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作家

中国作家

中国作家

中国作家范文第1篇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摘 要:针对国家审计工作,介绍了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内涵,探讨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国家审计来保证运行国家的权力,来保持社会的稳定,国家审计是一种由国家审计实施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的宗旨,要服从于国家治理要求;是防腐倡廉的措施,也是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因此,国家治理需要通过审计来保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要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利用国家审计,推动国家的治理,在国家审计的监督下不断完善,保证小康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 :国家治理;防腐倡廉;小康社会;国家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098-02

国家审计是国家的治理的保证,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依靠国家审计工作的开展,它是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意图,也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发展保驾护航,在市场经济发生变迁的过程中,必然引起国家治理的新诉求。国家审计是一种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法定,其制度安排服从于国家治理的总体要求,在新形势下,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内涵

“治理”一词运用广泛,但至今学界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定义,被认为比较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定义,来自于“全球治理委员会”的界定,治理一词是在1995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治理关系到各种个人和机构的利益,由于利益就会出现矛盾,因此,治理关系着共同事务的诸多总和。它可以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通过治理得到协调,也可以通过治理,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这包括利用国家权力来破迫使人们服从制度和规则,这种制度和规则,也包括那种人们已经认同的规范理念,国家治理,需要利用国家审计,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发展进行控制,也可以利用审计来管理和提供服务,这样,才可以在国家的治理中,确保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小康社会的远景规划。显然,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这一命题属于上层建筑领域,通过国家治理的手段,通过改革现有国家管理系统,以此保障这个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而不是眼前利益。国家治理的实现,需要政府、市场和公民共同的努力,这是社会在国家系统中运行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运行模式,是一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安排。

国家的治理需要的是结果,这种结果的实现,需要利用审计的手段才能得以保证。因此,审计工作是国家治理的权力,国家治理通过审计工作,实施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也是参与管理和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同时,又要促使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得到高速的发展,达到“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权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保证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

显然,对国家治理手段而言,一方面,需要国家在治理过程中,不断的来完善运行机制,在治理过程中得到完善;另一方面,治理的目标也会不断的发展变化,其变化规律要符合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审计工作的保证,来改善国家的正常运行,使审计工作在不断的完善中,保证国家治理的运行机制。需要指出,治理还包含有管理方面的含义,管理具有二重性,即它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这是一种不可调和的属性,尽管管理、统治是它的自然属性,但这种属性是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的利益实现,就要巩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地位,这是已被实践证实的真理,只有共产党才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光明,实现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

二、国家审计与国家审计的特点

(一)国家审计的组织机构是独立的刚将部门。从审计机构看,我国审计体系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组成部分。其中国家审计是主体,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不隶属于其他机构;从经济上来看,国家审计的审计经费是独立的,是为由各级政府的监督工作服务的。

(二)国家审计工作的专业性较强。这是国家审计工作的专业属性,国家审计工作只有确立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学科专业地位,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特殊的技术方法,才能完成国家审计任务,显然,国家审计工作的实施是一种专家行为。

(三)国家审计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因为被审计单位必须无条件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对于部门或单位,必需无条件的主动、自觉的执行国家审计机关的决定,对于拒不执行的单位和个人,国家审计机关可以采取法律的手段,采取强制的措施,保证审计结果的顺利执行。

(四)国家审计工作,具有综合性特点。他可以体现在对国家经济社会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也可以对国有资产和资源利用管理的监督。通过国家审计工作,可以通过采集每一个经济单位,行业领域,的经济数据信息,从宏观控制经济的发展。

三、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具体作用

(一)促进宏观经济落实,强化问责和责任追究机制。国家治理的正常运转,可以确保党和国家的政令畅通,国家审计需要对各种经济信息进行验证鉴别和筛选,这样就可以判明经济信息的可靠程度,达到可以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真实可靠的经济信息。对公共财政体制完善问题和重大基础设施的绩效问题、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等方面的审计,能及时发现和反映各项政策措施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强化问责和责任追究机制,促进政策措施的坚决落实。

(二)查处违法违规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腐败具有历史的根源,但他的利用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这意味着公共权力会发生异化,这一点是国家治理中最严重的威胁之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取得巨大的成绩,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也是非常严峻,这是国家审计工作的重点,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三)推动经济发展的深化改革。国家审计工作要推动经济发展,就要在揭露经济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这样才能揭示当前体制性障碍,才能完善解决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的漏洞问题,揭示腐败问题从现象到本质的实质,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层次分析,提出改革体制,这样才能够健全法制、规范机制、强化管理,加快促进完善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制度,保证深化改革,使经济社会的运行质量和绩效得到保证。

