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是钢琴家

我是钢琴家

我是钢琴家

我是钢琴家范文第1篇

假如我是钢琴家,我会到盲人学校去演出,让盲人们从音乐中听到美丽的山、清澈的水、绿色的树、彩色的花;听到百鸟鸣叫动物欢跳;听到我们对他们的鼓励,也听到生活的美好。听了我弹的曲子,他们一定会对未来充满希望。

假如我是钢琴家,我会教许多学生,不用死板的教学方法,而用轻松幽默的方法教他们学钢琴。让他们体会到弹钢琴的乐趣,把音乐送给更多的人。

假如我是钢琴家,我会把演出挣来的钱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捐给灾民,让那的人穿新衣住新房,让那的孩子能上学学知识。另外三分之一拿去植树造林,让地球上多一片绿洲。最后那三分之一就留给我自己用吧。

我是钢琴家范文第2篇

可是,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学习古琴的人寥寥无几,而学习钢琴的孩子却与日俱增。虽然成名成家的甚少,但是这并不妨碍青少年学习钢琴的热情。甚至有些人家里,谁也不会弹钢琴,却也在客厅里摆放着钢琴附庸风雅,实在贻笑大方。

钢琴不是家具,东西方乐器也没有孰高孰低之分,既然我们真心喜欢钢琴,那么,何不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将钢琴学好。钢琴作为乐器之王,从17世纪末的文化大潮中诞生,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有了它才有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肖邦的夜曲和玛祖卡、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德彪西的钢琴音画……

实在难以想象,若世间并未诞生钢琴这种乐器,人们的耳朵和心灵又将错过多少音乐盛宴?其实钢琴并不是欧美人的专利,中国人一样能出世界级的钢琴家。至今在世界乐坛上比较活跃的就有郎朗、刘诗昆、孔祥东等人,他们将蓬勃的才情在黑白琴键上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世界看到了来自中国的音乐魅力。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我们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照样能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就算我们不会演奏钢琴,能了解钢琴文化,学会欣赏钢琴音乐也是大有裨益的。作家魏斌的业余时间以赏乐为乐,兼古典流行,在钢琴方面造诣颇深。他在最新出版的《钢琴物语》一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阐述了钢琴的来源、构造原理、演变与发展历程,全方位展现了中外历史上对钢琴有卓越贡献的音乐大师的钢琴人生,并介绍了钢琴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状况,用充满艺术感的语言和形式来描述钢琴文化,展现了钢琴魅力。书中还展示了作者多年精心收藏的有关钢琴的邮戳、邮票、纪念封、明信片等珍贵、精美的资料,为读者带来直观、美好的阅读体验,从而让读者了解钢琴历史,读懂钢琴文化,从此爱上钢琴艺术。这是一本通俗、雅致、全面的钢琴知识读本,是我们走进钢琴黑白世界的指南。

本书包括钢琴的前世与今生等四部分。对于书中提及的钢琴家,除了郎朗以外,我比较熟悉的钢琴家还有傅聪。

我是钢琴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影《钢琴家》;悲怆;演奏;人性

钢琴是一种独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钢琴在电影中的运用,主要为影视创作提供视听艺术,促使声音和影像画面的完美交织。钢琴音乐在电影创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视觉艺术的大体走向,是一种服务于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改编电影《钢琴家》的故事叙述中就大量运用了钢琴音乐,把主人公的形象与残酷的人生经历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影片的结尾部分,主人公在一片废墟中弹奏钢琴曲,他凭借牵动人心的琴声让德国士兵产生了怜悯之心,并促使他冒着生命危险也把主人公送达安全的地方。因此,在这部影片中以钢琴音乐为故事的牵引线,并逐步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一、电影《钢琴家》简析

