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叙事文

小学叙事文

小学叙事文

小学叙事文范文第1篇

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一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那些精彩的瞬间,记录着许多美好的回忆和有趣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叙事作文照片里的故事5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叙事作文照片里的故事500字1我的家里有一张让我难以忘怀的照片。因为有了他,我的记忆就像定格在了一刻,久久不能忘却。

那是一个炎热的六月天,刚下完第一节课的我们,正在紧张的准备下一节课。我们最讨厌的英语课。可是为什么那十分钟突然间过得好慢好慢。班主任为我们整好了最后的一支队伍:“拍了这张照,就意味着你们的小学生涯已经结束了。″说完以后,各个班的班主任都带领本班的学生去往指定的位置。拍下了这珍贵的照片,也将离开我们的母校了。

那一刻仿佛是我们班最专心的一刻,注视着摄像机。短短的几秒钟,我的脑海里浮出了这六年的时光。在一起奋斗的模样。做过的几百张试卷,几千次练习题,用过的几百支笔……都印在了脑海里。

“喂,借我一下尺子。”对着旁边的同学说,看着那一张张面孔却不是小学时那熟悉的面孔了。

我们曾经也抱怨过:在一起奋斗了六年,疯了六年,一张试卷却考散了所有人。一张毕业照来打发。

在运动会上,即使你们平时有多么不合,都会在千钧一发时刻撕破嗓子为你加油。会遇见路人甲,却不及小学的你。

若要说时光倒流,我定倒流到小学,让我们再疯六年就无憾了。

左边数第三排,第二个那个小女生不再胆怯。右边数第二排第一位老师还是那样严厉吗?

这将最珍贵最宝贵的照片里蕴含着我们的故事。

小学生叙事作文照片里的故事500字2翻开那本尘封已久的相册,那里面记载了我们许多童年的趣事,也记载一些痛苦的事。但不论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有趣的……那些照片都是值得我们去回忆的,虽然并不十分的甜美。

不经意,我的目光触到这一张照片,这是一张极其出众,对于我来说非常珍贵的老照片。照片中的我和幼儿园的同学把手中的同学伸向蔚蓝的上空,迎接那一年的校庆。

记得,那是准备校庆的时候。由于年龄关系,我们要离开幼儿园,离开亲爱的老师。小时任性的我,一想到要与伙伴们分别,就连校庆也是闷闷不乐的。老师伙伴们明白这将是在幼儿园的最后一个校庆,为了让学校气氛活跃,有的家长还买来烟花与伙伴们共庆。老师们与师生唱起了大家都熟悉的校歌。都笑得如怒放的花朵般美丽,彩虹般多姿多彩。这一天,大家都累了。

我不明白,离别的时刻,为何这般热闹。老师们千叮万嘱,希望我和其它伙伴们勤奋努力,给家人争光,还送我们每人一首小诗。在那个晚上,望着那空中荡漾的迷人的星火,我和伙伴们兴奋的把手迎向天空。就在那一刻,相机留下了这永恒的美丽瞬间。从家长们的目光里,我似乎看到了那股暖暖的爱的河流;那条长长的情的丝带;那个硬硬的岩石般的希望。

诚然,岁月如歌而过,但儿时就已埋下的真情与希望却还存在;即使,海枯石烂,那深情的一刻将永远是我前进的动力。

这张乘载希望的照片不仅记下了我儿时的笑脸,还记下了幼儿园灿烂的夜空。

小学生叙事作文照片里的故事500字3“笑一个!”咔嚓!又照下了一张照片。哦,原来这是5岁的时候的一次生日!咦,照片上的我怎么笑得这么开心?

哦,那是我五岁的生日,那个生日十分有意思,因为那时在来老家过的,而且上午我的叔叔带我去玩,下午还带我去取蛋糕,之后我就留下了这一瞬间的微笑。那天,我很兴奋,再加上天气有点冷,风吹在脸上很难受,冷冰冰的,我跟着叔叔蹦蹦跳跳的到了蛋糕店取蛋糕,一点走一边抬起头问叔叔:“叔叔,蛋糕长什么样儿啊?”叔叔说:“别着急,到了你就知道了!”可是,那蛋糕的时候,蛋糕是包装着的,所以还是看不见蛋糕到底长什么样!然后我急着问叔叔:“叔叔,蛋糕到底长什么样儿啊?”叔叔则不慌不忙的说:“别着急,晚上就知道了!”于是,我急着盼着到了晚上。

我的几位哥哥姐姐们陆续到了叔叔家,我还收到了两份礼物呢,一个是一顶有着小辫子的红帽子,一个是小熊!我很高兴,心里想着:“哈哈,我回到深圳以后一定要给我的伙伴们看看!我很快就要看见我的蛋糕了!恩,我的蛋糕是什么样的呢?“于是,我急忙跑到爸爸妈妈面前:“爸爸妈妈,他们都到了,可以把

蛋糕拿出来了!”于是,我可爱的老鼠蛋糕出来了!哥哥姐姐们看见我拿出那个可爱的蛋糕来,开心地直蹦:“哇,好漂亮!哈哈,好可爱啊,我都不舍得吃了!”插上蜡烛,唱完歌儿,我许了一个愿望,和哥哥姐姐们吹灭了蜡烛。三十分钟过去了,我们也将蛋糕吃了一半,爸爸趁我不备“咔嚓”将我吃蛋糕的狼狈的样子照了下来!后来,我吃的差不多了,我戴上了新的红帽子,手里拿着小熊玩具照了一个照片。

至今,这张照片我还保留着,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都很怀念,也很想笑!童年,总是很快乐的,每当我打开我的相册,童年时的酸甜苦辣都在我的眼前。童年,像五彩的泡泡,飞来飞去,有大有小,但是,泡泡始终会消失在天空中!

