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低保整改工作总结

农村低保整改工作总结

农村低保整改工作总结

农村低保整改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根据全省城乡低保规范宣传年活动和市县惠农政策落实集中整治活动的相关要求,自“规范宣传年“活动开展以来,市惠农政策落实督查组、市民政局和县民政局多次对我镇的城乡低保政策落实,低保资金使用及低保规范宣传年活动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和督查,对我镇存在的村干部享受低保,低保对象分类施保不准确,拆户、拼户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明确反馈。我镇严格按照《县民政局城乡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对全县城乡低保工作进行督查的通知》文件精神,对全镇农村低保进行了全面整改,现将有关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扎实抓好全镇的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工作,我镇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工作,并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工作。按照城乡低保实地管理的要求,将城乡低保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范围,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干部绩效考核之中,镇党委、镇政府主要领导为城乡低保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城乡低保工作负总责;包村领导为城乡低保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具体抓好所包村的低保政策落实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各村城乡低保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所在村的城乡低保工作负总责,具体抓好城乡低保政策落实和规范化管理工作。

边查边改,完善机制

针对我镇存在的低保对象不准,村干部享受低保、拆户、拼户施保的违规现象,全镇各村、组全面进行了农村低保动态调整工作,严格按照“村民个人申请、村民民主评议、评议小组评议,村委会初审、镇人民政府审核,上报民政局审批,三榜公示的程序”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各村组先后召开群众会议96场次,充分发扬民主,把农村低保评审工作“阳光操作”,向广大农户印发了《镇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指南》读本3000多份,向各村、组印发了《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县关于贯彻落实城乡低保“调、减、免”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和《镇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低保规范宣传年”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125份,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明白农村低保申请审批程序,有效化解了农村低保申请、评议、审批工作中诸多矛盾、纠纷,杜绝了村干部享受低保、低保对象分类施保不准确、拆户、拼户施保现象。经这些动态调查,全镇农村低保户由原来的1518户4198人减少到1211户4198人(其中整户停保1891人,户内减人105人,整户新增1465人,户内增人531人)。初步确定一类对象271户714人,二类对象514户1805人,三类对象426户1679人。

规范程序、健全资料

我镇在这次农村低保动态调整工作中,注重抓农村低保申请,审批程序,健全建立档案资料,做到了镇上有档案柜,村上有档案盒,低保对象档案资料齐全,建立了低保一户一档,镇、村、组有低保评议会议记录、公示记录、低保花名册、一村一公示板,有公示影视资料。镇、村都成立了低保评审小组和评议小组,对评议、审核、审批情况进行了“三榜公示”。

农村低保整改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概念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耕地数量,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1],最终形成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民集中化居住,工业聚集化发展的和谐景观。

(二)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形成我国耕地资源逐年减少,不仅耕地数量降低,耕地质量也明显下降,已形成“人多地少、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其高效收益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工业技术发展迅速,土地资源在工业生产中的价值大大提升,具体表现为利用资本、科技以及人类的劳动最终产生工业收益。因此,大量农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耕地减少,荒地以及工厂废弃地增多,耕地与粮食问题局面严峻。为了巩固粮食安全,维护农业的中心地位,达成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持续推进土地的整理整治,并逐步迈入土地综合整治阶段。

(三)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意义乡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日趋严峻的人地矛盾提供了破解方向,为资源配置与利益格局的平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供给不足对经济发展制约的瓶颈问题,推动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研究区域概况

(一)自然条件1.气候固城镇属暖温带季风区中的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为冬寒夏热,温差大,降雨少。年平均气温12.8℃,年平均温差达30.3℃,极端最低气温为-24.8℃,极端最高气温为42.5℃,年总日照时数达2674.3h,年平均无霜期为195d。夏季降水集中,冬季干燥少雨,年总降水量为523.9mm,年总蒸发量为1872.9mm。2.地形、土壤固城镇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北部,地处冀中南平原,整体地势平坦,西部较东部略高,平均海拔30米。土壤类型以褐土、潮土为主。3.水文境内有午河流过。午河自柏乡县县城南入境,由西而东,入西潘村北,经过前岳、后岳,奔宁晋县汦河,境内河道长7.7km,宽120m,通过流量80m3/s,流域面积50.3km2。

(二)社会经济条件固城镇地处隆尧县北部,东接大张庄乡,南连山口镇,西邻柏乡县,北接宁晋县。南距隆尧县城12.5km,辖18个行政村,人口4.5万余人,总面积64.6km2。1.经济发展农业是固城镇的基础产业,是固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石,确保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鼓励村民规模化经营,对于固城镇的经济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当地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麦、玉米,经济作物包括棉花、香菇等,另外,蔬菜种植以及禽畜养殖也是村民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4556公顷,总产达71221万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乡镇工业化进程进展迅速。固城镇的传统工业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配件的生产、销售,其产品种类多、销量大、销路广,部分产品出口海外,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汽车制动鼓配件生产基地。2012年固城镇工业生产总值5.3亿元,拥有汽配企业100余家,职工8000余人,年创利润6000多万元。2012年,固城镇国内生产总值7.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2亿元,占到1.6%;第二产业产值5.3亿元,占到71%;第三产业产值0.99亿元,占到13%。全年财政收入12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985元。

