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生寓言

人生寓言

人生寓言

人生寓言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银城故事》,历史,人生

“在对那些漏洞百出、自相矛盾的历史文献丧失了信心之后,我决定,让大清宣统二年、西元1910年秋天的银溪涨满性感的河水,无动于衷地穿过城市,把心慌意乱的银城留在四面围攻的困境之中。”尽管李锐在题记中特别强调了自己创作中的历史意识,但还是“人”取代历史成为《银城故事》的中心问题。《银城故事》更像一个寓言,一个对人的存在关注和表现的寓言。

小说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用一句唐诗做每章的标题《银城故事》,合起来即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方面这首诗和银城暴动的信号有关,同时,《银城故事》也用了《凉州词》的诗意,诗中那种极富有历史感的孤寂与苍凉、悠远及茫然都不动声色的揉进了小说的叙述之中,作者在这种悲凉无奈的情绪伴随下开始了历史追问。《银城故事》叙述的起始点是1910年中秋节后即农历八月十六发生于银城的知府被刺案论文格式模板。各种各样的人物——革命党人、平民百姓、绿营老兵、盐业商贾、揭竿农民纷纷卷入这场历史的叙述之中,旺财以及他的生活,聂芹轩、欧阳朗云和刘氏兄弟,桐岭关的农民义军和新军的恩怨,所有的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立体的银城。这些千姿百态的人物所作所为,那种生命坠入永远黑暗冰冷的寂灭的过程,那种陷入无奈与决绝后的精神困境,无论他是谁《银城故事》,无论他的生存际遇如何,都如同“心慌意乱的银城留在四面围攻的困境之中”。设想中的银城暴动有着详尽周密的行动方案,但这一切都由于一个偶然的因素被完全打破了,欧阳朗云带着鲜明的个人意气色彩的对知府袁大人的意外刺杀打乱了整个的起义计划。于是,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的行动都陷入了一种难以摆脱又极其尴尬的生存困境之中。《银城故事》因此在对人生的关照上达到了一种哲学的深度:对人存在的关注与表现。

《银城故事》是一个并不轻松的寓言。关于人生的选择与承担,关于存在的无奈与荒诞在银城故事中流淌出来。小说中所有的人物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由于环境和个人的原因,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曾得到自己想要的。欧阳朗云是越南的富家子弟,来到日本求学,然而他主要的精力是学习制造炸药,准备回国搞暗杀闹革命。作为革命者的欧阳朗云成功地实现了暗杀,但是他实在无法忍受每天都要有三个无辜的生命因为自己的鲁莽行为而被处死,当他抱着以求速死的决心去自首,但必死的决心却不能忍受聂芹轩的酷刑折磨。于是,事情的发展背离了欧阳朗云的初衷《银城故事》,一次进入辉煌历史的机会被欧阳朗云的自首给打破了,革命者成为出卖暴动的自首者,成功的暗杀却打乱甚至破坏了整个起义计划。个人性格的作用和偶然事件的契入使一切变得荒诞不堪,欧阳朗云把自己置入一种及其尴尬的境遇的同时,银城以及银城的故事也被裹挟着不由自主的陷入某种纠缠不清的生活泥淖之中。刘兰亭因无力承受内心无以复加的内疚而开枪自杀论文格式模板。而新军官带刘振武踌躇满志地要完成自己的革命任务,在他进入银城的同时,也目睹了自己的失败。这种失败,似乎是已经注定了的,带着宿命的因素。刘振武的新军纵然训练有素,但仍不是老谋深算的聂芹轩的对手,当日救他的银城成了无底的深渊要将他埋没。刘振武再次流亡,远走高飞。就在这个时候,命运仿佛和他开了一个玩笑,等候他的结局也变得荒诞起来:义军首领岳天义的儿子岳新军用一把匕首捅进了他的胸膛。刘振武无意并无奈地杀死了自己的亲父兄并最终死在自己亲哥哥的手中,一个坚决的革命党人被一把意外的匕首截断了人生。一个小小的偶然《银城故事》,宣告了银城起义的最后结束。银城巨富刘三公一心使自己的家族有更大更好的发展,送子留洋和新式教育,其根本的着眼点无不在此。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革命理论的影响。为了挽救整个的家族,刘三公费尽心机和聂芹轩周旋,岂料最后所得到的还是两个儿子的死于非命。到这时候,刘三公才意识到:“我那里就想到银子再多也买不来天命?我们敦睦堂明明是在劫难逃,我是救子心切,居然老眼昏花误算了天命……”“在忧心如焚的绝境中,刘三公煎熬出满头白发,猛然间变成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当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在披红挂彩的新牛王前跪下去时,这留下来的一切,是那样分明而冷漠地在提醒着留不下来的生命的悲哀。这是造化弄人,命运无常的悲哀,是生命屈从于造化和无常所带来的悲哀论文格式模板。聂芹轩本来是一位要被裁汰的清兵巡防营千总,突如其来的银城暴动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升迁《银城故事》,但这不仅未让聂芹轩喜上眉梢,反而让他顿生末世遗臣的悲凉,因为他深深地意识到“大清朝这匹有老有病的瘦马,早晚要倒毙在路上,早晚要被这遍地涌来的蝼蚁们啃的连骨头也剩不下。”尽管他成功地识破了革命党的企图,尽管他果断成功地瓦解了银城暴动,但他无力也不可能挽救自己和整个的旧王朝必然没落的命运。自己费尽心机拯救的却是一个实质上已经不可救药的溃烂躯体,这动机与结果的悖反为聂芹轩的命运涂上一抹荒诞的色彩,当一个人的命运变得荒诞时,也是其人生最大的悲剧所在。这些人物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自己行为动机的反面,在时代的面前,每个人的行动都从属于自己的选择,但没有一个人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承担,现实结果和主观意图的巨大反差强烈的凸现了命运的悲剧意味。个人命运在时代剧变中被碾的粉碎,陷入一种无奈而尴尬的困难境遇。

