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感恩节的来历

中国感恩节的来历

中国感恩节的来历

中国感恩节的来历范文第1篇

感恩节的来历简介

来历说法一:源于《圣经》

在旧约《圣经》申命记的16章13-17中,记载了以色列的住棚节:“你由禾场和榨酒池内收藏了以后,应七天举行帐棚节。在这庆节内,你和你的儿女、仆婢,以及在你城镇内的肋未人、外方人、孤儿和寡妇都应欢乐。你应在上主所选定的地方,为上主你的天主举行这庆节七天,因为上主你的天主要在你的一切收获和你着手进行的一切事上祝福你,使你满心喜乐。”

“每年三次,即在无酵节、七七节和帐棚节,你所有的男子都应到上主所选的地方去,朝拜上主你的天主;但不要空手出现在上主面前,每人应照上主你的天主赐予你的,依自己的财力,奉献礼品。”

圣经传说,当年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梅西蒙主召叫,带领60万人出埃及,天主的大能带领他们过红海如干地,避开追兵。但是却因为他们在困难面前只看环境而忘记天主,导致本来十几日可完成的旅程却走了四十年。但天主保守他们,四十年衣不烂,鞋不破,还供给食物。在这一段日子里,他们白天行走,晚上住在棚子里,最后终于进入了迦南地。撒种后的第一年秋天就获得了好的收成。为了感谢神将他们从为奴之地拯救出来,也为了感谢神所赐的安居乐业与丰衣足食,以色列人守住棚节以表达心中的感恩之情,直到如今。

来历说法二:“五月花号”的传说

1620xx年英国102人登上了“五月花号”,经过65天艰难的航行来到美洲大陆,又经历了一个严酷的寒冬,到了春天只剩下53个人。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他们春种,秋收,然后共同庆祝这来之不易的收成,感谢神保守他们性命存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传承了过感恩节的传统。

过感恩节的意义

感恩节,普遍认为起源于美国,现已为美国的国定节日。美国人对感恩节的重视程度和过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起初的美国人过感恩节的意义有两个,一是虔诚的感谢上苍护佑一年来风调雨顺,使庄稼获得了丰收;二是忠心的感谢勤劳善良的土著人对自己的帮助——才保全了性命。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过感恩节的意义和方式已拓展了更为广泛的内容和形式:

1、亲人团聚。劳燕分飞了一年的家人从天南海北赶回来,会聚在一起倾吐衷肠,感谢亲人对自己关爱与付出。

2、朋友聚会。分享美餐,共叙友情。

3、同事联欢。感谢同事的问候与帮助,感谢同事付出的努力使自己赖以生存的企业又平安健康的度过了一年。

4、拜访师长。感谢师长对自己的教诲、帮助和关怀。

中国感恩节的来历范文第2篇

乙: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感恩节的来历和意义吗?

感恩节它起源于美国,是美国法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在这一天,具有各种信仰和各种背景的美国人,他们会共同为他们一年来所受到的上苍的恩典表示感谢,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这一天有一个最妙和最吸引人的是有丰富的家宴烤火鸡和南瓜馅饼,这些菜一直是感恩节中最富于传统和最受人喜爱的食品。

甲:感恩节虽是西方节日,但感恩却是中华人民延续几千年的优良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华人民就乐于助人,知恩图报,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或许我们经历了许多坎河艰辛,但是相对于那些孤援无助的人们来说,我们是幸运的。人们感谢上帝而产生了感恩节。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需要感谢上帝,而是要感谢身边的人,在身边寻找自己最想感谢的人。 乙:下面让我们欢迎青青芳草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们的手语表演《感恩的心》

甲:对父母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予我生命,让我健康成长,他们的一次次牵扶,让我在远离父母的时候,放飞理想。对老师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了我教诲,让我抛却愚昧,懂得思考,在学习的历程中实现自我。