(三)固城镇土地利用现状2009年末,全镇土地总面积为6444.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5556.8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23%;建设用地面积为753.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69%;其他土地面积为134.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8%。农用地中,耕地5445.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50%;园地1.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林地4.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8%;其他农用地104.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2%。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730.3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33%,交通水利用地21.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3%;其他建设用地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其他土地中,水域主要是河流水面为74.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5%;自然保留地主要为荒草地60.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3%。

三、土地综合整治对固城镇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土壤问题

1.耕地面积较少,耕地质量下降随着固城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的同时,城镇一体化建设也逐步深化,各类非农建设用地(农民新建住宅用地,工业建设项目、交通服务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等)需求不断增加,固城镇整体趋势呈现为人口逐年增多、耕地逐年减少。要使有限的耕地养活逐年增多的人口,只能向耕地索取更多的粮食,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为追求提高耕地产出率而一味加大耕地垦殖力度或不顾土地适宜性要求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反而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和生产力降低,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灾害过程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进一步加剧土壤养分的流失。在乡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高效率的大型工程机械被大量使用,在挖填土方的过程中,表层土层被压实,土壤水封空气减少,团粒结构变差,最终导致土壤板结,生产力降低。

2.土壤污染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主要原因包括大量施用化肥、滥用农药及除草剂、随意排放垃圾和污水、不合理的灌溉行为等。传统的培肥费时费力,化肥作为廉价、便捷的提升产量方式,广受农民喜爱。大量化肥的施用使土壤板结现象加剧,有机质含量降低,整体肥力下降,以此恶性循环,结果是耕地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部分耕地有机质平均含量仅3%。固城镇每年农药的平均使用量在9kg/公顷,一些高产农田的施药次数近10次,高达1kg/亩,造成农业产品及农副产品残留农药严重超标,这不仅使人畜农药中毒事故发生率上升,还减少了土壤的有益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乡村居住区生活垃圾数量巨大,没有垃圾有效处理,没有垃圾集中处理场所,农民环保观念欠缺,大量使用塑料薄膜等,“白色”污染随随风飘舞。乡村居住区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村庄附近水坑,缺乏排水渠、污水处理站等必要设施,村民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水污染造成土地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致使耕地减产。一些不合理的大水漫灌,使土壤盐渍化现象出现。

(二)植被问题——林地覆盖率极低,缺乏农田林网村镇迁并、耕地垦殖率的提高、荒地开发等一系列土地整治活动的实施,对地表植被及其相关生态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数量结构与空间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林地面积急剧减少,田间和道路防护林带基本消失。近三十年,固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建设、交通、商业、住宅等用地增加,土地复种指数提高,使得当地原有的榆树、槐树、柳树和杨树几近消失,荆条、酸枣已经消失。目前,固城镇林地覆盖率仅为0.08%,大多道路农田周围已无林地可言,宜林地因各种占用情况、非法砍伐、外来物种入侵以及病虫害的影响还在继续减少。

(三)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简单化固城镇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中,偏重于耕地大面积整齐划一。一方面利于机械化收获翻耕播种;另一方面易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耕地大面积平整进程中,影响和破坏了生物栖息地,农田常见的蟾蜍、麻雀、野兔、蚯蚓等生物减少。化肥与农药的大量使用增加了农田害虫的抗药性,减少了土壤的有益微生物种类与数量,使土壤微生物含量减少,病虫害的危害性大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整治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简化,必然会使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环境受到影响。

(四)大气问题——大气污染日趋严重汽车配件是固城镇的传统工业,在过去30年,固城镇及其周边地区建立100多家汽车配件企业。这些企业分布散、规模小、技术力量弱,且均使用冲天炉,将大量未处理的废气直接排出。硫、氮氧化物以及小颗粒粉尘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时有雾霾。同时,在乡村土地整治过程中,村村水泥公路的铺设、田间沟渠的水泥化、荒地与废弃地的垦殖等都使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植物的净化作用减弱,局部空气质量下降。乡村村民环保意识薄弱,乡村缺乏垃圾处理站等基础设施,村民焚烧白色垃圾、农作物秸秆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容易引起火灾,还对当地大气造成污染。

四、为改善固城镇生态环境,土地综合整治应采取的措施

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土地资源与土地效益的平衡配置,在保证农业发展、生态建设优先的前提下,促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在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宏观设计、监管、督查,探索社会化途径与市场化机制,建立乡村特色的土地整治理论体系、规划体系、实施运行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包括生态效益评价体系)等。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践,才能真正解决乡村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的问题。历史告诉我们,“金山银山,难买绿水青山”,必须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中来。通过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固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政绩观,矫正地方政府的“政策惯性”,改变其为了经济牺牲环境的短视行为,将固城镇的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集约、土地格局优化结合起来。协调人地矛盾,提高生态修复能力,优化土地综合整治空间分区,实施差别化土地整治,建设乡村生态文明的安全格局。

(一)大力发展固城镇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利用循环经济原理,实现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发展,增高农民收益。1.保护耕作层,增加土壤肥力。土地整治工作中,针对不同地形和类型的地块,选择合理方案。利用小型机械局部平整,避免把土层压实;把土壤浅层剥离、回填,保证土壤结构,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施加禽畜粪便发酵产生的有机肥,降低工业化肥施用,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从而保持农田地力。对于新开垦耕地和复垦耕地,可通过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腐殖质,改良土壤结构。2.增加耕地数量,整合农村建设用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针对“空心村”现象,制定总体土地资源规划,颁布各项政策、奖励措施等,在政府引导下退宅还田,集约用地,鼓励村民建立新型住宅、多层住宅,发展迁村并点。鼓励工厂企业优先使用废弃地,逐渐缩小民居占地、建设用地,加速土地复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有效结合。规划到2020年,固城镇耕地复垦项目可开发补充耕地705亩。

