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疾病测试题

心理疾病测试题

心理疾病测试题

心理疾病测试题范文第1篇

由于精神障碍的表现与诊疗特点,医生主要通过询问病人的各种感受或表现来诊断疾病,并采取药物手段进行治疗。精神检查及药物治疗似乎成了精神障碍疾病诊疗中的“两架马车”。事实上,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尤其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推广应用,精神障碍的诊疗设备逐渐增多,萌发出了很多“新玩意”。

这些“新玩意”并非指用于诊治躯体疾病如B超、CT、磁共振等常规医疗设备,而是指专用于或主要用于精神障碍的诊疗技术设备,如心律变异系统的自主平衡系统检查、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脑涨落图仪(EFG)及经颅磁刺激治疗等。这些应用促进了精神障碍诊断水平的提高,扩展了新的治疗手段,未来该领域有广阔的应用、研究与发展空间。

一、压力多少,5分钟检测可知晓

紧张、害怕、焦虑是人们常见的心理感受,持续且具一定强度体验既影响身心健康,也是某些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外在表现。临床上大多采用一些心理量表进行评估,如焦虑、抑郁量表、SCL-90等,这些评估通常需要测试者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回答问题,测试者应具备初级的阅读理解等能力,测试结果更多取决于测试者的主观感受与理解,易受各种因素影响。

目前,借助仪器可就可以实现不需要测试者回答问题,同时又能体现测量的客观性。心律变异分析自主神经系统平衡检查快捷、方便,几分钟就可检测个体精神压力、疲劳度、抗压能力及压力指数等指标,在精神心理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过高的心理压力是危害健康的“隐形杀手”,易导致各类心因性疾病或精神心理问题。人们要学会如何缓解压力感受,如保持正常生活节律、培养兴趣爱好、做好饮食睡眠管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

二、近红外光学脑成像助诊断

近年来,近红外光学脑成像技术在心理认知科学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并被用于精神病学的临床检测,逐步成为精神疾病的临床辅诊断工具。其基本原理为,近红外光通过颅骨进入大脑皮层,探测动脉血氧合血红蛋白和静脉血脱氧血红蛋白的含量及波动水平,研究人脑认知活动。不同精神障碍脑成像图会有差异表现,可初步确定疾病类型,如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其属于无创性检查,病人只需戴上光极帽,坐在电脑前,按检测人员或电脑提示回答问题即可。

三、神经递质高低,脑电分析很清晰

人的精神心理活动与神经递质联系紧密,5-HT(5-羟色胺)浓度不足与抑郁发病相关,精神分裂症大多与DA(多巴胺)系统紊乱相关,更多的神经递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索。有别于传统检查手段,脑涨落图仪(EFG)和脑电图检测一样,在头部放入多个电极,采集脑电信号10分钟,利用多种生物、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就能定量检测中枢神经递质GABA(γ-氨基丁腺素)、Glu(谷氨酸)、5-HT、Ach(乙酰胆碱)、NE(去甲肾上腺素)、DA等多种神经递质,主要用于各种神经、精神心理疾病诊断评价、亚健康状态人群大脑功能的检查,脑生理规律或机理的探索等。

四、磁波可缓解症状

精神心理疾病常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然而,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不佳往往导致病情波动,迁延难愈。亟需非药物治疗方法,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是目前临床使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焦虑、躁狂强迫,幻听,改善情感淡漠、迟滞等阴性症状,尤其对抗抑郁、p少幻听等效果更好。

经颅磁刺激治疗安全、无创伤、无明显副作用。电磁场透过颅板,影响大脑皮层神经元电活动,达到治疗作用。通常来说,高频、高强度刺激可兴奋大脑皮层,增加脑血流、脑源性营养因子、神经内分泌相关激素、酶等,用于改善抑郁、阴性症状等。低频低强度刺激主要用于功能亢进性问题,治疗睡眠、焦虑、幻听等。

冀成君,知名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院长助理,门诊部主任。擅长:老年精神障碍,普通精神疾病诊治等。

心理疾病测试题范文第2篇

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应急队伍

为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科学管理,我中心建立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制定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对乡镇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根据国内外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展态势,组织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应对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与此同时,我中心还组建了四个甲型H1N1流感防控专业组和三支应急处置队伍。同时应急值守工作,安排24小时专人值班,应急处置队伍24小时待命,做到人员到位、联络通畅、反应迅速,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制定应急预案,落实防控措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试行)》、《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预防控制指南(试行)》、《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南通市甲型H1N1流感疾病预防控制方案(试行)》。结合当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中心及时制定了海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对储备工作,加强疫情的监测、报告、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对可能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加强监测、预警,一旦出现疫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科学有效处置。

