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群众路线;调查研究;宣传鼓动;利益赋予;组织领导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03-0009-05

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成功源自其对基层群众的有效动员,其理论和现实依据是其独特的群众路线,“正是这种‘群众路线’的逻辑,成为党用来扩发与人民沟通,并进而完全控制农民的一种动员方式。”[1]争取群众的群众路线方式是在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后渐进成长和成熟的,如果进行细致划分和梳理,可将其概括为“调查研究”、“宣传鼓动”、“利益赋予”和“组织领导”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调查研究:技术与政治

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历史和理论要追溯至于苏维埃时期的创造,它既是一门了解现实的技术,也是一种关系重大的政治,就调查研究的技术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关系而言:

首先,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政治性”在于其能够使党更好地贴近现实和群众、有效地保障和推进党的先进性与领导。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将调查研究与党员干部的先进本质、党与群众的关系、党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和方式、党正确政策和策略的产生等紧密联系起来,调查研究是服务于这些政治的根本问题和目标的,“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我们的目的完全在这里。”[2]作为群众路线的调查研究反映了党与群众之间的深刻关系。

其次,调查研究的技术性是实现其政治性的基础和条件。就“调查的技术”而言,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便是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已提出的“要亲自出马”和“要自己做记录”原则。一般来看,强调领导干部亲自进行深入而具体的调查与“调查的技术”对于效率的需要是冲突的――尤其是当中国共产党由苏维埃时期从事初步而具体的革命战争转变为超大国家的领导者时。条件的改善、机构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使党的领导干部既无需――也无法――仅仅通过“亲自动手”进行费时费力的深入实际的调研来获取具体充足的知识与材料,然而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至今仍强调领导干部亲自动手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究其原因,如前所述,调查研究的技术性是服务于其政治性的,调查研究在技术方法上对于领导干部“亲自动手”的强调源自党所承担的领导重任以及对领导干部的更高要求,源自这一方式能够通过赋予党的领导干部相应的纪律和压力,进而防止作为领导者的党与群众的脱离以及党自身体制的僵化。因而,虽然至今仍强调的领导干部“亲自动手”并不是实现“调查的技术”对于效率要求的最佳方式,却是与作为群众路线的调查研究的本质属性相契合的。

二、宣传鼓动:动员与唤醒

在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革命的进程中,底层群众对于党及其意识形态都是陌生的,由此,无论是取得群众的信任还是对其的争取都需要借助党对于群众的宣传鼓动。“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做好群众工作,不仅要善于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而且要善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这两个方面,都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所要求的。”[3]

(一)宣传鼓动:群众路线本质。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所要求的宣传鼓动并不能完全消除其强制性、脱离实践的口号性、急迫的鼓动性乃至一定意义上的策略性,但群众路线式的宣传鼓动成功之处就在于其能够在诸如“真理与策略”、“自愿与强制”、“教育与鼓动”以及“口号与实践”等关系中形成必要的权衡,尤其是当群众路线逐渐成熟和理论化时,在上述关系中形成必要的权衡已经成为每一位党员干部开展其争取群众工作时所必须遵照的原则和纪律,“发动群众是由不敢到敢、由不自觉到自觉。这就是说,没有宣传鼓动工作,就不可能到自觉。因此每个同志谁看轻了宣传鼓动工作,工作一定无成绩,这干部也不一定是好干部。不会宣传鼓动者,就一定不能成为群众领袖。不会宣传鼓动工作者,就要包办代替,就要强迫命令。无宣传工作,群众就不能认识自己是一个阶级,也就不能组织群众。”[4]

1.真理与策略。真理性是中国共产党对其宣传鼓动工作特点的基本定位,“我党所宣传的理论、纲领、政策等,是符合于客观真理的,符合于客观发展的规律的。我们在认识客观真理、客观规律中,指出历史发展的倾向和前途,并为着这种前途而奋斗。”[5]在党看来,其宣传鼓动的真理性源自党的先进性以及党对于群众的领导责任,党能够看到群众尚未知觉的规律,这一规律是党和群众所共有的真理,符合真理与符合群众的利益和需要是统一的。然而,党所认知的真理对中国社会底层群众来说却是陌生的,因而将党对于革命和历史真理性的认识转化为群众的认知和行动,就需要党以具有策略性的方式进行宣传鼓动,否则便无法争取群众。