(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这是国家治理的首要任务,也是治理体系各部门的职责。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自成立之日起,就依法独立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密切关注国家安全。有效的国家审计,关系到国家重大经济利益、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国家审计要从制度体制上向决策部门反馈信息、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建议,从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作用。

(五)国家审计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国家审计可以发挥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围绕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责任履行的制度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加强对现行法规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查找制度和管理中的问题,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国家的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最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新时期,国家审计必须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创新,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的理念,这样,才能通过审计的理念创新、审计的机制创新、审计的方式创新和审计的管理创新,来适应国家治理需要,推动国家防腐倡廉的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

[2] 陈英姿.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作用研究[J].审计研究2012(4).

[3] 李海云.议如何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1).

中国作家范文第2篇

今年2月份,彼得・赫斯勒的新书《寻路中国》在亚马逊书店出售,写的是高速公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996年,赫斯勒来到了涪陵。如果不是当地出产榨菜,一般中国人都不会知道这个名字生僻的重庆区县。这个剑桥大学文学系毕业的美国人很喜欢涪陵,他到涪陵师范学院“支教”,学生多数是农民的孩子,学校离农田很近,在涪陵可以细微地观察到中国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有点封闭的山区小城,作为城里仅有的两个外国人之一,他实在没有理由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必须跟中国人接触,学中文,了解中国社会。甚至,他尝试着与“狭隘的国家主义者”交往,学着尊敬他们的品德。

1996年到2004年之间,赫斯勒生活在中国,飞速变化中的中国成为他写作的素材。他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他的写作因此而变得更有意义。

从江城到高速公路

上世纪g0年代末的中国正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化,敏感的赫斯勒在他的第一部小说《江城》中总结道:“中国的语言就像它的人民,懂得随着政治风向转变。”

涪陵师范学院现在已改名为长江师范学院,每学期会有“彼得・赫斯勒作品朗诵比赛”,在校方看来,“《江城》的出版发行也对涪陵和涪陵师范学院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与中国人近距离相处了8年,赫斯勒总结道:“我经常能发现,未受教育的中国人与外国人相处起来更少一些问题。”比如,他与北京郊县三岔口村的房东就相处得很好。

2D04年,在他为《纽约客》所写的《幼儿园》中,详细地描写了与敏感的知识阶层打交道的困难。房东的儿子魏佳因为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住进了北京的一家医院,赫斯勒第一次与中国的医院和医生正面打交道。赫斯勒回忆当时的情境时说:“我想要确认魏佳输入的是清洁的血液。但是医生却十分粗鲁,难以沟通。他们对于一个外国人问这类问题十分敏感。他们知道我对于血液供应的疑惑,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外国人看低中国的一个典型姿态。”

赫斯勒强调:“我的确心存怀疑,但这主要是因为那段时间中国的血液供应确实不太安全。我并不是想批评中国或者使中国看起来很糟,我只是希望尽我之力能给魏佳最好的治疗。但是医院的医生并不这么看我,他们觉得我是一个看不起中国的老外。另一方面,就像很多城市人那样,他们也看不起魏佳的农民父亲。”

对于丑化中国这类事情,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总是会很敏感,他们不想外国人俯视他们的国家。赫斯勒说自己意识到了这一点,这让他感觉到某种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至今回忆起来还会像鱼刺卡在嗓子里一样令人难受。在面对我们这个来自中国的采访,赫斯勒依然保持谨慎,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解释自己的出发点,反复强调他作为房东朋友的身份。

其实,不用他再三说明,在《幼儿园》中,我们也的确能够体会到他与这家人的情谊。医院不允许父亲陪宿,于是住在北京郊县的母亲花三个小时赶来医院,为此赫斯勒有点感情用事地说,“中国的医院以折磨农民为乐”。

赫斯勒在中国期间。对中国的工业小城镇发生了兴趣。目前的三部小说都是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主题的。温州到金华的高速公路贯通后,赫斯勒在浙江做了一个长途旅行,从温州租了一辆车――他在中国拿了驾照一一沿着新修的公路开,沿路拜访了很多小镇。“其中丽水是我最感兴趣的,它不大也不小,刚好那里在新建一个开发区。”对浙江工业城镇的关注中,显出了《寻路中国》雏形――高速公路对于中国城镇发展的影响。

