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1篇

在本科学习教育学的时候,我们开设了教育概论这门课程,当时选用的教材不是叶澜教授编写的,但是对于她的书是早有耳闻,后来真正的接触到她编写的《教育学原理》是在准备考研的那一年。因为叶澜老师的《教育学原理》是全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参考教材。教育学科班出身的我本以为这本教材又会和其他教育学专业书一样,是一本很枯燥乏味的书。读过以后,我的想法完全变了,叶澜教授清晰的思路,明确的观点,毫不含糊的总结和比较和对教育领域研究必要性的社会,历史和理性的分析使我深受启发。

该书立足于教师发展需要,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的前言中就曾提到,要在同类教材的基础上再出一本,当然,这是有很大难度的。在教育学教材繁荣的今天,这本书能在众多的教育学教材中脱颖而出,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用书,在我看来,它的特色在于以下几点。一,它是作者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享受”教师之旅的结晶。我们知道,实践出真知,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叶澜教授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在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正如她在书中所说,“教师的人生之旅,兼有精神之旅和身体之旅”,诚然,这本《教育学原理》就是叶澜教授教师之旅的结晶,是多年实践的产物,是作者做研究“做”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末,她在提出教育学要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自我意识的“上天”工程的同时,就提出了注重实践的“入地”工程,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她已出版了《教育概论》、《“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等;撰写并主编的丛书与研究报告有“教育学科元研究”丛书、“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系列丛书、《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年度报告》等。以培根、皮斯库诺夫、乌申斯基等大家之言谈教师的教育学之旅,进而讨论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从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到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变革,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课堂教学的原理与策略,学生组织建设的原理式透析,这些无一不是作者将近20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系统反映。二、该书一条主线,首尾呼应,内容全面,层次分明。本书是从教师的需要出发,提升教师的教育学基本素养,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给予其指导。所以本书始终围绕教师这一条主线,从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一章)开始,谈教育学的来源,在东西方的发展历史,以及教育学与教师的发展智慧,又在书的最后一章以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为中心讨论教师理想角色的重建,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以及如何在学校研究性变革中实现教师的发展。这样首尾呼应,环环紧扣,更加突出了本书的中心――教师的发展。该书不仅涉及了教育学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三个范畴的每一个方面,也相应的处理了教育中的三对关系,即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注意到了社会变革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讨论了当代社会转型,如家庭结构形态、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形态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提出了要求改变那种实际上把学生当做可按标准件去制作的“物”的形而上学的僵死看法,还学生以生动活泼、需要并具有发展和主动性的多姿多彩的生命体的真相的新的学生观,正确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积极引导学校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的重建,又回归课堂,指导教学,比较国内外的教学策略研究,给出内容性、方法性,综合性教学策略等以作参考,涉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给读者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具体行文方面,也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特别是在列举一些教育家,如夸美纽斯的教育贡献时,都是经过精心总结的,避免了观点的杂乱无章。三,关心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具体成就人的实践活动,是直接以人的具体生命内涵为旨归的活动过程。“关注生命是教育学的基本品格,也是教育学的智慧源泉,同时也构成了教师伦理的核心。”“生命”概念是从不同角度被引入中国教育学的,因此,与生命相对的参照物或者问题也不止一个。教育将要直接面对的是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鲜活的生命,如果将人作为一种纯客观对象,为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客体,人也就只能作为诸如生理人,心理人,经济人等存在,那么作为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以及存在意义的和价值的教育活动也将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视为可无之物,这在教育中的表现是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人,教育便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基于这样的现实,叶澜教授领衔创立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当然,这是基于他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的《教育概论》),提出了由三个层次十个观念组成的“新基础教育”观念系统,其中第二个层面就是关于学生观的,要求学生成为“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也即是要求发掘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关注学生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对于生命成长的阅读和欣赏,是教师行走中的主要方向,但是,这样的阅读常常可能会迷失方向,因为生命成长的道路不时有生命之雾飘荡,迷雾中的行走似乎也因此成为教师之旅中的常态,这样的旅程可能会成为迷离之旅。通过这种恰当的比喻,作者突出了该书的写作目的,即“从阅读生命成长到阅读关于生命成长的思想。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在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三种教育关系中,作者更是指出他们所共有的问题是“如何促进人的生命主动的成长与发展”。在重建新的学生观方面,本书主张教师将对学生的爱转化为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欣赏能力和发掘能力。认识学生成长的可能性与主动性,学生作为生命体,其与生俱来并不断发展着的,是其成长的可能性;认识学生的具体性,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生命追求与生命尊严的价值主体,不容他人代替他作出人生的价值选择.