2.自愿与强制。中国共产党宣传鼓动所欲解决的强制源自党为群众指出的目标和需要并不是群众自己和当下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与党的理想和目标相比,底层群众的认识是现实而短浅的,革命的成功不能建立在被动等待群众自发觉醒的基础上。“自然融化的自觉,就是说未经人力培植而自然营养生长的,发育的要慢些,因为我们对民众的宣传甚少,宣传工作没有深入,以此群众对革命的认识,还有许多是模糊的(比较的)以此革命的情绪,自然不甚热烈……”[6]宣传鼓动需要群众自愿认同党的理想和意识形态,而不将其视为外来的异物和强制。因而,党在革命实践中如何既争取到群众及其利益,又不至于引起群众过分的反感和反抗,使其自愿将自己和自身利益投入到党所需要的革命进程中去,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所要求的宣传鼓动必须达成的目标,也是群众路线为党员干部提出的艰巨任务和现实压力。

3.教育与鼓动。群众路线使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鼓动兼具贴近、争取群众与提升、改造群众的双重目标。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鼓动分为“宣传”和“鼓动”两种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方式和内容,其中“宣传”含有对群众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内容,而“鼓动”则往往是为了完成某一具体任务而进行的临时而具体的对群众的煽动,完整意义上的“宣传鼓动”需要将“宣传”和“鼓动”很好地结合起来。由此,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鼓动不仅仅以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为唯一任务,其宣传鼓动还包含对群众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以及增强群众的文化素质与知识水平的要求,进而使群众既能够理解和认同党的意识形态,又能够提升自身的素质和知识。

4.口号与实践。宣传鼓动是中国共产党对群众的心理、文化和精神实施的影响和改造。由此,宣传鼓动首先不停留于美好口号的提出,更重要的在于党的口号可以由党的正确实践加以注解,进而达到宣传鼓动中的“言行一致”,“我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是与党的行动相符合的,言论和行动的一致,是我党的特点。群众所重视的不仅是言论,而主要的是行动……我们党的宣传鼓动,是行动的、战斗的。”[7]其次,宣传鼓动需要与赋予群众现实的利益相配合,使群众认识到宣传鼓动的现实效果,进而认同党的宣传鼓动。当党能够将解决群众的心理、思想和教育问题与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时,宣传鼓动便能达成争取群众的预期效果。再次,宣传鼓动需要以激发群众的实际行为和斗争为目标,需要将党的口号变为群众的实践,也需要党不断调整自己的口号以更好地迎合、推动群众的运动和实践。

(二)宣传鼓动:群众路线方法。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付诸中国实践使中共的宣传鼓动必须迎合中国底层群众的需要和特质,通俗化与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宣传鼓动工作得以能够争取群众的重要标准,当然,在具体的宣传鼓动工作中,也必须注意与通俗化、大众化对应的艺术性、革命性。

1.大众化与革命性。如果没有大众化,群众根本不理解党宣传鼓动的内容和目标;如果缺乏革命性,则宣传鼓动也将失去意义。“群众”是多数人的代名词,对群众的争取也是中国共产党使其宣传鼓动工作大众化的根本原因,“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或这两个问题解决得不适当,就会使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和自己的环境、任务不协调,就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从外部从内部碰到一连串的问题。”[8]党的理论和目标只有为最普遍意义上的大众所掌握时,才会变为革命的力量,因此,党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将其宣传鼓动深入到群众中去,“文化只有为大众所接受时,才成为物质的力量。”[9]

2.通俗化与艺术性。作为主体群众的底层农民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往往一无所知,“农民做梦也想不到机器工业是一个什么样儿,是一回什么事,帝国主义到底是一回什么事”。[10]因而,宣传鼓动要实现其争取群众的目标就必须以非常通俗的、为群众所理解的方式进行。当然,必须认识到,一方面,这里的通俗化并不等于庸俗化,其核心在于既能为群众所了解,又能够提高群众,这才是党的群众路线所要求的宣传鼓动的通俗化,“偏重于做通俗化工作的人,只有时时刻刻提高自己,才能真正的通俗化;而偏重于做提高工作的人,只有时时刻刻接近大众,了解大众,把握大众,向大众学习,才能真正的提高。不然通俗化会变为庸俗化,而提高变为脱离大众。”[11]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强调宣传鼓动通俗化的同时仍注重其艺术性。通俗性是为了贴近群众,反对过多的矫揉造作和抽象化,但仅仅通俗化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适当的“艺术创造”、“艺术改进”和“艺术加工”,使得这种“通俗性”能够兼具“观赏性”,惟其如此,才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为群众虽然偏好通俗易懂的宣传鼓动,但其对艺术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要求。

三、利益赋予:“满足群众”

