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葡萄沟教学反思

葡萄沟教学反思

葡萄沟教学反思

葡萄沟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师:自读课文后,哪些字词学的时候有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生:“吐鲁番”这个词比较难读,我读了好几遍才读会。通过问同学,我知道吐鲁番是新疆的一个地方。

师:自读、请教别人学习,这是个好习惯,请你把“吐鲁番”一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生: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

师:这句话中出现了三个地名,请大家划出来。

生(反馈):新疆、葡萄沟、吐鲁番。

师:你能按地域大小的顺序把这三个词排列出来吗?

生:新疆、吐鲁番、葡萄沟。

师:为什么这么排?

生:因为新疆是个自治区,就像我们甘肃省,是个省级单位。吐鲁番是个市,就像我们兰州市。葡萄沟是吐鲁番市的一条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的峡谷,就像我们兰州市的石佛沟一样。

师:通过课前查资料,关于吐鲁番,除了葡萄沟,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生:吐鲁番还有火焰山。传说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一脚蹬倒太上老君炼丹的八卦炉,有几块火炭从天而降,恰好落在了吐鲁番,就形成了火焰山。

师:现在,大家了解吐鲁番了吧!请你用一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吐鲁番?

生:吐鲁番在新疆,是个旅游城市,有著名的葡萄沟和火焰山。

生:吐鲁番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主要景点是葡萄沟和火焰山。

(评析:这一片断的词语教学凸显了以下两个亮点:1.注重引领学生在词语学习中获得多种的人文知识。根据学生学习的难点词语“吐鲁番”,教师抓住这一词语,围绕“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这句话,引出“新疆、吐鲁番、葡萄沟”三个地名,在学习这三个词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获得了地理名称知识,明晰了省(自治区)、市、具体景点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另外,在凭借课前查阅的资料深入了解吐鲁番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还获得了有关吐鲁番火焰山的历史文化知识。2.在词语学习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了读书、解疑能力的培养:围绕难读的词语,学生通过多读、问别人等方法解决了问题,同时也提升了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借助同伴互助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了深入理解“吐鲁番”, 一方面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吐鲁番;另一方面,教师借助“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这句话,让学生在对“新疆、吐鲁番、葡萄沟”三词的排序中掌握了在比较中理解词义的方法。)

片断二:抓点推进,让读写训练彰显活力

师:读了课文,葡萄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印象就是“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师: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呢?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其中的原因。

生:原因一是那里盛产很多水果。我是从第一段中知道的。

师:大家读一读、背一背第一段。

生:(读、背)

师:请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生:因为葡萄沟盛产很多水果,所以是个好地方。

生:因为那里盛产很多水果,所以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师: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原因二是那里的人热情好客。我是从第二段的最后一句知道的: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师:维吾尔族老乡是怎么热情好客的,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演一演。

生(边说边演)(在葡萄园边):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吐鲁番,我们的葡萄又香又甜,这是无籽葡萄、这是马葡萄……来、来、来!尝一尝。别客气,坐到这里多吃一点……

生(边说边演)(在家里):来、来、来!请上座。别客气,到了这里就像到了自己的家。这是刚摘下的葡萄,大家尝一尝……大盘鸡、白皮面、烤羊腿来了,大家动筷子吃……这是馕,每人一块,这是葡萄干,每人一袋,带在路上吃……

师:请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生:因为那里的人热情好客,所以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生:因为葡萄沟盛产水果,那里的人又热情好客,所以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师:谁还想谈谈原因?

生:原因三是葡萄沟的葡萄多、甜、鲜美。我是从第二段中知道的。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葡萄架就像一个个凉棚,走进去,真舒服。

师:谁见过这样的凉棚?