叶澜教授的《教育学原理》是我们在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学”过程中的一个成功的典范,作为一个教育学人,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来审视问题,不仅需要智慧和远见,更需要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读好的书才能办好的教育,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中国教育的美好明天!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 教学改革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57-01

教育学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巩固综合能力水平。目前,教育学原理在我国开展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较多学生没有充分了解该学科目标任务,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感到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性,无法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就教育学原理教学如何科学改革探索,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对提升教育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较多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存在认识层面的一定误区。虽然教育学属于一类实践性学科,然而其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的有效引导,因此,学生不仅应注重教育实习,更应注重实习前期强化理论重视,方能避免盲目教学实践。当前有关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教材种类丰富,呈现出数量达标、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缺乏经典优质教材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则普遍存在选用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无法突出个性的弊端。为快速紧跟教学改革实践步伐,一些教材仍然持续应用老教材体系框架,仅仅对少量章节内容进行略微修改。而一些教材则借鉴多本教材进行内容的单一拼凑,欠缺科学逻辑性及丰富层次性。再者,较多教育学原理编制教材欠缺现实性,基于教育学是一类实践教学课程,且教育实践丰富变换,为此,教育学理论相关研究应跟上实践发展步伐,方能体现良好的实践性以及时代性特征。当前,我国较多学校开展教育学原理仍停留于理论教学层面,教学形式则多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虽然提升了教学效率,却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之信息化时代,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没有注重同学生的良好互动,令教学质量无法实现良好提升。从教学评价层面来讲,则存在形式单一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仍旧采用闭卷考试单一评价模式,令学生过分注重应试技能锻炼,形成了考前突击学习、考后快速忘记的不良问题。

2 教育学原理教学实践改革策略

2.1 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强的现状,应由思想层面提升学生重视性,虽然真理的检验需要依靠实践来完成,然而,由于在校学生通常欠缺实践教学丰富经验,对教学存在认识理解误区,应用教学理论往往过于理想化。为此,加强理论学习可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理论引导,杜绝盲从实践弊端问题。理论学习还可令学生正确理解教育内涵,树立科学教育目标,掌握教育家精髓思想意识,明晰教育历史并通过教育现象客观明确教育问题。实践教学较为复杂,包含较多不确定性。青年教师在应对棘手教学问题阶段中,如何做到机智、灵活,形成实践智慧,理论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育学原理教学阶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晰该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一类科学的实践参考依据,扩充其教育视野,进而全面提升学习积极性,基于教育学原理指引学生前进方向,为其教育实践提供优质的借鉴范例。

2.2 注重教材的优选以及核心内容的良好提炼

优质教材可确保高效良好的教学实践,因此,我们应科学做好教材精选。针对当前丰富多样的教育学原理教材,教师应就不同版本学科教材进行全面对比,科学通晓。通过仔细斟酌,依据学校发展定位、专业学生综合特征做好优质选择。同时教材精选并不代表唯一性,各个教材均有其重点研究内容与闪光之处,为此课堂教学可将一本教材作为主导,课后则可令学生多参考基本学科教材。令其通过丰富的教材阅读、实践学习,深化问题认识,提升批判精神。另外,教材选择不应仅仅限定在教科书范围内,网络资源以及期刊文献也可作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针对较多教材进行观点罗列的状况,教师可进一步丰富学生视野,为其提供最前沿的学科理论,最独特的学习视角,令学生接触针对同一问题的各类不同视角观点。还可锻炼学生评判教材局限性的实践能力,促进其自学能力的优化提升。再者,教师实践教学阶段中,应有效跨越书本内容,引入自己对教育学原理内容的独到见解,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效果。

2.3 多元化应用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1)基于案例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教育学原理教学应科学应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令学生掌握教育学相关理论与原理知识。案例应涉及当前教育阶段中包含的问题,并涵盖多元化学科知识与先进性学术知识。教师则应做好案例选择,并引导学生实施案例分析,掌握研究技能,促进案例分析、研讨同理论学习的有效结合。(2)积极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随机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组内成员则可就教育学理论知识抒发自身理解,展开互相评价。学生则可在听取同伴观点的基础上丰富视野,扩充理论知识,并畅所欲言,抒发观点,进而优化学习、再创造以及全面训练的学习提升过程。(3)开展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教育学原理教学阶段中,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编制不同课题,令其在课后利用网络信息工具自主查阅文献,并通过报告模式进行课堂展示。该类教学方式可全面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综合能力,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4 丰富开展教学评价,优化教学效果

考试并不应该是单纯的教学评价模式,否则,将会令学生形成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僵化学习模式。为此,应创建多元、丰富的教学评价模式。例如,教师可设计编制一个教学主题,并令学生围绕相关内容主题,形成报告、编写学术论文,依据其完成综合质量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还可将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实习能力等作为教学评价手段,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变通、总结、自我创新能力,进而真正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

3 结语

总之,针对教育学原理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材优选、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丰富开展教学评价,方能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水平,并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 詹小红.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初探――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245-247.

