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低保动态工作总结

农村低保动态工作总结

农村低保动态工作总结

农村低保动态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正当全乡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力推进全乡农业农村工作之际,范副主席携各位领导莅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我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关心和厚爱。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及全乡1万2千多各族干部群众,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乡位于××县南部,距县城17公里。北靠上帕镇,东临兰坪县,南接子里甲乡,西与缅甸毗邻。境内山高坡陡,平均坡度为30度以上。国土面积为274.3平方公里,边境线长8.25公里。共有6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白族等少数民族。20xx年全乡年末总户数为3221户,总人口为12607人(其中农业户2842户、农业人口11941人);共有耕地面积12246.6亩(其中水田2135亩),人均耕地面积1.03亩;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1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8元,粮食总产量达418.91万公斤,人均有粮350.82公斤;年内牲畜出栏2232头(只)。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和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总体较低等诸多因素制约,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集边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特困乡。

近年来,在州、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农村低保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动态管理和提高标准为中心,不断加强调研,完善制度,规范操作,确保了全乡农村低保整体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下面,我就全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贯彻落实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实施农村低保工作的情况

(一)加强领导,统一部署

自开展农村低保工作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人大的监督及县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乡多次召开专题会,对农村低保工作进行研究。为加强对农村低保工作的领导,乡人民政府成立了由乡长为组长,民政助理为副组长,民政办、扶贫办和社会保障所等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在乡民政办设立了低保办公室,专人负责低保工作,同时,各村委会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由民政办负责具体业务指导及核实上报等工作,村委会负责低保户的申请、核实,初步形成了三级联动、上下贯通、层层落实的农村低保工作组织网络,保证了农村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有序运行。

(二)结合实际,制定相应政策

为了规范农村低保工作的操作和管理,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力度,我乡制定了《××乡人民政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方案》,建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农村低保工作的有序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开展农村低保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严把农村低保对象的申报、审核、审批程序关,分类施保、动态管理

随着全乡农村低保工作的不断推进,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村低保管理逐步规范,工作中,我们严格执行申报、审核、审批和发放程序。一是摸清底数,落实责任。对提出申请农村低保户的家庭情况、人口、人均收入、家庭主要劳动能力的身体状况等,进行入户调查,填写《农村低保入户调查表》,明确责任并坚持“谁入户,谁签字,谁负责”的调查责任制度,做到不重、不漏;二是坚持三榜公布制度。即村委会受理农村低保申请后,在7天内对申请人家庭成员的户籍、收入状况进行调查取证,集体讨论认为符合保障条件的,在村委会进行张榜公布,群众无异议后,将申请表签署意见等相关材料,按属地管理的原则,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乡人民政府对接到的申请表和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审核无误后,将符合保障条件的申请表连同相关材料报送县民政局。县民政局对上报的申请表和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保障条件的给予审批,并经乡镇人民政府通知村委会将发放金额张榜公布。张榜公布的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共同生活家庭人口、补助金额。公布时间不得少于3天,让群众知情放心。对有异议的,重新审核,对不符合保障条件的,通知申请人,并做好解释工作。三是建档立卡,严格审批。建立了农村低保家庭备案制度,对农村低保户的家庭情况、收入状况、年龄等都做了详细登记,同时实行农村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按季走访,按季审批。四是农村低保金实行按季发放。每季上旬,民政办将全乡各村已保的对象分别统计报送县民政局,民政局将资金划拨到农村信用社,再由乡民政办领取负责发放。在开展农村低保工作中,始终遵循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坚持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进一步健全了制度,强化了管理,完善了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切实将符合农村低保对象纳入保障范围。

(二)分类施保,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

20xx年全乡农村低保受益2862人, 1—6月共发放农村低保金68.688万元(每 人每月40元);7月起又提升到每人每月50元并新增农村低保对象指标1998人,7—12月农村低保受益达2862人,共发放农村低保金145.8万元。20xx年全乡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520户4860人,已发放1至3月份低保资金72.9万元。保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因残、因病丧失主要劳动能力和因各种原因形成的群众公认的生活常年贫困家庭及人均年收入在693元以下的特殊困难家庭成员。

