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文言文虚词

初中文言文虚词

初中文言文虚词

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第1篇

⒈助词“的”或不译。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⒉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如: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用在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注:句意: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其中:“之”

用于主谓语之间;去:名词作动词用,“距离”的意思,充当谓语)

如:辍耕之垄上; ⒊动词:到、去、往等。

⒋代词:他(她)、它或某些事情(物)等。如:①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 ②人皆吊之:代词,他(指丢马的人)

⒌起舒缓语气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义。如:①久之,目似冥,意暇甚。 ②怅恨久之。

③公将鼓之

⒍宾词前置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⒎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马之千里者

㈡“以”字用法

⒈介词:⒈表手段、工具:拿、用、把、凭借(靠)、按照、根据。

如:①徐喷以烟:介词,“用”。②以丛草为林:介词,“把”。③ 可以为师矣:介词,凭,

靠。④注:“计日以还”(此处的“以”相当于“而”无义。连接两个动作之间)

⒉表原因:因为。如:①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③是以众

议举宠为督。

⒉连词: a:表目的:来、替、给 。 如:不敢出一言以复;以光先帝遗德; b:表结果:以致 。 如:以塞忠谏之路也;

⒊动词:与“为”结合,“认为”的意思。如:余以为宫中之事;

㈢“而”字用法

⒈表并列:并且(或不译)。 如:①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译作“并且”。 ⒉表承接:就(或不译)。 如:①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译作“然后”。②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作“就”。③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

⒊表转折:但是;却;然而等。

②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⒋表修饰:可译作“地、着”或“不译”。 如:①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可不译。②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③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 ⒌表递进:

⒍表假设: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译作“却”。

㈣“其”字用法

⒈代词:⑴人称代词:他(她)或他(她)们;⑵指示代词:这、那。

⒉副词:⑴表猜测:大概、可能。 如:①其恕乎:副词,译作“大概,也许”。 ②其真不知马也。

⑵表反问:难道。

如:其真无马邪?

㈤“所以”的用法

⒈相当于“用来……的”。 如: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⒉相当于“……的原因”。 如: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吾知子所以距我,吾不言。

㈥“于”字用法

⒈介词:①在、从、到等。 如:行者休于树。

②对、对于、向、给、跟、让等。 如:请广于君。

⒉连词:比。

如:所欲有甚于生者。 苛政猛于虎也。

㈦“乃”字用法

⒈判断动词:是。 如:吾乃赵子龙也。

⒉副词:才、于是、就。 如:乃重修岳阳楼。

㈧“然”字用法

⒈连词:表转折:然而、但是。如: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可是,连词,表转折。 ⒉形容词:①对的、正确的。 如:吴广以为然。

②……的样子。 如:①忽有庞然大物: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②屋舍俨然。

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 就初中生而言,文言文都是晦涩难懂的,无异于天书,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提不起任何的兴趣。但尽管如此,文言文教学仍要进行,因为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所占篇目差不多有四分之一,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应该尽量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呢?

一、注重朗读,提高教学效率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确实存在难度,学生甚至缺乏必要的停顿、断句的基本常识。由此,想学好文言文,自是困难重重。对此,笔者认为,注重文言文的朗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大声朗读、默读、集体齐读、独自诵读等等,无论是哪一种读法,都能对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和现代汉语中的读音不一样,而这些,学生是无从知晓的,就需要教师范读以正音。通过教师的范读,不仅能让学生读准字音,还能帮助学生掌握语句的停顿,从而有效地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初中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能翻译全文,因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翻译技巧,以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其实,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能根据工具书,对照课文的注释疏通大意。对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翻译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再利用工具书进行逐字逐句地按顺序直接翻译;其次,根据现代汉语的语序,适当对语句的顺序进行调整;再次,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性的要求,对直译出来的内容进行增补,使语言更加完整、丰富;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确,文言文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称、年号等等,不用翻译。

三、综合归类,举一反三

文言文之所以难,对于初中生而言,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从文言实词和虚词来看,实词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虚词则因其用法不同而意思也不相同。例如:《马说》里的“食”字和“其真”一词:“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两个“食”字的读音、词性及意思均不相同;“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个“其真”的意思也完全不同。虚词的难度更大,一个虚词的用法很多,学生难以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其相关规律,降低学习难度。如常见的“之”字,其用法很多:作代词,可代人也可代事、代物,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等;作助词,相当于结构助词“的”,也可以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作动词,译为“去、到”,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但是这种用法很少。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此类知识要善于归类、总结、积累,切实掌握其用法,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切不可忽视。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文言教学方法,让学生克服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迎华.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第3篇

【P键词】虚假评论 情感极性 启发式算法 聚类

1 引言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网购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由于人货分离,消费者在消费前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参考,面向产品的评论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垃圾评论快速“滋生”,特别是产品评论数量呈爆炸性趋势增长,人为地辨别垃圾评论已不切实际,因此,研究出一种能够识别和过滤垃圾评论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相关工作

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在博客和邮件领域的垃圾评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产品虚假评论的识别依然困难重重。

文献[1]首次定义了三种类型的垃圾评论以及基于产品、评论内容以及评论者三类评论特征,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识别。但这种方法对于虚假评论识别效果不佳。文献[2]开发了第一个识别虚假评论的“黄金”数据集,利用文本分类技术来对虚假评论进行识别。文献[3]提出通过用户所给的评价等级来识别垃圾评论制造者的方法,用计算机所得分值进行排名,从数据集中移除分值较高的评论者及其评论。文献[4]从互联网获取产品评论集,并进行手工标注的数据集训练分类器来识别虚假评论。以上方法由于人的主观因素难以确定合适的标准,使数据集中存在过多的错误标注。文献[5]现利用对评论文本进行上下文无关文法的特征建模有助于提高识别的正确率。文献[6]利用F统计量改进K均值算法,在实现评论集的自适应聚类后计算每个簇偏离的程度,从而实现对虚假评论的识别。