[2] 何芳.高师《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1(4):92-94.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3篇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初中物理教学论文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原则”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原则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原则”,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和实际;前沿性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概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的解释:“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它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本身就显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态势。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道路之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探索——改革——实践——创新的发展道路。在顾明远看来,教育学的兴起,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参悟。

《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中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变革为核心,以体现此书时态上的当代性、空间态上的本土性和校本性。此外,在这本书阐述中渗透着编写者近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持续了十多年,且还在深入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在本书中,对教育学提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套教材是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专门编写的,既重视教育理论的介绍,又重视研究教育实际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把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来阐述,可以提供学员的认识。教师学习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教育规律后,才能去创造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

这就指出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这一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或是只是注重实际,而忽略了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有害的。

案例分析:如教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如果生硬地教给学生那些生字,可能对于刚接触的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如果在理论中联系一点实际,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收效更大。可以播放一点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老师讲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记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然后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这个“船”字。这样,就把所要学习的汉字“船”给讲出来了,而且也便于学生记住,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深印象。

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编写的教材尽量能够反映学科当前发展的新成果,注意吸收国际上新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使老师学习了这些课程后能够理解该门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新趋势。这不仅能够使教师学习到最新的教育理论,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有利于创造他们自己的新经验。

案例分析: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面对这样两种不同的回答,老师应该在肯定小方回答正确的同时,更要对小明的回答进行赞赏和鼓励,因为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很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老师应当给对小明的这种创新思维进行鼓励。

综上所述,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主要以对教育学提出了三个问题: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第三、重视研究。学习《教育学原理》仅仅是学习、消化和吸收,而不是一种明确的操作,套用叶澜教授说的一句话:“原理不是明确的操作性规定,原理只有滋养了人的心灵才会有真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

[2] 顾明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7.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机构;科学管理;原则

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时代性、科学性,它是幼儿接触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学龄前幼儿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对于教育一无所知,对于事物的认知与理解不足,尚未形成独有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学前教育机构应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科学的管理原则,严格地按照行为标准与指导原理进行管理,科学管理的原则不仅是学前教育机构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也是学前教育机构的指导思想。没有科学管理原则的支撑,就无法实现学前教育机构管理的目标。根据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实践经验以及客观的规律,科学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向性原则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地指出了“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是幼儿园的首要任务。因此,学前教育机构应严格地遵循方向性原则,才能够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方向性原则不仅包含了减轻家长教育孩子的负担任务,而且还包含了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任务,也就是教育的双重任务。

双重任务应将为幼儿服务放在首要位置。想要提高家长服务的满意程度,首先要将幼儿培养好,但是在教育幼儿过程中还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由此可见,双重任务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协作,才能够达到教育目标。为幼儿服务与为家长服务只有配合得当、联系得体才能够相互促进,否则就是起到反作用。例如,部分幼儿园只注重为幼儿服务,而忽视了家长服务。因此,学前教育与小学一样,过于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性,让幼儿与小学阶段一样按时上学、下课、放寒假、放暑假、放学等,为家长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部分幼儿园只注重家长服务的满意度,只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家长可以随时送孩子,随时接孩子,对于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视度不足,影响了教育的客观连续性,最后导致幼儿教育质量不高,家长也不满意。因此,想要做好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就必须要严格的遵循方向性原则。同时,还要打破传统管理过程中重上课轻游戏、重智育轻德育与体育、重教育而轻保育等观念的束缚,保证教育管理的科学性。

二、以人为本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前教育机构管理也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优秀的硬件环境。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公平公正与公益性两个方面。制定公平公正的学前教育政策与制度,并且将这些政策与制度真正地落实到学前教育管理的工作当中,适当的融入具有保护与激励公平公正作用的政策,从而实现学前教育真正的公平公正。现阶段,虽然有诸多的学前教育机构被人们认为是以盈利为目的,并不是公益性的,但是公益性是教育最为基本的特性,无论是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都应将教育的公益性充分地体现出来。学前教育是国家学制系统的初始阶段,也应严格的遵循其公益性特性,才能实现学前教育机构的公益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三、规范性原则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人类自从进行群体生活与生产活动以来,都是依靠规章制度来统一人们的行为活动,这种方式既高效又简单,从来没有哪个群体活动中没有规章制度的,不同是的部分集体生活的规章制度是有形的,有的则是无形的,有的是文字的,有的是口头的,有的是行政命令式的,有的是习惯养成的,有的是复杂的,有的是简单的。学前教育机构想要实现管理的规范性原则,应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

任何规章制度的形成与制订都是根据群体生活与生产的需求,目的性强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学前教育机构的规章制度也应突出目的性,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由于学前教育机构的最终管理目标就是完成教育目标,因此,幼儿园在制订规章制度时应服务与服从教育,实现教育性目的。规章制度中应做到细节化,明确每一项条款的内容与标准,督促幼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例如,请假制度、奖罚制度、接送制度、考勤制度等,幼儿教师只有了解了自身的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才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教育工作。同时,规章制度的科学性也突出了其目的性,例如,幼儿游戏时间、上课制度以及作息制度等都符合幼儿心理发展与生长发育的规律,使规章制度完全围绕着教育方针。并且,规章制度应简单扼要,内容精练,避免一味地追求形式,过于繁琐,制订出过于形式主义的规章制度,才能够实现规章制度的可行性,为相关工作人员的掌握与记忆提供便利。因此,规章制度除了要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还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提出真正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