小学生叙事作文照片里的故事500字4放假了,我在家闲着无事,就打开电脑浏览起我的照片来,有张照片是我最喜欢的照片,是上次我们去香港照的,这张照片装满了我们全家的幸福,也装满了我的快乐!

这张照片是前年寒假我们全家到香港旅游,在迪斯尼拍的,照片中的我穿着黑色的上衣,嘴巴笑开了花,记得那天早上我们迫不及待的到了迪士尼乐园,一进去就看到了米老鼠、唐老鸭、米妮、高飞、小熊的表演,它们的表演好精彩,和我在电视里面看的一摸一样。我们又去玩了旋转小飞象,然后又去了幻想世界,幻想世界里面太美妙了,这里面花草树木,舞蹈音乐,各种表演,应有尽有,简直是人间天堂,我们还玩了飞越太空山,这次是爸爸带我们玩的,飞越太空山太恐怖了,速度非常快,而且不断的扭动不断的旋转,飞速的一会儿上,一会儿下,里面还非常黑,我坐在上面都分不清东南西北了,我真担心会掉下来。

看着我们玩得开心的样子,妈妈举起了相机,拍下了我和姐姐在游乐场上玩的瞬间表情。

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我就想起了我们在迪士尼乐园游玩的情景。这只是我喜欢的相片里面的其中一张,相册里面的每一张照片都包含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也记录了我有趣的童年。

小学生叙事作文照片里的故事500字5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不经意地一瞥,已隔经年。

照片里有一个女孩,出落得亭亭玉立,笑得很腼腆,她身后是一个看上去沧桑却笑起来春风和煦,谦谦君子模样的男人,两个人站在一间古朴茶室的门前,阳光带着男人干净的笑容洒在女孩身上,光点斑驳。

男人有着结实的身躯、宽厚的手掌和掩盖不住的雄心壮志——他是女孩的父亲。父亲走路生风,女孩喜欢跟着父亲一起举步生风,喜欢这种风里有温暖的感觉。父亲也喜欢托着女孩阅尽人间山河,常常带着女孩旅游。女孩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而父亲耐心的解答在女孩眼中也变成了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在心里留下了一首首美妙的乐曲。这一张照片上是成都的一间老茶室,成都也是女孩最喜欢的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文化很古朴,但是最吸引女孩的不只是文化,还是随处可见的青石街小巷子,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欢声笑语。

后来父亲又带着女孩去了北京看故宫、穿汉服;带着女孩去苏州参观园林;带着女孩去天津吃包子……每一道风里都留下了女孩和父亲的身影。

可惜时间是一支叫人讨厌却又微妙的画笔,它在父亲头上和脸上胡乱涂鸦,让父亲再带着女孩出去玩耍的时候已经有些许力不从心;不经女孩允许便拉长了女孩的身高,加重了女孩的课业,不让她再飞向世界各地。

是什么呢?是什么呢?父亲老了,女孩长大了。一张张微黄的照片铭刻着他们快乐而永恒的记忆,幸运的是,记忆里父亲的左手一直拉着女孩的右手,过去会,现在会,将来也会。

而这个幸福的女孩,就是我,父亲,也是我的父亲。

“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声嘶力竭的歌声从路边一家冷清的小书店传出来,顺着青石街小巷子冲出去,在风里痛苦挣扎,最终在云端消散成一堆泡沫,承载着照片里的故事。

小学生叙事作文照片里的故事500字6今天,在茶园里有一个穿着黄色外衣的小学男孩和未满6岁的弟弟,还有他们忠诚的两个好朋友,相约在五指山里采茶叶。在我美好的记忆中,这是我一年级下半学期的照片。

今天,我们来到了我的老家汉中,在那里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日子过得逍遥自在,直到有一天,我和我的弟弟陈添薏和杨明羽姐妹们还有爸爸妈妈们一起去西乡县的五指山茶山游玩,暖暖的微风迎面吹来淡淡的阳光下,我们眼前呈现出的是绿色的茶庄犹如一望无际的大海,滚滚的流淌,好像茶叶妹妹佩戴好自己绿色的游泳圈,在大海中遨游。我们背着茶筐弯下腰,两眼直盯茶叶,好像一头猛兽看着自己的猎物,盘算着怎样吃掉它。突然,我们的手,如千剑般的不停揪着茶叶,以防丢失一粒叶子。不一会儿我们采茶叶的筐子很快就装满了,我们又去帮助那些做茶叶生意的人摘茶叶,那茶叶味道很独特,淡淡的青叶味还夹杂着一股清香,好像茶叶妹妹,给自己喷了独特得香水一样。爸爸妈妈趁机抓拍这张值得珍藏的乐于助人的照片。

