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照料,成为留守儿童。本文所研究的农村寄养儿童,正是留守儿童的一个亚群体,是指那些父母进城务工后将其转移到原籍非直系亲属家庭或其他养育机构生活的儿童,作为完全没有直系亲属陪伴的孩子,他们可能是在生活和教育中面临最多问题和难题的群体。家庭的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治有利于儿童生活技能的培养,使他们的一些基本能力得到提高和加强。但是由于寄养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不能与这些儿童共同生活,这会给儿童生活学习、性格培养、身心健康等方面带来种种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农村寄养儿童还面临着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学质量跟不上、居住环境差等问题。

农村寄养儿童问题是劳务输出较多的县区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G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近年来寄养儿童数量不断增长,寄养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利因素凸显,其寄养儿童现象在三四线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G县农村寄养儿童为例,阐述农村寄养儿童现象,并提出进一步的对策,为类似G县经济结构的地区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做法。

一、G县农村寄养儿童现象

为了解G县农村寄养儿童的状况,作者在2015年6月份对G县395所农村乡镇中小学学校4~9年级48373学生的状况做了问卷调查(考虑到1~3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调查中没有包括1~3年级学生)。共回收问卷45276份有效问卷,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现阶段G县农村寄养儿童有以下几个现象。

(一)农村寄养儿童人数多,且随年级在增长

在45276名学生中(其中小学27726人,中学17550人),一共有寄养儿童5777人(其中小学2382人,中学3395人),占到总人数的12.76%,其中小学寄养儿童占比为8.59%,而初中寄养儿童占比为19.34%。实际上农村寄养儿童的人数占比更高,这可以从学生人数随着年级变化看出,学生的人数锐减。这主要是因为,除小部分辍学儿童外,余下的到城区私立学校寻求更好的教育,这部分学生其实也是农村寄养儿童。随着年级的增长,寄养儿童的人数和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初中三年级寄养儿童数量甚至达到了总人数的21.86%。从对一些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孩子年纪增长,独立生活能力变强,更多的父母去外地打工,将孩子寄宿在学校变成寄养儿童,这种时候要特别帮助儿童适应集体生活,完成心理转变。

(二)农村寄养儿童分布分散

在395所被调查的学校中,寄养儿童人数在10人以下的有341所,占农村中小学总数的86.3%。这些寄养儿童大多在偏远的小学校或者教学点就读,分散的就读现象既不利于为寄养儿童投入资源的有效利用,也给学校在管理带来困难。尤其是农村教学点是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而设置的以复式教学为主的小规模不完全学校,多数农村教学点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调查发现各乡镇中心学校(中学)和中心小校在寄养儿童教育上发力还不够,被调查学校中乡镇有中心学校23所,中心小学19所,其寄养儿童占比均低于平均寄养儿童占比(表1)。主要原因是农村寄养儿童中相当一部分为超生寄养儿童,由于没有户口无法进入公办学校读书。

(三)民办学校寄养儿童中考成绩相对优异

调查发现在农村寄养儿童的教育中,民办学校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G县某学校是一所寄宿制民办初中,这一所学校就有1872名寄养儿童(图1最右端的点)。从该学校与其他乡镇中心校寄养儿童在2015年中考成绩看,除语文和政治科目外,寄养儿童的成绩都比其他乡镇中心校的寄养儿童优异。从该民办学校的例子来看,寄养儿童集中简化了学校对寄养儿童的管理,寄养儿童和同学之间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关系,友情的替代作用对寄养儿童的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影响。

二、G县教育政策应对策略与展望

从G县的现实情况和未来的经济发展来看,农村寄养儿童仍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基于这种现状,还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这种情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区域结构

合理规划布局,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通过整合教育资源,让资金投入更加集中,促使学校上规模上水平的同时,也充实学校的师资力量,既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又可以保证学校具备从事关爱寄养儿童工作的人力。而且只有学校汇集更多的寄养儿童,才有可能真正重视关爱寄养儿童工作,使关爱工作开展地更深入细致,从而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帮助寄养在学校的孩子得到科学合理的引导和教育。

