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01-03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都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回答“钱学森之问”,落实两个规划纲要精神,2009 年岁末,教育部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学科领域率先组织试点工作。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投身于基础科学研究,探索不同模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批未来基础学科学术领军人才和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此项计划开展之前,我国一些高水平大学已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本文对我国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历程及培养特色和措施作了简要回顾与梳理,对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进一步的改革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过程

我国高水平大学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因材施教,摸索尝试阶段――少年班的创建

1978年3月,在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等的大力倡导和热心支持下,在邓小平、方毅等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为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中国科技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集中培养基地――少年班。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1985年1月,原国家教委作出决定: 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等13所重点大学开办少年班。在那个特定环境下,少年班对唤醒整个社会的人才意识,为国家迅速培养一批基础科学人才起到了一定作用。

2. 强化优势,创新拓展阶段――教改班、实验班的设立

1989年,在原国家教委关于保护和加强基础学科精神的指导下,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成立,在全国首创大理科、大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推广强化部的办学模式,南京大学于1998年组建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学院包括贯通文、史、哲的大文科强化班,理科的大理科实验班和物理、天文、化学等多个学科方向的基地班,学生入学后可以按“多次选择、逐步到位” 的分流方式来确定修读的专业方向。2006年,正值南京大学老校长匡亚明诞辰100周年,基础教育学院更名为匡亚明学院,进一步探索适合南京大学学科特点的通识教育模式和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一流的创新型人才。1984年,浙江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办了以培养工科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改试点班――混合班,对工科人才进行理科训练。1994年,将混合班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广, 成立了覆盖面更广的工程教育高级班,简称“工高班”。为进一步促进交叉复合培养,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1999年浙江大学创办了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简称“强化班”,着重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和经营管理才干、具有较高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技能的高科技产业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

清华大学在因材施教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继1998年开办“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2003年开办“化学-生物基础科学班”之后,2005年,人文学院开始按“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两大类招生,进一步探索综合性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姚期智先生发起并亲自主持了软件科学实验班;2009年,借助清华航天航空学院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并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力学学科推出的“钱学森力学班”,进一步探索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3. 个性培养,整合提升阶段――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实施

教育部启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选择11所高水平大学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学科领域率先组织试点工作。针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所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和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国科技大学与中科院研究所合作,2009年陆续创办了数学、物理、应用物理、力学、生物、光电工程、材料科学等7个“科技英才班”,旨在通过科教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培养国家未来需要的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

2009年,在现行的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南京大学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构筑拔尖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计划在10到20年内为基础学科领域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

2009年,浙江大学在竺可桢学院设立了“求是科学班”,加强学生科学基础培育,以实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的目标。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措施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各大学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招生、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形成了新的教育理念,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1. 严格选拔,动态管理

各大学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式选拔拔尖人才,通常采用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全面注重科学基础,选拔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的潜质。科学地看待和选拔“偏”“怪才”及“创新性人才”,其别优秀的学生可通过国际、国内大师面试后入选。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中学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将大学的一些人才培养方式前移到高中,使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过程不被高考指挥棒截断,在中学阶段全面追踪和选拔优秀学生,并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录取。为切实选拔出最优秀的拔尖人才,各大学在培养过程中均实行多次选拔、动态进出机制,进行分流和择优递补,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计划进行培养,使他们保持“领跑”状态,并将不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分流回原录取院系学习。

2. 强化通识教育,自由选择专业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着眼于培养基础科学中的领军人物,强调“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这就要求扬弃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强调实施本科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高年级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并以此为基础设立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按文理两大类招生,学生入学不分专业,在低年级学习通识课程和宽口径基础课程,根据自己的志趣于第二学期末提出专业选择意向,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最后确定专业。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先在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期培养,扎实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强化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数理 ( 人文社科) 基础的培养。在第二学年,学生在修读相应大类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确认主修专业,并进入后期培养阶段。

3. 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各大学均强调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计划,以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采取个性化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科研上的巨大潜力,造就学生优秀的学术素养。如清华大学考虑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设置核心课程体系,选用相关学科领域的高水平教材,高度重视基础训练、 综合素质和创新性思维培养,通过研讨式、探究式等学习形式,鼓励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鼓励学生在满足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意向选择不同层次和要求的基础课程,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选课计划。