而困境的存在与作用《银城故事》,也并非仅仅与这些和革命有着重大关联的人物相关。仅有十三万字的《银城故事》之所以显得复杂、厚实而凝重,是因为在革命的这条线索之外,李锐还铺叙了银城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秀山次郎、秀山芳子这一对日本兄妹的故事。不管政治风云如何变幻,不管革命党和聂芹轩在二十世纪初银城的历史舞台上如何斗个你死我活,银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洪流依然在按着自身的秩序与节奏照常进行着。牛屎客旺财是一个独立于正统历史叙述之外的人物,在银城他们按惯性生活,而不是理想。不管革命还是反革命,不管谁的脑袋被砍掉了,只要不是自己的,他们就这样安安稳稳的活着,照样的男婚女嫁,照样的为生计奔波操劳。在历史之外,一个人的幸福是非常简单的,旺财的幸福就是这样;在历史之内,这样的活着既是愚昧的又是悲哀的《银城故事》,尤其对于革命者来说。秀山次郎是以文明人的身份来到中国,他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文化猎奇的心态来观看支那以及支那人的命运,手中的相机在记录着他的欲望的同时,也在记录着中国的历史。秀山芳子不同于她的哥哥,中国的神秘、对欧阳朗云的爱恋使她对中国有着亲近的感情论文格式模板。然而,来自日本的秀山芳子却在中国的内陆城市中亲眼目睹了恋人的头颅被悬挂在城楼上,随风飘荡。悲壮的行为超过了爱情的渴求,意味着时代的剧变超越了个人的命运,个人命运的微不足道,也意味着一种超越了时代的悲剧。

作者在否定了“漏洞百出、自相矛盾的历史文献”后,银城故事以悲剧的结尾显示了他对历史的重新言说。还原历史情景中那些充满人性意味的生命历程,揭示历史中人的存在的困境,一种无终的困境,一种过去可能发生的,而如今仍可能发生的困境《银城故事》,构成了《银城故事》的某种隐喻或寓言。同时,以这些人物为主体的历史图景的发展演进因了人物的尴尬处境也显现出历史本身无疑逃避的尴尬困境。作者似乎竭力表明叙述者不介入的道德立场,无论是革命者、镇压革命者、农民起义军还是旺财及其叫化子都得到了平等的展示,这也表明了试图逃避图解历史的尴尬和试图回避对历史的道德判断的创作意图。

