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葡萄沟教案

葡萄沟教案

葡萄沟教案

葡萄沟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且教且思;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65-02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课《葡萄沟》,描述了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的风土人情,那五光十色、娇艳欲滴的一串串葡萄,让我们读着、读着就不由得直流口水。而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更让我们觉得可亲可敬。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只要教师能真诚地注入情感,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体验是不成问题的。现结合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断进行诊断与分析,以探寻有效教学之策。

一、案例与描述――场景呈现,课堂的不足之况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前不久,我们游览了风光秀丽的日月潭,领略了日月潭早晨、中午的不同美景。这节课,我们又要到一个更美的地方去游玩,那里的人热情好客,总是用美味的水果招待客人。想知道是什么水果吗?

生:(七嘴八舌地喊) 葡萄!

师:(装作没听见)下面我们来猜个谜语:“远看玛瑙紫溜溜,近看珍珠圆溜溜,掐它一把水溜溜,咬它一口酸溜溜。(打一水果)”

生:(又齐喊)葡萄,葡萄。

【教学片段二】

师:课文中有一句描写葡萄的句子写得很美。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

生1:我找到的句子是:“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是啊,写得真美,请大家欣赏课件图片,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颜色的葡萄?

生2:有紫色的,有绿色的。

生3:有红色的,还有深绿色的。

师:是啊,这么多种颜色,真是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让我们一起品读欣赏葡萄的美丽吧!

(教师正想叫大家齐读时,突然冒出几个声音)

生4:老师,没有白色的啊。

生5:也没有暗红色的。

生6:是哦,我也没看见……

【教学片段三】

师:假如老师是游客,你是维吾尔族的孩子,你打算怎样招待我呢?

生1:我会摘下最甜的葡萄招待你。

生2:我会把葡萄炸成汁请你品尝。

前面两个学生精彩的回答正是教师预设的答案。教师正暗中得意时,一个学生说:“葡萄好吃别贪吃,要慢慢享用啊!”

生3:我们的葡萄不是白吃的,吃完要唱歌的!

生4:小姐,好吃你就多吃点!(连广告词也出来了)

二、诊断与分析――且教且思,课堂的尴尬之扰

课堂教学确实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教师不断潜心钻研文本,不断摸索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上述课堂教学的尴尬之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前导入显得呆板、低效

正如授课教师在课后反思时说,精心设计的开场白,本来以为很精彩,可在实施过程中,却震惊地发现,自己的课堂显得那么的做作,那么的呆板。当教师问道:“想知道是什么水果吗?”学生已经异口同声地答出来了,可是教师准备好的谜语还没有猜呢,他只能装作没听见。无奈之下,还是自编自导说出了谜语,学生猜后,再引出课题。这就没有凸显出环节的自然与和谐,略显尴尬。

(二)信息技术使用效果不大

为了让学生感受葡萄的美,教师用课件出示了一幅多彩的葡萄图片,让学生先看图说说葡萄的颜色,然后品读句子。谁知句子还未品读,下面已有学生大声喊出“没见到白色的、暗红色的葡萄”,片刻尴尬后,教师略显不耐烦地说:“没看见是因为葡萄太多,被遮挡住了。”然后再继续让学生品读句子,读出葡萄的五光十色及美丽,但学生的朗读也始终没有预设的那么投入。直观形象的课件、插图能很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有时候教师精心制作了课件,可是对学生来说所起的作用不一定大,教学效果也不一定好,原因可能是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时机不是很恰当,也有可能是多媒体课件图片与课文情境不完全相符。

(三)创设情境前反复研读文本的力度不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中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教师创设了“假如老师是游客,你是维吾尔族的孩子,你打算怎样招待我”的情景,可是学生的回答并不都尽如人意,有些答案令教师哭笑不得,十分尴尬。课后细细想来,这不能怪学生的顽皮,根本原因是教师自己预设的问题不够精当,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让学生反复研读文本段落才是关键。

三、感悟与收获――有效之策,让课堂焕发活力

在上完《葡萄沟》这课后,执教老师回想起这三个教学片段,确实感觉留下了遗憾与失落。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前的引入、多媒体的使用、课堂问题的生成等都要经过认真思考、仔细揣摩。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冲破尴尬,让课堂焕发活力呢?