4. 一流师资队伍,一流学习环境

各大学均重视师资配备,均配备最优秀的师资队伍,聘请知名学者和国际一流大学知名教授授课。如清华大学聘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的院士、长江学者等担任首席教授。首席教授负责主持制订培养方案,组织协调项目实施。聘请教学名师、知名教授担任项目主任,配合首席教授全面负责学生培养和项目管理,在掌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按1:3的师生比例邀请知名学者、优秀教师和社会杰出人士担任学生导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研究训练等提供指导,并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参与教学活动。

5. 重视培养国际意识,建立国际化培养体系

现代大学已置身于国际化的办学环境,经济全球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使人才参与全球竞争成为可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注重拓展学生国际化教育教学模式,深化国际合作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全球的意识、胸怀天下的境界。一是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相关学科专业制订培养计划,选用国际一流大学优秀教材。二是通过聘请国际知名学者讲学、授课以及任职,以及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途径营造国际化与多元化文化的校园氛围,从而为学生提供接触国际学术动态、与国际学术大师交流的机会。三是通过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海外研习、暑期学校等方式,分期、分批选派学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交流,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学科领域前沿。鼓励学生利用国外条件开展研究工作,尽快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

6. 注重贯通式长周期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本-硕-博贯通式的长周期培养。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安排上进行通盘考虑,强调本科―硕士、硕士―博士的培养计划的贯通,减少一些课程的重复性开设。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积极推进贯通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三明治”模式,即每年选拔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到国外名校攻读硕士学位,再回到浙大攻读博士学位,从而完成整个学业。南开大学的伯苓班和省身班实践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高年级专业教育和本科四年级时开设硕士生课程、以及研究生与本科连通的培养模式,即 2 + 2 + 1 + 3 的培养模式,培养理学基础学科的拔尖学生。前两年实行本科生的通识教育,第三年进行分专业学习;部分研究生课程将下移至第四年进行;第五年,实行硕士和博士课程的学习;最后三年,进行课题研究。

三、对我国高水平大学继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品德、知识和能力等基本要素,构成成才的基础;二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目标选择、优势积累和创新业绩三大显著特征,它们是成才的关键;三是强调创新业绩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指出由学术大师、治国栋梁、兴业精英和工程英才等四类人才构成;四是强调具有国际竞争力。

1. 加强德育、德商与智商并重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高素质”,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和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第一位的基本素质, 德才兼备、众望所归是高素质人才得以“拔尖” 的必备条件。德育决定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方向性问题,关系教育的成败和人才的优劣。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对祖国和人民、对社会和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这不仅是学生未来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也是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

2.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也应是多样化的。拔尖创新人才既应包括在科学领域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的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也应包括生产、技术等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革新以及在经营、管理和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杰出人才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当主动应对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和结构提出的要求,尊重和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在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结构等方面,努力办出各自的特色和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多种类型高级人才的要求。

3.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兼顾

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全面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只有掌握了宽广而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具备了融会贯通的能力,才能在科学上有所发展,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以及毕业后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培养。一是要加宽加厚基础理论课程。作为理工科大学生除了应具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尤其应加强人文、社科以及艺术美学方面的课程。二是要开设大量文、理、工交叉融合的综合课程系列和跨学科课程、讲座。打破过去狭窄的专业范围,让学生选修相关的学科课程,增加大量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实际上,“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既需要通才又需要专才,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实现二者有机结合,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不能因强调通识教育而弱化专业教育,也不能因强调专业教育而使通识教育流于形式。

4. 重视实践培养,在实践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提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创新。实践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良好的人文修养,更重要的要让他们及早投入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去。尖子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科研实践的过程中,有助于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促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各重要部门的合作。

5. 整合优势资源,营造一流的学习氛围

充分发挥国内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在教育教学和培养制度安排上,使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的空间;针对某些智力超常和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在课程选修和培养途径等方面,采取某些特殊的措施,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要在学校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冒尖的良好环境;形成倡导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这不仅是搞好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人才的健康成长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6. 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完善教学奖励和考核制度

要真正培养出一批拔尖人才,必须依靠名师、大师。“名师出高徒”,这是至理名言,只有让名师带“高徒”, 指导“高徒”,才能出“高徒”。名师游离于培育人才之外,只顾自己搞科研、写论文,是不可能出“高徒”的。为了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应改变现有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要从制度上解决名师上讲台问题,对教师的考核要区别对待,如担任拔尖学生培养工作的导师,不要刻意要求他们在课题经费、科研项目、数方面与其他教师一样“达标”,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身上。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R].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

[2]超常教育30年:站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前沿[DB/OL]. .

