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设计研究生

艺术设计研究生

艺术设计研究生

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第1篇

引言

生态化本来是生物领域词汇,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们生产生活学习的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人们开始寻找行之有效的治理和解决方案,生态化的环境艺术设计是对生存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一种思考,随着人们对生态、绿色和可持续等概念的熟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设计越来越被公众所重视,人们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使得受到自然的报复,各种自然灾害近年来频发,雾霾和粉尘等新的污染现象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加凸显,更有学者花费巨资制作纪录片,用吸尘器吸收城市雾霾作砖头等行为,来警示人们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理念概述

在城市发展中建立生态健康的城市环境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议题,下面将对生态化理念和内涵以及在城市发展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演化与发展以及生态化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进行论述。

(1)生态化内涵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理论笔者在此文中就不再阐释了,国内学者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概念,本文着重研究艺术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将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和设计创造进行有效的协调,设计出一个具有美感和生态合理的居住生活空间。生态化的环境艺术设计是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健康的生活而提出的,对现在设计与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生态化理念演化与特征

生态化设计理念其实在我国和西方很早就提出了,中国最早的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人法自然”等观点是生态化理念的最初源泉,西方到近代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最初的驾驭自然到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都是生态化理念的演化与发展。

(3)生态化环境艺术设计要素分析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设计而言,其包含着很多的设计要素,生态化研究目的是让人类与自然与资源达成一个和谐共存的局面,以利于人们建立更美好的居住空间。生态化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素主要有技术、材料和能耗等方面的因素。无论是生态化环境艺术设计还是绿色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可持续环境艺术设计他们在发展上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是对人与自然的思考与反思,是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以及如何更好的设计与创造人类生存空间的有效的尝试,生态化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发掘适合现代城市发展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环境艺术设计生态化研究应用与实践研究

生态化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以及以后发展的和谐共存与有机统一的有效探索。下面将从生态化的技术、材料和绿色环保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环境艺术设计生态化研究应用与实践。

(1)技术生态化

环境艺术设计生态化研究中技术是营造良好的设计成果的基础,离开了技术也就无法谈及生态化设计,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中各种理念成为现实,不再是构想,环境艺术设计借助现代先进的技术,创造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物质生活环境和适宜人居的良好居住空间。

(2)材料生态化

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材料,空间环境的构建需要各种材质的应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师而言明确材质的特性并能够合理的应用这些材质则显得尤为必要,除了了解材料的特性更重要的要懂得材质的加工方法与工艺,知道这些天然和环保以及绿色的材质如何在空间环境中应用才能够真正的将生态化设计以及生态环保观念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之中,为城市生活及生存环境的建设以改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3)绿色环保生态化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是设计实践,对于城市环境和居住空间环境的生态化建设的是对城市中的高速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平衡,用设计的手法和语言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状,通过环保绿色的设计要求,应用到现实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寻求新技术和新材料以及降低工业能耗的方式,提倡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环保生态化设计作为衡量环境艺术设计的标准进行执行。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生态化设计是现代设计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思考与反思,从设计阶段做好生态化的设计,不是先建设后治理,而是先治理后建设,改变传统的设计生产模式,建设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生态化研究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空间建设一个必经之路,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寻求解决城市发展与人们居住空间和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矛盾的方法,生态化的环境设计正是应运而生的,生态化设计理论已经深入当代人们的思想,这有利于人们自觉的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资源的浪费和不断寻求技术与材料的革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改善人们城市发展环境和居住空间,从而带给人们一个高质量健康的新环境。

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 生态性 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308-01

一、环境艺术设计相关概念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艺术与设计三个方面的概念,这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综合三部分课程内容,才能充分发挥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所以研究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正确理解其相关概念。

(一)环境基本概念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环境是一个具大的空间,包括在其中的动物和植物以及空气、水等各种因素。人需要依靠空间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必须物,与具体物质等因素相比,环境空间属于无形因素。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生活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在人类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发展成为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除了自然环境,还有人工环境,通过合理开发环境,可以更好满足人类发展需要,但在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的人工环境将不可避免地被破坏,现在能做的就是利用生态概念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环境艺术基本概念