最初赫斯勒在丽水停留了一个礼拜,跟人聊天,试着了解丽水,遇到了两家正要开工的小工厂,看着他们安装机器、聘请工人。后来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将生意慢慢做起来。两年中,赫斯勒在丽水断断续续待了有三个月。他也关注了丽水发展的其他方面,比如房地产、油画工业、附近新建的大坝。然后便有了《国家地理》上的《即时城市》,今年《纽约客》上的《中国的巴比桑》。这差不多便是赫斯勒的工作方式,将自己融入写作对象,而不是仅仅做一个旁观者。

赫斯勒式的纪实

为《时代》杂志所写的《改变的历程》中,他讲述了2002年秋回到涪陵的若干经验。他--与在涪陵支教时曾“约会”过的唯一一个人重逢,这个叫钱曼丽的银行职员已是一个两岁大的孩子的母亲,她总是不停地感叹自己比以前胖了。于是他便陷入了作家的另一个两难境地:当你笔下的一个人胖了你该怎么办?事实上,赫斯勒对付这类棘手问题的能力还算是不错。他不停地说:“你看上去棒极了。”一一很好地回避了胖瘦问题。

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赫斯勒以一个文字工作者的身份与记者交流写作经验,他说:“记者的问题是,他们的写作总是不那么好。传统新闻写作会有很多限制。比如,编辑不会让你开口说‘我’,通常美国报纸是不能用第一人称的。在我看来,这限制了作者的表达,比如在中国,人们对于我这个外国人的反应是很--不同的,如果我不能用第一人称表达,我就很难准确地传达出这种差异。许多幽默感是来自于第A称的运用。”

彼得・赫斯勒深受盛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纪实小说的影响。他说自己尝试跟随的小说家是John MePhee、Gay Talese、Joan Didion和Traey Kidder。其中John McPhee是他在剑桥时的老师,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写作的走向。lTohn MePhee也是个将旅行见闻作为写作素材的作家,最早为《时代》杂志写稿,与《纽约客》也有长期合作。1999年,McPhee获得了普利策奖。在美国,McPhee最受欢迎的小说是《深入内陆》(coming into the Country),在这部讲述阿拉斯加的小说中,我们可以了解采矿的知识和技术、年轻的阿拉斯加酋长、定居者坚强不屈的故事,平凡的人被非凡的梦想征服。该书也是纪实小说的典型代表。

赫斯勒对于纪实小说的理解是;“结构、语调、故事线都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小说技巧,但是并不编造事实。”连人名都不会改变,唯一的例外出现在《甲骨:一次穿越中国过去和现在的旅程》中,为了保护当事人而改变了书中维吾尔族青年的名字,还在文别向读者说明。

就在《寻路中国》出版之前,被称为时速最快的武广铁路建成通车,接下来的中国似乎将要跨入高速铁路时代。中国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而《寻路中国》仍在思考高速公路对于中国人发展的意义,赫斯勒的观察似乎已经赶不上中国的发展了。他感叹中国发展速度太快:“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如果不选择经常性的改变,就得选择贫穷、恶劣的道路和慢船。”(《江城》)

赫斯勒其实并不满足于做一个“中国”作家。一年之后,他和妻子将会去中东,学习阿拉伯语并书写那里的世界。他说:“作为一个作家,你需要不断迎接新的主题和新的挑战。这意味着我将学习新的技巧,不管将来是否回到中国,这方面的技巧对我是有用的。”如果可能,他或许将在七年之后回到中国。“在北京的三岔口村依然有我的房子,我与那里的人保持着联系。中国对我来说是很重要,将来依然如此。”

我逗留的地方都是有意义的

《新周刊》:你在中国待了很多年,接下来又将去中东,是什么吸引你不断迁徙呢?彼得・赫斯勒:对陌生的地方,我有一种求知欲,但又不太喜欢经常旅行。某种程度上,不停地跑是肤浅的,我逗留的地方都是具有某种意义的。我之所以喜欢住在中国,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国家在这个时代是具有意义的,这让我的写作本身对这个世界、时代也是有用的。这也是我接下来要去中东的原因,因为那也是个重要的地方。

《新周刊》:你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写作对象?

彼得・赫斯勒:在一个地方花很多时间,比如我在两年内去了十多次浙江丽水,了解当地人,与他们建立关系,让他们信任你、了解你。这样才能观察那些具体而微的变化,旧社区推平,新的社区被建立,这与当地人交谈一样重要。

《新周刊》:为什么耍离开中国,或者说结束对中国的写作?