生:我的老家种过葡萄,秋天的时候,葡萄的枝藤和叶子爬满了架子,就像一个绿色的大凉棚。一家人就在凉棚里吃饭、聊天、乘凉,可舒服了。

师:我们把这种感觉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生: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生:我仿佛看到山坡上的葡萄架上挂满了很多五光十色的葡萄。课文里是这样写得: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这句很美,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生:自己读背后反馈。

师:背会了,大家做课后的填空练习。

到了()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 )的、()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美丽极了。

师:学了第二段,我们知道了葡萄沟的葡萄多、甜、鲜美,那里的人热情好客,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二段。

师:现在,再请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生:因为那里葡萄多、甜、鲜美,那里的人热情好客,所以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生:因为葡萄沟盛产水果,那里葡萄多、甜、鲜美,那里的人又热情好客,所以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师:已经找到了三个原因,还有原因吗?

生:原因四是葡萄沟的葡萄干多、甜、鲜美。我是从第三段中知道的。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师: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生:葡萄干是在阴房里阴干的。

师:画图讲解阴干的原因。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段,感受感受。

生: 齐读。

师:现在,再请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生:因为那里的葡萄干多、甜、鲜美,所以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生:因为葡萄沟盛产水果,那里葡萄和葡萄干多、甜、鲜美,那里的人又热情好客,所以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师:读到这里,你已经了解葡萄沟这个地方了吗?请你用上“因为……所以”写一句话,把葡萄沟这个好地方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写话。

师:谁来读一读你写的?

生:新疆的吐鲁番因为有了葡萄沟,所以才出名;葡萄沟因为盛产葡萄、人们热情好客,所以成为好地方。

生:因为葡萄沟盛产水果,那里葡萄和葡萄干多、甜、鲜美,那里的人又热情好客,所以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而且成了吐鲁番、新疆、中国的一大景点。

……

(评析:每篇文章都有统领全文的文眼,它是课文的灵魂与突破口,是文本的提纲挈领。这个文眼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它可能暗含在文本的题目、句段中,也可能需要教师反复研读文本后进行提炼。而抓住课文的文眼,由点联线、有序链接,教与学的思维闸门便会豁然开启。上述片断中,教师研读文本后,抓住“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一统领全文的文眼作为教学的关键点,让学生整体入手,自主研读课文,寻找到了四个说明葡萄沟是好地方的原因(1.盛产水果,2.葡萄多、甜、鲜美,3.人热情好客,4.葡萄干多、甜、鲜美),从而理解了课文,突破了重点。另外,结合学生的汇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按照“读文先行、做好感悟铺垫――说话跟进、分步进行练说――写话定格、掌握因果句式”的思路,将“读说写”的训练融入其中,层层推进,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 介绍葡萄沟,既概括了文本内容,有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还进行了写话练习,可谓一举三得。)

葡萄沟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 朗读 感悟

“读” 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也指出:朗读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提升文学素养、培养语感,有助于语言积累,要加强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要在语文学习中“入门”,乃至“登堂入室”,必须在“读”上下功夫。那么怎样加强课文朗读训练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音乐伴奏,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在朗读教学中,配上合适的音乐,能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意境。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指导学生抓住“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三幅场景的描写,扣住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配上悲壮的音乐,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把学生带到了庄严、肃穆的送别场面,激发了学生对敬爱的的无限哀思,将当时那种巨星殒落天地恸的悲壮情境再现出来,学生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读中巧设背景。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受情感的制约,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因情感的冲动而萌生的。老师应根据文章的特点设置背景,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形象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担任角色。

在朗读中,让学生担任角色,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乐于朗读、勤于朗读、善于朗读。有的课文内容十分抽象,或者学生对文中描述的内容比较生疏,教师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文章的内容形象地展现在他们眼前,从而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特色范读,融情于声反复练习,引导感悟

教师在备课时,要特别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它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因此,范读中教师的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特色范读能披文入境、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以其声、其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

范读时机的选择要恰当,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前的范读既可以引导学生读准课文,也重在激情,以老师的声音和感情来感染学生,引声动情,使学生进入角色;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好全文作好铺垫。课中范读,教师应选择重点的段落或特殊的句子加以示范,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中的词语,从而帮助理解全文。

