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R651.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7)06-1302-02

自1996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院显微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38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14~65岁,平均28岁。临床表现:头痛、呕吐30例,癫痫发作8例。查体:一侧肢体偏瘫15例,颈抵抗10例,一侧瞳孔散大并脑疝5例。

1.2 辅助检查

全组病例均行头CT检查,18例发现有脑内或伴脑室出血、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见点状、条索状增强高密度影。MRI检查11例,均见蜂窝状血管流空影。DSA(脑血管造影)检查30例,阳性28例,阴性2例,8例未造影患者6例为AVM出血量大或入院时已出现脑疝,病情危重,另2例术前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术中发现异常血管团,经病理证实为AVM。

1.3 AVM部位、大小、供血动、静脉数目

AVM位于幕上34例,其中位于基底节区4列,胼胝体1例,运动、语言中枢8例,外侧裂2例;幕下4例,其中脑干1例,小脑3例。病灶大小:小于3cm15例,3~6cm16例,大于6cm7例。主要供血动脉数目:单支22例,2支以上16例。主要引流静脉数目:单支18例,2支以上20例。

1.4 手术方式

全组病例均在显微镜下行AVM病灶切除术,全切30例,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夹闭主要供血动脉4例,18例伴血肿者均同时行血肿清除术。

2 结果

本组38例出院时按史玉泉[1]标准评定疗效,良好31例,病残5例,死亡2例。1例为脑干AVM伴出血,死于呼吸衰竭,另一例为幕上巨大AVM出血,术中出血凶猛,脑肿胀广泛,死于脑疝。

3 讨论

脑AVM是脑血管发育障碍引起脑局部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并对正常血流量产生影响的先天性疾病[2]。常引起局部脑组织的盗血、癫痫、顽固性头痛及局部性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等症状,好发于青少年。本组平均发病年龄为28岁,青年人有自发性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应想到本病。脑AVM发病率为0.04%~0.50%,占颅内占位病变的5%~9%[3]。

3.1 AVM诊断

CT、MRI、DSA均可诊断本病。CT平扫可显示AVM出血灶及其对脑室和中线结构压迫情况,增强扫描AVM可有条状、不规则的低密度或高密度影。MRI可显示AVM蜂窝状血管流空低信号,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可粗略显示AVM形态、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但DSA仍是目前诊断AVM最可靠、最重要的方法,尤其在显示小病灶方面更加突出,能明确AVM位置、深度、范围、大小、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数目与分布情况。凡是自发性脑出血,除典型的高血压脑出血或脑疝外,均应行DSA检查,少数造影阴性患者须依靠手术后病理才能作出诊断,本组有2例造影阴性者通过术后病理作出诊断。

3.2 手术治疗

脑AVM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血管内栓塞治疗、γ-刀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一般只能作大部分栓塞,但容易复发。γ-刀治疗适用于深部功能区的小病灶。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显微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最彻底、最可靠的方法,可一次性解决畸形血管团再出血,使AVM得到根治。手术目的在于阻断供血动脉及切除畸形血管团,解决及预防出血,治疗癫痫、消除头痛、解决盗血、恢复神经功能。适宜于有大量出血或多次少量出血、神经功能障碍日趋严重者、药物不能控制的顽固性癫痫患者。赵继宗等[4]报道2086例AVM病例,手术切除组S-M分组Ⅰ级预后良好率92%~100%,Ⅱ级良好率95%,Ⅲ级长期随访良好率88.6%,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显微镜外科手术治疗,全切率80%,优良率达81%。本组有5例入院时因颅内血肿量大,并已出现脑疝,主要给予清除血肿,对AVM只作部分切除,术后予DSA检查再另行处理。