(一)课前导入,灵活运用,自然和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地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片段一在引出简单而有趣的课文情境后,明明早已让学生预习了课文,教师根本不必再安排猜谜语了。当教师问“想知道是什么水果帷保学生回答是“葡萄”之后,就可以直接出示“葡萄”这个词。随文识字后,让学生说说对“葡萄”这种水果的印象,再引出课文,这也许更能凸显教学环节之间的自然与和谐。

(二)信息技术,紧扣文本,事半功倍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现代教学中的地位很重要。直观形象的课件、图片能很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其学习兴趣。那么教学片段二中,在课件的制作上就要扣紧课文插图,丰富葡萄的多彩的颜色,既让学生在视觉上看到葡萄是色彩斑斓的,又要符合文本段落的语境。这样的多媒体辅助才能凸显效果,学生在品读时才会入情入境,读出葡萄的五光十色及美丽。

(三)读中感悟,注重有效,少走弯路

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多读,从读中感悟。在教学片段三中,创设问题情境之前,要引领学生反复研读描写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的句子,再给学生自主演示的机会。学生深入了文本内容中,回答时才不会跑偏,也会少走许多弯路。面对课堂中三个学生的另类回答,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形式:“这可不是维吾尔族的孩子呀!请你找出课文中描写维吾尔族孩子好客的语句,读一读,再回答问题。”这样适时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能使学生的回答更贴切。

葡萄沟教案范文第2篇

一、德钦县情概况

德钦,藏语意为“吉祥如意,和平安宁”。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云南省“入川进藏”的重要门户。全县总面积7273平方公里,下辖六乡两镇42个村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63200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82%。澜沧江、金沙江纵贯全境,使德钦形成了山高谷深、江河纵横的地形地貌。境内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为云南最高峰,也是藏区神山之一,数年来,因其壮观、神秘、峻秀而名扬海内外,被誉为迪庆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形象标志。

全县平均海拔4270.2米,年均气温5.5℃,无霜期129天,县城驻地升平镇海拔为3400米,是全省海拔最高、气候最寒冷的县份。

近几年来,在省、州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德钦县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优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市场需求为导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在“两江”干热河谷地区大力培育和发展优质酿酒葡萄产业建设项目。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德钦县的葡萄产业在规范、扶持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壮大,逐步走上了一条有序、健康的发展道路。

二、葡萄产业开发背景及项目进展情况

葡萄种植在德钦县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848年,由法国天主教传入德钦,先后在燕门、云岭、升平镇阿东村等地得到推广种植。在德钦县境内至今保存着纯正的法国“玫瑰密”葡萄名品。经有关专家试验证明德钦县澜沧江、金沙江沿岸具备生长优质葡萄的自然环境条件。

葡萄产业从2000年规划启动,2001年在云岭布村和燕门茨中试种120亩,取得成功后,2002年扩种到500亩,2003年推广扩种到3000亩,品种以赤霞珠为主,2008年在原来3000亩的基础上扩种了1350亩,品种还是以赤霞珠为主,并少量增加了霞多丽、美乐、西拉、烟73三个品种。2009年扩种4226.31亩,品种为赤霞珠。截止2011年底为止,全县规范种植葡萄面积达8914亩,近万亩葡萄基地已初具规模。除霞若、拖顶两个乡镇外其余六个乡镇均有种植,具体分布情况是:佛山乡1278.82亩,云岭乡3427.89亩,燕门乡2034.04亩,奔子栏镇1549.37亩(包括德荣瓦卡110亩),升平镇299.33亩,羊拉乡239.66亩。东方酒业公司基地500亩到目前全县葡萄面积达到1300亩。