群众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是非常讲求实利的,因而,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实现对群众的组织动员,就不仅要从价值情感上打动群众,同时也要以现实的利益满足群众。

(一)物质与精神之辩。中国共产党首先认识到,要争取群众就必须迎合其偏好现实利益的心理,“有些同志把斗争当做第一位,群众得到好处当做第二位,这种观点是违反群众心理的。”[12]现实利益的满足对于党争取群众而言,往往是决定性的。中国共产党将群众对利益的追求视为其人性的本质,视为唯物论在群众心理上的体现,由此,群众的这一趋利性本质决定了党必须首先给群众以现实利益,才能向群众进行必要的索取,才能动员群众,“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13]同样,党只有在满足了群众现实利益的基础上,才可以唤醒群众,才能将群众引至党的革命道路上来。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其在理解群众趋利心理的同时,必须有针对性地满足群众在不同时期和环境下不同的利益诉求,尤其要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入手,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群众的动员,这是群众路线灵活性的体现。此外,无论是就群众的本质特征抑或其对于现实利益的追求而言,都贯穿着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平等。单个人需要以平等――甚至雷同――的存在方式聚成群众,群众对于现实利益也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由此,满足群众平均主义式的利益诉求就成为决定党争取群众成效的关键,“毛认为,平均主义是落实群众路线的关键――因而也是他改革中国的全部理想的关键。没有平均主义,他就无法充分发动群众,如果不能充分发动群众,他的有关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的人民意志论的方法就不能成功。对平均主义的信奉极大地影响了其部下和民众的生活。”[14]

应该看到,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正视群众对物质利益的偏好,另一方面则要求其党员干部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置于其对物质利益的需要之上,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就在于超越群众的“唯物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具有明确坚定的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即党性、阶级性)。”[15]因此,与群众不同,党员干部不是以物质利益的追求为导向,而是以自我牺牲式的精神价值为归属的。

虽然为了争取群众,党必须给群众以相应的利益,但如果仅仅以群众的“趋利性”为归属而不从党的群众路线出发进行适当的引导,则群众的趋利性就会变为“发横财”,无法成为党争取群众的重要手段。因而,党员干部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与群众对利益的偏好必须――也可以――通过党的群众路线很好地结合起来,为了能够更好地争取和领导群众,党就必须保持群众的趋利性与党员干部的精神价值追求之间的统一和平衡。如果使群众忘记现实利益而追求狂热理想,抑或使党员干部现实基本需要凌驾于其精神价值追求之上,都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既有统一和平衡的否定,都会引发相应的问题。

(二)利益赋予与恩赐。必须注意到,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逻辑出发,虽然党争取群众需要对群众进行必要的利益赋予,但是党赋予群众利益并不是党对群众的“恩赐”,将利益赋予与恩赐明确地加以区分,基于党的理想和现实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方面,从理想上看,群众路线所要达到的是党的领导与群众自觉、自主和自愿的辩证统一,党的领导不是替代和命令群众,而是为了使群众更好地“自己解放自己”。就利益赋予而言,党为群众所指出的抑或赋予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说都是属于群众自己的,因而从群众路线的理想和原则来看,利益赋予不是党恩赐群众现实的利益,而是为群众指出其利益所在,并发动群众通过自身的力量自觉、自主和自愿地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

另一方面,从现实来看,党争取群众最好的方法不是自上而下地恩赐群众利益,使群众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激发群众争取利益的信心和行动。利益赋予如果变为党对群众的恩赐,则群众获取利益的过程必然是“和平的”过程,必然为党所“命令”和“替代”,“只有经过基本群众的手自动来没收分配,才可不至脱离群众和代替群众斗争,才可彻底的解决土地问题。”[16]只有当利益赋予从党对群众的恩赐变为群众自觉、自主和自动地争取利益时,则说明群众已为党所发动和争取,已经投入到党所领导的运动和斗争中去了。社会革命中群众对利益的获取总是建立在打破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的,这一过程充满着暴力和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中国底层农民对于利益的偏好往往让位于其对风险的恐惧,党对于群众利益的恩赐无法消除群众对风险的恐惧,消除这一恐惧的方法就是发动群众自己起来,投入到争取现实利益的斗争中去。因而,当党不恩赐群众利益,而是发动群众自己争取自己的利益时,就说明群众已然通过集体性的行为追寻利益,应对风险,而群众要稳固地维系既得利益,就必须建立政权和军队,参加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以社会革命的胜利保持群众由社会利益关系变化而获至的现实利益。

四、组织领导:“激发群众”