三、存在的问题

农村低保工作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保证。通过不断努力探索,我乡的农村低保工作已步入正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让部分低收入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全乡农村低保工作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面窄标准低。从目前纳入低保的人数来看,我乡仍有许多需要低保而未纳入低保范围内的居民。20xx年我乡农业人口11941人,按照693元的温饱标准,目前只纳入4860人,全乡还有4590人的贫困人口需纳入农村低保,要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差距还很大。同时,农村低保标准偏低。目前我乡农村低保标准的月平均水平仅为50元,随着近年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低保资金更显不足。

农村低保动态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根据欠发达老区乡镇全面小康建设要求和山区发展实际,2009年山区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为:努力加快山区全面小康建设步伐,不断加大区域统筹力度,力争山区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增长6%以上。大力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实现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全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低收入农户增加20%以上。

随着*湾大桥的贯通,余姚成为长三角的中心区域,交通便利和物流成本的降低将给老区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在新一年里,围绕老区全面建设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我们将积极创新扶贫开发新模式和新机制,使加快发展始终贯穿于扶贫工作,今年重点要做好“一创新、三强化”:

一是创新下山移民工程思路。下山移民工程已被列为宁波市政府实事工程之一,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山区移民的新路子。一是调整工作思路。通过5年来下山移民工作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下山移民工程有必要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下步将①即从原来单一山区片,逐步扩大到全市山区;②重点对环境恶劣、交通闭塞的30户以下自然村、地质灾害户和农民饮用水库区上游的农户向中心村或较大规模村转移;③探索山区农民宅基地换房、南北协作移民工程的新路子。进一步做活全市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文章,使全市下山移民工作稳步推进。二是完善下山移民政策。要进一步完善下山移民政策,将现有的集中安置逐步转变为分散安置的货币奖励安置政策。着眼增强自行购房移民的内在动力,鼓励山区群众分散安置,实现在外迁移民的安置方法上有新突破。三是搭建就业培训平台,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以市级培训中心为龙头,乡镇培训基地为依靠,多渠道开展山区移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山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积极推进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服务工作,加快山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易地致富步伐。

二是强化发展山区特色经济。紧紧依托山区区域条件和现有特色,进一步整合政策资源,积极引导扶持优质高效的花卉、茶叶、竹笋等山区主导产业,大力打造一批特色农家乐和农业观光基地,不断提升山区特色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一要提升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围绕花卉、茶叶、竹笋等山区主导产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突出抓好绿色安全生产、市场流通和创建品牌,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示范带动等措施,引导山区乡镇、村建立“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多乡镇一品”和“多乡镇一业”的新型产业格局,扩大现代农业示范推广覆盖面,提升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在山区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大、效益好、用工多、辐射强的作用,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养殖业,拓展山区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创新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组织。以山区专业合作社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公司+农户”、“经济组织+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把农业农头企业、农村劳动力联合起来,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山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要扶持开发生态休闲旅游业。以建设高质量生态区域、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着眼于将*区建设成为长三角休闲胜地,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山区红色生态旅游业。利用*区境内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山区乡镇发展农家乐,大力打造一批特色农家乐和农业观光基地,扶持农家乐相关配套环境的建设,增强乡村休闲旅游的吸引力。

农村低保动态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推进“三个集中”:探索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新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发展,发展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创新工作思路,推进“三个集中”,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布局合理化、要素配置最佳化、实现效益最大化,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开发,促进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我们以农业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为主线,凸显外向、高效、生态、观光等现代农业的特色,规划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园区达21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2%。全市已形成森林生态体系和生态景观型农业片区、高科技设施型农业片区等“一个体系、片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38%。在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三个突出”,着力提升农业效益。一是突出科技兴农,按照生态、高效、集约、精确的要求,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份额已提高到58.5%,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8.5%。二是突出多元投入,积极吸引各类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今年推出的30个农业园区项目吸引投资21亿元,其中外资13亿元。三是培植龙头企业,重点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高收益领域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了朝阳集团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全市农业集中效果明显,2004年江阴华西、宜兴西太湖、阳山万亩水蜜桃、唯琼生态农庄等17个现代都市农业重点园区新增农业收益5077万元,园区内农民人均增收650元。