其实,银城和银城故事不过是一个假相或陷阱,作家的真实意图不过是把它作为一个背景来表现特定时空中灰色中国的一个灰色人群的生存状态。“历史”不再成为主题,而是人生之艰难与死之挣扎,生命的沦落和生命的顽强成了小说的主体与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银城故事”只是小说叙述的起因而不是叙述的结果,它可以被任何一个地点替换。“银城”只是一个临时性的短暂的命名,是一个漂泊的历史镜像,它随风飘逝,但不变的是那些人,那些关于人的一切。

参考文献:

1、王德威.历史的忧郁小说的内爆[J]读书, 2004,(04) .

2、王春林.智性视野中的历史景观——评李锐长篇小说《银城故事》[J]小说评论, 2002,(05) .

人生寓言范文第2篇

幸福人生的五个要素

有一个人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后,医生很难过地告知他“很不幸,从检查的结果看,您得了癌症。”

病人一点都不相信这个事实,认为这绝对不可能。他认真地说:“医生,我为了长寿,非常爱护自己,怎么会得这种病呢?我平时注意生活起居,从来都是早睡早起;我注意饮食,从来不会暴饮暴食,大鱼大肉;我注意节制,从不抽烟喝酒,沾染任何恶习;我注意锻炼身体,哪怕再不想运动也不能间断;为了心理健康,我从不对任何事计较,我从不渴望有什么成就,从来不和任何事情较劲儿,从不过于快乐也不过于悲伤,我甚至不曾狂热地追求过一个女人……我只是想长寿。”

医生听完了,却若有所思地问患者:“可如果是这样,你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故事哲理

人生幸福有五个要素:第一是事业成就;第二是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同事和领导;第三是和美温馨的家庭;第四是知心朋友;第五是健康的体魄。总之,人“活着”只是一切的基础,而不是一切的目的。当我们把二者本末倒置时,我们就会无聊,充满失落感,那又怎么能不得病呢?人活着,贵在有理想、希望和追求。

Story2 孤独的登山者

意志决定成功

有一个商人,他有三个儿子。有天,他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对他们说:“我有一个愿望,希望你们可以登上远处那座山。如果你们之中有谁能成功地征服它,我将把一生的事业交给他。”

不日,三个孩子打点行装上路了。一周后,第一个儿子回来了。他看上去精神饱满,容光焕发。老人对他说:“孩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儿子兴奋地对父亲说:“我看到山花烂漫,蝴蝶飞舞,落英缤纷,听到了溪水潺潺,鸟叫虫鸣……总之,那里简直美极了。”

父亲听完后,淡淡地对他说:“孩子,你的确走到了。可是,你只走到了山脚,并没有登上山顶。”

又过了一周,第二个儿子回来了。他看上去虽然有些劳累,可依然谈笑风生。父亲列儿子说:“孩子,你此行看到了什么?”

儿子自信地对父亲说:“我终于登上了山顶,那里草木丛生,虫兽欢鸣……总之,那里不错!”

父亲听完,点了点头说:“孩子,你的确登上了那座山。可是你只是到达了半山腰,还是没有登上山顶。”

一个月过去了,第三个儿子终于回来了。他看上去精疲力竭,面色苍白,两腮明显地陷下去,甚至衣服都已破损了,可他的目光依然炯炯有神。父亲心疼地看着儿子,说;“孩子,你这次旅行看到了什么?”

儿子疲惫地对父亲说:“我虽然登上了山顶,但什么都没有看到。到处是冷冷的岩石和瑟瑟的冷风,我只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

父亲欣慰地笑了,深情地对他说:“孩子,你是真的登上了山顶啊!其实山顶的风光并不比山脚和山腰美,但你所收获的东西又何止是征服了一座山,看到美景呢?相信有了你的勇气和执着,会发扬我这一生的事业!祝福你,孩子!”