小学叙事文范文第2篇

一、“食物”作为美国华裔生活的标志:《华女阿五》

《华女阿五》中对东方文化风俗传统作了百科全书式的详细介绍,从节庆、婚丧、服装到信仰传说等,而其中占据篇幅最大的是关于食物的描写。如小说写到唐人街春节期间的盛况,作者不仅详细地介绍了各户人家食物准备的状况,而且——地罗列了各种食物的配料:

有的家庭擅长用红糖和精制面粉做甜布丁,其中点缀着红枣或者芝麻。有的家庭则擅长做成布丁,原料有初粉(类似土豆淀粉)、肥肉、虾仁、香菇、红姜和欧芹(嫩芫荽叶)。有的家庭买了油炸的、包有黄豆粉的粉团,外面裹有芝麻,要趁热吃。还有一些妇女花了不少时间卷五香条,里面的填料很好吃,有烤肉片、竹笋和各种调味品等。

这些对中式传统美食不厌其详的展示,满足了人们对东方食物及文化的好奇心,而这些食物配料的罗列更解开了他们心目中关于美味神秘的唐人街食物如何制成之谜。美国华裔学者黄秀玲曾评价《华女阿五》为“唐人街纸上游”。诚然不同于汤亭亭等第二代华裔文学作家夸张嘲讽的笔调,黄玉雪在小说中对东方食物的展示几乎都是光明面的,丰富、美味而又充满文化底蕴,让西方读者看到一个被精心布置过的、万花筒般绚烂的唐人街世界。而以食物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传统成为故事主人公获得族裔自豪感、标识自我独特性的方便之法。小说主人公玉雪从闭塞的唐人街逐步走向广阔美国主流社会的关键转折点出现在她为交响乐队准备食物一幕,当中国食物获得大家的一致赞赏时,“她第一次感觉到重要女主人的角色。因为大家都对厨房的准备过程很感兴趣,在这些名人面前,她很快便不再羞羞答答,变得举止自然,没有人谈论音乐,只谈论中国菜。玉雪不再把名人当成遥不可及的另一个世界里的‘那些人’”。在这里,东方食物成为玉雪在白人社交圈子里获得信心与力量的重要来源。小说对20世纪初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种族、性别间的歧视冲突采取了回避的姿态,作者用温和的笔调将可能出现的争锋相对化为食物的屡屡香气。《华女阿五》中这种有选择性地展示东方世界美好传统的做法确实对东西方不同文化“他者”之间相互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1960年代族裔意识觉醒之后却遭到评论界的非议:用繁复的笔触描写东方食物的味道、配方和制作过程,让《华女阿五》仿佛变成一道向西方读者呈上的东方食物,是一次“最终对他们在文化上的优越感将毫发无损的探险”。当然,用1960年代民权运动发生之后的标准去要求20年前的作品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理的。在种族多元化观念尚未出现、东方人仍聚居在非主流唐人街的1940年代,黄玉雪至少在个人成长层面为广大华裔青年指出了在两种文化间保持平衡的积极方式,《华女阿五》作为华裔文学先驱之作的历史意义相当重大。后起之秀汤亭亭就把黄玉雪誉为“美国华裔文学之母”,作为首位“文化边界的闯入者”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华裔文学作品奠定了传统与基调,其中包括注重“食物”意象描写的传统。

二、“食物”作为美国华裔生活的隐喻:《女勇士》等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讲述“我”——一个成长在旧金山唐人街的华裔女孩,在东西方双重文化碰撞的环境中,带着矛盾、困惑、挣扎的心情去审视与理解中国故事,寻找生命位置的心理成长历程。各种食物意象和饮食故事——东方的、西方的、现实的、传说的——充斥在小说文本中,但不同于黄玉雪唐人街的美食展示,汤亭亭《女勇士》中出现的食物意象往往带着恐怖、病态和荒诞的色彩,而主要作为华裔生活的隐喻。

首先是大食怪、吝啬鬼和同类相食。在《女勇士》中写到“母亲”时常令“我”不寒而栗的食物准备和烹饪方式:“母亲什么都给我们做着吃;浣熊、黄鼠狼、老鹰、鸽子、野鸭、野鹅、矮脚鸡、蛇、院子里的蜗牛、乌龟广一时常在厨房里爬来爬去,有时躲到冰箱或是灶具底下,泥鳅一常养在澡盆里……”这份冗长的食物清单,伴随着母亲每天都要郑重其事下达的命令“吃吧!吃吧!”而变得越发恐怖。在母亲的中国故事中,中国人似乎都是暴饮暴食的“大食怪”,而且“能吃就会赢”:高仲喝了供奉海妖的10瓶酒,吃了5只鸡,然后将还没来得及进食的海妖杀死,夺下天鹅羽毛剑;而“我母亲能战胜长毛的怪物,不管是野兽还是鬼魂,就是因为她能吃这些东西”。最骇人听闻的是关于人吃猴脑的描写:“他们把猴子塞到桌底下,让猴子的脑袋从洞里伸出来,整个桌子像另一只项圈套在猴子脖子上。厨师用一把外科医生用的锯子绕着猴脑袋锯一圈,用小锤敲一敲,好使骨头松动,朝缝里塞上一些牙签。然后一个老婆婆会用手摸摸猴脸,再向上移摸摸它的头顶,抓住一撮头顶上的毛,就把猴的脑盖骨拎起来了。吃客们用勺子挖猴脑吃”,把“我”吓得“赶紧在脑子里拉上幕布,不再想下去了”。在此除了虐猴场面的残忍和恐怖,还因为猴子与人在行为、表情上的相似性,而让人产生同类相食的联想。中国的食文化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国人的智慧、历史和品味,但在小说中却被“吃活猴脑”“饮乌龟汤”等诡异的符号代替。对中国食文化扭曲式的表现,汤亭亭似乎刻意要把中国人“无所不吃”的贪婪与决绝,和早期华人在美国社会艰难生存中经历的苦痛、表现的坚韧等联系起来。生存的需要往往能迫使人们对食物的界定产生创造性的延伸,把不能吃的东西变得能吃,对美食的享受屈从于生存的需要和斗争,因而进食也变成了一个痛苦的吞咽过程。而这种艰难地“吞下”食物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隐喻,即第一代移民在美国这片土地上艰难地“吞下”生活的苦痛,战胜“白人鬼”而获得活下去的权利与力量。就像他们为了生存无所不吃一样,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他们也将无所不为、无所不忍,用顽强的生命力对抗生活的压迫。