电影《钢琴家》的宣传海报上尽显出一片无边的黑暗,唯独能看到一双手在钢琴的黑白键上跳跃,但看不清表演者的脸庞,而是能隐约看到佩戴在右臂的白色臂章,它代表着犹太人被德国奴役的悲惨经历。透过这张独具文化内涵的海报,我们能进一步地了解电影故事,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主人公是来自于波兰的犹太钢琴家,他在硝烟四起的战争环境中却意外地存活下来了,影片讲述的并非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对犹太民族的悲惨历史的真实反映。电影《钢琴家》是由来自于犹太民族的导演波兰斯基拍摄的,改编自钢琴家斯皮曼的自传体小说,导演波兰斯基曾经在《苔丝》等经典影片中表现出自己的创作视角,他擅长于采用黑色幽默的形式来挖掘人性的阴暗一面。然而在电影《钢琴家》中,在电影领域中一贯享有“花花公子”艺术风格的波兰斯基一改往常的华丽,却以一种沉痛而又富有张力的表现手法叙述了一个关于犹太民族的自我救赎和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故事,沉重的历史故事的再现让人难以适从。

电影《钢琴家》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在二战中来自于犹太民族的天才钢琴家瓦瑞·斯皮曼与数十万的同胞们遭遇了纳粹的残酷封杀,在战争面前,钢琴艺术也显得苍白无力,主人公斯皮曼东躲,本能的求生欲望迫使他要生存下去,最终他用一曲动人心弦的钢琴曲打动了一位德国军官的心灵,并在他的帮助下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曙光。整部影片的镜头都在描写犹太民族的逃难,乞求生存,而钢琴家甚至都没有机会弹奏钢琴,就在这种充斥着死亡气息的背景下,观众被犹太民族的救赎道路和挣扎而深深震撼了心灵。在波兰斯基的电影创作生涯中,曾经义无反顾地拒绝过相同题材的电影,但在十年后他终于能打开自己的心灵,积极地面对自己的悲惨童年经历,并完成了电影《钢琴家》的拍摄。在影片的创作中无疑融入了波兰斯基的童年经历,他鼓起勇气去创作与自己悲痛经历相似的电影题材,他采用了细腻的视听语言再现了一个个沉重的画面,同时影片也推动他抵达了世界电影的高度。

二、电影《钢琴家》对犹太人的悲怆演奏

(一)犹太导演波兰斯基的惨痛童年

电影《钢琴家》的故事背景与导演波兰斯基的童年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生活在二战的历史背景下,与众多的犹太同胞一样亲身经历了反犹的屠杀浪潮。波兰斯基的家庭没有逃离灾难的枪口,他的父母亲相继被德国军官抓走,即使父亲和叔叔在后来幸运得以释放,但当时正怀有八个月身孕的母亲却惨死在毒气室中,残酷无情的战争和亲人的死亡无疑成为年幼的波兰斯基永远的梦魇,甚至给他的电影创作生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使他长期封闭了这段童年的悲惨经历,拒绝了相同类型的电影创作。在电影《钢琴家》的创作中,导演波兰斯基终于有勇气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强制克制自己的情感,没有一味地宣扬战争的恐怖气氛,而是萦绕着哀而不伤的情感,而正是这种隐忍的悲伤让众多的观众深深地体会到犹太民族的绝望。波兰斯基在电影的拍摄中曾经说过,他想要借助这部影片来重新构建童年的记忆,并最大限度再现真实的历史,因为他的电影创作并不是为了迎合电影市场的需要,而是对真实情感的宣泄和历史的再现。从波兰斯基的创作理念中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他试图让观众看到二战中的真实场景,没有以仇恨的眼光去看待纳粹士兵,只是对犹太人的悲惨遭遇给予了同情和涌起了沉痛的情绪。