3.3 AVM切除及注意事项

在手术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①骨瓣要足够大,要能充分显露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畸形血管团。②大多数AVM引流静脉常行走于脑表面,这些引流静脉壁薄而引流动脉血呈鲜红色,沿引流静脉追踪最终找出畸形血管团及供血动脉。③若AVM伴出血,先清除血肿,再沿血肿壁寻找病灶。分离要紧靠病灶边缘,尽可能地减少对附近脑组织损伤。畸形血管团与正常脑组织之间有一层很薄的胶质增生层,沿此层分离最为理想,分离界面时避免进入畸形血管团内,以免造成难以控制的大出血。④先切除所有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一般最后切除,但有多支引流静脉至少要保留一支主要引流静脉,可避免脑组织肿胀,当大部分供血已切断后,血管团塌陷变小,保留的静脉变为浅蓝色,试夹闭引流静脉无血管团膨胀出血,即可安全切断引流静脉。⑤术中如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出血,应高度怀疑AVM有残留,应在显微镜下仔细寻找及处理,否则会出现术后大出血的危险。⑥病灶大型并位于脑深部重要功能区,可行部分切除+夹闭主要供血动脉。本组有2例位于基底节区,大小5~6cm,只给予部分切除+夹闭主要动脉,术后出现偏瘫,半年后无恢复,有1例位于脑干AVM出血并破入第四脑室,清除血肿后见AVM紧贴脑干,切除困难,只能活检,但出血困难,术后死于呼吸衰竭,提示脑干AVM不适于手术切除,可选用血管内栓塞或γ-刀治疗。

3.4 正常灌注压突破的防治

正常灌注压突破现象是脑血管畸形特有的并发症,常发生于巨大型及高流量AVM。术前要消除高颅压,术中应用甘露醇降颅内压,控制性低血压,术后预防高血压及高颅压。本组有1例为颞叶及侧裂区巨大型AVM,直径有8~10cm,高流量,引流静脉如“蚯蚓”样改变,术中出血凶猛,只能部分切除+夹闭供血动脉,但脑组织肿胀明显,最终死于脑疝。结果提示对巨大型AVM单纯手术风险大,赵继宗等[5]报道术中分次结扎供血动脉,术中栓塞与手术切除联合治疗巨大型脑AVM效果良好,为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684-685.

[2]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32-652.

[3] 李明珠,武文元,张占普,等.脑动脉畸形出血相关因素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3):229.

[4] 赵继宗,王硕,隋大立,等.2086例脑动静脉畸形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结果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2):113.

脑动静脉畸形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护理;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a)-104-01

颅内脑动静脉畸形(artery venous realformations,AVM)是一种先天性局部脑血管发生的变异,是造成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表现为反复的颅内出血,部分或全身性抽搐发作,短暂脑缺血发作以及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等[1]。由于颅内脑动静脉畸形绝大多数是因为血栓阻塞脑动脉所致,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尽早清除血栓,使闭塞的脑血管再开放,重建缺血脑组织供血,减轻神经组织损害,挽救缺血半暗带,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2]。笔者2009年4月~2010年2月对收治的32例脑中央区颅内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确诊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患者共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7~50岁,平均35.5岁。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CT、MRI及DSA检查,10例患者病变位于额叶,颞叶10例,顶叶3例,枕叶4例,小脑3例,脑干1例,天幕周围区1例。畸形团直径为1.8~7.2 cm,平均(3.5± 1.5) cm。Spetzler-Martin I级2例,Ⅱ级6例,Ⅲ级12例,Ⅳ级8例,V级4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先行经血管内栓塞,对于畸形血管团内有动脉瘤者,应先栓塞动脉瘤,再经较粗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一般先经颅内供血动脉进行栓塞。本组经颅内血管单纯用氰基丙烯酸(NBCA)栓塞28例,其中,10例在颅内先以真丝线段栓塞以减慢血流,再以onyx胶栓塞。颅外血管以onyx胶进行栓塞4例,其中2例供血动脉与眼动脉有吻合,栓塞时应避开眼动脉。

1.3 护理措施

1.3.1 治疗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及需求,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减轻他们对疾病的担忧。任何操作前预先告诉患者操作时可能出现的不适,使他们能充分配合,减少紧张情绪。②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讲解此种治疗方法的具体步骤、注意事项等,以取得患者配合,打消疑虑。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避免血压增高。