在《女勇士》中,以母亲为代表的中国人族群,一方面是“无所不吃”的大食怪,另一方面对食物的珍视、节约也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母亲从来不允许浪费食物,扔掉剩饭剩菜的行为是不可想象的:“有时候我们得吃四五天的剩饭,直到吃完为止。一只鱿鱼的眼睛反复地出现在早餐或晚餐里,直至有人把它吃了。有时每一盘菜都长出了棕色的霉菌,在我们吃饭的时候闯进来的客人会大惊失色的。”“母亲对食物的选择奉行的是绝对实用主义原则,各种华而不实的零食、甜食之类是绝对禁止的,在她看来 “哪些坏小子坏丫头早就在外面吃汉堡包了,乱花钱”。这种苦行僧式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帮助了母亲在美国坚强地自律地生存下来,但有时也让她失去了人的情感和温暖。在“我”的眼中,母亲虽然一辈子为了家庭和孩子兢兢业业她工作,但是她缺乏怜悯心和想象力、也缺乏表达爱的能力,孩子们从她冷漠的言行中感受到的更多是母亲的威严而不是温暖的母爱。而“同类相食”,这种前代为后代牺牲、后代通过前代的牺牲获得生存的力量,其实可以看作是对第一二代美华移民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隐喻,其结果却是愈来愈深的代沟。在《女勇士》中,母亲放弃了在中国优渥的生活和受人尊敬的医生工作,来到美国社会干起了低贱而辛苦的苦力劳动,为家庭和孩子牺牲了自己的前途和生活。这种中国式的自我牺牲的父母之爱,却难以感动在美国社会出生的下一代,反而给他们一种莫大的压力,甚至产生对父母的反感和怨恨。《女勇士》中“我”宁愿吃塑料也不愿吃母亲所做的食物;《一件红毛衣》中女儿们在成年之后只想选择去远离唐人街的西方餐厅进食……父母作出的牺牲,在某种意义上要求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为家庭、为父母作出同样的牺牲,然而。《骨》描写在父母所代表东方文化的恩威观念中,三个女儿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而走上了或自杀、或崩溃、或彻底反叛的道路。当亲情之爱以“同类相食”的残忍形式出现时,既牺牲了父母生活的幸福,也牺牲了孩子人生道路选择的自由,让美国华裔家庭陷入了无穷尽的痛苦循环中。

美国华裔一直被媒体舆论塑造为富有伦理道德、富有家庭责任感的“模范少数族裔”,被塑造为西方家庭检视自我、寻找纠纷解决之道的对立面,而以《女勇士》为代表的第二代华裔小说却运用大食怪、吝啬鬼和同类相食等食物小叙事,揭示出这些家庭中东方父母与西化孩子之间强烈的冲突,对于媒体宣扬的理想化、简单化的华裔移民家庭理念进行反叛。

小学叙事文范文第3篇

当到小组讨论时,我信步走到学生中间,一幅让我深思的场面呈现在我的面前,只见一个组的组员在为谁先回答哪个问题而争吵的面红耳赤,当我走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骤然停止。另一个组:一位女生见到了我,如同见到了裁判,立刻举手后便说:“老师,他说错了,应该上这样的。”而那位同学则抢白道:“我没错!”为了不引起大的波动,我回到讲台。当我环视四周,在教室的角落处,梨组中有一名同学正呆呆地坐着。他好象对大家的讨论并不感兴趣。短短的讨论时间到了。几位同学进行了回答,很快通过了问题。一节课很快结束了。但不知为什么我却没有感觉到轻松,那个呆呆的眼神和那两张争执的面孔我始终不能忘记。它使我在思考:什么样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合作学习,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学生值得讨论而同时又能吸引学生参与的问题呢?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教师的每一步都应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组内学习。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例如:组长、记录人等。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另外,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方法,组织意见一致的同学进行提出问题,即有必要讨论再讨论。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并与其他意见进行争辩,切不可放之不管。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大家希望解决的问此外,教师还要把握当出现新知识时,需要新能力时再进行讨论。新课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这一变革有如春风拂面,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体会到了新的活力。然而我们教育者应看到并关注那些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挖掘其内涵。这是某一节课,某一周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更不是浮于研究学习的表面合作学习也应该因课而定,因人而异,不能为了迎合课改,不分析实际随便套用,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是靠老师的不断引导,让学生不断体验,终究领悟,努力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迷茫于新课程的我,慢慢已经找到了航灯。但我深深体会到:虽然已是春风拂面,但脚下却是荆棘万千。