(二)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调查显示,在各种寄养情况中,寄养在学校对于寄养儿童的成长相对有利,所以要更好地解决寄养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继续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让更多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具备寄宿条件,提高寄宿制学校的覆盖率是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能够让更多寄养儿童能够就近寄宿在学校,创造相对有利的成长环境。

(三)落实帮扶措施

落实结对帮扶措施,尤其是对成绩相对较差的寄养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针对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一方面让学优生与寄养儿童中的学困生“一对一”帮扶,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另一方面把学困的寄养儿童分包给课任教师,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关注,并将帮扶的情况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学校和班主任要实时监测帮扶工作的效果,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确保结对帮扶工作的效果。

(四)注重心理辅导

心理状况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心理问题也是很多其他问题的根源。由于寄养儿童群体处境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往往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学校要把寄养儿童的心理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寄养儿童成长心理档案,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为开展心理辅导和教育提供依据,保证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旦寄养儿童心理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偏差,确保学校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掌握、及时纠正。

(五)调动多方力量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部署,以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探索创新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新办法为着力点,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以心灵关爱、健康成长为核心,推进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努力打造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联动、公众积极参与的“政府、学校、村(社区)、家庭、社会”五位一体的教育帮扶工作,基本建成系统化、网络化的关爱体系,力争使所有农村留守儿童学有所教、困有所帮、爱有所依、托有所居、居有所安,为加快“生态、活力、幸福”建设做出积极努力。

二、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1、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政策引导机制。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纳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部署,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列入《县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写入县党代会工作报告和县人代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被确定为县委县政府年关注民生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和对乡镇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力推动关爱长效机制建立。建议省妇联加大对试点县的政策支持和工作指导力度,确保试点成功。

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领导协调机制。成立以县委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县政府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有序进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日常工作,督促协调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关爱工作格局。

3、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项目运行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凝聚社会资源,广泛筹集社会爱心资金,大力实施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实施“留守儿童安康计划”,免费为0-6岁留守儿童进行定期体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教育课,逐步推广学生饮用奶(鸡蛋)计划,为非寄宿贫困生提供“爱心午餐”,不断改善青少年营养状况。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校外活动机构,到年底,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成1所示范性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启动“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实行“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活动。推进“归燕工程”,鼓励留守儿童的父母就地就业创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切实让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4、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部门联动机制。实行部门联动,综合施策,形成工作合力,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督查工作,切实推动关爱服务的有效实施。县教育部门要保障留守儿童平等的教育权利,加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和管理,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培训,及时交流沟通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提高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育人水平;县卫生部门要普及医疗保健知识,确保留守儿童计划免疫和健康服务;县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县民政部门要优先将低收入家庭留守儿童纳入低保范围;县残联对留守儿童中的残疾儿童要予以特别关爱;县公安、文化等部门要搞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和整治,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县妇联、团县委要广泛动员、组织志愿者开展“城乡儿童手拉手”、“亲情家长”、“妈妈”、“知心姐姐”等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县文明办要组织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县委宣传部要及时宣传报道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宣传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

5、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网络覆盖机制。发挥各方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建立以基层党政组织、行政村为主体的管护网络,把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一项重要职责,对辖区内的留守儿童进行全面认真摸底,建立完善与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制度;建立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发挥出学校在教育留守儿童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要安排专人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做到“五清楚”、“三沟通”,即清楚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父母及监护人联系方式;密切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密切与第二监护人的沟通、密切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建立以群团组织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关护网络,深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探索各具特色的留守儿童家庭互助模式,为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建立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切实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建立以留守儿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监护网络,督促监护人依法履行责任。

