业能力;使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学员能够扩大再生产,建立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园区),领办合作组织、创办农业企业。

五、实施步骤

整个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5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召开相关工作会议,搞好调查摸底,落实培训任务;确定培训单位,制定并上报具体实施方案。

1、落实培训单位:按照承担培训单位的条件,确定市农广校和市农机校为我市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培训机构。由培训单位落实主讲教师,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大户、农民企业家等农民创业成功者担任兼职教师,并实行目标管理。市农广校确定骨干培训教师8名,市农机校确定骨干培训教师5名,同时,聘请魏清义、王金龙、姜思昆、钟海等创业成功人士、专业大户为兼职教师。

2、确定产业培训班: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及发展潜力,根据目前农民急切需求,确定开办黄牛高效快速育肥、食用菌高效栽培、林下参有机栽培、长白山中国林蛙生态养殖和农机管理与服务五个培训班,每个班学员40名左右。

3、落实培训对象:采取自愿报名、村组推荐、择优选拔、张榜公示的民主形式进行学员选拔。培训对象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产业基础和创业愿望。年龄在50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素质好。重点是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和具有创业意愿、有与创业项目相适应的产业基础,并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凡符合条件的农民到所在村委会报名,经初审后,将名单报乡镇政府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站,分专业汇总后上报到市农业局审验后,将培训名单分配至培训机构。初步遴选创业培训对象200余名。

4、制定教学计划:培训工作主要集中于春耕结束后农民相对空闲的7—8月份进行。教学计划安排如下:

农机管理与服务培训班:2009年7月上旬

黄牛高效快速育肥培训班:2009年7月中旬

食用菌高效栽培培训班:2009年7月下旬

长白山中国林蛙生态养殖培训班:2009年8月中旬

林下参有机栽培培训班:2009年8月下旬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7月1日至9月30日)。实行集中学习、实践考察及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

1、集中授课。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90学时以上)。以专题讲座为主,采取分段培训的方式进行。创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创业理念等公共知识的培训采取大班式教学,将受训的学员集中到培训单位进行集中培训,时间为两天左右。技能培训班按照产业分类,采取小班式教学,由培训单位深入到重点乡镇按片集中学员进行授课。另外,针对不同的对象增加农产品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培训内容。

2、生产实践。从8月中旬到9月末利用不少于10天的时间组织学员到我市桦郊乡解放村肉牛养殖园区、红石镇小红石村食用菌栽培园区、夹皮沟镇云峰村和苏密沟乡先锋村林蛙养殖园区、二道甸子镇荒沟庙林下参种植园区以及金沙乡农机服务队进行生产实践。在此基础上,组织部分优秀学员分别到我省榆树市五棵树镇参观考察黄牛育肥项目,到抚松县露水河镇参观考察人参种植项目,到蛟河市黄松甸镇考察食用菌栽培项目,到敦化市参观考察农机作业队。还要组织小部分优秀学员到省外进行产业和市场考察。其间,帮助学员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创业方案,创业方案内容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已有产业基础、创业目标和创业措施等。

3、跟踪指导。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不少于三年的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创业跟踪服务。由两个培训单位确定指导教师20名,平均每人负责指导学员10名,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对学员创办的企业或生产经营进行定期诊断。建立学员与创业辅导专家、指导教师长期互动关系,指导其健康发展。培训机构编制《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情况跟踪记录表》,记录跟踪服务情况和学员发展情况,归档备查。

第三阶段:组织验收(2009年12月1日至2009年12月15日)。分两个层次进行,先由培训机构进行自查自检,重点验收培训教师履行职责情况、受训学员生产经营状况及创业项目开展情况。然后再由市农民创业办公室对培训机构进行检查验收。采取入户走访和电话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培训机构的实际培训效能、补助资金使用管理以及农民自主创业的基本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六、资金来源

(一)资金概算。拟对本市200名农民进行创业培训,需教材费7.5万元,讲课费10万元,场租费2.5万元,实习费2.5万元,考察学习费10万元,学员食宿费7.5万元,后续指导和管理服务费10万元。每名学员的创业培训费用为每人2500元,合计共需培训补助资金50万元。