2002年德钦县与云南红酒业集团公司――云南省弥勒县高原葡萄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连姻达成共同开发德钦县葡萄种植业的协议。由德钦县负责推广葡萄种植,规划区的葡萄由公司订购,以“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工作共同开发德钦县的葡萄产业。并于2003年九月编制了《云南省德钦县香格里拉葡萄谷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种植葡萄10000亩,项目总投资4122万元,当年推广种植优质酿酒葡萄(赤霞珠)3000亩,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德钦县葡萄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并成立了项目具体管理机构一德钦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该项目资金投入主要有:葡萄种苗、葡萄杆、铁丝、科技培训、部分农用物资(农药、化肥等)每亩共需投入资金2600元。2005年,从进一步稳定产品营销渠道的角度出发,终止了与云南省弥勒县高原葡萄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所有合同,与云南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共识签订了《葡萄收购协议》,决定以云南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香格里拉藏秘”品牌为依托,与云南香格里拉藏秘公司达成长期的葡萄收购协议,由公司统筹规划,统一技术方案,农户分别经营管理,鲜果统一销售,酒厂集中加工。

三、葡萄产业取得的成绩

德钦县葡萄产业经十多年的努力,全力攻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取得了不斐的成绩。2004年3000亩优质酿酒葡萄基地进入初产挂果期,到2012年4000亩进入丰产期,其中:2004年3000亩最初挂果50.3吨,实现农户收入17.6万元;2005年3000亩全面挂果308.71吨,实现农户收入154.8万元;2006年3000亩,实现产量813.89吨,实现农户收入352.13万元;2007年3000亩到丰产期挂果1045吨,实现农户收入365.75万元;(备注:由于受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据悉国内大多产区绝收);2008年3000亩实现产量1580吨,农户收入达到570万元;2009年产量1760吨,实现农户收入680万元;2010年香格里拉酒业收购1678吨鲜葡萄,太阳魂酒业收购近450亩葡萄,葡萄总产量近2000吨,实现农户收入830万元;2014年葡萄总产量4146吨,实现农户收入2828.8万元。

为做大做强德钦县葡萄产业,县政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户参与的模式,先后引进华泽集团香格里拉酒业有限公司和云南东方酒业有限参与德钦县的葡萄产业的开发。2012年德钦县人民政府与酩悦・轩尼诗、华泽集团签约,在德钦县生平镇阿东建立合资酒庄;2012年6月30日德钦县人民政府与北京用友软件公司蓬莱酒庄就奔子栏镇夺通村亚龙三个社土地合理流转及其作为纯有机葡萄基地达成长期的合作协议。

云南东方酒业有限公司,2005年在云岭布村套袋30亩作冰酒实验,2006年套袋50亩,当年以德钦葡萄为主原料的冰葡萄酒通过省科技厅技术质量认定,并获得第二届亚洲葡萄质量大赛银奖。2008年布村基地全面套袋。2007年8月梅里国际冰酒庄建设项目在云岭乡布村顺利开工,项目总投资3010万元,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国际先进的酿酒设备已安装就绪。公司在08、09年建设公司自己的基地,在布村开垦扩种葡萄500亩。

华泽集团香格里拉酒业有限公司,从2005年以来,德钦县与香格里拉酒业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签订了长期的葡萄收购协议,形成了以云南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香格里拉”品牌为依托,由公司统筹规划,统一技术方案,由农户经营管理,鲜果统一销售,酒厂集中加工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近6年的合作,公司在广大种植户中信用度日益增高。在2007年以后的扩种工作中,葡萄种苗由公司提供,长年指派2名技术员配合生物办在基地巡回技术服务。为培养本地人才,2008年公司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派6名学生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进行深造。从08年开始进行了有机食品认证、原产地认证等一系列工作。从2008年开始正式向市场推出高原系列葡萄酒,高原系列葡萄酒在国内外葡萄酒的各项大赛中屡获殊荣。2008年4月在第三届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中获得一项金奖;2008年7月在第二届国际葡萄酒、烈酒品评赛中获得一项金奖,一项银奖;2009年9月获得第三届“克隆宾”杯国际葡萄酒质量大赛“特别金奖”。同年在香港美酒品评大赛中获得两项铜奖。2010年4月在第四届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中获得一项金奖。为德钦县打造葡萄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葡萄产业管理情况

