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四大美女

中国四大美女

中国四大美女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集体失语 男性社会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指的是春秋时期越国西施, 汉代王昭君,三国时期貂蝉,唐代杨玉环。这四个女子之所以史书留名,除了外貌倾国倾城之外,还因其各有特殊的经历。

一、“四大美女”何以“鹤立鸡群”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大地并不缺美女。苏妲己“酒池肉林”使商纣失去江山,褒姒烽火戏诸侯让周幽王孤立无援,陈圆圆令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祸水”成为男性失去江山的借口。在男尊女卑的时代,男人对于那些参与政治并攀上权力顶峰的女性并不欣赏,如吕后、武则天,因为她们曾一度凌驾于男性之上,令男性颜面无光。男性喜欢的是那种参与了政治,却又受男性所主宰、支配的美女。

西施,是越王勾践将吴王夫差拉向堕落深渊的工具;王昭君,是自愿和亲后,使胡汉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使者;貂蝉,成功地挑拨了董卓、吕布的父子关系,诱使吕布杀死董卓,为汉室铲除祸害,立了大功;相比之下,杨玉环似乎没有参与什么政治活动。但有一点不能忽视,杨玉环是在唐玄宗失去宠爱的武惠妃后出现的。她因为姿容出众、聪颖、善解人意,又通晓音律,而给予唐玄宗极大的慰藉。“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为之作出贡献的女人”,这句现代人的话语放在唐玄宗和杨贵妃身上未必不可。再加上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缠绵悱恻的呕歌,更引得男人们为之倾注更多的怜惜之情。

四大美女都能恪尽职守,完成历史赋予她们的使命,她们自然也就在众多美女中得到男性的欣赏和尊重。

二、“四大美女”何以“悄无声息”

美人计,古已有之。江山一统,只能有一个主人;美女如云,却不妨相互转赠。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女性展示自己个性的言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她们只能听从男人的支配,服务于男人的行为和事业,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天地,个性人格的充分展现自然就无从谈起了。[1]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也没有逃脱“礼物”的命运。

西施是范蠡亲自从越国找来的美女,为了行使美人计,将她训练了三年,然后献给了夫差。大难当前,范蠡动员西施用美色去迷惑吴王。去还是不去?她没有选择的权利,因为她有美色,而这美色又可抵千军万马,尽管为此她付出的代价是正常心灵的毁灭。到了吴国,对夫差她要尽展魅力,而她内心又是极力拒绝这个敌人的(“颠鸾倒风,随蜂趁蝶,怎生拦挡。”明代梁辰渔,《浣纱记》)。回国后,范蠡又将之带走泛舟五湖去了。从受训、入吴到泛舟五湖,在这三个人生阶段中,西施的个性很少表现,与她同去的郑旦名不见经传而她却名闻天下,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西施除貌美外个性也一定独特、不凡,但到底怎么个独特与不凡,却少有文人着墨。

就昭君个人的遭遇来说,她那和亲的壮举其实演绎了一出人生的终悲剧。她所选择的是一桩毫无爱情的政治婚姻,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联姻“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爱情呢?”昭君说到底不过是汉家天子给匈奴单于的性贿赂罢了,她的牺牲与委曲始终摆脱不了这一抹难堪的色彩,令人唏嘘不已。传说昭君出塞时为纾解去国离乡的抑郁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了琵琶。曲声缠绵徘恻,就连南飞的大雁都为之倾倒,不忍继续前行。典故“落雁”由此而来。也许只有杜甫才是她的知音,听出了她心中的无奈与不平――“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貂蝉,出现在汉代末年腥风血雨的军阀混战时代,被王允利用,充当了连环计的工具。王允以貂蝉的青春与幸福,换取了除恶的成功。当貂蝉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时,他“喝曰:‘将有私情耶?’”他以家主的身份,试图泯灭青春女子的个人情愫。他后来面对貂蝉时的“叩头便拜”、“泪如涌泉”与前面的喝问恰成对比。有用与无用、用之急与用之缓竟是如此不同。王允不是坏人,甚至是封建时代的英雄,但他又是一个以等级观念、以男权意识奴役女性的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他将女子物化为迷惑敌人的诱饵、离间敌人的利器,利用她们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这是值得批判、令人警诫的。貂蝉在《三国演义》中唯一的个性展现就是,为报答王允而做好他要她做的一切。她恨谁爱谁,一切都是问号,因为貂蝉的行动都是由别人的思想所左右,她自己的主动行为太少了。