6、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教育指导机制。要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省网上家长学校等资源广泛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留守儿童家长及其临时监护人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创办“家教流动学校”,定期到村、到田间地头讲解家庭教育知识。要在留守儿童家长中广泛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教实践活动,优化养育和监护行为。要利用节假日、农忙时节,组织召开返乡家长会,引导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有条件的社区可以通过设立留守儿童工作网站,为留守儿童家长及临时监护人提供交流经验的平台。

三、时间、方法和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学习贯彻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召开部门协调会议,研究制定并上报《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工作实施方案》。

2、工作推进阶段。召开县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根据《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工作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强化推进措施,积极稳妥地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3、工作自查阶段。查缺补漏,重点难点突破,做好迎接验收的准备工作。

4、总结验收阶段。做好上级对我县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情况检查验收的迎查工作。总结经验,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要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形势,解决问题。要建立政府主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2、健全机制,提高实效。各乡镇(街道)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制度和统计季报、年报制度,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和监护网络。各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学习成长档案,定期统计更新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和留守情况,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每名留守儿童纳入关爱服务范围。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__位于__边陲,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全市辖两区九县,188个乡镇,5000多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627.7万,其中,乡村人口368.7万,占总人口的58.74%。据调查,目前我市共有留守儿童30.12万余名,约占全市儿童总数的40%。其中,江华县留守儿童数39050人,占儿童总数的52.1%,为全市比例最高;蓝山县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数9960人,占全县儿童总数的18.6%,为全市比例最低。其他县区留守儿童比例分别为20%-50%不等。全市留守儿童中约有80%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13%被托付给老师、亲戚、朋友,7%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些正处于成长发育关健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造成了许多突出问题:一是亲情淡薄、感情冷漠;二是不合群,心里相对封闭、孤僻;三是较任性、顽皮、偏激、脾气暴躁、我行我素、难以管教;四是学习自觉性差、马虎、拖拉;五是缺乏安全感、胆小怕事;六是存在安全问题。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都对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弱势群体的留守儿童更应该受到重视和关爱。针对这些留守儿童,我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成立了__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由政府一名副市长亲自挂帅任主任,市妇联、人社局、财政局、教育局等35家单位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市妇联,主要负责做好宣传、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等工作。各县区也都相应成立了县区妇儿工委办公室。2012年,我市制定颁布了《2011—2015__市儿童发展规划》,并在当中提出“建立和完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服务机制。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职能。整合社区资源,完善以社区为依托,面向流动人口家庭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指导,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责任。”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每年听取1-2次儿童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并把留守儿童的工作作为专门的工作来研究。市妇联作为市妇儿工委办公室所在单位,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我市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市、县妇联多次在市、县党代会、人大会、政协委员会上就关心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提出了提案、议案,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全市形成了关心留守儿童、重视留守儿童工作的共识。

全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有效合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教育局对空巢子女就学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民政局对家庭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通过民政救助、党员干部帮扶、社会扶贫等措施,帮助解困。司法部门深入留守儿童多的学校开展丰富的校园法制教育报告会、监护人法律培训班等。

卫生部门深入乡村和学校为留守儿童义诊,检查视力、牙齿、营养健康等,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团市委招募与留守儿童数量相当的青年志愿者,开展对接捐助等关爱行动。关工委组织“五老”人员组成关爱团,为留守贫困儿童提供经济上的资助、生活上的关爱。 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儿童的桥梁和纽带,我们近年来也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做了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工作。

一是建立了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从2013年下半年全省启动留守儿童数据库建设工作以来,__市妇联与市邮政公司通力合作,完美配合,由村妇代会主任带领乡村投递员进村入户逐一核对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姓名、家庭住址、出生年月、就读学校、父母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采集,全市共录入留守儿童信息24.8万多条,采集数居全省各市州第二,并实时对数据库动态进行更新,及时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健康等状况。