[10]浙江大学2010年“求是科学班”招生简介[DB/OL]..

[11]清华大学出台“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DB/OL]..

[13]上海交大在南模中学设“创新人才基地”[DB/OL].http: /action- viewnews-itemid-35244.

[14]南开大学设立“伯苓班”“省身班”自主招收理科尖子生[DB/OL]. http:/roll/200911/24/10000307-100447038.htm.

[15]周其凤,王战军,郭.研究型大学与高等教育强国[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充分认识实施“拔尖人才工程”的重要意义

1.充分认识实施“拔尖人才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技拔尖人才是指在攻克科技重大项目、重大课题中能起到主导作用的领军人物。近年来,我省科技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科技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能够承担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科技拔尖人才十分短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还比较薄弱,尚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制约我省高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我省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应更加重视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进一步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带动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2.实施“拔尖人才工程”的目标任务。以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培养、凝聚一批在我省优势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凝聚态物理学、作物栽培学等)、支柱产业(食品医药、建材、化工、机械、轻纺)和高新技术重点领域(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环保)方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学术和工程研发前沿水平的科技拔尖人才。到2010年,力争培养、凝聚50名左右的科技拔尖人才,带动形成50个左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攻克一批科技前沿技术难题和我省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取得一批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性科技成果,促进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明确选拔要求,建立竞争择优选拔机制

3.明确选拔原则。围绕解决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按需要选人;拓宽视野,面向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选人;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以开放式的选拔机制选人;坚持专家评选、同行认可、组织审核,以严格的程序选人,使尽可能多的科技拔尖人才纳人选拔视野,汇聚我省,投身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中。

4.坚持人选条件。“拔尖人才工程”人选应具备以下条件: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学风朴实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科学技术领域或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较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在关系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学术技术领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年龄一般在55周岁以下。从国内选拔的人才,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部级重大项目的主持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近三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的前三名完成人及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项目主持人。

从国外引进的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博士学位,在国外获得教授或其他相应职位,并有连续三年以上国外科研工作经历;在本学科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做出过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得到国际同行的公认;拥有属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核心技术的重大发明(专利)。

5.严格选拔程序。“拔尖人才工程”人选每两年选拔一次,按照个人申请、单位推荐、形式审查、公示、专业领域专家组初审、选拔委员会评审、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的程序进行选拔。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优秀专家通过网络、通信等方式参与评审,保证评审的开放性、公正性。

三、加大培养力度,为拔尖人才多出成果创造有利条件

6.搭建培养平台。以拔尖人才为核心,有计划地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学科,集中精干科技力量,在我省优势学科、重点领域形成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群体;支持拔尖人才围绕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支持拔尖人才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承担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和工程、基金项目。

7.支持合作交流。实行,“院士导师制”,鼓励拔尖人才聘请相关专业领域的院士作为导师,联合进行科学研究及技术攻关。支持拔尖人才到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一流实验室、一流大学进行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和邀请相关领域国际国内科学大师来豫讲学,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国际科技发展动态。鼓励拔尖人才参与实施国际研发项目、主办或协办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团体,提高国际知名度,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性创新成果。

8.强化激励机制。对科技拔尖人才完成的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做出重大贡献的给予重奖。拔尖人才所在单位要根据其意向,积极面向国内外公开聘用助手和急需的人才,并在科研条件、工作环境以及住房、保险、家属就业、子女人学等方面给予支持,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9.加大资助力度。设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拔尖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从2005年起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拔尖人才所在单位要在资金和项目上积极配套支持。

四、精心组织,确保“拔尖人才工程”顺利实施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总体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加快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为目标,以中青年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建立人才聚集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加速人才智力高地建设,为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工作目标:到20010年,全市知识分子总量达到2万名以上,中高级职称人员达到3500名;受到专门技能培训的企业、农业劳动者分别占到工、农业劳动者总数的50%、30%以上;全市以专家、科技副职、乡土人才为主体的三级科技人才网络体系逐步完善,“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管理运行机制基本形成;通过健全政策制度,完善激励措施,使“技术参与分配”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1、专家咨询服务团