乙:对兄弟姐妹心存感恩,因为他们让我在这尘世间不再孤单,让我知道有人可以和我血脉相连。

中国感恩节的来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挖掘教材 感恩教育

屈指算来,走上教坛已近二十年,期间我见证了一批批学生的成长,也见证了一些学生的麻木不仁、心无感恩,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在教学过程中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感恩教育不可少。历史学科感恩教育素材丰富,老师应适时、适地、有效地挖掘教材,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感恩教育。近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尝试,自感受益良多,现将自己的体会及做法付诸笔端与同行们商榷。

一、前提:教师应心怀感恩,用心对待教育

“师者,人之模范也”。故教师要求学生学会感恩,自己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心怀感恩,牢记使命,用心对待教育,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耐心给予帮助;当学生思想有波动时及时给予引导;当学生犯错误时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师者果真如此,学生一定会感觉到老师是负责任的、是爱他们的。学生自然也会心怀感恩,真心做人,用心对待学业。上历史课时,当有学生犯困,我常常轻轻走过去提醒他;当有学生犯了错误,我用引导替代无休止的埋怨和批评;当学生学习成绩出现波动时,我会及时与他们促膝交流,共寻根源并制定出改进方案;当班级有学生犯重病住院时,我会带领学生看望他(她),若该生家庭贫困,我还会发动师生一起为他(她)捐款……慢慢地,在学生眼里我看到了上进和感激的目光,班级也就变成温暖的家。学生这些细节的变化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有思想上的交流,还有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相互理解,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

二、关键:教师要善挖教材,适时感恩教育

1.感祖国之恩――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一个人最大的事情,也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中学历史学科思想性强,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丰富,历史教师要善于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过程中。

(1)荣耀中华的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考古发现:早在1400多万年前被视为人猿共同祖先的腊马古猿已在我国土地上生活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及养蚕缫丝的国家,距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商朝的甲骨文留下了世界上有关日食、月食的最早观测记录;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座大型单孔石拱桥;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文字,流行世界各地;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光耀世界……从夏的建立、秦的统一、唐的强盛到康乾盛世,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五十六个民族同舟共济、奋斗进取,“神舟”飞天,玉兔奔月,蛟龙下海……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及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2)“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人无志不立”。翻阅历史,中华大地英烈豪杰令人钦佩。屈原为挽救祖国危亡,竭诚尽智、以身殉国;西汉苏武面对匈奴威逼,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东晋祖逖“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民族英烈文天祥为国家、为人民自强不息,忠贞不渝;明朝戚继光抗倭,妇孺皆赞;林则徐勇击敌寇,虎门销烟,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诺言;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激励国人救亡图存;孙中山先生为了中国革命,鞠躬尽瘁;、等革命家为实现民族独立,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教师依教学进度适时介绍这些先进人物出生入死、顽强斗争的史实,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义务感、对民族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使命感,进而将这种情感升华为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了人民幸福、国家独立和富强贡献一切,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3)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历史上,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及统一,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其壮举动感天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勇驱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爱国将士誓捍国土,英勇抗英,最终壮烈牺牲;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将士不畏劳苦,奋力杀敌,收复新疆,粉碎俄、英两国分裂我国领土的阴谋。诗人丘逢甲倾家财为兵饷,训练乡团义兵,抗击日寇侵台,誓维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80年代初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针对和国际,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国家法》,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展现这些史实,让学生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同时让学生明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宏伟事业,任何阻挠国家统一、分裂祖国的图谋都将失败。

2.感自然之恩――生态文明教育

(1)人为破坏自然,惨痛教训当吸取。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若践之,必自食苦果。翻开历史,此类教训令人痛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砍光了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到了两汉时期,黄河多次泛滥,危及百姓生活。隋唐时期,放火烧山、向山要田现象频现,水土流失严重。清朝前期人口剧增,盲目垦荒,造成了山区因长期被开发和掠夺而环境恶化。中国近代由于战争频发、矿藏滥采等因素致使土地荒漠化及盐碱化、湖泊泥沙淤积、生物物种减少甚至灭绝。新中国建立后的“”、“”及改革开放之初人口惯性增长造成了资源环境的恶化。三次工业革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排放工业垃圾,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土地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凸显,海啸、厄尔尼诺现象频发,人类面临生存危机。

