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关心为话题的作文

以关心为话题的作文

以关心为话题的作文

以关心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1篇

08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以“海龟和老鹰”的故事作为命题材料。“海龟和老鹰”这个故事原作者是美国的伯罗蒙塞尔,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04版)将之选为课文,取名《自然之道》。原文的中心是:人们对小海龟的帮助看似善举,实则违背了自然之道,给海龟带来的反而是莫大的伤害。

命题人选材时进行了改编,删节,去除了其中的议论性文字,变为一则纯叙述性的材料,客观地讲了一个事实。作者的观点并未在材料中有所表现,材料的中心也很隐晦,就像一个影片的片断。这就给考生很大的审题立意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选择作文角度,提取观点,确定写作范畴。

对比一下06年全国卷于07年全国卷,在作文要求上有一个重要变化。06年全国Ⅰ卷“老鹰与乌鸦”和全国Ⅱ卷“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在作文要求上明确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2007年全国Ⅰ卷“摔了一跤”、Ⅱ卷“歌手丛飞与大学生小李”,作文要求发生变化,去掉了“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其他要求与06年相同,2008年作文的要求延续了07年的提法。近两年对作文要求提法的变化,意图非常明显,就是给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立意。所以,从命题者的取向来看,08年的“海龟和老鹰”,应为多角度立意的新材料作文,作文的要求已经规避了从一个角度立意的思维束缚。就试题而言,既继承了旧材料作文思维聚敛的特点,又兼顾话题作文思维发散的优势,明显看出命题者在努力寻找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结合点。

二、审题立意:兼顾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特质

本次作文可以看作是一个介于材料和选取角度确定立意话题作文之间的新材料作文形式。作文材料明白易懂,寓意深刻。对“好心的游客、无知的幼龟、穴里的群龟、等待时机的老鹰”没有肯定或否定的感情倾向,这就给考生选取角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和原材料巧妙联系,或从中找出话题的引子,考生可以从理性的认识,价值的判断,明智的抉择,等待时机,把握机遇,习惯定势,危险危机,随波逐流,生命生存,错误信息,帮扶与捆绑等方面,展开联想,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人生作文。

因此,08年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首先应该根据材料作文的特点,寻找构成本材料的核心要素,找到本材料的四个信息源,即游客、老鹰、小海龟、群龟,然后从四个角度入手,根据材料四个信息源之间的关系,可以抽象出诸多话题,每个角度中可以找出许多话题,构成四个话题群。

比如,从游客与小海龟关系的角度,游客出于好心,帮助小海龟,结果造成群龟的灾难。抽绎出的话题有:违反自然规律与付出代价;好心办坏事;动机与效果;呵护与历练;牵手与放手;爱与害;等等。从群龟与小海龟关系的角度,群龟派小海龟侦察,由于人为的干预,而得到错误的信息,结果遭遇灾难。抽绎出的话题有:现实与经验;经验与盲从;综合判断信息与选择行动;习惯定势与审时度势;等等。从老鹰与游客关系的角度,老鹰被人赶走,没有达到攫取食物的目的,但并未放弃目标,而是伺机再度出击。抽绎出的话题有:失去与等待;退与进;挫折与坚守;放弃与坚持;等等。从小海龟与群龟关系的角度,小海龟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做“侦察兵”。抽绎出的话题有:牺牲小我与成全大我;个人与集体;等等。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即确定四个抽绎话题角度的依据是什么。原材料的任何一个词语、句子,都可以看成是信息点,为什么不能确定为抽绎话题的切入角度?这应该从原材料的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入手,我们所提到的四个角度,均能联系原材料中的核心要素,构成贯穿始终的思维链,这是确定合理切入角度的合理依据。举例说明,从老鹰与游客关系的角度,老鹰被游客赶走,它猎取小海龟的行动失败了,但老鹰并未气馁,而是坚持等待,直至最后捕获群龟,获得成功。这个思维链条是贯穿始终的,且关涉到各个核心要素,可以作为抽绎话题的切入点。而不能构成贯穿始终思维链的散在信息点,不能作为抽绎话题的角度,比如,不能把沙滩作为抽绎话题的角度。

以关心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话题演化; 演化趋势; 趋势检测; K-means; Text Rank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052-03

Abstract:The evolutionary trend detection can obtain the topic evolution track in advance, and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itiative and anticipation of the decision for the resolution of the public opinion on the news topic.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news topic firstly, using k-means algorithm for clustering of special news and getting different clusters for different stages of news topic evolution. And then we extract the keywords existing in various stages of news topic evolution with Text Rank model to represent the topic evolution trend based on temporal information in news pages. Finally, this paper takes the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the relevant entries of Baidu encyclopedia a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algorithm,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is of high precision.