、反复练习,引导感悟

每一次朗读有不同的要求, 阶段的朗读也应该有重点要求。一开始,我们的朗读重点要求是要做到字正腔圆、口齿清晰,主要是为了读准字音。接着,重点在消除不正确的拖音,要读得轻盈。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读的文章多数是语调轻盈的,适合训练消除拖音现象。消除拖音往往与学习停顿一起进行,但也有不同的侧重点。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班级学生读书一字一顿的,很生硬,很不自然。这样读书,拖腔拖调的现象是消除了,但是如果为了不拖腔就杜绝拖音,那就是倒洗澡水的时候一同倒掉了盆里的小孩了。朗读中肯定有拖音,句中肯定有拖音,句中的停顿有时是音断意不断,有时就是以拖音来处理的,朗读中的重音也往往需要拖长音调。

&

nbsp;四、注重评价,激发信心

课堂上,教师及时的评价、点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发学生信心的手段。在课堂中,我经常这样鼓励学生:“到目前为止,你是读得最出色的。”“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啊!”“你读得真好听,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在教学《葡萄沟》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我问:“你喜欢葡萄沟的什么?美美地读一读这一部分。” 一名学生读了这一句: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学生读得很流利,但没有感情。我说:“你读得真流利,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而且没有读错一个字,如果你能读得让大家觉得葡萄沟的葡萄真美啊,就更好了。”我又请了一名学生朗读,当学生读到“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时,我咂咂嘴巴,学生都笑了。我说:“葡萄沟的葡萄真美啊!真想摘一串尝尝。”

我想,这样的评价,这样的表扬,让读书的学生如沐春风,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人意识,更使他们掌握了学习课文的方法。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激情之语喷涌而出,整个课堂也活力四射。

参考文献

葡萄沟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向;点拨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2―0045―01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模式下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Z文阅读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现代意识,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己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认识。

一、提高学习兴趣,烘托学习氛围

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可在上课之始,就运用单刀直入的方法,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迅速地把他们带进浓浓的学习氛围中。例如:在学习《葡萄沟》这一课时,在学习课文之前,笔者适当地创设了一种课堂情景,引导学生对葡萄沟产生了向往和好奇,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一开始,笔者请学生猜了一个谜语: 藤儿青青,爬上架架,结出串串小珍珠,颗颗都能甜掉牙。学生很快猜出是葡萄。接着笔者说: “香甜的葡萄真诱人!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出产这种水果,但产量最高、水分最甜的要属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葡萄沟出产的葡萄,你们想去看看吗?”“想。”学生不约而同地大声回答。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很高,这是因为教师激情满怀的导语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入角色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让各组学生轻声阅读或默读课文。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做到眼、口、心、笔都到,让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或大致了解。教师深入各小组及时了解个体阅读的情况,对个别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单独辅导讲解,收集学生疑点难点,作为确定或修正下面导读问题设计的参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目标定向,明确任务

在合作学习中首先要有一个被全体小组成员认同的目标。这个共同目标将每一个成员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为了实现这一个共同的目标,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要通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角色轮换、集体奖励等手段,创造和谐有效的学习环境和依赖关系。

四、围绕目标,合作学习

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结合学生自学阶段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或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反驳,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师要深入各小组参与讨论,以倾听为主,只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拓展思维,将探索引向深入。

五、汇报交流情况,展示讨论成果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谈谈解决问题的情况,向全班学生展示探索的成果,各小组可以推荐一名学生代表主讲,集中大家的观点进行阐述,其他人补充,也可以一个人一个人地进行阐述,全体参与,形式不限,然后由小组探索转变为全体探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理论进行思考、实践,各小组学习的信息广泛,经过相互传递,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相互碰撞,从而开阔了语文阅读思路。

六、点拨引导,协调冲突

通过小组内成员合作、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学生依然有些问题理解得不深入、不准确,有些重点问题没有涉及到,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点拨引导,补充归纳,将学生的探索活动引向深入,使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落到实处。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教师不能为强调友好与合作而一味指责冲突,应鼓励学生去协调合作中的冲突。

七、品赏诵读,加深感悟

葡萄沟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42-01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各行各业都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具有更直观、更生动、更吸引学生等特点。对提高教学效率,对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起到积极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