果然,十年后,这家企业成了国际知名的卓越企业。

故事哲理

有时成功与失败只是一步之遥,关键要看你怎么去面对黎明前的黑暗。“生存,还是毁灭”就看你自己的意志了。

story3 微软:先卖出去再说

用不完美的产品占领市场

在电子计算机发展的早期,市场上的产品以大型机为主。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PC机才开始快速发展。为了顺应这一潮流,1980年,大型机的主要厂商IBM开始推出自己的PC机。为了加快上市速度,IBM决定从外面采购操作系统安装在自己的个人电脑上。开始他们看重了拥有当时最先进操作系统CP/M的Disital Research公司,但是后者觉得IBM的PC机上市时间太仓促,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改进操作系统,因此拒绝了IBM的要求。这样,微软获得了这个大订单。可是比尔

盖茨同样没有时间开发新产品。于是,他走了个捷径,买下OP/M的克隆版本Q-DOIB,然后升级成MS-DOS,把它卖给IBM。此后,微软把MSDOS安装到其他跟BM兼容的机器上,如康柏,从而为日后成为世界第一大软件公司奠定了基础。

故事哲理

Digital Research公司由于过于追求完美,错过一个极好的机会。而盖茨不同,他只想先把软件卖出去,然后再慢慢加以改进。其实,微软的很多产品都是不完美的,所以微软网站上不断有各版本操作程序的补丁软件提供下载。但是,这种不完美并没有动摇微软在软件行业的地位。的确,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味追求完美就意味着迟缓僵化,就意味着落后于人。

story4 土著人在美国看电影

跨文化管理怎能想当然

一个非洲土著人在美国看电影,买了票之后,走进电影院。可是过了一会儿,他气呼呼地走出来又买了一张票,再次走进电影院。售票小姐觉得很奇怪,可还是卖给了他,结果过了一分钟,又见那个土著人暴怒地走向售票口:“再卖给我一张票!”这次小姐就问他:“你不是已经买了两张票吗,为什么还要再买?”土著人很生气地说:“我怎么知道!每次我一走进电影院,就会有一个小姐把我的票撕掉!”

故事哲理

人生寓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珍珠》

斯坦贝克

寓言化书写

作为美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斯坦倍克创作的最显著特点是始终与现实生活保持着密切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作品内在的巨大张力。在

很显然,奇诺一家始终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仿佛冥冥之中始终有一种邪恶神秘的力量在故意捉弄他们,与他们为敌,而他们只能被动地受其摆弄,一步步走向厄运。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奇诺的错误在于不肯放弃象征财富的珍珠,但悲剧的起因和结局完全是他所不能掌控的。在整部作品中,“家庭之歌”与“邪恶之歌”形成了极不和谐的双重奏,而“邪恶之歌”始终是主旋律。在这里,斯坦倍克还受到了印第安神话的深刻影响。在印第安神话中,尘世每五十二年是一个大轮回,在两次轮回间有五天是灾难日,人们必须闭门不出,举行各种避难仪式,而奇诺从发现珍珠到最后放弃珍珠,正好是五天。可见,奇诺一家的悲剧似乎是早就注定了的。对人的命运的不可把握性的探索,自古希腊悲剧以来,始终是西方文艺作品中着力表现的重

要主题。斯坦倍克同样高度关注人的生存境遇,特别是关注偶然因素对人的命运的重大影响,人面对命运的盲目与脆弱。《珍珠》中奇诺一家的遭遇,再次印证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同时表露了斯坦倍克的宿命论思想。

