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文学试题

古代文学试题

古代文学试题

古代文学试题范文第1篇

1、上官体:

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

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

3、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

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

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o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参考答案:

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2、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

参考答案:

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二阶段以“初唐四杰”为代表,他们力图改变齐梁余风,扩大诗歌题材,不仅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并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开拓了唐诗正确发展的道路。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古代文学试题范文第2篇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古代文学试题范文第3篇

(一)教学上重文学史轻文学作品,重教师主体轻学生个体

中国古代文学在课程设置上主要由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文学作品是核心。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读,学生可以逐渐熟悉中国文字的特点、古代汉语的基本规律、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理解古代作家的创作用心、创作手法和古代文学作品不同的体裁分类及其不同的文体特点。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偏爱文学史教学,他们乐于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占用大量面授课时,向学生讲授文学史基本知识,梳理文学发展脉络;而对于作品教学,则多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印证文学史的辅助材料,泛泛带过,错失了培养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居于主导地位,其讲授内容往往被视为“金科玉律”,难容质疑;学生居于被支配地位,其实际学习能力和不同兴趣诉求常常遭受漠视。课程教学很多情况下只是出于授课教师的一厢情愿,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考核上重知识轻能力,重终结性考试轻学习过程考察

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授受教学情况相对应,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也相对较为僵化刻板。其一是考核构成上存在“一考定终身”的倾向,即以期末终结性考试的成绩作为课程成绩认定的绝对标准,忽略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考核。考核结果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其二是考试内容编设较为教条。教师的命题多依据平日的教学讲义或教材,命题内容多限于文学史上的主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大家及其代表作品,如建安风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等,这样的问题限定性、指向性强,难以让学生开展独立评议,提出创造性的识见。其三是考核缺乏科学的评价模式。平时作业的批阅、考试试题的评阅,一般都是由教师独立完成的,即便有学生参与其中,也多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来评判,从而忽视了文学评论的多元性特征和学习的个体化特点。考核完成后,则多是通报成绩了事,很少有针对性的考核分析和评价反馈。

二、地方文献对推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改革的积极作用

地方文献指的是记录某一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教育、风俗等内容的地域性文献资料,具有地域性、原始性、多样性、长久性、稀缺性等特点。地方文献因其“包罗万象”的内涵,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文化事业建设、学术研究、教育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中适当引入地方文献,既可以推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加考核的学术含量,提高课程的关注度,扩大课程的影响力,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教学模式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

(一)树立作品教学观念和研读原典意识

地方文献汇集了某一地域长期科技文化发展的成果,内容庞杂,其中很多属于未经整理的原始文献。研读这样的地方文献,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调动丰富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研读地方文献,教师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就必然要将教学重心从文学史转到作品上,通过作品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地方文献多是第一手的资料,将其引入考核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研读原典的意识和不从俗众、唯己是信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对于教师而言,地方文献的原始性特点也可以督促他们积极关注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科研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二)深化课程考核改革,克服学习功利化倾向

近年来,基于高校过于注重实用的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以分数为核心的较为单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和脱离学生学习实际的教材编设等多重因素,很多大学生缺乏内在学习动力,在学习上越来越功利化。中国古代文学所面临的学习功利化现象更加严重,“陈旧无聊”、“脱离实际”之类的评价甚嚣尘上。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中引入地方文献,可以在内容上增加课程考核的深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归属感和成就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克服功利化倾向。如针对浙江嘉兴地区的学生可以根据《万历嘉兴府志》、《光绪桐乡县志》等地方志的相关记载编设关于明清时期嘉兴地区佛寺兴废、民间兴学等方面考题;针对杭州地区的学生则可以根据《湖山便览》、《西湖志》等地方文献编设诸如西湖的历史沿革、西湖历代名人题记等方面的考题,让考题充分体现出地域特色,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期待。

古代文学试题范文第4篇

本文以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2015年实施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考核改革项目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索如何从课堂教学方式、考核比重、考试题型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了本次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高校课程改革;考核模式;教学体系