推进乡镇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推动农村产业集聚,促进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在推进工业集中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三个结合”,着力提升发展水平。一是与培植特色产业集群相结合,全市已形成江阴新材料、宜兴环保、新区电子信息、惠山汽车零部件、锡山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二是与转变增长方式相结合,引导农村企业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对进入集中区的企业设置技术含量、投资强度等“门槛”,低于规定标准的项目不直接供地,一律进标准厂房。三是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防止污染生态环境的项目进入园区。全市乡镇工业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农村工业集中区的投资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4亿元,单体项目平均投资规模1650万元,集中区的工业产出已占全市乡镇工业的67%。

引领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集中,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整合小城镇和自然村,重点抓好户数较少特别是20户以下的自然村落、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自然村落等五类村落的撤并。全市乡镇总数已从83个减少到59个,撤并自然村196个。在村镇撤并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农民,先安置后拆迁;科学规划建设,集中成片开发了公共设施齐全、社会事业配套、环境绿化美化的农民新社区,入住农民普遍比较满意,每个农民占用的宅基地也从100平方米降为30平方米,既节约了土地,又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江阴新桥镇已有50%的农民集中居住,节约土地2925亩。在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摒弃旧观念、旧习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江阴华西村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带领其合并的13个村组建精神文明建设开发公司,共同建设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推进“三大组织”建设:拓展农村生产关系的新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先进生产力,迫切需要发展与经济市场化、利益多元化相适应的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在实践中,我们推进“三大组织”建设,建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村委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两翼的组织体系,形成了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

随着村委改居委、农民变市民步伐的日益加快,农村集体资产如何做到产权明晰、有效运行、监管到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组织。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组织履行生产服务、资产积累、资源开发等职能,通过建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落实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有效维护了村民的权益,调动了村民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全国较早组建的黄巷镇陈巷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04年可支配收入达到650万元,每个股民平均分红2001元。目前,全市已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74个,净资产26亿元,持股人数24.8万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已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载体,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随着“三个集中”步伐的加快,如何实现土地有序流转、收益稳定增长?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组建浮动分配型、固定分配型、混合分配型三种类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使土地既成为农民生存的“护身符”、致富的“摇钱树”,又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牢固纽带。目前,全市已组建各类土地股份合作社92家,参与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的农民达78.6万人,占全市农民总数的36.5%。

随着农村市场化、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如何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正确处理低效益与高风险的矛盾,成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按照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利润的指导思想,坚持用工业化的方法、市场化的机制,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他们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组建标准上,坚持“四有”,即有健全的合作制度,规范化运作;有合作的手段,具备资金、技术等经营要素;有较大的合作规模,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有明显的合作效益,能促进农民增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既有松散型的,也有紧密型的;既有生产服务型的,也有产、加、销一体型的。目前,全市已建成112个“四有”示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推进“三大保障”建设:形成富民安民的新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先进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富民安民。为此,我们着力完善富民安民的支撑体系,努力构建和谐宜人的新农村。

大力完善创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制度,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税收制度,落实了自主创业奖励、异地务农补贴、公益岗位补贴、小额创业贷款、职业介绍补贴、搬迁企业补贴等政策。二是拓宽农民转移就业的门路,重点抓好“六个一批”:新老企业吸纳一批、发展三产容纳一批、自主创业鼓励一批、异地务工转移一批、搬迁企业带走一批、购买岗位安置一批。三是提高农民创业就业的技能,建设培训基地,完善培训机制,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今年全市已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4万人,青壮年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达到65%。

积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推行“五保一奖”制度。积极推进“社保”,加快扩大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新办企业一律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全市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已达到33.2万人。全面实施“地保”,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纳入保障体系的农民已达36万人。加快建立“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的办法,解决单纯务农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老年农民参保后个人不再缴费,直接按月领取养老金,全市已有40万老年农民享受这一福祉。继续完善“医保”,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两级财政资助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标准已达到每人每年30元以上。不断提高“低保”,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已提高到每月150元,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只生育一个孩子、年满50周岁的农村居民,每人每月奖励50元。同时,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建立农村救助基金,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村贫困户结对,帮助因病因灾致贫农户脱贫致富。