Key words:topic evolution; evolution trend; trend detection; K-means; Text Rank

新闻话题是指一个热点事件及与之相关的所有事件活动的集合[1]。新闻话题演化趋势是指一个新闻话题发生后,随着时间推进,事态演变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及其影响的完整过程,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整理出来的网络新闻,简洁明了地展现出新闻话题的演化规律。新闻话题的演变趋势对于网络舆情研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学术界近几年开始出现有关话题演化研究的工作[2-5],并日益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通过趋势检测能帮助人们了解新闻话题的前因后果,同时话题演化的各个阶段的差异充分体现了新闻事件的事态发展,有效提高决策者对于新闻事件处理的主动性和预判性[6]。例如,图1反映了从2002年11月至2003年3月有关SARS疫情的新闻报道中我们抽取出的前5个关键词的变化趋势,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越发严重,事态越发紧急。

显然,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该话题的演化轨迹,就能针对话题各个阶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特别包括网络舆情的监控,有效地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进行全面管控,避免或者减轻突发事件对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该需求,本文提出了面向网络新闻的话题演化趋势检测模型,通过对专题新闻聚类划分出新闻话题不同发展阶段的类簇,对新闻类簇进行关键词抽取,根据新闻报道中的时间信息,整理生成专题新闻集合的话题演变轨迹,有效挖掘出新闻话题的演化过程,有助于提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决策力。

1 话题演化趋势检测

本文根据话题演化研究的实际需要,对专题新闻文档进行话题演化趋势检测,采用图2所示的研究流程先后完成新闻文档预处理、新闻话题聚类、话题演化特征抽取以及话题演化序列构建等关键研究任务。

2.1 新闻话题聚类

对文档进行聚类时,可以根据需要将新闻话题划分成相应数量的类簇。话题演化聚类结束后,将目标新闻话题相关的新闻文档序列组织成一系列类簇,每个类簇代表一个话题演化阶段,而整个新闻文档序列则全面体现了目标新闻话题的演化轨迹。K-means算法是最为经典的基于划分的聚类方法,K-means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以空间中k个点为中心进行聚类,对最靠近他们的对象归类。通过迭代的方法,逐次更新各聚类中心的值,直至得到最好的聚类结果[7]。一般都采用均方差作为标准度量函数,如公式1所示。k个聚类具有以下特点:各聚类本身尽可能的紧凑,而各聚类之间尽可能的分开,输出结果是k个类簇的集合。

它假设对象属性来自于空间向量,并且目标是使各个群组内部的均方误差总和最小。假设有k个群组Si, i=1,2,...,k。μi是群组Si内所有元素xj的重心,或叫中心点。

假设要把样本集分为S个类别,算法描述如下:

(1)适当选择S个类的初始中心;

(2)在第k次迭代中,对任意一个样本,求其到S个中心的距离,将该样本归到距离最短的中心所在的类;

(3)利用均值等方法更新该类的中心值;

(4)对于所有的S个聚类中心,如果利用(2)(3)的迭代法更新后,值保持不变,则迭代结束,否则继续迭代。

该算法的最大优势在于简洁快速,算法的关键在于初始中心的选择和距离公式。

2.2 话题演化特征抽取

多篇新闻报道聚类后,类簇的核心思想(话题)是由文中的词项来体现。通过词语间的语义关系分析,找出最能代表该类簇核心内容的特征词项。为了弥补传统方法(TF-IDF模型)只计算文中词语词频而没有考虑词项之间语义关系的不足,本文通过构建词项间的Text Rank模型[8],分析多文档间词项的语义关系,抽取出有效关键词。

Text Rank与Google提出的Page Rank非常类似,它本质是在以词汇作为顶点、词之间关联作为带权或无权,有向或无向边的图上进行random walk的过程[9]。Text Rank模型表示为一个带权有向图G=(V,E),由点集合V和边集合E组成,E是V×V的子集,图中两点i,j之间的权重为Wji。对于一个给定的点Vi,In(Vi)为指向该点的点集合,Out(Vi)为点Vi指向的点集合。点Vi的分数定义为:

其中,d为阻尼因数,取值范围为0到1,代表从图中某一特定点指向其他任一点的概率。在使用Text Rank算法计算图中点的分数时,需要给图中的点指定任意的初值并递归计算知道某个词语分数收敛,收敛后每个点都获得一个分数,代表该点在图中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点的最后分数不受给定初值的影响,点的初值只影响该算法达到收敛的迭代次数。根据基于图排序算法的基本理论,可以在具有语义关系的词语之间连线构建Text Rank模型。根据词语之间的相互“投票”,递归计算词语分数,选择分数较大的词语为重要词语,其中不和任何词语有连线的词语为孤立点。例如,“2009年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专题新闻文本的词语序列,通过Text Rank模型计算得到词项间的关联关系(图3所示)。