二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全市各级妇联组织一直将留守儿童作为重要的服务对象,通过志愿服务、结对帮扶、“手拉手”、捐款捐物等整合各方资源多种方式,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贡献力量。比如去年“三八”期间,我们发起“德行潇湘.收藏优雅”__市女书法家首届书法精品爱心义展义卖活动。通过爱心义卖或爱心企业赞助的方式,鼓励更多的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来关爱贫困家庭和留守儿童。去年六一期间,包括市委书记陈文浩在内的四大家领导参与了我们举行的“__市庆‘六一’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走访三多亭小学留守儿童之家,筹集慰问金3万元看望了50名留守儿童。去年年底“温暖微行动-彩虹行”——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启动以来,市妇联本级就募得爱心企业善款34660元。全市县级妇联系统共募集善款80830元。

三是积极开展阵地建设。我们依托村、社区“妇女之家”建设“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依托学校设施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和“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中心”。现在基本实现有“有妇女之家的地方就有家长学校”、“有留守儿童的学校就有留守儿童之家”,目前我市已创建省级示范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3个,省级“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示范点”2个。

四是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社会环境。妇联利用“三八维权周”等活动契机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加大对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法律援助力度,积极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督促“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工作计划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要求他们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长”会,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对接。大力开展禁毒工作,近年来全市开展禁毒宣传活动30多场次。成立了“禁毒妈妈联盟”,发展“禁毒妈妈”志愿者100多名。配合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网吧专项整治,重点查处网吧接待未成年人上网和超时经营行为,取缔非法经营网吧,责令不合格网吧,规范了网吧的运营程序,优化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

一是构建监护体系。团委、妇联、工会、关工委、学校和公安等部门广泛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退休干部教师以及巾帼、青年志愿者,外聘一些专职人员,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共同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近两年来,市妇联系统开展“百场现代家庭教育讲座‘五进’活动”,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或家庭教育成功人士在全市学校、乡村、社区、机关、企业范围巡回开展公益讲座30多场次,为10000多名家长讲授了家庭教育知识。东安县妇联自2012年以来,共组织了23个爱心单位、31个爱心人士与55个留守儿童结成了对子,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该县还有多名爱心人士多年以来一直坚持为贫困留守儿童奉献自己的爱心,如县人民医院原工会主席李楚明利用县人民医院一个空置场地,义务成立了儿童活动中心,特别是为贫困的留守儿童做了很多具体且有意义的工作;又如县委宣传部退休干部钟挺华,作为县志愿者促进会发起人,不顾82岁高龄的身体,不仅自己省吃俭用,利用节省下来的钱资助贫困留守儿童,还常年累月奔走在各部门和热心人士之间,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建立帮扶机制。实施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积极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共同为留守儿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爱氛围。如新田县,江华县妇联发动各单位领导成为留守儿童的“家长”,结成“一帮一”对子,互赠联络卡,进行了亲切交流。每位“家长”为结对儿童送上了助学金和书包、书籍等学习用品,并且经常跟他们交流谈心,从精神上关爱他们。东安县上下大力开展“大手牵小手”关爱活动,从县级领导、到乡、村干部都与留守

儿童结成“1+1”帮扶结子。县妇联组织女领导干部、女企业家及社会爱心人士开展了“爱心妈妈”活动;教育局组织教师开展了“家长”活动;关工委的老同志则充分发挥余热,开展了“爱心爷爷”、“爱心奶奶”等活动;团县委组织开展了“知心哥哥姐姐”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行为有偏差的留守儿童都能得到及时关爱,及时纠正。 三是扩大社会宣传。充分利用新闻传媒,宣传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命运,宣传关于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新田县在县法院设立了“少年法庭”,

在审理抚养、离婚、伤害等案件中,注重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保护;县司法局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在全县初步形成了咨询、报警、援助、审判一条龙的维权绿色通道。双牌县妇联积极发动巾帼志愿者开展“知心妈妈”帮扶活动,从心理和生活上帮助留守儿童;多渠道筹集物资帮助困难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社会大家庭的关爱,配合公安等相关部门严厉打击拐卖、侵害女童犯罪分子。