本文创新性地提出采用评论文本的语言结构和情感极性上的差异来定义特征,使用随机初值的局部搜索法、模拟退火法进行特征选择,然后利用聚类算法来识别虚假评论。

3 数据集

当前阻碍虚假评论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少评估检测算法的标注数据集,为了获得可靠的已标注数据集,我们选择了西安市2家日化店,进行人工构造,具体构造方式如下:

3.1 虚假评论

虚假评论是人工无法直接从评论集中有效识别出的,故我们进行人工构造虚假评论。在10天内,我们要求周边市民(并未实际购买产品)写下正面积极、有利于产品售出的评价,共收集到300条虚假评价。

3.2 真实评论

2个月内,我们共获得437条真实的用户评论。由于评价质量良莠不齐,我们制定了一些约束条件对这437条评论进行过滤处理,与虚假评论平衡,保持长度分布一致,最终保留300条真实评论。

我们将这300条真实评论与300条虚假评论构成本文所需的数据集。

4 特征工程

根据现有对特征定义和构建的方法研究,并结合用户语言心理学知识、文本的语言结构及情感极性的分析,本文总结了以下8个特征。

4.1 特征定义

4.1.1 词汇量

虚假评论者会大肆赞美产品,使评论冗长,而真实评论言简意赅。故词汇量越大,评论真实度越低,由此定义词汇量为评论中词汇的数量。

4.1.2 修饰度

丰富的词汇种类可以用来表达用户的情感,虚假评论者使用的词汇种类少于真实评论者使用的词汇种类。为了便于统计,本文定义形容词与副词与总词汇量的比值为修饰度,修饰度越高,真实性越大。

4.1.3 人称代词词频

第一人称代词可以增加评论的真实度以及亲切感,在无亲身体验的虚假评论中,它被更多地使用。本文定义第一人称代词数量占总词汇量的比值为人称代词词频。

4.1.4 产品提及度

定义产品提及度为产品各种属性相关的词汇量占总词汇量的比值。虚假评论会更多地提及产品的品牌以及相关属性以增加评论可信度,故产品提及度越高,该评论为虚假评论可能性越大。

4.1.5 正面情感

为了强调产品的正面性,虚假评论中能表现正面情感的词汇较多。定义正面词汇(利用正面情感词典)数量占总词汇数的比值代表正面情感。

4.1.6 负面情感

与正面情感相似,虚假评论者会为了赞美产品而尽量不使用负面情感词汇。定义负面词汇(利用负面情感词典)数量占总词汇数的比值代表负面情感。

4.1.7 极端评分

虚假评论者会为了提高产品的正面性而给出极端的评分(数据集中评分满分为5分),设定5分为极端评分赋值为1,其他评分为0。

4.1.8 评分偏差

虚假评论者缺少真实的用户体验,所给出的评分常与平均评分有较大偏差,本文认为偏差越大,该评论为虚假评论的可能性越大。定义评分偏差为用户评分与均值的绝对值。

4.2 基于启发式算法的特征选择

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的实际应用中,特征的数量往往较多,其中可能存在不相关的特征,特征之间也可能相互依赖,易导致如下的后果:

特征个数过多,分析特征、训练模型所需时间过长,计算成本大,容易引起“维度灾难”,模型也会相当复杂,推广能力会下降。

特征选择能剔除不相关或冗余的特征,减少特征个数,提高模型精确度,减少运行时间。另一方面,真正相关的特征简化了模型,使得输入对系统的响应更具实际意义。

由于解空间维度较高,且对于每个解而言所要计算的目标是分类的准确率,计算较为复杂,故本文采用启发式算法(随机初值的局部搜索法、模拟退火法)来进行特征选择,并相互验证增加可信度。

4.2.1 随机初值的局部搜索法

随机初值的局部搜索法从多个初值出发,重复运行一个简单的上升算法直到其结束,所采用的初值随机选取。

特征选择步骤:

(1)编码:采用n位二进制编码,1表示模型中包含该特征,0则相反。如此,每个解即为一个n维向量,θ=(θ1,…,θn)(θi∈{0,1},i=1…n) 。

(2)S机初值的产生:对于解θ的每个元素θi使其有1/2的概率为0,1/2的概率为1,据此,产生5个随机初值。

(3)上升算法的选择:本文选取最速上升法,即在当前解的邻域中选择最优的解。(解邻域局限于对当前模型添加或去掉1个特征的1-变化,即每个解邻域含有n个候选解。)

4.2.2 模拟退火法

特征选择步骤:

(1)参数值的初始化,初始时刻t=0,此时初始解θ(0)=01100110,温度τ0=10,共运行15个阶段,每个阶段标号为j长度为mj;

(2)在θ(t)的邻域Ω(θ(t))内,以相同的概率选取候选解θ*(解邻域局限于对当前模型添加或去掉1个特征的1-变化,即每个解邻域含有n个候选解);

(3)以概率

两个聚类之间的相似度采用Average-linkage方法计算:

步骤1:把每个向量化的评论各自归为一个聚类,计算每两个向量之间的相似度。

步骤2:对所有聚类两两计算相似度,把相似度最高的两个聚类合为一个聚类。

步骤3:新生成的聚类与其他所有聚类计算相似度。

步骤4:合并相似度最高的两个聚类。

步骤5:重复步骤(3)(4)直到所有评论被划分为一个聚类。

这种聚类方法在分类之前,不用给出最终聚类的个数,分类完成后可以根据需要来选定聚类个数。利用这种方法计算得出的分类后的评论集,可以为下一种方法的初始迭代做铺垫。

5.2 软聚类

硬聚类把每个待辨识的对象严格地划分到某类中,而虚假评论具有隐蔽性,直接为其分配类别标签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我们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FCM)来研究虚假评论问题。