构建Text Rank模型是根据待选关键词词语之间的语义相似关系大小来决定是否在两个词语之间建立边。因此,Text Rank图是带权无向图,边的权重为两个词语之间的关联度,通过词语间的投票递归计算出权重,关键词的选取按分数序列从高到低选择,选取范围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2.3 话题演化序列构建

新闻作为一种流数据,新闻话题具有明确的动态变化性,话题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演化,反映了新闻事态阶段性渐变的过程。当用户关注某个新闻话题时,都希望能从了解新闻话题事件的缘由开始,逐步深入到事件的发展、高潮,最终到话题事件的结束,整个逻辑顺序就是新闻话题完整的动态演化[10]。本文将对基于时间模式和基于逻辑模式的话题演化序列构建展开研究。

网络新闻报道具有高时效性的特点,在构建基于时间模式的话题演化序列时,本文采用新闻时间作为构建的标准。例如,对“2009年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的142篇新闻报道,统计整理出该话题随时间渐变的完整过程,如图4所示。从基于时间的演化轨迹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话题发生演变,事件中心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话题特征(关键词)的变化。

新闻话题聚类后形成不同的类簇,但由于特定话题相关的新闻报道的主题是一致的,因此其中类簇中包含大量的“共性词”。例如“新兴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专题新闻聚类后形成五个类簇,在五个类簇中的关键词中,“事故、煤矿、爆炸、矿工”等词语的分数都较高,属于该主题的共性关键词。因此,在分析每个类簇的特征时,选择除去“共性词”以外评分较高的词语作为这类新闻报道特征词。同时,本文根据百度百科中相应话题(事件)的话题目录(如图5所示)为标准构建基于逻辑模式的话题演化序列。显然,新闻话题的内容描述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建立的,因此,基于话题目录构建话题类簇能够直接反映话题的演化过程。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评测本文算法的有效性,我们利用从网易爬取的同一个专题(“2009年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的新闻进行话题演化趋势检测算法的实验分析。数据集包括同一专题下12个月(2009年11月21日至2010年12月2日)的142篇新闻文档,评测标准是通过人工对比在线知识库(百度百科)相应话题的内容描述进行评判。

3.1 话题演化序列检测结果

在构建基于时间模式的话题演化序列时,我们采用新闻时间作为构建的标准,表1给出了基于时间模式的话题“2009年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随时间演变的检测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话题发生演变,其特征词也在发生变化,2009年11月21日至2009年11月24日,重大事故发生,迅速成为社会热点,人们对事故原因调查、搜救、伤员医治情况比较关心,国家相关部门也很重视,该时段的新闻报道占比高达74.7%。随着事态发展,人们的关注重心转移到了赔偿、国家相关部门的措施上,关注度有所下降。最后,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媒体的报道量较少。

不难发现,由于聚类模式的差异导致两种检测方法得到的类簇具有明显区别,在话题特征的选择上存在较大出入。因此,为了进一步评测两种方法的性能优劣,我们对基于时间模式的话题演化趋势检测方法和基于逻辑模式的话题演化趋势检测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具体讨论见下一节。

3.2 对比实验分析

首先,我们根据百度百科的相关话题内容对两种逻辑模式的话题演化趋势检测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观察表3的数据可以发现,基于逻辑模式的话题演化趋势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性能较基于时间模式的话题演化趋势检测方法有大幅提升。同时,将基于逻辑模式的话题演化序列与百度百科相关话题的描述进行对比分析,不难发现,该序列对于整个新闻话题的“现场工作指导”、“搜救”、“事故原因调查”、“赔偿”方面的内容都有所覆盖,但在“善后”的最终伤亡数据方面的话题相关性还有所欠缺。另外,由于抽取关键词以后,话题由权重较高的独立词组集合表示,事实数据没有具体呈现。因此,话题演化序列在展现方式上没有对伤亡人员数字、赔偿金额方面做详细阐述。然而,本文认为基于逻辑模式的话题演化趋势检测结果的重点是总结出新闻话题的发展阶段,对专题新闻进行整理,去除冗余报道,让用户了解到最直观简洁的而又最全面的新闻报道。因此该方法在实现自动化分析新闻话题演化趋势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华,赵铁军,于浩. 面向动态演化的话题检测研究[J]. 高技术通讯,2006,16(12):1230-1235.