(二)主人公钢琴家的苦难人生

艺术在战争环境中就好像是一朵娇艳的玫瑰,但即使它拥有多么美丽的外表都抵不过战争的硝烟四起,所以在电影《钢琴家》的开头部分,即使外面的世界到处都响起了炮声,钢琴家斯皮曼还是依依不舍在弹奏钢琴曲;当他面临窘困的现实苦难的时候,他不得不低价转卖了钢琴。处在那个时代下,每天都有无数个生命在自己的眼前消失,于是出于求生的意志促使钢琴家决定逃亡,逃离死亡的枪口。当逃离到战争的生活后,钢琴家甚至以为他就能获得安宁的生活,殊不知他只是逃离到另一个环境,死亡的气息仍不断地跟随着犹太人,而钢琴家只能在善良人的帮助下谨慎生活着,此时的他更显得异常的孤独。影片中描写了钢琴家时不时地更换藏身之处,死亡的场景不断地出现在他的眼前,甚至每一滴水和一餐粮食都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观众无疑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钢琴家的无助和害怕,同时也被他求生的意志动容,透过这些沉痛的电影画面,更加深刻地传达出战争的无情。通过波兰斯基的创作视角,把战争的残忍无情转化为令人细细品读的诗篇,让观众反复地品读人性和审视历史,从而直达心灵的最深处。当钢琴家面临绝望的生存境地的时候,导演通过细腻的画面呈现出人性的光辉,通过钢琴家的钢琴演奏来感动德国军官。电影《钢琴家》在片头部分描写了钢琴家不顾战争的炮火仍然为坐在收音机旁的观众弹奏钢琴曲;在片中的时候,钢琴家则藏匿在好心人的阁楼上,他看到了钢琴,于是不由自主地用双手抚摸琴键,闭上双眼随着奔涌的音符浸透无助的心灵;在影片的结尾部分,钢琴家如同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弱者,躲在一片废墟中仍被德国军官发现了,屋子里摆放了一个钢琴,恰好这个德国军官也十分的热爱音乐,随着钢琴家的演奏,在此刻钢琴艺术的魅力远远地超过了民族的仇恨。正是这样的巧合使钢琴家收获了重生的机会,他坐在钢琴旁,熟悉而又陌生的音符从他的指尖划过,一曲肖邦的《第一叙事曲》缓缓地响彻天空,钢琴家和德国军官在这首钢琴曲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随着钢琴家慌乱的演奏中,德国军官把帽子摘下来,向钢琴音乐深深致敬。

(三)战争中的钢琴演奏

电影《钢琴家》中有两次钢琴弹奏的画面描写印刻在观众的脑海中。第一次的钢琴演奏场景冲击了观众的审美视线,一个衣衫褴褛的钢琴家与典雅的钢琴搭配在一起显得异常突兀,他额前是被风随意吹散的乱发,枯瘦的双手熟练地在钢琴键上游离。在此之前,钢琴家还在为获得一点食物而绞尽脑汁,但在钢琴音乐的感知下,他沉寂的心灵被一点点地点燃,瘦弱的身体开始挺拔,双手也由一开始的慌乱而转变为轻松娴熟,并与钢琴完美地交织在一起。随着钢琴键的跳动,那个备受苦难折磨的钢琴家又重拾了精神食粮,钢琴音乐经历了真正的洗礼,显得更加纯净和动人。另一场钢琴演奏场景出现在影片的结尾部分,钢琴家坐在音乐厅中演奏了肖邦的《马祖卡舞曲》,充满温暖色调的背景,指尖轻轻地触碰琴键就能浇灌人们的心灵,抚平犹太人的苦难历史。对于广大听众来说,在历经了纷乱的战火而得以幸存下来,又可以再一次坐在剧院欣赏优美的钢琴音乐,这一场面无疑让每个人都有深深的感触,他们的内心是充满感激的,而此时的钢琴音乐则成为慰藉他们精神世界的最好良药,鼓励他们重新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美好的未来,同时也成为安抚每一个死亡灵魂的挽歌。最后在电影屏幕中出现了一个通告,说明那个心生怜悯的德国军官在监狱中死亡了;钢琴家则在多年后沉寂在波兰的土地上。音乐是钢琴家整个生命中的精神支柱,生存的意志则是他演奏的华美音乐,穿透心灵的琴声掩盖了那段不愿提及的悲惨岁月,也轻轻地叮咛每个受伤的心灵。音乐抚平了人们较早的情绪,钢琴家尽情演奏着,或许整部影片中刻画了太多惨不忍睹的战争场景,让观众亲眼看到了许多由战争酿造的悲剧,所以影片结尾部分的琴声不断地响彻人们的心中,优美安谧的琴声无疑在告诉人们,我们身处在和平的年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因为我们拥有健康,生活充实,所以我们更应该以一种满足的心态迎接未来。钢琴艺术在战争的背景中无疑是一种奢侈,但钢琴艺术却成为战争中开不败的花儿,在充满饥饿和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甚至自己都无法预料能否看到明天升起的太阳,钢琴艺术对主人公来说无疑是一种奢侈,抑或是支撑自己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三、结 语

