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范文第1篇

职业院校学生距离进入社会,步入职场,成为一名职业人只有一步之遥。因此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成为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科学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抓住时代的机遇,做自己人力资本的主宰。而要科学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客观地分析环境、正确地选择职业、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加速自我完善,从而把握人生事业的发展。下面我就职业院校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谈谈自己的粗浅意见:

一、 前瞻性原则

职业院校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未雨绸缪,充分考虑未来的变化:你现在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三五年后是否还有用;所选的工作岗位,三五年后是否还存在,即职业目标的定位要充分考虑前瞻性。如果前景不够乐观,那么就得及早采取措施,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新技术或新岗位的要求。从而高瞻远瞩,把握自己的未来。

二、可行性原则

规划的设计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不着边际的空想和幻想。要有清晰、明确的职业目标以及实施和管理目标的方法、途径等。你的人生价值和角色定位、人生主要目标的设定等要建立在对自己、对社会、对环境的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上,不能空穴来风,不能超越时代和现实,应该充分考虑可行性。也就是说你所确定的职业目标一定是现在有人在做或做过的工作角色,即现实公司中所有的职位。你不能凭空造出一个职位来,然后将此设定为职业目标。因此,规划一定要分析社会需求,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确定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目标。明确了发展目标,下一步就要考虑实现目标的途径,而实现生涯目标的途径很多,在设计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到自己的特质、社会环境、组织环境以及其它相关的因素,选择切实可行的途径,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目标及理想得以实现。

三、 动态性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并非一次完成,终生不变,它需要根据客观环境、自身条件的变化做出及时地修正和调整,即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目标。通常我们需要把一个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地分割为若干个阶段,将规划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每个步骤、实施方法、完成期限、检验标准等做出具体妥善的安排,以作为检查行动的依据。这样,才更有利于规划目标的实现,避免陷入空谈和失败。

四、 个性化原则

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性格、能力、价值观、成长经历、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应该体现出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即遵循个性化原则。择业前要对自己的水平、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度等进行全面分析,作出较准确的定位。不可悲观,把自己定位过低;更不要高估自己,导致期望值过高。要做到真正了解自己,并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因此,我们应该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具有择已所爱、择已所长,择已所利的特点,从而扬长避短,增强职场中的竞争实力。

五、自我实现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洛斯说:“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我们把这种需要叫做自我实现。”可见,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的职业生涯进展状况,很难想象一个抱着“和尚撞钟”心态浑浑噩噩度日的人能充分体会到自我实现,感受到人生成功的快乐。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必须考虑自己的预期收益――个人幸福最大化,即达到自我实现层次。为此,规划的设计要在由收入、社会地位、成就感和工作付出等变量组成的函数中找到一个最大值,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开发自身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六、可量评原则

规划的设计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或标准,以便评量、检查,使自己随时掌握执行状况,并为规划的修正提供参考依据。通过量评、检查,我们便能得到灵敏、准确、迅速的反馈,从而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对最终职业目标的界定,使规划更切合实际,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总之,职业院校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必须遵循前瞻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个性化原则、自我实现原则和可量评原则,从而认识自我、客观地分析环境、正确的选择职业、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加速自我实现,让每位渴望获得成功学生发挥尽可能大的潜力,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新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涯规划 计算机 体验式

大学阶段是生涯发展历程的关键阶段,大学生面临着很多重大抉择,如,课业、职业、婚姻家庭等。在我国大学的招生和考试制度下,很多大学生的生涯选择由父母或老师帮助甚至替代其作决定,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普遍缺乏自主决策意识,更缺乏自我决策的能力。而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发展更加多元化,职业不仅仅是保证人们衣食无忧的手段,更多的是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而进行职业选择则是一种重要的人生管理的能力。

有一项美国的研究表明,职业目标越清晰的人,其成功的几率越大。台湾有学者研究表明,“职业成熟度愈高,代表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愈强,能够做出最适当的职业选择,进而获得最成功的职业发展。反之,职业成熟度愈低,则表示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愈欠缺愈有可能做出不正确的职业选择,进而迟滞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一、当前计算机类学生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生涯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设计,这门课程以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人文素养为基础,其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引导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合理调整职业预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以职业目标为导向,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计算机类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以及评估反馈等环节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有些脱离实际、带有理想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自我分析与实际不符。很多学生期望到“三大”(大城市、大企业、 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对自己职业定位不准确。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还有些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规划过于理想化,没有立足实际和对自身估计不足,造成与实际脱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二)盲目参加过多实践,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性为了增加“工作经验”,不少学生选择了兼职,做家教、促销员和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做业务员等,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不少学生选择考证来 增加“筹码”,还有的很多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或者参加各类协会, 以期望参加更多的协会来增加自己的实际经验,但这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兴趣广泛而缺乏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应该多参加相关公司的实习锻炼。