[2] 于满泉, 骆卫华, 许洪波, 等. 话题识别与跟踪中的层次化话题识别技术研究[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6, 43(3): 489-495.

[3] Blei D, Lafferty J. Dynamic Topic Model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ICML), Pittsburgh, PA, USA, 2006, 113-120.

[4] Li B, Li W, Li Q. Enhancing Topic Tracking with Temporal Information[C]//Proceedings of ACM SIGIR, Seattle, Washington, USA, 2006, 667-668.

[5] Wang X, McCallum A. Topic over Time: A Non-markov Continuous-time Model of Topical Trends[C]//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Philadelphia, PA, USA, 2006, 424-433.

[6] 洪宇,张宇,刘挺,李生. 话题检测与跟踪的评测及研究综述[J]. 中文信息学报,2007, 21(6): 71-87.

[7] Yu Bao Liu, Jia-Rong Cai, Jian Yin, Ada Wai-Chee Fu. Clustering Text Data Streams[J], JCST, 2008, 23(1): 112-128.

[8] 陈宏,陈伟. 基于突发特征分析的事件检测[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 28(1): 117-120.

以关心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3篇

为什么自去年二元关系型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在高考卷上露面以来,此类话题如此备受青睐呢?难道是—种巧合吗?我想未必,必有个中道理。大概至少有三个原因:

一是二元关系型话题富有思辨性,思维含量高。作为高考作文试题,应当有一定的难度,而这种难度不能是偏题、怪题,只能在审题上添加一两个砝码。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要求考生辩证地、立体地分析二者关系,找出二者的有机联系,提升了高考作文检测的思维含量,恰到好处地为审题添加了这一两个砝码,适应了作文试题加大区分度的需要。

二是二元关系型话题增强了话题作文的限制性。考场作文要发挥其选拔功能,必须有所限制,否则会给宿构抄袭者开方便之门,有失公允,一元话题是一个点,过一个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限制相对少一些,宿构抄袭者,一不留神就能得手;而二元关系型话题是两个点,过两个点只能作一条直线,限制相对多一些,宿构抄袭者往往弄巧成拙。

三是二元关系型话题增强了话题作文的逃逸性。平心而论,一元话题话题是比较容易猜中的,二元关系型话题就不容易猜中了。在各种悬赏押题高招迭出、猜题之风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增强试题的逃逸性,不让押题者占便宜,从源头刹住猜题押题之风,是至关重要的。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话题作文的开发,从形式上来说,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是其开发的方向。但从各地阅卷情况来看,相当多的考生对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写作是陌生的,问题不少,得分不高。怎样写好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五点:

一、处理好话料与话题的关系

首先是话料的使用离不开话题。一个话料的寓意常常是多方面的,只有选择话题范围内的某种寓意开掘,才切合题意。例如山东等省使用的全国卷的作文题,先给了四段语录作话料,再给出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四段语录与考生做过的—些作文有关,但有些寓意在话题的范围之外,若照搬就很容易离题。如但丁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以理解为信念坚定,矢志不移,执著—念,百折不挠,但这些观点与话题中“听取别人的意见”无关,只有理解为坚信自己的选择,不受闲言碎语的干扰,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这才有对“别人意见”的态度,不至离题;又如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可以理解为互相信任,勤学好问,但以此立意,也越出话题,只有理解为不刚愎自用,不固执己见,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别人的意见才切中话题。再如达·芬奇的话“应耐心听取他人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固然可以理解为宽容大度,理解万岁,化干戈为玉帛,但若以此立意,也与话题失之交臂,因为个中没有对待别人意见的正确态度。

其次,话题的开掘也离不开话料。虽然现在的话题作文一般不要求考生一定要复述话料,但话料对话题的诠释、限制、暗示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例如青海等省使用的全国卷作文,话题是“看到自己与看到别料说得明白,一位富人发财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他向哲学家讨教,哲学家让他透过玻璃着,他看见了众人,再让他照镜子,他只看见了自己。哲学家说:“就是玻璃后面那一点点白银,让你看不见别人,只看见自己了。”由此可见,解读话题的关键在“白银”,在金钱物质利益。这道题要写的是在这方面如何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金钱与良知、感情、责任心的关系的问题。如果离开了话料,面对话题,考生就会陷入五里云雾中了。

当然,话料离不开话题,话题离不开话料,并非仅对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的要求,一元话题作文也有此要求,只是二元型话题作文需要考虑的因素多了,很容易顾此失彼,因此审题时要高度警惕,以免陷入“旧辙”。