(二)资金使用。培训经费由省财政厅直接划拨到培训单位,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规定使用培训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培训单位为项目法人,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负责。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搞好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召开会议、印发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农民踊跃报名参加培训。于6月末举行全市农民创业培训班启动仪式,邀请相关人员、新闻媒体记者参加,营造氛围、扩大影响。

2、成立组织机构。成立*市农民创业培训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市长杨玉春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副市长尹基成担任,成员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牧业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就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社保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农行、市农发行、市工商银行、市信用联社、市农电公司等20个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农业局局长梁锡江担任,副主任由市农业局副局长周彦担任,成员由农业局综合科科长迟明亮、市农广校校长庞淑梅和市农机校校长王凯组成,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二)质量保障

1、加强教材建设。培训机构要认真搞好自编教材,自编教材力求做到符合产业特点,适合实际情况,做到形式新颖、通俗易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用相结合。同时,要按照产业培训内容,组织购买有关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培训教材和有关资料,做到参加培训人员人手一份。

2、强化考核发证。加强对培训学员的课程考核和实践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是学员对课程学习的掌握情况和学员创业计划书的准确性、完整性、可行性和创新性。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对考试合格的学员统一颁发由农业部印制的《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结业证书》。

3、搞好基础工作。建立学员培训、实践工作记录,包括培训教师、学员、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实践效果跟踪等内容;建立学员培训、创业台帐,包括学员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文化程度、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及创业项目等相关内容。建立学员档案信息系统,实行微机管理。

(三)管理保障

1、制度落实。建立学员管理、教学管理、班主任职责、资金使用管理和跟踪指导服务等五项制度。

2、督导检查。市农民创业培训办公室对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农民培训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和半年、全年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完成培训任务情况以及培训成效。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对取得优秀成绩的培训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不合格的培训单位取消培训资格。

农业培训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面对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紧紧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动员和利用各种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教育,努力提升广大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分类培训原则。面向农村基层干部、种植养殖大户和后备农民等不同培训对象,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经济发展不同程度,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分类培训。

2、服务产业原则。立足于区域经济、科技和教育现状,围绕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以产业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农民致富为目标,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发展服务。

3、注重实效原则。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需求,开展灵活多样、形式不同的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强化多媒体教学和现场指导,利用各种途径传播农业科技知识。

三、培训目标

全年对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

四、培训项目

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阳光工程为抓手,搞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按照皖农阳光组[**]1号文件要求,完成14000人的农民岗前技能培训(此项工作已作安排)。

2、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将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纳入农村职业教育范畴,培养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创业带头人。计划在怀远县、淮上区各安排40个村开展培训,每村培训50人,共培训4000人(此项工程待省批准后实施)。

3、春季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结合放心农资展示展销和农资市场专项整治,集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利用农村集市贸易,采用赶集形式送技术下乡,培训农民3.2万人。一是开展政策宣传。重点宣传中央一号文件,通俗解读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有关内容。着力解决实际问题,让群众得实惠。二是开展技术服务。围绕放心农资经销、作物田间管理、动物疫病防治、农机具维修等,进村入户,面对面、手把手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帮助农民解决春耕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三是开展科技培训。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培训手段,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发放技术明白纸、播放技术光盘等,对广大农民开展科技培训。集中授课由所在乡镇安排一个集市附近的室内场所进行。

农业培训范文第4篇

一、乡镇干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调”与“训”协作机制不够协调。目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调”与“训”分离现象比较突出。调学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培训由党校和相关部门负责。调学的一方,往往一“调”了之,缺少与“训”方的沟通与交流,缺少对培训工作及学员参训情况的跟踪监督。培训的一方对培训对象的确定、培训内容的安排都因缺少对乡镇干部学习能力的了解,难以因材施教。

2、调训干部“重头”“轻尾”的现象依然存在。调训正职领导干部的多,副职领导干部的少,一般干部难以参加培训,而且调训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短,内容单调。乡镇一般干部多年来都忙于下村抓中心工作,应付各种检查。乡镇干部的工作主要面向农村,渴望参加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培训,取得农业科技‘绿色证书’,掌握1-2门农业科技技能,指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但多年来难以昐到。