电影《钢琴家》无疑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真实的电影镜头把人们带入了二战期间犹太人的屠杀事件中,让我们深刻地感知生命的价值和钢琴艺术的精神召唤以及对人性光辉的刻画。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较为沉重,甚至是悲怆的,全片几乎没有任何喜剧画面,唯独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就是钢琴声。在战争的背景下,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高贵的钢琴在炮火下显得无足轻重,遭到了纳粹的严厉打击,犹太民族只能凭借本能的求生意志来抗争死亡。作为一个犹太民族的钢琴家,他也不免为了生存的需要向现实低头,用钢琴来换取微薄的收入,用钢琴艺术来唤醒沉睡的民族心灵,因此,在悲痛的战争环境中,钢琴艺术也由此蒙上了一层悲怆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西涢.“希望我们都可以死里逃生”观看罗曼·波兰斯基电影《钢琴家》后感[J].家庭影院技术,2008(10).

我是钢琴家范文第4篇

笔者以为,中国钢琴艺术的历史经验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一、时代性

文艺是时代的反映,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国钢琴艺术的第一个历史经验,就是与时同步、与时俱进。

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史的新篇章。钢琴作为西洋的“键盘乐器之王”,也是从“五四”运动正式传入中国的。起初,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现了许多音乐社团,在这些音乐社团中,有许多钢琴演奏与钢琴教学活动,不久,在这些音乐社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我国第一批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北京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等,其中也有一定的钢琴课程。1927年,萧友梅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并开创了我国第一个钢琴专业,聘请许多外籍钢琴教授来华任教,培养出我国第一代钢琴家丁善德、朱工一、吴乐懿、易开基等人。1935年,丁善德在上海举办“丁善德毕业钢琴独奏音乐会”,成为中国第一位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的人。

在钢琴曲创作方面,中国钢琴作品也是时代的记录。早在1915年,赵元任创作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的发表,就揭开了中国钢琴创作史的序幕。1930年,萧友梅创作出较大型的钢琴曲《霓裳羽表曲》。1934年,贺绿汀创作出钢琴《牧童短笛》和《摇篮曲》,至今仍是享誉世界的钢琴名曲。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钢琴艺术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演奏方面、涌现了第二代钢琴家,其中主要有傅聪、刘诗昆等。在创作方面,也是硕果累累。例如丁善德的《新疆舞曲》成为钢琴曲中的艺术精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钢琴艺术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气象。在演奏方面,出现了孔祥东、李云迪、郎朗等著名的钢琴家。在创作方面,出现了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二人转的回忆》,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的《黄河》等等。

由此可见,中国钢琴艺术是与中国历史的进程密不可分的,它的每一个脚步,都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它的每一部作品,都闪烁着时代光辉。时代性是中国钢琴艺术成功的历史经验之一,也是中国钢琴艺术的生命。

二、民族性

民族性也是文艺作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以民族性作为灵魂。对此,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作家早已达成共识。法国的伏尔泰指出:“谁要是考察一下所有其他各种艺术,他就可以发现每种艺术都是有某种标志着产生这种艺术的国家的特殊气质。”