二、寻找二元关系的交汇点

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但这种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分析二元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找其联系存在的条件,找两条线的交汇点。二元之间的关系多种,有的是因果关系,如“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有的是并列关系,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的是选择关系,如“材与非材”;“明镜与昏镜”,无论何种关系都有一个隐含的交汇点(或称焦点)。把这隐含的交汇点找准了,文章就深刻,例如前面谈到的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其交汇点就是“善听”。抓住这一点“取舍别人的意见”,那么,“走路与问路”等问题都迎刃而解。又如湖北卷的话题“买镜”,它在话料中说的是制镜与售镜,制镜者考虑到世人多半喜欢昏镜,不喜欢明镜,因为明镜让脸上细小的瑕疵都现出来,不自在,因此十面铜镜中九面是昏镜,但话题却是买镜,强调买镜与用镜,也就是强调被批评者对批评意见的态度,这样,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成了文章的焦点。主张买明镜的,无疑是欢迎批评,越尖锐的批评越好,良药苦口利于病。主张买昏镜的,则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不必做谨小慎微的规矩小儒。再如辽宁卷的话题“平凡与自豪”,它在话料中说的是一位母亲既为当上名人的儿子而骄傲,又为正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而自豪,因此话题中平凡与自豪的交汇点应当是“我们应有怎样的人才观”,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面的,平凡而充实的生活同样有意义。转贴于

三、辩证地认识二元间的关系

二元关系型话题中的二元之间的关系常常是辩证的。因此我们在作文时,对其关系的分析就不能停留在平面上,不能两者简单相加,而要立体分析,抓有机联系,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这道话题作文,若将这两个方面各写几段,最后说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那就太肤浅了。有一位考生就写出了二者的辩证联系。他先从人生这个大背景中引出话题,“人生征途漫漫,任何一次取舍都关系重大,或因取之得当而终身受益,或因舍之轻率而抱恨终生。如何取舍才能彰显智慧呢?”由此,引出“那就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把“听”的问题提出来了。下面就是刘邦与项羽的对比,一个因广纳贤才而成功,一个因不听忠告而失败,又用中国俗语“—人不如二人智”,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来印证,用思维的“灯下黑”和“旁观者清”来分析,指出“没有涓涓细流的补充,哪有大海的浩瀚?没有滚滚尘石的堆垒,哪来泰山的壮观?不听他人意见,我们的智慧之花必定枯萎。”接着考生起笔陡转:“然而别人的意见不一定都是对的,别人指路也有指错的时候”,并列举宋高宗让秦桧指路,错杀忠良,留下千古骂名,商纣王让妲己指路,酒池肉林,失商朝天下来印证;又提出怎样取舍别人意见的问题。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要相信自己,解决一个“善听”的问题。文章最后说“人生如琴,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弹出铿锵的节奏;人生如棋,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把握转败为胜的棋局;人生如画,只有善听别人的意见,才能尽万物之妙;人生如书、只有善听别人的意见,才能兼百家之长。善于取舍别人的意见,人生的成功就会在繁花盛开的枝头向你微笑。”读这样的作文,考生思维的缜密、思辨,让阅卷老师拍案叫绝。又如广西等省使用的全国卷的话题是“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它首先通过网站聊天,讲述了一个老太太为天晴下雨发愁的故事,有人劝她换个想法,老太太一试,果然天天快乐。接着聊天者中有人质疑,甚至有人骂了一声:“阿Q”。这道题说明“忧乐人人有,惟在一念间”,人们的态度、思维方式是有其主观能动性的,乐观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但另一方面,挫折本身也有其客观实在性,我们还应直面现实,努力改变现状。只有认真把握二者关系,文章才能有思辨性,议论才能克服片面性、绝对化,才能站稳脚跟,无懈可击。

四、揣摩研究二元关系的意义

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话料帮助考生开启思路,话引帮助考生拓展视野,话题给考生圈定范围,话框向考生提出行文要求。这些都是在试题中明示考生的,唯—不能明示考生的是命题意图,也就是研究二元关系的意义。这就要考生自己认真揣摩了。然而考场上多数考生不去揣摩命题意图,不思考研究二元关系的意义,看完话题之后就忙于找事例,印证二元关系(写议论文),或演绎二元关系(写记叙文),根本不去想想为什么要研究这种关系。这样文章只能在现象上浅层次地重复,不可能揭示二元关系的本质。因此,从阅卷情况来看:多数二元关系话题作文失之肤浅。怎样才能使文章立意深刻呢?就要靠问号开路——为什么要研究这二元关系呢?例如话题作文“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话料与话题中我们看到其中交织着自信与信人的矛盾、疑自与疑人的矛盾、信自与疑自的矛盾、信人与疑人的矛盾……为什么要解决这些矛盾,摆正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关系呢?那就是有些人不懂得个人进步、成功,离不开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不懂得来自别人的间接经验应当用自身实践去验证,从而使之得以补充和纠正;不懂得自己应与旁观者换位思考,互为不同意见的过滤器。考生的思维若能上升到这样的层面,其文章自然会入木三分了。又如话题作文“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如果仅仅列举一些遭遇挫折者因放大痛苦而祸不单行的例子,往往是拾人牙慧、缺乏深度的,只能给人依样画葫芦的感觉;如果深究一步,为什么要研究“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的关系呢?你就会发现,原来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人们要正视矛盾,正视挫折,并积极主动地去化解矛盾,扭转局面,创造条件使矛盾向有利的方面转化;若放大痛苦,一蹶不振,只能使矛盾向不利的方向转化。有这样的深入分析,文章就能切中肯綮了。