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教育改革正在持续深入发展,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的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在此同时,对课程考核即考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应当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因为,作为高等教育评价手段的课程考核,不仅具有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功能,同时,课程考核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重点和方向还有重要的引导功能,从而影响到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因此,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实践,是我校近年来积极推行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

一、传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的弊端和不足

《中国古代文学》是各高校中文院系的传统经典性课程,同样是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各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该课程由《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组成,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了解相关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同时培养阅读写作等扎实的专业基础、最终提高综合性素质。由于师范大学的学生将来基本以中学教师为主要职业,要求从业者既必须具有更为开阔的知识视野,又必须具有审美直觉能力与对经典作品的感悟能力。因此,师范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在注重专题研究“点”上的深入以外,还应该特别强调基础知识“面”上的掌握。为满足这种教学要求,师范大学的古代文学教学,主要采取以文学史为讲授的基本线索,以作品阅读分析为主体教学内容,以选修课为重要的补充。p736然而,在课程考核方面,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之前一直存在着考核手段单一,以期末笔试为主,考试题型以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知识记忆性题型为主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陈旧的课程考核手段越来越呈现出各种弊端:

1.本课程以平时考查和期终考试为主,其中平时考查仅仅占20%,期终考试则占到80%的主体地位。课堂和平时作业所占比例过少,导致任课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主动性和可操作性减弱,限制了教师在考核方式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和探索。另外,课堂和平时作业的形式也往往以陈旧的问答型提问为主,学生作业抄袭现象严重。

2.期终考试题型过于固化,古代文学题型年年不变,基础性知识题占据了过多的比例,特别是强调记忆能力的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所占比重较大,而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的论述、综合能力测试题目所占比重仍比较小。

3.已有的课程考核现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少学生存在着平时课堂不听课甚至缺课,作业简单抄袭过关,考试前靠临时突击背诵各种渠道获得的重点来通过期末考试的现象。极大地制约了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本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改革的具体措施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改革是淮阴师范学院2014年校级教改项目,在2014-2105学年间,以文学院1202、1204班级为教学改革实践单位,进行该教改课题实践,教学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学(3)(唐宋元明清部分),教学课时96节,教学生数112名。本次教改的目的为: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文献素养和论文写作素养。具体措施有:

1.提升平时考核的比重:将平时成绩仅占20%、期终考试占80%的考核比例,修改为平时成绩40%,期终考试占60%。这样,使得最后的综合成绩评定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的期终考试的结果,而且更能够反映学生整个学期中学习过程的状况,强调课程学习过程性的考核。同时,通过增加平时考核的比例,也增强了任课教师在考核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加强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课后实践的考核力度,从而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由单一的教师授课模式改为由教师讲授+小组课后讨论,制作ppt,课上学生讲授部分内容模式。将整个教学班分成十二个小组,每组事先给定讲授主题,小组集体制作ppt后,推选一到二名同学上台讲授该主题。小组讲授穿插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之中,事先由教师进行引导,结束后由教师加以点评,指出不足,表彰优点。并加以额外的教学内容的补充。小组ppt得分计入一次平时分。

3.对课程作业的改革:由原本传统的一学期三次的知识点考察式书面作业,改为一学期多次的研究性、主动性、多种形式的作业。其中,除了随教学进度而进行的小组ppt讲授计一次平时作业得分外,另外增加了论文写作、文献综述整理、口试、诗词写作等学生实际应用方式,从而促进了学生对实践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对期末考试题型及试卷内容的改革:在题型设置上,减少传统的背诵型题型如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而大量增加材料分析题、文本鉴赏题等。在考试内容上,减少对简单记忆性知识点的考察,而增加对学生分析、赏析古代文学经典作品能力和灵活运动所学文学史知识能力的考察。例如:本改革实施过程中,在古代文学唐宋段的期末考试试题中,出现了这样的题目:

三、作品赏析题(10分)

《泪》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泪》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若怨新知。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拭袂时。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阅读上两篇诗歌回答问题:

1.这两首诗的作者是?(2分)

2.第一首诗的作者是某一诗派的领袖人物,这一诗派是:(1分)