在语文课写字教学中,除指导写字外,我认为利用好学生自身的资源也非常重要。因此,我利用写字比较好的同学为有利资源,树立他们为榜样,让同学们都来学习他们的长处,经常地组织他们进行欣赏。这样,学生们既明确了榜样的特点,又找到了差距。

班级中,有一位叫刘园的同学,她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因此我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树立了她为榜样,这样,在写字课上我把她的作业拿给大家看,让同学们进一步地了解她,了解她写字的方法以及写字的水平,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和她的比一比,让大家找到自己和刘园之间的差距。在将她平时写字的辛苦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些,最后作出这样一个结论——经过自己不懈地努力,最终能够取得好成绩。而后,引导大家向刘园同学学习,激励同学们努力去做,每天都把自己的字和她的比一比,看一看自己进步了多少。在这一榜样的引导下,我们班许多同学的写字水平得到了提高。

另外,还要多树立一些有着不同特点的榜样,让孩子们有所比较,看到他们的优点。在我们班上,不止刘园一个同学是榜样,还有朱子毅同学、张灵晨等等。朱子毅的特点是:书写整洁,结构匀称,基本笔画写得比较好。张灵晨同学字的特点是:字体方正,落落大方。而王佳同学字的特点是:结构严谨,笔画优美。在课余间,我会组织孩子们翻看他们的作业本,互相学习。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缺点,并从榜样那里找到补救的办法。我一直在鼓励学生们学习“榜样”,还要敢于超越榜样,把字写得更好。

爱与责任

打开尘封的记忆,儿时的我,最为崇拜的就是那个站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讲述着天南地北奇闻轶事的人。记得最牢的一句话就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稚嫩的心灵受其影响,立志将来也要和他一样,站上这个神圣的舞台,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海阔天空的谈,牵着一只只小手自由自在的飞……。

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进小学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多么地自豪。我满怀信心地投入进去,可是孩子们的表现却让我信心大失。在我的课堂上,这些孩子们总不是那么安分,突发的状况接二连三的出现,让我应接不暇。

记得在我的课堂上,五年级的一名同学不写作业,而且严重扰乱课堂纪律,多次提示他都没有效果,而且态度强硬,这名同学是班级出了名的问题学生。当时我的脑海中就出现了一种想法,不去管他,学习又不是给我学的。但转念一想,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应该负责任。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应该公平的对待。所以我找他谈心,讲道理,使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我相信我的付出不会白费,只要有对学生的那份爱,什么事情都难不倒我的。虽然这个事情有许多小波折,但我依旧没有后悔去做。在这件事情中,使我知道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通过这件事,也让我成熟了许多。

爱与责任,是教师的主魂。

有人把师爱比作春雨,有人把师爱比作阳光。师爱,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当你用心去爱你的学生,你收获的不仅仅是讲台上那一束束美丽的鲜花,办公桌上那两个红红的苹果,耳旁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您好”……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师的幸福、自豪。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有什么理由不去爱我们的学生呢?那么,就让我们试着让爱飞翔,飞翔在碧波蓝天之间。

小学叙事文范文第4篇

    一

    西方叙事学指的是源自法国、并在西方文化传统内发展壮大的叙事学学科,包括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两个阶段。一般而言,经典叙事学指的是结构主义叙事学,“是直接采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叙事作品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产生的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性叙事学、认知叙事学等各种跨学科流派则被称为‘后经典叙事学’”。申丹等着的《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郑重其事地在叙事学的名目上冠上了“西方”二字,表明叙事学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很有必要区分“西方”和“东方”,具体到中国,就是区分“西方”与“中国”。“中国叙事学”依然成为国内学界强烈的理论冲动。那么,什么是中国叙事学?