以关心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一、“话题”就是作文“题目”

    例如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教版)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作文,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人教版)以

    “爱”为话题作文。学生多直接拟定题目《成长的烦恼》《爱》或《XX的爱》,这样千人一面的作文题目,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使本来有广泛选材自由的话题作文变成了狭窄的命题作文,学生的作文就难免大同小异了。

    二、“改头换面”迎合“话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学生掌握了一套快速应对话题作文的技巧,他们牢记一个典型事例,可以套进任何一个话题作文中,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有的学生牢记这样一个题材:“我”考试没取得好成绩,很悲观失望,天空也为我阴沉、哭泣,后来听到爸爸或妈妈的一番鼓励,于是重新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那么,在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歌颂妈妈对“我”的爱;在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感谢妈妈帮我解除了“成长中的烦恼”;在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同样写这件事,感激妈妈让自己从此“改变”;在以“美”为话题的作文中,他仍然会写到这件事,只不过在文章结尾来段写景抒情“啊,这时我望望窗外,雨停了,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好美啊!”至于“妈妈半夜冒着大雨送我上医院”“老师给我补课,累得满头大汗”这样的事例,更是许多学生用来开启“话题作文”的万能钥匙。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

以关心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一.两个智慧

之一:区别“话题”与“问题”的智慧

语文教学中的“话题”与一般意义上语文教学的“问题”是有区别的。什么是话题?话题是谈话的中心,谈话时所涉及的范围,以及引发谈话的由头。话题不是一个单向被动的你“问”我“答”的过程,而是立足把握文本精髓和激话学生语文思维的“核”、由这个“核”延伸,辐射开去,针对编者意图和教材能力训练点有的放矢的“谈话”。这种“谈话”提供的只是交流的话引子,无所谓指向性的“标准答案”。它关注的是每位学生自由地、有个性有创意地解读和表达的过程,它提供的是让“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碰撞沟通、平等对话。它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之二:驾御教材,梳理文本、挖掘文本,寻找“话题核”的智慧

很显然,教师课前挖掘文本内涵,深入到小说文本的肌理中去,找到激活学生学习情趣和语文思维的“话题核”,这是小说教学成败的关键。什么是“话题核”?怎样深入到小说文本的肌理去找到这个话题核呢?举《故乡》的例子予以说明。

通读两遍小说文本,我们会整体感知小说构思的轮廓:通过一个“比”字,突出一个“变”字。再搜索中国二十年风云变幻的背景信息,深入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就可以挖出一个“总根子”: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是造成农村破产农民贫困的原因。仔细研读结尾的四段文字,我们读出了“新生活”、“希望”和“路”这三个关键词。这三个关键词,引发了“我”的三个思考:宏儿和水生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新生活?故乡的希望在哪里?今后的路该怎样走?这里结构全文的“比”字和“变”字,体现作品主题的“总根子”和“新路子”就是能开启《故乡》教学思路和学生语文思维的“话题核”。然后围绕这些“话题核”便能生成相应的一连串的话题:

⑴初读课文:课文中描绘了两个故乡,一个是儿时“记忆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眼前的故乡”。你对这两个故乡的整体印象是什么?能否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构思特点?

⑵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进行了哪几组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导致农村破败,农民痛苦的总根子是什么?

⑶品读课文:“我”别离故乡时,围绕“新生活”、“希望”和“路”这三个关键词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提出了三个社会命题:宏儿和水生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新生活?故乡的希望在哪里?今后的路该怎样走?你能否站在作者的角度,以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知识分子的身份替他思考?

这是阅读教学的“抱西瓜”,下面我们再进行阅读教学的“拣芝麻”工作:

⑷推敲课文: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与括号里的词语互换?为什么?