着力加强农村生态体系建设。实施“绿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绿化造林力度,突出经济林、生态林、景观林建设,农村森林覆盖率提高为21%。实施村镇净化工程,突出农村水、大气环境整治,建设“地绿、天蓝、水清、居佳”的新江南人家。滨湖区将生态环境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工作,大力推进太湖生态防护林、都市特色林、休闲观光林等六个农村造林绿化建设重点,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2%。

回顾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我们体会到

首先,要坚持观念先导,切实重视建设新农村问题。在**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虽然目前农业仅占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的2.2%,但“小比例却是大问题”。从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看,难点在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从“三农”的地位作用看,农民是最广大的群体,农村是最广阔的地域,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从现实条件看,**人均GDP达到6400美元,完全有可能做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此,我们把推进农村建设作为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同时配套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行政村调整优化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关于对万户农民实施扶贫帮困工程的若干意见》、《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加快实施农村“三个集中”的意见》、《加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意见》五个文件,全面加强“三农”工作。

农村低保动态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年农村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生产平稳增长

粮食。全年呈夏减秋增全年增的态势。在国家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的拉动下,粮食生产种植基础较好,管理措施得当,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精量播种等生产技术大面积推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63万亩,比上年减少2万亩;粮食总产量268万吨,比上年增加0.1万吨,增0.03%,实现了粮食总产和单产连续五年双增产。

棉花。面积、总产略减。受上年棉花价格偏低的影响,全市棉花播种面积46.6万亩,比上年减少0.5万亩,减1%。尽管前期气温较高,光照充足,棉花生育期提前,病虫害综合防治及时且发生较轻,但由于后期阴雨影响,棉花总产量3.6万吨,减3.9%。

油料。面积下降、总产增加。全年油料播种面积23.9万亩,比上年减少0.3万亩,减1.3%;单产244公斤,增幅为3%;总产5.8万吨,增产0.1万吨,增1.7%。

瓜菜生产效益增加。全市瓜菜总面积194万亩,其中蔬菜面积170.7万亩,瓜类面积23.3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691.8万吨,减2.6%。蔬菜种植结构发生新的变化,露地菜和低档菜种植面积减少,高档菜、精细菜等效益高的蔬菜面积扩大。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达到75.7万亩,比上年增加1万亩,其中大棚蔬菜达25万亩,增加0.8万亩。全年蔬菜市场行情好,平均价格比去年高20%以上,蔬菜生产效益增幅较大。

林业。按照南护水源、北治风沙的工作思路,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态市建设,荒山造林、平原绿化、绿色通道和退耕还林四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5.8万亩,全市林地面积达到24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果品产量可达44.9万吨,比上年增2.6%。

畜牧业。坚持一手抓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一手抓畜牧业稳定发展,按照中央的部署精神,加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监测体系,确保全市无重大疫情发生。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积极推动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实现了畜牧业平稳发展。但由于受前几年疫病传播、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和畜产品价格低迷等综合影响,全年奶牛饲养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家禽业相对稳定,生猪、牛、羊养殖有所下滑。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0.3万吨,下降6.2%;禽蛋总产量48.4万吨,下降2.5%;奶类总产量30.1万吨,增长12.3%。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类饲养小区达1285处,养殖专业户5.8万户,形成专业村320个,存养各类畜禽近5000万头(只),畜禽集中饲养量占75%以上。

水产养殖业。全年淡水养殖面积达到11.5万亩,比上年增加0.1万亩,淡水产品产量3.98万吨,增长7.6%。从养殖结构看,名优养殖面积3.3万亩,生态养殖面积5.5万亩,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2、惠农支农政策落实较好

全年各级财政支农资金达14亿元。其中粮食直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达1.87亿元;能繁母猪、奶牛补贴及政策性保险落实较好,其中能繁母猪和良种奶牛补贴达2300万元,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粮食增产和恢复生猪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取得积极进展,全年完成产业扶贫项目48个,总投资1.4亿元,到*年底,全市“一县十三乡”33万贫困农民的年纯收入水平基本达到1000元的省定贫困线,部分人口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本届政府提出的“三个基本实现、四个明显变化”的扶贫任务目标基本实现。