(二)合理发展固城镇生态工业1.改进生产工艺,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缓解大气污染。固城镇的空气污染已经投入整治。设立相应实验基地,针对汽车配件铸造工艺进行研发升级,在资源集约的同时,完成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增加产业链效益,减少工业三废的产生。规划拆除100多家汽车配件铸造工厂所用的“冲天炉”,建立工业废物处理站,对废气、废液的集中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预计年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400余吨,有效改善大气质量和当地生态环境。2.改善固城镇工业布局。对于宁鸡线两侧的城镇村建设用地,尤其是户曹至午河段,将汽车配件产业按照产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村镇规划区内组建或新建生态工业集中区。集中供水,集中采用电炉,对于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统一集中处理,企业向环保转型,企业生产效率也将大大提升。

(三)改善固城镇生态居住环境

1.建设生态人居,居民生活生态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生活生态化。生态人居建设就是建设生态化、绿色化的村镇居民居住区(住宅、小区)及公共活动空间(街道、活动广场等)。固城镇在农村居住建设方面,规划建设了占地139亩,投资7800万元的一里庄新民居,集中建设多层楼房9栋,总建筑面积9219平方米。其中投资320万元,用于修建水泥道路、完善水、电、网络通讯等基础生活设施;投资80万元,配备健身器材、娱乐设施,改良村民居住条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全镇投资600余万元,完成了一批深井集中供水、道路硬化建设、危房改造、村民健身活动广场和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等项目;投资180余万元对一里庄商业区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街道两边进行了绿化、亮化、硬化。全镇形象明显改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实施,使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进而提升了全镇的整体面貌。

2.加强垃圾分类与处理,减少垃圾污染。固城镇成立了专职保洁队伍,在每300-500人中落实1名专职保洁人员,对乡镇公共服务区的配套设施进行日常清理、保洁,节假日期间更是重点清扫。固城镇在每20~30户间建立1个垃圾池,要求居民定点投放垃圾,不得随意丢弃垃圾。对于可回收垃圾要有环保意识进行分类回收,并安排专人定时清运垃圾池垃圾,保证村镇干净、整洁的形象,严厉杜绝脏、乱、差,响应政策规划,逐步形成“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的联动机制。3.骨干通道、骨干河流绿化。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增加植被覆盖,优化生态环境。以县道、乡道、村道等骨干通道为轴线,进行线状绿化,田间地头营造农田防护林。按照“一次规划,分年组织实施”的原则,充分利用境内干沟、公路、沿河发展速生杨丰产林、经济林,沿路实施通道绿化工程。绿色通道补植10万株,四旁植树6万株。严格控制个人、企业向午河内排放污水,加强监管措施,并采用生态技术修复午河河道内受污染水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午河河堤、河堤背水坡以及部分干河槽绿化工作,提升河道生态服务功能。

(四)推行绿色文明的生态文化

1.促进固城镇居民的环保意识形成,转变生活观念。固城镇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严谨施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进行环境保护知识讲座与竞赛活动,村干部尤其要做好动员工作,带动全体镇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降低白色污染。宣传并推广无氟冰箱、无磷洗衣粉等。使城镇人民人人环保,人人节约,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

2.相关部门明令禁止捕杀、买卖野生动物。做好宣传、监督工作,加大打击力度,一经发现严重查处,共同保护生态多样性。

五、总结

农村低保整改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高效廉洁政府为目标,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纠建并举,按照乡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纪检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扎实开展民生领域三个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保障机制,规范农民建房收费行为,强化城乡低保资金的监督管理,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形成保障民生工程实施的长效机制,促进各项惠民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的落实,为建设和谐提供坚强保证。

二、专项治理的范围和内容

各村、乡直各单位近年来在失地农民基本保障、农民建房收费、城乡低保资金发放三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失地农民基本保障。重点检查年以来的征地补偿款是否及时足额到位,集体留用资金和预留土地管理使用是否规范,因政府征用而失去大部分土地的农民基本保障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落实。

(二)农民建房收费。重点检查年以来对农民在本集体组织所属土地上建自住用房的收费情况,重点纠正违背中央有关政策擅自设置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的行为,强制服务、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和只收费不服务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收费和滥施处罚、“以罚代管”、“以罚代批”的行为,以及其他在农民建房审批过程中乱作为的行为。

(三)城乡低保资金发放。重点检查年以来城乡低保资金发放情况,具体检查低保对象的确定是否准确,程序是否规范、公开,是否存在“人情保”、“关系保”现象;低保资金发放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有无滞留、挪用、挤占、套取低保资金行为。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措施是否落实,是否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三、专项治理时间和方法步骤

专项治理从年3月份开始至8月底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31日前)。召开全乡民生领域三个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动员会,进行动员部署。成立乡民生领域三个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置办公室,明确责任要求,制定并下发《乡民生领域三个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利用宣传栏、网络、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宣传失地农民保障、农民建房收费和低保资金发放方面的政策法规,营造浓厚的专项治理工作氛围;组织各相关单位工作人员进行政策讲解和业务培训,规范治理工作行为,确保专项治理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各单位要按照省市县工作要求,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专门办事机构,制定符合本地本单位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细化分工,明确责任,进行动员培训。