上述调查研究、宣传鼓动以及利益赋予都是我们党争取群众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然而党动员群众中最终和最为有效的方式则是对群众的组织领导,组织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争取群众的核心和关键,因为“只有将广大的群众吸收到革命的组织以内,才能易于领导”[17]。才能真正成为承担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而“共产党的胜利是因为它能够在长期混乱和外国占领的年代里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农民组织起来,这在中国并非新鲜,但新鲜的是应用军事和其他纪律严明的手段,去动员群众来完成管理社会的长期任务。‘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之类的口号被纳入了中国现代化的组织原则。中国共产党重组了中国社会”[18]。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组织中国社会底层群众最为重要和独特的方法与工具。

(一)党的领导与群众自组织。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领导和群众的自主性之间辩证的平衡,就组织群众而言,群众路线既要保障群众的组织化,尤其要使群众自己组织起来,发挥群众组织的广泛性和自主性,但群众路线同时要求保障党对于组织化群众的领导,进而使群众组织能够归于党的领导,而不是与之相抵触。因而,一方面,如果不发动和依靠群众,便会形成党对群众组织化的包办,这便难以发挥组织群众的效力。群众的自组织就意味着组织群众应发挥形式多样的群众组织的力量,使群众组织有充分的群众基础,而不能囿于党政机关和形式主义,此外还意味着群众要自觉自愿地加入组织,与组织发生关系,由此,群众组织才有力量。一种群众团体真正成为群众自己的组织,主要表现在其已成为群众的利益所系和情感归属,这样的群众组织的建立和运作便能够有效实现党对群众的争取。另一方面,如果不使“自己组织起来”的群众最终归于党的领导,则群众的组织化便是无效的,“组织工作亦非常重要,我们要利用各种组织,以经常的加与阶级的训练,而且亦只有在我们影响之下有组织的群众,方才是最靠得住的力量。”[19]

(二)组织的灵活性。现实的革命斗争以及群众的自身特征都需要党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群众实行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使其对群众的组织领导在形式和方法上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征,这是党能够成功争取群众的重要基础。

在特定环境和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对群众的组织化在很多时候必须是秘密而多样的,并由此逐渐确立对群众的领导权,这在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斗争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现实来看,这一时期灵活性的组织群众的方式既能够迎合群众的需要,也能够使群众规避不必要的危险。当然,现实处境的改善必然带来党组织群众方式的转变,尤其是随着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建立,党逐渐从尊重、利用群众的自主性和自组织能力向加强党的领导倾斜。

(三)在运动中组织起来。中国共产党成长和发展于20世纪初以来的社会革命中,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中共而言,政治意味着运动和斗争,因为在特定的革命战争背景下,斗争和运动是组织群众、激发群众力量的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仅仅依靠党的领导和唤醒是无法激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力量的,群众需要借助斗争的洪流和运动的惯性,进而从历史被遗忘的角落中凸显出来,“实际的斗争对于群众(对于我们共产党员亦然)是一个最好的学校。在斗争中,群众会认识,谁是他们的朋友,谁是他们的敌人。在斗争中群众会感到团结自己与组织自己的必要,会学习如何向敌人进攻以战胜敌人,如何退却与防御,以保存自己。也只有在实际斗争中,他们会了解共产党领导的正确。群众不是从书本上学习,而是从斗争中学习。对于群众,单靠宣传鼓动是不够的。他们需要自己的政治经验。”[20]党的群众路线――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是通过群众运动和斗争的方式加以推进和实现的,党对群众的组织动员离不开其所发动的各种形式的群众运动和斗争。

五、结语

上述争取群众的群众路线方式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社会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当前党群关系的矛盾主要源自争取群众既有的群众路线方式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具体而言:

首先,调查研究是党深入现实,沟通群众的重要方式,是对党员干部的一种必要约束和压力,通过党自身对于调查研究经常化和工作制度化、对于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亲自动手的强调虽然可以很好地防止党的领导体制的僵化以及党与群众的脱离,但规范党员干部、推动党的领导更为切实有效的方法是以制度化的方式明晰党群、党国关系,尤其是加强群众自下而上对于党的领导的监督和约束。

其次,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党宣传鼓动工作的定位以及具体的方式方法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在于党的宣传鼓动在新时期已经不再是为了争取群众,进行社会革命,而主要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因而,党的宣传鼓动不能停留在党自上而下地争取群众、教育群众甚至改造群众之上,而必须在保障党的领导的同时,逐渐推动群众在文化上的自主和自觉――这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发展方向。

再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的自主化和多元化,使党与群众之间的利益赋予关系已不是群众利益获至的唯一方式,市场原则满足了社会对利益的基本诉求,也引发了相应的利益矛盾。对此,党应当继续推进市场原则作为社会利益发展和满足的核心方式,并逐渐将党对群众的利益赋予转变为对市场社会利益冲突的消弭和对市场社会多元利益的规范。

最后,就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价值和工作方式而言,革命时代所借由群众斗争和群众运动组织群众的方式需要改变,党需要在群众斗争和群众运动之外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动组织群众的方式。

总之,对群众的有效争取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国家构建的成功,在新时期,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必要的梳理、反思和发展关系到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政治、社会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李伯重,连玲玲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203.