以国有、集体企业转轨改制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为重点,强化管理,完善机构,注重实效,重点突破,增强专家咨询服务团自身活力,延伸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服务质量。

本着“优化结构,增强活力”的原则,定期做好专家服务团换届工作,及时调整、充实领导机构,积极吸收新当选的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一技之长的优秀科技人才和紧缺技术人才加入服务组织。

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位专家服务团成员每年要为领导提一条合理化建议;联系一个贫困村或一家亏损企业开展科技帮扶或咨询服务;推广一项新成果、新技术。充分发挥专家咨询服务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信息灵通的群体优势,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重大问题决策、企业改制和重点工程项目论证,不断强化专家咨询服务团参与领导决策的服务内容,办好《专家建议》内刊。

按照XX市委组织部要求,根据我市实际,以“科技帮扶百村转化”和“百家企业咨询服务”两项主体活动为载体,动员组织专家团成员下乡下厂,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有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科技实力的专家服务中心和专家个人,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承包、租赁经营等有偿服务,或以智力、技术、成果入股的形式,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开发服务实体,促进产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在为社会提供服务、作出贡献的同时,不断探索、实践“技术入股”、“智力入股”等经济收益分配机制,使“按知分配”逐步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增强服务组织的经济实力,激励更多的科技人才参加服务组织、参与服务活动。

2、拔尖人才

推进市管拔尖人才选拔的科学化、规范化。修订完善《市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坚持民主、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自下而上、层层筛选,好中选优,选拔对象向生产一线青年优秀人才倾斜。实行市管拔尖人才选拔公示制,增强选拔工作的透明度。

努力探索市管拔尖人才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实施量化目标考核,逐步使考核结果与单位年度目标考核挂钩、与领导班子工作实绩挂钩、与个人经济待遇挂钩,充分调动市管拔尖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做好局管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指导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局管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规范局管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

严格上级庄市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申报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他们的成长进步。

注重拔尖人才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优化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把市管拔尖人才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每年至少举办一期拔尖人才培训班,并通过起点较高的专家报告会、专题讲座,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素质。鼓励拔尖人才在职自学或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对贡献突出或掌握紧缺技术的拔尖人才要进行重点培养、重点扶持,鼓励他们创业绩、出成果,五年内力争2--4名优秀人才进入XX市管拔尖人才行列。

3、乡土人才

按照省委下达的乡土人才开发目标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修订《XX市关于加强乡土人才开发管理的实施意见》,完善乡土人才选拔的标准、程序,科学制定乡土人才选拔规划和年度计划,健全乡土人才管理体系,完善市级乡土人才库建设,到2005年,入库人数达到2500名以上。

各乡镇要深化乡土人才管理工作,制定培养计划,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对乡土人才进行培养,提高其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对乡土人才在场地、经费、设备、信息、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保证其技术特长的充分发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发挥好专家团专家、市管拔尖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每名专家团专家、市管拔尖人才要联系2--3名乡土人才,保证每名乡土人才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

4、科技副职

科技副职作为所在乡镇、村科技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要科学配置,严格管理,保证充分发挥作用。要重视科技副职的成长;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对其中特别优秀的要提拔重用;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科技副职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真正做到科学规范、专职专用、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

发挥好科技副乡镇长上引下辐的纽带作用,加强市、乡镇(区)、村三级的科技副职网络建设,推进“长、家”结合,促进乡镇、村的科技进步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强化新项目、新工艺特别是高、精、尖项目的引进。

进一步健全以乡镇科技人才工作站为基础的科技机构建设,保证人员编制、场地、经费和设备的落实,确保科技副职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挂职科技副乡镇长要科学安置,规范管理,加强培养,提高素质,做到智力资源与乡镇经济资源的最佳结合,促进乡镇、村的科技进步和挂职干部政治、业务素质的同步提高。

5、引进、外聘人才

进一步加强人才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新时期人才引进、聘用和管理机制,以京津石和外地工作的XX籍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重点,建立“XX市人才信息网”,坚持“聘、引”结合的原则,实施“借智兴藁”、“引智兴藁”工程和“技术联姻”计划,由市人才办牵头,各部门配合,使我市生产企业在京津石找到技术依托单位,促进企业发展。

