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范文第1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9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86-02

在临床的多年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的精神疾病都是个体与整个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我们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精神病有着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练习的,需要仔细的观察,形成了一些朴素的概念,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外在条件是很相似的,但是出现疾病的状况确实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加强个体的研究,在这个问题上,个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 胎儿时期精神心理护理

胎儿期是人类个体发育中的开始阶段。包括神经系统在内的各个组织和器官正在发生和形成。影响母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却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最常见的有害因素的有各种感染,中毒因素,前外伤和由于体力过劳引致的流产,近年发现有许多药物致畸在妇幼保健工作中,特别注意产前检查和助产工作,把产伤和分娩时出现胎儿缺氧或窒息的许多因素加以排除,但需从各个环节杜绝影响胎儿发育的不良因素

2 婴幼儿期致学龄前期的精神心理护理

处在婴幼儿时期的,此时更需要做好脑的保健,因为此时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发展的比较迅速,所以此时加强教育和诱导的话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因为此时婴幼儿大脑结构比较脆弱,所以不能进行体罚和加以恐吓,要细心的教育,给他们培养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良好的发展,此时在校的老师也要对孩子耐心的教育,切不可随意的侮辱和打骂,也不要因为学习成绩的原因对他们不理不睬,应该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心理。

3 学龄前期与学龄时期的心理护理

这时儿童的大脑兴奋性和内抑制都有所增强、行为的自觉性也渐渐增多,故能逐步控制病调节其个人的行为。使之渐渐符合于外界环境中的行为规范。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背景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涉及父母亲文化水平。家庭气氛、父母对儿童的期待,教育所花精力、家庭类型,儿童学习成绩、性别,伙伴关系以及儿童出生的季节等因素。父母长期争吵,经常受父母训斥,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教育方式过严或溺爱等均影响其心理发育。

学龄期也是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时刻,为此要全面关心学龄儿童的德智体教育和卫生保健工作。

3.1 对学龄儿童的教学和课外活动要安排合理 不要使学生负担过重,影响健康。

3.2 在组织学生的体育锻炼时,应注意全面发展、循序渐进 经常持久、合理安排并要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体素质等条件区别对待,此外,在组织参加生产劳动时,还要按照年龄严格调节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3.3 对学龄儿童卫生保健方面,首先要培养儿童的疾病的防治工作

3.4 针对不同年龄的在校儿童,要认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为此,要经常给学生讲诉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英雄模范的活动。在学生中如发生不良倾向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做好防微杜渐工作。

3.5 从婴幼儿期开始,对高危人群开始进行监测,重点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矫正。

3.6 随儿童年龄增大、家庭环境因素起作用越大,重点在于提高父母亲的科学文化素质。

4 影响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常见社会心理因素

4.1 社会整个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在青少年发展个性的时期,处在了父母强大的压力之下,家长对孩子多高的期望,导致了过大的心理压力,也盲目的追求高分,结果身心都很疲惫,受到摧残。

4.2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家庭对孩子的过分的宠爱,使得孩子缺乏一种独立探索生活的能力,整个家庭都是围着孩子转的,这样多度的爱,使得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自食其力的能力差,导致了孩子出了学习什么也不会,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害的。

4.3 升学的压力使得孩子也只能在成绩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并且获得较多的自我满足感,但是对大多数孩子确实是一种压力。

4.4 自身个性问题 自己独立,不会和别人相处,以自我为中心,认识社会不足,过分的要求自己,过分的追求完美,不肯输给任何人,家庭的是否和谐对孩子起到很重要的关键的作用,如果家庭是和谐的,那么孩子成长的环境也是和谐的,但是如果家庭不稳定,那么孩子的情绪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5 更年期的心理卫生