不仅本土艺术如此,外来艺术亦如此。例如中国的小提琴、芭蕾舞等,都成功走出了民族化之路。中国钢琴艺术的民族化,更是全方位的。

钢琴艺术的概念内涵,包括钢琴曲创作、钢琴演奏、钢琴教学三大要素。我们就分层进行扫描,解析中国钢琴艺术的民族化。

在钢琴曲创作方面,民族化特色十分鲜明。其一是题材的民族化,例如《快乐的日子》、《翻身的日子》等;其二是音乐素材的民族化,例如《二泉映月》、《梅花三弄》等。

在钢琴演奏方面,中国钢琴艺术也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著称于世。其演奏技巧,除合理的指法与触键法以外,还在音色、装饰音、踏板等方面强化民族特色。如音色上以对民族乐器竹笛、琵琶、古琴等的模仿来凸显民族性特点;在装饰音上也根据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与民间歌曲的演唱特点而定。做到虚实结合、疾徐有致、亮暗相宜、刚柔相济,充分彰显民族化特色。在钢琴教学方面,也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点。尤其是钢琴教学的编写,更以民族化为亮点与支撑。例如《钢琴演奏之道》(赵晓生)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由此可见,民族化也是中国钢琴艺术成功的历史经验之一,是必须坚持下去,并弘扬光大的。

三、世界性

我是钢琴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钢琴教学;少数民族;有效性

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多样的民族文化交流,融为了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一方面使得我国文化交流圈子扩大,且多元素,而另一方面多样的民族文化也使得部分教学种类,呈现多层次风格。音乐作为大部分民族表达欢愉的艺术形式,其亲和的交流方式,使得不同民族间能够找寻共同交流爱好。而钢琴教学作为一种高素质、高品位的乐器,在许多时候能够更有效的承载音乐内容。伴随着当前物质水平提高,以及文化交流范围扩大,提高少数民族学生钢琴学习热情,值得钢琴艺术家以及教育学家深思。

一、我国少数民族在学习钢琴途中的经历以及难题

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重要文化之一,学生因不同的分化氛围,在成长过程中会呈现多元素发展。不过由于民族文化以及接受能力问题,使得如今我国钢琴教育者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出现相对落后现状。这是因为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文化相对保守,而钢琴作为西洋乐器属于外来文化侵蚀,所以保守的民族文化会对外来音乐艺术形式钢琴做出一定抵抗。另外由于少数民族多处于边疆地区,这一部分地带经济较其他地区落后,文化不够开明的同时,教学质量也较为薄弱。许多教学工作者其钢琴教学能力与素质偏低,会严重干扰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则是钢琴学习过程偏长,过长的教学周期使得部分学生无法接受这种学习模式。如今不仅是人民的饮食结构正逐步转为快餐模式,同时文化学习也正趋于简单快餐风格。例如如今的吉他以及书法等艺术形式都出现小时班,速成班。而大部分学生年纪尚轻,很难去刻苦做同样的机械式学习。部分学生在学习途中产生惰性,不愿意去一点一滴磨砺自己的锋芒与技艺。对于更是各样的弹奏风格,以及指尖弹奏技巧普遍存在抵触。同时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外来文化抵触隔膜,对钢琴学习多存在恐惧,而相比较通俗的民族乐器学习则能接受。所以说钢琴的教学模式以及训练方式需要结合实际少数民族教育风格,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古典教材去磨合钢琴教学是教学的唯一途径,也是解决方式。目前钢琴教学中,由于其外在因素使得民族风格教学教材偏少,多以西洋风格乐谱为主,使得学生产生抵触。而且部分学生由于其审美能力较强,喜好像优秀人士学习与模仿,所以钢琴教学还需要融会优秀音乐家的演奏风格,即多元素、多层次音乐教学,用心去表达音乐学习重要意义。使得少数民族钢琴教学能够即趋于现代化发展,又能够呈现民族多元素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钢琴教学承担的风险因素以及教学问题