一是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不够。社会各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了解不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多,热心不足。相关的职能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工作力度不够。

二是缺乏合力。整体上看,各级都建立了留守儿童工作组织,但对各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机制。各部门单打独斗、未能形成合力。如妇儿工委办公室作为统筹协调部门,在整个运转中缺乏实际话语权;妇联等群众组织自身职能存在局限性,缺乏人员和经费保障;其他民间组织也受人力、物力和财力限制等。从目前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情况来看,各相关单位只处于开展一些对接走访慰问活动等简单的起步阶段,出台相关政策少,开展长效工作少。

三是缺少活动阵地。目前我市除学校建有“留守儿童之家”外,村级场所很少有“留守儿童之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之家”是多室共用,其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大部分依托村(社区)“妇女之家”,没有单独的场地,设备简单,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缺乏资金支持,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四是专项经费投入少。当前,除了一些社会儿童基金外,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中还没有设立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项经费。各相关部门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也没有直接的工作经费来源,只有挤占办公经费,或是募集爱心捐款。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如何构建更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是当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亟需探索、解决的新课题。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家庭是关键,学校是依托,社会是支撑,政府是主导,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在修订法律法规时建议增加保护留守儿童的具体条款,完善留守儿童生存发展权、监护和委托监护等规定,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明确儿童享受父母亲情和关爱权益,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让“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儿童”。二是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维权和守法意识,强化家长履行对子女的监护教育责任意识。三是建议畅通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四是建议加大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工作力度,减低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比率。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和岗位,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

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政府为主导, 动员社会力量, 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改善和发展。同时要强化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职能,赋予考评话语权,通过实行目标任务分解和督查考核的办法,建立科学的考评和奖惩机制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从“面”上入手,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

1、整合资源,加大宣传。利用新修《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期间,县妇联、团县委通过各乡镇赶集期间发放宣传单、开设宣传专栏和下组入户访谈、发放致“留守儿童”家长公开信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孩子教育方式、方法等家教知识,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健全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认识,引导他们共同关爱、教育和帮助“留守儿童”。

2、调查摸底,建立档案。今年,县妇联联合对全县十二个乡镇“留守儿童”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经过三个多月的走访调查,对全县18000多名“留守儿童”摸底造册,逐个建立成长档案和联系卡片,全面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业成绩等,以方便对全县“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同时为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二、在“点”上着力,致力构建乡镇级关爱“留守儿童”网络。

以“家”为着力点,以低龄留守儿童为重点关爱对象,建立“德育工作站”、“健康管理站”、“留守儿童之家”,共同关注和参与留守儿童监护与教育,弥补其庭教育、监护盲点。1、德育先行,培养留守儿童健康人格。“德育工作站”聘请老革命、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及素质高的老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及时矫正不良习惯和行为,从而形成机构健全、网络完善的“留守儿童”村级教育新体系。“德育工作站”还采取举办家庭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定期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进行科学育人、科学监护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监护水平,保证“留守儿童”受到良好的养育和教育。2、健康为本,提高“留守儿童”身体素质。设立“健康管理站”,由指定的医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健康管理档案,结合留守儿童各成长阶段的健康状况对监护人进行营养搭配指导。

三、以活动为主,搭建快乐成长平台。

1、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社会活动。湖南省黄花机场团工委、湖南经视团工委、潇湘晨报、长沙市新闻频道和**团县委来到**县高峰乡中心小学开展的关注留守儿童活动。湖南省黄花机场团工委、湖南卫视团工委代表,“小李飞到”栏目著名节目主持人李炜向小学捐赠了价值2万元的书籍和学习用品,并表示在该小学开展“1+1”救助活动,结对30名贫困留守儿童,帮助这批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2、过一个快乐的儿童节,组织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作一次交流。“六一国际儿童节”之日,团县委组织了**县红石林镇中心小学一批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学生参加了长沙华雅国际大酒店在湖南厅举行“你我常携手,情动成长路——湘西行助学活动”,让他们在美丽的省城度过了难忘的儿童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县妇联和团县委组织了一批农村留守儿童参加了团省委组织的“共享阳光·快乐成长”留守儿童爱心见面会。这几名留守儿童大多数有一到两年没见到父母了,对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非常幸福和激动的。在见面仪式上,孩子们和父母们都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拥抱在一起,重温了久违的温馨与幸福。