(2)人地和谐共处,美丽家园是期盼。地球是生命的摇篮,自然是人类的母亲,离开了自然人类就难以生存。为此,人类感恩自然的给予,用心呵护自然。先秦时期,周文王告诫儿子武王要按自然规律合理使用自然;道家则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绳,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管仲在治国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综合考虑,呼吁“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菜,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孟子进一步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战国时期已有了约束乱砍滥伐行为、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条文。由于多方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的木覆盖率超过50%。古代蒙古族更是把自然环境的价值看得超过个人的生命价值,为了处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平衡,他们通过“游”保护生态平衡;为了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习惯法还规定:禁止向水中溺尿;春夏两季人们不可以白昼入水,或者在河中洗手。在蒙古族的精心呵护下,古代的蒙古大草原始终翠丽茂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改善生态环境,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建设小浪底、三峡、“三北防护林”等大型生态工程;2007年中共十七大,将生态文明概念写入中央文件,实现天蓝水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通过正反两方面史实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要懂得感恩自然,善于保护环境。面对潺潺流水、清澈的池塘我们才会有健康;面对悠悠蓝天、朵朵白云我们才会有梦想;面对参天大树、飘香的花朵我们才会有希望。

3.感社会之恩――和谐社会教育

(1)和谐之音当弘扬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对于和谐之音我们当加以弘扬。历史上和谐思想主要有:孔孟提倡“仁”、“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唐太宗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强调“存百姓”思想;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主张建立和谐制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呼唤用理性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历史上和谐的实践主要有:中国古代西汉、唐朝及明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社会生产;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缓和社会矛盾;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2)不和之举应剔除不和之举有悖历史潮流,我们要引以为戒、坚决剔除。历史上不和谐的典例主要有:商及秦隋王朝统治后期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两次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生灵涂炭;印度独立后,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不仅阻碍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甚至导致印度政局动荡;当前世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贩毒走私等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对世界和平提出了新的严重挑战。

社会之所以会不断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类能长期友好相处,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人类应当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携手努力,共建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感恩节的来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感恩教育;渗透

目前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90后的孩子,许多是四二一家庭中的一,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家庭、他人要求很高,但对自己要求很低,不懂得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在媒体上,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责任感与“反哺”之情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严重扭曲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学生身上表现的是:不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不知感激好心人援助之恩,不知感激自然的造物之恩……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人的可塑性最强,再加上初中生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的特性,因此这一时期对初中生加强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作为历史教师,充分利用历史课堂,在教学中加强感恩教育就尤为重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笔者做了些尝试和探索。

一、感祖国之恩――培养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立志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民族团结的凝聚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生活长时间的融和所形成的,各民族之间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共同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们事业必胜的保证。如果国家不统一、民族不团结,国家就要衰败,人民就要受苦受难。历史上虽有短暂的分裂如五代十国、三国鼎立,但统一是大趋势。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过不懈的努力和杰出的贡献。

为了维护民族间的团结,历史上曾经有两位伟大的女性,一位是王昭君、一位是文成公主。她们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睦,不远万里远嫁匈奴和吐蕃,以结秦晋之好,使民族之间矛盾化干戈为玉帛,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至今昭君墓仍旧驻守在大青山上,遥望着故乡。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历史是涌现了许许多多的爱国志士。像南宋“精忠报国”的岳飞,为恢复中原“闻鸡起舞”的祖逖。他们盼望国家统一的爱国之心跃然纸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不仅具有倡导民族气节,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意义,而且突出了要求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这几乎成了每一位爱国的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成立伊始,一批颇有名望的科学家纷纷取道回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李四光谢绝英国导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我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辗转回到祖国的怀抱。