(三)坚持追求所谓的“最佳规划”,职业规划缺乏与时俱进一些大学生对经济学上讲的“最小成本、最大收益”津津乐道,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寻找“最佳规划”上,希望“一次规划,终身受益”,在做规划时面面俱到,不愿舍弃,没有重点,缺乏最相关事情的取舍抉择,在行动中也不愿从小事做起,碰到困难就盲目等待不知所措。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一个人几乎是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周围条件的变化和就业环境的改变,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需要不断调整。

二、计算机类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一)体验式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界认为:“所谓体验学习,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国内学者认为所谓体验学习,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生涯规划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即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体验,唤醒学生体验,引导学生表达体验的过程。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包括三大主要因素,即生涯探索的活动与情境是教学载体,学生的参与、体验、分享是核心,学生的应用与升华是结果。在体验式生涯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生涯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创设探索生涯问题的情境,设计具体的生涯探索活动,并在课堂上组织和管理生涯规划活动过程,从而实现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并切实提升生涯意识和能力。在体验式生涯教学中,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在生涯探索活动中亲身体验反思,尝试为自己生涯发展作规划,从探索的过程中了解进行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总的来说,在生涯规划的教学中,教师是生涯探索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习者是参与者、自我规划者。此外,在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特别鼓励小组合作的学习,通过在小组中的对生涯问题的探讨、沟通协调的过程,达到意义的分享,r值的澄清,能力的建构。在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中,不强调学习者系统的生涯规划知识的掌握,而强调学习者的生涯规划意识的激发,自我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的增强。以下用列表的方式对体验式教学和讲授式生涯教学进行分析区别。

(二)有目标的参加社会实践。进入大学,应该分阶段来规划好大学的几年时间,大学生涯规划的成败,将决定自己今后大学学习的方向并决定着未来发展的高度,在计算机类大学生,可以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出发,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学习能力,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打造自我就业竞争力。

大学普遍都有很多社团,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性地加入一些社团。通过参加社团,会认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同学,使自己对其它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通过社团与有共同兴趣的人交流,也会促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认识更多的朋友,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还可以尝试去竞聘学生会的职务,参加学生会的一些工作,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大学里还会常举办一些计算机专业讲座和经验交流会,在有空的时候尽量多去听听。特别是一 些学长们的经验和现身说法都很值得学习。还有一些计算机方面最新的知识讲座,大家通过这些交流,及早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为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如何做好该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活动―体验―领悟―内化” 使学生能够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自我,树立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竞争实力,是该课程老师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来半分,张建国.基于体验式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 2010(01)

[2]吴祠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

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规划 应用思路

随着新德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出台,《职业生涯规划》课开始走进中职学校,走进师生视野中,并逐步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很多德育课老师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特殊性,在实施过程中拘泥于教材、仅限于书本,因此设计出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经常会出现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充分发挥好德育课的桥梁作用,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笔者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用到专业课教学中。让中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职业、专业对人生的价值意义。在实操训练中,引导学生实践、体验、感悟和积极参与,让职业生涯的魅力和德育实效大放光彩。通过专业课教学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结合,帮助中职学生正视不同阶段的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迎接每个规划好的人生,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步入社会,赢得未来发展的机遇。

一、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及价值

大部分中职学校目前都是重视职前教育而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的都是把眼光放在就业率,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学生职业发展的问题。职业生涯,它是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即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职业生涯不但在生涯中所占时间很长,而且对生涯的其他活动有重大影响。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制定人生总体目标和阶段人生目标、步骤,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在“横外情,量已力”的情形下,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中职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择业技巧,增强竞争力,以及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是人发展的深层次需要,也是激发个人在工作中具有良好精神状态的兴奋剂。

职业规划的内容最贴近职业教育的实际,教师由课堂向社会延伸,引导学生从所学专业出发,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引导学生奋发向上,自信能成才;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自律能成功。

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1.专业课教学中贯穿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唤醒职业意识

从笔者学校近几年的中职生毕业招聘形势来看,高薪资、高职位、高福利是普遍中职学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父母对他们的期望。有的父母甚至冲着专业的“吃香”、将来待遇的“丰厚”,不管孩子的意愿,直接替其做主报读他们心中的理想专业。这样的观念不仅会给部分中职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更不利于他们的长期职业发展。当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或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时,职业生涯也将告知终结。