环境发展作为一种艺术,对于促进人类发展进步具有一定的意义,环境艺术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类型,包含了艺术审美观念,在具体实施中,根据资料的性质,通过开发、转化、利用等手段,科学合理改造环境以满足人们对物质与非物质的需要,并能保证人们享受优美的环境,进而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是尊重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工和自然元素相互补充。

(三)环境艺术设计基本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指在一定环境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环境设计和开发。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布局、建筑、雕塑以及各种公共设施的成本、材料、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因素,结合各类影响因素,需要对环境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不仅需要设计美观,而且还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按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形态科学合理的环境艺术设计。

二、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生态性的措施

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不断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精神需求,环境设计标准应同步甚至超前公众的观念,同时,也要关心那些特殊人群,包括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残疾人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不仅需要确保美观,而且还需要健康安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氛围,才能充分实现环境设计的功能。依据经济和其他因素的设计原则,通过利用各种设计技术,合理选择材料,形成环境艺术设计的结构,坚持愉快、高效的设计原则,充分体现现代人对自然回归的期望,以便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同时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知识储备的增加,人们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应遵循生态理念,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生态哲学意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已成为公众的共识。但近年来所实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有一些国际流行范式,但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受到人文生态和市场缺陷方面的影响,要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吸收先进设计理念,努力创造一个完善的生态环境艺术设计,进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实现。

(二)因地制宜考虑当地环境特点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充分使用天然材料是加强环境生态性的重要举措。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对自然材料有充分的认识,清楚地知道每种材料的特点,了解材料的加工工艺,才能更好的进行环境设计。比如通过使用棕色天然木材纹理可以创造一个安静和平静的气氛,而使用大理石,因为其硬度对应用领域具有不同性质的变化,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应用范围。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考虑当地环境特点,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尊重当地的环境,也就是说要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充分尊重当地环境发展要求,必须考虑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合理性,才能更好有利于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根据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加强生态环境设计,可以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尊重植物的多样性和生存环境质量,同时设计师还应该考虑如何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通过设计方法提高自然与环境的协调性,促进能源和物质循环,进而将可持续处理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满足生态发展要求与环境设计理念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应加强节能规划,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合理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根据当地地质特征,不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又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满足复杂环境并适应环境发展形势,可以将生态设计转变成艺术个和独特的建筑风景线,更有利于促进环境设计科学合理,充分利用树木、花草、河流等自然景观,让自然风光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支撑,进而烘托主题风格。

(三)环境艺术设计使用新型能源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要依靠科学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通过使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技术来增加相关材料的循环使用,通过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现代生活环境的质量,通过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环境艺术设计服务,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任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发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提供能源化石燃料,在对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化学物质进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会产生固体废物和能量转换过程中的环境噪声污染,这些问题需要解决,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利用新能源来替代高污染的材料,避免使用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材料可以更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对环境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追求。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重视,生态哲学已日益形成共识,这也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使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艺术设计需要逐步建立生态理念,可以更进一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重视环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而且要尊重自然发展和艺术设计原则,同时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和新能源,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应坚持生态环境的角度,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当地的环境特征进行准确理解,进而实现对环境的生态性设计。

参考文献

[1]蒋明.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8).

[2]李煜.论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观[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3]宋妮,潘磊.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4(05).

[4]王萍,陈文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问题[J].设计艺术研究,2013(05).

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创业教育

当前国家正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受此趋势的影响,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创业方向对我国经济将会产生越发重要的影响。随着网络传播速度的加快,新媒体的兴起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传播媒介。新媒体对社会的重要影响表现在两个领域:经济和文化。近年来越来越的商业活动借助新媒体这一平台展开,各式各样的APP成为如今智能手机不可缺少的应用,而更多的大学生开始将自己的创业平台或者创业领域转向新媒体。因此,面对新媒体这一浪潮,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业教育探究成为当今文化产业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对艺术生创业的重要意义