虽然杨玉环已经遭受了“末日审判”,但后来的人们并没有停止对她的口诛笔伐。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及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玄宗聪明有计谋,老年荒政是因为力不从心,所以他不需要武则天式的女人做妻子,杨贵妃的能歌善舞和性情上的“清纯”可掬正好与玄宗的需求合拍。唐朝盛衰、安禄山反叛与她何干?杨玉环只不过与唐玄宗发生了一场感天动地的爱情而已。可怜杨玉环死前还能说出“妾负君恩,只有一死以报之”。她的“长恨歌”不是因为自己被当作礼物送给了父皇,而是被这个父皇当作礼物“送给”了护驾将士。

“四大美女”在男性社会中是难以驾驭自己命运的。一方面,美女是花,将男权社会妆点的缤纷艳丽,另一方面,美女又成为男权社会的争夺目标,以致留下众多传奇任后人评说。

三、“美女影视”何以惟“美”而已

当代法国女作家波伏娃(Simonede Beauvior)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2]这无疑道出了女人之为女人的真相。当我们将女人与“柔”、“弱”、“从”等字眼联系在一起时,应该意识到,决定这种女性气质的是整个文明。

西施已经成为美女的代名词,老派人物喜欢把她看作为国献身的圣女贞德,新派人物则把她看作打入敌人内部的邦德女郎。[3]总之,他们都把西施看作式的美女武器。如果不是范蠡因为政治需要培养她,那她终其一生,不过是历史上碌碌无名的村妇一名。

王昭君天生丽质却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因为不肯贿赂画师,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直至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婚礼上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只好抱憾放弃。她摆脱了后宫囚牢般的生活,走向了民风古朴的草原。

貂蝉身上有那么强烈的自觉意识,她主动参与政治斗争,为捍卫“大义”而赴汤蹈火;她工于谋划,巧于应对,她所表现的胆略、智慧不不亚于男子,然而这只是前期的貂蝉。她的自觉既不是绝对的,又不是长久的。董卓死后,作为董卓的家眷,她既无人救助,又无力自救,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这是貂蝉人生的一个转折,自觉、自强的貂蝉从此消失。这便是貂蝉的无奈与悲剧之所在。[4]

唐玄宗看上杨玉环时,她已经嫁给了寿王李瑁。儿媳得幸于公公,民间对此常用“扒灰”两字形容。唐时宫廷“胡风”盛行,所以也没有卫道士哭谏“人伦之理”。但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唐玄宗做了一些工作。譬如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下诏令她出家做女道士为自己的母亲荐福,之后又为寿王李瑁娶了新妃,紧接着就迫不及待地将杨氏迎回宫里。27岁的面对61岁的皇帝,一个肤如凝脂、一个满脸皱纹,情何以堪。

近年历史剧大行其道,《大唐芙蓉园》、《西施》陆续被搬上荧屏。与古代四大美女有关的故事以不同面貌,引起一波又一波的PK。焦点多在于“哪个版本的美女最美?”尽管现代连续剧以姿态华丽登场,但是传统秩序仍然是女人的魔镜。综观所有的女主角,拨开她们身上闪耀的各色现代意识光芒,几乎她们每个人最终都会向传统女性价值回归。在传统的社会,男性眼中的女性就是被观赏的对象。“美丽加苦难是掳走一个男人的心的法宝”,男性对女性的爱源自于他们的“英雄救美”情结,只有这样,他们的男性社会地位才能得到肯定。即使女性形象出现了反传统的新因素,很多时候也只是在暗合男性新的审美标准。离开男性的赞美,一切便毫无意义。

而传承历史文明的大众传媒对男权中心、男女不平等的文化规范一直进行着复制。在建构女性形象的过程中,媒介会不同程度地回顾和重现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诸多历史戏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往往是男性主导的文化理念和性别差异的刻板陈见的延续,它们赋予女性年轻、漂亮、温柔等固定的性别特征,强化女性传统的家庭角色,宣传女人为家庭、为男人而活的价值取向。如流水线一般生产出诸多这样的连续剧,就是为了迎合现实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父权制意识形态。