对外聘、引进的科技人才,各部门要在其子女配偶就学就业、住房安置、工资待遇、人事关系接转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紧缺行业的专门人才,要实行特殊政策,重点照顾。

6、青年人才

进一步加强全市35岁以下、本科学历以上青年人才库的建设,依照“边充实、边选拔、边培养、边使用”的原则,每年从青年人才库中选拔30--50名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讲座等形式,五年内把全市优秀青年人才轮训一遍,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每年推荐2--4名杰出人才进入XX市管青年拔尖人才行列,并对有特殊贡献的青年人才提拔重用。

三、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

党的领导是加强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特别是一把手,要充分认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以人为本”的观念,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委有关知识分子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知识分子工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要把知识分子工作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汇报,定期进行研究,努力把知识分子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明确分工

完善和规范知识分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市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切实担负起对全市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队伍进行全面规划、管理的职责。其下设的办公室负责起草有关政策、文件和措施,对全市知识分子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统一管理、指导检查,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一切事宜。

知识分子工作实行部门分工制,组织部、宣传部、团市委、科技局、科协、劳动人事局、人才中心、经贸局、乡镇企业局、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教育局、文体局、卫生局等部门各负其责,发挥职能作用,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市委组织部要深入调查研究,给市委当好参谋,把知识分子工作同高层次人才比较集中的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抓班子、带队伍的局面,推动知识分子工作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市委宣传部负责做好优秀知识分子、杰出科技人才先进模范事迹的宣传工作。

团市委负责做好XX市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推荐、考察工作,并协同组织部做好青年优秀人才的管理和培训工作。

科协、科技局负责做好全市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制定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人才奖励计划,并抓好科技副乡镇长、农村科技副主任、科技副厂长的岗位培训。

劳动人事局负责做好全市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定、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转干、晋升工资奖励等工作,对外聘、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做好其配偶子女的就业安置工作。

人才中心负责为全市各乡镇、部门(单位)、企业提供人才信息,为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并做好优秀大中专毕业生的入库管理工作。

经贸局、乡镇企业局负责做好国有、集体及个体私营企业管理干部、科技人才的管理、培训等工作。

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负责做好本部门科技人才的业务培训工作,并对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进行技术指导、科技推广、咨询服务、实用技术培训等进行统筹安排。

教育局负责抓好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的岗位培训和任职资格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文体局、卫生局负责组织开展义演、义诊等活动,推动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

财政局负责做好知识分子工作专项经费、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技术津贴及体检费用的落实工作,并协助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解决好工作中牵涉到的有关问题。

3、优化环境

各乡镇、市直各部门都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委及我市制定的有关知识分子的各项政策措施,尤其要落实好知识分子、科技人才的相关待遇,对他们开展工作必需的经费、场地和设备等要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予以解决。

每年定期召开知识分子表彰会,对优秀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设立“XX市科技奖励基金”,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杰出人才进行重奖;在《XX报》、电视台开辟专栏,对他们的模范事迹大力宣传,以激励、激发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才献智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在全市社会进一步浓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各部门、单位要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汇报会及定期对贡献突出的优秀知识分子进行慰问等形式,与广大知识分子进行感情沟通,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思想和生活状况,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优化知识分子工作环境,体现党和政府对广大知识分子的关怀。

4、强化自身建设

根据省、市委有关文件的要求和我市经济发展需要,“十五”期间,建成“XX市知识分子工作信息网站”,负责各级各类人才信息的交流、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介绍、专业技术难题的征集、有关政策文件的等,促进人才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推动知识分子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

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论述,用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集中精力把中央、省、市委制定的各项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政策落到实处。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育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29-02

人才资源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早在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强调要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2001年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专门列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2002年中央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国家纲要》,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具体部署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宏大人才队伍中的核心人才、骨干人才,是各条战线上的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虽然只是人才金字塔顶上的一小部分人,但他们能释放巨大的能量、做出巨大的贡献。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教育必须培养出足够数量和相当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此东北农业大学的各国家重点学科也设立了拔尖人才班,为学科发展提供优质生源。