3、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全年完成各类水利工程投资6亿元,新发展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23.5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2万亩。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在继续抓好杜张水库除险加固收尾、鹊山龙湖开发和邢家渡、胡家岸两个大型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同时,开工建设了东联供水、腊山分洪、商河清源湖、章丘垛庄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实施“生态水保”工程,加快历城老泉、长清龙泉官庄等一批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7平方公里;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完成了48座病险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积极抓好塘坝、机井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复,保证了农业灌溉用水需要。农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方面,完成投资7130万元,使902个村、61.35万人吃上了合格的自来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9%,比年初提高14.4个百分点。

4、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

坚持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新认定市级龙头企业41家,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205家,企业资产总额95.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利税11.14亿元。初步形成了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的良好格局,建成以民天、五得利等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企业群体,以瑞海、晶荣、樱龙等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企业群体,以山东春雨、锦绣源等为龙头的果品加工销售群体,以雨润、维尔康、鑫意等为龙头的肉类屠宰加工群体,以佳宝、维维、伊利等为龙头的乳制品加工群体,以百乐沃、宇飞等为龙头的禽蛋类加工群体、以花木联合、盛苑花卉等为龙头的花卉生产销售等七大农业龙头企业群体。其中部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市级龙头企业112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粮食、蔬菜、水果等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78万亩,带动各类牲畜饲养378万头,禽类饲养量2002万只,带动农户增收21.8亿元,全市53%以上的农户纳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范围。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年,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78个,其中基层合作组织866个、专业联合组织达到212个,拥有成员19.3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5.92万户,覆盖7大领域、12个产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

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年,按照新一届市委提出的“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要求,以实施“十大行动”为重点,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民增收行动,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培植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城镇建设行动,编制了“城镇建设行动”总体规划,制定了配套政策和小城镇建设指导性标准。开工建设了十个小城镇建设项目,圆满完成了商河县怀仁镇的试点任务,其它9个小城镇建设已全面启动,其中章丘市文祖、普集镇工程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道路畅通行动,在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基础上,加快路面硬化向村内延伸,*年底村村通油路率达到99.1%,村内主干街道硬化率达到91.3%。饮水安全行动,各县(市)区统筹规划,多方面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保证了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开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9%,比年初提高14.4个百分点。生态富民行动,全市新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5.29万户,累计达到9万户,建立农村沼气协会等服务组织70余个,建设中小型沼气工程24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造林绿化行动,大力实施南部山区荒山绿化,全市完成造林面积7.4万亩,重点区域完成4.4万亩,超额完成年度造林任务。医疗惠民行动,以乡镇卫生院改造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当年完成30所农村卫生院主体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309.8万人,初步解决了农民就近就医问题。教育振兴行动,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农村贫困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农村教师工资已全额纳入县(市)区财政预算并实行统一标准发放;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弱势保障行动,制定了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实施办法,开展了农村低收入家庭普查工作,初步理顺了农村低保资金筹集渠道,健全完善了弱势群体保障机制。*年,全市共有3.6万人享受农村低保,全部达到人均960元以上的要求;全市确定的47处敬老院建设项目已完工31处,在建12处,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0%。市场拓展行动,协调扶持大中型流通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抓好“农家店”规划建设,完成市级配送中心1个,县级配送中心3个,乡镇驻地综合超市8处,提升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2处,建设标准化农家店608家。

总体看,*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较好,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主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出现近来最大涨幅。粮食从10月份开始快速上涨,粮食总体价格比同期上涨6.6%,其中:小麦价格为0.84元/斤,比同期上涨7.7%,玉米0.86元/斤,上涨8.9%;油料从年初开始上涨,油脂价格比同期上涨35%,目前大豆2.87元/斤,上涨10.4%,花生米5.21元/斤,上涨57.9%;肉蛋价格从5月份开始上升,12月份比同期上涨38.8%,其中:猪肉上涨56%,牛肉上涨48.6%,羊肉上涨30.2%,鲜蛋上涨10%;鲜菜价格平均上涨28.6%。农业生产资料1-10月份价格持平,四季度受煤电油价格上涨的影响,生资价格有所上涨,其中:尿素1850元/吨,比同期上涨5.7%,复合肥2500元/吨,上涨25%,农膜上涨20%。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虽然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短期上涨的幅度过大,不利于农业生产稳定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二是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农业结构调整仍然不快,农产品受市场影响较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较大,农民增收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龙头企业在全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数量少、规模小,加上中介经济组织不健全,对农业的带动和促进农民增收作用还不够强。