3.在两首同题七律中,哪一首更好,为什么?(7分)在本题目中,第一二问都是对简单知识点的考察,考察文学史中西昆体及其代表性作者杨亿,及西昆体所仿效的唐代李商隐诗风等知识点。但占更高分值比例的第三问,则考察的是考生对于两个不同古典诗歌文本的赏鉴能力,要求学生既能掌握文学史中相关知识,又能将此知识实际运用。做到了有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本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改革的成效

(一)教学形式方面

在本次考核改革之前进行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中,“在教学模式方面,这次调研的345份有效问卷中,有不少同学对‘学生自学、教师点拨答疑’,和‘教师课前出议题、学生准备、课堂讨论’之类的教学方式感兴趣,这也反映出同学们希望加强学习自主性的愿望。”因此,本次改革中所进行的课堂小组讨论及ppt讲授教学环节,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大部分小组能够充分发挥主动学习性,互相合作,分工良好。大部分ppt设计上比较精美,文学史主题类理论性ppt一般做得较好,作品分析类ppt做得较差,人云亦云,缺乏真实的阅读感受。大部分小组登台发言者表现良好,少部分小组的发言者着照ppt直念,过于紧张,甚至未能提前预习ppt内容。

(二)课程作业方面

对传统作业多为简单文学史知识问答的情况进行了彻底改革,以唐宋段学期作业为例:第一次作业:《我读唐宋》。(拟唐宋相关书目阅读书目清单,不局限于唐宋文学方面,而是涵盖了历史、社会学、宗教、民俗学、学术研究等各领域,让学生自由阅读)完成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自己去搜集,开掘相关著作,拓展了阅读面。第二次作业:选择唐宋时期某一个感兴趣的作家,搜集相关资料,给出其生平资料,作品存世情况,今人研究情况等资料目录。本次作业系考察学生文献检索能力,资料搜集能力,并为之后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选题做好准备。完成情况:大部分同学非常认真,甚至超出预期的完成了作业,培养了专业文献搜集检索能力。第三次作业:教师列出五首仿效唐人诗风的元明清诗作。选择其一,指出系仿效哪一位唐代诗人的诗风,并说明之。本次作业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陌生文本的理解能力。完成情况:辨别诗风基本正确,对风格的分析能力则各有千秋。第四次作业:小组ppt制作及课堂讲授成绩为第四次作业成绩。这样丰富多样的课程作业,不仅没有因为作业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学生的反感度,反而引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了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

(三)期末试卷的调整考试题型及试卷内容的改革

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比重中的下降,灵活多变的题型,不仅降低了学生期末考试前临考抱佛脚、死背书的心理压力,更强调“学在平时”,而且还使得学生能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去备战迎考,并重视整个学习过程。

五、本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改革的挑战与不足

教学改革是个在长期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总会面临种种不足,这些不足,为今后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增加了经验。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本次改革对学生和教师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对学生来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习的工作量。新的考察方式注重实践,注重创新,也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对习惯了被动型个人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同时,对教师来说,新的考核方法在增加了工作量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中,在总体上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缺陷和不足:

1.改革对于教学硬件尤其是教学师生比有着客观要求:小班制、低师生比是保证改革能够充分进行的前提。在本次改革中,因为班级人数问题(生数高达112名的两班合授),使得无法在课堂上开展活泼的深入性讨论。在ppt讲授中,每组登台讲授后,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仅能有教师点评,而未能充分开展同学点评、同学讨论等环节。课堂活跃度、学生参与度有待进一步开掘。

2.对于文学院各专业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否为中文师范专业,公开登台讲授都是一项应该得到培养的重要实用性能力。从改革实践来看,部分同学在此方面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故而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登台讲述提供更多的机会,做到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每人一次登台讲述的机会。这同样关系到高师生比和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

3.课程作业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丰富,数量也可进一步提高。

4.从小组ppt及期末考试卷面情况来看,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文本的热情,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本的能力,仍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深化教学改革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下教育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老树春深更著花”,《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这株根深叶茂的老树,如何在新时代的高校教学中开出灿烂的花朵,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有待于我们积极的改革与探讨。