关爱低保儿童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民政局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和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民生民政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遵循“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 紧紧围绕“东进南扩、产城融合,四区联动、全域振兴”战略布局,履职尽责、闻令而动、敢打硬战、奋力拼博,全力推进全市民政领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2020年上半年工作情况

上半年,全市共筹集民生保障资金2.4亿元,惠及困难群众30万人次。

(一)坚决打赢民政领域疫情防控阻击战

1.全力做好特殊群体关心关爱。认真贯彻落实鄂防指发〔2020〕22号、66号、97号等文件精神,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供养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对象精准足额及时发放常规救助金、临时救助金、一次性生活补贴、物价补贴、高龄生活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救助资金。

2.着力做好特殊场所疫情防控。坚决落实国家、省、市防控措施,养老服务机构、救助管理站等民政服务机构严格执行全封闭、24小时带班值守等制度,落实早晚体温检测、环境清洁消毒、分餐送餐、食品留样、生活物资“无接触”配送等防控措施;殡葬管理所暂停殡仪服务中心悼念、告别、送灵等相关服务,组建专业服务队伍,开展应急处置演练,配置专用设备,开通专用通道,科学依法防控。组织工作人员春节、清明期间代为群众祭扫和实施首次网络祭扫,较好保障疫情期间群众基本需求。

3.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疫情防控。疫情防控期间,市慈善总会筹集抗疫资金4500余万元;市建筑业协会消费扶贫55.2万元;市招投标协会、市女企业家协会等社会组织会员单位捐款捐物,为贫困村、贫困群众开展了“送口罩到村”“送菜到社区”“送服务到家中”等志愿服务。印发《关于依法有序动员志愿服务组织参与新冠肺炎防控的通知》,动员引导全市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3万人次,服务时长累计约100多万小时,为全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资金和服务支撑。

(二)全力织密基本民生保障网

1.持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690元/月和526元/月;城(乡)特困人员全自理、半护理、全护理供养对象救助供养标准分别调整为每月1380元(936元)、1480元(1036元)、2203元(1990元)。

2.扎实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全面推进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疫情期间暂缓除死亡人员外的在册城乡低保对象动态退出,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低保范围,新增农村低保对象211户485人,农村特困供养救助对象39人。认真摸排国家、省、市反馈的未纳入救助范围的未脱贫建档立卡人口、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整户无劳动力户等4类重点对象信息2010条,重点对象1911人,将其中228人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目前,全市在册城乡低保对象2918户5295人、9364户21141人,在册农村低保对象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264户15595人;在册城乡特困供养对象79人、1565人,在册农村特困供养人员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44人。低保对象中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及重病患者1244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重病、重残对象享受“单人保”政策596人。

3.精准实施临时救助。凡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通过发放现金或生活物资等方式实施临时救助1960人次,发放资金238万元。

4.推进改革创新示范引领。落实省厅试点任务,出台印发《潜江市社会救助容错免责实施办法(试行)》,在全省率先实施社会救助容错纠错机制建设。

(三)全面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1.全面加强儿童福利保障。出台《潜江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方案(试行)》,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全市目标考核体系和综合治理工作考核重要内容。印发《开展儿童福利信息动态管理精准化提升年专项行动方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摸底动态排查。认真落实孤儿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社会散居孤儿、机构供养标准调整到1380元/月、2208元/月;推动落实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4名孤儿按照每人每学年1万元标准实施“孤儿助学”项目。