(二)自查自纠阶段(4月15日前)。各单位要紧紧围绕专项治理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调查摸底,找准存在的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制定防止问题发生的长效监管机制。针对征地补偿款发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凡没有法律法规和中央文件依据的要立即废止,对违背中央减轻农民负担有关文件精神擅自设立农民建房收费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和没有政策法规依据擅自增加农民建房审批环节和程序的行为要立即纠正;要对低保资金进行专项审计,坚决纠正截留、挪用、挤占、套取低保资金行为;要开展低保对象“拉网式”大普查,坚决纠正“人情保”、“关系保”的行为,核准低保对象,确保低保资金用在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身上。

(三)督促整改阶段(7月10日前)。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乡专项治理工作办公室将分别组织各村、乡直各单位进行联查。一是组织各村、各单位专项治理工作人员深入农民群众当中,通过采用拉网排查的方式进行交叉检查。全面梳理各村、各单位专项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看存在的问题是否整改到位。对整改不到位或问题发现不及时的,各乡村、各单位专项治理工作办公室要向乡专项治理工作办公室进行检讨,并作出书面说明。二是组织领导小组成员组成督查组就各项治理工作对各村进行重点督导和明察暗访。看各村专项治理工作存在哪些问题,整改是否到位,哪些问题还没有完全纠正。三是乡专项治理工作办公室在组织自查、交叉检查和单项垂直检查的基础上,梳理汇总各村、各单位存在的问题,以《整改督办单》的形式下发到相关村、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对在自查自纠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的,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于责任追究。对自查自纠不认真、查出问题不纠正,甚至弄虚作假欺骗组织的,一律依纪依法从重处理。对工作不负责任、互相推诿扯皮、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的要进行行政问责,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四)检查评估阶段(8月底前)。各村、乡直各单位要在总结专项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调研,建立健全本地本单位对失地农民保障、农民建房收费和低保资金发放治理工作的监管办法,形成制度落实的长效机制。要围绕民生领域三个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自查自纠、交叉检查和督促整改情况,进行认真总结评估。并将总结评估报告8月10日前报县联席会议办公室。届时,各村、各单位将充分做好迎接县里对各村进行总结评估。

四、工作要求

农村低保整改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今年是全面实施“两区”建设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也是县委、县政府深入推进农民增收“头等目标”、旧村改造“头等工程”、维护稳定“头等任务”“三项头等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农业农村暨旧村改造工作会议,目的就是进一步团结和动员全县上下的力量,继续深入推进“三项头等工作”,在全面推进“两区”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征程中,更好地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一、从全面推进“两区”建设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我县农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之后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今年内,是全县上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更是全县农村工作成绩巨大、亮点纷呈、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随着“三项头等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在危机之年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不仅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突破,还为全县应对危机、共克时艰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去年农业农村和旧村改造工作的成绩,樟明和炀德同志已经作了全面总结,我觉得有“五个最大”还是必须讲:第一个是“最大的成绩”,就是我们成功实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个几代*干部群众为之奋斗、全县农民群众热切期盼的目标的成功实现,标志着我县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更为可喜的是,我县农民收入已经连续三年保持了较高增幅,连续三年明显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去年的3.8:1快速缩小到今年内的3.3:1,充分表明我县统筹城乡发展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第二个是“最大的亮点”,就是旧村改造不仅成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更成为全国、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通过两年旧村改造,全县拆除了6000多幢破旧房,建起了3500多幢新房,2万多农民喜迁新居,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省委书记赵洪祝、省长吕祖善、省委副书记夏宝龙,常务副省长*,以及省委常委*,副省长*、*等省领导先后来*视察调研,8个国家外宾、80个市县党政代表团纷纷来我县考察学习,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各大媒体聚焦*、报道*。自恢复建县以来,还从来没有一项工程,能够像旧村改造这样惠及千家万户,赢得各方广泛赞誉。第三个是“最大的提升”,就是农业产业实现重大提升。在中国茶商大会强力拉动下,全县茶叶产量、产值,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交易额均实现大幅增长,一年之内摘得了“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中国绿茶集散地”三块国字号牌子,“*银猴”不仅蝉联了“浙江十大名茶”称号,被评为“华东十大名茶”,还成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品牌价值达8.4亿元。这些成绩,充分说明我县茶产业正快速实现转型升级,我县正从“茶叶大县”向“茶叶强县”大步跨越。与此同时,我们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短期抓食用菌、蔬菜,中期抓笋竹林、水果,远期抓香榧、油茶”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培育方向更加清晰,有力地推动了山区特色产业的加快发展。第四个是“最大的贡献”,就是农村工作还为全县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保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比如,旧村改造直接拉动了2.6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极大地激活了农村消费需求,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茶产业的旺盛发展不仅解决了8万农民的生计问题,还为2万返乡农民工和1.2万外来农民工创造了就业机会;农村宅基地复垦和农村土地开发,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发展空间,还通过建设用地指标省内有偿调剂,为全县各项事业发展筹措了大笔资金。第五个是“最大的动力”,就是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上,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广大乡镇、农村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得到了空前激发,创造了许多鲜活的成功经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特别是在旧村改造中,“村当业主”的机制创新,“农村宅基地换养老”、“跨村安置建房”、“农民公寓集中安置”的方法创新,都产生了很好效果。“农村宅基地换养老”还获得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我们在农村工作中取得的这些成绩,充分说明农村天地无比广阔,农村事业大有可为,农村前景无限光明!充分说明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是乐于奉献、敢于创业、善于成事的干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同志们的辛勤付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认识我县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更要科学把握农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这样才能真正搞清楚我们该谋什么、抓什么、干什么。一方面要更加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差距仍然巨大。我县农民收入尽管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全省农民收入“人均过万”相比,差距极为巨大;我县旧村改造尽管取得巨大成绩,但与鄞州等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巨大;我县现代农业尽管实现了显著提升,但与福建安溪县等农业强县相比,差距同样巨大。我们既要从成绩中坚定发展信心,更要从差距中发现问题、进一步找准前进坐标。另一方面要更加深刻地把握农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首先,从发展阶段看,我国已经总体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就我县来说,去年县委八届八次全会上,县委作出了“三个关键时期、一个新阶段”的基本判断,即我县正处在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关键时期,正处在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关键时期,正处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时期,开始进入工业化加速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城镇文明加速普及、城乡社会加速融合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农民收入仍然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建设仍然明显落后于城镇建设,必须把农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以谋划和推进。其次,从发展战略来说,县委八届八次全会作出了打造“西屏镇、古市镇城乡一体化发展核心区,松古平原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加快形成“产业化水平高、人口集聚度高,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衡化、人居环境生态化”的城乡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个部署符合*实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总纲。要把这个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兴产业、聚人口”,在2015年前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再翻一番,把80%的人口集聚到松古平原,城镇化率达到55%,这些都离不开城乡空间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离不开农村居民从山区到平原、从农村到城镇的转移集聚,离不开产业、资源、要素的集聚集合。可以说,“两区”战略目标的实现,基础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再次,从农民自身来说,农民既是农村工作的对象,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我们必须充分正视农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的实际,不遗余力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充分正视农民自主创业能力仍然较弱的实际,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正视农民利益诉求多样化的要求,以更加人本、民主、公开透明的方式做好农村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入推进“三项头等工作”,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工作科学化水平