针对目前这样的择业误区,笔者在专业课教学中应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理念,让每位学生在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就业范围、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

在专业班授课《汽车营销》时,笔者采用竞聘汽车销售顾问这一环节,让学生们上台介绍并推销自己的爱车,看哪位同学更专业、更有资格荣获“汽车销售顾问”这一头衔。随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客户与销售顾问的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引导学生展现自己并深入、客观地了解自己,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和性格等多方面的情况,以便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定位。

在《配气机构拆装》实训课上,笔者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技能竞赛的互动环节,观察哪些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科学、规范、合理的操作流程完成任务。学生与学生间的较量、任务与任务间的比拼,质量与质量间的抗衡,让学生们能有更加清楚、正确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找到自身素质与即将从事的职业所需素质间的差距。任何的目标、追求、定位都是需要自身不断努力和创造出来的,绝非好高骛远行的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灌输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理念,并且有意识地传递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拓宽专业知识,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为今后的求职生涯奠定扎实基础。

2.专业课教学中引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促进职业道德

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就应该结合社会案例引经据典、给学生们以足够的探讨时间和思考空间,从而加深学生们深刻的印象及精神上的触动,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培养。

《汽车电控发动机》融入了汽车电气、汽车构造及电子电工基础等多门专业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也是汽车维修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汽车诊断技术。“七分靠诊断,三分靠维修”,足可见该岗位的特殊性及在汽修行业中的价值和地位。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好这门课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十分重要,正因为如此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生涯大门必将把你紧紧关闭。因此,笔者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将其分解成具体目标,细化至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月、甚至每星期,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完成具体目标,逐步接近长远目标。

对于《汽车电控发动机》这门课而言,笔者把从整车上的故障诊断,分解成检测工具的运用、电路图的识读、传感器的检测三大块,每块制定出完成的具体时间,再把每一大块细分成每一小块,如检测工具部分把它细分成汽车故障诊断仪器的使用、汽车专用万用表的使用、汽车示波器的使用、汽车尾气分析仪的使用等。

对电路图部分,把它细分成电路图基本知识、电路图类型及特点、电路图识读方法等。对传感器部分,把它细分成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的检测、曲轴位置传感器的检测、点火控制电路的检测、喷油控制电路的检测、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空气流量计的检测等。最终完成任务。笔者在传授学生每一项技能的同时,强调注重每个细节,零件从哪里拆下来就从哪里装回去,绝对不能随意更换,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注重讲究效率,诊断作业不能半途而废,充分认清自己的职责并勇于承担,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注重小组合作的模式,组员间的默契配合,分工明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积极性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注重强调纪律,在实训车间听从教师的安排,学习企业工作模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空谈,重实干,不断提出新问题,研究新方法,走出新路子,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通过在实践中巧设案例、经典剖析,让中职生深刻体会到成功背后的艰辛和汗水以及脚踏实地在日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

3.专业课教学中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关注职业教育

中职学校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他们有很强烈的心理需求,渴望成才,渴求尊重、理解、关心。笔者在专业课教学中应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中职学生克服自卑,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和自信的喜悦。这样的教育,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职业生涯光明的未来,又要使他们在心理上和实践中得到满足,进而更加明确自己所选择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使其迸发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在《测量汽缸磨损度》的实训课教学中,让学生们明白要成功完成此项目,需要掌握万径千分尺的使用、游标卡尺的使用、量缸表的组装和测量、汽缸磨损度的计算等模块,每一模块的知识点都环环相扣,要想把目标顺利地完成,需要同学们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作为教师更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当学生落实某一模块取得点滴进步时,应及时采取多种鼓励性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尽快尝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强化学生的自信心,把每一次“尝试成功”走向“自主成功”。通过这样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取,进而起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作用,这样当他们面对求职道路上的艰辛时,才能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学生职业意识的萌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生成,都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努力。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特别是对学生的指导,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社会形势,从容应对,抢占先机,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攀登职业生涯的阶梯。

三、小结

职业生涯规划是就像是学生职业道路上的指明灯,带领着学生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前进,不至于半路迷茫,失去方向。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意味着初步的成功,而中职学校缺乏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此,笔者将这一重要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会规划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李卉.从学校人到职业人: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

[2]刘敬玲.浅谈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J].教育教学研究,2011(2).

[3]张芙丽.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6).

[4]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1).