5.2.1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FCM)

在本文中,C=2,m=2,且初始隶属矩阵我们按照下面方法给出。

5.2.2 隶属度函数设计

本文中,根据前文已得到的特征选择的结果来计算隶属度矩阵,初始隶属度矩阵用下面的隶属度函数获取:

5.2.3 算法步骤

根据前文,我们给出具体的算法步骤:

步骤1:根据隶属度函数计算样本对各类的隶属度μij(0),建立初始隶属度矩阵U(0)=[μij(0)]。

步骤2:用式(4)计算各类的聚类中心Ci(L),L为迭代次数。

步骤3:用式(5)计算新的隶属度矩阵U(L+1)。

步骤4:返回步骤2,重复计算直到收敛,收敛的条件为:

使用上述方法计算的结果仍然是模糊集合,因此我们采用几个阈值对结果进行去模糊化。

6 数值实验

6.1 实验结果

如表1所示。

6.2 结果分析

结果表示,混合使用方法是由层次聚类法和效果最好的FCM方法组成。我们仅通过层次聚类法就获得了80.3%的准确率,调整参数和方法混用之后,准确率有了提高。相较于前人的算法,我们的准确率较高,说明我们的模型在简化问题方面和数值计算方面效果较好。从上表可以得知,当m=1.5时,准确率最高。以层次聚类法为基础的FCM法虽然在准确率上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可以为FCM的随机初始化设定一个标杆,以使FCM方法有更好的效果,也便于设置FCM的终止条件。

7 结束语

本文基于虚假评论和真实评论在情感极性上的差异,利用启发式算法进行特征选择,聚类算法进行识别,验证了算法对过滤虚假评论的有效性。但该方法主要针对产品中的虚假评论,今后的工作可以提取更具普适性的特征,使模型可应用于微博评论等领域。

参考文献

[1]N.Jindal and B.Liu.Opinion spam and analysis.Proceedings of the 2008 WSDM.California, USA 2008:219-229.

[2]Ott M,Choi Y,Caridie C,et al. Finding deceptive opinion spam by any stretch of the imagin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4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Human Language Technologies (HLT 11),Portland,USA, Jun 19-24,2011.Stroudsburg,PA,USA: ACL,2011:309-319.

[3]N.Jindal and B.Liu,H.W.Lauw,et al.Detecting product review spammers using rating behavior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CIKM’10).Ontario,Canada,2010:938-949.

[4]Li Fangtao,Huang Minlie,Yang Yi,et al.Learning to identify review spam. Proceedings of the 22nd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JCAI 11),Bar-celona, Spain, Jul 16-22,2011.Palo Alto, CA,USA:AAAI,2011:2488-2493.

[5]Feng Song,Banerjee R,Choi Y. Syntactic stylometry for deception detection.Proceedings of the 5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CL 12),Jeju Island, Korea,Jul 8-14, 2012.Stroudsburg,PA,USA:ACL,2012: 171-175.

[6]Song Haixia,Yan Xin,Yu Zhengtao,et al.Detection of fake reviews based on adaptive clustering.Journal of Nanjing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13,49(04):38-43.

[7]S.G.Zhou,J.H.Guan.Chinese documents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N-grams. Proceedings of the 3 Annu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ext Processing and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CICLing-02).Melbourne, Australia,2002:405-414.

[8]J.M.Ponte,W.B.Croft.A language modeling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Proceedings of the 21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New York,USA,1998:275-281.

[9]李培.a品评论挖掘的观点抽取和分类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13-16.

[10]谭文堂,朱洪,葛斌,等.垃圾评论自动过滤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2(05):153-157.

[11]李霄,丁晟春.垃圾商品评论信息的识别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01):63-68.

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第4篇

一研究汉语语法学史,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在《马氏文通》问世前有没有作为语言学分支学科的汉语语法学的问题。综观以往的汉语语法学史论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意见是不一致的,概括起来有四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语法学这门学问,甚至连语法学的观念也没有,语法学是19世纪末从西方引进的,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出版后,中国才开始有汉语语法学。

第二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比较完整和比较系统的语法学著作,可是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古代没有语法学,语法学的萌芽自春秋战国时代就产生了。

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的语法研究有自身的特点,既然虚词是汉语语法学中的重要内容,那么就该承认虚词的研究具有语法学的性质。

第四种意见认为:作为描写和研究不同语言的语法学,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汉语语法学的雏形当以元代卢以纬《语助》问世为标志。

不难看出,第一种意见认为汉语语法学是1898年诞生的,诞生的标志是《马氏文通》的问世;在《马氏文通》问世之前,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语法学,语法学纯粹是从西方引进的。很明显,这种意见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在《马氏文通》问世前有语法学存在的事实,即使是《马氏文通》问世以后中国有了汉语语法学,也不是中国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认为这种意见不但与汉语语法学的史实不符,而且于逻辑事理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的史实,后面将有说明。这里着重分析一下这种意见的自相矛盾之处。首先,既然以《马氏文通》为代表的语法学是从西方引进的,那么它就没有资格称为汉语语法学,只能叫做中国的西方语法学。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引进包括语法学在内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必须在本民族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西方语法学绝不可能在本民族语法学的一片空白的土壤上立足。其次,既然《马氏文通》问世后中国有了汉语语法学,那么就不能不承认《马氏文通》问世前或问世时就存在汉语语法学或汉语语法学的萌芽这样的事实,可是,持第一种意见的学者却断然否定了这样的事实。这就是第一种意见不能自圆其说的症结所在。