(一)教学模式仍效仿西洋风格

钢琴是古典音乐乐器,起源于意大利,如今已有约300年的历史。300年的历史使得钢琴教学在西方早已建立相应教学规模,以及教学规格。而我国则是在鸦片战争后才打开国门,逐渐吸收西方文化。钢琴正是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如今才仅有150年。受当时的影响,我国钢琴教育普遍采纳西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经验。从上个世纪,钢琴的教学课程一直都是《牧童短笛》《西班牙狂想曲》《卡农》《黑键练习曲》等。一味地采摘搬用西式钢琴教学,使得钢琴教学难以普及至我国文化教学中。可以说,西式的钢琴教学,以及文化模式的培养造成了我国钢琴教学知识文化薄弱。同时由于缺乏国情的实质性考察,我国儿童与西方儿童在学习心理上存在不同特征,造成现代化钢琴教学缺乏理性。钢琴作为艺术审美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少数民族音乐修养,与音乐创造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讲,对实现民族自身价值意义重大,不过由于上述风格等外在因素,却使得当今钢琴教学不利于民族文化产生以及萌芽。这着实体现出我国钢琴民族教育中内在涵养的匮乏。

(二)钢琴教学氛围的缺失

据官方统计我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他百分之十为少数民族。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即使仅有百分之十的人口比例,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仍旧较多。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着各自绚烂的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音乐资源以及歌舞文化氛围,一方面能够为钢琴教学提供更为优质的音乐学习者,而另一方面却成为少数民族学习钢琴乐曲的重要阻挠。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实力的大涨,不仅是人们物质水平有很大提高,同时不少其他文化也在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文化思维状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随着社会进步所增长,不少钢琴教学机构如同雨后椿芽,为少数民族孩童提供更多学习平台。同时不少开明的家长也愿意为了孩子提高艺术气息,将孩子送入教学机构。但是大部分家庭仍缺乏钢琴学习氛围培养,以及接受能力。并且我国目前缺乏相关钢琴教师资格认定,市面上所存在的钢琴教师,其所谓获得多项奖项,多为凭空虚构。受部分教师教学能力制约,根本无法有效保障钢琴教学质量,更无法提及少数民族音乐学习热情。从本质上讲钢琴教学氛围的缺失,是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三)地区文化的忽视,以及钢琴学习属于外在文化侵蚀

钢琴作为西洋古典乐器,本身就与我国传统民族乐器文化存有冲突。虽说近些年我国不少钢琴家艺术造诣取得一定成果,不过不难看出,大部分音乐家所演奏的钢琴乐谱多为西方文化结果。难以真正有效传达我国民族精神,以及音乐文化修养。大部分少数民族钢琴教师多来自于西方留学,或是城区内具备较强经济实力的家庭。这一部分教师深受西式文化教育所影响,自小学习钢琴乐曲。所以这部分教师其教学模式与音乐思想与传统民族文化产生隔膜,无法融入当地民族乐曲教学。另外则是我国钢琴教学发展起步较晚,钢琴教学文化仍处于西方教学模式控制,无法保障传统音乐与现代钢琴教学相融合。再就是少数民族的抵触心理,造成钢琴这种外来乐器无法有效呈现本土化,对钢琴教学造成较为严重的阻碍。

(四)钢琴乐曲内容缺少相应本土民族因素,难以提及学生学习热情

自钢琴出现至今300余年,西方出现诸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多为世界知名钢琴家,为世人呈现多样化的钢琴特色作品。名品的优势在于名气大,传播快,这些知名演奏家所创作的钢琴乐谱跨越国家民族的接线,流通于世界各地。然而我国近些年虽说不断出现各式优秀的钢琴作品,不过多改编于传统民族乐曲,从语言格调上,以及艺术气息来说,这一部分音乐作品虽说具备大家典范,不过却迟迟未能进入世界乐曲家眼中。缺乏国际影响力的作品,造成部分学生不能看到钢琴学习前景,无法满足钢琴教学民族化,世界化需求。

(五)钢琴教学与当地文化融会关联的欠缺

随着社会进步与改革开放,我国在钢琴乐谱创作过程中,无论是乐谱编写能力,还是弹奏技艺都已趋于成熟与完善。不过受钢琴教育体制制衡,师生在学习钢琴文化与内容,仍旧偏重于国外优秀音乐作品,缺乏民族音乐作品导读与学习,忽略了本土音乐作品学习的文化培养。而现代化音乐学习不仅需要我们能够提高钢琴技术能力,同时还要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体验其真实意境去融会钢琴与民族文化,才可以有效提高钢琴教学质量。