其次,揭示了物欲对人类精神的腐蚀,对人性的扭曲。上面的分析更多着眼于外部力量的因素,而从更深处考察,则不难发现主人公奇诺获取珍珠后的明显变化,也即是说,奇诺本人对珍珠的态度也是造成一家人灾祸的重要原因,要负相当的责任。在获得大珍珠前,奇诺并未有大奢望,对清苦但平静的生活是满足的,心地十分单纯。而一旦得到了大珍珠,奇诺的欲望迅速膨胀,原来潜伏的所有想法都变得可能了。当哥哥问奇诺“现在你成了个有钱的人,你想做什么”时,奇诺“朝着他的珍珠凝视着……灿烂的珠光里浮现出一些东西的图画”(345),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愿望,一是要在教堂举行婚礼,二是要买新衣服,三是买一支来复枪,四是要让儿子上学,成为一个上等人。在此时,奇诺早已忘记了要给孩子看病,他的追求远远超越了他的现实条件,以至于连自己也害怕起来。于是,在邻居们眼里,奇诺“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阵愚蠢的疯狂突然支配了他”(347),使奇诺失去了理性。当大夫问起珍珠的事,奇诺紧握住珍珠,听到耳朵里邪恶的歌和珍珠的音乐尖声地对唱着,奇诺预感到了灾难,但一点也不想放弃。斯坦倍克对人类的这种贪婪明显表示了警惕和反感,在小说中反讽性地写道:“据说人是永远不知足的,你给他们一样东西,他们又要另一样东西。其实这正是人类所具备的最伟大的才能之一,正是这种才能使人比那些对自己已有的东西感到满足的动物优越”(346)。并不是没有人看到这种贪欲必然带来的后果,当偷盗者第一次在夜晚进行袭击,将奇诺打得倒在地上,血流满脸,妻子胡安娜就警告丈夫:“这东西是邪恶的……这颗珍珠就像一桩罪恶!它会把我们毁掉的。”但“奇诺的脸一动不动,他的心和他的意志也不动摇”(357)。当奇诺洞悉了珍珠商都在骗他,带着珍珠回来,又与偷盗者发生了生死搏斗,从耳朵到下巴被割开一条又深又长的伤口,胡安娜再次恳求丈夫:“趁它没把我们毁掉以前,我们把它毁了吧。它是邪恶的,它是邪恶的。”而奇诺捶着拳头说“我要跟这东西斗争,我要战胜它,”“谁也不许把我们的好运气抢走”(372),而且从心里滋生出一种郁结的仇恨。胡安娜只好在夜晚偷偷把珍珠挖出跑向海边,准备扔掉,奇诺愤怒地一拳把妻子打倒,夺过了珍珠,这时的奇诺完全发了疯,“他的牙齿露在外面,他象蛇一样朝她咻咻地叫着”(374)。在又一场搏斗中,奇诺用刀杀死了抢劫者。胡安娜一直想法挽回一点旧日的安宁,找回一点没有捞到大珍珠之前的时光,而现在那种生活已经消逝,并且无法挽回了。他们的船被砸坏,房子被捣毁,地也被挖了,在逃亡开始时,胡安娜再次问奇诺:“你不肯放弃珍珠吗?”奇诺说:“这颗珍珠已经成了我的灵魂,如果我放弃它,我就要失去我的灵魂”(381)。在逃亡途中,奇诺凝视着珍珠,依旧不断地说“我们要在一个大教堂里举行婚礼”、“我们的儿子一定得念书”。最终,当儿子死去,当奇诺杀死了追杀者,他才彻底绝望,在绝望中清醒,带着来复枪和儿子的尸体,穿过城市,回到茅屋的海边,决然将珍珠扔回了大海。只有这时,在奇诺的眼里,珍珠才是邪恶的,灰黯而溃烂,象一个毒瘤。“珍珠”正是一种隐喻,美丽而邪恶,充满诱惑力,使人心智迷狂,丧失了本来的单纯宁静。

在一般作品中,表现对财富的贪婪以及所造成的恶果,涉及的主要是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或者商人和投机者。《珍珠》自然也涉及到骗子大夫、珍珠商人,甚至教堂的神父,包括追杀奇诺一家的人也是贪欲的受害者,但焦点始终集中在奇诺身上。斯坦倍克对底层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但并不因为同情而偏袒底层人民,或者廉价地加以歌颂,他同样将犀利的解剖刀指向地位低微的人们的灵魂,毫不留情地揭示出人性中不洁甚至病态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贪婪如何使他们脱离了正常状态,导致自我人格的分裂,不断走向扭曲与非理性的境地。这正是斯坦倍克超越一般作家的地方。奇诺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无可厚非,但在一次次的灾难和打击中,依旧执着于贪欲而不肯放弃,失掉了重回平静生活的机会,从而把自己推向了绝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奇诺一家的悲剧正是奇诺自己制造的。值得注意的是,贪婪财富的穷人并非奇诺一人,对珍珠的贪欲激发了一场盛大的狂欢式的集体想像:奇诺的邻居每天谈的都是关于珍珠的话题,并设想着如果自己得到了大珍珠会怎样,想过怎样的生活;奇诺捞到大珍珠的消息以极快的速度传遍城市,连乞丐也吃吃笑着等待施舍;当奇诺与邻居一离开家,全城就知道了奇诺要去卖珍珠。于是,“奇诺的珍珠进入了每人的梦想、思索、企图、计划、前途、希望、需要、欲念、饥渴……那消息搅动了城里的一种无比肮脏无比邪恶的东西……这个城的毒囊开始分泌毒液,城市便随着它的压力肿胀起来了”(345)。“肮脏”、“邪恶”、“毒液”正是对财富的贪婪所激发的疯狂与非理性。