    对“中国叙事学”的态度,国内学界有三种观点:一、必须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叙事学,这是大多数学者诚挚的愿望和努力的方向。最典型的代表是杨义,他说:“在以西方为参照系的同时,返回中国叙事文学的本体,从作为中国文化之优势中开拓思路,以期发现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也许相当一些侧面为西方理论家陌生的领域。”他的《中国叙事学》直接以“中国叙事学”命名,“中国”一词代表与“西方”叙事学分庭抗礼的民族特色。二、认为建立中国叙事学为时尚早,但前景乐观。相当一部分学者持这种观点。如徐德明认为,“专门讨论中西叙事诗学的整合,进入纯粹理论探讨为时尚早。”青年学者罗书华在《中国叙事之学》中提到,“现在谈论与建构界限清楚的‘中国叙事学’的条件还不够充分”,但应该为它的建构“做些有益的铺垫”。三、认为作为一门世界通用之学,叙事学是没有国界的。比如董小英在其《叙述学》中认为,“叙述学就是研究表述形式的一门学问”,所以“文化可以各个不同,但是只要使用文字或者艺术方式表现了某种意义、意味的话,这种表达方式就是叙述方式,应该是可以借鉴,是没有国界的。”态度不同,表明中国叙事学界对一些问题认识尚有暧昧不清之处。譬如对叙事学学科本身的认识。国内对“叙事学”的界定尚未统一,徐岱认为“应该是对叙事现象的理论研究”,董小英认为“叙述学就是研究表述形式的一门学问”,谭君强认为“就是关于叙事文本或叙事作品的理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叙事学源头——西方叙事学界对叙事学的界定也有多种,“或曰,‘叙事学是对叙事形式和功能的研究’;或曰,叙事学是‘叙事文的结构研究’;或日,‘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给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事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这就更导致了人们对这一学科认识的含混。另外,国内关于“叙述”还是“叙事”的讨论,也说明国内对这一学科的认识尚待进一步廓清。1999年傅修延考释“叙事”,认为“叙事”有动词和名词二意:作为动词是“讲述故事”,作为名词是“对故事或事件的叙述”;“叙事”与“叙述”有时候可以互换,如“叙述学”和“叙事学”。2001年董小英解释其着作《叙述学》的命名时简单提到过“叙述学”和“叙事学”的问题:“故事其实是被叙述的内容;叙事是叙述的形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文字组成的文本;而叙述是指叙述的方法。本书着重研究的是叙述方法。……叙述学是通过叙述形式研究叙述方法的学问。‘叙述’最能表达我们的研究目标,所以把书名定为‘叙述学’。”(粗体为原文所有——笔者注)但这并没有解决“叙事”(学)还是“叙述”(学)的问题,叙事学的命名依旧显得随意。2008年董小英本人出版的新着《超语言学——叙事学的学理及理解的原理》便弃“叙述学”而采用了“叙事学”。赵毅衡以一贯的敏锐,于2009年撰文《“叙事”还是“叙述”?——一个不能再“权宜”下去的术语混乱》,指出目前“叙述”与“叙事”的使用过于混乱,希望解决这个当代文艺学基本学科的命名问题。赵毅衡主张统一用“叙述”(包括派生词组:叙述者、叙述学、叙述化、叙述理论)。后来申丹也在同一家期刊撰文《也谈“叙事”还是“叙述”》,主张不能统一用叙述代之,而是在“叙述话语”和“所述故事”这两个不同层次对“叙事”和“叙述”这两个术语做出选择。这种商榷非常及时且必要,这两个术语的使用在国内实在过于随意了;但是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界已经认识到了叙事学学科命名存在的问题——混乱的名称显然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中国叙事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

    要解决什么是“中国叙事学”问题,可能还得从西方叙事学人手。只有厘清叙事学的“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才能真正说明“中国”叙事学到底是什么。

    众所周知,一、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从西方而来,自法国源起,途经英国等欧洲各国为一变,再到美国又一变,中国学界从欧美各国吸收了叙事学的营养;二、叙事学的各种理论迅速得到中国学界的认同,应用西方叙事学理论阐释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和西方文学的论文论着迅速增长;三、在西方叙事学的参照之下,中国学者在叙事理论的拓展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尝试;四、在西方叙事理论的启发下,中国古典叙事理论得到重视。但以上只是一种表面的描述,并没有真正说明叙事学的“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有一种观点认为,关键还在于一个“化”字:本土化的最基本含义,就是要“化”去西方之异质,融源自西方的理论为中国的理论,使叙事学成为中国当代文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这种思路的起点是“异”。叙事学的发展路线,自法国而英国和欧洲各国而美国,从经典时代到了后经典,由单数变成了复数,无论怎么变化,都没有离开一个共同的文化母体。也就是说,叙事学一直在一个相同的西方文化圈内发展,不同国家形态各异的叙事学研究,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是在一个相同的文化语境内的理论研究,他们的关系是相继相承。但是,与西方文化传统截然不同的东方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国文化传统下的叙事学研究,它的个性和风貌会全然不同,中国文化传统下的叙事理论会体现出与西方理论的根本上的差异。所以,辨析差异是吸纳西方理论最基本的工作。杨义的《中国叙事学》直接强调的就是文化传统的差异,他对中国叙事学的建构,是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基础的,称得上是一部叙事理论的文化研究论着。

    差异的认识需要比较。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发现“异”、认识“异”。于是不同的文化传统得到强调。民族精神、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读者阅读习惯与文学的叙事形式有着直接的关联,这些要素的不同会直接导致文学叙事形式的民族特征,也就有不同文化传统下的叙事理论。中国学者往往对国内一些论着仅仅拿中国作品作为例证证明西方理论的正确性表示不满,便是基于这种文化传统之异、叙事理论之异之上。随着国内学者对西方的深入学习和翻译工作的逐步拓展,西方叙事学的面貌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国人眼前,中西比较的维度变得越来越迫切。事实上,中国学者介绍叙事学的着作,都带有比较的因素。徐德明认为整合中西叙事理论的可能途径之一,就是中西叙事理论的对应比较。很多学者在叙事学领域的中西比较方面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中国叙事理论与西方叙事理论的异与同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提及。在徐岱的《小说叙事学》中,中国古代的叙事思想与西方叙事学说相互辉映,中国叙事思想的“双子星座”(史传观念和诗骚传统)、“三驾马车”(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的叙事思想)、“四大范畴”(白描、闲笔、虚写、传神)与西方叙事理论互为对照,具有深刻的中西比较意识。胡亚敏《叙事学》的附录,便是对金圣叹叙事理论的梳理,与正文的西方叙事理论介绍形成鲜明的对照。张世君在《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概念研究》中辨析了多组中西叙事概念,如“间架”与“插曲”、“脱卸”与“转换”、“一线穿”与“整一性”、“间”与“障碍”等。