二、感社会之恩――构建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

和谐是当今思想的主流,创建和谐社会是国家所致力追求的目标。和谐的基础是感恩,只有感恩才会有感动,只有感动才会有感谢。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爱’思想,”仁者爱人也,强调以爱人之心协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孟子更深刻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和谐社会观教育。当今中学生受到了许多社会恩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自然给予,师长教诲,父母养育,亲友的关怀,他人的帮助,所以应该学会感恩,才会对别人施恩,对社会予以回报。所以历史教师有责任利用历史课堂这一平台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使学生树立知恩图报的意识。

三、感养育之恩,教诲之恩――孝顺父母,尊敬老师

感恩教育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对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感恩,他还会对其他的人感恩吗?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要先教诲学生感恩自己的父母,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然后学会感恩别人,再由人推物,直到感念世界的万事万物,感恩天下所有的人。如果一个不能爱自己父母的人就很难做到去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恰恰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一项闪亮的道德情感,而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则给我们带来了广泛的素材,这就要求老师要有“透视”的眼光深入挖掘历史课中的教育资源。在讲到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时,可联系生活在汉代的女孩缇萦,勇敢的前往京城,上书汉文帝,最终促使汉文帝废除一些残酷的肉刑,感的是父亲养育之恩,而汉文帝刘恒,贵为天子,但母亲所服汤药他都亲口尝试。在位24年,重德治,行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一直到后来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其次就是感恩师长,例如:孔子对学生因材施教,指出子路的缺点,使学生的才能得以发展,赢得学生的感恩。子路决心跟孔子好好读书,这就是报答了老师的恩情,他最终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当讲到近现代史时就免不了给学生讲、、等老一辈革命家尊师重教的故事。尤其是,他对自己的老师这样说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至今,这是教育学生尊师重教的良好素材。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更应该提倡和发扬,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要求。

历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历史上的人,生活中的人;课堂上的人,社会中的人。让正在成长的学生,以历史上的道德模范,以生活中各类感恩典型为榜样,让学生去认识、去感知祖国之恩、自然之恩、社会之恩,从而在行动上去报效祖国、保护自然、回馈社会,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我想这就是初中历史教学中感恩教育的目的吧。

【参考文献】

[1]《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

中国感恩节的来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走遍美国》 感恩 教育缺失 人格 责任感

《走遍美国》这部英语教学片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它以情景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故事围绕美国一个普通家庭四代人展开。它全方位展现了美国家庭生活。通过收看这部情景剧,观众不但可以锻炼自己的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能力,还可以欣赏演员专业的表演技巧,更能了解美国文化的点点滴滴。

一、走进《走遍美国》第6集“Thanks giving”欣赏美国的感恩节

《走遍美国》第6集“Thanks giving”感恩。这一集剧情围绕美国人过感恩节展开,集中展现美国人过感恩节的主要活动,使观众全面了解美国主要节日之一――感恩节。本集分三部分,从中我们知道美国人要吃感恩大餐,听到了他们的感恩表白,和他们一起欣赏了美国具有代表性的活动――通过电视收看游行活动和大学生橄榄球赛。通过观看本集,观众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一)感恩节是美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它有悠久的历史

感恩节在每年十一月第四周的星期四。这一天全国人都在欢度佳节。感恩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1620年。当年一百多名英国清教徒不堪本国教会的种种迫害,坐“五月号”船飘过大西洋,来到了美洲。当时正值寒冬时节,这些清教徒在这里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他们没有吃的东西,没有住的地方,在这种残酷的生存环境中挣扎着。冬季过去,他们这些人中已经有一半人死去。正在危难之时,好心的印第安人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教他们如何种田、如何狩猎。这年秋天,活下来的这群人得到了大丰收。所以,他们决定感谢上帝赐予他们的好年景,感谢印第安人对他们的真心相助,创立了感恩节。可见,感恩节的本意就是要感谢上苍,感谢大地,感谢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在自己生命中经历过的一切。