荣格心理学里,有个关键词为阿尼玛(anima),它是男性心目中的一个集体的女性形象。阿尼玛有四个层次,恰好与四大美女一一对应。以胖为美的杨贵妃是原始夏娃型;令无数英雄止干戈的貂蝉是浪漫海伦型;化干戈为玉帛的王昭君是牺牲奉献玛利亚型;全身而退、泛舟湖上的西施是智慧成熟蒙娜丽莎型。四大美女是中国男性送给自己的礼物。在现代连续剧中她们新鲜的面孔被反复呈现,她们疼痛的心脏却始终被遮蔽。[5]她们的无奈、自觉、彷徨与沉沦折射出千百年来中国女性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冯丽虹.古代四大美女个性模糊之因初探.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VOL8,(1)(总第34期):54.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王晓渔.作为礼物的美女.文化麦当劳:31.

中国四大美女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说《喜福会》 母女矛盾 身份认同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讲述的是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她们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之间由冲突到理解的故事。《喜福会》是四位中国母亲麻将聚会的别称,表达的是她们对幸福、快乐的憧憬。全书分四个部分,用十六个故事讲述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的四个美国女儿的故事,四对母女从隔阂、误解、分歧与对抗走向理解、包容、妥协与和解。而她们之间的矛盾不仅是青少年与中年家长的矛盾,而且折射出文化背景和生长环境不同的两代人在自我身份认同的巨大差别。

一、青少年叛逆心理

首先,小说中四对母女的矛盾是典型的青少年与中年家长的矛盾,父母总是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去思考、去选择。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和不幸的母亲想保护女儿免受压迫和歧视,希望她们过上不同的生活。谭恩美这样描述了母亲的愿望:“到了美国,我要生个跟我一样的女儿。那里谁也不会说,她值不值钱全看她丈夫嗝打得响不响;那里谁也别想瞧不起她,因为我只让她说地道的英语;在那里,她总会得到满足,用不着含辛茹苦!她能明白我这番苦心。”然而,尽管母亲对女儿抱有希望,但她们并不按照母亲愿望去做,,不明白母亲的一番苦心,相反,常常违背母亲的愿望使母亲失望。韦佛利在母亲钟林冬的教导下成为全美少年象棋冠军,但她并不感激母亲为她付出的一切。当母亲在别人面前为她的成功而骄傲时,她却向母亲大喊:“为什么你总是用我来炫耀?你想出名,自己学下棋好了。”(101) 与之相似,吴晶妹使母亲吴夙愿的愿望化为泡影。母亲想把她培养成为一个钢琴家,通过给人干家务,换得对她钢琴的指导和练习。为了让她有更多的锻炼机会,父母省吃俭用买了一架钢琴让她参加在教堂大厅举行的天才表演会。对于母亲的辛苦,晶妹不但不感激,反而向母亲大喊:“为什么你不喜欢我现在的样子?我不是天才!我不会弹琴,即使我会弹,也绝不上电视,哪怕你给我一百万。”(146) 出于这种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颇有天赋的晶妹与母亲对抗,最终也没有成为钢琴家。

二、身份认同迥异

母亲从小生活在中国,如果不是因为战乱,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远赴美国。即使生活在美国,她们仍然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然而生长在美国女儿们,虽然留着中国人的血液,却说着流利的英语,从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中国人。为了看上去像美国人,女儿们拒绝和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一切关联;为了成为美国人,她们更希望自己有美国人的基因,而不是黄皮肤黑眼睛。当母亲告诉晶妹她生就华人时她说:“我觉得自己成了狼人,脱氧核糖酸的突变体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带来综合症。”(307)混血儿琳娜则羡慕父亲的金发白肤,厌恶自己和母亲的华人特征。罗斯把白人男朋友带回家时则明显带有骄傲的情绪,她对母亲说:“我不得不承认,最初我是被泰德与我兄弟们及其他中国男孩子们截然不同的气质吸引住了。他有高傲、自信、固执的性格,棱角分明的面孔,修长的身材,坚实的臂膀,还因为他父母来自纽约泰勒城,而不是中国的天津。” (123) 在她看来,泰德和他代表的白人文化和自己的亚洲文化截然不同,与他的交往似乎是对自己美国人身份的肯定。