[2]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3-114.

[3].做好当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6.

[4]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资料选编(上册)[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409.

[5][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27.127.

[6][10]杨克敏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1929年2月25日)[A].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3.45.

[8]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53-854.

[9][11]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四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278.268.

[12]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南抗日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239.

[13]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14][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胡国成,赵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9.

[15]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33.

[16]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三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3.

[17]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一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45.

[18][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65.

[19]海陆丰革命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365.

群众路线范文第2篇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路径,群众路线走得实不实、好不好,直接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执政基础。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认为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对我市而言,更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发展第一要务的必然要求。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发展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为民宗旨才真正实现。对于政府而言,坚持群众路线的核心就是抓好发展,把经济总量搞上去,发展效益提上去,资源消耗降下来,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富裕、更健康、更幸福,这是政府工作的首要责任和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七台河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经济总量仍然很小,财政实力仍然薄弱,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我们的经济还需要快发展、大发展、可持续发展。7月11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分析了上半年全市经济形势,整体来看,全市经济呈低位运行、降幅收窄、基础不稳、效益下降四个特点,我市已进入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而且这一困难形势还将持续很长一个阶段。在这种困难时期,更要牢牢坚持为民宗旨,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让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增进人民福祉服务。

第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化解社会发展矛盾的根本途径。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来看,目前我市人均收入已在XXX元左右,也就是XX美元,正步入“中等收入陷阱”阶段,是各类社会矛盾凸显期和集中爆发期。社会阶层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由此形成的阶层利益冲突、价值取向多元、公共需求压力加大、基层政权组织薄弱等各方面问题矛盾正逐渐升级,信访问题增多和干群关系紧张是最直接的表现。政府处在经济社会管理活动的第一线,如何处理各种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营造平稳发展、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和机制,这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这是缓解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

第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转变干部作风的有效手段。干部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这是关乎一级党委和政府人心向背的大事。严格对照“四风”现象深入查摆,政府系统绝大多数干部是好的,是合格的党员干部。但从当前全市严峻发展形势对干部的要求来看,从百姓对政府服务职能的期望来看,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干部的作风亟需转变。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表现,一是责任意识不强。缺少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勇气和气魄,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进取,得过且过。对群众冷暖漠不关心,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工作推进缓慢。缺少抓落实、善落实、能落实的坚决态度和过硬本领,工作推着干甚至绕着走。有的单位和干部存在“中梗阻”和“下梗阻”现象,推三阻四,政令执行不畅。三是学习研究精神不足。干部肯学习、善钻研的劲头明显不足。一些干部不但不积极学习新的政策和新的发展形势,更不愿意下基层了解情况,不愿意搞调研分析问题,情况了解得不准不透,对策办法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事业发展,必须下大决心和气力加以根除。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很有针对性,对于转变我们干部的作风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政府系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几点想法

政府系统要严格按照党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好省委和市委关于活动开展的各项部署,牢牢把握“务实”这一原则,紧密结合政府工作特点和实际,抓住当前工作的薄弱点和关键环节,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第一,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牢牢抓住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我市经济总量小,可支配财力严重不足,发展任务艰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认清和把握这一基本市情,牢牢抓住加快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不动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促进经济尽快走出低谷,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抓好产业项目建设。对已签约项目,要加大工作力度,抓紧开工建设;对未开工的XX个市重点项目,要逐一摸查分析,针对问题研究对策,尽快开工;对已开复工项目,要争时间、抢进度,力争早竣工、早投产。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总结第一轮专业招商经验,严格兑现第一轮专业招商奖惩,全面启动第二轮专业招商工作。要抓好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做好域内重点企业工业经济运行监控,深入停产的28户规模上企业研究停产原因,加大服务包保力度,做好生产要素协调,帮助企业保运行渡难关。