第二种意见认为中国在《马氏文通》问世前就有语法学,语法学的萌芽从春秋战国时代就产生了,而且语法学的诞生不以有比较完整和比较系统的语法学著作为标志。我们认为这种意见是立足于汉语语法学的史实来观察问题的。持这种意见的学者不但承认《马氏文通》问世前有语法学的萌芽,而且承认有语法学的存在。更为可贵的是没有用西方语法学的相当成熟了的范本去评判汉语语法学的事实,也没有把相当成熟了的汉语语法学的著作《马氏文通》作为汉语语法学诞生的标志。这种意见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明确肯定汉语语法学是何时诞生,是以什么作为诞生标志的。也就是说,没有在汉语语法学的萌芽和汉语语法学的诞生之间划出明确的界限。

第三种意见也是立足于汉语语法学的史实上来观察问题的,但比第二种意见又进了一步。这种意见肯定了汉语语法研究是同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相适应的。汉语语法是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的,语序和虚词是十分重要的语法手段,因此,汉语语法研究自然就把重点放在句法特别是虚词方面。这样,虚词的研究当然就成了汉语语法学的重要内容。就这点而言,汉语语法学与西方语法学有显著区别。持这种意见的学者,理所当然地就肯定元代卢以纬的《语助》是中国第一部研究文言虚词的语法专著。但不足的是也没有明确指出汉语语法学是何时诞生,是以什么作为诞生标志的。

第四种意见从各民族语言的语法学的共性和个性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认为汉语语法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是由汉语语法的民族特色决定的。因此,持这种意见的学者把《马氏文通》问世前的汉语语法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以元代卢以纬的《语助》问世作为前后两个阶段的分界点,并明确提出《语助》是汉语语法学的雏形。也就是说,《语助》是汉语语法学诞生的标志。我们认为这种意见是符合汉语语法学史实的。我们认为,判断中国古代有没有语法学,首先必须有一个最基本的观察问题的出发点,其次还要有足以构成该学科成立的一些基本条件。

我们认为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应该从汉语语法学的实际出发,而汉语语法学的实际又确实是同汉语语法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吕叔湘、熙先生在50年代初就说过:汉语的词是没有形态变化的,所以汉语的语法也可以分成句子的结构和虚字的用法两部分,不过这两部分不能完全分开,因为有些虚字是和句子结构有关系的。①我们认为吕、朱两位先生的看法讲出了汉语语法学的特色,勾勒出了汉语语法学的框架,是同印欧语法学有显著区别的。我们还认为语法学科的成立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要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结构规律本身;第二,这种研究应该是独立的系统的,而不是顺带的零星片断的;第三,这种研究要有为一定目的服务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第四,要有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著作作为标志,并且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如果用这些条件来衡量《语助》,应该说《语助》标志着中国古代语法学科的诞生,或者说《语助》已是汉语语法学的雏形,尽管它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从这个基本认识出发观察《马氏文通》问世前的汉语语法研究成果,我们就会发现先秦至唐宋时代的汉语语法研究的确还属零星片断的,但是到了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就出版了卢以纬的体现汉语语法特点的系统的虚词专著《语助》。这部著作收66组虚词或跟虚词有关的短语,共136个词条,其中单音节词68个,复合词和短语68个。它有着独特的研究路子,即从语气角度对虚词进行分类和综合分析,重视虚词与实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区别,有针对性地区别虚词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不同作用,注意词和短语的区别,通过虚词的语法作用来分析句型句式等。②应该说,《语助》已不再是文字学、训诂学的附庸,而是开创了独立地对以虚词为重要内容的汉语语法进行综合研究的局面,构建了体现汉语语法特点的汉语语法学的初步框架,并且对后世的《虚字说》(袁仁林)、《助字辨略》(刘淇)、《经传释词》(王引之)乃至《马氏文通》等语法著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语助》的问世应该是汉语语法学诞生的标志。

二在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遇到的第二问题,是根据什么标准去评价汉语语法学现象。如果运用的标准不同,那么对同一语法学现象就会有不同的评价,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如果运用的标准是不科学的,那么在评价某一或某些语法学现象时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相反,如果运用的标准是科学的,那么就会正确评价各种语法学现象,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

以往的汉语语法学史论著,应该说都是根据一定标准去评价史实的方方面面的。比如,对中国古代或《马氏文通》问世前有没有语法学这一具体问题,学者们之所以有不同意见,就是因为从不同标准出发观察问题的结果。概括起来,学者们用来评价汉语语法学现象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个是“因西文已有之规矩”的以西律中的标准;一个是用现代语法学观点衡量古代语法学现象的以今律古的标准;一个是从汉语语法学史实出发,坚持共性和个性对立统一观点的实事求是的标准。我们赞成第三个标准。

有的学者断言中国古代没有语法学,或者说《马氏文通》问世前没有语法学。他们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早就装着一个语法学范本,这个范本就是西方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的源于希腊和拉丁语法学的18世纪的传统语法学体系。他们认为,在中国跟西方语法学范本最接近的语法著作是《马氏文通》。于是,《马氏文通》就成了中国有语法学的标志,在此之前中国当然就没有语法学了。

不可否认,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法是有共性的,语法的共性粗而言之至少表现在都存在着词有一定的类别和语句有一定的构造规则上。但是,这种共性又表现在具体语言的语法的个性之上。换句话说,各种具体语言的语法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汉语和印欧语都存在着词的类别问题和语句构造问题。但是,汉语在词类问题上,实词和虚词相比,虚词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在语句构造问题上,短语和句子的构造规则是基本一致的。③印欧语在词类问题上,实词和虚词相比,实词由于有形态变化,因而在语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语句构造问题上,短语和句子的构造规则是不一致的。因此,中国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是以虚词和句读为重点的,而印欧语的语法研究是以实词的形态变化和主谓二分的句子构造为重点的。持以西律中标准的学者,没有把语法学的共性和个性统一起来去看问题,而是以西方语法学的特殊性否定了汉语语法学的特殊性。这怎么能得出正确结论呢?