1.3.2 治疗中护理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后均应密切观察病情,如生命体征、意识和瞳孔变化,有无剧烈头痛、烦躁不安及双侧肢体活动异常情况,尤其是血压的观察与控制尤为重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了解患者病史并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抢救准备工作,适当应用镇静镇痛药物,尽量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1.3.3 治疗后护理保持病室安静,尽量减少探视,给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以降低脑代谢,减少需氧量。出血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头部抬高15°~30°。再出血多发生在第1次出血后7 d内,因此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用力咳嗽等诱因,防止破裂出血。

2 结果

32例患者中,治愈28例,死亡4例,有效率为87.5%。有2例患者出现颅内出血及皮肤黏膜出血,其余患者无严重并发症,治疗后6 d出院。

3 讨论

颅内脑动静脉畸形是脑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占90%以上,发病的高峰年龄是20~39岁,平均28岁,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而60%以上分布于大脑皮质,外侧裂区颅内脑动静脉畸形约占幕上病灶的8%,累及深部结构如纹状体、内囊、丘脑区等部位约为1%,也有统计占颅内脑动静脉畸形的2%~3%,脑中央区的颅内脑动静脉畸形多以出血为首发症状[3]。本组患者均属脑中央区颅内脑动静脉畸形。

由于显微手术往往导致功能障碍加重,手术要求的精度极高,一般的专科医生难以掌握[4]。笔者认为,没有症状、体格检查偶然发现脑内动静脉畸形的患者,需酌情采用保守或积极的治疗方法。原则是进行术前评估[5],治疗的风险应低于患者的自然风险。血管内治疗侵袭性小,能够很好保护功能,新的材料onyx胶操作方便、可控性好,中小型动静脉畸形可以一次性完全栓塞[6]。本组结果显示,32例颅内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经过合理的手术治疗与配合护理后,治愈28例,死亡4例,有效率为87.5%,表明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患者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对保证栓塞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继宗,王硕,隋大立,等.2086例脑动静脉畸形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结果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20):113-117.

[2]陈衔城,史玉泉,吴劲松.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0,5(5):10-12.

[3]施米德克,施米德克・斯威特.神经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05-1317.

[4]王惟治,罗祖朋.神经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2-148.

[5]Liu H,Lan SL,Zhao F,et al.Percutaneous intratumor 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 for advanced liver metastases[J].Henan J Oneol(Chinese),2004,17(6):426-427.

脑动静脉畸形范文第3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181

病历资料

患者,男,29岁,以“阵发性抽搐,左侧肢体力弱6天”为主诉就诊我科。既往体健,查体:神清,语利,颅神经正常,左侧肢体肌力4级,病理征阳性,颈韧。CT:右侧颞顶叶血。诊断:脑动静脉畸形,脑出血,继发性癫痫。治疗中头痛剧烈,应用甘露醇有效,行DSA发现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腰穿脑脊液压力270mmHg,给予脱水、抗凝等治疗46天,头痛消失,肢体肌力恢复正常,复查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治愈出院。

讨 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比较少见,约占全部颅内血栓形成疾病的3.5%。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漏诊或误诊,文献报道误诊率可达50%[1]。CVST好发部位以上矢状窦最常见,其次为横窦、 乙状窦等。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头痛、呕吐和视水肿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可伴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癫痫发作或精神、意识障碍[2]。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病因常见有以下几种:①感染;②产褥期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③血液系统疾病;④蛋白C、蛋白S 缺乏症等原因导致的血栓形成倾向;⑤高热、脱水,重度消耗性疾病造成的衰竭与血液循环不足;⑥不明原因占20%~25%[3]。本例误诊原因:①病史了解不详细,未重视患者入院前有轻度头痛病史并且未能从已有的症状和体征中认真分析,深入思考;②本例早期做过CT检查,但对CVST来说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V)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更有意义,DSA则是诊断CVST的金标准。

本例提示,青年和中年人在没有脑血管疾病常见危险因素的情况下,近期发生异常剧烈头痛或出现卒中样症状,并有颅内压升高,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及癫发作等表现时,一定要考虑到CVST的可能性,及时行头颅MRI、MRV、DSA等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李存江,王桂红,王拥军,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华神经内科杂志,2002,35(2):65-67.