第二,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牢牢抓住改善民生这一根本。要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民生实事。一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煤矿棚改、城市棚改、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进度,同时扎实做好农村泥草房和危房的改造工作。要严把关口,加快煤矿棚改复查复核工作,尽快让老百姓搬入新居。二要加快推进城市供水工程建设。我市城市供水问题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目前解建设方案已经初步确定,下一步要抢抓机遇,全力做好配合工作,力争与主体工程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使用,让人民群众早日喝上放心水。同时,加强与省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强化桃水库水源地环境综合治理,尽快解决水库二期蓄水问题。三要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新一中、人民医院外科综合楼、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殡仪服务中心等工程,既要加快工程进度,还要保证建设水准和功能多年不落伍。要加强后期管理和运营,使其真正发挥出为民服务的效益。四要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扎实点做好领导干部包保困难群众工作,在困难群众衣食住行、就医就业、养老等现实问题上动真招、办实事。对煤矿下岗职工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既让他们能有最低的生活保障,还要为他们再就业创造便利条件。五要认真谋划制定三年民生发展规划。《三年民生规划》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要尽快出台,力争三年内切实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群众路线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系

群众路线是以同志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在不断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是思想的“活的灵魂”。十明确提出,要在全党范围之内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加大力度解决人民群众反响较大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党服务群众的实践工作。群众路线的开展是对老一辈共产党员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群众路线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基,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利推动力。

一、时期的群众路线思想

1、一切为了群众

指出: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最根本的不同,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与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一定要服从集体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一切为了群众”。在实践工作中,党一定要对人民群众负责,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2、一切依靠群众

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步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党的荣辱与兴衰和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指出“胜利之本乃兵民”,经过大量实践以后又提出“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人民,也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历史。”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智慧凝结成党的智慧。坚持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一切依靠群众,群众是学习的榜样,要想当老师就要先学会当学生。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43年6月发表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提出:将群众的建议集中在一起,在群众中开展下去。换句话说,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过程。还提出:我们要和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榜样,把他们的经验总结成开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在群众中认真贯彻这些意见,让人民群众通过实践来处理所遇到的问题,让群众获得幸福和解脱。

二、群众路线思想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服务主体相同

是群众路线的创始者,他非常尊重人民群众的主置,他曾经发表重要讲话来宣传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对人民群众在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他在讨论革命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的时候就说过“群众,真心拥护革命的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牢不可摧的,是打不破、锤不坏的坚强后盾。”的讲话让我们明白,要想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因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能够实现十报告提出的远大理想,可以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在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宗旨。党的群众路线开展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党内的不正之风,比如,党的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相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以及人民群众的呼声得不到解决等等。分析党的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时候就提出: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最根本的不同。目前,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深受相关理论论述的影响。首先,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迎接挑战的坚强后盾就是人民群众。在面对困难和危机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和发扬等早期共产党人制定的群众路线方针,谨记我党的胜利根本和力量源泉在于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其次,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来提升全党的责任心,只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群众路线思想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风一致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党的服务宗旨可以通过工作作风问题来体现,为了纠正党内的不正之风,中国共产党在十后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一定要着重处理。奢靡之风、享乐主义、以及形式主义在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初期就存在,曾开展过深刻的反思运动,提出:中国共产党正确的工作作风和政策一定会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错误的工作作风和政策一定会和人民群众相背离,会和人民群众脱离开来。工作态度一定要端正,教条主义、等弊病一定要克服,假如有人有了这些弊病一定要改正掉,这些弊病会使人民群众与我们拉开距离,如果不改正,我们会和人民群众相脱离。认为党之所以会和人民群众相背离是因为不正之风在作怪,如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将党内的、形式主义等不良工作作风解决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和人民群众搞好关系,要和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发扬求真、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经久不衰。如果党内形式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无人问津,这样就有可能将党的百年基业毁于一旦。所以,一定要增强工作作风建设,推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真正的心系百姓,“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基层,将人民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彻底解决好,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全面开展八项规定的要求。指出,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基层党组织一定要为民分忧、维护社会稳定、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密切联系群众,只有这样,基层党组织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贯彻执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策略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将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升,使工作作风建设得到增强,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得以实现。首先,“十三五”规划已经开始启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人民群众能否凝聚在一起是实现“十三五”计划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其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也跟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拥有追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利益分化越来越突出,这就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利益群体,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也各不相同。所以,总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得到的一个经验教训是,千万不可以闭门造政策、领导调研走形式,轰轰烈烈开展实践活动,活动一结束又全部恢复到过去的形式,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稳抓稳打,采取积极的策略,使实践活动真正的落到实处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提出:我党实践工作中的正确领导都是从群众中获得的。换句话说,将群众分散的经验集中起来经过认真的探讨形成系统的意见,将这些意见再反馈到群众中去,在群众中努力实践,从而获取正确的指导思想,经过反复的实践,从群众中获取的经验会更加丰富、生动和正确。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尤为重要,例如,党和政府在日常工作的时候,哪些做法人民群众最认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什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在群众反映问题的基础上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获取成功的经验并进行普及,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检验和论证,将群众对教育实践活动反映比较集中问题放在一起形成文件,将其再次放到实践活动中接受考验和论证。经过多次的论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获取真正的价值,才能将其落到实处,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五、结语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将党的廉政工作作风发扬光大,使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在党的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得以全面实现,将党的执政基础夯实,使党的执政地位得到较好的巩固,使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强,使我党始终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使党的执政地位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今天推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依然以思想为基础,我们坚信在思想正确的领导下,在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指引下,在全党上下的努力付出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人民群众中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党的执政之基一定会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淑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侯枝荣.党群关系思想对当代执政党建设的启示[D].北京交通大学,2015.