三、加强培训演练,提高处置能力

为提高甲型H1N1流感防控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实战技能,我中心多次对疾控人员进行了多层次的业务培训,4月29日,我市疾控中心组织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和防疫、消杀科全体人员共32人进行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培训。5月9日,我们对疾控中心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组织各专业组及3个应急队伍成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技术培训,5月12日,又对疾控中心全体职工进行了甲型H1N1流感防治健康教育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了健康知识测试,合格率100%。5月15日,召开了海门市甲型H1N1流感防控培训会议,全市各级医疗单位的负责人、防保科科长及乡镇卫生所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后进行了相关知识的考试。

与此同时,组织开展了五次实战演练,有效提高了应急处置队伍的实战经验和处置能力。

四、做好物资储备,配备应急装备

按上级要求,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物资储备,包括消杀药品、检验检测试剂、个人防护用品等,共投入资金20多万元。

高标准配备了应急处置装备室,制定了工作制度,流调、消杀、采样、健教各类物品存放整齐,一应齐全。

五、开展健康教育,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知识,让群众广泛了解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消除社会公众的恐慌心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

1、制订了海门市防治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2、强化与新闻媒体的链接,4月28日以来,我们与**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日报等大众媒体广泛合作,采用专栏、专访、专题讲座、专题报道、咨询等多种形式,适时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及时的报道。

3、编印和发放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宣传资料。《**健康教育报》第三期为甲型H1N1流感防治专刊,共印28万份;“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宣传单1万份;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小折页2种各2万份;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宣传展板一套共8块。并及时下发了省和南通疾控中心编印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宣传3种5000份。

六、加强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

确定专人负责每天定时进行疫情监测、信息收集、网络直报和分析工作。

加强发热呼吸道病例的监测,发现病例异常增多时,及时组织流行病学调查以确认是否存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督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对下列病例的监测和发现:两周内来自甲型H1N1流感流行国家及地区的流感样病例或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医护人员中具有典型流感症状或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发现此类病例立即采样送检并对病人进行隔离。

1、流感样病例监测

人民医院是我市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按照统一规定和要求,哨点医院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登记,每周对典型流感样病例、中青年病例、重症病例采集咽拭子标本5-10例,送疾控中心保存后统一送市疾控中心检验。

2、不明原因肺炎监测

根据《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接到各医院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的报告后,按照方案要求提请卫生局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并按方案要求组织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及实验室采样检测工作。人民医院继续搞好“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及时发现重症甲型H1N1病例。

严格实行疫情24小时值班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七、落实防控措施,及时处理疫情

6月22日8:30,我中心接到**市人民医院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刚从澳大利亚回国发热症状病例,在接到疫情报告后10分钟内,我中心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样送南通市疾控中心检测。15∶30,南通市疾控中心对我市所送该病例咽拭子样本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6月23日3∶18,省疾控中心对该病例样本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经省、**市专家组会诊后一致认为:该患者系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心理疾病测试题范文第3篇

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应急队伍

为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科学管理,我中心建立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制定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对乡镇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根据国内外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展态势,组织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应对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与此同时,我中心还组建了四个甲型h1n1流感防控专业组和三支应急处置队伍。同时应急值守工作,安排24小时专人值班,应急处置队伍24小时待命,做到人员到位、联络通畅、反应迅速,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制定应急预案,落实防控措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试行)》、《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预防控制指南(试行)》、《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南通市甲型h1n1流感疾病预防控制方案(试行)》。结合当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中心及时制定了海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对储备工作,加强疫情的监测、报告、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对可能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加强监测、预警,一旦出现疫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科学有效处置。

三、加强培训演练,提高处置能力

为提高甲型h1n1流感防控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实战技能,我中心多次对疾控人员进行了多层次的业务培训,4月29日,我市疾控中心组织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和防疫、消杀科全体人员共32人进行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培训。5月9日,我们对疾控中心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组织各专业组及3个应急队伍成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技术培训,5月12日,又对疾控中心全体职工进行了甲型h1n1流感防治健康教育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了健康知识测试,合格率100%。5月15日,召开了海门市甲型h1n1流感防控培训会议,全市各级医疗单位的负责人、防保科科长及乡镇卫生所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后进行了相关知识的考试。