在处于更年期的妇女,女性中更年期的机体变化比较显著,常有体力衰、力不从心以及焦虑、不安感,不少人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更年期症状群。女性45-50岁时卵巢停止排卵,性腺活动衰退改变为突出,再加上外貌的日趋衰老和自主神经功能的不稳定,月经停闭,因此随之产生的整个内分泌系统及相关的新陈代谢都发生了变化。处于更年期阶段的人们,防止精神创伤和躯体疾病,对已存在了更年期症状群者,要及时采用内分泌等治疗。对疑有情绪反常,疑虑多者,应早期检查诊治,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体质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并要注意身心健康。

6 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心理年龄范文第2篇

婴儿需要与父母建立强烈的依恋关系来获得安慰、安全。如果孩子的基本需求(如吃喝)从小就常常得不到满足,也没有父母的身体接触与温暖情感,那么他长大就很可能对周遭不信任、对人际感到焦虑。

信任感需从小奠定,千万不要认为这个还不太会表达的小婴儿只是“喂饱了、不哭了”就行了,父母日常照料中应给予其足够的安慰与抚触,让他们感受到关心。

同时,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动手,“暴力行为”会让他们恐惧和害怕,不利于信任感的建立。

童年期培养独立感

到了童年,小孩的活动能力发展起来,此阶段他们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比如想要试着自己吃饭、走路、穿衣、刷牙、说话等,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开始。

对世界怀有好奇,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此时大人会觉得他们精力旺盛,一刻都闲不下来,太难带。这时候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很激烈,第一个反抗期出现。

此时,如果父母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表扬,就会逐渐培养出他们的独立自主感,拥有较强的意志力。相反,如果大人事事包办,溺爱或是“专制”,就会使孩子陷入“无能的漩涡”,进而怀疑自己,产生羞耻感。

学前期发展主动性

小孩上学之前,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兴趣,什么都想试、想玩。这时,父母和老师对待这些“顽皮鬼”要有耐心和包容心。

不涉及危险的事情就尽量让孩子去做,无论什么事,所有人都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成全就意味着他们将来会成为有创造力的人,而压制会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被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开拓创新的能力,导致孩子有挫败感,不利于主动性的养成。

学龄初提高成就感

上学后,儿童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对“解决问题”跃跃欲试,也希望在小伙伴面前做“强者”。肖震宇建议此年龄段孩子的父母,不要把孩子“问问题、动手拆家里的电器”等好奇行为看作是“捣乱”而责怪他们,因为这样会让他们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产生自卑感。

家长应该试着鼓励他们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同时,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激发出来就都是“金子”。另外,家长应留心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与班主任共同帮助孩子进步、提高。

青春期找到方向感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经常思考“我是谁”、“我今后要做什么”等有关“身份”和“未来”的问题,如果这个阶段能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和定位,则可明确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反之,则会丧失方向,学习、生活变得不知所措,常常处于迷茫之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年纪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更喜欢模仿与崇拜。

此时,就需要有一定的鞭策,比如在学校,可以通过班会等集体活动,学习一些英雄人物事迹或是在和长辈聊天中,了解长辈的成长经历,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找到方向感。此外,自己也要多试着了解自己,找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在合适的时机发挥出来。

成年期建立亲密感

成年初期,为了建立亲密关系需要做出承诺、承担责任,这时人要克制一些个人偏好。如果无法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中把握分寸,则很容易导致孤独感和没有能力与他人交流的感觉。

这个年纪的主要事情有两个:工作和婚恋。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同事间的关系。工作上应团结互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这样今后才能遇到更多的“贵人”。千万不要把自己孤立在小圈子中,这是工作上的大忌。

另一方面,和恋人建立起信任、相亲相爱的关系,因为他们可能就是你今后人生的另一半,将陪你度过漫长的人生,所以两个人一定要相互尊重,拥有相同的价值观,才能携手同行。

中年期保持平衡感

到了中年,很多人事业和家庭都已基本稳定,却难以兼顾二者。有些人,把精力和时间全放在了工作上:加班、陪领导吃饭、陪客户喝酒,就连周末都没有时间陪家人和孩子。

长此以往,不仅家人会有埋怨,就连自身也会感到心累。肖震宇建议,生活需要多元化,没必要把自己“折腾”得太累,如果家中经济状况一切正常,多花些时间在家里,体验天伦之乐,更有利于关心品质的养成。