《新约·马太福音》十三章中,耶稣对门徒说:天国就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珍珠,遇到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的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珍珠。斯坦倍克借用《圣经》中的寓言,将奇诺一家的命运与“珍珠”紧紧捆绑在一起,在得与失、执着与放弃之间,展示了主人公灵魂挣扎与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历程,极富启示意义,显示出作者对生活真实性的坚定追求,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与把握。其实,斯坦倍克后来的小说如《烦恼的冬天》等都对物欲扭曲人性的主题作了持久的关注与探讨。

第三,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对自然质朴的生活理想的追寻。斯坦倍克的作品大多以底层人民为描写对象,他们生存于社会的边缘,很少受到所谓“资本主义文明”的污染侵蚀,过着清贫但自然质朴的生活。《珍珠》里的奇诺一家是印第安人,印第安民族既古老又神秘,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生活准则。小说一开始便描绘了奇诺一家宁静朴素的生活,对家庭故园的深切依恋。这种生活状态造就了他们单纯而善良的心灵,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命观。譬如奇诺每天醒来都要去海边欣赏日出、倾听波涛的歌唱,与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亲密交谈,而一切都化为了心中的歌。小说写道:“奇诺的民族歌唱过一切发生或存在的事物。他们给鱼作过歌,给愤怒的海和平静的海作过歌,给光明和黑暗、太阳和月亮作过歌,而这些歌都在奇诺的心里,也在全体人民的心里——每一支歌,甚至那些已被遗忘的歌”(340)。奇诺的妻子胡安娜每天早晨也会柔和地唱着一支古老的歌,诉说着安全、温暖和完满。正是这种与大地和海洋无法分离的血肉关系,孕育了印第安民族的艺术、智慧和道德。《珍珠》还写到了印第安民族的融洽友爱,譬如奇诺的儿子被蝎子螯伤,邻居们全都赶过来,并陪着奇诺夫妇去城里找医生;当奇诺捞到大珍珠,尽管也很羡慕,但邻居们十分担心奇诺会变成另一种人,变得贪婪、仇恨和冷酷;奇诺去城里卖珍珠,邻居们也陪着去,并反复提醒奇诺不要受骗上当。穷人之间这种真挚的友爱关怀令人非常感动。坦荡、友爱、诚实(奇诺在逃亡时也不肯偷用别人的船),这些为人处事的古老的伦理道德, 正是印第安民族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安全之墙”。斯坦倍克对这一切的描述饱蘸了深厚的情感,并由衷地欣喜和赞美。