另外一些学者也断言中国古代或《马氏文通》问世前没有语法学,是用以今律古的标准衡量中国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结果。其实,汉语语法学跟西方语法学一样,都经历了由萌芽、初创再到成熟的过程,都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在这些学者中,有的并没有全盘否定《马氏文通》问世前的汉语语法研究成果,但是却认为统统是汉语语法学萌芽,只有《马氏文通》才是汉语语法学的初创的标志。

我们认为这种看法也没有正确反映汉语语法学的实际。不错,马建忠在评价自己的著作时曾说:“斯书也,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④马建忠所说的“因西文已有之规矩”,是借鉴西方语法学的意思;“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是与汉语语法进行比较的意思,并不是全盘照搬西方语法学。马氏在序言里对我国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成果是给予一定肯定的。比如,对《学记》中的“离经辨志”说,对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关于字、句、章、篇的论述以及关于虚词的分类说等,都推崇备至。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马氏不可能对《马氏文通》问世前的汉语语法研究成果及汉语语法学发展史作出准确全面科学的评价。但是,这也足以说明《马氏文通》不是纯粹的舶来品,而是在汉语语法研究固有成果的基础上,借鉴西方语法学的新知,而成就的一部相当成熟的古汉语语法著作,已经不是什么汉语语法学的初创之作。因此,拿一部已经相当成熟了的古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当作汉语语法学诞生的标志,是不妥当的。

持以西律中标准的学者心目中的西方语法学本身,实际上是经历了由萌芽、初创再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的。西方语法学的萌芽,大约始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一般认为古希腊柏拉图的对话录《克拉底洛篇》是西方语法学萌芽的代表作,它是从哲学角度研究语言起源和语言结构问题的。西方语法学的初创,当推被美国学者布龙菲尔德誉为“人类智慧的丰碑之一”的古印度人波尼尼的《波尼尼经》。这部语法书大约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它是一部梵语语法书,用3996条经句概述了梵语的语音结构、词语的构成及变化规则。值得注意的是,初创的西方语法学是包括语音学内容的,并不是纯粹的语法学。同时,所谓语法学的内容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全而又全的。比如,亚里斯塔克的学生特拉克斯对他的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整理,他自己也发现了一些语法范畴,明确了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前置词、副词、连接词等词类的定义,因而被西方学者赞誉为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语法体系。其实,用我们今天的标准衡量,特拉克斯的语法体系并不完整,至少是没有句法内容的。西方语法学的成熟,一般认为是以在18世纪形成的传统语法学为标志的,它把语法学分为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它的某些术语、概念、规则和理论一直在西方一些国家的语法教科书中沿用至今。无论持以西律中还是持以今律古标准的学者,断言中国古代没有语法学,都是用18世纪以来形成的相当成熟的西方语法学的范本来衡量《马氏文通》问世前的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结果。

当然,各民族语言学中的语法学的萌芽、初创再到成熟,在时间上不会是完全同步的。西方语法学的萌芽至初创只经历了大约一两个世纪的时间,而从初创到成熟大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汉语语法学的萌芽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五世纪,即战国时代齐人公羊高口说流传的《公羊传》。可是汉语语法学从萌芽到初创的时间却比西方语法学长得多,大约直到公元1324年,即元代泰定元年《语助》的问世,才标志着汉语语法学初创的开始。从初创到成熟大约又经历了五百年的时间,汉语语法学走向成熟的标志就是1898年《马氏文通》的问世。这里所说的语法学的初创,是语法学已经初具规模,已经独立形成学科的意思。初创阶段的语法学,应该具有基本上反映本民族语言的语法的主要特征的性质,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完善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样观察和分析中外各种语言的语法学现象才比较客观,才是对语法学史实的尊重。

以往,一些学者一提到《马氏文通》就说它是“模仿”之作,接下去就说它只能算是汉语语法学初创的标志。这样评价《马氏文通》实际上也是一种以今律古的表现。我们认为应该给《马氏文通》以正确的评价,这涉及到正确把握汉语语法学发展脉络的问题。我们很赞成王海先生的意见:“《文通》的模仿,除‘次’的范畴外,大多表现在个别问题上,如:个别词类中小类的设立,个别句子成分的确定,个别句子的分析等。而《文通》的创新,则表现在整个体系上。《文通》体系既有宏观的高度概括,又有微观的深入开掘;既有普遍规律的阐述,又有专书特点的揭示,是一个相当完备、相当精深的古汉语语法体系。”⑤因此,我们认为把《马氏文通》看作汉语语法学步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比较合适。这点可以从它问世以后的深远影响得到证明。拿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语法论著跟它相比,无论是内容的广度还是深度上大都比它逊色。即使到了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它那里学到许多东西。

总起来看,研究汉语语法学史既不能以西律中,也不能以今律古,应该尊重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用语法学的共性和个性对立统一的观点去分析评价语法学现象,从中理出作为汉语言学一个分支学科的汉语语法学从萌芽、初创再到成熟的发展脉络,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研究汉语语法学史的学者都很关注元代卢以纬的《语助》,但是对它的评价却是有分歧的。一种意见认为,《语助》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虚词的专著,是汉语语法学萌芽阶段的语法著作。另一种意见认为,既然虚词是汉语语法的重要内容,那么就应该承认作为研究虚词的我国的第一部专著《语助》具有语法学的性质。再一种意见认为《语助》不但是我国第一部虚词专著,而且是汉语语法学的雏形,因为它体现了汉语语法学的基本特色。