彼得・赫斯勒:主要是我的工作,当我完成第三本书一本书构成三部曲――对我来说就是个自然的停顿。我不想重复做相同的事情。当然,离开中国也有个人的原因,我已经离开美国15年了,需要花一些时间待在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远离一下城市。(彼得・赫斯勒目前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小镇)

中国作家范文第3篇

中国作家大部分是不会承认己不如人的,可能有鲁迅所说的“国民劣根性”在作祟。这从每次诺贝尔文学奖颁布后,国内作家气急败坏的反映就可看出。在他们看来,这一奖项似乎不是为中国设立的――西方对中国文化不了解。

这显然是在为自己开脱,因为从目前中国文坛来看,的确没有这样的扛鼎人物,即使是贾平凹、实、莫言、韩少功、张承志,都还无力承载这样一种荣誉。大江健三郎曾经赞过莫言,得知大江健三郎访华,莫言说,“如果受到邀请,我将回避与大江健三郎见面,因为我不具备与他对话的资格。”

中国作家的作品存在两个致命缺点,其一是缺乏人文主义关怀。翻开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会发现一个规律,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有对丑恶的谴责,有对卑微的怜悯等。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米勒,颁奖词这样说:米勒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同样,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她的作品主题经常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女人生来就被塑造、被忽视。颁奖词这样评价她,“她经常用非凡的语言,对社会上各种陈腐现象以及禁锢力进行荒诞不经的揭示和抨击。”

从历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来看,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数着力小人物、小事件、小地方,但却有很强的时代性以及宽泛的代表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家耐得住寂寞,能够在写作方向以及题材上坚持多年甚至几十年不动摇。

中国作家的另一个缺陷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小。中国作家写故事很有一套,比如余华、王蒙、池莉等人,他们写故事很酣畅淋漓,但看多了就会觉得,他们几乎把故事写完了,百分之百呈现在读者面前,没有留下可想象的空间。这种代替读者思考的文学作品,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

文学作品鼓励“合理误读”,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被允许的。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读者有自己的思考,让读者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将他们的想法带到作品中去,对作品进行解构再创造。因此,对同一文本的阅读,读者的阅读结果不尽相同。

譬如,歌德的作品缘何成就高,是因为他的作品含有更多“未解”因素,留给读者去解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也很能说明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他的高妙之处,也是他的作品能流芳千古的主要原因。

结合中国现代作家来说,他们喜欢将故事和盘托出,事件和文字传递的意义是单一的,读者看这类作品可以一日十行,并不影响阅读效果。比如80后作家郭敬明和韩寒,他们的语言天赋的确不俗,作品也很畅销,但却不能让人回味,也没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文本的背后,总有作者的意义存在,而这个作者的意义是多元的。”遗憾的是,在国内的文学作品中,很少看到这一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其他元素都是固化的。

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在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及“冰山原则”,他认为:“冰山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故事传达给读者的就是“八分之一”,剩下的“八分之七”则是思想性的东西,需要读者的再思考。在《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的雪》等作品中,他很好实践了“冰山原则”,做到“越少,就越多”。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认为,将人的心理划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大家平时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

中国作家范文第4篇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农业合作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农业合作有很多便利条件。双方地理毗邻,共同边界3000余公里,公路、铁路、口岸等基础设施完善,开展合作交通条件便利。中亚国家在粮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农业上拥有比较优势,但资金短缺,急需外国投资扩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而中国在资金和先进技术上拥有较大优势,双方开展合作具有客观基础,可以各取所需,实现互利共赢。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中哈联合防治蝗虫灾害合作富有成效,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开通工作正加紧推进。中方企业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在塔吉克斯坦落成,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普及工作得到了塔政府和民众的高度好评。中乌、中塔成立了农业合作机制,为指导规划双方农业合作搭建起良好平台。中土两国农业合作潜力很大,前景十分广阔。同时,也要看到,与其他领域合作相比,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农业贸易占双方总贸易量比重偏低,产品结构单一,相互投资规模不大。这与双方高水平的政治关系不相称。要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快速发展,双方有必要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改善贸易结构,扩大贸易规模。当前双方农业贸易仍以初级农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影响了贸易规模扩大。双方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和贸易,鼓励双方企业利用本国优势,打造出口名牌产品。同时,随着绿色食品、健康饮食潮流的兴起,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反季节农业、开发中高端农产品市场是未来双方农业合作的主要方向。