关于今年的农村工作,年初县委全会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是要围绕全面推进“两区”建设的战略全局,以狠抓“三项头等工作”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和农村“12345”工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狠抓农民增收“头等目标”,进一步夯实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也是农村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要牢牢把握农民增收“头等目标”不动摇,深入研究我县农民人均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之后实现持续增收的可行路径,不断增强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

一要把提升产业作为加快农民增收的根本之基。要着眼于把我县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以“原生态化、标准化、精品化、产业化”为导向,扎扎实实地做好“稳粮食、念茶经、唱山歌、舞龙头、拓市场、保安全”六篇文章。重点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首先,要加快构建山区特色产业体系。要继续倾力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区域品牌,深入实施“科技兴茶、市场兴茶、龙头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五大兴茶战略,大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今年重点要推进“*银猴”品牌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茶叶龙头企业,拓展茶叶外部营销市场,切实加强茶叶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努力把茶产业打造成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小康产业。要坚持“短期抓食用菌、蔬菜,中期抓笋竹林、水果,远期抓香榧、油茶”的思路,打响“名、特、优、新、高”五张牌,重点加大对香榧、油茶两个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构建分布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明显的山区特色产业体系。其次,要大力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要抓住省里大力实施125工程,整合70%的资金重点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抓紧谋划和推动一批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项目。要进一步加大对规模经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大学生、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主导产业开发,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再次,要大力发展农家乐、农村来料加工、农村“十小”行业等产业,加快农家乐示范村、农村来料加工专业村建设,努力帮助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二要把转移转化农民作为改变农民命运的重要途径。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富裕农民、减少农民,促进农民向城镇居民转移转化。*农村人口占了88%,人口分布分散,近9万人生活在山区,如果不加快人口转移集聚,把80%的人口集聚到城镇和松古平原上来,*农村就不可能实现质的跨越,统筹城乡发展必然要打折扣,必须把转移转化农民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要加快推进以整村搬迁和自然村撤并为重点的新一轮山区农民异地转移,深入实施“松古平原万人下山脱贫工程”,加快新溪、铺门和西坌二期等下山脱贫安置小区建设,努力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大山、走进城镇,从根本上改善生活条件、改变人生命运。要以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深入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着力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帮助农民实现自主就业、创业,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要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符合条件的异地转移农民和农民工在城镇就业落户,促进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

三要把结对帮扶作为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重要举措。低收入农户增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深化“一村一计一部门、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工作,对所有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要切实掌握情况、逐一落实结对帮扶措施,突出项目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确保全县所有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低收入农户都有单位结对联系、都有人结对帮扶。县委组织部和县农办要抓好组织协调和动态管理,确保结对帮扶工作不流于形式,不流于仅仅送了300元、500元帮扶资金。

四要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要围绕农民创业增收“钱从哪里来”的根本问题,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广“林权IC卡”,确保森林资源资产和林权信息建档到户率达到90%,确保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1.2亿元,使“绿水青山”更好地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林业、金融、财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各乡镇、村要认真抓好落实。全县各金融机构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户联保贷款、茶园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创新,努力创新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支持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二)狠抓旧村改造“头等工程”,深入实施农村“12345”工程,进一步创新新农村建设路径。今年市委、市政府把深入实施农村“135”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我们结合自身实际,自我加压,提出了农村“12345”工程,即重点培育13个中心村,继续帮扶216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大力推进42个旧村改造村,整顿转化41个后进村,积极创建65个生态文明村。落实这些任务,必须加强资源整合,统筹推进。