很明显,前两种意见都承认《语助》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虚词的专著,这种研究已不同于过去的零打碎敲地研究,而是从大量文献中搜集材料,然后加以分门别类进行综合研究。这两种意见的不同之处是承认不承认《语助》的语法学性质。所谓语法学性质,就是语法学的根本属性;有语法学性质,就是具有语法学的根本属性。语法学的根本属性是研究并说明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包括语法单位的确定,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分类,语法结构框架的构建等。第三种意见比第二种意见又进一步,敏锐地从语法学的共性和个性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看到了《语助》是体现了汉语语法特点并初步构建了汉语语法学框架的价值。正如何容所说:“考察一种语言有多少种性质不同的表意单位,和它们怎样配合变化以表示出很繁复的意思,而予以系统的说明,这是文法学的任务。”⑥《语助》抓住了汉语语法的作为语言结构中的重要环节虚词这个内容,特别重视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从虚词角度切入并进而触及到句子内部或句际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以及词类等问题。⑦因此,《语助》不但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虚词的具有语法学性质的专著,而且也应该说它是一部汉语语法学的初创之作。第三种意见说《语助》是汉语语法学的雏形是符合实际的。

前面已经说过,要正确评价语言学发展史上的种种问题,绝不能以西律中,也不能以今律古,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和模式去套历史事实。学术界一般认为两汉时期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等分别是中国古代训诂学、方言学、文字学和语源学的奠基之作。这样的评价,无疑是正确的,是唯物地历史地辩证地观察问题的结果。如果我们用当代的训诂学、方言学、文字学和语源学著作去比附的话,那么《尔雅》等著作是相当幼稚或不完善的,甚至会发生怀疑它们究竟是不是某学科的奠基作的错觉。对待《语助》也是一样,也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和模式去苛求它。

我们说《语助》是我国汉语语法学的初创之作,还因为它不是一部孤立的语法著作,而是有着广阔深厚的学术背景的。早在《语助》问世前,历代学者就对虚词和句读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先说虚词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在汉代及其以前还是零星片断的,是在训诂学、文字学等学科里所开展的顺带的研究。比如,汉代《尔雅》这部训诂学著作的“释诂、释训、释言”三篇,基本上是以虚词为研究对象的,其他各篇都是实词。《诗经》的毛亨传、郑玄笺,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就用过“词”、“辞”、“语辞”或“语助”等术语指代虚词。它们所研究的虚词,大多相当于今天的助词,有些则是副词。虚词的研究发展到南北朝和唐代,就已出现了专论,开始从训诂学、文字学等学科中独立出来,并逐步走上较为系统的研究道路。比如,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就以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为标准,把虚词划分为“发端”、“答刂句”和“送末”三个类别:“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於’、‘以’者,乃答刂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⑧唐代柳宗元则在《复杜温夫书》中以在句中的作用为标准,把虚词分为“疑词”、“决词”两类:“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词也;‘矣’、‘耳’、‘焉’、‘也’者,决词也。”⑨宋代的虚词研究在以往的基础上发展到以所有的词为研究对象,并明确采用“实字”(相当于名词)、“虚字”(相当于名词以外的词)这样的语法术语,把汉语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除了区分“实字”和“虚字”外,宋代学者还区分了“动字”(相当于动词)和“静字”(主要指名词,也包括形容词在内),“死字”(指实字,也指静字)和“活字”(等于动字)等。

再说句(句子)读(主要指短语和分句)等语法单位的研究。为了读懂古代经书,早在汉代就产生了句读之学的萌芽。汉代王充说:“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篇则章句之大者也。”①0王充虽然没有给字、句、章、篇冠以语法单位的字样,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确立了这几种单位,而且论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刘勰则进而论述:“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局言者,联字以分疆,明情者,总义以包体,区轸相异,而衢路交通矣。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①1刘勰从汉语的最小单位“字”谈起,一步步阐述由字至句、由句至章、由章到篇的组合过程,并且特别强调句和章的作用,句是“联字以分疆”的,章是“明情”达意的。总之,他是从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统一的角度论述语法单位的。再后来,学者们又把句法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句和读上。对句读给予明确解释的是唐代天台沙门湛然,他说:“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①2所谓语绝,也就是表达了一个完整意思;所谓语未绝,也就是还没有表达一个完整意思。湛然的话,我们可理解为是在给句和读下了明确的定义。到了元代,程端礼继承并发挥了王充、刘勰和湛然等关于篇、章、句、字的理论观点。他说:“既于大段中看篇法,又于大段中分小段看章法,又于章法中看句法,句法中看字法,则作者之心不能逃矣。”①3尽管程端礼对汉语的四种结构单位还缺乏深刻的认识,但是他毕竟明确勾勒出了四种结构单位法则从大到小的层层制约的关系。

《语助》正是在这种广阔深厚的学术背景下问世的。在它问世之前虚词的研究实际上已支撑起了汉语词法学的框架,句读或篇章句字的研究已支撑起了汉语句法学的框架。《语助》则从系统论述常用虚词入手形成了汉语语法学的雏形。