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王永斌等2006年研究发现拔尖人才对社会具有惊人的推进力,因此拔尖人才具有不可推脱的历史使命,充分重视并为拔尖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大有益处。徐等2011年对拔尖人才的本科阶段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通过对国内25所高水平大学的创新实验班展开研究,发现普遍采用:大类培养、个性化教学计划、小班教学、本科生导师制等培养模式;并找到了我国与国外培养模式的差距:核心课程建设不完善、缺乏国际交流机会、研讨课程少等。欧美大部分国家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起步较早,早在1998年就普遍采用“博洛尼亚进程”,其中包括本硕士阶段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拔尖人才的评价机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学生、教师的交流方式,促使大学注重教学质量等内容。德国为增加其高校竞争力、提高在世界上的地位、促进尖端科技的发展,大力培养本土拔尖人才,德国政府在2005年6月启动了“卓越创新计划”,即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重点建设一批拔尖高校和学科,共投入19亿欧元,“卓越创新计划”与我国实施的“985工程”相似,但其筛选的标准并不主要是学校的名声和以往的成就,而主要以学校未来发展是否具有创新力为依据。资料显示国外发达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为树立以人为中心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主流教育观,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授课内容,突出创新精神。

二、现行高等教育对拔尖人才的培养乏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扩招,招生人数急剧增加,为高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方面,学生录取分数线下降,学生间差距拉大;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观念的滞后,使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扩招后的新形势,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随之而来的更大的问题是:面对基本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传统教学模式在拔尖人才的培养上略显乏力,为了确保多数学生的培养质量,只能减缓教学进度、降低教学难度,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形成无力追逐科技前沿的恶果,这对于拔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大为不利。以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为例,农业机械化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也是国家重点学科下设的本科专业,具有比较深厚的办学基础,然而近年来人才质与量的下降,已经影响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此学校设立了“拔尖人才班”,希望能够通过对基础相对较好的生源进行集中培养,为学校及学科发展提供优质生源。拔尖人才班近两年的运行表明:虽然为拔尖人才班配备了最好的教师和教学实验环境,但似乎拔尖人才与我们的期望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还是普遍厌学怠学,不及格率还是居高不下,拔尖人才的杰出程度还是不令人满意。大学工科课程的枯燥性、复杂性、抽象性,使得众多学生望而却步,失掉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随着生源质量下降,学时数量锐减,基础投入减少,教学重心转移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凸显了这一矛盾。消极的教与学的对弈被学生形象地描述为: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过全忘记。这种局面显然不能适应当前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适合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为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并能将科学创新的思维习惯应用于工程实际,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需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建一个高起点、新立意、宽口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科技创新活动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不但有利于教学质量整体滑坡局面下的拔尖人才的遴选和培养,还能为学科建设提供优质生源,也可以作为常规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的试点。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够推动拔尖人才培养

通过对多年基础教学工作的总结,结合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分析得出了当前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1)学习目标不明确。当学生面对一门新课程时,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却不知为何要学,更不知此门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作用,这必然会产生学习的盲目性、被动性和消极性,一旦课程难度骤然加深或因某种原因“断档”,学生会轻易放弃本门课程的学习。(2)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感。大学工科基础课程具有抽象、复杂的特点,教材中的案例也多为上世纪50、60年代的经典案例,这些陈旧的案例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经常出现老师津津乐道而学生萎靡不振的情况,而当老师提及神七、宝马、机器人等话题时学生立即精神抖擞,课件教学过程与当今时代的科技前沿对接,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3)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理论课老师注重推演,实践课老师注重动手,导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养环节出现缺失,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更不知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自然就会出现丧失学习兴趣、漠视课堂教学的现象。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Take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EI Qihong, LIU Xiao, SHEN Yuanchu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raining Colleges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op cre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explor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rough optimizing training programs, deepen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social practice and other way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designed to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 for the related college brothers.