四是从建设新农村角度,由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不快,导致工业反哺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尤其是道路、水、电、生态建设方面,以及农村文化、医疗、卫生事业等建设相对滞后,许多水利工程老化、退化严重,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较重。南部山区、滩区和黄河以北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不快,加之部分县区财力紧张,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

二、*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分析*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有利因素较多。一是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摆在首位,不断加大投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格局逐步形成。二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为加快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各级政府各种支农措施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更加宽松。四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必将拉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五是农产品价格回升,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尚未打破,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不快,农民增收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二是农产品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生产资料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农业生产支出费用加大,不利于农民增产增收。三是与农村经济现实发展要求和建设新农村任务相比,支农投入受财力制约仍显不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薄弱、各种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的隐形负担较重。四是*年我市降雨比常年偏少,蓄水不足,*年抗灾保丰收的任务较重。

三、*年农村经济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年农村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市1号文件精神,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年主要任务目标:

──农业增加值增长1%。(按可比价格计算)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50万吨以上,蔬菜、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2%、5%、1.5%、10%。

──自来水入村率达到95%;净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以上。

──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3万亩,其中,荒山造林6万亩、经济林4万亩、用材林3万亩;果品产量50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27.6%以上。

──农村医、学、水、电、路等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1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一)强化支农政策的落实,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落实好国家对农民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农资综合补贴以及能繁母猪、良种奶牛补贴政策,确保及时发放到户,继续加大地方财政向农业的倾斜扶持力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坚持粮食“三条底线”,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积极推进农业良种工程,抓好国家优质粮食基地项目建设,提高优质粮食生产比重,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按照市场需求,进一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强化基地建设,稳定棉花、油料生产。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和畜牧、林果基地建设,重点扩大优质、无公害、高效益农产品的生产,不断增加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保障市场供给。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立足城郊优势,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品牌战略,不断作大做强特色农业和品牌产品,增强我市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重点培植肉蛋奶、大棚瓜菜、优势干鲜杂果、特色粮油、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增强畜牧、奶业、大葱、大蒜、玫瑰等特色品牌效应,依靠包装、精深加工提高优势产品的比重和附加值。二是继续加大对农林牧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优势特色基地的扶持。粮食重点向优质、专用方向发展,蔬菜继续搞好基地、六大精品园建设,重点扩大保护菜栽培面积。畜牧业抓住国家加大生猪扶持的机遇,促进生猪稳定增长,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突出壮大奶牛业,重点发展规模、专业、生态养殖,搞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三是抓好“二片四线”(机场、城区周围;济青、济菏、京福和绕城高速)重点区域150万亩农业结构调整,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提高土地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四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继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财政扶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引导和扶持中小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带动能力。鼓励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中介经济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户建立更为紧密的连接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三)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开发,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形成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积极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积极实施“十、百、千”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加强县(市)区农业科技园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发展。切实抓好农民科技和就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引导农业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四)加强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部署,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加强水利、生态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水利工程,结合水源建设,重点抓好鹊山龙湖和商河、济阳、平阴平原水库建设,续建东联供水工程;防洪工程,重点加快腊山分洪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抓好章丘垛庄水库除险加固续建,开工建设3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抓好邢家渡、胡家岸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搞好省市补助节水项目的实施,确保节水灌溉面积增加10万亩。进一步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历城西南峪、章丘黑峪、长清浪山等16条小流域和黄河北部2片风沙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确保536个村、31.7万人通上自来水,入村率达到95%以上。继续抓好封山育林、平原绿化、绿色通道和退耕还林四大生态建设工程,明年完成3万亩荒山绿化、2万亩退耕还林建设,积极搞好乡村道路和村庄绿化,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农村低保动态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这次全省农村低保工作会议,是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工作经验,认真研究加快推进我省农村低保工作的具体措施,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积极推动我省农村低保工作再上新水平。刚才,张俊副秘书长传达了全国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东营、济宁、菏泽三市分别介绍了经验做法,省民政厅杨金镜厅长和省财政厅阮凤英副厅长对下步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希望大家结合各自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把握形势,充分认识做好农村低保工作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决定今年在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这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是广大人民群众殷切期盼的一件好事,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一件实事。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为农村困难群众雪中送炭。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就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作出郑重承诺,并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研究。前段时间,国务院专门召开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会议,回良玉副总理出席并作出总体部署。最近,国务院又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李建国书记、姜大明代省长非常关心困难群众生活。李建国书记在听取民政厅工作汇报时明确提出,我省农村低保人口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财政要加大投入,做到应保尽保。姜大明代省长最近在几次重要会议上,反复强调农村低保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级政府一定把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农村低保工作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广大农村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好这项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和政治任务。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省农村低保工作有了很大进展。截止去年底,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全面建制,为低保工作的深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省委、省政府把做好农村低保工作列入为农民办的12件实事之一,并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为抓好这项工作的落实,准确把握农村低保工作现状,省政府组成联合调研组,在省内外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农村低保调研。省民政厅及时组织进行了农村低收入家庭普查,做了大量的调查、统计、核实工作,基本摸清了我省农村贫困人口的底数。省财政努力优化调整支出结构,今年首次安排了农村低保预算,并制定了低保资金管理办法,确定了省级补助资金分配意见。地方各级财政也安排了农村低保预算。经过上半年的不懈努力,全省农村低保工作呈现出加速推进之势。目前,全省保障人数达到64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0万人。应该说,取得今天这些成绩是来之不易的,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财政等部门同志们大量心血和汗水。特别是那些低保建制较晚、基础相对薄弱的地方,能够克服困难,甚至后来居上,更是难能可贵。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对大家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我省农村低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还存在着保障范围较窄、资金投入较少、救助水平较低、工作不够规范等问题,与东部沿海省份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对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把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上来,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历史和现实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把这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善举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化为人民的福祉,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二、明确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工作