我们说《语助》是从系统论述常用虚词入手形成汉语语法学雏形的。有两层含义:一是它把以往汉语句法研究成果运用于虚词的阐释之中了,即把对虚词的阐释放在句法单位的句或读当中了;一是它把以往汉语词法特别是虚词的研究成果继承并更加系统起来了。比如,在解释“也、矣、焉”时说“是句意结绝处”。①4在解释“初、始、先是”时说“文字中着一‘初’字于句首自为一读”。在解释“而”时说“是句中转折,带此声以成文见意。句首有‘而’字,亦是承上文转说下意。句末有‘而’字,却是咏歌之助声,与‘兮’字相类”。又如,在解释“者”时说“有‘者’前‘也’后,‘者’举其说于前,‘也’释其意于后以应之”,很明显这是在联系”……者……也”句式讲述“者”、“也”的前后呼应关系。这虽然是在解释虚词,但是显然是在运用以往关于句读的研究成果。卢以纬对句和读分得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又是把虚词放在句和读的语境中去解释的。《语助》对虚词的论述不但是系统化的,而且在前人的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语助》的作者把他所认定的文言“语助”(大体相当我们今天所说的虚词)按语义内容和语法功能两个标准划分了类别。按语义内容作者把“语助”分成66组,有的组只有一个词,如“而”、“毋”、“恶”、“哉”等,有的组竟有9个词语,如“何则、何者、何也、是何也、是何、何哉、何以、何如、如之何”等。在此基础上,作者又按语法功能对大多数“语助”标明了类别,有用术语“××之辞”标明的,有用术语“××声”标明的。这是卢以纬的创造,至少卢以纬的分类意识是更加自觉的。其中有“疑而未定之辞”(如“乎”、“已矣乎”),“自问之辞”(如“何则、何者”),“发语之辞”(如“粤”、“殆”),“嗟叹之辞”(如“呜呼、吁”;“噫、噫嘻”),“继事之辞”(如“乃”),“禁止之辞”(如“毋”),“非然之辞”(如“岂”),“咏歌之助声”(如句末的“而”、“兮”),“句末助声”(如“止、忌、居、诸、且、思、斯”),“句绝之余声”(如句末的“夫”、“欤”、“邪”),“语余声(如“耳”)等。另外,作者对少数“语助”则是直接用语法功能的描写来暗示其类别的,其中对某些连词就是这样处理的。如“虽然:承上文义,固是如此,又别发一段论文”;又如“然则、然而、不然:此皆承上文”。还有用跟俗语相比较的方法暗示其类别的。如“未尝:俗语‘未曾’之意”,暗示其属于用来否定动作或性状的副词。卢以纬除了把“语助”按语义内容和语法功能分为若干类别外,还对某些“语助”的用法进行了辨析。如“夫:在句首者为发语之端。有在句中者,与‘乎’相近。有在句末者,为句绝之余声”。对虚词用法辨析得如此细致入微,而且这种辨析跟句法的联系又是如此紧密,都是大大超过历代学者的。

《语助》不但对虚词本身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而且对虚词和实词作了比较严格的区分。比如,在解释“庸、顾、殆”时说,“‘庸’训常,训用,‘顾’训回视,然非语助,而有似语助者。”“殆,危也,也以‘殆’为发语辞者。”“声随语发,意不加重,且不训本字义,此等字多有之,亦语助之类也。”这是作者在利用前人关于实字和虚字的研究成果解释实词和虚词集于一身的三个词条。不难看出,作者所掌握的标准是科学的,所谓“训××”的用法就是实词,“不训本字义”的用法就是虚词,而且透露出许多虚词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信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没有使用现成的“实字”和“虚字”这样的术语,而是用“语助”这个术语来指代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虚词,用“非语助”来指代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词。“语助”这个术语虽然在西晋杜预和唐宋时代孔颖达、陈彭年等人就在使用,但是用来指代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虚词,卢以纬还是第一个人。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是一种突破,反映了作者对实字和虚字的新的认识,为后人把动词从虚字中分化出来奠定了基矗

《语助》的问世除了有广阔深厚的学术背景外,还有广阔深厚的社会背景。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由蒙古贵族居统治地位的封建制国家,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由于蒙古贵族统治者缺少浓厚的封建思想文化意识,“三教九流,莫不崇奉”,所以在客观上有利于各民族语言文化的交流,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多种语言文化交相辉映的局面。元代还是我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极盛时期,中外人士频繁接触与交流,因此在当时实行了蒙古语、汉语和色目人使用的波斯语等语言并行并用的语言文字政策。柳诒徵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据至元诏书,则蒙古字未兴之先,已以汉楷与畏吾儿字并用。蒙古字既颁之后,各国之字,仍副之而行,则蒙古未代宋之时,固亦通用汉文。”①5这就是说,在元代至元以后,实行的是多语文并用的政策,以蒙古新字为官方第一文字,蒙古语为官方第一语言,汉语文和波斯语文等也是通用语文。

与此同时,元代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还在中央设立翰林院、蒙古翰林院和集贤院等机构,在其中都各置译史之职,把汉文的经史典籍翻译成蒙古文,便成了这些机构的一项经常性的主要工作。另据《元史·百官志》记载,蒙古翰林院的主要职责是译写一切文字,颁降玺书,以蒙古新字为官方文字,以其他文字副之。此外,忽必烈即帝位后还在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创设了各路提举学校官,大力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同时在京师则设立蒙古国子学,选蒙、汉、色目百官子弟入学,用蒙古语、汉语、波斯语等语言作为教学语言。