①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阴暗)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躺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生气)。

②我的母亲早已迎着(赶忙)出来了,接着便飞出(跑出)八岁的侄儿宏儿。

句中带点的字就是“话题核”,题目要求就是围绕话题核生成的话题。因此,是先有“话题核”后有“话题”。这和先有种子后植树是同一个道理。

二.两个实施三维对话的策略

策略之一:小说教什么的策略

接触语文才会认识语文,认识语文才“会学”语文;接触小说才会认识小说,认识了小说才“会读”小说。很多语文老师,没有联系生活的教学理念和头脑,没有探究过体悟过语文的本能、本质,没有语文教学思维,一味地跟着编者人云亦云的埋头拉磨,结果是:把自己拉成了只会围着磨盘打圈圈瘦骨嶙峋的“老黄牛”,但终究也没找到教语文和学语文的出路。最后,只有让自己的生命在“蜡烛”似的销毁中流泪――因为始终照亮不了自己的内心,也照亮不了别人前头未知的路。这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探讨教什么的问题,其实就是探讨学什么的问题。学生学什么最管用最有价值,我们就教什么。不同年龄、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对小说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材施教”,是认识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方法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是实践论。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是最地道的教什么策略。

第一,要教他们了解一点阅读的原理。

阅读实践告诉我们:你阅读的文本是作者的创作思想、艺术和写作思路的呈现。文本本身有它的逻辑思路。如果你阅读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话,你的阅读思路将和作者写作思路在做同步同轨的思维运动。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强调写作时“意要称物,文要逮意”。他揭示了写作的双重转化规律:“物”――“意”――“文”。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是我们的视觉准确地捕捉阅读文本的信息,然后把我们大脑判断辨别理解得到的阅读之“意”,去“逮”作者的创作之“意”,最后再联想作者所表现的生活现实之“物”,悟出作者从原生态生活中提炼榨取出来的“汁液”,即创作初衷(小学叫“中心思想”,中学叫“主题”)。其实,我们说的阅读活动是在做作者写作活动的反向思维运动。其思维流程是:“文”――“意”――“物”。

第二、要教给学生认识什么是小说。

1.小说是文学作品,是艺术的范畴。“文学就是人学”,艺术的就是美的。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熏陶人,感染人,影响人。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哪怕只有那么一瞬间的创造美的冲动。因此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一定要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固有的生活经验(创作背景)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去美美的读,美美的感受、美美的体验,而不能把教师公式化的语言、教参的语言定律强加给学生,代替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感悟。

2.小说是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言为心声”。小说的语言不外乎“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两种。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文本语言,揣摩小说语言的表现艺术,感受艺术形象的同时,还要进入作者和人物的内心去作一番设身处地的考量和探究。

3.小说是叙事性的作品,有明晰的叙事线索,完整的故事情节。因此引导学生读小说,首要的问题是读,通过读,引导学生弄清小说的叙事线索,梳理情节发展的脉络,为理解小说的主题作铺垫。

4.小说是写人的作品,人的活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赖以生活的自然空间,人物生活的背景决定人的思想、性格和智慧。因此对小说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要有必要的补充和交代,人是社会的人,物是社会的物。人物的性格、思想、情趣必然烙印有社会的印记。知人论世、一分为二既是辩证法又是方法论。温总理2009年9月4日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听《芦花荡》这课后进行了评课。他说教师没有介绍作者及其背景很遗憾:“孙犁是河北安平人,他一直在白洋淀一带生活,1937年参加抗日,所以他才能写出像《芦花荡》和《荷花淀》这样的文章。讲作者的经历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作品源于生活。孙犁于1937年冬参加抗日工作以后,到过延安,然后陆续发表了反映冀别是白洋淀地区的优秀短篇小说,其中像《荷花淀》《芦花荡》都受到好评。”总理语言很平静,但平静之中蕴涵着冷静的教诲。我们语文老师也应该思考:语文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笔者认为,不外乎教会学生学文――学用汉语准确的表达思想感情;学人――学做一个有智商、有情商、有修养、有科学素质、有生活品位的健全的现代人,做一个热爱汉语语言,具有汉民族风格和人格的地球人。语文教学必须着眼生活,必须治本。

5.小说是写人的艺术作品,艺术重在真实和感人,环境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是小说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尺。因此引导学生读懂环境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怎样使环境典型,怎样使人物典型既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又是小说教学的难点。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编了《小说妙喻八字歌》来引导学生感知小说。用语地道,对学生认识小说,读小说,写叙事文很有帮助。人物是小说的心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外貌是性格的牌子,神态是习惯的孩子。表情是心灵的影子,语言是心灵的镜子。行动是心灵的仆人,心理是行动的导游,景物是心情的伴娘。情节是生活的浓缩,环境是人物的舞台。线索是小说的中枢,细节是小说的血肉。结构是小说的筋骨,主题是小说的魂魄,小说是生活的使者。