三、中美文化差异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生长在旧中国,深受儒家传统背景文化的影响,而女儿们虽然受到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但生活在美国文化占主流的社会中,自然更认同强调个人主义的美国文化,矛盾、误解便产生了。四位女儿和四位母亲之间的冲突,淋漓尽致地反映了母女两代在不同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所形成的生活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长大的四位母亲固守着中国的生活准则,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塑造女儿的性格,按照自己的期望教育女儿,因英文的贫乏及对美国社会不甚了解,无法接受女儿疏远自己,望女成凤心切,试图控制女儿命运;而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由“可口可乐和意大利薄饼喂大的”的女儿们,耳濡目染的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两代人无法沟通思想因而发生冲突。四个女儿毕竟在华人家庭中长大,她们在无意识中接受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又往往与美国人发生矛盾。女儿们几乎都不能理解各自母亲的经历,往往为中国的习俗和规矩大伤脑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乐意“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家长与子女相互依赖。而美国文化强调独立意识,鼓励个人奋斗。龚琳达和韦弗利母女的冲突正是中美不同价值观的体现。母亲希望通过女儿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女儿的成功为全家人的荣誉,而女儿偏偏拒绝母亲的介入。母亲们望女成凤,把自己年轻时的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女儿们身上,无形中给她们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女儿成名了,妈妈当然高兴。可小说中女儿们崇尚的是美国文化的个人奋斗,认为自己的成功纯粹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父母无关。韦弗利对母亲拿女儿作炫耀的资本的行为感到非常不满,最终放弃了下棋,成为了一个律师。对于父母的安排,晶妹暗暗下决心做出反抗,练琴时她故意偷懒出错,导致在演奏会上出丑,完全失败。就像她自己后来所说的:“我本来有可能在那个年龄练成更出色的琴手。但我偏不用心,偏不改变自己。”(148)

参考文献:

[1]Tan Amy. The Joy Luck Club[M].Ivy Books,1989.

[2]佘军.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文学张力:论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意象书写[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01-105.

中国四大美女范文第3篇

关键词:谭恩美;《喜福会》;多元文化主义

历史上,文化帝国主义在美国曾长期占主导地位。美国社会曾是一个文化大熔炉。但随着二战的爆发,尤其是民权运动的推动,向传统美国主流文化挑战的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形成。该理论承认多种文化共生,各文化间相互平等、相互影响。在此理念影响下,谭恩美在《喜福会》(下称《喜》)中开了将多元文化主义思想融入少数族裔作家创作的先河。《喜》描写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之间的故事,母女间充满了矛盾与隔阂,但最终走向和解。本文拟从不同角度来探析《喜》中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想。

一、 华人刻板印象的反叛

在美国,少数族裔长期受到歧视,即使是在多元文化观盛行的今天,文学作品中依然存在着对少数族裔的刻板描绘。美国社会对于华裔女性主要有这两大刻板印象――三从四德的“中国娃娃”以及冷血无情的“龙女”。谭恩美通过刻画真实的中国人以及华裔形象,来反叛传统,从而达到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互相理解的目的。

首先,《喜》中的母亲们绝不是一味顺从、没有主见的传统中国女性。在旧中国,四位母亲都有过惨痛的人生经历,但她们敢于反抗父权社会给予女性的不公正对待,最终摆脱了悲剧的命运,前往美国寻求新的人生。龚琳达从小就知晓如何运用内在的无形的力量让自己转危为安。在当童养媳时,她饱受,但她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不断自省。渐渐地,她认清了自己的价值:“我依旧十分明白,我究竟是谁。”最终,她机智地逃出了包办婚姻的牢笼,找回了真正的自我。