与此同时,组织开展了五次实战演练,有效提高了应急处置队伍的实战经验和处置能力。

四、做好物资储备,配备应急装备

按上级要求,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物资储备,包括消杀药品、检验检测试剂、个人防护用品等,共投入资金20多万元。

高标准配备了应急处置装备室,制定了工作制度,流调、消杀、采样、健教各类物品存放整齐,一应齐全。

五、开展健康教育,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知识,让群众广泛了解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消除社会公众的恐慌心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

1、制订了海门市防治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2、强化与新闻媒体的链接,4月28日以来,我们与××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日报等大众媒体广泛合作,采用专栏、专访、专题讲座、专题报道、咨询等多种形式,适时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及时的报道。

3、编印和发放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宣传资料。《××健康教育报》第三期为甲型h1n1流感防治专刊,共印28万份;“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宣传单1万份;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小折页2种各2万份;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宣传展板一套共8块。并及时下发了省和南通疾控中心编印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宣传3种5000份。

六、加强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

确定专人负责每天定时进行疫情监测、信息收集、网络直报和分析工作。

加强发热呼吸道病例的监测,发现病例异常增多时,及时组织流行病学调查以确认是否存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督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对下列病例的监测和发现:两周内来自甲型h1n1流感流行国家及地区的流感样病例或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医护人员中具有典型流感症状或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发现此类病例立即采样送检并对病人进行隔离。

1、流感样病例监测

人民医院是我市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按照统一规定和要求,哨点医院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登记,每周对典型流感样病例、中青年病例、重症病例采集咽拭子标本5-10例,送疾控中心保存后统一送市疾控中心检验。

2、不明原因肺炎监测

根据《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接到各医院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的报告后,按照方案要求提请卫生局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并按方案要求组织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及实验室采样检测工作。人民医院继续搞好“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及时发现重症甲型h1n1病例。

严格实行疫情24小时值班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七、落实防控措施,及时处理疫情

6月22日8:30,我中心接到××市人民医院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刚从澳大利亚回国发热症状病例,在接到疫情报告后10分钟内,我中心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样送南通市疾控中心检测。15∶30,南通市疾控中心对我市所送该病例咽拭子样本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6月23日3∶18,省疾控中心对该病例样本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经省、××市专家组会诊后一致认为:该患者系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心理疾病测试题范文第4篇

发育行为儿科学(developmental-behavioral pediatrics, DP)是顺应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 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又一 个儿科学分支,其学术的核心是儿童的发育和行 为,着重关注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与发育有关的 器官系统疾病以及心理行为问题、社会和学习能 力等问题。作为整个儿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还强调在疾病防治、病房门诊管理、健康护理等 各方面要体现对心理行为的关注,推动儿科学工 作内容和服务从过去的以躯体疾病为中心转变为是在正常儿童保健的基础上,由于涉及发育与行 为的问题越来越多,促使学科再次分化发展而来。 在美国,1982年成立行为儿科学专业分会,1994 年更名为发育与行为儿科学学会(Society for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SDBP), 1999年美国儿科学会正式批准发育行为儿科学为 儿科学中的第13个亚专业。同时,发育行为儿科 学涉及的疾病范围不断扩大,从儿童智能迟缓的 临床服务和设施,逐渐延伸到其他的残障儿童领 域(handicap children ),如脑瘫、学习障碍、语言 障碍、听力障碍等儿童的保健和康复。2003年, 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査显示,发育与行为问题已经 成为儿科领域必须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1]。在我 国,儿童保健也是从智能迟缓的识别、评价及流 行病学调査着手,渐渐扩展至学习障碍、行为障 碍等的研究,与其他国家发育与行为儿科学的发 展十分相似。回眸我国发育与行为儿科学的发展历程,大 致可分为3个阶段[2]。第一阶段为概念阶段,始于 20世纪70年代。郭迪教授等预见性地指出儿童发 育与行为的重要性,强调儿童的精神神经发育,以疾病防治、躯体和心理健康促进为中心的发展。