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主性;引导式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07―02

何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即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主体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由此制定相应计划及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简而言之,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及人-职匹配。可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彻在大学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指明方向,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为将来职业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大学生人才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花都区三所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实地走访调查的资料了解到,却在民办高校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资源等方面不断丰富的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却并未引起同学们的广泛关注及重视,本文将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出现的问题寻找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民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产生的原因

1.1客观原因

(1)系统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历程短。

职业生涯规划最初起源于20世纪初叶的美国,并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新兴事物传入中国,其普及程度不高,且中国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究正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有关职业生涯的研究和实践仍很欠缺。教育部办公厅在2007年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要求》的通知,指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该通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上了日程,系统化、现代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渐在高校落实。自2008年至今,其发展历程较短。笔者根据对花都区三所民办高校的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在民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普遍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的引进和就业指导中心机构成立也是近年来才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尚未真正形成,教学模式多以理论课程为主。

(2)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资源未能尽其用。

为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较好开展及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高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如购买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建立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团体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服务等,然而根据花都区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资源利用效果并不显著,学校所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资源并不为学生所周知,67.65%的学生未运用过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仅有32.35%的学生用过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其中60.87%的学生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学校有此系统,826%的学生是因为学校测评系统繁琐、难以操作。此外,学生主要通过课程理论讲授的方式被动地了解和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据调查结果得知花都区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如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最需获得指导与帮助,其中职业能力倾向测评占60.48%;就业信息定期分析占52.1%;相关社会实践平台占45.21%,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占34.75%。由上述数据可得知,职业能力倾向测评、就业信息定期分析及相关社会实践平台所占的比例较大,且学校对其已配置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资源宣传力度不够,资源未得到广泛利用等因素,引致学校资源与学生需求方面没有较紧密的联系起来。

1.2主观原因

(1)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全面。

从学生方面出发,大学生对于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处于模糊和朦胧的状态,未能全面地认识职业生涯规划。造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时间短。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未能在中学教育中普及,普遍大学生对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起步晚,据花都区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花都区民办高校大学生选择现在专业是由于个人兴趣爱好的仅占33.83%;因就业前景好的占19.16%;因家长或老师推荐的占16.77%;因高考成绩所限或学校调剂的占24.85%。由以上数据可得知,66.17%的学生并不是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选取专业的,更是未能在选择自身专业提前设计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二是认识和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少。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国发展历程短,国民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社会环境的熏陶,本土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处于探索研究中,理论尚未完全形成。

从学校方面出发,学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据对花都区民办高校走访调查得知,部分高校并未真正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校与学生彼此之间发展的作用。片面注重招生以及大学生临毕业时的“就业培训”,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混淆一谈,并未全面认识职业生涯规划。

(2)缺乏主观能动性,依赖性较强。

由于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全面,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往往仅停留在潜意识阶段,普遍仍未能唤醒意识并付之于行动或实践。大学生仅在学校传统教育模式下吸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处于似懂非懂对状态,并没有结合探索自身需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付诸实践。同时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父母过于宠溺孩子,包办孩一切的教育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目标缺失,也是造成学生主观能动性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学学习阶段,学生以考上理想大学作为目标,激发其学习的动力。然而在大学生活中,安逸轻松的学习环境使之迷失了方向,养成懒惰散漫的学习态度。

(3)缺乏持之以恒的态度。

职业生涯规划与时俱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与社会发展、自我改变和自我认知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其目标的达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然而学生由于年级的递增以及社会就业竞争压力日趋激烈,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心理特征与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实现过程漫长、成效慢相悖,使学生难以坚持执行已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持之以恒是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起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

2解决方案

2.1树立正确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能引导学校、学生进行正确的抉择,促进其更好的发展。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需要有大环境的熏陶,如通过媒体宣传、大型活动宣传,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吸收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其次,学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应有比较深刻地认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不应持有“任务式”的态度,在对学生传授引导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念,提高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的意识,并积极推进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重视教学质量及其成果。从学生方面出发,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第一步,能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潮流发展的主力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应联系自身接受并认可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2.2加快形成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提高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除受到自我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和遗传素质的影响。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为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提高,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应加快建设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加快组建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组织老师外出交流学习,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提供教师队伍的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三是加强教学时间的连贯性,不同年级实现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在大一阶段,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有大体的了解,懂得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知道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在大二阶段,应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验证。根据大一阶段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社会活动的检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所制定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并进行修改、完善。在大三阶段,应培养自身发展所需的技能,考取相关证书,进行相关能力的拓展。在大四阶段,应着重学习就业面试的技巧,获取实践平台,为实现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迈出关键的第一步。系统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对自身大学生活及未来职业生活做出有效的规划。