2.加快推进为老服务工作。一是投入资金262万元,大力推动2个城市老旧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1个贫困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及2020年第一批31个村(居)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二是及时更新留守老人信息台账。完善定期探访制度,指导村干部和关爱联系人为留守老人开展上门服务8000余人次,指导各村腾挪房间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为留守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和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三是落实全省养老机构质量服务提升专项行动和局《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管理月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对全市养老机构安全情况、非法集资和“保健”市场进行检查、排查、预防、整治。四是实施农村福利院“冬暖工程”建设,为全市13所农村福利院安装空调289台。

3.充分发挥慈善事业积极作用。实施“慈善医疗众筹”项目,为困难群众开展医疗个人求助提供互联网互助筹募服务;实施“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继续在每个村社建立众筹募捐服务平台;实施“慈善扶幼”工程,以“童享阳光”困境儿童助养项目为依托,募集资金20万元,救助困境儿童100名;实施“慈善助学”工程,开办“慈善阳光班”,资助100名特困特优生完成学业。

(四)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1.全力推进社区建设。一是印发《关于下拨2019年农村社区建设省级“以奖代补”资金的通知》,拨付“以奖代补”资金170万元。二是实施城镇社区提质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实行“一社区一对策”推进措施,建立问题清单和台账。三是将南荷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纳入中央投资项目库。四是顺利完成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城乡社区建设调研工作,推动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全面落实。

2.强化城乡社区治理。指导各村(居)委会开展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制定、修订和村(居)继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工作;联合市广播电视台开展“温暖社区行,健康大派送”活动。

3.规范发展社会组织。深化“一网通办”,充分运用《湖北政务服务网》实行网上登记、网上年检,受理、办结行政许可申请50件,拟对22家社会组织撤销登记行政处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章程和行政许可决定书表述内容,养老机构、乡镇商会、宗教场所登记纳入社会组织改革内容,全市社会组织发展健康有序。

4.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聚焦“三留守”人员关爱、困境人员帮扶、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公共安全事件等重点领域,广泛征集申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12个;推进“爱满荆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1个,社会工作室2个;大力推广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应用,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4.3万人,完成新成立市直部门志愿服务支队注册工作14个,升级区镇处志愿服务支队23个,新增志愿服务大队57个,志愿服务项目800余个、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记录时长32万小时。

(五)深化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改革

1.加强残疾人福利保障。及时更新数据,核准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数据17875条。严格落实疫情期间残疾人“两项补贴”提标政策,两补资金做到按月公示、逐月发放。

2.加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实施“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严格落实疫情期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各项政策规定,成立街面巡查工作专班,加大巡查和救助力度,做到及时救助,安全送返。

3.全力做好婚姻殡葬服务。《关于疫情期间恢复预约办理婚姻登记的公告》,服务大厅安装智能热成像人体测温仪,实行提前预约,分批分时段登记。殡葬服务场所简化服务流程,严格落实“五专”要求,全力做好善后工作;稳步推进市殡仪服务中心、龙湾殡仪馆改扩建工作,积极推进油田陵园移交;继续落实惠民殡葬政策,为330名城乡低保等特殊困难对象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34.24万元。

(六)着力提升区划地名管理质量。一是扎实推进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和平安边界年检工作;二是积极做好《潜江市地名志》终审、《潜江市地名录》初审等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和地名文化名录体系建设创新项目;三是推进地名标志设置和道路命名工作。四是做好竹根滩镇、泽口街道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工作。

(七)着力推进民政重点项目建设

1.推进民政事业园建设。民政事业园计划投资2.98亿元,分二期建设。一期项目预计总投资18280万元,占地面积约67.4亩,建筑面积约39600㎡,现已完成土地交付、立项批复、市规委会审议、可研批复、初步设计、(一期)项目设计、项目清表、围栏、定界沟、施工用电、地质勘探、施工图纸审查、项目预算、财评等工作。