1 发育行为儿科学的发展

    从国内外发育与行为儿科学的发展来看,均并将此作为儿童保健学的基础,同时引进了儿童 筛査性心理测试,着手进行标准化,制定适合我 国儿童应用的筛査量表。第二阶段为孕育阶段, 即20世纪80~90年代后期。在此时期,陆续引 进除筛査性心理测试之外,更高一级的诊断性心 理测试,经过标准化之后,开始应用于临床,其 中筛査性测试有丹佛发育筛査测试、皮博迪图片 词汇测试、画人试验、入学准备测试等,而诊断 性测试包括韦克斯勒学前及初小儿童、学龄儿童 的智力量表、盖塞尔发育诊断性测验、贝利儿童 发育量表等等。并在80年代中期进行了全国16 省市智能迟缓的流行病学调査[3]。在临床上开始开 设儿童多动症、学习困难、行为问题的专科门诊。 此外,该阶段已有关于发育行为儿科的全国继续 教育学习班,国际交流也开始活跃。第三阶段为 分娩阶段,可以从1999年算起,已经10年。21 世纪,适逢进入脑科学时代,与儿童脑发育相关 的专业和学科得到了发展机遇,加之儿童保健和 神经科医师对儿童发育行为的浓厚兴趣,政府大 力支持,使包括儿童保健科医师在内的教育、心 理、精神、神经等专业人士投身于儿童发育与行 为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在科研方面,有关儿童发 育与行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地都有 相应的研究成果报道。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医院 开始将发育筛査纳入儿童健康检査的常规,使得 更多有发育行为缺陷的儿童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一些教学医院率先开设了语言障碍、孤独症谱系 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门诊,目前 这些疾病已成为临床的热点问题。在儿科学教学 中,也已将发育行为疾病纳入教材中。儿童保健 包括发育与行为,也已经纳入儿科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计划中,培养与发育行为有关的临床评估 和诊治能力。在近十年有不少儿科医师走出国门, 学习发育行为儿科学,同时,许多国外的专家也 被邀来华讲学。各种发育行为相关的学术会议也 很活跃,中国香港、澳门和大陆还联合定期召开 不同专题的研讨会。1993年西安医学院有了第一 部校内教材《发育行为儿科学》;2003年沈晓明教 授和金星明教授共同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发育行为 儿科学》专著[2];之后,又有邹小兵和静进教授的 《发育与行为儿科学》[4]。各种专业儿科杂志刊登的 有关发育与行为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全国各地如 上海、广州、西安、沈阳、武汉、四川等地的医 院纷纷成立发育行为儿科、发育行为中心等,以 适应不断发展的儿童发育与行为儿科学的需要。

—个新的专业一发育行为儿科学的雏形已 经形成。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的支持下,于 2009年的3月8日在上海成立了全国发育与行为 专业学组筹备小组,开始进行发育儿科学学组成 立前的筹备工作。

2 我国发育行为儿科学的展望

    2.1各学科相互支撑形成完整的发育保健体系

    发育行为儿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由此,需 要包括基础儿童保健学、小儿神经病学、精神病 学、心理学以及其他儿科学科的支撑。儿科学是 发育与行为儿科的基础,小儿神经康复和儿童保 健是发育儿科学的主要支撑,这就决定了发育与 行为儿科学将拥有众多患儿资源。另外,随着社 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妇幼医学也取得了长足 的发展,孕早期一孕期一生后早期的系统一体化 管理理念的形成,早期发育与成年期疾病关系的 研究成果,疾病谱的改变使出生缺陷相关性疾病 增多,高龄孕产妇比例增加等等,这些都使得寻 求优生保健和入院生育的孕产妇日益增多,高危 儿比例也随之增多,民众对儿童身心发育与行为 心理健康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后续带来的问题不 仅需要更加完善的保健服务,更需要发育行为儿 科学的研究推进,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发育保健 体系,使其更加顺应和符合生物、心理和社会医 学模式。

2.2 不断适应儿科疾病谱的改变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感染性疾病、营养 性疾病减少,一些心因性疾病和发育行为相关性 疾病增加,儿科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语言障碍、发育 障碍等已经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使儿科医 师面临新的挑战。各个国家发育与行为儿科学不 断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学术交流也渐趋频繁,儿 童发育与行为这一领域应该适应发展,形成专门 的体系。

2.3加强内涵建设

    儿童的发育和行为是交织在一起的,发育反 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成熟的各种特征,各种生物因 素和环境对发育均有影响;行为是儿童功能和环 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心理社会因素可增强或 干扰儿童的行为。发育和行为儿科学通过儿童的 行为证实儿童的发育水平,通过发育水平理解儿 童的行为。发育行为儿科学的内涵包括:①对儿 童正常发育的理解;②综合评价儿童的发育与行 为,这其中需要包括儿科、心理、教育、神经心 理等各专业的相互协作;③了解和应对生物因素 诸如基因、染色体、围生期因素、中枢神经系统 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营养不良、毒素 等对发育和行为的影响;④了解和应对疾病如急 性感染、住院、手术、慢性疾病、威胁生命的重 病对发育的影响;⑤应对、干预和处理儿童的发 育与行为偏离、问题和障碍,例如反复疼痛、饮食 问题和厌食症、遗尿或遗粪症、睡眠障碍、性发育 问题、情绪问题、暴力或进攻性行为、物质滥用和 依赖、学龄儿童神经发育差异和功能障碍、智能迟 缓、注意缺陷、语音和语言障碍、孤独症谱系障 碍等等。因此,发育行为儿科学必须加强内涵建 设,尤其是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全国的学科发展 规划,不断进步,促进我国发育行为儿科学的发展。