脑动静脉畸形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继发性癫 皮层脑电监测 显微手术

   癫是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生率可达33.1%~37.0%[1]。本院从2000-2006年间对18例以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术前采用常规脑电图和视频脑电图对癫灶进行初步定位,术中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测定致灶的准确部位和范围,手术切除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6~57岁,平均年龄(26.1±12.5)岁,其中20~30岁10例,占55.6%。本组患者均以癫发作为首发表现,病程为3 d~5年。癫发作类型:全身性大发作3例,局限性发作(单纯运动性发作)10例,失神小发作1例,精神运动性发作2例,既有全身性发作又有局限性发作2例。其他临床表现还有:头痛6例,不完全性失语2例,一侧肢体偏瘫1例,偏盲1例。

    1.2  辅助检查资料  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CT血管造影(CTA)及DSA检查。头颅CT平扫见高、低或混杂密度影,其中2例表现为颅内出血,1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CTA及DSA全脑血管造影均能良好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病灶大小1.0~4.0 cm,均在幕上皮质下:颞叶8例,颞枕3例,额叶6例,顶枕1例。视频脑电图检查均为中~重度异常,并可记录到尖波、棘波或棘慢波。常规脑电图和视频脑电图对癫灶的初步定位均与动静脉畸形所在的位置一致。

    1.3  方法  术中用牛津Oxford全数字台式脑电图仪,专用皮层电极,图像清晰,干扰少,接地良好。为使手术中ECoG记录癫波不受干扰,术前1~2 d停用抗癫药物。术前准备同常规神经外科手术。根据影像学检查显示的病灶部位以及EEG和V-EEG检查结果提示的棘波设计适当的手术切口,切口应足够大,至少能显露病灶周边正常脑组织3 cm以上,以便手术中能作全面的ECoG检查[2]。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打开硬膜后,第一次用标有序号的皮层电极置于脑皮层表面,从原发灶向外周,从前向后排放,对皮层脑电图进行地毯式描记,核实棘波发放的准确位置及范围。在显微镜下单纯切除畸形血管后进行第二次皮质脑电图描记。在切除远离功能区的胶质增生带后进行第三次皮质脑电图描记。与切除前比较并对功能区及近功能区残留的棘波灶进行多软膜下横切术或皮层热灼术,前者横切深度不超过4 mm,横切间隔为5 mm;后者输出功率为4~8 u(蛇牌TB50双极电凝器),时间为1~2 s,热灼间距为5 mm,横切或热灼处理后,第四次用皮质脑电图描记,在监测下尽量操作到棘波完全消失。其中有2例颞叶内侧AVM结合深部电极描记进行海马杏仁核及前颞叶切除。术后患者清醒后行常规脑电图检查。

    2  结果 

    本组病例行择期手术,均完全切除畸形血管,无手术死亡,无一例造成新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术中发现18例患者在单纯切除血管瘤后皮层脑电描记出的癫波较前均无明显减少,其中5例在切除病灶周围胶质增生带后癫波消失,11例切除含胶质增生带后癫波减少,对周围组织进行多软膜下横切术或皮层热灼术后癫波消失,2例经过上述处理后有慢波残留。术后病理诊断:18例均为动静脉畸形血管团,5例伴陈旧性出血及血栓形成,1例伴钙化。术后常规服用抗癫药物6个月,如果未再出现癫发作,可以逐渐减量至停药。随访1~4.5年,其中10例患者停药后1年以上无癫发作,5例以术前药量的1/3~1/4量即可控制,3例在药物控制下偶有癫发作。

    3  讨论  

    长期以来,由于手术对动静脉畸形性癫的疗效不佳,且手术本身是一种致病因素,所以对那些尚未破裂出血而仅有癫发作的AVM是否应进行手术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癫是AVM手术后最大的危险,如Parkinson报告,80%的病人AVM切除后癫发作反而加重;而另一些学者认为顽固性癫发作本身就是AVM的手术指征,如David等[3]报告,76%的AVM切除后癫发作停止;国内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杨俊等[4]收集126例脑动静脉畸形引起的癫病例进行手术切除,随访结果显示脑动静脉畸形的手术切除,除可免除畸形血管破裂出血外还可缓解或消除癫发作,有利于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和康复。 目前认为AVM诱发癫的原因为:①AVM盗血引起邻周脑组织缺血低氧而诱发癫。②出血或含铁血黄素沉着引起病灶周围胶质增生形成癫灶。③点燃作用,特别是颞叶病灶,可有颞叶灶和远隔处灶。④出血后铁离子引发化学反应而致。⑤软膜下出血引起皮质血管痉挛诱发癫[5]。因此,在切除畸形血管团的同时,还应切除其周围的胶质增生带,这对减少术后癫发作非常关键。