    应该说,在中国的叙事学的研究途中,必然会有比较的维度。毕竟叙事学源自西方,是在西方文学实践和两千多年叙事理论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学说,与中国的文学实践和传统叙事思想有着不同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差距是显见的。问题是,对于叙事学学科来说,这种差距是绝对的吗?还是可以求同存异,在一个共同的学科框架和学科传统内发展学科?换句话说,中国的叙事学研究,是要在中国与西方的范畴内发展叙事学,还是在叙事学的范畴下展开中国的研究?这可不是在玩语言游戏,二者的差异是显着的。前者建立在“异”的基础上,意味着中国叙事学的独立品格,意味着会出现一种与西方叙事学全然不同的中国叙事学;后者则建立在“同”的基础上,意味着中国叙事学研究与西方叙事学处于同一个学术框架内,是对西方叙事学的继承和发展。

    三

    第一种路线会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同,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建立中国叙事学的呼声,建立与西方叙事学分庭抗礼的中国叙事学也是许多中国学者的愿望,而且中国叙事学界已经在这个方面做出了不凡的成就,杨义的《中国叙事学》的出版无疑让国内叙事学界精神一振。第二种路线,撇开文化尊严和民族感情不说(那场历时十余年至今余音未歇的文论“失语症”讨论,反映出国内学者多么深刻的文化焦虑!),即使在学理上也可能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但实际上,这第二条路线,在中国也不乏实践者,且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小学叙事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叙事;叙事学;叙述学

[中图分类号]I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57-02

在叙事学研究中,叙事、叙事学和叙述学是三个基本概念,经常出现,但是很少有研究资料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过准确的界定和区分,这样容易造成读者概念上的不清,从而产生对叙事学的理解困难。本文主要探讨了叙事、叙事学的概念和产生过程,并解释了叙事学和叙述学的关系。

一、叙事

叙事是我们生存中最普遍的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事实上,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不同的叙事之中。美国叙事学家伯格认为,叙事现象无处不在,从襁褓之中的摇篮曲,到孩提时代的童话歌谣,再到电影、广告甚至日记,叙事都是一种强有力的表达方式。罗兰·巴特说:“世界上叙事作品之多,不可胜数,种类繁多,题材各异。对人来说,似乎什么手段都可以用来叙事:叙事可以用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用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用手势,以及有条不紊地交替使用所有这些手段。叙事存在于神话里、传说里、寓言里、童话里、小说里、史诗里、历史里、悲剧里、正剧里、喜剧里、哑剧里、绘画里、彩色玻璃窗上、电影里、连环画里、社会新闻里、会话里,而且,以这些无穷无尽的形式出现的叙事,存在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有了人类历史本身,就有了叙事。一切阶级、一切人类集团,皆有自己的叙事作品,而且这些叙事作品常常为具有不同的、以至对立的文化教养的人共同欣赏。所以,叙事作品不管是质量好的或不好的文学,总是超越国家、历史、文化存在着,如同生活一样。” ①看来,叙事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是上帝送给人类的一份厚礼。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看,叙事是文化的一种预设,不是历史产生叙事,而是叙事产生历史,历史是在叙事中产生并传之久远的。因此,人类是在叙事中构造自己的历史,建构自己的文化,也塑造着自身。但或许是叙事太过平常,或许是叙事隐藏太深,我们常常忘记叙事,不把它当回事,恰如布莱希特所言,对司空见惯之物往往视而不见。有人认为叙事就是讲故事,而故事一般认定为虚构之事,所以,叙事就是叙虚构之事,这样就把叙事限定在文学范围之内。事实上,经典叙事学的研究都限于文学范围之内,无论是普罗普,还是托多罗夫、罗兰·巴特还是格雷马斯、热奈特等都是如此。其原因在于文学是叙事技巧的理想表演场所,是叙述发展得最充分、最丰富、最有魅力的殿堂。在此领域研究叙事,才有可能真正揭示出叙事的技巧、价值和美学意蕴。

叙事不仅仅是叙虚构之事,伯格说:“叙事即故事,而故事讲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的异类生命、昆虫等身上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②但是这个概念对叙事时间的限定不全面。聂庆璞进一步做了修正,他认为叙事就是讲述、叙述事件:“它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历史的,还可以是幻想的。因此,叙事就是讲述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之事件。”③ 叙事中的“事”有自己的特定要求,它必须是完整之事,即亚里士多德《诗学》所说的有一定长度的事——有起因、有发展、有结尾之事。事件还必须要完整,卡法勒诺斯说:“叙事就是对连续事件的再现。” ④ 但是,叙事又不是对连续事件的简单再现,托多罗夫认为,作为叙事至少要有两个原则,一是接续原则,即叙事是不连续单位之按时序的、且有时是因果性的连接;另一是转换原则,即所叙事物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换,且任何叙事中至少要有一种转换。第一条是“事”的连续性和长度问题;第二条是关于“事”的变化转折问题。因此,叙事不是对事实或事件的简单纪录,而是包含着叙述技巧,有着对事件顺序精心安排的一种人类表述方式。