2.推动社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项目计划筹资1.1亿元,分三年对全市未达标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制定了《城镇社区服务场所提质改造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城乡社区建设和治理“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指挥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社区服务场所提质改造项目指挥部。

3.推动城乡公益性生态公墓建设。城市公益性生态公墓项目计划投资5425.89万元。公墓建成后,可满足城区1.5万个旧坟搬迁和园林、泰丰、杨市、总口园区40年的安葬需求。现已完成地上附着物补偿、项目立项、可研、项目用地红线图、定界图、项目环评、能评、土方回填造价预算等工作。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和市委督查室重点督办事项,出台《三年行动计划》,突出试点先行,采取花园式设计,今年拟推进的97个行政村级农村公益性公墓,已有76个村完成初步选址及报建工作。

4.推动殡葬服务设施提档升级。一是市殡仪服务中心综合楼建设项目。拟投资约500万元,规划建筑面积1881.3㎡。项目建成后,将全面提升潜江殡葬管理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殡葬需求。二是龙湾殡仪馆改扩建项目。拟投资1600万元,对龙湾殡仪馆改建扩建,目前处在规划阶段。三是江汉油田殡仪馆建设项目。为满足油田居民办丧需求,拟投资2000万元,新建油田殡仪服务中心。目前,正在办理土地征用等手续。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社会救助工作。一是持续做好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强化对低收入家庭的认定和纳入,消除兜底保障盲区,切实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二是加强特困供养政策落实。继续推进“平安工程”、“冬暖工程”建设。三是完善临时救助工作。推进对在册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中风险评估达到3级的严重精神障碍者和尿毒症、白血病、癌症、心脏病患者等重点困难对象的救助。四是完善家庭居民经济状况核对,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工作的精准度。

(二)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一是推进儿童福利工作。召开全市儿童关爱保护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加大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帮扶救助力度,开展“明天计划与爱同行”和“孤儿康复医疗明天计划”项目,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动态管理精准化提升年”行动,对困境儿童开展摸底、评估、帮扶。二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成31个示范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开展社区“幸福食堂”试点,落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三是继续实施慈善项目。实施“慈善助残”工程,资助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康复、特校学生生活及贫困残疾人家庭的“救急难”。实施“慈善安老”工程,以资助城乡福利院内部设施添置为依托,提高五保对象生活质量。开展“扶贫济困,奉献爱心”捐赠活动,解决城乡困难群众“救急难”诉求。

(三)社会事务工作。一是残疾人救助工作。探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与低保同步发放机制、重度残疾人数据与护理补贴对象数据比对机制,努力做到对象精准、应补尽补、发放及时。二是做好流浪乞讨救助工作。推动建立健全市镇两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和“冬季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三是稳步推进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发展。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公益性生态公墓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殡葬服务”,推进殡葬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

(四)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一是按照“一社区一对策”措施,加快推进城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二是全面完成规范制定或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工作。三是选择部分村(社区)探索开展社区治理积分制试点工作,持续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组织开展社区公益创投培训、市级公益创投大赛。四是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大社会组织行政执法力度,集中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构建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大格局。五是广泛开展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围绕困难群众精准帮扶、“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社区治理创新、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五)区划地名管理工作。一是完成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和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工作。二是做好“一请示三报告二图纸”行政区划调整申报工作。三是推进地名文化名录体系建设创新项目和平安边界年检工作。

(六)深化民政领域改革创新。一是加强政策创制。待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后,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制定落实意见,为党和政府的德政善举落到实处提供坚强保障。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推进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提升“一网通办”深度,积极完成市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电子证照”等各项清单任务对接工作。三是推动项目创新。积极推进社会救助政府购买服务、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直属公墓公益化改革、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镇(街道)、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建设等重点改革创新项目。四是科学编制“十四五”民政事业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