策略之二:小说怎么教的策略

用一句话概括:打造平等对话的阅读磁场,捕捉三维对话的“话题核”。什么是对话?对话是一种语言交流。平时,我们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说话就是对话,其实不然。请看下面这个例子:小明起床后,漱洗完毕,和妈妈一起吃早饭。他咬了一口鲜美的包子,兴致勃勃地告诉妈妈:“今天我的同桌小华过生日,我已经为他准备了一份生日卡,不知道其他同学会给她什么礼物?”妈妈看着儿子嘴里塞得满满的包子说:“吃东西说话当心噎着,时间不早了,抓紧吃完。”乍一看,小明和妈妈是在一起交流“对话”。但仔细推敲,我们发现两个人的谈话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的:小明的话题是同学的生日,妈妈的话题是担心小明吃包子噎着。由此看来,对话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它是双边或多边的;有着共同关心的话题;一方的说话内容必能引起另一方或多方的交流反馈。

对话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对话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交际活动的基本方式。而在我国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缺乏对话的。所谓对话教育,是在反思传统的灌输教育和现代的园丁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以“教师为中心”,只要“教师表演”,只有“尖子生观看”,而把其余的大批学生当作“处理品”的灌输教育,已经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成了一种被动而痛苦的事情。园丁教育虽然在挖掘儿童潜质,鼓励个性发展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却被“自然、自我、自主、自由”的发展模式紧紧束缚着手脚,“只看树木,不见森林”,“自主”有余,“合作、探究”不足,整体发展、和谐发展欠缺。而对话教育则是一种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相互作用的途径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育。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对话的平台,通过心灵的碰撞,感觉自己正在接受新的教育,收获了新的东西。课堂对话教育因为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激励作用,使师生的身心在以文本为介质的联系中得到最大值的愉悦和长足的发展,而且也在对话造成的“边缘领域”获得了各自的创新和创见。

小说教学怎样实施三维对话策略?举《孤独之旅》(人教版九上语文教材)的教学课例说明。教学流程简介如下。

1.走进文本,追寻话题之“核”:踏上杜小康的孤独心路。第一步,学生听录音,边听边画出10处描写杜小康走出孤独心理的句子。师生一起归纳总结。(略)话题核:孤独之旅。话题训练点:环境描写衬托心理描写。第二步,话题设计:跳读课文,找出描写鸭群、芦荡、风雨的句子,想想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2.探究文本,扣紧话题之“扣”:品味孤独,在孤独中成长。话题设计:结合杜小康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研讨与练习一)

3.拓展文本,构建“三维对话”阅读磁场:体验孤独,诉说孤独之音。话题设计:之一,孤独之旅,其实是杜小康经历牧鸭的成长之旅。你最想说的一句心里话是什么?能否对小说中的人物作点评价?(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把握)之二,环境弄人,环境也造就人。杜小康和我们年龄相当,他的孤独心路旅程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和感受?之三,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学习课文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的写法,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课例简评:教师在研讨与练习三原有字句的基础上,增补了“学习课文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的写法”这条要求,把握住了编者的意图,明确了训练目标,让学生学有法,仿有例,练有效。“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把例子用足,用活,用好,却不那么简单,必须在透析例子的前提下整活例子,有时还要改编例子,修补例子。基于此种认识,笔者没有追时髦,宣扬“四维对话”的论调。如果过分的强调学生与编者的对话,岂不束缚了读者阅读文本的语文思维?语文教学的对话应该必须是这样的:备课环节:教师――编者――学生;课堂环节:文本作者――教师――学生;作业环节:编者――教师――学生――文本。本文探讨的是课堂教学环节,所以,议题的重心放在“文本――教师――学生”三维对话这个层面上。

课堂上,教师成了教与学的媒介,学生的兄长。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到“话题核”后,相机抛出的话题,在学生心灵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共振,沟通了文本与学生的对话渠道,把编者的教学意图延伸拓展于学生的生活之中进行操练,以求得教与学的最大值。实际上,达成了编者、作者、教师、学生的四维对话磁场效应。如出水之芙蓉,不着半点修饰,就让学生带着自己原生态的生活,原生态的感情参与到一种文本再创造的艺术创作活动中去了。探究其阅读教学的心理过程应该是这样的:静静地忘我地走进文本(感性的纯纯地读)――跳出文本找回自我(理性的痴痴地想)――联想生活奏响和弦(诗意的心心相印地品)――激扬文字一吐为快(全身心的美美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