1.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县委、县政府建立健全葡萄组织管理机构,成立了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副组长,发改、财政、农牧、扶贫、生物办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德钦县葡萄产业开发项目领导小组,2003年成立了该项目具体管理组织实施的机构――德钦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制定了实施办法,2013年开始由香格里拉工业园区德钦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为推进整个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2.葡萄产业投资模式。葡萄产业开发初期投入较大,由于德钦县老百姓传统种植观念及投入能力弱等因素,为做大做强葡萄产业,德钦县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产业扶持方式,整合相关涉农部门资金进行扶持。由政府、企业、农户分项投入:政府负责葡萄水泥杆和铁丝的投入,并因种植葡萄第三年才能挂果,县委政府给予种植农户享受3年每亩补助250元(07年以前每亩补助300元,08年以后每亩补助250元)的优惠政策;公司提供种苗(2007年以后);农民自投自筹化肥、农药、地膜及开挖定植沟等。

通过整合部门资金,最先种植的3000亩,政府投入资金计870万元;2008年扩种政府投入资金计337万元;2009年扩种政府需投入资金1337万元。到目前为止,政府已投入资金总计9045万元。

3.葡萄产业服务体系建设。葡萄产业开发项目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专业性项目,需要精耕细作、精管护。从葡萄种苗的培育、挖定植沟、葡萄定植、施肥修剪、浇水、喷施农药化肥、定梢、摘果等环节,有严格的时间季节性和规范操作要求,加之德钦县葡萄种植农户文化层次普遍较低,进行规范化种植尚无前例,因此只有加强管理,精心管护,才能出效益。07年开始,生物办和公司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技术服务小组,配备技术服务专用车,统一技术指导方案,加强与各村民小组和种植大户的联系和沟通,带技术、带农药、带专用物资从每年的4-9月平均每月到各村民小组2次以上,召集农户到田边地角实地了解情况,进行技术指导,让农民更好的了解葡萄、管好葡萄,管护工作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做好日常管护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葡萄管理技术培训,效果显著。积极做好每年的葡萄收购工作。

五、葡萄产业发展目标和任务

葡萄产业已成为德钦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正确引导种植户使他们树立优质、稳产、高效、安全、长远的产业发展思路和真诚地与企业合作,不断交流、沟通磋商,以诚信为本,不断提高合作质量,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德钦高原精品葡萄产区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德钦优质酿酒葡萄特产区。

赤霞珠在德钦县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下,显示出不一样的特点,在糖酸比例协调的情况下,糖度高、着色深、皮厚、有机含量高。国内最权威的学者和专家多次亲临实地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采样化验证明了德钦酿酒葡萄的品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都显现在葡萄上,半农半牧的原始生产结构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干热河谷地区土壤中的有机含量,矿物质含量都很高,所以我们种出的葡萄、公司酿出的酒不仅品质好,而且有其独特的个性。但由于受地域和土地资源的限制,规模不可能很大,必须立足现实,打造精品酿酒葡萄特产区。

(二)培养成全县农民最长期、最稳固的收入来源。

要在边疆、落后、贫穷的山区推出一个产业是何等的艰难,德钦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入研究,在推进生物产业过程中,结合德钦实际,集中精力把葡萄产业作为首选项目全力攻关,现已初具产业框架。今后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方面合作,打造德钦葡萄产业使其成为农民长期、稳固的增收来源,并成为德钦产业发展实实在在地发展路子而努力。

葡萄沟教案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临床路径对葡萄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及作用。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18例来我院诊治的葡萄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结果:应用护理临床路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应用临床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充分调动了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密切了护患关系。

[关键词] 临床路径;葡萄胎;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7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b)-088-02

对患者全方面的护理模式被称为整体护理,整体护理中的健康教育是重要环节[1]。开展高质量的健康教育,让每一位护士了解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普及科普知识及宣教卫生科学知识,满足患者康复需求,明确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靠性,在现今社会愈来愈受到重视。护士在开展健康教育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利用图表的形式提供有效的照顾,使诊疗、护理有序,减少漏项[2]。我们选择葡萄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科纳入葡萄胎患者18例,其患病类型为:侵蚀性葡萄胎16例,葡萄胎合并肺部转移2例。患者年龄最小21岁,最大46岁,平均(32.0±6.4)岁。住院平均天数14 d。患者文化程度分布:初中及以上16例,小学及文盲者2例。6例曾住院治疗,有葡萄胎化疗初步知识,12例为初次发现葡萄胎,未曾接受过葡萄胎化疗知识教育。