3、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组织人事部门以往没有将乡镇干部参加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表现,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对不参加培训或培训期间学习马虎的干部没有具体要求,此外,“述学,评学,考学”制度没有建立,以致造成“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4、没有以乡镇干部的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培训单位往往是先定下主题,设置好培训内容,然后安排学员来培训的以“我”为主的培训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是先有“内容”,后有需求,造成供需脱节。办学单位提供的内容,学员不一定需要,学员想学或急需掌握的东西,“内容”中又没有。目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乡镇干部缺乏的是农业科技知识。如再不对他们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培训,我们乡镇干部将变成外行“瞎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5、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陈旧。在培训中,不分层次,不分重点,搞一刀切,采取“封闭式”教学,把课堂、书本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填鸭式”、“满堂灌”,教员讲什么,学员听什么,教学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造成学员被动学习。如乡镇干部培训班,偶尔安排有种养技术课,由授课人从理论到理论“满堂灌”,缺乏感性认识,上课学员听到的理论知识,下课后理论知识也随教员走了。

6、缺乏严格教育培训的管理机制。一是没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二是学习情况通报、反馈制度、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等制度不健全。往往办班形式采用三段式,即开班典礼领导讲话,办班中间教员授课,办班结束领导总结讲话,虽然办班有始有终,但收到的效果甚微。

7、教员教学水平差异大,干部教育培训资源配置单一,培训部门内部没有建立起激励机制。党校科研经费拮据,掌握一手材料少,教员授课理论难以实际相吻合,理论性的东西多,使学员听课感到枯燥无味,外请有关单位领导或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实践与理论又相脱节,使学员听起来好象是布置工作提要求。

8、教学评估制度不健全。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资师、培训效果没有评估可行性,以致办班都是走老路,次次办班一个样,学员意见较大。

9、培训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培训干部经费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即财政拨有培训干部经费就办班,财政没拨给培训经费就不办班。

二、对乡镇干部进行农业科技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调”与“训”协作机制。调学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培训由党校或农业、畜牧和水果等部门负责。“调”方与“训”方在县(市)干训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理顺部门关系,明确责任分工,同时注意加强交流,双方互通情况,有可能的情况下,要让“训”方参与培训过程的跟踪管理。

2、建立乡镇干部农业科技知识的“标准确认”。干部培训部门首先要做到心里有数,要根据乡镇政府干部队伍实际,制订出各类干部掌握农业科技技能的标准。这样,既可以为干部培训部门的工作提供明确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让培训的对象认清自己和“标准”之间的差距,增强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压力。

3、完善培训资金投入机制。解决乡镇干部科技培训资金不足的关键是干部培训投资分摊机制。即财政出大头,送培乡镇出小头,或者大胆偿试谁参加培训谁解决培训经费问题,逐步形成多头化投资格局,以便减少区财政投资培训乡镇干部压力。

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组织人事部门要将乡镇干部参加农业科技培训的表现,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也作为任免乡镇干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不服从安排,不参加培训或培训期间学习马虎成绩不合格的干部,一律不予重用。对培训期间学习积极、成绩优秀的干部,在评先、晋级、晋职要给予优先。这样解决了“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问题,就可以真正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风气逐步形成。

5、以乡镇干部的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培训的内容。培训班在办班前,要先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了解清楚,不同的班次,不同的培训对象,他们最想学的是什么,最缺的是什么,然后以学员需求为导向,设置相应的农业科技培训内容,做到缺什么农业科技知识,就备什么农业科技知识课。找准了“供”与“需”的结合点,培训内容设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就会提高,就会受到乡镇干部的欢迎,掌握必需的农业科技知识,乡镇干部在指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的实践过程中得心应手,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改进教育培训的方式和方法,突出培训对象的主体地位。在培训中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教学,把课堂书本、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尽量避免“填鸭式”满堂灌,把“教员讲什么,学员听什么”变成“学员学什么,教员就讲什么”,也可以采取“问答式”教学方式。同时注意走出教室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员感性认识。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员学习和掌握必需的科技知识,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作出应有的贡献。

7、严格教育培训管理。一是建立严格细致的规章制度,二是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三是落实有又“专”又“精”管理队伍,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8、合理选配教员,努力提高师资水平。改革干部教育培训资源配置的单一模式,合理引入竞争机制。一是按需选配培训师资,打破教室内外或党校内外的界限,聘请适合的人选授课。二是扩大兼职老师队伍。党校或行政学校的干部培训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共同之处,实现资源共享,如聘请普通高等院校的学者教授作兼职教师,同样,也可根据干部教育的特点,请一些分管农、林、牧、渔部门的行政领导或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为乡镇干部农业科技培训班学员授课。

