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传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灌输性,教师在备课时预设好教学环节:比如设定教学目标,将授课的知识点即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重点解答,若学生无法正确会到,老师则通过引导将设置好的问题答案呈现在学生眼前。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本书的权威和绝对性,教学效果通过预设环节来完成,是一种强调师本位,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关键,使教学过程变成了灌输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按授课计划完成认识性的教学任务,是心里健康课堂教学的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授课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在教学中倾向自身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老师甚至在课堂上搞起一言堂,用单一的语言讲述来实现知识的传授,束缚的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这种灌输是授课方式。有学者在探索性的研究“新基础教育”时曾提出:一个课堂教学的真实过程就是营造一个师与生、以及多种教学因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推进的,并且是在新的状态不断生成的选择过程中推进的,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协助与服务来助人自助,它是一个教育过程,具备教育活动的性质,其目的是以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心理健康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民族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中不难发现,团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两者的目标都具有相似性,可以把两者的理念相互融合,进一步拓展、创新。因此,笔者根据团辅理论,借鉴专业的技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尝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2.1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高职学生成才与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的策略与训练、高职大学生情绪的调节、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调控、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推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必须设计针对以上教学内容的活动主题,使教学内容变得既生动有趣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如教授“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这一情景时,可以设计“我是谁”的团辅活动,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同事进行了自我剖析。

2.2根据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方案设计实施办法

在一个情景的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团辅活动的设计可以单一,也可以采用多重形式和方法,只要能够密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如过游戏环节设计时间过长,虽然学生互动性高,课堂也会很活跃,但是这样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就不能进行充分的分享和讨论,后期的理论分析阶段学生也就很难进入,教学效果不好。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具体操作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下面以情绪与调节单元为例,阐述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教学内容:高职大学生情绪调节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情绪,识别自我情绪的多样性,通过情绪轮稳定性测试尝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1)探究自我的负面情绪:让学生雨大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负面情绪,要求描绘得尽量具体。请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帮助分析出引发这种负面情绪的行为或心理的原因。

(2)收集情绪形容词汇: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要求每组在五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在一张卡纸上写出表现基本情绪的词语,写好后让其中一组学生和大家分享其想到的词汇,其他组别分别进行补充。

(3)讨论放松情绪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有效调节情绪的心得体会,找出共性的内容,组织起来,变成通俗易懂的放松情绪的方法。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应用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信息化;教学模式

1传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传统教学方式信息量较少,无法满足学生需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总计20课时,设置8个专题,每个教学班级学生数40人至80人(以专业开班上课)不等,在有限的时间内要保证学生掌握多个知识点、实行学生互动、完成学生考核等难以实现。(2)学生携带智能手机,无法专注教师的口讲笔授,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当前学生普遍使用智能手机,玩游戏、发消息、看新闻,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离不开的“朋友”。学校虽然在教室的讲台上钉上几十个手机袋提醒学生课堂上交手机,但是依然有学生无法自控。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运用信息化教学和互动方式,播放教学相关的视频图片和案例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课堂参与性教学互动时间空间有限,难以实现有效沟通。参与式教学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角色设计和游戏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成长经验的分享,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觉行为,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有限,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上很难进入真实的情景角色之中,难以实现有效沟通。

2心理健康信息化教学模式相关要求

(1)加强资源库和网站建设。建设质量高、信息量大的心理健康课程网站,栏目丰富、针对性强、信息量多、适合学生兴趣特点,网站要不定期进行内容更新完善,吸引学生点击浏览学习知识。(2)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投入经费建设校园数字化学习中心,加强配套硬件的建设,实现校园免费网络全覆盖。建设功能性教室、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手机APP,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互动和考核。(3)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对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和运用,每年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学习新知识,全面提高信息化能力。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视频的下载转换和微课制作运用等方面走在其他教职工的前面。(4)引导学生对资源的学习与运用。课堂教学和心理咨询中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微信、腾讯QQ和邮箱等实现互动反馈,如翻转课堂任务的、网络咨询的预约和接待、视频书籍的推荐、引导学生观看课程网站上的视频、微课和心理电影,网上的作业和批改,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活动,针对性开展教学与咨询。