(二)感恩文化渗透在整个节日活动中

火鸡和南瓜饼是美国感恩节传统食物。无论身处何地,亲人们都尽量在这一天团聚在一起,共享火鸡的味道。那是一种家乡的味道。大家坐在一起共同诉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感恩情和深深的感恩意。

《走遍美国》第6集(III)集中描写了全家人的感恩活动。美国人有时会邀请一些朋友来家里一起过感恩节。在这个片子里可以看到除了家人,也邀请了Susan的男朋友和他的女儿一起过感恩节。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享受火鸡大餐之前进行感恩表白。首先,一家之主的Phillip发言。他请大家回忆感恩节的意义。(Phillip says that first, I think we should take a moment and remember the meeting of Thanks Giving. )这是一个传统,即吃饭之前要进行祷告,感谢上帝赐予他们这顿美餐,感谢印第安人的好心相助。接下来大家会依次进行感恩发言,将自己最感谢的人和事告诉大家。爷爷感谢能和大家快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并感谢一年来身体健康,万事如意。(Grandpa says that I give thanks for being here with my family and for being well, so I can enjoy you all.)过去,爷爷一个人住在外地。为了和家人团聚享受快乐的家庭生活,他来到儿子家,和儿子、孙子住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从此,爷爷不再孤单、寂寞。接下来Susan(女儿)要进行感恩表白。Susan在外地工作,为了和家人团聚,她特地从外地赶回来。她首先感谢一年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接下来感谢她能有机会与Harry和他的女儿Michelle相遇。正是Harry的出现点燃了这位女强人Susan的爱情火种,使她觉得生活更加美好。因此,她感谢她的男朋友。(Susan says that I’d like to give thanks for a healthy years, a good job, and for meeting Harry and Michelle.)Harry感谢主人全家的盛情款待,感谢能有机会遇到Susan。(Harry says that we’d like to give thanks for meeting Susan and the Steward family.)小儿子Robbie首先感谢他爷爷能来这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其次他感谢数学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照顾,这次考试才能顺利通过。(Robbie says that I’d like to give thanks for grandpa for coming to live with us and I’d also like to thank my math teacher for giving me a passing grade. )大儿子Richard是一名摄影师。他感谢自己的妻子Marilyn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在生活上对自己的关照。(Richard says that I’d like to thank Marilyn for being so patient.)Marilyn同样感谢自己的丈夫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和鼓励。(Marilyn says that I should thank you for encouraging me to keep working on my fashion designs and I’m lucky to have a husband with an artistic eye.)

从他们的感恩表白中可以看出全家人和睦相处,夫妻恩爱,家庭幸福。同时,大家也可以充分体会到美国人感恩范围之广、幅度之大。正是由于他们心中充满感恩之情,才会感谢他人对自己做出的一切,才会懂得回报。

二、美国的感恩文化贯穿于家庭教育中,促使孩子人格健康发展

美国是一个崇尚独立、自主的国家。这种观念体现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自主性。很小的时候,孩子就自己用手抓饭吃。孩子一岁多就和父母分床睡觉。父母鼓励孩子做“自理小主人”,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吃完饭自己放碗筷、自己洗衣服等等。由于长期训练,美国孩子自立性很强。他们认为这就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再有能力的人也会遇到困难,也会有过不去的坎儿。当对方向自己伸出援助之手时,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美国人懂得感恩。他们感谢天,感谢地,感谢身边给过自己幸福和快乐的人。

美国家长让自己的孩子承担义务,在实际工作中体会感恩之情。美国孩子经常去做义工。通过为他人服务,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能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好品质。在做义工的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了工作的成就感,也体会到了帮助别人获得感谢的自豪和骄傲感。做义工不仅锻炼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他们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同时,他们深深体会到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深刻体会到爱与被爱的滋味,更深刻地理解付出与回报的含义。

美国人经常会将“谢谢”挂在嘴边。“谢谢”不是很简单的表白,它有深刻的内涵――深深的感激之情。因为受到了别人的关心帮助,所以要对对方说“谢谢”。正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感恩的种子。