1.新媒体为艺术生创业创造了时间和空间传统艺术创业需要以实体门面为基础,为了将作品展示给大众需要一定的场地空间,因此传统创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场地、人力、以及成本资金以及经营时间的限制。此外,传统创业模式只能展示有限的作品,而且经营范围很难在段时间内拓展。新媒体本身具有开放性、延伸性等特点,任何地区任何时间只要登录网页即可进行商品咨询和交易,对于创业者极大扩大了受众范围并而且网络这一开放的虚拟场地为其提供了足够的作品展示机会和空间,进而提高交易率。2.新媒体为艺术生创业创造了丰富的途径和内容,有益于创业成功率的提升在营销模式上,新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更加灵活,例如通过二维码、视频、图片等形式进行传播。其次,支付宝、微信、网络银行、分期支付等支付途径的丰富也为创业成功提供了有利帮助。因此,新媒体成本小、门槛低、灵活性等优势,有效提高了艺术设计类首次创业的可行性和成功率。3.国家出台了对艺术生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为其提供了难得的优势2014年3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地方政府如上海制定的《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上海设计之都行动计划等,都为艺术生创业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和扶持。当今社会,我国迫切需要一批优秀的优秀的设计和创意企业,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这个时期进行创业可谓是百年难见的机遇。

二、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的艺术生创业教育模式

1.开展针对性教学模式通过鼓励文化创业的发展,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为了响应这个号召,国内不仅需要大批的创业企业更需要对口人才的支撑。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培训可以结合文化产业创业的发展对创意产业、环境以及创业战略开展针对性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创意企业发展增值的内在规律,意识到创意文化存在的重要价值以及对下游产业的重要硬性,了解其所属行业的竞争环境、当前的行业状态以及发展方向。2.借助新媒体创造协同创业实践平台艺术类设计学生进行创业时可以结合传统创业模式,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双管齐下。如利用新媒体搭建协同创业实践平台,在线上寻求需求在线下完成设计。另外,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邀请专业教师参与,形成师生共战的创业模式。3.开展艺术设计相关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实现协同创业实践平台正常运作的重要途径。进行创业实践之前,学生应首先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业要素方面,案例教学应以创意设计为主体,结合当前社会的新媒体环境、创业机会、创业资源以及创业实践开展系统性教学;创业模式方面,应根据创业规模和创业性质,围绕创业社团、广告公司、工作室建设等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创业项目选择上,可以为学生提供平面设计、会展策划、广告制作、包装设计、交互设计、等案例以供参考。同时,在开展案例教学时,要着重突出新媒体的重要价值,保证创业指导的高效性。4.注重理论知识的结构,确保学生各项素质的均衡发展一名优秀的艺术设计学生,不仅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在创业过程中对整个商业市场的把控能力、对市场商机的敏感度、挖掘市场的潜在资源以及对公司的运营管理能力都必须到位。因此,创业课程的开展不能只局限于专业课程,还要培养其指定公司战略和研究市场环境的能力,通过丰富创业课程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平台,同时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业群体也将不断壮大。校方对初次进行创业实践的艺术设计生进行创业培训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素质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其他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如对市场经济的把控力、对行业动态的敏感度、整合市场资源的能力等等,锻炼其创业能力,结合新媒体运营平台提高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刘博敏.新媒体背景下艺术设计类学生创业教育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2):148-149.

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探究型教学模式下 设计艺术学硕士 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

一、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通过思考、讨论、实验、观察、阅读等途径去了解、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知识及研究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培养全方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急速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探究型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氛围的民主性、课堂交流的多向性、学习主体的创造性、教学关系的统一性等特点。该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单向交流,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叉交流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原来的“从”的地位转化成“导”的地位,这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各种教学关系统一,很多教学模式不能协调教学关系,如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它侧重教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型的教学模式虽然较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但学生在此种教学模式下缺少探索发现问题。自主能力较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差。

二、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

国内设计艺术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多数院校按照二级学科,即设计艺术学专业来设置课程,造成研究生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缺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适应能力较差,除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外,各高校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也不尽相同。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例,该校理论基础课开设较多,而且基本上为学位课。师范类院校则比较重视理论与技法的基础教学,如东北师范大学,在学位课中不仅开设了数量众多的理论课程,还开设了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程。湖南大学开设的理论课程,与其他类型院校类似的课程,如《设计心理学》、《设计管理》 等。

(二)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适应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艺术设计人才和高等艺术院校师资。”从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来看,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设置只重视培养技术表达能力、注重美感的表达思维忽视了创新能力、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理性思维的培养,没有体现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在这种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市场要求。从理论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在我国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 除了一些最基础的理论课程,如《设计概论》《艺术概论》《美术史》《设计史类课程》外,其他理论课程所占比例少之又少。