[3]唐莲英.群众路线:党的现实的执政能力——群众路线思想及在老区践行的现实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30-35.

群众路线范文第4篇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群众观上对西方“英雄史观”理论的革命性颠覆,不是主观随意提出和形成的,而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观察社会历史问题得出的必然结论。然而,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经典作家没有集中论述,我们能够找到的只是一些散见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理论论述中体现的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体现了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体现了人的价值观中的新内容、体现了崭新的领导观等意义方面来阐释。也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内容概括为“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人民群众实践主体论、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人民群众权力主体论、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论和人民群众执政主体论”。笔者认为,要言不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最主要内容。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之所以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即生产力的体现者。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涵盖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不仅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不断积累劳动经验,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本质上说,无论是石器时代、大机器时代还是电子信息时代,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是劳动群众的实践不断深入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当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贵族的疯狂争斗的喧叫充塞着中世纪的时候,被压迫阶级的静悄悄的劳动却在破坏着整个西欧的封建制度,创造着使封建主的地位日益削弱的条件。”这表明,即使劳动群众处于被剥削、被压迫并且尚未觉醒的状态下,他们的劳动仍然在创造着物质产品,提高着生产力,促进着社会分工,推动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对整个历史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及其代表的不同阶级、阶层都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但是,真正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是来自于社会实践的,而社会实践的主体始终是人民群众。一方面,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为一切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文化艺术创作、精神财富生产的真正源泉。曾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许多群众还亲身参与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卢浮宫,以及我国的敦煌壁画、万里长城和以故宫为代表的建筑群,都直接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许多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本身就是劳动群众的一员,他们凭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历史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因素,起决定作用,而劳动者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居于主要地位。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开始提上日程。但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发展规律,从来都不是自发地实现的,而是通过人民群众的斗争实现的。列宁曾指出:“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在阶级社会中,总是要通过阶级斗争,由人民群众起来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摧毁各种反动腐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势力,实现社会的政治变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开辟道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普通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参与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人民群众通过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政治权利,不断以和平的方式推动着社会制度的进步与完善。总之,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民群众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应当看到,虽然所有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和个人都参与历史活动,但是参与历史与创造历史是不同的,参与历史活动并不等于参与历史的创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所理解的创造历史,是指推动历史前进,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历史活动。事实上,有的阶级、集团或个人不仅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反而破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成为历史发展的阻力。因此,“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最终决定人类命运的是人民群众。

4.充分重视杰出人物在历史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的同时,并不否认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贡献,而是充分重视其在历史进步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杰出人物,主要指那些能够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利益,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等。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会产生自己的杰出历史人物或领袖。他们在知识、才能、品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往往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因而能够比较深刻地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潮流,了解群众需求,集中群众智慧,提出新的完成历史任务的方针和办法,并组织和领导广大群众为实现特定的历史任务而斗争,因而对历史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在解决中国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邓小平。

杰出人物和领袖的非凡才能与卓越贡献对整个社会起着很大的鼓舞作用,理应被敬仰、被热爱,但决不能变质为个人崇拜,必须看到杰出人物的贡献与人民群众作用的一致性。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无论如何巨大,归根结底都是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前提下发挥的,都包括和表现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总体过程中。

二、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进程中,、邓小平、、等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创造了完整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作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历来是党员干部加强世界观改造,增进党性锻炼的重要内容。