3心理健康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果

(1)先进教学设备和软件辅助课堂教学。在课堂中教师除了运用多媒体课件外还可以利用多功能教室的先进设备进行教学,使学生轻松掌握心理知识和技能。如,在第一堂课《心理健康教育概述》中,我们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剪切了两部分的央视新闻视频,一个是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的部新闻报道,一个是尼克•胡哲的励志宣传片,直观性的视频冲击力和震撼力较大,学生观看两段视频后陷入深深思考,“身体残疾和心理问题,哪一个危害更大”。信息手段的引入更高效、更切合实际、更简洁地让学生内化知识和能力,自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们在每一章节都引用生动适合的视频、图片、音频等信息化手段,增强教育的有效性。(2)网络覆盖后的课堂学习与心理测试更加便利。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学生非常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会通过一些心理测试来了解自己,如气质类型测试、焦虑自评测试、情商测试等。传统的心理测试采取的笔纸测试,复杂且费时,消磨学生的耐性,导致学生半途而废。网络覆盖后通过进入信息化学习中心上的“心理健康网络课程”的“在线心理测试”,学生只要回答完测试问题并提交答案就可以了解自己的测试结果,快捷方便[1]。(3)制作微课和拍摄视频补充课堂教学。对于课堂中的重难点内容,或者需要拓展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中现有的微课或者自己制作的微课来帮助学生巩固复习,或者补充教学。心理健康教师每人都善于制作微课,不同的知识点就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阅读文字、欣赏画面、思考问题,触发心灵的律动。(4)聊天软件和电子邮件辅助咨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少数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或者遇到隐私问题(性心理障碍、家庭父母婚外情、等),不愿对心理辅导老师袒露心声,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如聊天工具,微信、QQ等让学生有自由的选择权,且隐秘性强,避免了尴尬,操作方便、简洁,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学生培训、交流和学习,目前每年有超过200以上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证并顺利通过,学生在聊天群里通过交流学习,提升心理素质,拓展学习范围。(5)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课程资源库。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通过制作独立、美观、实用的心理网站,让学生在这个“心灵之家”找到心理知识的食粮、倾诉心声的朋友、安全温馨的环境。在2014-2016年期间还建设了集趣味性、互动性、自主性、发展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库,栏目设计包括心理辅导、心理测量、心理知识、心理论坛、学生表演的心理情景剧、著名的心理电影、艾滋病预防的动画动漫和心理新闻等板块,鼓励学生根据需要,上网选择不同内容进行学习或讨论,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水平和能力[2]。(6)微信微博发挥隐性课堂功能。微信、微博是学生晒心情、发牢骚、发感慨的场所,是学生的心理晴雨表。心理老师在课堂之余发挥隐性课堂效能,借助平台与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互动。师生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文章、视频或者说说,植入正面、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闻和榜样,用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智睿智处世哲学营造健康积极的氛围,学生可针对这些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者分享自己的经历等。这种教育方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充满趣味性。(7)APP客户端安装使用促进师生沟通。安装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APP,是一种有力的学习工具,逐渐受到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青睐。例如,心理FM是目前受众面比较广,专业性较强的一款APP,以音频材料为主,涉及内容广泛,受到广大心理学爱好者的青睐。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了自己的APP平台“心兜兜”,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和网络心理咨询的功能,励志故事、心理学相关的优美散文、心理学专业知识介绍,还有的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经典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以及帮助入眠的轻音乐或优美诗歌,可帮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丁香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5)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设计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贴近生活,目标具体而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贴近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面对的不同心理问题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小学生的感恩父母,入学新生的环境适应,以及初中生、高中生阶段的人际交往与恋爱问题等。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这门课更有吸引力,更有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具体可行,具有可操作性,从而避免大而空的目标和内容。