其次,《喜》中的母亲绝不是历史上美国传教士和旅行家们所讲述的冷血母亲形象。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母亲爱子女远甚于爱自己,这在喜福会母亲们的身上得到印证。在战时的旧中国,吴素云只身一人带着双胞胎女儿逃难。途中,她身患重病,负重不堪,但她无暇顾及自身安危,留下女儿在路边,只希望有好心人收养她们。赴美之后,她也从未停止寻找失散多年的女儿。她这份深沉的母爱,也倾注在美国出生的女儿身上。她希望女儿能在美国享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她不用看着丈夫的眼色低眉垂眼地过日子……她将事事称心、应有尽有。”从女儿一出生,她就深信女儿能成才。她想尽办法培养女儿:想把女儿培养成中国的秀兰邓波儿、给女儿做各种智力测试、通过给钢琴老师免费做清洁工来换取女儿的钢琴课。在去世的两个月前,她送给女儿一个玉制的护身符,并且在那次的新年蟹宴上阻止女儿吃不吉利的断脚蟹,而把它留给自己。

二、 独特的叙述形式

《喜》的叙事策略非独特,体现在短篇故事环这一特殊体裁的运用上。故事环这一文学体裁在西方文学史上由来已久。特点是每个故事自成一体,各故事之间又相互联系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环。近三十多年来,有不少华裔作家开始使用这种体裁来进行创作,从中探寻和构建华裔的文化身份观。

《喜》总共分为四部分,每部分都由一个主题来统领四则故事,而每一则故事又各有中心,所有这十六个故事又都相互交融,汇聚成一个以探究中国母亲和华裔女儿两代人之间关系为主题的大故事环。第一部分讲述母亲们在旧中国的不幸经历。从这部分的序言中,母女关系已见端倪:双方语言不通,难以交流,但母亲一直期待着能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为传家宝留给女儿”。第二部分是女儿们的故事,讲述其成长过程中以及成年之后与母亲的情感冲突与隔膜。第三部分依然是女儿们的故事。随着年龄增长,母女关系逐渐好转,女儿开始接纳母亲中国式的母爱并听从母亲建议来解决一些问题。第四部分再度回归至母亲们。从女儿所处的困境切入,母亲结合自己的中国经历,希望给女儿提供解决之道。母女间进一步加深理解,双方走向和解。

在传统西方故事环体裁的运用中,谭恩美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讲故事的叙事方式,这正是多元文化观的有力体现。语言障碍使母亲们多年来在美国处于失语地位,而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她们得以重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潜移默化地将中国文化中的精神财富传达给女儿,帮助女儿摆脱困境。

三、 由冲突走向和解的母女关系

母女关系由冲突对立到走向和解是《喜》的主题。母女间的矛盾隔阂,本质上就是中西文化间的对立。母亲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父母望子成龙,对子女关怀备至,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并希望子女无条件服从。而女儿们认同的是美国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因而在与母亲的交流中不断地抵制和反抗。“我们母女俩其实从来没有真正互相了解过”,“她们的女儿,也是像我这样,对自己的母亲同样的了解不多”。但在冲突的背后,母女间的互相理解与交流也在与日俱增。当女儿面临生活中的挫折时,母亲的支持和指引给了她们动力,使她们明白了母亲的爱和用心。小说最后,吴精美为了完成已故母亲的夙愿,回到中国与失散多年的姐姐们团聚时,她终于理解了母亲想要传达给她的信息,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两代人的矛盾最终和解。

四、 结论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多种文化间的碰撞和交流日益频繁。实践证明,由主流文化称霸、非主流文化被边缘化的文化帝国主义已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主张不同文化相互平等,多种文化和而不同、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多元文化主义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谭恩美的双重文化身份,使她敏锐地认识到多元文化观的正确性。在《喜》中,她颠覆华人女性的刻板印象,采用故事环和讲故事结合的叙述形式,展现了由冲突走向和解的母女关系,使该作品真正成为一部多元文化主义的代表作。

参考文献:

[1]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国外文学(季刊), 2001(3).