三、探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中的意义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对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作了明确规定:“ (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 二)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 这就要求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科学研究能力或专业技术能力、创新素质。而课程的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所以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可以更好的为培养人才服务。而当前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致使很多艺术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连如何撰写论文的能力都没有,还有不少艺术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缺、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不够。艺术设计学专业需要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意识的专业,离开了这两样,它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当代教育顺应社会对创造性人才需要的时代产物。其宗旨是在教学中激发、推动、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积极的投入学习,尤其是促进学生学会善于运用自己的智力去研究性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形成创造性的综合素质。所以将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和探究型教学模式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和互动性。针对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理论课程总是力不从心,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低,缺乏与导师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营造学术平等,学术自由以及良好的研讨氛围,鼓励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大部分的研究课题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而往往是在几种答案中寻求相对合理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启发、互补互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研究课题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取得共识和共鸣,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自信心则应伴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增强。

参考文献:

[1]宋明岷.论探究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造力;人格;艺术设计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25-01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设计类行业突飞猛进。设计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设计灵感的来源不足,设计缺乏新意,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造型人格的研究成为必然趋势。创造力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的被试群体集中于理工科、高创造力群体(科学家等)、高校教师或泛化的大学生群体。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国外创造型人格的实证研究

早期对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多使用的是加利福尼亚人格量表(C IP )。近年,Runco和Albert使用修订后的CP1研究天赋少年及其父母的人格与少年创造力的关系。上世纪中叶,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外倾性(E),神经质(N),精神质(P)。

(二)国内创造型人格的实证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的被试群体集中于理工科、高创造力群体(科学家等)、高校教师或泛化的大学生群体。国内外关于科技人员人格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应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但是也有运用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或其他人格问卷。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都表明优秀科技人员智商较高,富有才识;想像力丰富,喜欢幻想,富有创造精神;在问题面前当机立断,自立能力很强。同时,敏感性因素得分较低,表明优秀科技人员比一般科技人员能更理智地处理问题,不感情用事,不易冲动。

我国学者王极盛用自评法调查了28位学部委员和127位一般科学工作者,主要结果为智力因素: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能力、联想能力、判断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综合能力、思维灵活性和观察力。非智力因索:事业心、勤奋、兴趣、责任心、求知欲、进取心、意志、自信心、意志顽强性和情绪。

(三)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的研究

近几年开始了创造力的跨文化研究。创造力的文化差异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创造进取心的价值判断上,其次表现在文化对人心理结构的塑造上。另外外来文化对创造力具有催生作用。

当代中国优秀女科技工作者与普通成年女性比较,在人格特征上表现出低乐群性、低兴奋性、低敏感性、低怀疑性、低优虑性、低紧张性和高聪慧性、高稳定性、高有恒性、高敢为性、高自律性11个因素可能是“中国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

二、研究的意义

如何将创意研究、设计理论、设计教育等最前沿理论成果引入设计艺术学领域,并发现推进设计创意教学和实践的可行途径。即通过考察创造学、人格中关于创意思维机理、影响创造力因素、创造力结构、创意技法等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设计艺术学教学及实践特点,思考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打破设计创意过程中的现实屏障,推进设计创意教育的改革和设计创意实践的发展。

从设计艺术学角度出发,重点研究设计创意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特征、设计艺术类高创造力群体的人格特质、影响设计创意生成的主要因素、现有设计创意技法的不足及改良可能,同时,兼论设计创意教育改革等问题。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成功人士的调研证明:基因可以形成审美心理,后期的训练再修正和改正可以弥补审美心理上的空缺。另外出生环境、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经历、能力、民族、地域也对人格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0.

[2]ParloffM D,Datta L E, K leman M, et al.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which differentiate creative male adults,cents and adul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68, 36: 528-552.

[3]李云波,朱霞,孙汉友等.军队优秀医学人才人格特质的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 6: 21.

[4]张爱莲.当代中国优秀女科技工作者人格特征分析研究.心理科学,1999,4:371.

[5]王琴芳,郑先公,等.人格特征分析.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0, 1:25-27.

[6]井西学,王金民,等.高校优秀科技人员与普通科技人员人格特征的比较.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3):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