脑动静脉畸形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血管成像;动脉静畸形;CT诊断

16 layer spiral CT imaging artery abnormalities of blood vessels static diagnosis progress

Mo Shen

【中图分类号】Q9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32-01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1]。脑动静脉畸形以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为基础,脑动脉与脑静脉因缺乏毛细血管而直接相通,导致脑动静脉短路,进而产生脑血液动力学紊乱,并出现临床症状与体征[2]。

1脑动静脉畸形的流行病学特点

国外统计数据显示,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发病率约为4%[3],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根据文献报道,脑动静脉畸形好发于中青年人,年龄段为20~40岁,平均诊断年龄约为30岁[4]。

2 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

脑动静脉畸形常见临床表现有:头痛、出血、癫痫以及局灶症状[5]。国内外研究学者通过临床统计与分析发现,出血是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发生率约为45%,其次为头痛,约占25%,再次为癫痫,约占18%[6]。

3 脑动静脉畸形的16层螺旋CTA诊断

目前,临床用于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方法有CTA、MRA/MRI以及DSA,各种方法均具有各自的特点。CTA在诊断脑动静脉畸形方面已被临床广泛应用[7]。16层螺旋CT具有X球管热容量高、机架旋转速度快、后处理软件完善的优点。

16层螺旋CTA与常规DSA相比,操作更为简单、分析结果快速且对患者安全,因此被临床广泛应用。对情绪烦躁且不愿意合作的患者仅仅需要极少量短效镇静剂注射即可顺利完成CTA检查,避免了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的过程[8]。国内外均有研究显示,对患者进行少量镇静剂注射后,患者CTA检查顺利且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发生[9]。16层螺旋CT与4层螺旋CT或单层螺旋CT相比,空间分辨力与扫描范围获得了明显提高。16层螺旋CT可以0.75 mm宽度进行全颅扫描,对引流静脉、细畸形血管、细供血动脉等具有较高的显示能力,然而4层螺旋CT与单层螺旋CT的漏诊与检测不准确性较高[10]。除脑动静脉畸形外,据文献报道,16层螺旋CT对引流静脉、供血动脉、瘤巢可进行明确显示并诊断,其图像质量清晰度显著高于4层螺旋CT与单层螺旋CT的重建图像[11]。

CTA三维重建图像具有同时显示AVM三种组成成分,即引流静脉、畸形血管团与供血动脉的空间关系的优点,在对患者实施切除手术时能准确切除病灶[12]。AVM手术的常规顺序为先将供血动脉阻断后,再将畸形血管团切除,最后对引流静脉进行妥善处理[13]。在手术过程中,常遇到的困难时,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动静脉因直接分流,导致两种血管颜色相近,此外,畸形血管由于结构复杂,加大了医生对病灶的识别难度。由于CTA三维重建图像的优势在于可以较好的显示其能显示引流静脉、畸形血管团与供血动脉的空间关系,此外,计算机工作站还可以对病灶实施任意角度的旋转,实现对病灶多角度、全面的观察[14]。在技术方面,CTA可以模拟各种手术入路时观察的血管排列与结构,对正确区分与判断各种动静脉畸形的成分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可以显著提高手术的安全性[15]。临床实践显示, VR法重建三维重建图像对脑血管、颅骨的显示能力较好。在VR法的基础上选择透视法进行观察,可以将动静脉畸形的图像投影于颅骨,对手术时进行骨窗与皮瓣设计提供便利。此外,由于常规DSA仅能进行二维影像,对它动静脉畸形的三维结构无法进行较好的显示,因此对手术提供的有效信息较少。因此,进行常规DSA时,对脑动静脉畸形的判断主要借助于医生的经验。因此,CTA三维重建图像能对脑动静脉畸形提供详细、清晰的图像信息,对手术医生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计划,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较多神经外科医生已经广泛采用三维重建CTA图像为手术提供有效信息,经手术实践显示,术中动静脉结构与分布与图像显示的的吻合度基本一致[17]。