中国四大美女范文第4篇

21世纪东方美女梦工厂

深圳阳光医院医疗美容科,是全球首家开设整形美容医学本科教育的大连医科大学美容医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医疗美容机构之一,素有“21世纪美女梦工厂”之称。早在2003年就成功推出了深圳第一人造美女:2004年,向全球首家《21世纪东方美女标准》,并成为爱美人士和整形专家的重要审美参考依据:2007成功打造变性美女, “凤凰格格”,成为当年网络红人……

目前,阳光国际整形美容科拥有最强大的国际整形专家团队,汇集中、美、韩、日、泰等国最先进的整形技术,独家推出一系列国际顶级整形手术。如,3c数字丰胸、微创面部回春术、水溶性吸脂形体雕塑术、V弧改脸形、黄金3D鼻轮廓塑形……,这些整形手术在整形专家们的经典演绎下,每一例手术都做到了精品中的精品,这也是一直以来广大求美者趋之若骜的原因。深圳阳光医院与国际接轨的整形技术,已成为深圳及其周边地区求美者实现美丽梦想的首选品牌。

不出国门享受纯韩整形

一直以来,韩国整形美容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成为全球整形美容的时尚风向标,深圳阳光医院早在2006年就与韩国明星御用整形专家进行过深度的合作,同台造美。

随着深圳阳光医院整形美容修复基地的成立,纯韩整形美容修复也将深圳广泛开展。据了解,由高周波全身雕塑大师高益秀,时尚明星专属整形大师鲁口一,韩国整形“鼻”祖金翰成等组成的韩国专家团队必将华南整形美容修复水平推向世界的前沿,打造完美的韩式整形修复系统方案。

整形美容修复挽救美丽缺憾

美丽是女人一生必做的功课,在求美心理的驱使下,爱美一族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己。但是,由于整形美容在中国规模化发展时间并不长,快速增长的整容队伍催生了一大批不合法的美容场所,一把手术刀,一台简易手术床,一个仅学了一些医学知识的医生,就可以开展双眼皮、隆鼻、隆胸手术,曾经在这些场所进行过手术的求美者,如今开始陆续走进专业整形美容医院,挽救或失败或有后遗症的美丽。据深圳阳光医院整形美容专家介绍,这类修复手术难度比较大。需要做修复手术的也很多,因此,有必要专门成立整形修复基地,由技术更精湛的专家帮助她们找回美丽,找回自信。

中韩联手完美整容

深圳阳光医院整形美容修复基地主推面部组合整形、全鼻整形及修复、眼部综合整形及修复、高闰波全身雕塑等项目等。由深圳阳光医院中韩专家联手开展轮廓整形、下额骨整形、颧骨整形、韩式鼻综合塑形、重脸(双眼皮)术、眼鼻综合改善手术和术后修复等百余项整形美容项目,同时开展各种高难度的整形美容修复术,困扰广大求美者的难题相信在这里能够迎刃而解。

深圳首家整形美容修复中心基地有成立,必将使深圳阳光医院在整形美容修复领域中,医疗技术、医师培训、临床经验等向前迈进一大步,风靡韩国的“面部组合整形”和“无创鼻形雕塑”也将得到广泛开展,为求美者带来明星般的整容享受。

汤莉莉教授

深圳旧光医院微整形科主任美立方M3微整形中心首席专家

大连医科大学美容医学院教授中国全面部年轻化塑形、眼部整形手术首席专家香港中国医院国际集团微整形专家及亚洲区大使瑞典Q-Med公司认证“瑞蓝产品”注射培训专家法国ProCyTech公司授证微整形注射培训专家“美国BOTOX公司授权注射培训专家”“台湾双美公司授证注射培训专家”

美立方M3:

四凸三凹,侧面45度的完美风情

女人都爱镜子,家里摆满各种护肤品的化妆镜,远比厨房更能吸引女人们的目光。

跨出家门,行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橱窗便成了女人们顾盼的大镜子。

路边停靠的汽车,被勤快的司机们擦得发光的后视镜和车玻璃,频频勾住女人们不经意间瞟过来的一眼。

你喜欢从哪个角度观察自己?

0度正面?90度侧面?或是45侧面?