根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和最近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的意见,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村低保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今年,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同时,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政策、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农村低保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实行属地管理;立足农村实际,科学设计方案;统筹政策安排,搞好衔接配套。按照上述原则和要求,做好我省的农村低保工作,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科学制定低保标准。制定低保标准是一项十分严肃的事情,直接关系到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的成效,必须进行科学调查和测算。低保标准既不能定得太高,使一部分人产生依赖思想,乃至影响其他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不能定得过低,影响解决困难群众温饱问题的实际效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借鉴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原有的成功经验,由县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扶贫、物价、统计等部门,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合理确定,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但原则上不得低于省政府确定的每人每年800元的最低保障标准。确定农村低保标准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物价水平、消费能力和政府财力状况等方面的因素,搞好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和生活性补助措施的衔接,也可以适当参考省内外其他同类经济发展地区的保障标准,以有利于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现行保障标准高于800元的地方,不要因为省里确定了最低保障线而降低保障标准、减少保障人数。同时,要建立动态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变化等情况,适时、适度进行调整,不断提高农村低保救助水平。

(二)合理确定对象范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各地在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首先把对象范围搞准确,该保的一个不能少,不该保的一个也不能多。具体工作中,一方面,要立足农村生活经营活动实际,准确核实申请人家庭收入,了解其家庭财产、劳动力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农村家庭按国家规定所获得的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以及教育、见义勇为等方面的奖励性补助,一般不计入家庭收入。核实农村居民家庭收入,要充分反映农业收入的季节性特征,采取简单易行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各地在确定低保对象范围时,要把民主评议与家庭收入核算结合起来,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相信依靠群众,真正把那些群众公认确实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坚决防止搞暗箱操作或个别人说了算。对那些故意隐瞒家庭收入、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低保标准的,经过民主评议和公示、群众有异议或反映强烈的,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无故不从事生产劳动的,以及不依法履行赡养、抚(扶)养义务的等情况,要从严审查,严格把关,暂缓办理有关手续。要千方百计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家庭纳入保障范围,保持他们的生活稳定。这是省委、省政府对当前农村低保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困难群众依法应该享受的权利,是一项硬任务,必须坚决完成。