一要抓紧修编村镇规划,优化村镇布局。要紧紧围绕“两区”战略,按照构建“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规划保留村”梯度有序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的要求,深入研究和科学调整村镇布局规划,哪些是中心村,哪些是规划保留村,哪些是搬迁合并村,要深入研究、合理定位、尽快作出调整,为全面实施农村“12345”工程奠定基础。

二要牢牢抓住旧村改造这个龙头。两年的实践充分表明,旧村改造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创新,也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龙头。全面实施农村“12345”工程,必须抓住旧村改造这个龙头、舞活旧村改造这个龙头。关于今年旧村改造工作,重点要在“加快进度、创新方法、注重内涵、土地整治”上下功夫。首先,要加快进度。进度不加快,项目不启动,工作不推进,一切都是空话。各乡镇、村必须把加快进度作为当前旧村改造的首要任务,把6月份前完成拆迁、年底前建成新房作为基本要求,倒排工作进度,集中工作力量,强势推进旧村改造工作。其次,要创新方法。创新是旧村改造工作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各乡镇、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村当业主”的基本原则,积极引导、鼓励和推动一切有利于推进旧村改造、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创新,努力在创新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成效。今年重点要推进农民异地建房的改革创新,这件事情是关系人口集聚、要素集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大事,县政府已经出台《*县农村居民异地建房管理暂行办法》,各乡镇、村要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再次,要注重内涵。*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农耕文化、村居文化、民俗文化底蕴深厚,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在旧村改造中,一定要认真处理好拆旧与建新、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开发、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既要挖掘村庄的传统文化底蕴,又要切实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努力使每一个经过旧村改造的村庄,都成为镶嵌在*青山绿水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最后,还要加强土地整治。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解决新农村建设“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我县被省国土厅列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县的契机,把旧村改造与农村宅基地复垦、农村土地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力度,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努力为*改革发展腾出更多空间。

三要积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要按照“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居环境生态化”的要求,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均衡配置。按照“点线面结合、山水房结合、江路景结合”、“中心村优先、旧村改造村优先、‘三沿’村庄优先”的原则,切实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统筹落实村庄整治、“强塘固房”、中心村培育、农村电气化、农村清洁能源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推动农村“12345”工程深入实施。

(三)狠抓维护稳定“头等任务”,进一步夯实农村长治久安、农民安居乐业的根基。*%的人口是农民,最基本的社会形态是农村,农民安则社会安,农村稳则全县稳。

一要强化社会保障促和谐。要大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今年重点要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及时足额领取每人每月不少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做到不漏一人、不错一个、不欠一分。有条件的村要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换养老”工作,努力解决好农村留守老人的安居养老问题。同时,要按照全民医保的要求,严格落实新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不低于185元的要求,确保参合率在90%以上。

二要狠抓实事项目促和谐。办好实事项目,党和政府树威信,人民群众得实惠,对改善基层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要大力推动“县级抓重点项目、乡镇抓实事项目、村级抓增收项目”三级联动为民办实事工作,切实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各级党员干部的重要责任,努力为老百姓谋划和办好更多的实事。各乡镇今年确定的208件实事,必须件件落实。

三要整顿转化后进村促和谐。整顿转化后进村,是今年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各乡镇要结合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制定整顿转化方案,在第二季度集中一个季度的时间,下决心进行重点整顿,确保在6月份前完成整顿转化工作。对战斗力差、闹不团结、群众威信不高的村两委班子,该调整的要坚决调整,该充实的要及时充实,该选派的尽快选派;对群众反映大的村务财务和历史遗留问题,要以公开透明、合法合理的方式进行重点整顿;对黑恶势力、宗派宗族把持干预村组织运转,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要依法坚决打击。6月份后要进一步抓好整顿转化成果巩固工作,健全工作制度,强化绩效考核,推进民主管理,夯实农村长治久安、农民安居乐业的基础。

三、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

农村工作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我们要把农村工作放在全面推进“两区”建设的战略全局,摆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农村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1、组织领导要有力。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把农村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领导精力、工作安排、资源配置、干部配备、考核考评等各个方面,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各乡镇村狠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凝聚起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坚持群众路线,认真贯彻宣传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方针,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大力宣传农村创业致富的典型,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

2、基层基础要夯实。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根本保证。要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管理服务创新,切实把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努力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要重点加强以农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注重从致富能人、退伍军人、优秀进城务工人员中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着力建设一支讲党性、讲团结、讲干事、讲奉献的农村干部队伍。要全面推行农村干部创业承诺制、“一创三联”制度,结合村两委主要干部基本报酬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干部监督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农村干部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积极性。

农村低保整改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统筹谋划“三农”工作,做好党委政府参谋

(一)充分筹备,新农村建设工作早部署。深刻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近年来有关“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方略,积极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创新“三农”工作思路,拓展“三农”工作领域,认真做好党委政府决策参谋。年初就安排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认真分析全市农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全面部署今年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全年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广泛调研,政策意见出台有依据。今年以来,全办各职能科室机关干部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庄整治改造建设、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退出机制、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深化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工作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宣传政策、服务指导,取得明显实效。如会同有关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后,为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创业富民创新强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抓好政策意见的贯彻落实,还相继制定出台了30余只涉农配套政策,形成了“1+X”政策保障体系。作为*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单位,会同市发改局等部门,积极做好相关工作的牵头协调,做好重大课题调研,制订城乡统筹试点工作计划及相关的实施方案。