农业培训范文第5篇

通过提前调研,了解当地技术问题和技术需求,决定培训内容。有的培训内容是按照项目要求,如新品种推广,培训人员主要讲解新品种生产性状、栽培技术、适应区域等;有的培训内容只是大概范围,如在讲解水稻病虫害防治时,培训专家应根据当地病虫害流行情况,侧重讲解典型病害,有针对性和时间性。2014年秋季长江下游地区多雨寡照,在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中应注重讲解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

2培训准备

2.1材料收集

确定培训主题后,围绕主题收集相关素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选择题材要丰富,从多视角说明讲授内容,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有试验,也有对照,等。尽量利用提前调研收集的当地资料题材,更有针对性、真实性、亲和性。

2.2相关知识整理

培训是授课老师对相关知识的一次梳理,也是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授课老师要认真整理相关知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病原、土质、地域等,知识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必须切合实情,立足实际。农业科技源自田间地头,也发展于田间地头,最终服务于田间地头。每次科技培训,都是对授课老师农业技术的检验,也是接触实践的机会。授课老师要重视每次培训,围绕培训内容,充分准备须要传授的相关技术,多查资料,多验证,未成熟的技术不推广,有争议的方法不宣传。对农户负责,对职业负责。

2.3演示文稿制作

演示文稿制作是授课培训的核心部分,所有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信息通过Powerpoint软件展现出来,好的演示文稿对培训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Powerpoint课件制作原则:层次清楚、文字简练、图文并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重点注意幻灯片文字大小适宜,确保教室后排人员能看清楚。单张幻灯片文字不宜太多,以提纲、概念性内容为主。

2.4培训会场布置

农业科技培训地点多数在村级会议室,培训前一定要检查会场准备情况,满足培训基本条件。前台要有投影用白墙或白幕,电源插座满足投影仪和电脑使用,桌椅要干净整洁,高温季节备有茶水等。

3授课

3.1对授课人的要求

农业科技培训面对的学员是农民,培训老师穿着应简单朴素。授课老师随时准备被农户邀请到田头、鸡舍看苗情、病情。授课老师应当站立授课,一是把自己饱满的激情传递给听课者,二是能够随时观览全局,把握学员的反应。授课老师主动将手机关闭或设置为“无声”,讲课过程中尽量不接电话。

3.2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虽然靠自觉,但授课老师的把控很重要。开课前,授课老师应当要求学员关闭手机或设置为“无声”,培训时学员不得私自讲话、议论。如果有人讲话,培训老师可以提醒不要议论,有不明白的即时提问解答。如果因为授课内容不适用导致课堂讲话多,则是授课老师的责任,前期工作没做好。

3.3授课技巧

3.3.1忌照本宣读培训以讲解为主,而不是宣读讲义。除重点概念内容讲读外,忌讳一字不落、从头到底读幻灯片内容,以读代讲。建议重点讲解概念含义,解释图片内容,补充实例等。

3.3.2语言通俗易懂根据培训对象年龄、文化层次,决定培训内容难易程度,对农户尽量用通俗语言,少用专业术语,少讲原理、病理。用农民常用的计量单位,如面积用亩、质量用斤表示等。

3.3.3内容紧跟形势授课内容要不断更新,吸收新技术、新方法。事例、病例也要及时刷新,列举当地有说服力的典型案例。授课老师讲课时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时事评述,尤其是农业方面,增加一些幽默语言描述,这样更能增加听者的兴趣。

3.3.4培训形式多样性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偏重理论学习、方法总结的可用多媒体教室培训;偏重实践操作的可走出教室,去田间地头观摩学习;也可带实物样品到教室一起认识和鉴别。如小麦后期难以除去的杂草看麦娘、菵草,采集实物样本,再讲解控制方法,农户容易看明白,印象深,记得牢。

3.3.5互动交流培训过程中,随时欢迎农户提出问题和异议。授课老师通过分析某个农户的方法或现况,以此为案例分析其优缺点、改进措施。授课结束前预留一定时间给学员提问交流,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回答,个别问题在课后解答。互动交流有助于老师了解农户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加深农户对培训技术的理解。

4培训的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