(三)着力规范政策操作。国务院要求,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要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按照属地进行管理。各地要切实加强规范化建设,严格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定期审核动态管理。一是要坚持个人申请、村居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运行机制,特别要把基层的工作做实、做细。村民委员会要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对申请人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组织民主评议后提出初步意见上报乡镇。乡镇人民政府要实行全员审核,逐个详细调查核实申请人家庭情况,确认无误后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县级民政部门要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对上报的家庭作进一步的核实。这些工作每一步都要有制度、有责任人、有档案记录,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权责明确。二是要实行阳光操作,公开透明。从县到乡镇、到村居,都必须向社会公布低保政策、低保对象、低保标准、低保水平等有关信息,建立严格的公示制度。公示的重点内容为:申请人家庭情况、民主评议意见、审核审批意见、实际补助水平等,全程接受群众监督,防止“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的发生。对公示没有异议的,要按程序及时落实申请人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对公示有异议的,要进行调查核实,认真处理。切实做到好事办好,决不可因工作不细、处事不公引发邻里攀比等矛盾,确保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三是要定期审核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对困难程度缓解且收入水平已超过低保线的家庭,要及时退出低保,停发低保金;对收入发生变动但仍在低保线以下的家庭,要及时增发或减发低保金,切实做到“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省民政和财政部门要适应农村低保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抓紧研究开发全省农村低保信息系统,统一农村低保证件,加强工作人员培训,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全面提升农村低保工作管理水平。

(四)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经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已确定把我省纳入了补助范围,省委、省政府也决定进一步加大农村低保投入。昨天,省政府常务会议确定,将目前全省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178.7万人,全部纳入低保对象范围。省级对东、中、西部地区的补助标准,由年初确定的每人每月3元、6元、9元,提高到8元、12元、16元,切实减轻基层配套压力,确保实现应保尽保。在资金使用上,重点对县乡财政弱、贫困人口多、保障任务重的地区予以倾斜。地方各级财政要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尽快确定今年市、县、乡三级农村低保资金负担比例。省财政厅将在驻市检查办事处审核基础上,会同省民政厅综合考评后,拨付省级补助资金。农村低保资金要实行社会化发放,由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同级民政部门提出的发放名单和金额,以财政涉农资金“一本通”的方式直接发放到户。能否将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地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这也是对我们各级政府领导执政能力和群众观念的一次检验。各地一定要加强对农村低保资金监管,做到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各级政府以及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定期跟踪检查资金使用情况,从制度上、源头上遏制挤占挪用、虚列少列、列而不支和虚报冒领等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村低保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农村低保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统筹协调,务求实效,确保把这项惠及农村困难群众的好事办好,真正做成“精品工程”。

一是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要将农村低保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摆上突出位置,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特别是在拿钱的问题上要下大决心。分管负责同志要靠上抓,随时掌握工作进度,经常听取汇报,加大协调力度,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本地区的农村低保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各级民政部门作为主管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深入开展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基层做好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农村低保预算,解决好工作经费,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确保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组织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外出务工和就业。扶贫部门要组织有一定条件的困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帮助他们尽早脱贫致富。其他相关部门也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共同做好农村低保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是要严格督查,狠抓落实。这次会议之后,民政部门要用一个半月的时间,为全省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办理完成认定和发证工作;财政部门根据民政部门的认定,要做到发证一个,审核一个,资金发放一个,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好事办实、办好。省政府将加强对农村低保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各地的工作落实、资金到位、保障人数等情况,定期通报工作进度。省里要求整个工作11月底以前全部完成,12月份省政府将派出专项检查组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予以通报。各市也要加强对县(市、区)的检查力度,坚决杜绝工作不实或出现弄虚作假。必须强调,低保资金是各级党委、政府给老百姓的“救命钱”,必须专款专用,及时足额拨付,如数发到困难群众手中。要严肃工作纪律,对违反低保工作程序的,进行批评教育;违规使用低保资金的,要及时查处。

三是要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农村低保制度不是权宜之计,这是国家的一项长期制度性安排。各地要从长远打算,建立健全低保组织机构,重点解决“没人办事、没钱办事”的问题,打牢农村低保工作基础。广大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承担着入户调查、审核、审批、发放、动态管理等大量具体工作,直接面对成千上万的困难群众,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和复杂矛盾,任务繁重。对此,县乡两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整合县乡管理机构和人力资源,合理调整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的职责,配备充实工作人员,足额安排工作经费,确保农村低保工作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