(二)精心设计活动,使活动形式多样,且具有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应避免过多的说教,多以活动为主。但活动内容不宜过多,要做到“精”。活动整个过程及在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都要有所考虑。活动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形式过于单一,比如,只是写或是说,这样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活动失去兴趣。应多种形式相结合,各种形式之间紧密相连,且具有层次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活动效果,从而达到活动目的。活动形式设计应适合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小学生比较适合以讲故事、做游戏的形式,而不适合辩论赛的形式。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创新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过程中既要避免活动的时效性,又要避免活动的单一性。要考虑学生是否做过,以及是否对活动感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年龄特征,在原有活动设计上进行创新,也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设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活动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同时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设计备用方案。在活动方案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突发因素的出现,如室外活动的设计则要考虑天气因素的变化,如果下雨则应采用第二套方案,使活动设计方案具有灵活性。如实施一个活动方案时,在发现有不足之处时,则可以用另一个活动方案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整体效果,实现预设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注意事项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动和体验是心理健康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做好这两个因素的最大体现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教师应摆正自己的角色,在心理活动中是参与者、引导者与启发者。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活动前参与设计,活动中担任主角,还体现在活动后参与评估。教师积极接受学生在评估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活动课程。

(二)合理分配时间,讲好规则,做好示范。教师在控制时间上应灵活把握,不要在某一活动中浪费过多时间,而影响下一个活动,导致整个活动无法完成,无法达到应有的活动效果。在讲解活动规则时,要思路清晰,语言简明易懂。可以自身做示范或请学生示范,这样,更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多进行开放式提问,减少封闭式提问。心理活动课注重的是心理体验与自我表达,开放式提问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感受,而封闭式提问,其答案具有固定性,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表达。在学生不断地表达与倾诉中,可以不断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

(四)多关爱鼓励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甚至自卑,在言语表达中缺乏信心,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与支持。提高其自信心,使其敢于表达自我,不断强化自我意识。在活动中多用表扬与赞美的语言,使学生增强愉悦感与自我效能感。

(五)教师将积极乐观的情绪带进课堂。心理健康活动的活动气氛对于整个活动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将积极乐观的情绪带到课堂之中,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从而避免消极的情绪对活动氛围的影响。同时,教师应注意在活动氛围出现压抑时,及时调整,促进良好活动氛围形成。教师的言语应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使课堂气氛更愉悦。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笑话、演小品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活动课;案例教学;问题设计;误区;实践

归正案例教学法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因教学案例所具有的情境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各个课堂环节中,热身案例、导入案例、活动案例及拓展案例的使用,极大的丰富了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提高了活动课的质量。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案例使用的效果,然而,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对案例教学的问题设计却陷入了诸多误区,只有走出误区,科学的设计问题,才能真正发挥教学案例的应有价值,才能促使心理健康活动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心理健康活动课案例教学问题设计的常见误区

问题是纽带,是桥梁,更是方向。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如果不能充分认识案例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就极易在问题主题、问题内容、问题难度及问题旨意的设计上陷入种种误区,进而影响对教学案例的使用,最终影响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效果。综观当前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堂,案例教学问题设计的常见误区有以下几种。