老年期获得完美感

步入老年期,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的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

相反,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

到了这个岁数,老人最在意的问题无非两个:对死亡的恐惧和一生的缺憾。

心理年龄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高压氧疗是在高压(超过常压)的环境下,呼吸纯氧或高浓度氧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即高压氧治疗。由于高压氧疗运用的广泛性,它可运用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针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心理需求,我们在实施高压氧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护理。现将我们的心理护理过程阐述如下:

1婴幼儿患者

高压氧疗在新生儿科和儿科的广泛应用,为婴幼儿多种疾病的治疗和抢救提供了新的手段。婴幼儿在高压氧疗过程中依从性差,易诱发各种并发症,对完成疗程不利,也影响疗效,这是高压氧疗的一个重要安全隐患。我们通过对患儿及其家长一系列的心理护理,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使得高压氧疗顺利进行,为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奠定基础。

1.1对家属的健康教育

我们护理人员主动向家长介绍高压氧治疗的特点及有关注意事项包括患儿入舱前1小时禁饮食,以免呕吐发生意外[1],更换纯棉衣物、尿布,入舱前保持呼吸道的顺畅,体温不能超过38℃等。这样消除家长紧张和不安情绪,家长的信心增强必然可以通过语言及行为影响到患儿,为患儿树立信心。

1.2 我们对年龄小的患儿(一岁以内)进行以抚触为手段的心理护理

对初次抚触的孩子,由于不接受这种方式,有哭闹现象,可侧放轻拍后背或抱起。抚触时室内的温度要适宜,光线要柔和,并可播放轻柔的音乐使患儿得到放松。抚触者的指甲要短、平, 手要温暖、柔软、无刺、外涂润肤油, 同时在婴儿皮肤上缓慢滑动,抚触面积要大,以减少对新生儿的震动。随着心理护理手段的采纳,婴儿很快停止哭闹, 呼吸由急促变得平稳,全身肌肉放松,手拳打开,抖动减轻。

1.3为了消除患儿的紧张心理,我们允许一位家长进入高压氧室内,在透明氧舱旁、患儿可视的范围内陪伴。

我们护理人员鼓励陪伴的家长与患儿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用语言的方式如讲故事或念童谣再配以表情,动作姿势等肢体语言与患儿沟通。同时家属可在氧舱外患儿可视的范围内摆弄他们喜爱的小玩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可拿有趣的卡片或画报在氧舱的正上方或侧上方给患儿观看等。通过家长的陪伴可以有效的减少患儿的哭闹,促使患儿能够顺利完成高压氧治疗疗程。

2青壮年组患者

青壮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也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所以我们做好一般的心理护理,主动热情接待,详细介绍高压氧舱的治疗原理,治疗方式,要求患者配合医生指令,并和患者积极交谈,消除他们的紧张感等,保证高压氧疗的顺利进行。

3老年患者

老年人由于疾病的折磨,身体各种功能受限,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焦虑情绪[2],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同时他们的理解能力下降,容易对治疗产生不信任心理。所以我们对老年患者应充分尊重,热情接待,积极交谈,消除隔阂,取得信任。治疗前应对老年患者进行充分的健康宣教,详细介绍高压氧舱的治疗原理和治疗过程,并详细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介绍注意事项包括入舱前应换上纯棉衣物避免进入舱中静电起火,有假牙者应取出从而避免误吸;同时,老年人的动作迟缓,要给他们一定的准备时间,耐心地向他们介绍的摆法。对老年人提出的一些问题,应反复解释,耐心细致,防止出现对老年患者的厌烦情绪,特别是对于75?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要耐心、细致。有的老人有恐惧心理,我们可以选择一位家属在高压氧室内陪同,家属通过高压氧舱的透明玻璃和老人交流,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老年患者的紧张焦虑及不信任情绪消除之后,才能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现代的医学模式已经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我们的护理工作也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发展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扎实的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需要有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美学等知识,还必须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表达能力、理解力和操作能力。这对我们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掌握每位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到对每位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我们通过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 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高压氧疗疗程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芩.禁食对婴儿高压氧疗致呕吐的作用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108.