这种特殊的社会情况,给语言研究,特别是汉语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形成了元代汉语研究的鲜明特点,即非常重视现实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其中音韵学和语法学是成绩卓著的两个部门。元代的音韵研究一反以往沿袭《切韵》和《广韵》的脱离实际语音的传统方法,而是以当时活的汉语语音为研究对象,描写并反映了当时汉语北方话的实际语音系统,编写成具有改革意识的《中原音韵》。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完稿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修改定稿于元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是我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一部优秀著作。汉语、蒙古语和波斯语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它们之间差别很大而密切接触,这就给语法研究提出了许多现实课题。其中不仅学习汉文典籍要突破虚词这个难关,即使是汉语与蒙古语、波斯语对译,也必须突破虚词这个难关。在这种情况下,语法研究必然要解脱文字学、训诂学的束缚,走以语法本身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的发展道路。这样,卢以纬《语助》的问世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无独有偶,《语助》恰恰也是在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公诸于世的,这也许不光是时间的巧合,而且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正像元代胡长孺在泰定元年给《语助》作序时所说的:“‘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昔人是言,为用字,不当律令发,惜概而弗详。予友卢子允武以文诲人,患来学者抱犹彼苦,爰摭诸语助字释而详说之。见者目豁心悟,悉喻所谓,成人之意厚矣。”①6胡序对以往学者研究虚词的状况是不大满意的,批评他们是“概而弗详”;对以文诲人的卢允武则大加赞赏,对虚词的研究做到了“释而详说之”,并且能使读者眼界开阔,心领神会。胡长孺在序中还说到:造句为文不用虚词往往是不能成句的;“法语直遂,巽与婉曲,阖癖变化,宾主抑扬,个中奥妙无穷”,这些都跟使用一两个起关键作用的虚词有关。胡序把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重要作用讲得非常透辟,对《语助》一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语助》的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为这门学科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矗它对明清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特别是《马氏文通》都有深刻影响。从元泰定元年问世后到清朝初年就翻印了许多次,其中目前能见到的有元代由胡长孺作序的《奚囊广要丛书》本,明代万历壬辰年(公元1592年)由胡文焕作序的《格致丛书》本(更名为《新刻助语辞》,并删掉了胡长孺的序),清代康熙丁卯年(公元1687年)出版的《音释助语辞补义》等。这部书还流传到日本,“自宽永年间以《新刻助语辞》为名被多次翻刻”①7,成为从幕府时代末期至明治年代中期约250年间助字研究的核心,成为日本汉语语法这门学科的原动力。

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言文 动词 代词 助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69-01

初中语文教学,文言文占据很大的篇幅,中考试卷里占比也较大,可见是很重要的;文言文作为悠久的文化,又是我们必须要继承发展的。

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在语法方面,有许多古代虚词和结构形式就常常运用在现代汉语尤其是书面语言里,在词汇方面也是这样。因此,适当运用汉语语法,对文言文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虚词中“之”字在古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最大,意义和用法又不尽相同。了解“之”字的词性和用法对学习古汉语由其是刚刚入门的初中学生而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词性上讲,“之”字的用法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

1 “之”字用作实词,只有一种用法就是做动词

如:

(1)尝与人佣耕,辍耕之陇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2)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

(3)吾欲之南海,何如?(彭端淑《为学》)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5)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以上五个句子中,“之”都当作动词讲,可以译为“到……去”。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是有规律可循的。前四个“陇上”、“市”、“广陵”、“蜀川”等次或是地名或表示地点,(5)句中,“至”是抽象的方位名词,也可以看作地点。我们在看这几个句子的主语,(3)(4)句可以看出主语是人,(1)(2)省略了主语“陈胜” “郑人”,整个句子合起来应该是某人去某地,结构为“某人+之+某地”。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初中课文以外还有别的用法,如:

(6)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7)枭(xiāo,猫头鹰)逢鸠(斑鸠)。鸠曰:“子将安之?”《枭逢鸠》

其中(6)句中之和所连用,我们可以看成所字结构“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那么“之”就必须理解为动词;(7)句为课外文言文,“子将安之”是宾语前置,如果将之理解为提宾标志的话,那么句子又却谓语动词,所以之字只能当初动词解释,其实安解释为那里,也可以看作是地点,只是句子位置有变化罢了。

2 “之”字用作虚词,用法有助词和代词两种用法

“之”字当解释为助词时,有五种情况。

2.1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如: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语《师说》)

(9)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

从上面两句看,“之”字分别位于名词和动词之间,名词作主语,动词作谓语,结构为:主语+之+谓语。

2.2 宾语前置,不译,但是“之”字分别位于名词和动词之间也有例外

如:

(10)“句读之不知。”(韩语《师说》)

(11)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这类句子叫做宾语前置,通常出现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如(11)动词“有”,宾语“陋”,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用公式为:宾语+之+谓语。

2.3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如:

(12)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

(13)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这类结构简单明了,一般容易掌握,结构为:定语+之+中心语。

2.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14)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15)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这类用法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结构和“3”刚好相反,为:中心语+之+定语。

2.5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如:

(16)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

(17)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

“之”字当解释为代词时,有两种情况。

如:

(18)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

(19)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20)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

(21)渔为甚异之。(渊明《桃花源记》)

这四句中,(18)句中之代指R国军队;(19)句中之代指狼;(20)句中之代指窗户。这类句子之均为前指,要么指人,要么指物,为了避免重复使用代词,这类为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21)句中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往往指代一件事,这类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但究其位置都处于动词之后,所以结构为:动词+之。

在日常教学中,熟悉掌握“之”字用法,多阅读分析古汉语,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才会真正体会到古汉语的迷人魅力,才能更好的学习中国古代文学。

参考文献:

[1] 吴金华.古文献整理与古汉语研究续集[M].凤凰出版社,2007年12月.

[2] 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年,第3版.

[3] 董希谦.古汉语简明读本[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4] 洪成玉.古汉语教程[M].中华书局,1990.

[5] 杨春霖.实用古汉语教程[M].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