但小说仅仅以此为序幕和铺垫,“田园牧歌”骤然间就被“邪恶之歌”无情地粉碎了。这邪恶来自于作品中的另一个叙事空间:阴森冷酷的“城市”。与乡村空间的友爱、诚实相比,城市空间则完全是贪婪、欺诈的代名词,斯坦倍克充满厌恶地称之为“肮脏”、“邪恶”和“毒素”。在印第安人眼里,城市是遥不可及的另一个世界,陌生而诡异。所以,当奇诺上城去卖珍珠时,心里十分害怕,“他一生中从来没有远离过家,他害怕陌生人和陌生的地方,他非常害怕大家叫做首都的那个陌生的怪物”(369)。但因为捞到了大珍珠,极大地刺激了奇诺的欲望,使他走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之墙”,进入陌生的世界,便必然发生猛烈的冲撞,导致内心的分裂痛苦。在《珍珠》中,“城市”主要有以下几种符号代码功能:一是欲望。当奇诺一捞到珍珠,消息便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传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个城市的神经系统已经随着这消息在跳动和震颤了,斯坦倍克说这是件不容易解释的神秘事情。于是各式各样的人都对奇诺发生了兴趣:神父停下脚步若有所思,修女们窃窃私语,商人们各自盘算,大夫想着骗取的计划,连乞丐们也兴高采烈……这“神秘”的驱动力正来自对财富的贪欲,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贪欲又不断地膨胀起来,使人丧失理性变得疯狂。于是,奇诺莫名奇妙地变成了每个人的敌人,他的恶运也就无法避免了。二是欺诈。这集中体现在商人们身上。斯坦倍克运用鲜活而准确的细节凸现商人的性格与内心堪称经典:当奇诺到来,商人的眼睛“却变得象鹰一样又沉着又残酷,一眨也不眨,而他脸上的其它部分却迎人笑着”(364)。奇诺拿出大珍珠,以为商人会大吃一惊,但“没有表情,没有动作,那张脸上没有变化,可是桌子后面那只隐秘的手却突然失去了精确性”(365)。然后,所有的商人都勾结起来,极力贬低珍珠,说它不过是稀奇的玩意儿,甚至不是珍珠,只是个怪物,人造珍珠都比它强。欺诈无法得逞,便屡使偷袭,甚至派人追杀。三是偏见。当奇诺与邻居们来到城里请大夫,曾经是上流社会的一分子、一心向往“文明生活”的大夫十分傲慢,说“难道我没有别的事儿可做,只好给‘小印第安人’治治虫伤吗?我是个大夫,不是兽医啊!”(336)竟然将奇诺的儿子与动物等同。可见,大夫不肯为奇诺儿子看病,除了金钱,还有对印第安人根深蒂固的歧视。奇诺也清楚大夫的种族是近四百年来打过、饿过、抢过、鄙视过奇诺的种族,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跟奇诺种族中的任何人说话,就仿佛他们都是愚鲁的牲口似的。因此,奇诺的内心才会感到软弱、害怕和气愤,被拒绝后,奇诺更是感到受辱,用淌血的拳头狠狠捶着大门。而那个替医生看门的印第安人竟然不肯用本民族的语言说话,可见偏见的影响之深。在这里,斯坦倍克无情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正是残酷践踏其他民族的征服史,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凸显出资本主义所标榜的平等博爱的虚伪性。小说将乡村与城市两种不同的图像反复交错叠加,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家庭之歌”与“邪恶之歌”的反复搏杀中,表露出斯坦倍克对以城市为表征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强烈质疑与批判,对纯朴自然的传统生活与伦理道德的深情眷恋与热切向往。其实,在此之前创作的《煎饼坪》、《罐头厂街》等作品中,斯坦倍克就塑造了一系列的“遁世英雄”形象,他们自觉疏离于主流文化,唾弃物质的享受,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在《罐头厂街》中,斯坦倍克甚至借用老子的道家学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讽刺人们一味地追求满足,却毁灭了自我。可见,斯坦倍克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深刻失望由来己久,渴望用新的价值体系重构世界秩序与生活准则。

虚伪、狡诈乃是人性所固有,任何时代都不例外。但唯利是图、精于算计、冷酷无情,在以资本和利润为中心的社会更加突出,置身于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美国,斯坦倍克自然深有体会。我们当然不能否定资本主义文明进步的一面,但艺术家与经济学家或社会学家不同,他们更关注公平、正义、友爱、同情,关注人心灵的纯洁圆满,追求“诗意地存在”,也即是说,他们所持的主要不是历史的尺度,而是审美的尺度。当人类为偏见所蔽,为不断膨胀的贪欲迷失本性,做出种种丧失理智的行为,这种批判反思无疑是有力的警示,一帖有效的清醒剂和解毒剂!