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从而适应今天的信息化社会,否则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如何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用呢?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去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1、利用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直观,是多媒体的优势。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在一起,使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成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有些平时不易看到或接触到的东西,用多媒体展示,更方便学生了解。如教学人教版第四册《葡萄沟》一课,教师在上课伊始,播放音乐,随着优美的音乐,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的是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那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勤劳的维吾尔族人民用他们的双手把葡萄采摘下来,制作成了葡萄干,通过视频观看,孩子很清楚的知道了葡萄制作成葡萄干的一系列过程,这样的多媒体运用,让学生走进了葡萄沟,走进了葡萄园,在体验中增强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受。

2、利用多媒体具有动画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学生喜欢的方式他们才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在讲课过程中我经常制作一些活动的、色彩鲜艳的、学生爱看的画面。尽量使画面动起来,而且运用素材库中的素材,在画面中插入一些动植物的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人教版第三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我出示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的图片,并加上了动画,通过动画演示,学生认真观看,很清楚的就知道这些植物是靠什么办法传播种子的了。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课文难点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帮助教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

人教版小学第四册中《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那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赞美之情。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在于词语句子的理解。为了表达北京城的迷人景色,文章运用了很多四字成语。如:夜幕降临、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绚丽多彩、川流不息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课文中比较抽象的字、词的理解能力还很薄弱。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字、词的意识,为理解句子和课文内容打好基础,只有将抽象的事物转换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而信息技术它不仅能将大量的知识信息快速地反映给学生,而且还能将抽象的事物通过具体的画面变得通俗易懂。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真正能感受到课文所描绘的北京夜晚的辉煌、亮丽。教师根据需要选择了几张简单的图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解决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体会到词语的运用方式,为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课文情景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葡萄沟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围绕目标,问题设计精当

课堂提问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它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紧扣教学重难点展开,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接受人文熏陶,以便教师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当提问的目标明确之后,去粗取精,努力使提问精当便成了教师研读文本、进行教学的自觉行动。

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合并、简化、取消、加大问题容量、变顺向提问为逆向提问等方法,力求精简问题的数量,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直接感知、阅读、理解内容,把课堂提问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如《葡萄沟》一文的教学就可以采取三个“紧扣”引导学生质疑,提炼出以下三个问题。

1.紧扣课题:葡萄沟在哪里?课文说它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紧扣内容:课文从哪几方面写葡萄沟的葡萄多的?

3.紧扣中心: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这样紧扣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学习讨论、理解感悟有的放矢,目标达成度也就高了。

二、抓住关键,问题适宜探究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学中设计好探究性的问题对于落实这一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阅读课文,为了让学生认识主席“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就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后,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入手,进行谈话:“老师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一个发现,就是和平常人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你们再读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出了和平常人的相同之处?”这样,“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感悟中心,老师再引导提问:“从你们刚才理解到的内容中,你觉得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问题设计要有探究性,从笔者的教学经历看,有的可以紧扣题眼提问,比如《慈母情深》一文,就可以从课题入手,引导探究:

1.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慈母?

2.她内心的深情究竟是什么?从她做的什么事可以看出来?

有时可以从疑难处提问。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写道:“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你们认为他失常吗?说说你的根据。

问题设计要有探究性,这需要教师准确地解读文本,以学生的视角,审视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

三、拿捏得当,提问追求艺术

1.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为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其相应水平的学生回答,并多为后进生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激发其内部诱因,启动其回答意识,耐心听其回答,充分肯定正确部分。

如《蟋蟀的住宅》,教师教学蟋蟀盖房子一节时,设计了四个由浅入深的问题:(1)读课文,划出描写蟋蟀盖房动作的词。(2)这些词能用其他词替换吗?体会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性。(3)朗读课文,想想这些词该怎样读?分别请差、中、优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这样使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尝到成功的快乐。

2.启发诱导

教师实施课堂提问时,有些难度大而又必须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学生回答时可能会“卡壳”。教师不应急于包办代替,可用事先准备好的辅问题给学生“搭桥铺路”,化难为易,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旧知或相同、相近的例子等,帮助学生推断、类比,得出正确的答案。

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不要急于纠正错误,可针对错误提出反问,使学生原以为正确的答案,被问得破绽百出,从而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3.节奏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