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手术后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脑动静脉畸形残留因而具有一定的复发率。临床可采用常规DSA进行随访。临床传统经验为外壳手术治疗后3个月、1年与3年对患者进行检查一次。由于DSA具有一定的创伤性、需住院检查且费用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实践表明,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动静脉畸形的引流静脉、供血动脉与瘤巢显示的清晰度高,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更方便、安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6层螺旋CT也存在缺点。16层螺旋CT对空间分辨率及扫描层面有限,因此对小型脑动静脉畸形的细小引流静脉与供血动脉显示的清晰度较低[18]。但总体而言,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于显示脑动静脉畸形的引流静脉、畸形血管团与供血动脉以及颅骨的结构空间关系具有更高的清晰度与准确性。因此,16层螺旋CTA在脑动静脉畸形的筛选、诊断方面由于常规DSA,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参考文献

[1]Robert M, Friedland MD.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of the brain[J]. New Erlgl J Med, 2007, 356(26): 2704-2712.

[2]Stapf C, Mast H, Sciacca RR, et al. Precfictors of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untreated 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J]. Neurology, 2006, 66: 1350-1355.

[3]Stieg PE, Batjer HH, Samson D, et al. Intracrani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tion[M]. New York: Informa, 2007: 10.

[4]Linfante I, Wakhloo AK. Brain Aneurysms and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dvancements and emerging treatments in endovascular dnbolization [J]. Stroke, 2007, 38: 1411-1417.

[5]Weber W, Kis B, SekmannR, et 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ntracreniao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with onyx: technical aspects [J]. Am J Neuroradiol, 2007, 28: 371-377.

[6]Sifin S, Kondziolka D, NiranjanA, et al. Prospective staged volume radiosurgery for large arteriovenous malfrmtions: Indications and outcomes in otherwise untreatable patient [J]. Neurosurgery, 2006, 58: 17-27.

[7]Atsushi Goto, Yoshihiko Takahashi, Miyako Kishimto, et al. Hypopituitarism caused by bilater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s with a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J]. Intermedicine, 2008, 47: 815-816.

[8]Koh JS, Kim GK, Kim EJ, et al. Serial angiographic evolution and regression of traumatic aneurysm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ssociated with a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J]. Trauma, 2008, 64(5): 76-80.

[9]Vattoth S, Cherian J, Pandey 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ic demonstration of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using elliptical centic time resolved imaging of contrast kinetics EC-TRICKSMagn[J]. ResonImaging 2007, 5(8): 1227-1231.

[10]Pong JC, Lam DK, Lai JS. Spontaneous subconjunctival haemorrhage secondary to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J]. Clin Experiment ophthalmol, 2008, 36(1):90-91.

[11]Van Rooij WJ, Sluzewski M, Beute GN. Brain AVM embolization with Onyx [J]. Am J Neuroradiol, 2007, 28: 172-177.

[12]Suzuki S, Lee DW, Jahan R. Transvenous treatment of spontaneous dural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detachable coils and Onyx [J]. Am J Neuroradiol, 2006, 27(6): 1346-1349.

[13]Cekirge HS, Saatci I, Geyik S, et al. Intrasaccular combination of metallic coils and onyx liquid embolic agent for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s [J]. J Neurosurg, 2006, 105(5): 706-712.

[14]Rezende C, Hammami N, Piotin M, et al. Nidal embolization of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using onyx in 94 patients[J]. AmJ Neuroradiol, 2007, 28: 518-523.

[15]Rezende MT, Piotin M, Mounayer C, et al. Dural arteriovenousfistula of the lesser sphenoid wing region treated with Onyx: technicalnote [J]. Neuroradiology, 2006, 48: 130-134.

[16]陈文华, 王杰, 邢伟, 等.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应用价值[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7(10): 1134-1138.

相关期刊更多

电脑知识与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应用心理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少年电脑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青岛出版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