人生寓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经典作品 寓言教学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寓言故事,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宣扬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这样的举措我们当然表示支持。再加上寓言故事以小见大、讽喻性较强的特点,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思维,提高其语文素养更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一味地把思路与体悟在授课过程中强行灌注给学生,应该在课堂上注意给予学生自主发言的机会,提高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人才作出贡献。

一、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寓言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有明显的区别,寓言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通常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寓言的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性,或是比喻,或是象征,或是拟人,形象地告诉人们深刻的哲理。寓言作家总是借助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如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耳盗铃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省的角色,作家对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在寓言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概括寓意,理解题意,教师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利用寓言运用的讽刺夸张的表现手法,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看到寓言中的角色。教师可以运用图画表现的手段,可以是简笔画或是剪贴画,与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相结合创设寓言情境。寓言教学应以文本为依托,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合朗读的特点让学生感知形象。

二、以联系实际故事揭示寓意为核心

简短有趣的寓言故事里有着丰厚的容量,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是通过具体的人物或人格化的动植物、无生物的艺术形态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和领悟言外之意,以此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激起思维火花。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核心。在小学高年级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仅仅是生动的情节、形象的描写,更应该培养学生根据实际寓言故事用不同的方法抽象概括的能力,从中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寓言的内容情节分析得较多,而对高年级学生学习寓言缺少理性的思维剖析。虽然这样的学习学生也能明白其中的寓意,但其中的教育意义是不够深刻的。寓言本身就具有故事简短的特点,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根本不需要这样面面俱到的分析。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感受寓言中的形象,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形象当做真实的形象来认识。这样学生对寓言中的艺术形象印象深刻,而且对寓言的理解会加深。

三、不拘一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般教师教学寓言的程式是,分析故事情节,提示教参书上所揭示的寓意。其实,这是一种单向的、模式化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结构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教学忽略了学生智力的培养,更没有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纳入整个教学过程。小学生好奇心强,爱发问,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要求于学生的,主要不是让他们发现前人尚未知晓的知识,造世界上还没有的新事物,而是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他们真正引进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求异思维机会,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增强观察、存疑、判断、假设、推理、验证等方面的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四、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积累

1.推荐寓言故事书。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作品,让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和相关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有关书籍,并向学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于两篇故事的阅读要求。使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文章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拓宽视野,扩大阅读量。学生逐渐从被动读书转变为主动读书,对语文学习起到推动、促进的作用。

2.组织寓言故事会。老师在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趁热打铁,组织寓言故事会,用不同的形式诠释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改编后的相声、小品、课本剧,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学习兴趣。

3.编写寓言故事。想象和写作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想象力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积极作用。寓言故事是一个充满了机智、幽默、滑稽、讽刺、胆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通常情况下,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语言精练简洁。有的寓言只讲故事没有明说道理,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命运或作品的寓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根据寓言故事的特征设计续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仿写寓言故事等教学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教改背景下,寓言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寓言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寓言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寓言课程学习中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一些人生启迪。

参考文献:

[1]马玉玺.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学周刊,2011.3.

人生寓言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寓言教学;有效开展

有效的寓言教学会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寓言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一、联系现实,理解寓意

一般情况下,寓言多采用拟人、夸张或者比喻等修辞方法,通过谈论古今、拿小比大或者借物喻人等来表现一些想法。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很多情况下对寓言讽刺的对象并不能够真正地理解,或者说只能停留在描述的表面。例如,在三年级学习《掩耳盗铃》寓言时,有的学生只能从中读到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说话认为别人就听不见,是一种笨的表现形式。这样认为的学生往往是不能真正了解寓言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

寓言大部分来自民间,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为了后人方便理解和运用,将这些积累的经验教训编成生动的小故事。通过小故事给予人们启发,方便后人汲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少吃些苦头。寓言是鼓励好人好事、抨击坏人坏事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寓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让学生懂得语言的写作特点。只有明白寓言的写作特点之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在感知形象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进行类比。通过列举一些类似的现实例子之后,学生会找到寓言故事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更加理解寓言故事的真实道理,从而理解生活的真谛。

二、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作家对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寓言与其他文学不同,其语言的魅力是其最大的优势和特点。一般情况下,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而且手法独特,有比喻、有象征、也有拟人等。通过形象的表述告诉人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寓言故事当中,往往会塑造一些生动的寓言角色,比如,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或者掩耳盗铃的人等,这些角色的设置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其发人深省。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层次地理解寓

意。首先要带领学生感受寓体形象,在深刻感受之后才能有助于教师的进一步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情境教学,结合简笔画、剪贴画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进行寓言角色的设置。再加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使寓言人物烘托出鲜明的形象,方便学生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