二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农业合作投资大,回收周期长,仅依靠企业单独投入难有收效,政府支持非常重要。双方农业部门应加强交流合作,研究成立专门的农业合作基金,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那些规模大、投资多、回报周期长的基础性农业合作项目,为双方企业合作铺路搭台。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一些中亚国家农业生产仍以粗放式为主,平均产量低,资源消耗大,在现有条件下增产压力大。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在农作物育种、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农业集约化生产等方面拥有技术优势。双方可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机构交流、人员培训、联合种植、优良品种采集和培育等领域合作,特别是推动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建设,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中亚国家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是深挖地方合作潜力。中国与中亚国家结有多对友好省州,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为双方企业合作牵线搭桥,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中哈、中吉毗邻地区合作的全面开展,双方农业合作将展现出更大发展潜力。

中国作家范文第5篇

我的家乡——古溪,是一座美丽婀娜的城市。在这座多姿多彩的城市里,充满了幸福、充满了快乐……

这一切还得归功于“党的十七大召开”呢!

听!“呼~”“呼~”随着一阵清风细雨向我们的家乡飘来,“党的十七大召开”也随之而来。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我们家乡筹集资金,修建了一条“绿心路”。这条路就如同长龙一般,两旁群山环绕、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它成为了我们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久,“绿心路”上又修建了两条“绿心环线”,这两条环线坐落在一座座大山间。来到这里,我们便能体会到一个字——“绿”。远处的树,是一种淡淡的绿,绿得模模糊糊,若隐若现,在大雨的洗礼下,树——显得清新美丽,像一位小姑娘,柔情似水。远处的山,是一种浓浓的绿,绿得模模糊糊,明亮耀眼,在太阳的照射下,山——显得生机勃勃,像一位小伙子,热情似火。但这些绿色并非绿得无一杂色。它参杂着五颜六色的小花朵,小野果。使这份绿色更加多姿多彩……

在空闲的时候,与家人相约,一起来到“绿心路”,或是散步,或是赛跑,或是骑几辆单车,一起欣赏一路上的美景吧!来到这里我们的心灵似乎也得到了洗荡一般,空空的,只装下了一路的美景……

看看我们眼前的道路,想想从前的生活。其实,这路就如同我们的生活,崎岖的小路变成了宽敞的道路,我们的生活也从坎坎坷坷变得甜蜜美好。放眼望去,这“绿心路”长得不见首尾,还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从这条路上,我似乎看到了家乡的繁荣与美丽……

啊!我怎能不说家乡美?

随着公鸡的鸣叫,人们开始了新的一天。老人买菜,大人上班,孩子读书。人们都乐此不疲。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走进了学校:悦耳的朗朗读书声向四处飘散。“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萦绕在我们的耳畔。大人们辛勤地工作:敲打键盘的声音、扫把发出的“簌簌”声和那导游的解说声……如同一首悠扬动听的“工作进行曲”。老人们乐呵呵提着菜篮子买菜:一阵阵笑声在菜市场上空回荡,和谐而又动听……自从过上了小康生活,大家的日子就越来越幸福了……

“滴答”,“滴答”时间匆匆地溜走了。傍晚,黄昏呼唤着人们回家。大家围在饭桌前,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这一天中的欢乐。这时一丝丝幸福、一丝丝愉悦悄悄地爬着,爬上了人们的心头,这是一丝丝无法用语言来描绘的味道……

看看街道旁的一座座高楼大厦,棚改居民也搬进了新家,他们住在高高的楼房里,凝望着美丽的家乡——**,甜甜地笑了。望望远处全新的教学楼,孩子们都笑了,那对可爱的小酒窝里写满了他们的幸福与快乐。瞧瞧餐桌上丰盛美味的饭菜,人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一边会心的微笑,一位老人捋了捋胡须,轻轻地翘起了嘴唇,此时此刻,人们想表达的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我的家乡真美!

再想想从前的生活。其实,这高楼、这学校、这饭菜……就如同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啊!我怎能不说家乡美?

风,拂醒了活泼的风铃,雨抚动了欢乐的琴弦,我唱响了心中的赞歌,为您——我的祖国,我的党。一路走来,一切尘埃都掩盖不了您现实的光辉,路途艰难也阻挡不了您前进的步伐。您成功地帮助许多家庭走向富裕,带给每一个角落光明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