心理年龄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19-01

心理护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儿科门诊护士在护理实践中,除了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技能,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也非常重要[1]。针对门诊治疗中不同年龄段的患儿,我们应具备以下几点,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1 首先要有爱心

我们作为儿科门诊护士,应该做到有爱心,关爱每一个患儿,对于婴幼儿,治疗前后,可以对其进行温柔的抚摸,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对于能进行语言沟通的患儿,应多鼓励,多交流,少批评,帮助培养他们坚强乐观的性格,使其配合我们完成治疗。

2其次是有耐心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孩子患病时,患儿家长也会焦躁不安,说话急躁,反复询问,此时我们应该换位思考,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认真听取他们的反馈;患儿在接受治疗时,会出现哭闹等不配合现象,这就要求我们与家长配合,耐心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转移患儿注意力,使治疗顺利完成。

3 再次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面对那些病情重或病情变化快的患儿,家属往往会惊慌失措。所以要求我们不仅应有熟练的技术,还应有更强烈的责任心,治疗操作准确、谨慎、小心、反应敏捷、有条不紊。让家长体会到医护人员对他们孩子的重视,而且放心。

我们都知道,现代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于儿科病患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和患儿做好心理上的沟通,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身心状态,对其疾病的康复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下面对门诊就诊的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的心理特点,进行了不同的心理护理[2-3],以减少和避免在治疗中所产生的恐惧不安,增加对我们的信任,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3.1 婴幼儿期(0-3岁)这一时期的患儿,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以情绪体验为主。例如婴儿啼哭时,应注意到是否饥饿或尿裤了,衣裤是否过紧等,我们要从细微心理变化中发现问题。护理原则:细心观察,如饥饿先喂奶,如尿湿了换尿布,主动哄逗患儿,使其消除不良情绪再进行治疗。

3.2 学龄前期(3-6岁)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患儿,应给予良性的心理引导,培养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适应能力,引起他们对周围事物发生兴趣,当患儿来到医院,各种医疗设备及注射器等,产生不安和恐惧。护理原则:我们要像他们的母亲一样关心他们,态度和蔼,动作轻柔,力争手法稳,准,快,消除他们的惧怕心理。

3.3 学龄期(6-12岁)这个阶段儿童心理过程的发育逐步完善。由于目前孩子是家庭的中心,造成每个患儿各有其性格特点,如唯我独尊,娇蛮任性等。护理原则:我们要从多方面进行沟通、爱护,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使冶疗顺利完成。

3.4 在做好患儿心理的同时,能否做好与患儿家长的心理沟通,稳定患儿家长的情绪,直接影响到患儿的治疗效果。

总之,在儿科门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认识到,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服务也很重要,服务水平的提高表现在沟通能力的提高,而沟通能力的提高是把握住患儿的心理,做好心理上的沟通,做好门诊各年龄段儿童心理沟通,才能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利于患儿的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王玉梅,任行琴,秦灵香,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2):2341-2342

心理年龄范文第5篇

1 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作为儿科护士,首先应有一颗爱心。爱自己的职业,爱每一个患儿,对于不能进行语言交流的婴幼儿,在做完治疗后,应经常抚摸们,并用玩具引逗幼儿,以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对于年龄较大一些的患儿,应多鼓励,少批评,要体贴患儿,给他们讲故事,看少儿图书,帮助培养他们坚强乐观的性格,这样患儿就能配合护士完成治疗任务。