美国的孩子在感恩教育中长大。这种环境会使孩子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为使自己的明天更美好,不但会努力奋斗,而且会发自内心感谢他人。美国的感恩文化会培养孩子们善待他人,积极勤奋的健康人格。

三、与美国相比,我国家庭教育中缺少感恩文化和感恩教育

中国自古是一个文化之邦,早有“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这充分说明中国人重视感恩教育,我国的感恩文化历史悠久。但是在当今中国,感恩之心却越来越淡。有些中国父母呕心沥血抚养儿女长大,却得不到儿女的感激,得不到儿女的回报。很多年轻人目中无人,轻狂自傲,仇视家人和社会,甚至稍遇挫折就有一死了之的念头。这种人总觉得他人给予自己的关心和关注太少,不付出只索取。这种情况在90后、00后身上体现更为明显。这种现象背后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是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缺少感恩文化和感恩教育。

(一)家长没有刻意给孩子灌输“感恩”思想

许多家长认为养儿育女是家长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应该感激的。这种“只做不说”的教育理念是有弊端的。父母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孩子的需要。为了孩子,父母再辛苦也不怕;为了孩子,父母再累也不怕。但是孩子未必会关心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由于没有感恩意识,孩子自然不会去感谢父母辛苦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反而,许多孩子觉得父母给他们的不够多、不够好,更不会懂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因此,他们不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不懂得感激父母和帮助过他们的人。孩子羽翼丰满奔向新生活之后,他们在闲暇之余,约会,请客,听音乐,聊微信,很少有人想想自己奔波忙碌的双亲,很少主动关心父母的疾苦。他们认为父母是钢铁之躯,能经得起风雨,能撑起自己的一片天。没有孩子牵挂的父母是那么孤独和寂寞。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表达出多少父母对子女的企盼之情。

(二)家长教育观念的误区――智育教育扩大化,缺乏其他方面的教育

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去培养孩子,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飞黄腾达。许多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更聪明,家长必须给孩子最好的营养。因此,家长会不惜血本买高价奶粉,买各种益智玩具。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送孩子去好幼儿园、好学校。为了培养孩子多才多艺,父母闲暇时候还要陪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孩子之间互相比谁的分数高、谁的才艺多。但这样的学生就是人才吗?笔者认为这样的学生不是人才,只能是一个学习的机器。所谓“人才”首先应该具有完整的人格。而中国的家庭教育恰恰缺少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对孩子性格情操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只能造就高智商、低情商、低能力、低社会适应性、自私、高傲的伪人才。

(三)现在社会中许多不安定因素导致许多父母不敢放手去做一些事情,造成孩子在生活、心理上的依赖

在“4-2-1”这样的家庭模式中,孩子被视为“掌上明珠”。可以说,孩子不但是祖国的明天,更是家庭的全部希望。为了使这棵幼苗健康成长,家长百般呵护,精心照料。孩子稍大些,当家长想放手的时候又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难题。路上有太多的“马路杀手”,曾夺去多少孩子幼小的生命;社会上有太多的诱惑,KTV歌厅、大型游戏厅、网吧等等。家长不严加管理孩子,他们就有可能对这些诱惑痴迷,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父母各方面的关照,使孩子失去了锻炼自我的机会,失去了发表自我主张的自由,孩子在“温室”中长大,对父母付出的辛苦和汗水习以为常,不懂感激,更不懂得回报。孩子习惯成自然,没有自己做主的机会,没有成就感和责任感,自然也就没有了感恩之情。

四、总结

通过中美感恩文化的比较可以看出:美国家庭注重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和善待他人的良好品质。中国家庭缺乏感恩教育,培养目标单一。中国的家长应该借鉴美国家庭教育中的好的方面,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创造适应社会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多鼓励孩子做一些施恩的事情,从中感受被人赞许和感激的畅快心情。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在一个健康的、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这样家长既可以放手,又可以放心。让感恩之行落在实处,让感恩之情遍地开花。

参考文献:

[1]走遍美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陈旭.中美教育的差异.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