(一)问题主题与教学案例牵强附会在问题设计时,问题的主题来源于教学案例,要与呈现的教学案例有紧密联系。然而,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有些教师把教学案例仅仅看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看作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工具,没有看到教学案例本身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功能,使得问题设计的主题与教学案例相脱节,教师只是针对案例分析案例,偏离了课堂活动中问题的主题,出现问题与教学案例各自“单打独斗”的局面。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案例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的重要性,没有认清教学案例的功能,甚至有些教师扭曲了教学案例的功能,致使教学案例的使用走向了形式化,没有实现教学案例与活动课中的问题设计的有效沟通。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问题的主题只有来源于教学案例,充分发挥问题和教学案例的合力,才能在课堂上依托教学案例更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问题内容与活动主题大相径庭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心理共鸣,从而引出心理健康活动的主题,因此,问题的内容设计要紧扣活动主题,才能发挥问题的应有价值。有些教师对活动主题缺乏明确的认识,缺少精确的分析,没有将活动主题细化和深化,导致在问题设计时所提出的问题内容和活动主题相差较远,割裂了问题内容与活动主题之间的联系。有些老师一味的为了问题而提问,完全无视活动主题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心理活动课中的低效问题或者是无效问题,将活动主题“束之高阁”的活动课是不可能在活动中实现本节课的活动目标的。比如,在“独一无二的我”这节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活动的主题是“正确认识自己”,在导入环节,有位教师呈现案例后提出的问题却是“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显然,这个问题的内容与活动主题是不匹配的,通过这个问题是无法引出活动主题的,即使勉强引出活动主题,也极易让学生迷失在这个不恰当的问题中,找不到活动的目标和方向,最终这节活动课也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发展的作用。

(三)问题难度与学生实际迥然有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主体是学生,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有些教师对学情缺乏深入的分析,没有认真的分析学情,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特点,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么过易,要么过难,问题难度与学生心理发展实际不匹配,导致问题无法有效发挥作用。问题如果太简单,则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就无法深度参与课堂,进而使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失去了必要性;问题如果太难,则使学生纠结于问题的答案求解中,无法顺畅的开展课堂活动,进而使心理活动课的开展失去了有效性。问题的难易程度只有与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相匹配,才能发挥问题的应有作用。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小学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各有其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例,此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之后的问题时忽视其思维发展特点,超越了其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案例的使用,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效果。

(四)问题旨意与活动目标南辕北辙在一节高效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大到整体的活动设计,小到课堂上一个具体问题的提出,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深思熟虑甚至是精雕细琢,这其中都是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凝结。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教师紧随教学案例提出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为了提问而设计问题,仅仅是为了体现师生互动而提问,这也只是发挥了问题的最低层次的功能,而丢掉了问题的更高层次的旨意,从而出现问题旨意偏离活动目标,甚至与活动目标南辕北辙的情况。问题的旨意要与活动目标相一致,才能通过问题推动活动的开展,才能借由问题更好的发挥教学案例的作用,最终实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目标。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案例教学问题设计的实践归正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问题是教学案例的活化剂,是活动过程的助推器,是活动目标的催化剂。问题设计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针对在案例教学问题设计中的诸多误区,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问题设计的重要性的认识,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设计,将问题和教学案例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有效开展,使心理健康活动课真正散发出浓郁的“心理味”。

(一)精选视角,理清问题与教学案例的内在关系问题来源于教学案例,同时又服务于教学案例的使用。抛开教学案例去设计问题,则忽视了教学案例的实践价值,也降低了问题的可操作性;而抛开问题设计呈现教学案例,则丧失了教学案例的针对性,因为教学案例与紧随其后的问题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视角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问题主题的生成,教师应从教学案例自身的内容出发,结合心理活动课的目标,选取指向心理健康活动目标的视角,依据案例提出问题,实现案例与问题的相伴相生和相辅相成。学生听到问题后,即能明白问题与教学案例的关系,学生能依托案例理解问题、借助案例思考问题、围绕案例回答问题。例如,在“事半功倍巧复习”这一课中,在导入环节,某教师呈现了一个“某同学平时学习中因为能够做到及时复习而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教学案例,紧随案例之后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该同学在学习中使用的复习方法有效吗?他具体是怎么做的?你在平时又是怎样复习的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更有效的引出活动课题。很显然,教师并不是单单依据教学案例本身来提出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以活动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的,通过这样的问题,更好的发挥教学案例的作用,使教学案例和问题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活动目标。