2 要有耐心

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当这些孩子患病时,患儿父母格外恐惧不安,会反复向医务人员问这问那,此时护士应设身处地得为家属着想,耐心回答并解释他们提出的问题,并经常听取他们对治疗护理的反应和要求,患儿在接受治疗时,大多数有不合作的现象,会啼哭吵闹,甚至拔出输液针头,家属也因此烦躁不安,这就要求护士与家属一起,耐心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转移患儿注意力使其配合治疗,另外少数家属说话粗鲁,行为莽撞,护士千万不可用伤害性的语言加深与家属之间的隔阂,丧失医护人员的职责责任,相反的,医护人员应该一切从患儿的健康出发,自觉调控不良情绪。

3 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大多数病程短病变迅速且隐匿,加上大多数家属对患儿护理缺乏经验,面对那些病情较重的患儿,家属会因惊慌而失去照料孩子的理智和能力。所以,儿科护士应有熟练的技术,此外还应有更强烈的责任心,操作仔细,准确,谨慎,小心,具有“慎独”修养,在抢救过程中行动应迅速,准确,有条不紊,勤于观察,不放过每条细小的异常变化。这样,不仅使家属体会到医护人员对他们孩子的重视,而且能实事求是的反映和把握病情。

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除了要熟悉儿科患儿在解剖,生理病理,临床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熟练正规的操作技术,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使患儿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身心状态,争取早的治疗及康复,下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门诊治疗中的各种心理特点,心理活动进行了不同的心理护理,主要针对婴幼儿期的儿童,学龄期儿童,以及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关系,减少和避免在治疗中所产生的恐惧心理,陌生感,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具体归纳如下:

3.1 婴幼儿期( 生一3岁)这一时期的认识能力心理特点还很原始,又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只有感知反映,以情绪体验为主。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病情或状态,例如婴儿啼哭时,我检查是否饥饿或纸尿裤湿了感觉不适,衣裤内是否有异物或过紧,还要识别疼痛所在的部位等,所以作为护士要具备高度责任心和爱心,从观察到的细微心理变化中发现问题。

护理原则:亲切和蔼的态度亲近患儿,主动逗,哄,以取得信赖和配合,并要细心观察,如饥饿先给喂奶,如尿不湿换尿布,使衣裤松紧适宜,以后再执行治疗。消除他们对护理人员的戒备心理。

3.2 学龄前期(3—6岁)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应给患儿良性的心理引导,培养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适应能力,引起他们对周围事物发生兴趣,当患儿来到陌生环境,看到医护人员穿白大衣和各种医疗设备等,而产生种种恐瞑心理,对各种注射操作带来的疼痛刺激十分不适与敏感,所以一进门就心怀恐惧,尚未注射就先哭闹。例如患儿,彭某,女,4岁,有一次为她做静脉穿刺时,她拼命闹并提出要妈妈注射,这是她对母亲绝对信任的缘故,知道母亲是爱护和保护她的。

护理原则:恰如其分的使用语言进行心理护理是此斯的重要环节,平时能像他们的母亲一样关心他们,成为他们心理上的母亲,这样就能给治疗带来许多方便之处,应具备慈母般的心,在治疗中做到态度和蔼,动作轻柔,力争手法稳,准,一次成功,使他们消除各种注射疼痛的惧怕心理。

3.3 学龄期(6—12岁)此期儿童心理过程的发育已趋完整。由于如今独生子女较多,造成患儿某些特点,如唯我独尊,娇蛮任性,对环境缺乏适应能力。

例如患儿,王某,男,8岁;独生子,鞭炮炸伤手,一进门诊就大哭大闹,拳打脚踢,据我们观察了解,方知患儿怕打针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首先要帮助他克服怕痛的心理,如鼓励患儿其勇敢的精神,讲英雄故事,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并用儿童的语言与其说话,关心体贴他,终于使患儿消除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护理原则:我们要从多方面 和爱护 ,向f电1门说朋各种诊 桶期礅 昔施,取得他ff]的偌任使之配合冶疗。