Key words colleg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肩负起国家知识和科技创新的重任,是时代赋予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和要求。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有涉及地理信息、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七个本科专业,如何发挥学院优势,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促进学科发展,一直是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教育课题。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学院依据学科特点和多学科的优势,构建了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强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1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优化知识结构,拓宽国际视野

拔尖创新人才既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和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和知识运用能力。①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往往注重单一的学科专业人才,知识创新存在局限,学科交叉的方式可以使视野更加开阔和广博。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积极探索国际化与工程化双极发展战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践行学用一体的创新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培养复合型、国际型的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充分利用多学科优势,进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一个是理科、一个是工科,学院注重这两个专业的优势互补,在教学计划中将二个专业的课程相互渗透,将科学与工程、软科学与硬科学结合起来,培养既具有坚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又能够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的复合型环保人才。又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依托测绘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提出了“管理科学工科化”的办学思想,构建了工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既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能直接从事地籍测量、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等实际工作,又能综合运用计算机、遥感、GIS、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土地资源信息管理方面的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复合型人才。

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了包括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开展暑期短训班、系列讲座、聘请外籍全职教师、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外合作高校联合培养、海外实习等一系列利用国际条件来培养学生的体系,以强化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教育和前沿问题的探索,促进各专业的国际化水平,并使本科生从中受益。②同时学院结合国际一流大学经验,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案,以国际化战略促进各专业走向国际化;积极拓宽渠道,寻求与名校联合培养。如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学生。

2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实践教学中,增加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试验,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实验阶段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

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对实践教学的体系、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综合改革、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项目,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在学院的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得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学时数接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学时数的40%。在实验教学中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中的综合性实验“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天然水中的痕量汞”,包含了水样的前处理,有机汞的破坏,过量氧化剂的消除,汞离子的还原,标准溶液的配制,汞原子的测定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在一个实验中训练多种实验技能;新增设计实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催化氧化分解”;在有机磷农药氧化实验中增加了TOC的测定等。又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依据“管理学科工科化”的办学思想,建立了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和应用全过程的现代土地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现代土地信息技术。

在实习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采取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们将承接的与课程有关的某些生产任务、科技开发项目作为集中实习的内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如多本地图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集中实习完成的,并且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国家优秀地图作品奖。同时学院不断增加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院庐山风景区实习基地始建于80年代,历时20余年;武钢、三峡、武汉环境监测站等基地已经成为每个学生必须进行的校外专业社会实践的地方;百度、腾讯、华为、恒大为学生多元化实践创造平台。

3 加强科研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科研水平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备自觉创新意识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善于分析的创新思维、不断开拓的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迫切需要高校教师通过参加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更新,丰富教学内容,把学科前沿动态情况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才能造就创造性人才特有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创新特质。③

学院注重课堂教学和科研成果相结合,鼓励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鼓励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本科教学实验室;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多项横向科研成果在相应的课程中加以应用,强化学生的实践和科研水平,实现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需求。如在环境化学的教学中,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即新型污染物问题、砷形态的转化、土壤污染与修复等纳入教学内容;将自主研发的地图综合软件DoMap整合到地图设计编制课程实践中,形成了全数字化地图设计实践教学特色。

学院积极采取措施吸收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通过大学生立项与教师科研项目有机整合,使学生深度介入科学研究,产出成果时间大为提前,SCI论文数量不断增加。环境科学专业为了提前锁定学生研究兴趣和方向,在三年级下学期就确定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方向,将毕业设计和日常科研活动联系起来,以期提高毕业设计和科研成果质量。学院部分毕业设计选题直接来源于科研项目。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课外科研的激励政策,在鼓励和支持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学校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学院自行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能力项目训练44项,给学生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学院连续承办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研大赛,如高校GIS开发大赛、ESRI程序设计大赛、中地数码杯大赛、天地图设计大赛、全国环境创意大赛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科研条件和氛围。

4 结合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同时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校采取课内教学与课外讲座相结合,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等措施,探索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丰富延伸。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④

学院注重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中的作用,以创建“绿色学院”为旗帜,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当地实践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找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社会需求接轨,既实现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我院结合资源环境类专业开展的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研究,湿地、湖泊和鸟类迁徙调查和研究,长江、汉江和主要淡水湖水环境调查和研究,耕地保护调查和研究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学院同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借助于产学研合作,教师和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发现科技问题,这样既有利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单位解决问题和增加效益,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学院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饮用水安全环境宣教活动、结合国家土地二次大调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等大项目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社会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院还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的环保纪念日,对学生和公众进行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参与环保部门举办的环境保护竞赛和考察活动和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走进社区服务活动等活动,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注释

① 赵东亚.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4):92-95.

② 何建华,刘耀林,刘艳芳.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地理科学课程体系优化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2014(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