(二)精细设计,促成问题与活动主题的紧密联系心理活动课的问题设计要以学生心理特点和主题内容为总的指导原则,这是心理课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每个心理教师必须遵循和重视的原则。[1](P24-25)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问题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对问题回答的要求不同为例,可以把问题分为4类,即辨别类问题、描述类问题、探索类问题和发展类问题。[2](P141-142)不管在教学案例呈现之后提出的是哪一类问题,都要指向活动主题,因此很有必要对问题进行精细设计,使问题真正具有“内涵”。有“内涵”的问题设计应该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前世今生”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不但要考虑问题对本节知识学习所起的作用,更应该考虑到对所设计问题的知识连续性和整体性。通过对问题答案的寻找,引导学生对新的问题与旧的知识发生联系,让新问题与旧知识相互“碰撞”来重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避免问题设计落入过于“直接”误区。[3](P73-74)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出活动主题,通过问题的探究展开活动主题,通过问题的解决突出活动主题。教师可以从问题中设计关键词,关键词既是提炼自教学案例又是诠释于活动主题的。通过关键词向学生传达有关活动主题的信息,将问题与活动主题紧密相连。例如,在“撕碎奖状的红红”的教学案例中,围绕认识“多变的情绪”这一活动主题,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红为什么会撕碎奖状?红红在撕碎奖状前后经历了什么?她体验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借助案例间接感受“多变的情绪”。这样的问题很显然是与活动主题紧密联系的。通过对问题的精细设计,实现问题与活动主题的紧密联系。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是对学生发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如果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包含积极、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没有对学生心理与个性品质发展的足够关注,那么,这种教学以及整个学校教育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也无法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在大学英语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英语差生的轻视。部分教师对英语成绩差的学生的轻视往往溢于言表,并对他们经常批评贬低,甚至对其成功和进步也持有怀疑与否定的态度;或者有意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低期望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随之降低,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逃避学习,或以异常方式表现自己,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这种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教育者的失误造成的。

2.对英语中等生的忽视。忽视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使他们失去发展的动力,学生会因为长期无法判断自己在学习英语方面的能力与价值而失去学习兴趣和方向。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因而学业压力是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学业压力而产生的,常见的如焦虑、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都与学业压力有关。

3.对英语优等生的重视。英语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和更严的要求,使学生随时处于备战状态,造成学生心理紧张或自我评价过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学生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在英语教师的过分重视下,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全面发展就受到了影响。

二、建议

1.课堂是师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也是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世界充分敞开,最深切地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

2.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极度匮乏,客观上迫使我们只能通过课程的形式或咨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用渗透式模式让每个教师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可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可能由单一的消极的矫治性目标转向更积极的预防性、发展性目标。

此外,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是学科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避免那种只是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在煞费苦心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学科教师却违背心理卫生原则,在课堂上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学生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教育效果相互抵消的情况。

3.教学过程从横断面来看,是师生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手段传递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活动;从纵向来看,教学活动由诸多环节组成。各环节按序排列,逐个展开,而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及师生的活动也都在教学环节中显现。因此,在每一个英语教学环节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⑴英语教学设计环节。英语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着“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的。因此,教学设计首先是目标设计。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除了传统认知目标之外,还应考虑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认知、情意、行为目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教学设计还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着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运用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剪裁、取舍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则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⑵英语教学展开环节。英语教学展开环节即教学活动的实施环节,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得失成败深刻地影响其情绪、行为以及人格,它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决定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因素,从学生角度看,最关键的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策略问题。学习动机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指引学习方向,而学习方法策略则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动机的强弱和学习方法策略的优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方法策略的培养上。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⑶英语教学评价环节。英语考试考查是教学的评价环节。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鉴定分等功能使之成为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在教学评价环节中,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关键之一是要改变评价目标,用新课程标准取代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即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标准,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及从中获得的体验。此外,减轻学生的英语课业负担,减少测验考试的频率和次数,也是给学生心灵减压的重要措施。

三、结束语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观念,自觉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着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富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郑维廉.《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