美立方M3・微整形美学专家指出:其实,东方女性最富魅力的角度,恰恰是侧面45度。脸部偏向一边45度,大约露出3/4面部的时候。这个角度将女性面部特有的静懿之美表现得淋离尽致:从柔和圆润的额部到优雅半张的眼帘,顺着温柔起伏的鼻部下滑至惹人怜爱的唇珠。最后止步于俏皮可爱的下巴,这样的美能瞬间刺中人心最敏感的一处。

四凸三凹 完美侧面的秘密

面部侧面轮廓的审美标准由美立方M3・微整形首席专家汤莉莉教授率先提出。在经过20余年对东方女性面部轮廓的潜心研究之后,汤莉莉教授以黄金分割法发现了完美侧面的规律:四凸三凹。

在面部正中作一条垂直的通过额部-鼻尖-人中-下巴的轴线:在垂直轴上,完美的侧面出现了四个凸点、三个凹点。四凸三凹以神奇的黄金比例塑造出了侧面的完美。

“四凸”:第一是,额部,第二个,鼻尖。第三高,唇珠。第四高,下巴尖。

“三凹”分别是两个眼睛之间,鼻额交界处必须是凹陷的;在唇珠的上方,人中沟是凹陷的,美女的人中沟都很深,人中脊明显:下唇的下方,有一个小小的凹陷,共三个凹陷。

美立方M3・微整形专家团队在经过对女性面部轮廓的潜心研究之后,以黄金分割法发现了最适合东方女性的四凸三凹黄金比例,自此,微整形审美标准从“三庭五眼”,扩充至“三庭五眼、四凸三凹”,让东方女性的美貌不再止于平面。

美立方M3极速五官塑形10分钟塑造完美侧面

美貌不是天赋,微整形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完美的五官。善于创造奇迹的美立方ⅣP-微整形中心基于“三庭五眼、四凸三凹”审美理念,将五官塑形作为极致追求,在综合各种顶级注射产品,辅以多层次注射整形技艺之后,创造出10分钟极速五官塑形的独家技术。

继美立方ⅣP10分钟瘦脸、美立方M310天瘦身之后,10分钟极速五官塑形再次轰动业界,让无数喜爱45度自拍的求美者欣喜若狂。

汤教授将10分钟极速五官塑形分享给追随者时这样说:“在安全的产品、精准的注射技巧下,美立方M3・微整形带给求美者的是令自己心动的完美。”

【专家手记】

微整形专家汤莉莉教授:女士们,请尽量放松

我观察过很多同行是如何操作微整形的:他们在手术室为求美者进行注射,求美者是躺在手术台上接受注射的。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她们注射后出现的瘀青更多,且恢复期更长。

为什么?因为紧张。

选择注射的求美者对手术的接受度很低,在手术室进行的注射使她们非常紧张,而紧张会使顾客在注射的过程中增加疼痛感,有时候还会因为紧张而出现颤抖,增加了注射的难度和出血的机会,于是在注射之后可能会出现较多瘀青的情况,使恢复期拉长。

中国四大美女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喜福会》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人际关系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于1989年发表的处女作,一经发表,就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9个月之久。1990年,该书获得洛杉矶图书评论奖、全美图书奖、全美图书评论家奖、海湾区图书评论小说奖和英联邦俱乐部金奖等多项文学大奖。后来,《喜福会》又被搬上银幕,获得了更多的赞誉。《喜福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一方面是由于小说描写了四位母亲在中国的苦难经历,充满了东方色彩,迎合了美国读者渴望了解神秘古老的中国文化的心理。另一方面是由于小说具有跨文化的主题。作者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母族文化和异质文化相遇而生的碰撞与兼容,以及华裔在这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艰难求索。小说中的华裔母女两代人操着不同的语言生活于同一社会背景下,由于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和价值观念上的分歧,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并恶化为母女关系的冷淡、疏离。那么造成这种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母女两代移民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麻将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麻将亦称“麻雀”,原属皇家和王宫贵族的游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至清朝中期基本定型。麻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问世至今,一直是最受欢迎、普及率最高的文娱话动之一。参与者一般是四个人,有136张(或者144张)牌。

《喜福会》中四位母亲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聚在一起打麻将,她们给这个麻将聚会取了一个好听又吉利的名字――“喜福会”。麻将作为中国的传统话动,带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喜福会的举办体现了儒家的一些思想。