2.3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调动学生积极性

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是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之一,能为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帮助。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加大现有职业生涯规划资源的宣传力度,扩宽影响力。通过学校各组织工作的相互配合,将职业生涯规划资源信息传递给学生,如通过辅导员信息传递、宣传栏海报粘贴等。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职业发展规划部门应将部门职能透明化,增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部门工作的了解,根据自身需求寻求帮助。二是民办高校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实训活动调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同时,民办高校可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例如通过“展翅计划”、校企实践基地,使学生将个人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职业信息,更好地进行人-职匹配,科学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此外,学校可通过学生社团平台,举办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活动。通过参加活动,能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进一步的了解,调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积极性。同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需要学校与学生的相互配合。学生应调整自身的学习态度,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参加。学生还应善用学校资源,运用学校现有课程知识,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及网上搜索职业信息,进行初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再利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结合社会实践修订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19.

[2]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Z].2007.

[3]许溪沙,王若光,张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生涯教育探讨[C].创新沈阳文集,20090827.

[4]王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案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30501.

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构建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更大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这种发展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挑战,“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就业压力,“天之骄子”的优越性已经不复存在,作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如何适应当前环境变化,并针对自己所学的学科特点、专业特色结合自身的优势规划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跨入社会谋求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岗位,这是摆在每一名高校大学生及每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构建

1.1什么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当前社会发展相结合,对决定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客观和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基础上,确定其跨入社会的工作目标,并根据所确定的目标,在不同时间阶段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工作内容的总体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1)可行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根据主客观条件进行筹划,否则会直接影响自身的发展;(2)适时性:要确定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各项主要活动的实施及完成的时间和顺序;(3)适应性: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所以规划应具备适应性,能适时而变;(4)持续性:职业生涯规划每一个发展阶段应相互连贯体现其持续性。

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理念。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现状,以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迷茫,未能对自己准确的定位及不能确立自己的目标,不清晰自己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拟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本体系从知己、知彼及抉择三方面进行进行设计。“知己”包含: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智能、情商、气质等方面;“知彼”包含:要了解组织环境、发展战略、人力资源需求、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方面。

1.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步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步骤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需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为自己确定一个工作目标;其次,在确定自己职业生涯目标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智能、情商、气质等特点,进行自我评价分析;第三,对自己选取的职业生涯目标,基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人才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第四,在综合自我评价和职业生涯目标评价基础上,综合分析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第五,根据所选取的职业做出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分析目标实现的步骤,和如何合理安排步骤实现自己的目标;第六,在综合以上的基础上,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反馈并根据具体形式进行校正。

1.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应综合自己的目标定位、能力定位、机遇定位三大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考察。目标定位方面,大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智能、情商、气质等特点,分析自己适合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毕业后自己适合走哪一条路的问题,是自主创业、进入企业部门还是考取编制等;能力定位方面,大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智能、情商、气质等特点,分析自己有哪一方面的能力特长,并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就是适合走哪条路的问题;机遇定位方面:在目标定位和能力定位基础上,根据实际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抓住当前的机遇,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就是可以走哪条路的问题。

1.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直接反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质量的显性因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犹如高校的一套标准化人才制作“机器”,高校大学生经过这一“机器”制造后,产出其产品,真对这一产品的质量,需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确定这一产品是否合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价指标的确定需综合高校人才质量培养标准、社会人才需求标准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经分析认为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综合发展潜力、思维创新能力、综合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工作环境适应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指标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价指标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

2.1建立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实施模式。建构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框架极为重要,在这一框架内,大学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没有大学生的参与,那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个摆设。家庭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保障,通过家庭的保证,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实施。学校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平台,通过学校这一平台,使职业生涯规划正常展开。社会是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检验场,学生通过社会的实践,才能检验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为最终跨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2建立多元成长与发展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需建立多元成长与发展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良学习环节,形成指导与自导、训练与模拟、分享与体验模式。在选择了职业生涯目标过程中要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自导进行确定;在技能能力培训和反馈调整过程中通过训练模拟模拟相结合,以促进自己的能力提高;分享体验自己的阶段总结以更好的促进社会实践,以此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学生自评。对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学生自评调查,认为自己专业能力、发展潜力得到很大提高的达到80%以上,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的都在85%以上,认为这些能力没有变化的都低10%。

3.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教师评价。由十五名高校教师组成的教师评价组,对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教师评价,结果显示:七大评价方面有很大提高,分别为82%、85%、80%、85%、79%、78%和82%,这与学生自评结果大体一致,说明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

3.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社会评价。通过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员实习单位及课外实践基地调查,所考察的七大职业生涯规划评价指标都有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其中的不足,通过社会实践评价,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这几项指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