三、推进现代化钢琴教学,提高少数民族学习钢琴热情的有效策略

(一)社会给予更多重视,去培养高素质钢琴教学人才

提高钢琴教学能力,第一点便是要侧重教职人员的培养。钢琴教师是教学承载体,教师教学能力是学生接受钢琴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随着钢琴在我国逐渐普及,以及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钢琴教学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然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钢琴教育工作中,受到当地文化干扰,所以现有的钢琴教育难以磨合当地文化,表达钢琴教学实质性含义与内容。所以必须由社会操刀,提高社会各界对于钢琴教学的积极鼓励与培养。实现民族本土化钢琴教学。结合钢琴文化与民族音乐风格,创作出符合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形式。同时要注重包容的文化心态,坚持民族文化与钢琴教学相融合,从而提高音乐教师的水平与文化层次。从而提高音乐教室的精神文明层次,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传导钢琴教学意义。

(二)编纂符合民族民情的教材内容

少数民族文化不同于汉族文化,汉族文化受数千年文化波及与影响,融会了其他民族文化而屹立于世界。然而少数民族文化却因思想较为保守,所以在文化冲击中,一直坚持着自身文化内容。如若想将钢琴有效传达至少数民族文化培养,必须要完善与编纂符合民族民情的教材文化。通俗易懂的民族文化钢琴教材,有利于培养少数民族音乐氛围,以及文化感悟。通过调研现行的钢琴教学方式,再结合少数民族音乐学习资源,从而提高钢琴乐谱的实质性民族化。通过摘选中国传统钢琴乐曲,选择适合少数民族学习的钢琴曲目,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中,从而萌发学生的钢琴文化理解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式

少数民族音乐学习不等同于普通汉族学生,应强调民族音乐的代表意义以及实际地位。对于当地学生钢琴学习,务必要集合是指教学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灵活应用多层次、多示范的教学方法。通过掌握学生特点做适当的针对试教学,从而让学生感悟钢琴学习魅力。另外则是要大力推广传统钢琴乐曲。借由民族钢琴乐,强调结合民族音乐地位,向学生更好地普及钢琴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与学习途中,增强民族自信心,了解民族音乐。

(四)举办丰富的音乐会,创新民族音乐制作能力

音乐会是展示音乐学习成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表现自身音乐学习效果。同时钢琴音乐会,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钢琴学习,使钢琴学习传播更广泛。有选择性的选择音乐会内容,以及音乐会开办实质性含义,摘选适当曲目进行演奏。将民族钢琴音乐作品搬上音乐会的舞台,弥补现行的社会钢琴民族乐缺失,提高钢琴教学本土化,资源丰富化。另外开办音乐会最好能够邀请到一部分知名民族音乐家,希望能够借由这些知名音乐家的个人魅力,以及钢琴弹奏技巧升华学生音乐学习热情,以及学习能力。

四、结语

我国建国时间不长,钢琴这种高端的乐器传入我国也仅有150余年。我国西洋乐器教学从无到有,历经多年战争和改革开放,却不曾断层,这意味着钢琴文化深受人民喜爱。钢琴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文化,创造了不同风格的音乐感受空间。同时钢琴教育学家和艺术家是钢琴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教育者,是人们学习钢琴这种乐器之王的重要途径。融会贯通我们的民族精神,表达与提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灵魂,是当前钢琴教学重要工作内容。虽说如今我国在少数民族钢琴教学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不过唯有继续努力去提高少数民族钢琴教学质量,以此来融合与提高钢琴教学效率和民族文化融合,是钢琴教学中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潇.钢琴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途径探析[J].戏剧之家,2017(2):205-206.

[2]裴斐.论高校钢琴教学的创新模式[J].科技展望,2017(2):215.

[3]戚鸣.浅析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师生互动的重要作用[J].当代音乐,2017(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