第一次喜福会是四位母亲中的吴素云在桂林发起组织的。素云的丈夫是的一名军官。抗日战争期间,为了躲避战火,他把素云和两个婴儿带到了桂林――他认为安全的地方,把素云和孩子安置到一幢楼房里面的小房间后,只身去了重庆。素云为了摆脱孤单和对战争的恐惧,想到了一个主意――邀集三个女人来打麻将。这个聚会被称为喜福会。其实,她们打麻将不是为了,而是为了忘掉战争的不快。到达美国之后,四个家庭再次组成喜福会,这一次是因为身在异国他乡,交际困难,打麻将成了交流的工具。另外,麻将中的“和”与游戏规则则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在打麻将的过程中,下家只能吃上家的牌才能最终和牌,而上家也只能放出自己不需要的牌才能和牌。这种既斗争又相互合作的游戏方式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最高准则,即和谐的要义。

二、母女关系中的儒家思想

在去美国的途中,母亲们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待到了美国,我要生个女儿,她会长得很像我。但是,她不用看着丈夫的眼色低眉垂眼地过日子。她一出生就是在美国,我会让她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不会遭人白眼看不起。她将事事称心,应有尽有”(谭,1989:3)。母亲的愿望没有完全变成现实。女儿不用像母亲一样受苦,能够操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是令人讽刺的是,她们变得过于美国化,“只会大口大口往肚里灌可口可乐”(谭,1989:4)。如何处理母女之间的关系成为她们最大的难题。喜福会后面隐藏的中庸之道思想再次帮助母亲们面对这个问题。

吴素云相信,在美国,每个人都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情。像其他的母亲一样,她希望女儿晶美能成为人才,实现她自己所有的梦想。她对九岁的晶美说:“你也能成为人才。”(谭,1989:114)刚开始,她认为晶美可以成为像秀兰・邓波尔一样的童星,但是这个希望很快就破灭了。接下来,她从报纸上剪下许多智力测试题,想把晶美培养成另一种人才,一个博学的人。但是晶美又一次让她失望。晶美智力平平,说不出芬兰的首都;读了三分钟《圣经》,只记得其中的一句。后来素云逼着晶美练钢琴,希望她成为钢琴家。起初晶美愿意听从母亲的安排,但是经过多次失败之后,她产生了憎恶之情。她不愿意让母亲改变自己,而是坚持保持原来的自我。这种想法实际上是美国文化个性独立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提倡忠、孝,儿女要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命令;而美国文化则宣扬个性与自由,鼓励子女独立,父母对子女没有绝对的权威。母女之间的文化冲突使素云认识到自己力量的局限,放弃了塑造女儿的努力。

龚琳达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她的女儿薇弗莱是个象棋天才,9岁就成为部级的象棋冠军,被捧为美国棋坛的希望。女儿提出的要求,她几乎都给予满足。薇弗莱可以不做家务活;她抱怨同卧室的哥哥太吵,他们就被移到临街的起居室。龚琳达逢人便夸耀女儿,似乎一切都是她的功劳。每周六,她带着女儿上市场,向任何一个对她多瞟一眼的人介绍:“这就是薇弗莱,我女儿。”(谭,1989:80)这种行为使叛逆的女儿非常尴尬。“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那么你为什么不学下棋?”(谭,1989:81)薇弗莱指责母亲把她当成炫耀的资本。龚琳达被这句话深深地伤害了。对龚琳达来说,女儿的成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母亲以女儿为荣是很自然的事情。对薇弗莱来说,成功是个人奋斗的结果,和母亲没有关联。这次争吵之后,母女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薇弗莱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停止了下棋,龚琳达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干涉女儿的生话。

另外两个母亲,许女梅和映映・圣克莱尔也必须面对同样的母女冲突。母亲们望女成凤,期望女儿能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所以规定了女儿的生活目标,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女儿实现这个目标,有时候甚至是违背女儿的意愿,逼迫她们。女儿们则觉得母亲的这些“帮助”干涉了自己的生话,影响了自己性格的发展。

对四位母亲来说,女儿们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和她们产生冲突,令她们十分失望。但是当她们发现女儿身处事业和婚姻的不幸的时候,她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从而母女之间相互理解,最终和谐共处。

三、结语

综上所述,谭恩美在小说《喜乐会》中表现的是一种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特点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这给她的小说许多生活的游戏、乐趣和学问。如主张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地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之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