1.2健康教育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案的制订患者入院后根据个体情况,责任护士通过病历资料与患者及家属交谈,收集患者的生活习惯,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识,健康的需求,与患者共同制订详细的个体化健康教育计划,将葡萄胎主要的临床表现、病程、手术与用药原则、化疗合并症以及出院后随访、复查等内容制成健康教育路径表格,明确在一定阶段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1.2.2健康教育路径表的实施责任护士将制定好的健康教育路径表统一置于固定的病历夹内。要求责任护士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确定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建立一种指导――合作或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好感,然后按照路径表的时间顺序逐项落实,打勾。护士长监测路径表实施情况,根据护士和患者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丰富教育内容。

1.2.3观察指标①焦虑感消失,心态平静,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②对侵蚀性葡萄胎的愈后及化疗知识的认识有所提高。③能按护理要求补充营养,保持个人卫生,做到自我保健,防止感染[3]。

2结果

对应用护理临床路径,实施健康教育的患者进行效果评价,18例患者均达到指标。葡萄胎患者临床痊愈出院后应严密随访,观察有无复发。随访内容: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测定。②月经是否规则、有无异常阴道流血、有无咳嗽、咯血及其转移灶症状,并作妇科检查,定期作B超检查,必要时X线胸片也可重复进行。③严格避孕。首选避孕套,也可选择口服避孕药。一般不选用宫内节育器,以免穿孔或混淆子宫出血的原因。

3讨论

3.1规范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行为、方式,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实际上,护士对患者进行有规划的健康教育,制定的时间、计划表,就是健康教育路径表,依据路径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系统、动态、连续而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3.2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通过健康教育这种方式,最终达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的目的。健康教育路径表的实施,让患者获得极大的心理安慰,提高了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信心,减轻心理负担,主动配合治疗,提高了自我保健能力。

3.3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健康教育路径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共同建立了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彼此平等的新型护患关系。评价通过以上几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患者在治愈疾病的同时,更增强了自我护理的能力和对医学科普知识的掌握,使患者身心处于良好的治疗状态,从而降低了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文献中指出,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使护士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使护理工作的开展体现出独立的职能[4]。作为护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与患者的交谈,不仅对患者是一种促进和鼓励,更是促进护士研究疾病的病理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从而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患者能体会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尊重护士的职业,从而也满足了护士自我实现和自尊的需要,在护理工作中应重视和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5-6]。

[参考文献]

[1]张利萍,滕金亮.葡萄胎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初探[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1,18(5):59-60.

[2]周方红,白海昕,黄金丽,等.护理临床路径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当代医学,2008,4(9):107-108.

[3]冯宪凌,宋静.侵蚀性葡萄胎病人的健康教育[J].河南医药信息,2002,10(18):72-73.

[4]张国华.在病房开展宣传教育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1999,26(4):249. [5]赵霞.住院病人护理的健康教育[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88.

葡萄沟教案范文第4篇

吐鲁番盆地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这里气温高、降雨稀少、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葡萄的生长和糖分的累积,这也使得葡萄能在这里大规模种植。但是,由于葡萄的原产地是在温暖的地中海沿岸,当其逐渐向东北移栽到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以后,当地人发现如果在秋季不对葡萄进行掩埋的话,来年葡萄轻则减产,重则绝收。于是当地人在引进移栽葡萄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秋季掩埋、春季开墩以保持葡萄产量的技术。

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鲜葡萄、葡萄干以及葡萄酒原料的主要产地。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公元前138-前119年),就发现这里种植葡萄。到唐代时,大宛已入主龟兹(今新疆库车)葡萄品种,内地葡萄的种植开始发展。唐初又引进高昌(唐西州,今吐鲁番地区)马乳葡萄品种,唐代葡萄的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 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葡萄种植面积和地域扩大了,尤其是盛唐以后,葡萄得到更为广泛的栽种,葡萄酒和葡萄干被世人喜爱。