1.群众观点是党的基本政治观点

党的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形成的关于群众的基本看法,“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与归宿”。党的历史上,结合特定阶段的具体实际,党对群众观点作过多次概括。在1945年党的七大所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是这样总结群众观点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们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刘少奇所作关于修改的报告则如此阐述群众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作关于修改的报告,对党的群众观点再次着重说明:“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将群众观点概括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第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四,干部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第五,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第六,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这是至今为止比较科学、完整的概括。

由上可知,党的群众观点是与时俱进的,不断丰富完善的。

2.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是知行统一观。光有群众观点是不够的,必须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同自己的一切活动融为一体,这就需要有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的根本观点运用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之中,并把历史观上的群众观与认识论上的实践观统一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归宿。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人民意志的执行者,除了人民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何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同党的宗旨不相容的。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把“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根本出发点。想问题、办事情、定路线、立标准,一切都要着眼于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人民群众,党的一切奋斗和理想不但不能实现,而且毫无意义。

一切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一切事业都必须依靠他们自己解决,党的责任在于领导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充分调动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自己的解放和幸福而奋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领导能否保持正确,取决于党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从群众中来,就是通过调查研究,把群众中分散的意见、建议和经验收集起来,经过分析综合,加工制作,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方针、政策、计划和办法。到群众中去,就是把已经形成的方针、政策、计划和办法,再拿到群众中去,进行宣传、解释和贯彻,并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群众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它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是完全吻合的,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已经深刻地证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能否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三、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现实思考

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情况不断发生变化,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否“过时”了呢?是否要被当作“旧观点”、“老法子”应该给予“更新”呢?回答是否定的。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才能始终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

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必须在两个方面下大力气:一是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树立党的群众观点,要落实到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上,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就医、上学、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司法公正以及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充满安全感、温暖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二是努力解决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社会各阶层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态势。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必须解决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解决的最主要办法,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和发展,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把蛋糕做大。要把各个不同利益群体的各种利益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某一社会群体利益的实现包含着其他群体利益的满足,至少不损害其他社会群体利益。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克服两个障碍:一是观念。在党内包括领导干部中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就是要“为民作主”。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清官”情结。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一切历史活动应当是“让民作主”,而不是“为民作主”。相应地,党的执政主要是“靠人民执政”,而不仅仅是“为人民执政”。让人担忧的是,当前有些领导干部不仅没有树立“靠人民执政”的观念,甚至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民”思想,害怕群众“惹乱子”、“添麻烦”,不愿公开决策,不敢发动群众,当然就不可能坚持群众路线。二是制度。当前,能否坚持群众路线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取决于领导者的主观认识是否到位、工作作风是否优良。党和国家并没有明确的专门制度去要求、约束领导者必须或如何执行群众路线,群众观念强、亲民作风浓、民主素养高的领导干部对群众路线的执行会好一些,相反就差一些。能否坚持群众路线并没有制度性的约束和规范,坚持得好与差之间也没有制度性的评价标准,这就难以确保群众路线始终得到贯彻。因此,坚持群众路线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工作方法问题,还是一个观念和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制度建设问题,要上升到制度层面,要用完善的制度保证党的群众路线得以贯彻和执行。

群众路线范文第5篇

二师二十七团四连职工 马振勇:我觉得,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重要的是树立诚心诚意为职工群众服务的理念。希望领导干部能真正沉下心、下到基层了解发展困境、听取职工意见、找到解决办法,这样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问题就不再是空话。 (王秀兰)

二师三十八团一连职工 王伟:及时了解民心民情、加强干群联系,形成团结进取、共渡难关的向心力,这就是我理解的群众路线。 (朱洪坪)

三师五十三团社区职工 吕慧君:希望领导干部能更多地“沉”下基层、走进群众家门、与群众谈心,解决困难群众在艰苦创业、安居乐业、完成学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 (马月莹)

四师六十七团十一连职工 于兵:群众路线不是在纸上写写、嘴上说说。今年,我们团领导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的次数多了、走家入户比往年更频繁,与我们拉家常,倾听我们的心里话,关心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情况,并竭尽全力帮助我们解决遇到的困难,还为我们提供各类技术帮扶,我觉得这就是我眼中的“群众路线”,希望领导干部们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姜红莲)

五师八十一团学校退休教师 张明:希望在开展群众路线活动过程中,领导干部们能多听听我们这些离退休老人对团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召开离退休老人座谈会,关心我们的生活、尊重我们的想法。 (陈艳杰)

六师共青团农场二连职工 乔桂兰:党员干部应该真正俯下身子、扎根职工群众,真诚为民,多干实在事,少说漂亮话,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真正以实际行动多做些职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事情。 (邵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