    2.4结合国情,促进发育行为儿科学的逐步发展

    发育与行为儿科诞生于儿童保健的襁褓中, 必然与儿童保健若即若离,“即”指的是发育筛查 应当交到儿童保健专业人员中,使其掌握正常儿 童的发育进程,识别发育与行为偏离或异常的早 期预警症状,以及时处理或转诊;“离”指的是对 发育与行为障碍的评估、诊断、干预、治疗应当 由专业医师负责,将慢性病的管理和训练计划交 到社区或基层儿童保健医师中,并定期监测和评 估训练的疗效,调整目标和训练计划,这样可以 上下联动,周而复始,既带动了社区儿科学的发 展,又促进了发育与行为儿科学的循证实践。

对从事发育行为儿科学的医师的要求比较高, 需要了解和掌握正常儿童行为、心理和社会性发 展规律的知识,以判别儿童行为的正常或异常; 充分了解和掌握心理、社会因素如何导致儿童躯 体症状以及如何初步诊疗,更要知道如何、何时 转介给其他更专业的机构;筛査和判断有高危出 生史儿童的早期发育状况,提供基本的咨询指导 与干预;了解疾病和医疗行为如何影响儿童及其 家庭;了解和掌握诊治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的技能;充分掌握和了解常见发育与心理病理学 知识,以识别这些疾病;多方位开展儿童发育行 为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家长指导和家长 学校;懂得如何在社区中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 为问题的矫治干预。

心理疾病测试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生活质量评估问卷; 6分钟步行试验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0-0139-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破坏性的肺部疾病,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其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世界卫生组织有资料显示,2020年预计该病将成为全球第3大死因[1]。现在COPD诊疗已趋于规范化,但临床用于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力等指标多而不一、繁而复杂,且单一某个指标不能直接评估,需综合分析评估,而对于门诊、社区、基层医院来说,更应体现出简便、易行、可靠、安全、耗时少等特点。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严重度老年COPD患者的肺功能、CAT、6MWD之间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62例均为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住的COPD患者,其中男50例,女12例,年龄60~91岁,平均(73.9±6.7)岁。纳入标准:年龄≥60岁,体重指数(BMI)=(18~23) kg/m2,左室射血分数≥50%,符合COPD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2007年制定)且处于稳定期患者。排除标准:试验前1个月内有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有肺大泡、气胸者,有肝功肾功不全、骨骼肌肉疾病者,收缩压≥180 mm Hg和(或)舒张压≥100 mm Hg,静息心率≥120次/min。

1.2 方法

CAT采用CAT中文版对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评分,内容包括:咳嗽、咳痰、胸闷、爬坡或上一层楼梯的感觉、家务活动、离家外出的信心程度、睡眠和精力等8个问题[2,3],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完成各项目评分,每项分数0~5分,总分40分。0~10分为“轻微影响”,11~20分为“中等影响”,21~30分为“严重影响”,31~40分为“非常严重影响”。

6分钟步行试验参考美国胸科学会(AST)发表的《6分钟步行试验指南》[4],在39 m的平坦、坚硬、无干扰的走廊进行检查,检查开始前先测量血压、脉搏、氧饱和度、BORG评分,测试时鼓励患者,测试后记录6MWD,并再次测量受试者血压、脉搏、氧饱和度、BORG评分。

肺功能采用德国康讯大型多功能肺功能检测仪进行检测,记录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吸入扩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FEV1/FVCFEV1%预计值≥50%,有或无慢性咳嗽、咳痰;COPDⅢ级(重度): 50%>FEV1%预计值≥30%,有或无慢性咳嗽、咳痰;COPDⅣ级(极重度):FEV1%预计值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所得计量资料用(x±s)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采用直线相关分析进行CAT与6MWD、CAT与FEV1%、6MWD与FEV1%相关性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AT、6MWT、FEV1%预计值、FEV1/FVC的比较