作者:侯荣荣 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古代文学试题范文第5篇

古诗词又回到了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会说:“这首诗必考,你们没有好好看《诗词大会》?不要求你们像武才女一样,但是要考的一定要背下来。”

古诗词在教材中

孔子独自站在屋里发呆,他的儿子孔鲤小心翼翼从走廊路过,孔子叫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怯声回答:“还没有。”“不学诗就不会表达。”孔鲤赶紧跑回去学诗,以提高自己说和写的能力。孔子所说的“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指出诗所承载的教育、教化功能。

现在社会中,诗的作用被语文教育替代了。作为语文教育重要载体的教材,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语文学科建设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古诗词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呈现了阶梯状的发展,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单一到多样。1949年到1956年,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一直未被选中,直到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才有《悯农二首》《桑妇》《田家》等古诗的纳入。初中教材中《唐诗十首》、《词和曲六首》、《木兰诗》等古诗词的编入,才标志着古诗词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其中,《悯农二首》的作者李绅未必人尽皆知,但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小时候,家长带着孩子到田间地头,指着太阳说:“告诉你,什么叫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什么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回家后,每次吃饭都会想起剩下的几句。

到2000年之后,《小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每个阶段对古诗词的背诵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在附录里列出了80篇古诗~背诵篇目。初中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在附录里列出了50首背诵篇目。根据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要求背诵古诗词70篇,初中阶段背诵古诗词50篇。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及古典文化的传承,从最初的语文教材没有古诗词选编,到现在明确规定篇目,语文教育中的古诗词比重在不断增加。然而,相比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并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裁,很多学生仅仅是对古诗词的故事背景和影音资料感兴趣。同其他文科类课程一样,古诗词教育受困于考试的要求。毕竟,古诗词在语文考试中占不了多少分。

古诗词在考试中

“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篇验之。”这是《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中的话,常被当作劝学名句。现代语文古诗词考察中,可以认为是“背熟古诗词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考。不信试之。”

现代语文教育对古诗词的考察可以认为是以背诵为主、赏析为辅,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从唐代开始的科举考试打破了传统的社会阶层固化的壁垒,其中进士科的地位尤为尊贵。进士考试最初是以六朝时期流行的骈文为主,这种体裁辞藻华丽、内容空洞。考生们于是就搜集历年考试题目,汇编成册,类似我们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将它们一一背诵下来,考试的时候只需“搜诀略尽,临时剽窃,窜易首尾”。考生们死记硬背,考试流于形式。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诗赋的考察成为了进士录取的主要标准,这也为唐代诗歌的繁盛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契机。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古诗词的存在方式是阅读,考试的要求是识记,就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直接进行名句默写。其次还有理解和综合分析,通过古诗词阅读,积累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古诗词也就成了现代人了解古代人生活状态的载体。毕竟,现代的主流文学体裁是白话文,古诗词早已潜移默化的进入了各种文学体裁中,它本身就成了一个精美的艺术品,供人赏析。

备受恩宠与冷落的诗人们

唐代“以诗取士”,以至于唐代“三百年中能诗者,不啻千余家”。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共收录9225家,3785卷,27万多首诗,4千余万字。在唐宋古诗词的基础上,元、明、清三代虽然文学体裁各有侧重,但也是名家辈出、精彩纷呈。

在现代古诗词教育中,语文教材作为其重要载体,语文课堂作为其重要的场所,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进行诗词选编,难免会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问题。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有些受到语文课的恩宠,有些则遭遇冷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分布就朝代而言,集中分布在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清几个时期,不涉及两汉和明代。其中唐朝收录35首,占总量的一半以上,宋朝次之,共收录19首。其余朝代古诗词选编数量较少,而以元曲著名的元代古诗词仅有一首选入。这样的选编似乎印证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刻板印象,给学生以一种诗词只有唐、宋的错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收录数量最多的依然是唐、宋两代,共收录68首,占总量的79%,五代诗词最少,仅收录1首。在众多入选语文教材的古代诗词作家中,李白、杜甫和苏轼无疑是最受课堂宠爱的。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三位名家共有32篇作品入选,其中李白最多,有13篇。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白那首《静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