(三)创新载体,全年工作目标明方向清。紧紧围绕市委“两创”战略,紧密结合“解难创优”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坚持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分阶段推进,重点抓好“六个创新、六个提升”。一是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做好十大特色产业基地提升、产业化组织培育、农产品品牌拓展、农业服务体系深化完善等“四篇文章”。二是创新城乡统筹路径,大力提升资源集约利用程度。有针对性地推进村庄土地整理,加快集中居住小区建设,促进产业、人口集聚,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率。三是创新整治建设理念,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指数。强化“生态立村”、“经营村庄”和“社区建设”等理念,加大村庄整治工程的实施力度,确保农村面貌有根本性的改变。四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力度,优化农民就业创业环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完善农村保障体系。五是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切实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通过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不断强化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山区人口“内聚外迁”等步伐,加快老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六是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提升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坚持把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举措来抓,加强城乡改革的总体设计和配套推进,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步伐。

(四)督促激励,新农村建设任务完成有保障。按照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组织开展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检查、督查。根据*下达的新农村建设主要工作任务和市委市政府既定的工作目标,在充分征求部门和基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按照“分类考核、兼顾公平,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制定了《20*年*市新农村建设主要工作任务分解》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评分办法》,作为对部门和乡镇、街道新农村建设成效和年度评选先进的主要依据,并与部门、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实绩考核挂钩,利用奖惩机制推动工作,增强工作责任心。同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与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一起,联合对部门和基层贯彻落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新农村建设推进会和农村环境卫生等情况进行专题督查,确保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的有序推进。

二、采取得力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持续增收。20*年,全市预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6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农业总收入57.1亿元,同比增长6.1%;集体经济总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97元,同比增长12.5%。一是坚持稳定粮食生产和“菜篮子”保障供给。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6.7万亩,同比增长6%;预计粮食总产量20.6万吨,同比增长7%。新增各类蔬菜供应基地12个(总数达到67个),蔬菜种植面积36.3万亩,产量和产值分别比去年增长15.7%和13.8%;生猪饲养量达37.6万头,出栏25.8万头,分别增长11.9%和8.4%以上;水产品总量2.8万吨,同比增长4%。二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1家(总数达100家),预计实现加工产值85.85亿元、销售额84亿元,分别增长25%和29%,收购农产品203.3万吨,带动农户50万户;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总数达102家),入社社员3599人,带动农户数超过5.6万户,经营和联结基地面积超过14.9万亩。三是加强科技支撑和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了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深化农科教结合,全年共申报、评审和立项农林牧渔课题项目63项,农业丰收计划项目6项;农业信息网信息发送量位居*第一,积极实施农民信箱“万村联网”工程,建立村级网站150个、农业企业网站100个、农家乐网站90个,操作培训人员1900人,全市所有村配备了网络信息员。四是高度重视农产品安全和品牌建设。新增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总数12件),无公害农产品15只(总数65只,产量18.6万吨)、产地12个(总数88个,面积25万亩);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榨菜文化节和“*榨菜”北京推介会,品牌效应不断扩大。五是积极拓展农业功能。新增*市市级农家乐特色村2个、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3个,举办了“20**市农家乐乡村风情展”系列活动,今年预计接待人数超过150万人、营业收入1.52亿,分别增长53%和23.4%。

(二)村庄整治深化扩面,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按照“清洁*、绿化*、生态*”建设要求,坚持生态立村、社区建设和经营村庄“三个理念”,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一是深入开展新一轮村庄整治建设。全年可创建*市级小康村6个和市级小康新农村8个,成片连线推进乡镇1个,并完成村庄整治村3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村7个和庭院整治村53个;新增家庭绿地7万平方米,创建了*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24个(总数达87个);实施农村宅基地整理复耕项目40只,新增耕地555亩,促进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二是大力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制度全面落实,已覆盖到全市行政村,乡镇街道新建压缩式生活垃圾中转站2只(总数24只),共安排村庄保洁员29*名、河道保洁员502名。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人口7000人,全面完成饮用水工程扫尾工作,实现了自来水和清洁饮用水全覆盖。完成了15个规模牧场排泄物治理,整治河道21公里,整治农村河沟7公里。三是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农村新社区建设要求,在去年3个村先行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投入115万元,资助21个村通过整合农村社区服务资源、发展社区服务业、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途径,积极鼓励、引导中心村和全面小康示范村向农村新社区转型。