宝鉴珍果——吐鲁番出土有关葡萄的文物

2003年,鄯善洋海墓地2号台地169号墓出土了一根葡萄藤,葡萄藤与墓葬棚木同出,用以蓬盖墓口,扁圆状,褐色,每节长11厘米,通长91.2、径2.3厘米。这是迄今为止,新疆乃至全国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葡萄藤,也成为吐鲁番种植葡萄最早的实物见证。

2004年6~7月,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区两座古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408号被盗,409号坍塌。接到报案后,考古部门立即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在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后,及时对两座古墓进行了清理。

编号04TAM408 为斜坡墓道的洞室墓,墓室四角略弧,后壁绘有壁画,长2.09米、宽0.68米,几乎占据整个后壁。为一幅仿照布质画卷的壁画,在壁画的四角绘有黑色的四角形,象征着画布的挂索。画面可分为三大部分,从右至左依次反映的内容庄园田地里种满了藤蔓植物、墓主家族及庄园内雇工们忙碌做酒的场景。有井口取水、锤压榨汁、蒸馏及接取酒汁等步骤。依据画面内容,今定名为”庄园生活图”。不远的哈拉和卓墓地也出土有类似内容的庄园生活图。

自古以来,汇聚四大文化之精华的吐鲁番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也是一个多宗教地区。历史上在这里流行的宗教有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其中萨满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已经消失,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一直流传至今。伴随宗教保留下来的就是吐鲁番大大小小、不同时期、不同教义的石窟寺,在这些石窟寺里也不乏葡萄的身影,其中胜金口2号窟窟顶南坡后部的长方形纵券顶,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架葡萄,苍藤蔓延,硕果累累,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葡萄的造型在离胜金口石窟寺不远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中也有发现,供养菩萨手托大串的葡萄作为贡品献给佛陀。除此之外,画工们还将葡萄变形整合作为装饰元素运用在壁画描绘中,使壁画活泼富有动感。

2004年,巴达木墓地M207出土了一件泥鼎,泥制,未经焙烧。方沿,敞口,球形腹,圜底。三足呈柱状,细长外撇。通体涂墨,内沿饰青灰色彩。通高11.8、口径7.3、最大腹径9.7、足高7.8厘米,根据尺寸和未加烧制可判断此泥鼎只是一件陪葬的冥器,但它的原型必然来自当时的实用器。

2005年,木纳尔3号台地312号墓出土一件陶甑,圆唇,卷沿,敞口,深圆腹,平底,底上有38个小圆形穿孔。器表红色彩绘大部分脱落,模糊不清。高17、口径25.5、底径12.6厘米。

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用的器物,甑是置于鼎、釜等上面蒸食物用的,以这两件器物再对照《庄园生活图》制酒时的蒸馏步骤,不难看出这些器物都是制造葡萄酒的工具。死者家属为了让去世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喝到美味的葡萄酒,将这些制造葡萄酒的工具也一并陪葬与墓主人周围。这些器物的出土不难看出在吐鲁番地区制造葡萄酒的技术已相当成熟,文书中关于葡萄的记载,说明葡萄不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且在当时葬俗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许当时也曾陪葬了葡萄酒,但经过时间的推移早已蒸发,留给我们的只是些空的瓶瓶罐罐,也许在今后的考古工作中,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将残留在这些空瓶空罐里的物质得以分析证明。

阿斯塔那墓还出土耳杯1件,圆木削挖制成,平面呈椭圆形。敞口,长边腹壁斜直,短边腹壁斜弧,平底,两鋬耳位于沿部,通体素面。高2.8、口径长边10、短边5、底长径4.5、短径3.1厘米。耳杯亦名“羽觞”,又称“羽杯”等,是古代的一种饮器。可用来饮酒,也可盛羮。椭圆形,两侧各有一弧形耳,多为木胎涂漆,也有两耳上鎏金铜饰或全体铜制者。其名“羽觞”之由,乃因其形状似爵(雀),两耳像雀之双翼。一说,饮时杯上可插上羽毛,有催人速饮之意。盛行于战国、汉代至晋。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耳杯,制作精美,且书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样。