COPDⅠ级组15例,平均年龄(73.8±4.9)岁,平均步行距离(444.6±81.7)m;COPDⅡ级组21例,平均年龄(72.0±6.2)岁,平均步行距离(387.4±57.2)m;COPDⅢ级组13例,平均年龄(73.2±5.7)岁,平均步行距离(345.6±58.2)m;COPD Ⅳ级组13例,平均年龄(77.6±9.1)岁,平均步行距离(175.2±158.2)m。见表1。

2.2 CAT、6MWD与FEV1%的相关性

COPD患者的CAT与FEV1%呈负相关(Pearson系数为-0.651,P = 0.000),即患者肺功能越差,CAT评分越高;6MWD与FEV1%呈正相关(Pearson系数为0.672,P = 0.000),即患者6MWD越短,肺功能越差;6MWD与CAT呈负相关(Pearson系数为-0.652,P = 0.000),即患者CAT评分越高,6MWD越短。

3讨论

随着空气污染、吸烟人数、吸烟量、吸烟低龄化、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变化,老年COPD患病率和病死率均逐渐增加。目前在对COPD诊断时许多初级医务工作者仅凭临床表现[6],而诊断COPD时大多已发展至中、晚期,故综合各种因素并进行肺功能检查确定COPD至关重要。目前许多研究发现,评估COPD患者的心肺功能、运动能力,客观反映其病情及生活质量,均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目前用于评估的指标包括①生物学指标:痰中的炎性细胞标志物、痰中可溶性炎性标志物、呼出气体、外周血标志物、痰中蛋白酶/抗蛋白酶水平、痰中上皮生长因子、尿中标志物等;②生理学指标:肺功能、6MWD、影像学等;③症状性指标:症状(CAT、MMRC呼吸问卷)、气短(BORG量表)、疾病特异的健康状态/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圣乔治呼吸调查问卷SGRQ等)、普适性健康状态、认知功能等[11]。以上指标均可用于评估,但都有其局限性,如问题复杂、耗时较长、难于理解、操作不便、费用昂贵等。

国内有研究显示,对年龄65岁患者的应用还需进行考量[7]。本次研究表明,65岁以上COPD患者的FEV1%与6MWD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6MWD能对老年COPD的心肺功能与运动能力进行评估。

琼斯(Jones PW)在2009年研发完成的CAT问卷是一种由患者本人完成的测试问卷,主要用于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可靠、简单、便利的评价。该问卷包括COPD患者的健康问题,且量化了对健康的影响程度,从而对现有COPD评估方法进行了补充。与其他复杂的健康状况问卷相比,CAT评估能力相似、耗时短、易计算、更适合使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CAT问卷评估我国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可靠、有效的[10]。

生活质量问卷评分(CAT)、6MWT与肺功能测定共同应用,能较全面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及生活质量。因缺乏对基层医生肺功能的专业教育,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还未配备肺功能检测仪[8],所以CAT、6MWT作为长期监测手段,适合在基层推广实施,方便对COPD患者进行肺功能、生活质量、运动耐力评估,可对COPD病情进行有效的补充,确保获得最佳治疗。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应考虑到以下可能对问卷及试验结果影响的因素,如性别、身高、体重、理解力、主观情绪、对环境熟悉程度、CAT分数的变化等。

[参考文献]

[1] Rabe KF,Hurd S,Anzueto A.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GOLD executive summary[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6):532-555.

[2] Jones PW,Harding G,Berry P,et al. Development and first validation of the COPD assessment test[J]. Eur Respir J,2009,34:648-654.

[3] 柳涛,蔡柏蔷. 一种新型的生活质量评估问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32:234-238.

[4] ATS Committee on Proficiency Standards for Clinical Pulmonary Function Laboratories. ATS statement:guidelines for the six-minute walk test[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6(1):111-117.

[5]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261.

[6] Bolton CE,Ionescu AA,Edwards PH,et al. Attaining acorrect diagnosis of COPD in general practice[J]. Respir Med,2005,99(4):493-500.

[7] 崔冬青, 王虹. 六分钟步行试验评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6):1768-1770.

[8] 谢红,陶臻,唐少文,等. 南京市基层医院内科医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知和治疗现状的调查[J]. 实用老年医学,2011, 2(6):457-460.

[9] 李娜,邱晨,魏永丽. 6分钟步行试验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关系[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1):2116-2119.

[10] Wiklund I,Berry P,Lu KX,et al.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COPD assessment test(CAT) provides a valid and reliable measurement of COPD health status in Chinese COPD patients[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0,181:A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