(三)民生实事全面推进,共享水平持续提高。以公共交通、现代流通、卫生医疗、就业培训、环境卫生、文化健身、综治民防、社会保障“八网进村”民生实事工程为载体,不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对接。在已实现农村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合格率和城乡公交客运通达率四个“100%”的基础上,新建农村网络公路128.6公里(累计3*公里);新增乡镇连锁超市4家、连锁便利店20家、农资连锁店5家(总数分别达90家、232家和253家),改造农村菜市场13个(累计完成60家),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网、现代流通网初具规模。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20*年学年,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实现“初升高”比例达到96%以上,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131.2%,3.64万名外来民工子女实现“本地化”就学;中小学教育网点布局进一步优化,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到84%。“文化燎原工程”全面实施,完成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在建5个),建成村落文化宫30家(累计176家),创建小康体育村15个,健身路径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完成农村电影放映3252场、送戏下乡演出200场,农村居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新增市级文明村25个(总数达165个),文明村镇建成率达62.5%。落实城乡居民(包括外来人员)每人每年20元的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全面实施直接面向全市居民的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90.5%。计划生育率达98%;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57家村卫生室转型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150元提高到200元,住院最高补偿标准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小病受惠补偿比例提高到30%,农民参合率达到96.88%,受益面达118%。三是大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余人,各类证书发放率、培训转移率分别达70%和80%以上。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到10月底,已有39786名老年农民每月领取50元生活补助金;有18000名农民参加新型农民养老保障,其中已享受待遇的人员有17800名;154672名被征地农民中有104591名被征地人员参保(其中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69936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4655人),重点人员(女35周岁、男45周岁)参保率高达94%。

(四)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民主管理持续强化。一是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在去年全面完成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实施基层党建“先锋工程”和“三级联创”活动,村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深化拓展,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今年,全市新招聘大学生村官173名(总数286名),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工作目标。基本完成了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的换届选举,换届率分别达到99.6%和98.5%,村级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高中以上学历占50%以上。村三套班子实职干部基本报酬市镇财政统筹支付制度全面落实。农村工作指导员专职化进一步深化,成为村级组织建设的有力推动者。二是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四民主、三公开”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民主恳谈会”、“民情沟通日”、“民主听证会”、“阳光村务八步法”全面推行,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的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今年又有24个村被*市命名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基本实现了“村村达标”的建设目标(村务公开达标率、财务公开率分别达到90%),三星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累计达到217个,占全市行政村的81.9%。“平安*”建设工作势头良好,社会治安形势平稳,刑事发案稳中有降,未发生农民负担恶性事件、有重大影响的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平安村镇”达标率预计达到90%以上。三是深入实施新一轮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五年计划。全年共安排集体经济发展项目53个(比上年增加15个),涉及22个薄弱村和32个非薄弱村,项目预算总投资1.27亿元,预计总收益率高于10%,目前已有11个项目通过了验收。

(五)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老区建设持续提升。一是启动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采取“低保”资助、就业援助、生产扶助、医疗救助等八项措施,大力促进低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投入资金480万元,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和低收入农户危旧房改造482户。7965户(10484人)农村低保户的生活补助款足额发放到位,切实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目前,全市低收入农户(不含低保、五保户)减少了2373户,减少率达到45%,预计人均收入增长15%以上。二是扎实推进老区全面小康建设。20*年,老区预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1.17亿元,同比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5726元,同比增长13.2%,连续5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高山农家乐发展有序,山区各类农家乐发展到115家、直接从业人员379人、床位559个、餐位3745个,全年接待农家乐游客28.9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1436万元,比上年增长16.7%。林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基地建设和林特产业加快发展,新增5个省级兴林富民工程示范村(镇),新建林特产业示范基地和休闲观光林业基地10个,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达20.8万亩。三是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新建移动通讯基站38座,实现了山区自然村移动信号全覆盖;修建资源型机耕路11条(总长度30公里),补助7个村浇筑村内水泥路面4.4万平方米。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大,20*年度的4只工程即将完工,20*年度的2只项目进展顺利。四是深入推进结对帮扶。目前共有28个*市级机关结对帮扶28个行政村,68个*市级机关部门联系结对55个欠发达村,20*年两级部门共投入帮扶资金500余万元,助推老区新农村建设;投入612万元,实施*市级重点扶持村及*市级经济薄弱村扶持项目共19个,增加欠发达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余万元。五是稳步推进“内聚外迁”工程。鹿亭、梁弄两个内聚点已完成建设,共安置79户、245人;陆埠镇*村内聚点建设顺利,一、二期工程已建造安置房97套,逐步解决*村里岗、*下山移民253户783人的安置需求;西南公寓山区移民安置小区419套安置房抽签分配到户,目前移民户已基本入住。今年完成整体拆并自然村8个(累计99个),转移山区群众253户、656人(累计3901户、12164人),累计退宅还耕造田造地面积850.3亩。

(六)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建设动力持续增强。坚持把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回顾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历程,提炼总结了基本经验,努力寻求今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切入点。今年以来,完成了2个村的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住房制度改革有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为主体的“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为农服务能力逐步提高,贷款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政策性保险拓展扩面,保险品种比去年增加2个,总数达到10个,投保农户2*2户,参保率超过80%。农信担保工作扎实推进,共担保户数103户(累计966户),担保金额1.3亿元。到11月底,市农村合作银行小农业贷款增量达2.04亿元,余额达16.8亿元。“6+1”结对共建模式继续深化(市镇领导联镇带村、党政机关结对帮扶、工商企业、城市文明单位、城市社区、农村工作指导员与村结对)。今年以来,安排意向项目400多个,落实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全年新增结对企业34家(总数972家、累计1180多家),落实共建项目520个(完成480多个),到位资助资金2500余万元(累计8905万元)。同时,村级商会组织助推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目前已组建村级商会30家,共建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

三、深化学习教育,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今年以来,以创建文明机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加强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机关自身建设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一)抓教育,强素质,增强机关干部为农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为目标,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专题探讨和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学习形式、认真组织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党在新时期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学习,使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完成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