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二堡乡巴达木村东的巴达木墓地,北距哈拉和卓墓地1公里,南距高昌故城4公里,西距阿斯塔那墓地3.5公里,东距吐峪沟乡11公里。

2004年10月份,吐鲁番市公安局抓获一批盗墓不法分子,及时与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取得联系,经现场察看被盗墓葬百余座,墓地地表到处可见被盗贼认为没有经济价值而抛弃的干尸、丝织品残片、文书、彩绘陶器残片等珍贵文物。其状可谓满目疮痍,惨不忍睹,情急之下立即呈报上级有关职能部门,引起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吐鲁番地委行署等领导的高度重视,经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立即组织考古工作队进入现场进行清理发掘。

纸上春秋——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关于葡萄的记载

古往今来,人们通过书写和制作文书来记录信息,利用传递文书来彼此相互交流信息,利用公布文书对公众信息等等。而考古上所指的文书则是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文字材料。

吐鲁番由于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地下水位低,为有机物质的保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使得古代文书得以在千百年后重见天日。从目前的出土情况看,吐鲁番文书的历史涵盖十六国到宋元的各个时期,而文书的种类则包括信札、契约、佛经、衣物疏、药方等几十种,内容丰富,涉及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为我们了解古代吐鲁番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非常翔实的材料。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不少史料记载了公元4—8世纪期间吐鲁番地区葡萄园种植、经营、租让及葡萄酒买卖的情况。《北涼高昌郡功曹白请溉两部葡萄派任行水官牒》《翟疆辞为共治葡萄园事》《高昌买葡萄园券》《高昌夏某寺葡萄园券》……没有列举的文书还有很多。从这些文书的内容可以看出,有任命管理浇葡萄官吏的官方文件,官吏专管灌溉葡萄用水的;也有反映当时家庭葡萄种植情况的。而较多的是一些关于买卖赊欠的酒账类,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种植葡萄的规模和葡萄酒的用量是相当可观的。

以古鉴今——古代吐鲁番葡萄对当今经济发展的启示

吐鲁番并非葡萄的原产地,但是,经过数千年的休戚与共,在衣、食、住、行、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吐鲁番人和吐鲁番葡萄已经融为一体,难舍难分。古代西域是中国重要的葡萄酒产区,高昌人因其精湛的酿酒技艺而闻名中原。近现代以来,随着葡萄种植规模的扩大,新产品不断开发,葡萄已经成为吐鲁番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葡萄沟教案范文第5篇

一、在快乐的情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葡萄沟》一文,我的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祖国的新疆有个美丽的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的葡萄可多了,红的、紫的、白的……一串串亮晶晶、水灵灵的,吃上一个,哇!甜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到葡萄沟去了,快,闭上眼睛,飞机就要起飞了……”如此一来,学生兴致勃勃地半闭上眼睛,想听听下文,我借此时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刻,把课文的大意轻松地讲下来,而学生也在这种积极参与的状态参数下,很主动地把知识面装进了自己的大脑。

二、抓住学生的心理,在“险”中突破

我觉得,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而且应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种种体验及享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教学《太阳》这一课,当讲到太阳有多大这个环节时,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太阳到底有多大呢?

生:130万个地球那么大。

师:福建大吗?可与中国比,谁大?

生:中国大。

师:可中国与地球一比又小了,地球大吧?

生:大。

师:地球这么大,但130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大家说,太阳大不大?

生:大。

师:太阳真的有这么大吗?一定是书上写错了,因为我每次见到的太阳都只不过盘子那么大。没想到书还会骗我们。

这一下,教室“唰”地热闹起来,大家都急忙想为老师解决问题,在同学中出现了一股争先恐后的气氛。抓住这个机会,我让坐在前排的一位把手举得高高的同学来回答,他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大声地讲出来,这时教师把话题一转“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学生齐呼“同意!”我这才作出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这样,学生的激情不减,处于一种很自信的状态中。显而易见,这一环节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引进自己的陷阱,利用他们的好强心理特点,轻松地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

三、电化教学,让学生在悬念下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