叙事具有重要的意义,台湾中兴大学朱元鸿认为,叙事是我们人类知识存在的重要形式,无论我们组织、构建知识体系,还是学习、掌握知识,都离不开叙事,都需要叙事支撑。知识离不开叙事,福科说过,知识意味着权力。柏拉图说:“谁说故事,谁就控制社会。”⑤ 因此,叙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叙事是对不在场的补偿。人类对不能亲临现场目睹事情的发生有一种莫名的焦虑,而通过对叙事的了解可以消除这种焦虑,因此,叙事对不在场有补偿作用。其次,叙事是人类理解和讲述世界的方式。过去我们认为文字是认识事物的中介,但从语言学研究的实践看,它研究的最大结构是句子。而叙事研究的是文本的总体结构,是文本的结构方式和意义生成机制。这一研究还不止于文本的内部,甚至需要深入到文本所生产的文化环境和集体无意识。也就是说,从学科的疆域而言,叙事不在语言学的研究当中,即语言不包含叙事,但是叙事包含语言,因为语言是叙事的构成材料。所以,从真正意义上讲,叙事才是认识事物的中介,叙事才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文字只是叙事的工具。再次,叙事本身是一种社会存在,是人类交往的一种方式。所谓社会存在就是随社会产生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生成物,它不是自然存在,但却有与自然存在物类似的存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叙事就是这样一种社会存在,只要有社会,就会存在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有交流就会产生叙事。罗斯·钱伯斯认为:“叙事是一种社会存在,一种影响人际关系并且由此获取意义的行为;叙事之所以成为叙事,依赖于一种隐含的社会契约关系。” ⑥综上所述,叙事就是包含丰富意义的、对事件的讲述行为或过程。

二、叙事学

叙事学与叙事的含义不同,它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一般来说,专指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的西方叙事学。法文中“叙事学”一词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c”(科学)构成。简单说来,叙事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张寅德在《叙述学研究》“编选者序”引七卷本《大拉露斯法语词典》中对“叙事学”一词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⑦不同的学者对叙事学的认识也是不同的,赵毅衡认为,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字叙述,而且主要研究艺术性文字叙述,即文学叙述,包括小说和叙事诗。而董小英的观点是:“叙事学是文本形式的内部研究,是以语言学、修辞学、逻辑学为学科基础的关于文本叙述方式、结构的科学研究。它既不是描述性介绍,也不是地域性文化研究,而是原理性研究。它注重在普遍现象和特殊现象的差异中反映出的普遍规则。”⑧

法国叙事学家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不仅包含文学作品,还包括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等。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语言,还可以是 固定或活动的画面、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而实际上,叙事学的发展并没有完全遵循这种设想,它的研究对象局限于神话、民间故事、尤其是小说这些以书面语言为载体的叙事作品中。即使是进入到非语言材料构成的叙事领域中,也是以用语言作载体的叙事作品的研究为参照进行的。连巴特撰写的《时装体系》一书,也是在研究报刊杂志上关于时装的文字符号。单就神话,民间故事,小说这三者而言,叙事学早期关注的是神话和民间故事,主要研究的是“故事”;叙事学发达以后主要研究小说,关心的是“叙事话语”。这样,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叙事学是对主要以神话、民间故事、小说为主的书面叙事材料的研究,并以此为参照研究其他叙事领域。

叙事学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而不是历时性角度、历史的演变中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早期叙事学研究存在一系列问题,其研究对象被严格地限定在叙述本文之内,因而与之相伴的是它竭力排除与社会、历史、文化等相关联的要素,排除读者在某一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作品的接受,排除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思想观念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因此,后来出现了后经典叙事学和后结构主义叙事学,叙事学研究呈现出了多元共存的状态。

三、叙事学与叙述学之间的关系

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区分了故事、叙事、叙述这三个不同的概念。他认为,故事指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叙事指讲述这些事件的话语或文本,叙述则指产生话语或文本的叙述行为。因此,“叙事”与“叙述”是有区别的,但是,“叙事学”与“叙述学”是同一个概念(narratology),指的是研究叙事或者叙述的学问。由于翻译的关系,国内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运用比较混乱,一般来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研究资料中,主要用“叙述学”这个概念,比如张寅德编选的《叙述学研究》一书中,全部使用了“叙述学”这一译法。而90年代以后的研究资料中,基本使用“叙事学”。因此“叙事学”和“叙述学”是同一个概念,只是翻译过程中名称的差异,准确地说,“叙事学”是更新的名称。

[注 释]

①〔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见张寅德主编《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②〔美〕伯格著、姚媛译:《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③⑤聂庆璞:《网络叙事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第6页。

④爱玛·卡法勒诺斯:《似知未知:叙事里的信息延宕和压制的认识论效果》,见戴卫·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⑥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